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事迹1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吧,事迹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邓稼先的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雄,一个伟大的字眼,它所描述的人,平凡、勇敢、爱国,他们有着远大抱负,他们朝着自己远大抱负一点一点去奋斗去努力。邓稼先,大家一定听说过,他制作出了原子弹和氢弹,他能成功,全是靠自己的心血积攒下来的。
有一次,他们制作的原子弹发射失败了,谁都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时邓稼先挺身而出,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但必须有人去找核弹头,邓稼先想都没有想说:“我做的,我知道,你们去了也白受辐射”,要知道核辐射是十分恐怖的,很有可能置你于死地。邓稼先也知道,可是他丝毫没有畏惧。
他就这样去了,并很快找到了核弹头,并捧着核弹头回来了,这也为他死于核辐射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邓稼先也有自己崇敬的英雄——岳飞,有一次,他硬要拉着自己的同事去拍照,同事疑惑不解,因为邓稼先特别不喜欢拍照了,朋友去了才知道,原来他们拍照的地点是岳飞的亲笔题字“精忠报国”的地方,邓稼先也梦想像岳飞一样报效祖国。最后,他在世界禁核之前,早早完成了原子弹和氢弹的制作。
也就是他去世的十周年后,中国便宣布了世界性禁核,也是为了纪念这位“两弹之父”。“两弹元勋”,这是当时部长张爱萍送给邓稼先的'素布题词,“元勋”就是对创建新中国有巨大贡献的人,难道这种伟大无比的人不能被称之为英雄吗?
邓稼先生于1958年8月,带领大学毕业生研究原子弹制造工作。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在1949年10月16日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有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他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
但邓稼先不引人瞩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没有小心眼,喜欢“纯”字,这和其他的核弹研究工程的领导人不同,比如奥本海默就和他大不一样,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而邓稼先却在中国鲜为人知。
邓稼先还始终站在中国原子弹制造的第一线,一次井下有一个信号检测不到了,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句:“我不能走。”仍旧站在第一线,他这种不怕牺牲,一心只为祖国的精神令我感动,为了祖国核工程成功,他表现出不怕牺牲、敬业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深深鼓舞着我,我心中对邓稼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是“两弹”元勋,是中国核工程的'领导人,他为中国的核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载入史册,千古流芳。
邓稼先,中华民族的英雄,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精神时刻激励我奋发学习、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努力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
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6月25日,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于北京,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的。并叮咛人们:“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用毕生的精力研究了原子弹和氢弹,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在研制原子弹期间,邓稼先患了癌症,因为他在一次航投试验中,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只身一人跑向前去,拿起原子弹的碎片在手里仔细检查。他的妻子知道后,强拉邓稼先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让大家大吃-惊,邓稼先的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中央尽了-切力量,却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在家人的搀扶下,邓稼先坐进去并且只转了一小圈,就表示已经享受到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这是对他的优秀品质与精彩一生的最好诠释,他只是平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万千中国人民中的一名。只因他有满腔热血与拳拳的报国之心和他高深的学识,他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犹如浩瀚的大海上卷起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但是他却留下了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使我们的'中国母亲站起来了。
他,就是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我的心中。
他从小跟随母亲到北平,在哲学教授父亲的身边长大。他年仅26岁就考到了博士学位。他在美国的生活极其安逸,但他一心挂念着祖国,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一心想着为祖国做出贡献。他开始研究核武器。
他在而立之际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时,向家人隐瞒实情,谎称自己出去旅行,独自投身进入戈壁滩。面对戈壁滩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他与同事们都把自己的名字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藏在心灵最深处,发散到艰难的工作中。
终于,天道酬勤。他成功了,他终于研制并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人。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他是伟大的祖国人民伟大坚强的儿子,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他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被誉为“两弹元勋”。
拒绝高官厚禄
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政府给他开出了极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邓稼先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受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为造两弹“死而无憾”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都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只有我知道。”
邓稼先的游戏
在西北大沙漠,条件非常艰苦,大家使用算盘进行着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九次,需要花费一年多时间,研究人员常常是每天工作到天亮。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邓稼先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他们在玩这种游戏,斥责道:“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超越!”
