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1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专题目标:
1、 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 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管仲和他的才干以及从政成功的原因。
时间设定: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初中课文《隆中对》中有一段话是说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常常自比乐毅、管仲,“时人莫之许也”,今天我们学《管仲列传》,看看管仲是个怎样的人物。
二、朗读课文
1、注意读音
鲍() 仓廪() 匡()曹沫()[读音mei四声]
3、 指名朗读
三、理解第1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游——常欺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囚焉——遂进管仲——以霸——一匡天下
2、班级交流
(游——交往
常欺鲍叔——欺诈,指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利时欺骗对方而多拿钱。
终善遇之——始终友好地对待他。
不以为言——不把这个事情对外人说。
管仲囚焉——被囚禁。
遂进管仲——举荐。
以霸——因此称霸。
一匡天下——匡扶天下。)
3、指名翻译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四、理解第2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尝与鲍叔贾——不以我为贪——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三仕三见逐于君——不肖——三战三走——召忽死之——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2、班级交流
(尝与鲍叔贾——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不以我为贪——不认为我是贪心。
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穷困,困窘。
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
不肖——不贤。
三战三走——三次打仗三次退却。
召忽死之——召忽,人名;之,结构助词,无实义。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意动用法。)
3、指名翻译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五、理解第3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任政相齐——区区——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下令如流水之原——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2、班级交流
(任政相齐——在齐国执政做国相。
区区——小小的。
通货积财——流通货物,积累财富
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与俗同好恶——与普通人同好同恶。
故其称曰——所以他说道。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
四维不张——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张扬。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命令;原,水的源头。
论卑而易行——卑,浅显;易行,易于推行。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3、指名翻译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六、理解第4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因而信之——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班级交流
(因祸而为福——转祸为福。
转败而为功——转败为功。
贵轻重——看重事情的轻重缓急。
慎权衡——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
桓公实怒少姬——少姬,桓公的小妻,蔡国人。
因而伐楚——却趁机讨伐楚国。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
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
于柯之会——在柯地盟会。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
因而信之——信,使动,使之信任。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3、指名翻译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七、理解第5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世所谓贤臣——孔子小之——周道衰微——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上下能相亲——岂管仲之谓
2、班级交流
(世所谓贤臣——世人称他是贤臣。
孔子小之——小,轻视。
周道衰微——周室衰微。
勉之至王——勉励他做最好的王侯。
乃称霸哉——却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
将顺其美——发扬他的美德。
匡救其恶——纠正他的过错。
上下能相亲——上下就能互相亲近。
岂管仲之谓——难道说的就是管仲吗。
3、指名翻译
(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
八、朗读加深理解。
第2教时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练习
过程:
一、思考下列问题,和同学讨论,准备班级交流
1、请分析管仲功业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1、是他的才干;2、是他顺民心的政策;3、是纠偏扶正的'长远眼光。客观原因:1、鲍叔牙的知己和无私举荐;2、遇到比较贤明诸侯。)
2、本文用了哪些材料写人物?
