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方案1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知道今天我们学哪一课吗?谁能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找学生上黑板写。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之后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方案1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知道今天我们学哪一课吗?谁能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找学生上黑板写。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之后,想知道什么?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

1、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检查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流畅。

2、各组选出代表进行读书比赛。

3、出示本课的生字,强化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4、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句问题,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记下来准备汇报。

5、汇报梳理出重点问题:为什么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三、重点感悟,解决疑难

1、同学们,你们感觉温情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哺育儿女,教育儿女,无私的奉献自己)

2、那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看看古井是怎样哺育自己的儿女的?

3、指名读一、二自然段,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古井水清凉可口

取水人络绎不绝人们喜欢古井

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4、比一比谁更像村里的人,读出对古井的喜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剩下的内容,思考古井又是怎样教育儿女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古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古井有了哪些认识?

2、还记得上节课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吗?(熟读剩下的内容,思考古井又是怎样教育儿女的?)那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部分,比比看谁读懂的内容最多。

二、继续感悟课文

1、让学生自读35自然段,思考从中又知道了什么?

2、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3、谁有困难?说一说,抓一瘸一拐、单薄理解;

谁来支援?说一说,抓挑一担、提一桶理解;

4、老两口的态度呢,乡亲们又是怎样说的?找同学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

现场采访老两口和乡亲们

你们为什么这么说?心里是怎么想的?

5、小结:那我明白了,你们之所以这么做这么说,都是谁教育你们的古井,对啊,是古井教育乡亲们这么做的。

6、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7、鼓励。这一段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8、那现在谁能解决我们第一节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甜美的乳汁清凉可口的井水

她的儿女乡亲们

哺育养育、培养

9、说得好,多好的古井啊!让我们再来齐读最后一段,能背下来吗?一起背。

是啊,多好的古井啊!它有着母亲一样无私的胸怀,就像黑板上的这首小诗

古井水清凉可口

取水人络绎不绝

听,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人们喜欢古井

看,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10、谁愿意来读。

三、总结升华

1、古井是我们村的象征,古井更是我们村里人的象征,作者写古井除了赞美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为了表达什么?

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对更多人的期望

2、这也是对你们的期望。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附板书:5古井

古井水清凉可口

取水人络绎不绝人们喜欢古井

听,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看,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语文教学方案2

一、说教材理解

1.教材特色。

《少年聂耳》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单元中的一课。这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作者怀着对我国杰出的音乐家聂耳的祟敬心情,用简洁明白而又略带诗意的语言记叙了聂耳少年时代非常喜爱音乐的故事。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仅2句话,概括地介绍了聂耳的身份———杰出的音乐家和他一生的重大贡献。第2—5自然段分别叙述了聂耳少年时酷爱音乐的两件事。描写了少年聂耳被木匠师傅的笛声迷住,拜木匠师傅为师学笛的情景。描述少年聂耳在西山游玩时,独自出神地在大青树下吹笛,连下雨都似乎未发觉的事。全文层次清晰,行文简洁,用词比较准确、形象,字里行间饱蘸作者情感,隐隐地告诉人们:聂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非常喜欢音乐,勤学苦练紧密相关的。此文被编入第7册第2单元第一篇课文,从思想内容上看,它与本单元的另两篇课文有其一起点,即都是记事写入的文章,都具有思想教育性,都为了使同学认识到“要下苦功夫才干有效果。”从语文知识能力上看,其重点训练目标都要求教师以课文为例,对同学进行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的训练。但在这方面,此文与另两篇比较,还有不同之处,即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缘于:①从整个小学阶段看,它是首次提出对意义段的认识。这标志着,从本文的学习开始,对同学不只要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还要开始进行篇的训练,这是一种质的飞跃。②此文是打头课文,具有以篇带篇的范例作用。

2.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这既是本册阅读训练的重点之一,又是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

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并品评有关语言。此文中有一些重点词句,如“每当……总是……却、一眨不眨、侧耳倾听、恳求、似乎”等,看似乎谈,却极能传神。协助同学掌握住这些重点词句,有助于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能使本册第1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得到迁移巩固训练,还能借此培养同学边读边思的习惯和训练语感。

难点:

对逻辑段的认识。因从整个小学阶段看,这一概念是第一次出现,受先前“自然段”影响,同学要把这一概念构建到自身的认知网络中去,需要进行一番笼统思维和比较和概括。

根据聂耳成才的事实,体会理解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因这一思想情感因素并未在课文中直截了当地点明,需老师点拨,让同学从中领悟。

3,对教材和件的理解;

此文有两幅插图,一幅表示聂耳坐在石阶上,手托下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侧耳倾听笛声的情景;另;幅表示聂耳在大雨中出神地吹笛的情景。教学中,结合指导同学观察插图,描述插图,可协助同学直观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同时可作为同学分段的提示。文后的三道练习题皆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第2题的分段训练,它提供了2—5自然段的段意,旨在协助同学理解“把邻近的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的操作方法,让同学不只知道这一课该怎么分,而且从中学到一种分段方法,即阅读方法。

4.教学目标。

课文总体教学目标(略)

根据此文的总体教学目标和同学的实际,本课文拟用两教时教学。第一教时的目标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学会15个生字,正确读写22个新词语。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谱写、诞生、夜幕降临”等词语。

了解课文主要讲什么,初步理清文章脉胳,能说出第1自然段的段意。

初步感知少年聂耳很喜欢音乐,并能勤学苦练。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一眨不眨、侧耳倾听、恳求;……却……、似乎”等,并能用“每当……总是……”造句。

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能边读边思,划出具体描写少年聂年非常喜好音乐的句子,初步背诵第5自然段。

能感受认识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上述教育目标,既考虑了知识、能力 也考虑了情感目标,同时还考虑了同学的可接受性。

二、学情(略)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较浅显简明等特点和同学实际,课时运行的教学模式为“激情导学——目标导练——积累迁移”主要采用“目标导学、读读议议法”,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直观演示法”等。 学法指导的.重点是:协助同学进一步掌握词语比较法,初步学会“自然段归并”分段法。

四、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的课时教学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复习导入、明确目标。在这一板块中,主旨是协助同学巩固生字和一些新词,这一字词的基础训练在四年级仍木可忽略。同时通过引导同学自读“单元学习提示”,让同学明白这一课主要的学习任务:即尝试运用按自然段归并给课文分段,和运用这一分段方法一般需要掌握的三个操作步骤中的第2、3步。第二板块为研读、讨论、自悟,并让同学进一步积累词句,巩固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本板块采用以下两大环节:

1.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运用“读、思、划、品、说、读”方法,先个体自学后再小组、全班交流、研究。此环节中,教师出示的自学要求为①边读边思边划:哪些词句表示了聂耳喜欢音乐?②借助插图,品读重点词句。③说说自然段段意。④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反馈讨论中,教师重点组织同学研究:①感悟“每当……总爱……”的句式,并要求同学运用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加以仿说。如“每当木匠悠扬的笛声传来时,聂耳总爱跑到木匠师傅跟前”。这样布置,主要是让同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中促使同学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同时也能防止教学内容游离于课外,防止教学支离破碎。②“忙、一眨不眨、侧耳倾听”等、表动作神态的词语,让同学演示体会,并从中理解从这些词语的运用中,可看出聂耳对笛声喜爱迷恋。③交流段意。

2.迁移学法,学习3—5自然段。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同学布置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以“伙伴学习法”展开自学。学习的步骤仍按“读、思、划、说、感情朗读”进行。之所以把3—5自然段的学习,让同学一气呵成,主要是考虑文字较浅显,同学的理解不会有多大困难,同时力图突破逐段讲解的定式,让同学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在这一环节的反馈交流中,教师重点组织研究。①“恳求”一词的用法,用抽词比较,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②对“……却……”句式的理解,教师提供情景,让同学用“却”说话。如“哥哥跑过去替聂耳撑雨伞,聂耳却……”让同学体会一个“却”字突出表示了聂耳多么喜欢吹笛,多么勤奋吹笛,从而理解“却”字的转折作用。③“聂耳越吹越有劲,似乎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用删词比较法,让同学理解“似乎”一词看似平谈,却能形象地表示少年聂耳对音乐的喜爱已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④在启发同学质疑中研究:第5自然段描写聂耳在雨中吹笛,为什么还要写上“哥哥从龙门下来,忙替他撑雨伞”一笔?让生感悟到,这样写,是从侧面烘托聂耳对音乐的痴迷,因为哥哥知道每当聂耳吹笛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这一环节的朗读训练重点主要放在第5自然段。因此段是本文语言描写比较精彩的一段,其中有不少值得让同学积累。