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科研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受到的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的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不管经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有一天,在病房中,他拉着妻子许鹿希的手,向她描述原子弹爆炸的壮丽:奇异的闪光,比雷声大得多的响声翻滚过来,一股挡不住的烟柱笔直地升起……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中,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是那么坚定:“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今天,在舒伯特迷人的音乐中,他又一次拉着许鹿希的.手,默默地吟诵着肖贝尔的歌词:
你安慰了我生命中的痛苦,
使我心中充满了温暖和爱情……
一代英豪,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全中国人都记住了这一悲痛的时刻:
1986年7月29日,下午1时50分。
有一位科学家,他十分伟大,为中国军事、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有的中国人,都应当为他骄傲,为他自豪,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还是和以前一样弱小,任人宰割。那时,邓稼先与其他十几位科学家从美国毕业归来。一天,一位元老级的科学家找到了邓稼先,说:“稼先哪,国家正要研制一个“大炮仗”,想邀请你参加你愿意吗?”邓稼先说:“当然愿意”
后来,邓稼先得知“大炮仗”是原子弹时,非常为难地说:“什么,研制原子弹?我能担当这个任务吗?”但为难归为难,不久,邓稼先还是来到了研究基地。当时,研究基地还是一片森林,他报道后就开始盖房子、推车、运泥等。
以前,中国和苏联关系很好,苏联答应给中国一个原子弹的模型。但是由于中国不听从苏联的命令,苏联撕毁了条约,不给中国原子弹模型,还把在中国的一批苏联专家撤走了。因此,原子弹的模型就要邓稼先自己做了。
邓稼先并没有灰心,他先后设计出原子弹模型、研制图表等一系列的试验品。他对大学生(当时就只有一些大学生能帮他的忙)说:“我们不一定出名,但我们一定能吃苦!”他们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放在了研究原子弹上。邓稼先一天到晚就是左摇右晃,时时刻刻想着原子弹。
终于,在邓稼先等人的努力下,“轰”地一声巨响,金黄色的沙漠上空升起了浓烟滚滚的蘑菇云。中国向世界宣告:我们再也不会任人宰割了!
邓稼先同样只是个平凡的`普通人。与我们同样出生在华夏大地上。可他更是伟大的,他永远前进着,为祖国而献身,全身心的投入在一个仿佛“与世隔绝”的工作中。在邓稼先眼中,有国即有家,用自己一生,为国之复兴,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邓稼先是我国一位制造氢弹和原子弹的科学家,对我国的国防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看完了邓稼先爷爷的传记,我知道了邓稼先爷爷是一个爱国的人,他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志气、有毅力与病魔作斗争。
他小时候日本还在侵占中国,中国老百姓从日本人面前走过都要行鞠躬礼,邓稼先宁愿走冤枉路也不让别人践踏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他工作非常有毅力,制造了原子弹和氢弹,还为了探讨钚舍弃自己的生命。要知道仅仅一克钚就可以毒死一百万只鸽子。可想而知对人类的损害有多大。邓稼先爷爷尽然可以为了国家而把一些钚抱回了家,真是不可思议。因此他得了严峻的肠胃癌,后来肛门尽然痛得坐不下去,医生只好让他住院。邓稼先爷爷却说他还有一场重要的会议要去参与,医生却微笑着对他说,这是医院,不是会议室。然后给他做了手术,弄了一个人造肛门。做完手术后,他还是要医生让他出院做探讨工作。在工作时特别厌烦那个人造肛门,因为他还没有痊愈,也因为肠胃癌实在太严峻,要去做其次次手术,手术时医生发觉癌细胞长在离大动脉很近的地方,不能开刀。虽然在住院,但是邓稼先爷爷还是有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件是完成一份有关氢弹的稿子,还有一件是写一篇长达八十万字的'书。他写完了稿子后,让妻子抓紧送到首长手中,对妻子说,这份稿子比生命还重要。
他又接着写那本长达八十万字的书,惋惜他还没能完成这本书就离开了人世。和邓稼先爷爷比起来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将来我也要做像邓稼先爷爷这样为社会、为国家出力的人。
邓稼先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是他让我国的核事业有了里程碑的突破,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
邓稼先家庭条件虽然不错,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一直坚持不懈的奋斗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时后他完全可以选择留在美国,像好友杨振宇那样加入美国国籍,然而他并没有那么做,因为在他心中,祖国永远是第一位。
1958年8月,邓稼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的制造原理。他非常有耐心,领导着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成功的设计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武器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张爱萍将军称他“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研究核武器可不是一件容易而又安全的事情,除了连续作战的`疲劳和挖空心里的用脑之外,还有伤身的核辐射,以及随时可能出现意外,甚至危及生命!