(与鲍叔牙的交往;任齐相后的基本国策;纠偏扶正及其效果;太史公的议论。)
二、作业
1、以下文字是原文中的,请阅读理解大意,准备班级交流。
(1)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2)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3)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4)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闚(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文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
晏子,字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国家有正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因为这样,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
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子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2、翻译: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鲍叔终善遇之
以身下之
4、【模拟试题】
一. 语言知识及运用
1.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鲍叔终善遇之 对待
B.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了解
C. 知我不遭时也 遭受
D. 子孙世禄于齐 享俸禄
(C)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公子怪之
A. 鲍叔不以我为愚
B. 知我不羞小节
C. 召忽死之
D. 以身下之
(B)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3.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欺负
B. 鲍叔遂进管仲 举荐
C. 一匡天下 匡正
D. 尝与鲍叔贾 做买卖
(A)
4.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不为以言
B.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C.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C)
5. 下面六句话分别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多鲍叔能知人也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②③⑤
(A)
6.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原因是鲍叔知道管仲家穷。
B.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这都是鲍叔知贤、荐贤、让贤的结果,说鲍叔是最大的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C. 在常人看来,管仲无德、无才又贪心,但鲍叔独具慧眼,他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D. 本文虽选自《管晏列传》,但并没有把主要笔墨放在写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答案:(D)
管仲列传2
《管仲列传》 课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①与鲍叔贾②,分财利多自与③,鲍叔不以④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⑤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⑥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⑦,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⑧死之,吾幽囚⑨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⑩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管仲列传》 课文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顺着百姓的心意。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管仲列传3
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每个时期都有大量的英雄豪杰,也不乏能人巧匠,当然还有无数政客在历史的长卷上书写出绚丽的一笔。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在《史记》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让千百年后的我们所熟悉呢?管仲就是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凭借自己的能力受后人所景仰。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作为颍上人,实在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他在齐国为相时,富国强兵,顺应民心,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齐桓公要攻打楚国,管仲就趁机伐楚;齐桓公要北征山戎,管仲就趁机让燕国修改召公时的政治。桓公想背信弃义,不遵守约定时,管仲趁机让他履行诺言,诸侯于是归顺齐国。管仲死后,齐国仍然实行他的政策,齐国一步步强盛。而管仲平生十分富有,有三归,反坫,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因此可见在齐国人的`心目中,管仲是多么的优秀,多么受人尊敬。(.)
而管仲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一个人密切相关,那就是鲍叔牙。开始管仲十分贫困,与鲍叔牙做生意,常给自己分的钱多,鲍叔牙却不认为他贪婪,始终善待他。管仲打仗时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后来,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管仲为公子纠服务,小白成为君主,公子纠失败,召忽死了,管仲被囚禁受辱。鲍叔牙知道他不是不知羞耻,而是因为他的才能还未显露出来。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使得管仲感慨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就是千古佳话“管鲍之交”,长久以来为人们所称道。
鲍叔牙与管仲的友谊成就了管仲后来的作为,管仲的才能成就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没有管仲在政治上的卓越见解,齐桓公怎么会成为霸主呢?
《史记》向我们介绍了管仲,使我们更了解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政治家,也让我们更钦佩他。管仲有勇有谋,心存大志而不拘小节,他的一番作为足以让他有资格在《史记》所记录的名人中占有一席之地!
管仲列传4
一、课堂导语
课前,大家就文本的阅读,提出了一些疑惑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概括了一下,主要涉及到三个内容,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二、质疑问难
1.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呢?
2.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3.管仲不是公认的为节而死的人,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师:现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讨
三、探究解惑
1.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呢?
生1: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知己之交,友谊深厚
生2:鲍叔牙的推荐改变了管仲的人生之路,写传记当然要写这些在你生命中有重要影响的人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互相补充)
师:知遇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哪位同学愿意以声传情,让大家能感受到那一份感激之情?
