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

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 通用 7 篇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总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 远大的抱负 无比坚强的毅力 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 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 人们永远记着他们 这 就是名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 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 但作为老百姓来说 更熟悉的是一道菜 东坡肉



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通用7篇)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这,就是名人。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通用7篇)

苏轼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但作为老百姓来说,更熟悉的是一道菜——“东坡肉”。其实和苏东坡能挂上的菜名不止这一个,还有“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

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爱吃猪肉,也善于烧猪肉。北宋元丰年间,他因得罪朝廷,贬官谪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这是个偏僻的小地方。苏东坡给朋友的信里说:黄州“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鱼稻薪炭颇贱,甚为贫者相宜”。看来当时黄州的食材相当丰富,价钱也便宜,可惜百姓都不知道怎么做。这就逼得苏东坡只好自己下厨房了。他在一首《食猪肉诗》里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见于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诗题或作《猪肉颂》,或作《炖肉歌》,但苏东坡在黄州经常吃肉毋庸置疑。

苏东坡这个美食家吃的不是山珍海味,喝的不是琼酿美酒,但却千古留名。为什么?因为他是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他有的是对生活的情趣,摒弃的是庸俗贪婪。

苏轼在做官的时候,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每顿饭只能吃一个菜,如有客人来,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如果有人请他去吃饭,他也事先告诉人家,不许铺张,否则就拒绝前往。

有一次,一位与苏轼多年不见的老友邀请苏轼去吃饭。苏轼告诉他,千万不可大操大办,老朋友在一起边吃边叙友情就行了。几天后,苏轼去赴宴时,却发现酒席相当奢华,苏轼说:“看来老兄并不真正了解我苏东坡,你的酒席备得这样丰盛,我还是离开的好。”说完就要告退。那位老友解释说:“苏兄一向俭朴,我早已知道。今天是个例外,一来你我好久不见,应该好好庆贺一番;二来苏兄正在朝中担任要职,如果我安排得太寒酸,岂不太失苏兄的身份。”苏轼接口道:“朋友相聚,就应该像朋友一样彼此随便。再说我入朝为官,并不意味着可以铺张。”最终他坚持不入席。

苏轼有个做高官的远亲,平时生活非常奢华,单是“小洗面”,就要有两个人专门服侍;如果是“大澡浴”呢,就有九人服侍,并且“澡浴”以后还要用名贵药膏擦身,用异香熏烤衣服。有一次他写信给苏轼,不厌其烦地炫耀他的“养身之道”。苏轼看后,非常厌恶。他在给这位远亲回信时,只简单地写了一个字——“俭”。

简单的生活并非就没有情趣,简单的食材并非就不可以制出美味。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节俭并不影响他的潇洒。因为潇洒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与欲望无涉。

近日,读了由孙曙主编的《永远的勋章――励志故事点亮童年》的书本,颇有感触,我尤其对书中苏东坡的励志故事印象深刻。

故事的内容主要是: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在众人的夸奖之下,有点自傲自大,并为自己写下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自命不凡,但受“高人”教诲,终于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惭愧至极,改写对联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发奋图强,永不满足,永不自傲,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了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及闻名于世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读后这故事,我感慨万千,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学海无涯,知识无尽,只有抱着谦虚的态度,不断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地充实自己,才能在将来出人头地,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苏东坡之所以取得成功,固然与他本身资质和家庭背景有关(他本身聪明、他的父亲享誉文坛),但更重要的是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及时地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是浩大无穷的,只有不断努力学习,谦虚不骄傲,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功;试想如果少年苏东坡沉溺于已取得的成绩,骄傲自满,总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从此荒废学业,恐怕就难以获得“唐宋八大家”之美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充分说明,只有付出辛劳,永不满足,才能吸取到更多的知识养分。记得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经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现代文学家矛盾也说过,“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这说明了勤奋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荀况也说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也是教育我们学习要锲而不舍方能成功。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一个人的进取和成才,环境、机遇、天赋学识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勤奋与努力。缺少勤奋的精神,哪怕是天资奇佳的雄鹰也只能空振羽翅望塔兴叹。有了勤奋的精神,哪怕是行动迟缓的蜗牛也能雄踞塔顶,观千山暮雷,渺万里层云。苏东坡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和他勤奋努力息息相关的。

