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一个用分数和升学率来主宰一切的教育如何能谈得上创新,通过李约瑟之谜反思中国当今的教育改革,因为动物们在竞争中掌握生存技能这同样适用于人。
中国教育之反思
中国教育之反思
姓名:郑森铭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别:11物本2班学号:
我们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又要用什么样的教育去构建我们的未来?也许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重新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诚然,我们已经而且正在进行教育改革,但时至今日,改革没有改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教育,反而有愈改愈恶之势,我们的教育开始脱离人民;我们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我们的人民开始上不起学;我们的社会正在流行“上学无用论”的思想……若再不加以彻底医治,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教育会在一个原本摇摇欲坠的境地塌陷下去,一蹶不振,以致拖垮整个民族经济。不要再陶醉于用廉价劳动力和初级产品换来的“繁荣经济”时代,我们当放眼未来,洗心革面,建立起一个创新型教育体系,用知识和人才去主导世界经济命脉。
作为21世纪中国硬式教育下的一员受害者,我深受其害,更对它的前景感到担忧。下面是我对中国教育弊端的几点见解:
首先是英语四六级问题。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我国的教育也随之产生了很多西化的东西。对英语学习、教学和在学生课业学习成绩中的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大学,不管你学什么专业,能不能拿到学位要靠英语过没过四六级的现象已经很普遍。尽管教育部一再重申学生毕业不能与英语四六级挂钩,可事实并非如此。现在很多工作部门招聘大学生的时候,更多的关注大学生英语过四六级情况,相关部门还把当作择优用人的标准。面对用人单位挑剔的眼光,和往届许许多多过来人的建议,老师反反复复的强调下,许许多多所谓的大学生还是身不由己地、义无反顾地踏上学英语这条“不归路”。真是可悲!就我个人而言,英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不是应付考试。而今的英语教学只能满足于考试,甚至连考试都不能满足。即便能过英语四六级的人又有几人能开口和英国人流利的对话交流。为了四六极,我们几乎花掉了所有的时间,而我们所得的莫不是一种作选择题的能力,用英语交流与写作仿佛成了奢谈。难道我们还能容忍这样荒谬的考试存在下去吗?对于对英语要求不高的专业完全可以降低对英语的要求,甚至可以不学英语。
再者是中国教育体系下的考试问题。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接触过的任何科目似乎都离不开考试,似乎只有试卷上那红烫烫的分数才能证明你厉害还是我神勇。一个用“分数”和“升学率”来主宰一切的教育如何能谈得上创新。中国的学生规规矩矩;中国的教师不苟言笑;中国的课堂沉重而乏味;中国的学校大门紧锁。我们用一套成型的思维去塑造我们的孩子,结果所有中国学生都被训练出了固定的解题模式,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观点。正是这种“唯考试分数论”的制度扼杀了中国人的灵魂——创新。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认识。也许我们可以说应试教育培养的不但称不上“人才”,就连“有用的机器”也算不上,顶多是一种考试的机器。在我们的学校“音体美”都是副
课,老师可以不上,学生可以不听,唯有考试的才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学生每天都得面临繁重的家庭作业,中学生每天都得6:00起床,晚上要到10:30才下自习,一天上12节课,三个星期才休息一次。他们在学校每天还要像犯人一样被老师监视着,不许有丝毫“越轨”的行为,正像有些学生描述的那样,中国的有些学校简直就像人间的地狱。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而中国的教育却毫无自由可言,真是悲哀,中国何时才能走出这条阴暗之路,走向素质教育。
最后是学校的管理和建设问题。直到现在,我仍然对开学前期老师给我们看的那个视频记忆犹新。那是河南的一所中学,每年升学率居全省榜首,在全国众多中学中名列前茅,几乎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上清华、北大。这实在是个惊人的数字。然而,从这个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并不是人才,而是一大批机器,一大批丧失了自我个性的考试机器。在中国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学校的管理模式都千篇一律,曾几何时,在中国有一大批诸如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南开大学等享誉中外的名牌学校,而今为何在星罗棋布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却极少有突出个性特色的学校?从改革开放至今,为何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培育了40多位诺贝尔奖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在中国诺贝尔人数有多少?毫无疑问,是中国这种教育体制下学校发展生产模式化、集团化遏制学生自由发展的恶果。许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声誉,大量招收学生,实行一大推遏制自由个性的军事化管理,学习上搞题海战术,完全抛弃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自然也是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改革如果只流于形式,只触其毛皮而不医其心,不脱胎换骨,恐怕最终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我们的社会不能容忍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又岂能容忍一个没有灵魂的教育!