一学生诵读(配乐《高山流水》)
一学生点评:总体语调太平“吾始困时”“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幽囚受辱”等处,自叙过去艰难困苦,心中不免痛苦感伤,语气要低沉,“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要有志在千里的慷慨“知我者鲍子也”,语调要上扬,“鲍子”要重读,表现自己对鲍叔牙推崇与赞美之情
(学生鼓掌)
师:掌声说明一切,就请你再诵读一次
2.这是一曲友谊的赞歌,鲍叔牙如此看重管仲,那么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生1:“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说明他发展经济,重视军事
师:注意审题题目不是问管仲有哪些才干,而是怎样体现他的才干的
(学生轻笑)
生2:用事实说话第三段,国富兵强的实绩,第四段,管仲三次纠正齐桓公失误的事实足以证明管仲的才干
生3: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凭借的就是管仲的谋略,这也是事实证明
生4:侧面烘托鲍叔牙的“知”侧面烘托了管仲的才干孔子褒多于贬的肯定以及司马迁的高度赞扬也都侧面证明了管仲是有才干的
3.正是有了管仲的才干,才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但是管仲不是殉节而死的人,该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生1:我们小组赞成管仲的选择大丈夫做事应该不拘小节,管仲选择幽囚受辱,不是苟且偷生,而是耻于功名不显于天下历史证明管仲的选择是正确的
生2:赞同管仲选择生,是为民、为君、为孝、为己为民,令顺民心;为君,辅佐齐桓公称霸;为孝,母亲需要赡养;为己,实现远大抱负选择生,就多给自己一次机会
生3:我认为,管仲该殉节而死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在追求以殉节为道德标准的时代,他不死,是失节的表现,是违背天下正统的叛逆我认为,他应该与屈原同行,以死彰显文人的气节
(学生哗然一片)
生4: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士可辱,不可死死就死了,只要面对那九泉之下的故人,兴许获得一些气节的名声,而生,不仅要面对世人的鄙弃,还要面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屈原的死,是不敢承担楚国兴复重任的怯懦;勾践的生,是敢于承担恢复国家的勇敢召忽的死,是不敢面对世人质疑的懦弱;管仲的生,是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敢项羽的死,是不敢面对曾经辉煌如今失败的现实的怯懦,司马迁的生,是敢于承担起先父遗志,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敢生是勇敢者的宣誓书,死是怯懦者的墓志铭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显然,择生,是一种不屈服对于那些择死的行为,我也说两句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我以为,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也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即使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
(学生窃窃私语)
生5:我们组还是赞同管仲的选择项羽人称失败的英雄,说他是英雄,与失败无关,而是在这过程中,他屡建战功同样,后人赞管仲为“千古第一相”,并不止是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也是因为在这过程中,他所付出的痛苦与汗水,包括他幽囚受辱的选择我们认为现在的人们就应该向管仲学习,坚定信念,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学生沉思)
师:大家的发言可谓见仁见智,异彩纷呈,哪位同学做最后的总结陈词?
生6:“士可杀不可辱”,这一传统观点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其大义凛然的气概,不可折辱的人格,它使我们的民族永远挺立着铮铮铁骨另一方面,人要珍惜生命,追求人生最大的价值,这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
师:“忍辱负重一生,其死重于泰山也”,管仲的这种品质也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也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四、布置作业
师:今天了解了管仲的经历与人格后,你会有怎样的感悟和收获呢?课后请大家以“管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管仲列传5
一导入
朋友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为人们总是渴望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流。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已难得啊。所以历史上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才会世代为人们所称道;而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伯牙和钟子期才会世代为人们所仰慕;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后世称为“管鲍之交”。今天我们就让我们通过学这篇《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本文选自《管晏列传》。
二、课文分析
师:本文篇幅短小,要求大家回家先预习的。大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现在提出来。
生:“一匡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大家知道“匡正”这个词吗?匡正就是纠正的意思,在这里指平定,“一匡天下”也就是平定天下的意思。
生:“故论卑而易行”是什么意思?
师:言论平易容易施行,也就是贴近百姓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善因祸而为福”是什么意思?
师:“因”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意思呢?因有“于是,就”的意思,有表原因,也还有表依靠的意思,如“因人之力”,也就是凭借别人的力量。大家看看这里应该解释为什么呢?善于转祸为福,“因”解释为凭借。
生:“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和“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是什么意思?
师:桓公因为对少姬生气,所以把她送回了娘家蔡国,但她父亲居然要她改嫁,所以一怒之下,桓公就去攻打了蔡国。“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中“修”是“恢复”的意思,“重修旧好”的修就是这个意思。因为齐国帮助了燕国,燕国接受他们的建议回复了以前的统治。
生:“然孔子小之”,为什么孔子看不起管仲呢?
师: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不知礼,所以看不起他。好,大家如果没有什么问题,我来出几个题目考考大家。
(投影):与鲍叔牙游
已而
遂进管仲
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
尝与鲍叔贾
多自与
三仕三见逐于君
以我为不肖
不羞小节
富国强兵
诸侯由是归齐
岂管仲之谓乎?
