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excellent_articles_box"> <ul> <li class="excellent_articles_row"> </li> <li class="excellent_articles_row"> </li> <li class="excellent_articles_row"> </li> <li class="excellent_articles_row"> </li> <li class="excellent_articles_row"> </li> <li class="excellent_articles_title"></li> </ul> </div> <p>《塞下曲》唐诗注释翻译赏析</p><p>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塞下曲》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loading="lazy" src="https://p.9136.com/00/l/ccc6caab05.jpg" alt="《塞下曲》唐诗注释翻译赏析"/></p><h2> 《塞下曲》唐诗注释翻译赏析1</h2><p><strong> 作品简介</strong></p><p>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第四首诗写一位将军因战殉国后被埋葬的场面,透露出了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p><p><strong> 作品原文</strong></p><p> 塞下曲四首</p><p> 其一</p><p>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p><p>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p><p>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p><p>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p><p> 其二</p><p>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p><p>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p><p>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p><p>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p><p> 其三</p><p>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p><p>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p><p>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p><p>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p><p> 其四</p><p>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p><p>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p><p>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p><p>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p><p><strong> 词句注释:</strong></p><p>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p><p>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p><p>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p><p>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p><p>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p><p>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p><p> 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p><p> 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p><p> 饮(yìn)马:给马喝水。</p><p> 平沙:广漠的沙原。</p><p>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p><p> 昔:一作“当”。长:一作“龙”。</p><p> 足:一作“漏”,一作“是”。</p><p>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p><p> 诗末全诗校:“一本无以下二首。同《塞上曲》题作三首。”</p><p> 奉诏:敬受天子诏书。甘泉宫: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这里借指唐宫。</p><p> 总征:普遍征召。</p><p> 备礼:安排好命将出征的礼节仪式。</p><p> 郡国:指州郡。豫:通“预”。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p><p> 宫厩(jiù):宫中马舍。这里指专供宫中享乐用的马匹。</p><p> 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这里借指当时战功卓著、以身殉国的将军。</p><p> 部曲(qū):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谓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此指“部下”。</p><p> 燕南代北:泛指当时的北部边塞。</p><p> 黜(chù):贬斥,废免。</p><p> 寻:不久。</p><p> 黄龙:古城名,即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p><p><strong> 白话译文</strong></p><p> 其一</p><p>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p><p>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p><p>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p><p>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p><p> 其二</p><p>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p><p>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p><p>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p><p>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p><p> 其三</p><p>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p><p>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p><p>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p><p>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p><p> 其四</p><p>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p><p>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p><p> 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p><p>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p><p><strong> 作品鉴赏</strong></p><p> 其一</p><p>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p><p>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p><p>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p><p>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p><p> 其二</p><p>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p><p>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p><p>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p><p> 其三</p><p> 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从征兵到战斗结束,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p><p> 前两句记述将军领旨征兵,暗示了这是一次规模浩大的会战,统兵者权倾一时,名耸天下。