通过李约瑟之谜反思中国当今的教育改革
通过李约瑟之谜反思中国当今的教育改革
李约瑟之谜是:“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即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有着辉煌科技成就传统的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如下两点看法:
第一,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文艺复兴运动中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其实质就是对其的继承与创新,这说明欧洲人当时已经开始有这种思维意识。当然,科技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具有创新精神,以及挑战权威和传统的意识,这两者又取决于是否充分看到了人本身的价值。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相继发生,反对教会教权,反对等级制度,相信天赋人权,把人们从中世纪封建神学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敢于反权威反传统,充分认识到人自身的价值,并开始利用自身价值去为自身谋取福利,同时具有了创新的思维和意识。这时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思想基矗
此时的中国,“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出现,且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科举制度也已发展到八股文的阶段,封建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巩固封建皇权,还采取了文字狱等多种禁锢人的思想的措施,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了保全自身,终日埋首于故纸堆,对权威没有丝毫的反抗意识,更不要说创新,人的价值已经被彻底无视。从科技传统的继承方面讲,“技”在当时的中国处于很末流的地位,知识分子们对此没有丝毫研究兴趣,而只是把它们当做消遣娱乐的工具,例如火药技术被用来炼制追求长生不老的丹药,指南针被用来看风水,它们不仅没有被继承,还已经被糟蹋。
从今天中国教育的发展来看,我们培养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在反抗权威和创新意识精神方面依然很缺乏,他们擅长的还是对以前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却不知怎么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加以利用,我们可以从教育投资的利用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教育投资,不仅应该追求量,更应该追求质,要用在正确的方面。当今中国的教育投资,在百分比方面虽然数字小,但具体算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如能正确恰当利用,
会产生很大的回报,但现在大部分投资,还是用在了物质投资方面,在人力投资方面数量较少,且没有投到正确的方向,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的价值,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第二,当时的欧洲,处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与其同步甚至超前发展,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矗而中国当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近代科学技术没有需求。这说明,物质基础决定意识领域的发展,而意识领域也要顺应物质基础对自己的要求而发展。当今的中国,处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调和期,需要大量能够适应并促进这一时期发展的人才,但中国的教育,并没有摆脱科举制度的不利影响,培养出大批应试却不能应世的所谓“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阻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革。
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反思
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反思
问:大多数人存在于这个社会,靠的是什么?
我一直认为人首先是一种动物,我一直认为找规律就是找共有的性质,所以从动物身上去找人类身上最原始的存在意义是个不错的办法。那么,动物存在于动物的社会,靠的是什么?答:靠的是它们所擅长的,当它们失去了其擅长的,就会被淘汰。这是它们的共性。
所以,大多数人立足于社会,靠的是自己的擅长或是优势;但人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不同,人的社会不只是立足那么简单。一个人想要在社会立足,靠的是他所擅长的,但要想有更大的发展,还是要看他的劣势有多大。优势与劣势的对比,决定一个人到底可以走多远。
问:大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传道授业!
人的擅长和思想从何而来?是学来的。在哪学的?以我的经验,不是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真正给大多数人以生存技能和人生态度(专业知识,眼界眼光见识等都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存下去)的场所,一个是大学,一个是社会。这就是大学存在的本质目的,大学教育和学习不能偏了这个。
那么: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
能让学生学得属于自己的本领,形成自己思想的大学就
是好大学。具体方式方法呢?答:提供随时随地、自由地进行交流、碰撞、争辩的环境,因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相互学习都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动物们在竞争中掌握生存技能,这同样适用于人。其实人的很多问题很简单,只是因为人们忘记了自己的原始的、简单的一面,才显得复杂。
现在有一个矛盾,上课交流与课程进度在时间上的矛盾,换句话说,就是上课过多的交流会影响课程进度。其实,若上课的模式定格在以交流为主而非以老师讲课为主,那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指定内容。
交流、思维的碰撞。随时随地地争辩,有这样的氛围的大学才叫好大学。
问:高考制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高考其实是一次社会大分工,它筛选的不是人才,而是苗子。现在,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加初中高中六年共十五年,选苗子选了十五年,这是在嫌人生太长。再者一个人形成性格和三观的十七八岁都是多是在上高中,高中的生活单调、乏味,所以有了许多性格缺陷和三观不全的人,我就深受其害。
再者,再过几十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缺失,社会压力巨大,一个人读完博士,少说也是二十七八,那时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将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我想表达的是,没用的上学时间太长,没有的课程太多,这些课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却没有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进步。设计一下,小学改为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专科四年,本科五年,这样,读完博也就二十五六,早点参加工作,在社会中学习,多好。
高考该是人生的转折点,高考前的教育以教人做人为主,高考之后的教育该以教人做事、教人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为主,说的明白一些,就是要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反省,会总结,对事物能够有自己的判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353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