生:(回答)
明确:游—交游;已而-不久;以霸-凭借他称霸;九-多次;贾-做买卖;自与-给自己
见-被;不肖-不才;羞-以之为羞;富-使国家富裕;由是-因此;宾语前置句式。
师:理解了文字意思后,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本文一共五个自然小节,前四个小节是司马迁对管仲生平的记载,以记叙为主,最后一个小节则是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我们先来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迹。全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管仲的?
生:与鲍子的交往和在齐国做宰相这两个方面。
师:那么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生: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师:真的没有关系吗?换个顺序可以吗?
生:好像又不可以,先有管鲍之交,再有做宰相。
师:对啊,正因为有管鲍之交,鲍子对管子的了解和推荐,才有了后面管子“任政相齐”的结果啊。可见鲍叔牙这个知己对管仲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因此文章两个方面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管鲍之交”的内容更为重要了。所以,我一开始就提到,“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己是多么难得啊。好,看完全文后,我有个问题要大家思考了,管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帮助齐桓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都有卓著的建树。可以说是一生政绩辉煌。司马迁是不是把政绩一一罗列叙述出来呢?
生:(齐答)不是
师:是啊,传记中没有任何具体的从政事件,都只是纲要的略述和结果的简述,甚至于三个大事记的内容前因后果都没有交代清楚。这似乎有悖于一般情理。一向被称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司马迁要这么来处理这篇传记呢?(停顿一下)我们好像一下子很难找到答案,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刚刚我们提到《管仲列传》实际上选自《管晏列传》,即管子与晏子两个人的合传。把怎样的两个人放在一起写司马迁是有所选择的。比如我们学过的什么呢?
生:(齐答)《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对,《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合传,因为他们两人的故事互有交叉,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再比如《屈原贾生列传》也是合传,屈原与贾谊是完全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人,司马迁为什么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呢?
生:因为两个人都不得志吧。
师:那就是说两人遭遇相同喽。那我们来回忆一下屈原和贾谊的生平。屈原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生:屈原出身贵族,少年得志,年青时就做了左徒大夫,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但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最后被流放,在汨罗江投江而死。
师:那么贾谊呢?贾谊也是年少得志,年仅20余岁,成为最年轻的博士。每次议政,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尽为之对答,得到文帝的赏识。但也因朝中有重臣的嫉妒和陷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郁郁不得志,最后悲郁而死。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有着如此相同的遭遇,而且两人在文学上也又着相似之处,所以司马迁把他们放在一起,写了合传《屈原贾谊列传》。
那么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晏子和管仲一样,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他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同样显赫。把两人放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同为齐国的丞相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补充材料。无独有偶,我们发现司马迁在写晏子列传时,也没有把重点放在政绩的取得经过上,而是选取了两则轶事。这段材料中作者写了哪两件轶事?
生:(一)越石父因晏子没有和自己告别就进入内室,要求与晏子绝交。晏子意识到错误,后尊他为上宾。(二)晏子的车夫意气扬扬,遭到妻子的指责后学会谦恭,被晏子荐为大夫。
师:如果我告诉大家这两个故事和管子中写到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大家能找到相似点吗?找前先给大家一个提示,找到其中有一个故事极其相似,是哪个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可以自由讨论。
生:(自由讨论)
师:请告诉我,你找到的是哪个故事。
生:《晏子》中的第一个故事和管鲍之交的内容。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我找的也是这个内容。
师:那请你说说理由。
生:只是感觉比较象。说不上什么理由。
师:那我再给大家一个提示,先找到两段中的重点句子,在这基础上来分析,答案就很清楚了。请个同学告诉你找到的重点语句。
生:(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二)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师:对吗?
生:(齐答)对的
师:那么相似点在哪里?
生:“知我者鲍子也”和“知己而无礼”
师: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哪个?