第三、四句写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而大军沿途经过的州郡也预先按制迎送。这四句描写声势浩大,为下文伤亡之重做了铺垫。接着写出征的结果:参战的几万将士无一生还。虽然言语浅白,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纷纷”,将慷慨赴死的悲壮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但这些戍卒的生命又不同草芥。作者隐愤难平,发出了“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的呼声,这是作者那颗忠直爱国殷殷之心的自然流,虽然这次惨败,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最后两句含蓄地揭示了这次惨败的重要原因,即战略物资奇缺,以步兵之帅与强大的游牧骑兵部落在广漠里作战,必然失败。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不得已而用之,战前不作充分的准务,就仓促应战,其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也含蓄地讽刺了唐王朝视战争如儿戏的草菅人命行为。</p><p> 其四</p><p> 第四首前两句以汉朝霍去病代指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边疆将领。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将军。然后写将军的部下都前来祭奠他,他的死讯使广大的北方边境为之震动。这四句从侧面烘托了将军生前深孚众望,深受士卒爱戴,威震边疆的名将风采,他的死是天下百姓的一大损失。</p><p> 第五、六句写了忠实的部曲在将军生前随他转战北方广大而漫长的边境地带,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今将军去世,他们的功勋人多被取消了,而且他们所率领的部队不久也会被调离开去。接着写将军的旧部们虽被剥夺了功勋,但还将被派往别处的的边地驻防,他们悲愤不已,却也只能是对天痛哭。</p><p> 全待叙事严整有序,笔力雄健奔放,格调悲壮沉雄,诗人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记录了一位将领的丧葬场面,并由此而折射出军队之中由于有功难赏,致使英雄流涕的不公平现像,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深刻的内部矛盾,对有功将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更遣”二字值得玩味,愈显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扼腕叹息。</p><p><strong> 作者简介</strong></p><p>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p><p>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p><p>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p><h2> 《塞下曲》唐诗注释翻译赏析2</h2><p><strong> 作品原文</strong></p><p><strong> 塞下曲六首</strong></p><p> [唐]李白</p><p><strong> 其一</strong></p><p>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p><p>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p><p>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p><p>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p><p><strong> 其二</strong></p><p>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p><p>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p><p>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p><p>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p><p><strong> 其三</strong></p><p>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p><p>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p><p>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p><p>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p><p><strong> 其四</strong></p><p>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p><p>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p><p>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p><p>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p><p>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p><p><strong> 其五</strong></p><p>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p><p>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p><p>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p><p>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p><p><strong> 其六</strong></p><p>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p><p>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p><p>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p><p>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p><p><strong> 作品注释</strong></p><p><strong> 其一</strong></p><p> ⑴天山:指祁连山。</p><p>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p><p>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p><p><strong> 其二</strong></p><p>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p><p> ⑸衔恩:受恩。甚:多。</p><p> ⑹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p><p> ⑺高枕:高枕无忧。</p><p><strong> 其三</strong></p><p>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p><p> ⑼天骄:指匈奴。</p><p>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p><p>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p><p><strong> 其四</strong></p><p>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p><p>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p><p>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p><p><strong> 其五</strong></p><p> ⒂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p><p>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p><p> ⒄殊:远。嗟:感叹。</p><p><strong> 其六</strong></p><p>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p><p> ⒆合:满。陇底:山坡下。</p><p> ⒇负:凭借。净:一作“静”。妖氛:指敌人。