我们现在正处于学习知识的初级阶段,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为沧海之一粟,为了将来能够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大的奉献,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是要抱着谦虚求知的态度,知识的海洋是无穷尽的.,考试成绩优并不代表所掌握的知识就非常丰富了,而是要更上一层楼,永不骄傲和满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蜗牛精神,勤奋学习,坚持到底。只要我们坚持永攀高峰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成功就会属于我们。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看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

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

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翻墙跑回家中。苏东坡跟踪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东坡被捕入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宋代的朱载上曾经在湖北黄冈担任学官。在他的任上,恰好苏轼被谪居黄冈。

苏东坡原先与朱载上并不相识,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有人在诵咏朱载上的诗,苏轼听后觉得很好,称赞不已,后来相见两人便成为了知己。

一天,朱载上去拜访苏东坡,已通报姓名很久了,却迟迟不见苏东坡出来,等待了很久,苏东坡才出来,对朱载上致歉说:“对不起,刚刚才做完了当天的日课,怠慢了朋友了,多多包涵。”

朱载上疑惑地问苏东坡:“先生,你所说的‘日课’是什么呢?”

苏东坡回答说:“抄《汉书》。”

朱载上说:“以先生的天才,聪敏过人,开卷一读就足以终身不忘,干嘛非得手抄不可呢?”

苏东坡说:“我自读《汉书》以来,已经手抄过三遍了。第一遍,每一段抄前三个字,第二遍则抄前两个字,现在可以只抄第一个字就可以了。”

朱载上看了看苏东坡所抄的文字,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苏东坡说:“你可以读一字考考我。”

朱载上按苏东坡所说的,每读一个字,苏轼便能应声背出其后数百字的整段文章,而且一字不差。

朱载上叹服道:“先生真是被贬于人间的神仙。”

后来朱载上对自己的儿子朱新仲说:“苏东坡这样的奇才、大才尚且如此,我们这些才质居于中等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

章太后主政时,苏东坡在朝廷担任要职,每晚工作到深夜,所写奏议等公文受到朝廷内外的学者的追捧。等章太后去世后,苏东坡再次被贬谪到南方的穷乡僻壤。苏东坡的继任者,也每天工作到深夜,对自己写的奏议颇自负,问侍候的太监说:“我写的奏议与苏东坡相比,是不是比他写得更好些?”

太监回答说:“对于文章的事情,我是个粗人,无法判断。不过苏东坡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翻检藏书,你写文章的时候,不翻检藏书就写不出来。”

我们常说:“再高的大厦一层一层盖上去的,再大的学问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是的,海洋再浩瀚也是一滴滴水聚集起来的。连苏东坡这样的天才都无法例外,何况是我们。

苏东坡才思敏捷,有一次,一个朋友有意用难题考他,对他说:“我有一个十分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如果你能用一顿饭的工夫把它对上,我就佩服你。”

苏东坡笑道:“哪里要用一顿饭的工夫,你说出口来,我就可以立即对上。”

那朋友说:“既然如此,我给你半顿饭的工夫吧!如果对不上,你要输我一席酒宴!”

苏东坡答应了。这位朋友说出了上联:“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不禁吓了一跳,感觉有点难。因为上联的“三光”两字,用了一个“三”,下联自然要用其他数目字。但是,“三光”之下,跟着又注明了“日、月、星”三样东西。那么,难题就来了: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着提出的具体事物,不是多于三个,就是少于三个,总字数就和上联不同了。但是苏东坡不肯服输。突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想起了他熟读的《诗经》,于是随口答道:“四诗风雅颂。”

这真是妙对!妙就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部分。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大雅”和“小雅”,所以通常又称为“四诗”。

苏东坡巧用《诗经》解难题,既机智又饶有兴味。

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单看字面,这黄州真是居住的胜地呀,鱼美、笋香。可这是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贬再贬的苏轼,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是苏轼去逝之年对自己事业的总结与评价,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之地,在贬谪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所以一生的功业都放在了三地。在是贬谪文化的最强音,是九死不悔的执着,更是大乐观!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乘兴写的一副对联。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1037-1101)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一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他的学业大有长进。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出笔成章了。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

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以上的这副对联。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位苏公子也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讲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竟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一句话激得小东坡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这个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

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你所不知道的苏东坡励志故事】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11-06 17:59
下一篇 2024-11-06 17:57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37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