这一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可采用引读、指名读、评读等方法,让同学反复诵读。这样,协助同学读书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境地,同时也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为背诵此段奠定基础。在同学熟读的基础上,可指导同学边观图边尝试背诵。

第三板块,初步掌握“自然段归并法”的第3个操作步骤:把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如有的自然段单独讲到一个意思的,就独立成段。 此板块主要环节如下:

1.根据板书出示5个自然段段意,先让同学尝试做“作业练习7”填空,组织4人小组讨论分段,并要求依—‘定句式说出为什么这样分。

语文教学方案3

一、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课文一篇选自《左传》、一篇选自《国语》、两篇选自《战国策》,它们都属于先秦历史散文,记事全面翔实,写人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本单元这些历史散文对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作了广泛而又具体的记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但由于时代的隔阂,文中所记载的文化习俗、典章制度,现在的人们大都不熟悉,特别是有些文言词语音义变化很大,学习时会有一些困难。

3.本单元课文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如: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计个人得失与安危,顾全大局、无私无畏的精神;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作者(编者)情况、写作背景、文体特点以及十三经、二十四史等有关常识。

2。了解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的地理形势以及当时的风俗习惯、礼仪、典章制度、官职称谓、人物身份等有关知识。

3.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准确地掌握本单元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音形义,能结合上下文揣摩某些词语的含义,能联系学过的课文,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4.了解并掌握本单元出现的四种文言句式的特点,掌握判断句、疑问句及宾语前置句的某种规律。

5.区别疑问句中设问与反问两种修辞方式的不同特点;了解比喻和委婉语的用法。

6.通过反复朗读,加强理解,背诵其中重点段落。

7.能够根据课文中的情节与对话,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归纳其性格特征。

8.能够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并能简要归纳各层大意,理解各层之间内在联系。

9.能够较正确地将某些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0.能够学习古人,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写出作文。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注意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语言材料方面古今变化较大,有些文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不再使用了,比如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官职人称等,这些比较冷僻的词语学习对参照课文注释明白其意思即可,不必花费很大精力去记忆,有些词语意义虽未消失,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或者已经换成另一个词语来表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修(长)、服(穿、戴)谓(说、对说)以及公、君等尊称。这类文言常用词是学习积累的重点。还有些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多大变化,而现代汉语常作复音词语或成语中的一个成分,如形形体、容容颜、衣衣服、妻妻子、朝朝三暮四等。要注意积累时应举一反三。

2.随时注意积累总结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要善于总结一般语法规律,从而掌握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比如,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疑问句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在什么情况下文言句中的宾语常置于谓语动词前边?要摸索出一般规律,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单元教学设计

1.本单元选人的课文,语言比较浅显,内容生动有趣,篇幅也不长,可以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自己串讲课文,教师只做重点、难点的点拨。

2.《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是教读课文,要求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以培养阅读能力。《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是白读课文,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个别段落。

3.比较阅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体会这几部历史著作在结构层次安排、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如条件允许,可尝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如利用计算机网络发送对课文学习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总结知识,发送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典型文章,这样可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阅读后的网上作文,教师可进行单独指导,也可与其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可把板书设计成幻灯片、实物投影,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语文教学方案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初、见、过、更”等,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2.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学方案5

东区小学教师教案评比活动实施方案为了切实增强全体教师课堂研讨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打造高效课堂,学校决定举行全校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现制订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切实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促进教师加强学习,钻研教材,规范教师备课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我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二、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

副组长:

三、参赛对象

学校全体科任教师。

四、活动时间

20年11月1日至20年11月10日。

五、参评教案要求

(一)合格教案要求:

1、教案课时数充足(书写教案要标注课时数)。

2、教案各环节齐全(课题、目标、重难点、教具、前置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等不得缺项)。

3、教学过程科学有效,容量适中。

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二)优秀教案评选要求:略

六、工作安排

1、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制定的“合格教案、优秀教案评价标准”。

2、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参照“合格教案”及“优秀教案”评价标准书写教案。

3、在期中、期末两次教案检查中,各教研组对本期以来教师书写教案进行初评。初评分一、二、三等三个等级(一等占25%,二等占35%,三等占40%),选送评为一等的教师的教案(1—2位教师的)到教导室集中参评。