生:“知”。
师:对,相似点就在“知”上,虽然前者管子被知,后者晏子是知人。但是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的相知。那么又来个新问题,因何而知,知什么?我们来看看司马迁自己是怎么说的,能从他的身上找到答案吗?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小节。
(投影):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认为他器量狭小。)。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顺势助成)其美,匡救其恶(纠正、挽救),故上下(指君臣百姓)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师:司马迁认为,管仲,是世人认为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这段材料旁边的小字说,“实为太史公借孔子而言己意也”,也就是司马迁借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岂本来表示反问,这里表示推测语气,司马迁推测孔子看不起管子的原因是“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意思就是,桓公既然是明君,为什么不勉励他一统天下,而只是做了个称霸一方的诸侯呢?其实这是对管子才能的高度肯定。所以接着说,俗话说:“扶持君王,成就他的美德,改正他的错误,所以君王和百姓能亲密无间。是否说的就是管仲呢?所以这段评论是对管仲政治才能的高度肯定。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在赞扬管仲的什么呢?
生:“贤”。
师:对,那么我们就找到答案了,知什么呢?知贤啊!我们来看一段补充材料。
(投影):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世代享受俸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师:最后一句说,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晏子知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管仲的“贤”啊。鲍子因其贤而荐之,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管子。我们再来看晏子中的两个故事,越石父,晏子为何去赎之,也是一个“贤”字,是知其贤而赎之。第二个故事,晏子推荐自己的车夫为大夫,因为他懂得为人谦恭,这也是贤能之一啊。所以我们把两篇文章的主旨总结为”知贤”两字。那么前面的答案也就找到了,司马迁不重点写政绩,看似避重就轻,实则另有深意,
(投影):陈子龙:“管晏功能甚伟,而太史公载其一二轶事,大要在于结交推贤,意有所寄耳。”
师:管子和晏子虽然伟绩很多,司马迁却只选轶事,就是为了突出结交推贤这个主旨,他是有所“寄”的。“寄”是什么意思?
生:寄托的意思。
师:那么寄托的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司马迁的生平来理解了。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来告诉我你的思考结果。
生:(自由讨论)
师:你认为司马迁寄托了什么?
生:他希望有人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了活下来,而不是自杀。
师:他的认为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呢?
生:没有突出“贤”字,他是希望有人能认可他的才能啊。希望当时的人能认识到《史记》这部作品的伟大。
师:大家赞成谁的观点呢?
生:我赞成第一个同学的,因为他一直为自己的生死所困扰。
师:你呢?
生:我赞成第二个同学的,因为主要还是讲贤能。但我认为他是希望自己能当官。
师:那么究竟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来看看前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投影):“管仲仇也,鲍叔荐之;越石父囚也,晏子赎之,迁盖自伤其弗遇也。”
——柯维骐
“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父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李晚芳
师:这两人都是结合司马迁的遭遇来解读文章,因自己无知己之人,而对管鲍之交和晏子知人心生羡慕之情。是藉由管仲、晏婴两位春秋名臣,来表达人们对于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赞叹与景仰。更进一步来说,希望有知己,其实不仅是渴望精神的交流,而是希望自己的贤能被人赏识而能有所重用,即望君任用贤良。到这里我们可以说,找到了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处理这篇列传的真正原因了。
三.结语
学习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选材、组材和立意之间的重要关系。这个意就是“读其书想见其意”的“意”。如何想见其意,必须从材料入手,(一)考虑选材——司马迁为什么不选管仲和晏子政迹,而取选轶事呢?(二)考虑组材——司马迁为什么要把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呢?只有从这两个方面下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立意。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材料来领会文章主旨,即如何读其书想见其意。这是阅读的方法。这个启示同样适用于写作,即如何围绕主旨来选材和组材。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管仲列传6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着——《管子》。
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管仲列传7
一、课堂导入
指导教师以主人公所处的历史环境,政治地位导入课堂,着重介绍他的政治地位即“历史第一相”,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在文言基础)
课前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课文某一章节。课堂伊始,指导教师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具体包括课文预读、重点字词释义、语法结构剖析。通过学生反馈情况、教师抓住学生“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讲解,提高教学效率。
(二)深入解析课文、部分阅读