有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被摔裂,邓稼先明知危险,但他却一个人抢着上前去把破碎的原子弹拿到手里检验,最后去医院检查发现他的肝脏已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出了医院,敬业的邓稼先不在乎这些,他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继续参加研究,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不放弃,始终坚定信念。
邓稼先始终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辞艰辛不怕危险,甚至抛弃了家庭,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我们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紧密相连;脚踏苍茫大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蹒跚中留下跋涉的足迹。
1924年6月25日,伴着一声洪亮的啼哭,一个婴儿降生在著名的翰墨世家,成为清代著名的篆刻书法大家邓石如的六世孙。望向窗外郁郁葱葱的田野,看着微风中起伏着的刚刚吐穗的稻谷,孩子的父亲灵感突现,说道:“古人说禾之秀实,而在野曰稼,稼,就是在田野已经秀穗结实之禾。希望他植根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的秀实和成熟,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就取名叫稼先吧。”
也许是受到书香之家的熏陶,邓稼先从小就对书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幼年时代的邓稼先就非常喜欢动脑筋,总是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他自小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时也形成了勤学好问的可贵品质,然而在国难深重的年代,年少的邓稼先目睹列强的欺凌、残破的家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残忍迫害,对他们满怀痛恨。那时的邓稼先已经朦胧的意识到要救我们的国家,必须要有知识有本领,因此他更加认真读书,在读书期间,邓稼先便积极的参加爱国救亡运动,致力于维护祖国的尊严。他也终于明白,一个弱国会备受欺凌,是没有平安日子可言的,他立志要发愤图强,投身科学事业,振兴国家科技,保卫国家安全,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
抱着这样的'志向,16岁的邓稼先离开了北京,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1941年秋,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在西南联大,他读遍了图书馆里每一本有价值的书籍,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锻炼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他博览群书,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背诵牛津英文字典,日积月累,他把基础的学科知识掌握的相当牢固。
1948年10月,他进入普渡大学攻读,功夫不负有心人,邓稼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勤奋,只用了一年零10个月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1950年8月20日,刚满26岁的他即从普渡大学毕业,被人们戏称为娃娃博士。拿到博士学位的邓稼先,一心想回到祖国,回到朝思暮想的父母身边,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拒绝了美国的丰厚条件,冲破一切阻碍,1950年8月29日,毅然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美国还不止一次地对中国进行核威胁。1958年,钱三强教授受党中央委托,交给邓稼先一个艰巨而保密的任务,生产大炮仗,也就是原子弹。这是邓稼先多少年追寻的报国梦,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回到家里,他跟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妻子问:“调到哪?”邓稼先沉默良久,嘴角微微颤动着挤出三个字:“不能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隐姓埋名28年之久,没有依靠任何外援,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19 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团硕大的蘑菇云在爆裂中隆隆升腾。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
戈壁滩上,这张遮得严严实实的照片让我们明白,您惊天动地的功绩之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心动魄。
那是一九七九年的一次核弹空投试验,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倒了地上。
“核弹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爆炸?”
“我们要马上进入事故区,必须要找到这枚弹头!”
“不行!那样太危险了!”
“核辐射可是要命的!不行不行!”
“你们都不要争了!我进去!”
“邓院长!”
“你们进去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它是我设计的!为了它,我哪怕死了,也是值得的!”
您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试验区,找到了核弹的碎片,走出来后,您说的第一句话是——
“平安无事,平安无事!同志们,我们的试验可以开始了!”
邓院长,您…您怎么那么不要命呢?
这事我不去谁去,责任书上的签字人是我啊!刚站起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邓稼先,但是不能没有它!
但是,邓稼先的身体已经被核辐射侵害了。他比谁都清楚自己的身体,因此,在工作上更加争分夺秒。拖着病重的身体,学习、研究、试验!
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仍心系祖国的核事业,病榻之上,他叮嘱于敏:“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临终前,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死而无憾!”
这是一代人的足迹,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激励着我们前进!前进!前进!
