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 精选 15 篇 作为一名老师 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 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 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 掌握约分的方法 2 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 约分 约成最简分数 的正确率 90 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准备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约分(约成最简分数)的正确率90%。

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准备:

分数卡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

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说一说。

二、巩固练习

师分数卡片判断

1、找朋友:找出和相等的分数。(七个小矮人身上的分数分别是下列分数)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第8题

师: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师: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快乐学习超市

超市画面快乐套餐1快乐套餐2

快乐套餐1:比一比○○0.4

计算并化简+=-=

在()填上最简分数20分=()时

快乐套餐2、3同上。

(分组练习小组代表汇报整合了练习十一10至14题)

4、集中练习

把0.5化成分数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请你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

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9题,12、13、14题各自选2个

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应练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教学内容:课本第99页例8以及练习十九的3-6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能用循环小数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中的商。知道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谁算得快。

第一组:1.69÷26 58.3÷11

第二组:1÷35 8.6÷11

两个数相除时,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组题都可以除尽,第二组都除不尽,等号后面的商该怎样写呢?

二、新授

1、出示例8挂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问题尝试列式计算,并截取商的近似值。

300÷45≈?个)

3、小组讨论:怎样取近似值才是合理的?(6个)

4、:根据本题的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是不合理的,合适的近似数是6,而不是7。如果买了7个,就要超过300元。

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讨论:谁的想法合理?

(3)根据本题的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也是不合理的,合适的近似数是9,而不是8。因为过河8次后还剩6人,还需要用船再送一次。

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3题。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每小时大约运行30000千米。一架超音速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2千米。算一算,卫星运行的速度大约是这架飞机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根据商不变规律,先把“30000÷2”转化成“300÷22”再进行计算。

2、练习十九4、5题。

重点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合理的方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3、练习十九第6题。

阅读“你知道吗?”

自主阅读,交流阅读后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课题:研究长方体课型:新知探究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我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探索出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我有信心学会本节所学内容,我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图形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然后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图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

认识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

认识等式

1、演示课件 写出式子

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0

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30>100

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100

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

再把左边的未知的物体换成另一个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

再把左边的物体换成二个未知的,右边另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X + X=150

2、分类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讨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

展示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

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 左右两边相等

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注:五、六两个教学过程在课外进行。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5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22支铅笔、多媒体课件(或1个红苹果、3个青苹果、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34页“画一画”的三种画法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3分钟)

1、师:我们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分数,能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吗?(生:,......)

2、师:你能选择一个分数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吗?(指2人说,同桌说一次。)

3、简单做一总结:就是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一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结合具体情境,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1、活动一:(5分钟)

呈现4个不同颜色的水果(1个红苹果3青苹果。)

师:你能从这些水果中看出分数吗?

生1:红苹果是

师:谁的?

生1:红苹果是整体水果的(是四个苹果的)

生2:青苹果是整体水果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很好,他说整体水果,你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把1个红苹果和3个青苹果看成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

师:大家也是这样理解的吗?(是)假如我再给你们一个更为强大的队伍,你还能找到分数吗?

出示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让学生观察,写下自己找到的分数,然后指名汇报,要求解释自己所写分数的意义。学生可能出现:、、、、(红、白两色圆片占整体圆片的,师:假如老师拿走八分之八的圆片,其实就是拿走了多少?生:拿走了整体“1”。)

师:原来我们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者图形中的一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而且还可以把几个物品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2、活动二:(10分钟)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8、6、8支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你能不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请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是3支。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也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师生一起小结:哦~~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喔,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是)

3、说一说(2分钟)

出示教材P34的说一说情境图。

师:根据你对分数新的认识,请你帮助判断一下这两个小朋友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判断的依据。

4、画一画(5分钟)

师:机灵狗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是被一道题目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看懂题目了吗?你觉得这三个小朋友画的对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画的对,因为一个图形的是□,就说明这个图形有4个□,而这三个小朋友画的都是4个□,所以都是对的。(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在作业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展示。注意让学生判断画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35练一练中的题目。

1、第1题(3分钟)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1、2、3、6个图形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或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两份没有分开,但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应是;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也可以用表示;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或表示。)

2、第2题(2分钟)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第3题(4分钟)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第4题(3分钟)

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关键是让学生解释理由。

四、你知道吗?(1分钟)

学生自己阅读,感受分数的历史悠久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五、课堂小结(2分钟)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

2、学过今天的知识,你想到哪些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中的单位“1”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103-105页及练一练和练习十九1-3题。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和圆的周长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通过3个例题教学,采用两种不同的的策略,推导出圆的面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时,一要重点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圆面积及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圆的面积和以它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近似关系;二要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圆可以转化成过去所学过的什么图形;二是转化成的这个图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最后通过应用实践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对后继学习的作用

圆面积的计算是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

(2)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态度:

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1.CAI课件;

2.把圆16等分、32等分和64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草坪喷水插图

师:请大家观察这幅插图,说说从图中你能发现数学知识吗?

学生观察、讨论并交流:

生1:我能发现喷水头转动一周所走过的地方刚好是一个圆形。

生2:这个圆形的半径就是喷头喷水的距离,也就是5米;周长就是喷水所走过的路线;

生3:这个圆形的中心就是喷头所在的地方。

师:请大家说说这个圆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生4:被喷到水的草坪大小就是这个圆形的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课件先出示一个正方形,再以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请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如果半径是r,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板书:正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r

正方形的面积=r2

2、猜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多少倍?你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7

⑴谈话:刚才我们猜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研究。

⑵课件出示例7第一幅图表,请同学们按照图表的要求数一数,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

⑷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圆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而一个圆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再找两个圆用同样的方法验证。课件出示例7的第二幅图表,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⑸小组汇报交流

⑹谈话:通过猜想、验证,我们都认为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我们知道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半径r,正方形的面积等于r2,那么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S=r2×3倍多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正方形和圆的关系后大胆猜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多少倍,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数方格”初步验证猜想,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准备,获得的结论与例8推导出来的公式互相印证,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加深对有关圆形转化方法的体会。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1)以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通过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了什么?