解决完基础词汇部分,接下来就是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讲解。指导教师设置一系列问题,如:鲍叔从哪些方面对管仲善遇、从课文3、4段看出管子对内、对外哪些执政措施?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三)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师通过提问“管仲成功原因总结”等问题,训练学生对文章的总结能力以及感知能力。
(四)课外知识拓展
指导教师ppt展示《史记》其它文章加深学生对“赞”的理解
三、课堂总结
课堂尾声,教师总结将这节课所讲的知识点串联、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理清学生思路。
课堂评点与反思
这节课总体非常好,是一节值得学习的模范课堂。指导教师课堂导入意蕴丰富,足以显现其良好的历史素养。教学问题逐层递进,由表及里,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文章内在含义。教学总结思路清晰、有条有理。不愧为优秀教师。
见习论文
又到了一学期的见习日,此次与以往不同的是选择了一所高中。意味着这次见习任务有所提高,同时也能够学到更多的教学技能。怀着紧张的心情跨进高二语文课堂。语文教师以其深厚的教学功底、高超的教学技能向我们展示了一节生动的语文课《管仲列传》此次见习收获颇深,总结出高效的课堂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教师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要求
教师需要对学生预习提出要求,从字词语句到整体把握文章方面做出具体要求。提前给学生充分预习的时间、学生对学习目标、方法有所了解,学习的针对性会更强。他们才能发现自己的疑点,并在课堂上提出。教师得到反馈后,教学内容会有所着重,对学生疑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课堂效率!从学生的回答与提出的疑点可见指导教师
课前预习要求非常到位。
二、有效组织课堂提问
教师有效的提问能够组织学生积极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提问时应该注意(一)注意问题设计
提问的'质量和问题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并未进行问题设计而是即兴提问,这样的问题往往偏离教学重点和关键。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
(二).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还应尽量避免反问,重新表述。
(三)要注意提问的方式
教师提问时,应当先向全体学生提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在提问时应注意自身面部表情、语速、语调。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好影响。指导教师提问时一直微笑面对学生,减轻学生紧张情绪。
(四)及时对回答做出评价。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并根据问题的难以程度及学生现状注重激励,要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潜力。指导老师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也给予宽容而不是粗暴打断。
三、清晰的课堂小结尤为重要
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渐渐变
得心不在焉,为此教师适时运用课堂小结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通过巧设疑问、拓展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量的零碎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这节课的课堂尾声,指导教师给学生展示《史记》中其它文章,吸引学生注意。
这次见习让我见识到优秀的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们所传达出来的教学思想策略等到着实让人钦佩。然而也存在一丝不足。
一、提问局限于女生范围。男生总体来说在语文科目能力不及女生,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会有所降低,因此教师在课堂应多给予男生关注,通过提问等方式提高男生注意力和对语文学习兴趣。
二、课堂时间把握不完善。一节课时间为45分钟,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有所侧重,合理分配时间。然而指导教师没有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明显在第一部分花费时间过多,导致接下来的部分时间不足,最后不得不拖堂。
每一次见习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我将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中学到的正确的教学理念,技能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去。
管仲列传8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3)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4),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1]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管仲列传9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朋友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为人们总是渴望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流。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已难得啊。所以历史上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才会世代为人们所称道;而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伯牙和钟子期才会世代为人们所仰慕;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后世称为“管鲍之交”。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管仲列传》,走进二人世界。(投影)
二、自主学习
本文篇幅短小,要求大家回家先预习的。大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现在提出来。
(投影):与鲍叔牙游遂进管仲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尝与鲍叔贾多自与
以我为不肖不羞小节富国强兵诸侯由是归齐岂管仲之谓乎?