70年后的今天,中国终于再次走向了强大,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这些英雄人物中,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邓稼先,中国近代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每当提到邓稼先,有良知的中国人总会无比敬佩,也被他的事迹所感动。
1945年,21岁的邓稼先从西南联大物理学毕业。1948年秋,邓稼先通过考试进入美国普渡大学。不到两年时间里,邓稼先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这年邓稼先刚满26岁,如此年轻就获得了博士学位,邓稼先也被称为“娃娃博士”。
取得博士学位仅9天后,邓稼先踏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成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凭借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流利的英文和俄文,邓稼先很快被负责筹备组建核武器研究队伍的钱三强看中。
1958年盛夏季节,已经是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正在把一项绝密任务交给钱三强。为了不使气氛紧张,钱三强带着幽默的口吻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
邓稼先决定服从组织安排,他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那年邓稼先34岁,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妻子许鹿希自己还是北京医学院的讲师,平时工作也很忙。邓稼先告诉妻子:“我要调动工作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许鹿希文邓稼先,“调哪”、“干啥”、“信箱号码”,得到的答案统统是“不能说”。此后10多年时间里,邓稼先的身影出现在守卫森严的深深大院和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在核试验场,科研人员
被严禁进入辐射区,可邓稼先每次都亲临一线。直到28年后,邓稼先的名字才被解禁。
有一次,航投原子弹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对身边年轻工作人员说:“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他因此遭受到了核辐射。回到北京后,大家强烈要求邓稼先去医院体检,体检报告显示,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有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可邓稼先毅然决定参加核试验,1985年春的一天,邓稼先最后一次离开罗布泊。一回到北京,邓稼先就病倒住院了,诊断患上了直肠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有人曾问邓稼先在“两弹”成功爆炸后的奖金,邓稼先总是笑笑。
当时整个科研组获得的总奖金才一万元,分为10元、5元、3元的级别发下去.后来大家才知道,邓稼先在“两弹”研制中获得了最高级别奖金,20块钱。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邓稼先最终是在妻子怀抱中离世的,这一幕让在场人员无不潸然泪下。
1958年8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了时任我国核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你看怎么样?”
这个大炮仗,指的是原子弹。而这个青年是邓稼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22天后,北平沦陷了。占领北平的日军强迫市民**,庆祝他们所谓的“胜利”。
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时年13岁的他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其实邓以蛰并不是什么科学救国论者,他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但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西南联大是原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在南迁后合并的一所学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大物理系汇集了当时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和学者,例如测得普克朗常数的叶企荪、对证实康普顿效应有贡献的吴有训、对证实正电子存在有过帮助的赵忠尧等等。这里的名师严教让好学的邓稼先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胜一筹,各个科目均成绩优异。
1946年的夏天,毕业后的邓稼先受聘担任北大物理系助教,回到阔别了六年的北平。这期间他一面当助教,一面积极准备留学美国的考试,并在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秋天,邓稼先从上海启航,向大洋彼岸驶去。临行前,他的一位好友对他说“中国天快要亮了”,邓稼先听了笑了笑,说了这样一句话--“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就回到了祖国,实现了他离开中国时的诺言--“我学成,一定回来!”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邓稼先曾说过:“在我们这里没有小问题,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大事。小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酿成大祸。”
1979年某一天,在某试验基地,新型核弹实验开始--飞机携带核弹直飞爆心。时间分秒过去了,核弹却没有爆炸,很多人都惊住啦。在场的技术人员正想询问邓稼先时,却意外地发现“老邓”在往试验场跑去。
作为物理学家,他不是不知道辐射核心区有多危险,但是为了弄清楚原因,为了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荣耀,他头也没回,现场没有人能拉住他。摔碎的弹片散落在荒垣上,当值的防化兵没有找到核心部件,他先找到了。在捧起碎弹体的那一刹那,生命的倒计时也启动了,他已经受过多次辐射伤害,但这一次是致命的。邓稼先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白血球内染色体呈粉末状,尿液有极强的放射性。医院的医生不解地问,“这是吃了什么毒药了?毒性这么大,身体竟被破坏到这样?”邓稼先什么都没有说,短暂的休息后又回到了戈壁滩。
1984年,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将标志着中国第二代核武的重大突破,然而这时邓稼先的身体已被癌细胞严重侵蚀,没有人知道。1985年邓稼先回到了北京,他回到了妻子的身边,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针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可就是这样,在生命最后时光,占据邓稼先脑海全部的仍然是中国的核事业。他着重思考的是如何和平利用原子能,但他已无法亲自实现了。邓稼先坐在能减缓压力的橡皮圈上写他一生的积攒,写他最后的思考。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生命旅程。十年后同一个日子,中国在成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暂停核试验。
迎来这一天,我们要永远记住邓稼先。是他让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如一把利剑,啸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是他,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
他诞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美国普渡高校四年的博士学位,他还被中国人民授予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两弹元勋。他就是我国闻名的物理学家邓稼先。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志向,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一转瞬,一年多过去了,邓稼先取得了别人用四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带着满脑子的原子学问和给父亲的两双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 转瞬,已经到了1959年6月,刚刚起先探讨工作的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们,遇到了苏联公开违约,撤走专家的**烦。中心确定自己动手,邓稼先担当了原子弹设计的负责人。在遇到了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学时,邓稼先在数学家周光召的帮助下,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邓稼先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贫困落后的祖国,虽历经千辛万苦而百折不回,受尽磨难而决不放弃。回国后,舍弃小家而为大家 成了邓稼先的真实写照。世人只仰慕胜利者绚丽的鲜花,谁会留意邓稼先在大漠戈壁的.孤独,邓稼先胜利了,正是源于他那许久静默奉献,任劳任怨的结果。