</p><p><strong> 作品译文</strong></p><p><strong> 其一</strong></p><p>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p><p>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p><p>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p><p>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p><p><strong> 其二</strong></p><p> 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p><p> 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p><p> 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陇头拂沙而眠。</p><p> 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p><p><strong> 其三</strong></p><p> 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p><p> 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p><p> 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p><p> 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p><p><strong> 其四</strong></p><p> 战马在黄金塞上奔驰,塞上的白云和黄沙回绕在思妇的梦中。</p><p> 在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边疆的征夫勾起了闺中少妇的思念。</p><p> 萤火虫在秋窗前飞来飞去,边城之月在闺房门前远近徘徊。</p><p> 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残叶,西风在沙棠树枝间沙沙作响。</p><p> 思念的人儿怎么等也等不见,相思的泪水只有暗自空流。</p><p><strong> 其五</strong></p><p> 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p><p> 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p><p> 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剑成花。</p><p> 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p><p><strong> 其六</strong></p><p>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战火映红了甘泉宫的天空。</p><p> 汉皇勃然大怒,按剑而起,召李将军率领大军前去迎敌。</p><p> 杀气直冲云霄,鼓声震天动地,天兵英勇战斗,所向无敌。</p><p>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一战而扫清胡虏,平定天下。</p><p><strong> 创作背景</strong></p><p>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p><p><strong> 作品鉴赏</strong></p><p><strong> 其一</strong></p><p>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p><p>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p><p>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p><p><strong> 其二</strong></p><p>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p><p> 前四句写北方胡兵南侵,朝廷派兵出征。将士们身经百战,只是因为承恩很多。表现唐军抗敌报国的思想和行为。五六两句描写战士生活的艰苦,日以雪为餐,夜露宿陇沙。末二句写将士们的愿望:何时消灭敌人,然后可以高枕无忧。实际上这也是诗人希望和平的思想。全诗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层次分明。</p><p><strong> 其三</strong></p><p>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p><p>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p><p>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p><p>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p><p><strong> 其四</strong></p><p>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p><p><strong> 其五</strong></p><p>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p><p>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p><p>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p><p> 尾联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了。</p><p><strong> 其六</strong></p><p> 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p><p> 首联写沙漠中的烽火照到甘泉宫,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军情紧急。颔联紧承前二句,形象地描写君王对敌情的态度,按剑而起,立即行动,召见将军,派兵出征。颈联正面描绘战斗场面:杀气冲天,鼓声陇底,字里行间都是刀光剑影。尾联写战争胜利结束,经过将士们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一举把敌人彻底消灭。全诗充分表现出英雄主义的光辉。</p><p> 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p><p><strong> 作品点评</strong></p><p> 元人萧士赟:“此(指《塞下曲六首》)《从军乐》体也。”</p><p> 明人胡应麟:李白《塞下曲》、《温泉宫》、《别宋之悌》、《南阳送客》、《度荆门》,孟浩然《岳阳楼》,王维《岐王应教》……俱盛唐杰作。视初唐格调如一、而神韵超玄,气概闳逸,时或过之。(《诗薮》)</p><p><strong> 其一</strong></p><p> 《增订唐诗摘钞》:三、四一气而下,妙极自然,故不用对。另是一体,究非常格。</p><p> 《唐诗成法》:雪入春则无花,前言塞下寒若如此。五、六言其苦更甚。两层逼出“直为斩楼兰”,言外见庶不再来塞下受此苦也。意甚含蓄。</p><p> 《说诗晬语》:太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气直下,不就羁缚。</p><p> 《唐诗别裁》:四语直下,从前末有此格(首四句下)。</p><p> 《唐诗笺注》:四十字中,不假雕镂,自然情致。</p><p>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前半爽逸高凉,后亦稳亮。评:“晓”“随”、“宵”“抱”,正欲立功境外耳。故落句自可直接。</p><p>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四语直下,从前未见此格。忽从天外落笔,想见用笔之先已扫尽多少(首四句下)!</p><p> 《唐宋诗举要》:吴曰:淡语便自雄浑(首二句下)。</p><p> 《李太白诗醇》:声律尽协,严沧浪以为近于近体律诗,洵然。</p><p><strong> 其三</strong></p><p> 《唐诗解》:汉唐命将,大抵皆亲戚幸臣,往往妨功害能,令勇敢之士丧气,是以无成功。太白盖有为而发。</p><p> 《唐诗直解》:神韵超远,气复宏逸,盛唐绝作。</p><p>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雄同壮气,可以搏犀缚象。一结忽发丧气之慨,实中时弊,可令竭忠之士读之而甘心黜逐乎?</p><p> 《李杜诗通》:中唐人诗“死是战士死,功是将军功”,视此,便觉太尽。</p><p> 《唐诗评选》: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直尔赫奕,正以激昂见意。俗笔开口便怨。“麟”字拗。</p><p>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弯弓”以上三句,状出师之景。“插羽”以下三句,状战胜之景。末言功成奏凯,阁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占用一“独”字,盖有感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p><p> 《唐诗别裁》:独有贵戚得以纪功,则勇士丧气矣。</p><p>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结意感愤,语殊不露,最有深情,章法亦见推拓。此止承“解”、“空”、“尽”、“销”四字绪来,有“兔死鸟尽”之意。评:二、五、六,俱有生气,厉锋棱棱跃跃。五、六,字字出色,复见老成,可为名句。