三、合作探究
(一)研究3、4节
1、理解了文字意思后,你知道管仲多少事迹?(投影:齐国霸主政治家)
(1)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代政治家的风范,看看他取得那些辉煌政绩?他的政绩主要在课文哪几节?(朗读默读)(明确3、4节)
(投影)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2)他为什么做到这些?(投影)与俗同好恶。令顺民心(思想家经济学家)(试背诵)
民本思想(关心民生):在管仲的政治实践中,社会治理,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君主称霸,都系于民。因为人民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创造者和积累者,要使他们承担起富国强兵的责任,必须使他们先富起来;富民的根本要义是“顺民心”,满足民的根本**望,顺从民的意愿;只有顺从了民,民们才可能脚踏实地地生产、劳动,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才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号令,遵守法律,拥戴君主,服从统治,服务国家。所以,民乃国之本,欲乃民之本:以民为本,即是以欲为本。顺民欲、足民欲,**富,民富则国富兵强。要顺民心,就得推行“与俗同好恶”,必须实施“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2、管仲做得好,同学们回答得也好,他还做了那些事?
(1)(投影)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军事家)
(2)由此可见,他有什么才能?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投影)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经济学家
(二)研究1、2节
1、他个人有才是其取得辉煌政绩的内在原因,再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其取得辉煌政绩的外在原因?(明确1、2节)(朗读默读)
(投影)管仲在政治上能取得巨大成功还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
2、管仲的成就与他的好友鲍叔牙是分不开的,那么管鲍之间的感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哪句话集中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情感?
(投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他为何如此动情?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投影)具体体现到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的内容叙述上(朗读)
4、这一段叙事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三)总结: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投影)提示:管仲在政治上能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其次是管仲自身的政治才能。他“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并因势利导纠正了桓公的许多重大失误。再次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原因。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恐怕他再有才能也无济于事。
(四)(投影)文中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鲍叔牙的?
千古一朋
(五)(投影)文中司马迁是如何评价管仲的?(理解第五段的内容)
1、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借俗语对管仲的治国方略进行高度概括。
2、理解“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的言下之意:管仲可有更大的作为,巧借孔子之言加以推测,实际上是对管仲才干的高度肯定,对他未能“平天下”的遗憾。“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六)(投影)读完《管仲列传》,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或者《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
四、能力提升(略)
五、课后作业(略)
结语:(投影)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横批“挚交千古”。
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无私的关怀,宝贵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热情的鼓励。友谊是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进征途上的精诚合作,是困难关头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诺。愿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都能有管鲍之交。
板书:管仲列传
鲍叔牙——管仲
(贤)(知)
管仲列传10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①与鲍叔贾②,分财利多自与③,鲍叔不以④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⑤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⑥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⑦,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⑧死之,吾幽囚⑨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⑩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侯,统一天下,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一样自然畅通,是因为它能顺适民情。”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治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经济的'发展,慎重地进行比较。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莫非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称王,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这大概说的是管仲吧?
字词注释
1、尝:曾经。
2、贾:做买卖。
3、与:给。
4、以:认为。
5、时:时机。
6、仕:做官。
7、走:逃跑。
8、召忽:人名。辅助公子纠,够兵败而死。
9、幽囚:关在深牢中。
10、知:了解。
11、游:交往
人物介绍
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成就霸业,多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皆名垂千古。他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不穿丝绸衣裳。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想着要尽忠,下朝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至今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执鞭效劳,也是我喜欢和羡慕的事啊!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许多领域都有卓著的建树。齐桓公即位后,经鲍叔牙推荐,用管仲为相,被尊称为“仲父”管仲从政40多年,在齐国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从而使齐国国力大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言论主要记载于《左传》、《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有《管子》86篇。《管子》一书,体现出他一面强调“法治”,一面肯定道德教化,重礼与法和发展经济。由于管仲的政治主张很切合齐国实际,因而大都能付诸实践,对于成就桓公的霸业起了决定作用。管仲也被后人誉为名相。
【管仲列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347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