4、教导室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教研组选送的教案进行评比。评出1—5位教师的`教案为优秀教案。

5、将获学校教案评比优秀的教案集中向全校师生展示,供全校教师参观学习。

七、奖励办法

每期对荣获优秀教案的教师分别奖金50元,并在期末教师综合考核中奖励浓缩分0、5分。

语文教学方案6

教学目标:

1、在疏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总—分”式的双重论证结构。

3、阐述本文写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明晰本文“总—分”式的双重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阐述韩愈所论述“谦虚好学、尊师重教”的思想。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这里针对第二课时设计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2min)

切入文本,直接导入。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大家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那么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全文,来加深我们的学习的记忆,同时请同学们在诵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从文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二、 诵读全文,整体感知(10min)

问题不难,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三、深入文本,讨论研习(30min)

【问题二】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想想看,有哪些原因?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虽然说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部分与李蟠相志同道合的人,而韩愈正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所以才以李蟠为他们的代表来写这篇文章的。也就是说,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的原因在于阐发“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的意义

【问题三】这里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学习之道,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一、三两段,分组讨论“韩愈是如何认识古人从师之道呢?在课文里有哪些体现?”

好,接下来我们先分析第一段,在这里作者认为的古人所从师之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有哪些方面的缘由呢?(根据原文概括回答)

【明确】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同样的,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的古人所从师之道的方法又是什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无常师

【问题五】作者是如何论证古人学习无常师这一观点的?

【明确】举圣人从师却无常师的范例) 行:孔子师老聃等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同时引用圣人孔子的话,称为引用论证

【教师点拨】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六】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艺术特色鉴赏】

1、顶真手法(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种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语文教学方案7

一、教材及教学设计简说: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雨,实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景象的丰收,还有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的情感,文中有不少被艺术化了的语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度。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五彩缤纷的画面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让秋天的美更形象,更生动。

文章的语言活泼生动,富有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好,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法、绘画法、表演法、配乐想像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学习中,表达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二、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3、读懂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景物特点来写秋天的雨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对照课后生字,在文中画出生字。

①同桌互读课文

②小组学习,朗读课文,读准音,把句子读流利。

③检查识字情况

三、学习生字

1、找出带有生字的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比较不同结构字形书写的特点,重点指导爽柿杨的书写。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2、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悟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秋天的雨的?

课前准备:

到郊外走一走,看看秋天有哪些变化,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片和句子。

学习过程:

1、复习

认读带有生字的词:

一把扇子 一枚邮票 凉爽 柿子 仙子 梨子 菠萝 粮食 杨树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我们来交流交流:课文是从哪儿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课文后面有个?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2、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3、汇报板书:一把钥匙

一盒颜料

藏着气味

吹起喇叭

4、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①指名读,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到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的?

②学生回答:从轻轻地轻轻地这个词中我们感受到秋天不知不觉地到来。

③出示课件1:

④轻声朗读

⑤秋雨绵绵,润物无声,瞧!秋天已悄悄来到我们身边,再读并悟。

5、这段中的'打开了用得真好,使我们感觉到秋雨就像人一样在我们身边,课文中还有好多这样的好词和句子,我们一起到课文2、3、4自然段中找找看,再细心体会体会。我们小组合作,喜欢朗读的同学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把它读出来;喜欢表演的同学把它表演出来;喜欢画画的同学赶紧拿起你们的画笔把它们画下来,好吗?

(学产课文2、3、4自然段,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现)

6、学习第2自然段

方法一:①朗读法,感情朗读课文

②出示课件3:

方法二:绘画法:小组合作,将画出的黄色的银杏树,红色的枫树,金黄的田野,橙红的果树,各种颜色的菊花展示给大家看。

③秋天的景色这么美,此刻,你想用什么词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呢?理解五彩缤纷。

④你还可以用别的词来表达这种感受吗?

(五光十色,五颜六色)

⑤能试着看读出你的感受吗?

⑥这个自然段有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吗?试看背一背?