</p><p> 《唐宋诗举要》:吴曰:高唱入云(首二句下)。吴曰:壮丽雄激(“弯弓”二句下)。</p><p><strong> 其五</strong></p><p> 《唐诗训解》:雄壮之作。</p><p> 《唐风定》: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澹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p><p> 《唐诗别裁》: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结意亦复深婉。</p><p> 《唐宋诗醇》:高调入云,于声律中行俊逸之气,自非初唐可及。</p><p>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声声俱高,第六尤为英发。此亦定是结章体裁。古人多篇,必无凌猎(躐)。</p><p> 《唐宋诗举要》:吴曰:有气骨,有采泽,太白才华过人处(首四句下)。锻炼(“边月”二句下)。吴曰:反掉超绝(“玉关”句下)。</p><p> 《李太白诗醇》:又似律诗。严云:中四句皆是前料(按指“白马黄金塞”篇),无斧凿声,又成一构。严沧浪曰:结语慰前章。</p><p><strong> 其六</strong></p><p>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此等诗并以韵胜,摘字句者未足与言。</p><p><strong> 作者简介</strong></p><p>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p><h2> 《塞下曲》唐诗注释翻译赏析3</h2><p><strong> 作品原文</strong></p><p> 塞下曲·其三</p><p> 作者:卢纶</p><p>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p><p>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p><p><strong> 作品注解</strong></p><p>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p><p> 2.月黑:没有月光。</p><p> 3.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p><p> 4.遁:逃走。</p><p> 5.将:率领。</p><p>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p><p> 7.逐:追赶。</p><p><strong> 作品韵译</strong></p><p>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p><p>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p><p><strong> 作品评析</strong></p><p>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p><p>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p><p>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p><p>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p><p>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p><p><strong> 作者简介</strong></p><p> 卢纶,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阌乡(在今河南省)尉。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p><p> 严维,唐代诗人。字正文,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中,曾赴京应试,不第。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唐代宗大历年间,严中丞节度河南,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官终秘书郎。工诗,与当时名辈岑参、刘长卿、皇甫冉、韩翃、李端等交游唱和。诗以送别赠酬居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严维诗》一卷,《全唐诗》辑其诗一卷。</p><h2> 《塞下曲》唐诗注释翻译赏析4</h2><p> 作品简介《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人卢纶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生灵活现,跃然纸上。这组诗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章,内容丰满,寓意隽永,气势雄阔。</p><p> 作品原文</p><p> 塞下曲六首</p><p> 【其一】</p><p>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p><p>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p><p> 【其二】</p><p>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p><p>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p><p> 【其三】</p><p>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p><p>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p><p> 【其四】</p><p>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p><p>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p><p> 【其五】</p><p>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p><p>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p><p> 【其六】</p><p>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p><p>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p><p> 词句注释</p><p> 1、张仆射:一说为张延赏,一说为张建封。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p><p> 2、鹫翎:箭尾羽毛。金仆姑:神箭名。</p><p> 3、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蝥(máo,一说音wù)弧:旗名。</p><p> 4、独立:犹言屹立。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p><p> 5、惊风:突然被风吹动。</p><p> 6、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p><p> 7、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p><p> 8、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p><p> 9、月黑:没有月光。</p><p> 10、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p><p> 11、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p><p> 12、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p><p> 13、野幕:野外帐篷。敞:开。琼筵:美宴。</p><p> 14、羌戎:此泛指少数民族。</p><p> 15、雷鼓: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p><p> 16、出世:一作“百中”。</p><p> 17、奔狐:一作“奔猨”。</p><p> 18、唯应独不名:一作“谁知独有名”。</p><p> 白话译文</p><p> 【其一】</p><p>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p><p> 【其二】</p><p>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p><p> 【其三】</p><p>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的弓刀。</p><p> 【其四】</p><p> 在野外天幕下摆设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喝醉酒后还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p><p> 【其五】</p><p> 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p><p> 【其六】</p><p> 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叶莲,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有一天能够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阁的话,也不借此沽名钓誉。