1985年,邓稼先因长期接触核物质,患上了肝癌。几天之后,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换上了癌症。他无力的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的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却劝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的这么快。中心尽了一切力气,却无力挽救他的生命。1986年,这位中国的两弹元勋恒久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亲人,他的祖国。 他,肩负着民族的期望和等待,独自行走。只留下一个寂寥而孤独的背影,见证他的坚毅不屈。于是,是他,邓稼先,这个熟识而又生疏的名字如一颗绚烂的新星闪烁在世界人的面前。也是他,在毅然返回祖国后,一肩扛下中国核武器探讨的重担,告辞了城市的绚烂灯火,隐姓埋名在荒僻的大西北干着最粗最苦的重活,浑然遗忘自己曾有过家喻户晓的辉煌。也是他,带领堪称中国最优秀的团队,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建了两弹一星的奇迹。也正是他,秉承中华传统的虚心内敛,创建而不占有,胜利而不自居,就这样静默地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这是张爱萍对他一生的概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的描述了他。
在1986年里,国内公开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人们终于解开当年戈壁滩上升起的蘑菇云的谜时,邓稼先却没有机会去受到别人的崇拜了——他已安然地闭上了眼睛,跟这个世界再见了。但,他那两弹元勋的称号,却永久地闪耀着光芒。
他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一直站在中国核武器和氢弹研究的第一岗位上。在一次核试验中,满载着邓稼先及其他人希望的核弹,直接从高空中摔到地上,没有出现那代表着成功的蘑菇云。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出现蘑菇云呢?百思不得其解的邓稼先,硬是一个人,亲自去找碎片查明原因。他一个人捧着核弹碎片,像捧着宝贝似的仔细检验。后来得知是降落伞的问题,他才沉重地松了一口气——其实只是因为降落伞!但,他却因为这件事,受到了严重的.辐射。其实他也知道这样会受到辐射!但,他却毫不犹豫的去了。他已经受到了一次致命的伤害。
在之后,他衰老得特别快,最终以癌症住进了医院。杨振宁去医院探望邓稼先,拍下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照片中,邓稼先拖着沉重的身体,勉强地露出了微笑——在他身体里,出血不断,止都止不住。
他死了,我想,他应该是带着满足辞世的——他已经通过自己一生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把成就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祖国,完成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建设好祖国。
他是最有中国人朴实气质的人。我每次想到邓稼先,脑海中就会浮现着这幅画面:在蓬断草枯的沙漠,狂风呼啸,荒芜生机。邓稼先不顾这样荒凉的环境下,依然在测试导弹。他为我们中华民族,做出了永远杰出的贡献!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早期经历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家庭背景:邓石如六世孙,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邓家祖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母亲王淑蠲,操持家务。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求学报国
邓稼先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1939年9月,邓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1940年5月,邓稼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他想的是,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国。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邓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时间,他和洪朝生(后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邓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
毅然回国
邓稼先的成就,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同年与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两弹元勋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妻子表示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撒谎说前五大业务几乎为収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兴奋难眠,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1958年8月邓稼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
从此,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又请物理学家从出发概念进行估计,确定正确,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59年,邓稼先根据中央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作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选对主攻方向,是邓稼先为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处在严重的困难时期。对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来说,那是一个卡脖子的时代。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名为“五九六”。
在这以后的五年时间里,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迎来了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决战阶段。
中国大西北昔日的荒凉景象。就连生存都是很难的。可见搞科学研究时也是非常困难,然而“五九六”的战士们凭着爱国心和革命的豪情壮志,硬是把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古战场建设成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
1962年9月11日,由罗瑞卿审定,二机部向中央打了一个:“两年规划”的报告,此报告提出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此时,邓稼先和其同事拿出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3年2月,在华北某地参与并指导了核试验前的轰炸模拟试验。9月,接聂荣臻元帅命令,邓稼先、于敏率领九院理论部研究原子弹的原班人马,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
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零6个月、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前苏联8年、美国6年、法国4年、中国2年8个月),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l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邓稼先的事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35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