<div class="excellent_articles_box"> <ul> <li class="excellent_articles_title"></li> </ul> </div> <p>顾城《门前》原文及赏析</p><p> 《门前》是顾城的一首童心外溢的诗,词句平淡明白,以儿童般的遐想完成节律与意境上的天然纯贞。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顾城《门前》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p><p><strong> 《门前》原文:</strong></p><p>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p><p>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p><p> 我们站着</p><p> 扶着自己的门扇</p><p>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p><p> 草在结它的种子</p><p> 风在摇它的叶子</p><p> 我们站着,不说话</p><p> 就十分美好</p><p> 有门,不用开开</p><p>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p><p>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p><p>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p><p> 我们不走了</p><p> 我们需要土地</p><p> 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p><p> 我们要乘着它</p><p> 度过一生</p><p>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p><p> 然而,它有历史</p><p>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p><p> 一份露水和早晨</p><p> 我们爱土地</p><p> 我们站着</p><p> 用木鞋挖着泥土</p><p> 门也晒热了</p><p> 我们轻轻靠着,十分美好</p><p> 墙后的草</p><p> 不会再长大了</p><p> 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p><p><strong> 赏析:</strong></p><p> 《门前》是一首童心外溢的诗,写于1982年8月,词句平淡明白,以儿童般的遐想完成节律与意境上的天然纯真。</p><p> 然而,这毕竟是一篇成年人的童话,它不是把美好寄托在遥远地方,它也不敢如孩子般坚定不移地幻想着未来,而是把希望放在一个“门口”、一个“早晨”。这个狭小的地域“门口”,这段短暂的时光“早晨”,在我们看来,似乎并不象征着童年,并不象征着蓬勃的生机,而只是带着这样的一种童年的幻想在漫长的纷繁生活中,随时可以出现的短暂的“美好”。</p><p> 顾城是从文革泅游过来的诗人,他如同从沼泽中起来的麋鹿一般,不会为遍地鲜花的大地所迷醉。因而他对存身的时空不敢有丝毫的慷慨,而是将经过的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抓住细细地咀嚼一番。</p><p> 我们看到:“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我们看到:“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诗人给了我们一个狭狭的场景,一段短短的时间,一种几乎是静止的运动。他嚼得这样细,这样有滋有味。他在这几行恬静的笔触中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呢?展现了饱尝甜酸苦辣的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对生命中偶尔呈现的短暂美好的极其珍惜。</p><p> 片刻美好时光,也许要用几十年的等待和挣扎来换取,头脑清醒的人决不会天真地去崇拜未来。一旦拥有,就要好好把握,也许,这一瞬间的美好在生命中只有一次。因而诗人写道:“有门,不用开开/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因而诗人说:“早晨,黑夜还要流浪/我们把六弦琴给他/我们不走了,我们需要/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我们要乘着它/度过一生”。诗中以对失去美好的恐惧来拒绝时空的扩展,这是用心的首饰盒收藏了人生中点点滴滴的美好。我们大概不会再去指责这几行诗中,透出的保守和消极吧,我们不难理解,“有门不用开开”、“把六弦琴给他”并非是对生活的叛逆,而是对美好的至爱与依恋。对于土地,诗人却用一个“乘”字,读者会自然联想到阿拉伯童话世界中那一张飘越天空的神奇地毯。</p><p> 所有诗人,都是具有儿童情结的,因而一旦那种童年的梦想在现实中被我们的灵魂所感知,也许便会成为永恒。</p><p> 《门前》的结尾三节,似乎就是在这种时空大与小、长与短的辩证统一中,完成了美的大圆满。“土地”“它有历史”,有时“是粗糙的”,“有时”是“狭隘”的,然而“我们热爱土地”。因为它在这个瞬间是这么美好,“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一份露水和早晨”:“泥土,门也晒热了/我们轻轻靠着”。