7、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①读课文

②出示课件4:

③这些小果子们真调皮,可它们再藏再躲也掩不住那诱人的香味儿。想看那甜甜的滋味儿,我们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读。(配乐)

8、学习第4自然段

方法:①学生读

②出示课件5

方法二:小组合作,一人读,其他同学配合做动作。

9、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板书:

10、刚才我们重点读了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细心的小朋友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都是围绕自然段的第1句话来写的。)

11、我们也试着这样说一段话?可以吗?

例:我们的校园真美啊!走进校门,迎面是漂亮的教学楼,教学楼的前面是宽阔的大操场,每天,操场上闪动着同学们优美的身姿,校园里充满智慧的回音,夏天走在浓阴的樟树下,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12、小组交流并说话。

三、总结延伸

课文是从四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好闻的气味,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人们冬天就要来了。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快乐的季节,把你们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片、好的句子,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板书

一把钥匙

一盒颜料 丰收

藏着气味 欢乐

吹起喇叭

语文教学方案8

教学内容: 完成语文天地第一至三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语文天地内容(板书:语文天地) 二、练习第一题:学写字。 1、指导写字 出示投影:奶、候、常 (1)指名认读。(学困生) 这几个字应该怎么写?指名书空。(中等生) (2)老师在田字格小黑板上书写这个字,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这几个字最后一笔分别是什么?(优等生) (3)想一想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组交流) 小结: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4)学生描一描,写一写。 三、练习第二题:给下面的音节补上声母。 1、复习声母 b、p、m、f、d、t、n、l、g、k、h、j、q、x、z、c、s、zh、ch、sh、r、y、w 2、认读下列字出示投影 办法高兴喂牛野果事情 (1)学生自读生字 (2)自己练习给生字补上声母。 (3)小组交流。(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够大胆发言) 3、全班交流。 4、指名学生拼读生字(中等生回答) 5、全班集体朗读。 四、练习第三题:照样子写一写。 1、出示卡片,让学生回忆这些偏旁。(全班进行) 2、以ィ为例,进行教学。 将卡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交流,我们学过的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让学生说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 3、你能试着给写出带有其他偏旁的字吗?(全班进行) 4、补充练习: 教师说一个偏旁,学生说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让学生自由发言,当学生提出没有学过的字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并给予表扬与鼓励。 五、作业 你还学过或认识哪些偏旁,你知道哪些字带有这样的偏旁吗?把它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天地第四、五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二、三题。 二、练习第四题:读一读,选一个词语造句。 1、教师出示词语投影 时候伙伴打扰 事情重要抚摸 2、读课文《我长大了一岁》、《马莎长大了》。(中等生、学困生) 3、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看看它们用在哪里。(全班进行) 4、学生自己找词语。 5、你能不能也像课文那样,自己再说一句话用上这个词语吗?(小组交流,指名发言) (鼓励孩子大胆发言,对精彩的语句大力表扬。) 6、你能不能把自己说的这个句子记录下来。 五、练习第五题:小组讨论:我们长大了。 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朗读学生说出的话,你认为从他们做的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长大了吗?为什么?(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2、互相讨论一下。(小组交流) 3、指名朗读。(优等生) 4、反复朗读。(全班进行) 5、你认为会做哪些事情说明你长大了?你们长大了吗?所以你会自己做哪些事情了呢?(中等生、优等生) 六、作业: 必作题: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的节日》。 选作题:你能不能把自己认为《我们长大了》应该做的事情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天地第六、七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过去了,在这个学期里,你一定和许多同学成了好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的好东西,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吗?当你喜欢时是不是也回家向爸爸妈妈要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二、读一读,说一说。 1、出示投影一只漂亮的手表。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想要吗?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做?(中等生回答) 2、下面我们来看看图中的这个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指名学生朗读文章。(优等生回答) 4、学生自己朗读文章,并说一说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不要这个漂亮的手表了? 5、小组讨论、交流。 6、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 7、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准备怎么做?(让全班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对于意识不到或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 8、能够考虑到爸爸、妈妈的难处或他们工作的辛苦,这也是长大了的表现。这说明我们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长大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不仅能够考虑到自己的喜好,更能够考虑到别人的难处,处处替别人着想。 三、练习第八题:读一读。 1、说一说哪天是我们小朋友的节日。 2、我们节日这天,我们都做些什么? 3、指名读一读《我们的节日》。 4、全班学生分组进行朗读。 5、齐读。 四、练习第八题:自查。 1、看书,指名读自检的要求。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检。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我们已经知道复习的重要性了,下面你们自己把前几个单元看一看,你觉得自己在:认字、读书、造句、组词、拼音、背诗这几个方面能够的几朵小红花。如果这几个方面你做的都很好,请你奖给自己六朵小红花。