</p><p> 作品鉴赏</p><p>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这种诗体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五七言皆可,但卢纶凭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这部如画的佳作。这六首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p><p> 组诗的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臶,《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p><p> 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p><p> 组诗的第三首。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虽然是绝句的难点,但诗人倘能大胆剪裁,巧妙构思,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场景,完全能够写出精采的佳作。</p><p> 组诗的第四首,描写边防将士取得重大胜利后,边地兄弟民族在营帐前设宴劳军的场面,气氛热烈融洽,同时也描绘了将士“醉和金甲舞”的欢乐神态,赞颂了边地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也说明了将士们的得到兄弟民族的支持的。此诗取材典型,剪裁大胆,洋溢着民族间和睦团结的气氛。全诗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写得慷慨而豪迈,爽朗而明快。</p><p> 组诗的第五首,描述的是将士们利用战事顺利边关稍靖的时机乘兴逐猎的情景。字面上是说边关将士在敌人遁逃后,利用暂时的战事稍歇进行狩猎,其实饱含了诗人对将士们豪情满怀的钦佩、颂扬和祝福。</p><p> 组诗的第六首,则是颂扬了将士们只为保疆安民,不求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怀。由于诗中多有双关,古今后人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或说七叶莲喻淡泊功名,或说七叶莲象征特立独行,莫衷一是。</p><p> 卢纶所和张仆射原诗今已不传,而和诗竟流诵千古,可见它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胡震亨《唐音癸笺》卷七谓:“大历十才子,并工五言诗。卢郎中(纶)辞情捷丽,所作尤工。”又说:“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采,焕尔触目。”组诗语言凝练,构思巧妙,细吟全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p><p> 作者简介</p><p>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766—779)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阌乡(在今河南省)尉。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p><h2> 《塞下曲》唐诗注释翻译赏析5</h2><p><strong> 塞下曲①</strong></p><p> 【唐】卢 纶</p><p> 月黑②雁飞高,</p><p> 单于③夜遁④逃。</p><p> 欲将⑤轻骑⑥逐⑦,</p><p> 大雪满弓刀。</p><p><strong> 【注释】</strong></p><p> ①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p><p> ②月黑:没有月光。</p><p> ③单于:匈奴君主的称号。</p><p> ④遁:逃走。</p><p> ⑤将:率领。</p><p> ⑥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p><p> ⑦逐:追赶。</p><p><strong> 【大意】</strong></p><p>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他们,大雪纷飞落满身上的弓刀。</p><p><strong> 【赏析】</strong></p><p>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p><p>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逐”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表现出诗歌的意蕴悠长。</p><h2> 《塞下曲》唐诗注释翻译赏析6</h2><p> 古塞下曲</p><p> 朝代:唐代</p><p> 作者:佚名</p><p> 原文:</p><p> 进军飞狐北,穷寇势将变。日落沙尘昏,背河更一战。</p><p> 騂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杀左贤王,归奏未央殿。</p><p>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p><p><strong> 译文</strong></p><p>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直指蓟城的旁边。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p><p><strong> 注释</strong></p><p> ⑴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p><p> ⑵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p><p> ⑶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p><p> ⑷河阳:今河南孟县。</p><p> ⑸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p><p><strong> 鉴赏</strong></p><p> “塞下曲”,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称“古塞下曲”。</p><p>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此诗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早晨骑马出发,直指蓟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间透射出一股豪气。</p><p>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中间四句写边地见闻。“海上”“沙中”呼应“漠北”。“军书”“春色”,本为静物,加以“发”“度”二字,顿变鲜活,急切迅疾,气势飞动。一写战事,一写时节,一写边关,一写中原,刚健明快。</p><p>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最后四句一写色,一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p><p> 通观全篇,格调苍凉,既有一点悲,又有一点壮,诚为《河岳英灵集》所评:“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p><h2> 《塞下曲》唐诗注释翻译赏析7</h2><p> 塞下曲 王昌龄 唐</p><p>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p><p>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p><p>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p><p>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p><p> 【注释】:</p><p> ①饮马:给马喝水。</p><p> ②平沙:茫茫无际的沙漠。</p><p> ③没:落。</p><p> ④临洮:甘肃地名。古长城的起点。</p><p> ⑤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事。</p><p> ⑥咸:都。</p><p> ⑦乱蓬嵩:散乱在乱野之中。</p><p> 【译文】:</p><p> 让马喝完水渡过秋水,河水冰冷,寒风吹过来像刀割一样。一片大漠上太阳还没有落下,昏暗中隐隐约约看到临洮。昔日长城脚下的战争,都说战士们士气高昂。自古至今,这里都是黄沙弥漫,没有什么不同,将士们遗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间。</p><p> 【赏析】:</p><p>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反战情绪。荒凉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将士白骨触目惊心,寄托了诗人对征战将士的无限同情。</p><p>【《塞下曲》唐诗注释翻译赏析】</p><p></p><p></p><p></p><p></p><p></p><p></p><p></p><p></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