尽管门前的土地连结着无限广阔的时空,但是在这个小小的特定的时空中,它呈现了诗人心中完整的美,它便“十分美好”,它就是全宇宙了。</p><p> 是的,“墙后的草”还用“再长大”吗?当“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的一瞬间,不正是整个生命历程的完美体现吗?</p><p> 《门前》的确是一首“童话诗”,它轻轻地抹去了遥远未来的光环,只是在心和景交接的一刹那,向我们展现了全部的美好。</p><p><strong> 作者简介</strong></p><p>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p><p><strong> 拓展内容:</strong></p><p><strong> 顾城的散文和作品</strong></p><p> 与他的诗文文笔一样,顾城散文同样是干净无瑕,充满幻想也略有情感忧郁,甚至包涵积极的人生态度。顾城一生的散文前前后后归纳在《顾城散文选集》里一共有58篇。其中包涵:《两个梦》、《启开天国的门》、《在万物中》、《母亲》等散文。从这些优秀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顾城除诗歌之外的对文学,绘画和音乐爆发性的创作和从未改变的心中思想。其实顾城在文学界的名声已经很大了,对于写作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从他的散文里面就可以领略到他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坚持,对于纯真的执着。</p><p> 而且伴随着诗歌的流传,也有不少散文也渐渐出名。“我喜欢海洋也露水,我喜欢永恒也爱生命。”这句很出名的句子是来自于顾城的散文,这句话很直接坦白表露了顾城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个人追求,与以往顾城的诗的风格大不一样。再有“有些灯火,是快乐的,它知道熄灭以后的日月,我知道她的快乐。”读完不难感受到,顾城很欢快的意境氛围和他与自然心灵互通的灵魂释然。所以说,顾城的散文其实是更高层次的一个表达方式。</p><p><strong> 关于顾城的情诗</strong></p><p> 顾城的诗普遍是朦胧的意境,从诗文真正意义上来讲完全纯粹的情诗。而且,在顾城的诗集资料上,顾城的情诗并没有单独记载,而是与其他诗集一起归档一册。所以,对于顾城情诗的鉴别,只能由我们读者来自行判断。在顾城死后,顾城的诗更为人们所知,而顾城的情诗大概就是《远和近》、《我是一座小城》、《别》、《铁铃》、《雨行》等诗。</p><p> 顾城情诗略带有丝丝朦胧的伤感和绵延的思绪,并非浓烈的爱情和心心相映的惬意。就拿《远和近》来说,“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情诗并没有常人所读的爱人心心相惜,心灵互通之寓意,而是用大自然的惬意和淳朴在象征这爱情的美妙氛围,触景生情。另外运用“远”和“近”这个物理上的衡量标准婉转的表现了与爱人之间那份似近似远,亦或是对于爱情的存在之疑惑,爱在哪里?有多深?伤感层层流转在诗间挥之不去。顾城的情诗也并非都是伤感的,又有《雨行》就像是他的妻子谢烨的爱情之路,“我们打开了雨伞,索性涂黑了天空”二人互相扶持去面对人生的苦难,情诗里面又有“两对行星,似乎没有定轨”表露了:其实顾城的心里对于爱情或者是感情,是空虚的。所以才写出来了这么空灵,若即若离的情诗。</p><p> 顾城的情诗自然是由情而发,也许是在他年少成年时所写,也许是他邂逅爱人是所创,也或者是与爱人携手天涯时所作,这个世人都不知道,但对于顾城的情诗,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他的意境和涵义,这才是最重要的。</p><p><strong> 顾城和谢烨之间的关系</strong></p><p> 1979年,顾城和谢烨相遇在一列火车上,茫茫人海,相识在那里,也算是缘分,当时顾城就坐在谢烨的对面,谢烨也更加不知道这就是很出名的诗人顾城。</p><p> 后来,顾城给谢烨写了表白的情书,谢烨对顾城的情分记在心里,就去顾城家里找他。从此,他们二人便开始了恋爱的历程。</p><p> 顾城和谢烨得感情如胶似漆,在四年之后共结连理,正式成为夫妻。谢烨其实是生性豁达,为人乐观,吃苦耐劳,而顾城在生活上基本无法自理,买菜做饭等都不会,所以很依赖谢烨。谢烨为了让顾城更好的写诗,自己养鸡卖蛋赚钱来维持家庭。两个人互相依赖互相扶持,据说在顾城国外演讲的时候,顾城也要带上她,等顾城演讲完,他们就一起回家,那一幕猜想应该很温馨。在朋友的眼中,他们是一对模范夫妻。</p><p> 1987年顾城和谢烨一起去了国外,为的是顾城找一个思想的自由空间。在国外,顾城英语不行,那是的汽车他也不会开。跟之前一样,顾城很依恋谢烨。但谢烨对于顾城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因为这件事,曾经和他闹过矛盾。后来,顾城和谢烨,并迎来了第一个他们的家庭新成员,桑木耳。但顾城对于他们的还是并不是很喜欢,因为他对于生活思想单纯,觉得孩子的出现,带走了谢烨对他的照顾。于是,桑木耳和他们二个人,并没有像其他夫妻一样成立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顾城和谢烨的感情是很深厚的,这点无可厚非。</p><p>【顾城《门前》原文及赏析】</p><p></p><p></p><p></p><p></p><p></p><p></p><p></p><p></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