语文教学方案9

教学目标:

1、复习9个韵母,学习拼读音节,通过拼音巩固学过的字。

2、学习10个生字,通过拼音识字,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意拼读。

3、初步掌握通过比较认识事物、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仔细观察发现事物特点的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看拼音认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创设情境。

1、出示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老师伴随着音乐讲故事。

2、学生做放松操。

二、诵读儿歌

1、复习9个复韵母。

2、诵读儿歌。

(1)师生齐读。

(2)全班齐读。

(3)分角色读。

(4)配乐表演读。

(5)找好朋友读。

三、识字

1、分小组自学。

2、小老师带读。

3、“盖房子”游戏。

四、作业

爸爸妈妈评评我

1、爸爸妈妈夸我又学会了()个生字。

2、爸爸妈妈帮我纠正了这几个字的读音。

3、爸爸妈妈认为我的表演:

○好

○一般

○还要努力

学生__________

家长____________

语文教学方案10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的 :

1,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法与学法:启发式 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杂文”

这是一篇杂文,当然属于小品,语文教案-养鱼记。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而所谓小品文,其内容实亦属于“杂”之一类。如尺牍、题跋、随笔、日记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畴之内,而其内容也都是无所不包的“杂拌儿”。由此可见,小品文者,第一是形式短小,第二则为内容庞杂。至于今天多称讽刺小品为杂文,此盖肇端于鲁迅的大量作品。其实讽刺小品只是杂文的一种,有些抒情小品,内容又何尝不杂!如果文中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那恐怕更是标准的“杂”文了。

二,分析课文

这篇《养鱼记》,可以说是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的杂文。题曰“养鱼”,而文章的一半篇幅都用在对鱼池的描绘上。先从位置写起,说明这小池“直对非非堂”。再写鱼池形成的原因,那是由于有一块未种花草的空地,便用来挖成一个不方不圆不大不小的土坑,然后注入清澄的井水,使之成为池塘。池塘虽小,却是足供作者休息和散步的好地方。凭了作者艺术的素养和丰富的想像,竟然在这小小的池边获得了精神寄托,“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这确是朴实无华的抒情妙笔,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养鱼记》。

至于这小池之所以能引起作者的兴趣,则由于它具备以下优点:其一,它虽由人工挖浚,却能“不方不圆”“全其自然”,得天真之趣;其二,池水“汪洋”而“清明”,有风时微波成漪,无风时平静澄澈,无论星月还是须眉,都能映在池中,毫芒毕现(文中所说的“潜形于毫芒”,兼有池水清澄,使自己须眉都映入其中,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所以作者在此偃息或散步,乃有一种“自足”之感;即使心有“忧隘”(有忧愁而想不开的事),处境“穷独”(孤寂无聊之谓),也尽得舒展而足以自娱了。可见前半篇那一段绘景状物之文,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其实那个小池塘也未必真如作者笔下所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从作者在描述时所流露的情趣来体察,便知道作者在这小天地中具有“审容膝之易安”之乐而怡然自得了。

读者自然要问,为什么文章的后半篇作者要借养鱼一事来发牢骚,并且借题发挥加以讽刺呢?这就要从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整个著作中去寻求答案了。欧阳修并非一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凡庸之辈,而他在写此文时还不到三十岁,其壮志豪情也还未受到任何挫折。不过他本人在洛阳这几年中,似乎并不以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为满足,所以他才有“忧隘”“穷独”之感。用句古话说,欧阳修是绝对不甘心做“池中物”的。于是文章才有后半篇。作者借童子只养小鱼,而把大鱼丢在岸上任其枯涸发了一通牢骚,这种借题发挥原是写讽刺小品的应有之笔。关键在于这同前半篇究竟有什么联系。从表面看,鱼是有幸有不幸的。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当然太不公平了。而这一不公平的局面却是由“童子”之“嚚昏而无识”造成的。作者对童子的斥责正是对当时社会上主宰命运和人为地制造不公平事件的'人的批判。但我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用意,却在于通过大鱼枯涸在岸、小鱼自足于水的生活现实对自己出处进退做出了切身反省。自己究竟是满足于现状,做池塘中自得其乐的“小鱼”呢,还是做被人置于池外,终不免因枯涸而死的“大鱼”?这样,前半篇的抒情部分实际上成了自我讽刺,所谓“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想”不过是一种主观的憧憬,一场自我安慰或自我陶醉的虚幻之梦。而作者当时所处的留守推官的职位,实际仅仅是一泓小小水池,一个不大不小不方不圆的坑塘而已。而像欧阳修这样一条“大鱼”,即使能游入池中,在这斗斛之水的容量之下,也没有多少闪转腾跃摇头摆尾的余地。