(3)能不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2.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说说你把圆剪拼成了什么图形?

(2)学生小组讨论。

看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4)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边答师边演示课件。

生答: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师小结公式S=πr2,让学生小组内说说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读公式并理解记忆。

(6)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半径)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教学例9

(1)课件出示例9;

(2)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学生自己试做;

(4)讲评,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师:“老师的家中新买了一张圆桌,你们想看吗?(教师用电脑显示图片)为了保护好桌面,我想为桌面配一块和桌面一样大的玻璃,但不知该画一块多大的玻璃?(电脑中标示出桌面直径)。

五、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3、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想、动手操作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来验证猜想,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猜想,勇于探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六、布置作业

1.第107页的第1-3题。

2.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七、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S=r2×3倍多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

教学反思

本课时从生活中喷水头浇灌农田这一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理解了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估计到公式的推导;从数方格到剪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将圆割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1)6+6+6=6×3

二、新授:

1、出示题卡

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

3×=++==

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涂一涂,算一算

(1)2个3/7的和是多少?

(2)3个5/16的和是多少?

四、练习巩固

1、5个3/8是多少?

2、4个2/17是多少?

3、6个3/25是多少?

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

全班交流

5/16×3=5×3/16

=15/16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亿)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能够利用小数将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作单位的数。

4、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

课时安排:8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内容:p.28~30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新的单元“认识小数”。说说你可以在哪些地方看见小数。

二、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1、学生说,老师板书。(学生在说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会说超过1元的小数,引导他们说几个表示不满1元的小数。分两列板书。)

看板书交流:(1)不满1元的小数。如0.1元,就是1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一;0.2元,是2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二……

明确:几角就是1元的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2)超过1元的小数。分别看板书让学生说说它表示几元几角。重点明确: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一位小数,表示几角。

2、我们现在买东西的商品价钱最小单位通常是“角”,老师小时候很多东西的'都是用分来作单位的。

比如:一支棒冰的单价是4分。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1分是1元的百分之一。就是0.01元。4分是1元的百分之四,是0.04元。

继续提问:一支雪糕8分钱,怎么用小数表示?……

说说你的发现:几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提高练习:

分别说出几类情况,让学生用小数表示:

(1)几分的;(2)几角的;(3)几角几分的;(4)几元几角的;(5)几元几角几分的……

遇到有困难的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4、读数对比:45.45元

这个数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突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不同的读法)

三、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1、举米尺,板书:1米

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1米等于10分米;比分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1米等于1000毫米

板书成: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读一读,记一记。

2、练习:1分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分米?3分米?……

一句话:几分米就是零点几米

1厘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厘米?3厘米?……

一句话:厘米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说一说:4厘米、9分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

3、1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1毫米是1米的千分之一,用三位小数“0.001米”表示

7毫米呢?15毫米呢?……

重点解释“15毫米”:用三位小数,不够的位数用“0”补,补在前面。举例:如果补在后面,那就变成了“0.150”米,它表示多少?一样么?

四、巩固练习: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把图中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每个图形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写出的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可能有的学生不熟悉这样的“整数1”,强化认识:直条的是平均分成10份,格子的是平均分成100份,立体的是平均分成1000份。立体图在看的时候,只要数正面的。

2、练一练:(题略)

(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6角5分”要先想成“65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2)继续完成第2题。指名读一读。

3、完成练习五第1~5题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并在括号里写出小数。

学生完成后,再指名联系图中的涂色部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具体含义。

(2)读出下面各数,并把它表示的几分之几写在边上。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各是几位小数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可选择第2、3个重点交流。突出一个“补0”问题。)

(5)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元”(“米”)作单位的小数

指名说一说。有困难的再给予指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一、分享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分享重点:

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三、分享难点:

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四、分享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课,大家都拿到了新课本,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翻阅新书,那么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和熟悉本学期我们将学到哪些新知识。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一册书有七个单元,及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师:这学期的数学课,将由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这本书陪伴我们共同度过。这本书有七个单元内容。我们大概要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学习完这些内容,下面就是让我们走进书中看看吧!

2、了解每单元的内容(学生们先看,通过翻阅找出每一单元的重点,老师总结适当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如下)

(1)、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具体情境,能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百分数”。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互化;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2)、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分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4)、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5)、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3、了解课程目标(因为学生对整个了解不够,需要老师多加说明和解释)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4)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4、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提出学习建议:

(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看一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

(2)、课后整理。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课堂听讲。

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检查验算。

要养成做完每道题都能及时认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5、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发现自己的进步,老师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价方案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业评价。

对于作业完全正确的学生本子上打优,稍差的打良,再差点就打合格。

字写得端正的,会再得到一个A,稍差的得B。

(2)、考试评价。

满分的盖3个“数学之星”;90分以上的盖2个“数学之星”,对于成绩有进步的,同样可以盖1个“数学之星”。

另外,书写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每次卷面整洁的,可附加2分。

(3)、帮带评价。

一个后进生都配备一个小老师,负责教他,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好的也进行奖励制度,如小老师能让自己的小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学生和小老师都盖一个“数学之星”。

5、加油鼓励、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

把对自己鼓励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五年级数学教案】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11-06 21:11
下一篇 2024-11-06 21:09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37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