语文教学方案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推敲斟酌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用即使也造句。

板书设计:11推敲

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

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高潮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语文教学方案12

教学要求:

1、认识汉字的分分合合的奇妙结果。

2、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巩固词汇。

3、进行改变句式练习。

4、朗读课文。

5、进行口语交际。

6、才艺展示。

7、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受到爱的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认识汉字的拆分,掌握学习新字,巩固熟字的方法。

2、不改变句意,用“被”字改变句子结构。

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并能背诵。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4、以儿歌形式和实际行动来表现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决心。

教具准备:

1、小黑板,自制“小花鹿”的头饰。

2、课前编好的“拍手歌”、“顺口溜”等儿歌。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这是一道组合拆分认字的练习题,蓝绿相配的长方形中是一个多字组合体,它可以拆分出“立”、“日”、“音”等十多个字。教学时要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去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在有趣的“找字”活动中,巩固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喜爱。

1、出示教材提供的字组合体。进行活动说明,这个组合中藏着许多我们以前学过的汉字,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组发现的字最多。

2、小组合作,观察记录。

3、汇报评比。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当“小老师”,把本组找到的字指给大家看。根据又快又多的标准,评选出优秀的小组。

4、拓展练习

(1)“圆”、“葫”、“鸽”分别可以变出几个字来?

(2)让学生自己写出能够拆分的字,相互考一考。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分成三个“版块”。即“我会接”、“读读说说”、“读读背背”。

“我会接”是一道词语接龙练习,引导学生了解“尾首相接”是顺利进行练习的关键。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词汇,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口头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也可以采用互相挑战的作法,交替接词,比比哪个组接的词语最多。

2、教师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再选择词语让进行全班范围的练习。比如:前后、鲜花、明亮等

3、学生自由选择词语做接龙练习

“读读说说”是“把”字名改成“被”字句的练习。第一、二句是改写的例句,第三句是要求学生改说的句子。教学中要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例句和要改的句子,体会句子前后内容存在的联系,改后要让学生对比着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是否变化。面对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教学中不应出现关于句子成分等相关的述语。在完成教材中的题目的基础上,可视学生情况,完成下面的练习。

1、风把乌云吹走了。()被( )。

2、父亲把受伤的小鸟治好了。()被( )。

“读读背背”是读背《小花鹿》。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配图精美,形象可爱,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图,激起学生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在通过范读、指名读、评议、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小花鹿的可爱。让学生觉得“我”就是淘气可爱的小花鹿,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交际准备:

1、收集小动物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2、把班上的同学分成若干组。

组织过程:

1、出示课下收集的小动物的图片、挂图或录像、课件等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启发提问:你认识画面上的哪些小动物?除了这些小动物,你还能说出其他小动物的名称吗?

2、小组内相互交流,说说这些小动物对人类有哪些益处?你喜爱这些小动物中的.哪一个,说出自己的理由。可以挖掘学生生活经验,引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3、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学生自己决定讨论哪一种小动物;教师巡视,随机鼓励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相机点拨指导)

4、汇报交流:小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学生讨论出来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就行。其余学生可以向说的同学质疑,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5、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如,设计广告、制作标语牌,画宣传画等。

6、展示实践成果,师生共同评议。

第四课时

展示台

本组“展示台”,主要是针对本组的专题——保护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投入环保活动实践中。教者应有意识在本组课文前面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醒和布置学生保存好自己的作品和资料。在展示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的体验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结合实际对学生的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富于鼓励性的评议,努力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1、在学习《识字7》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编写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拍手歌。教师要给予指导。

2、在学习《清澈的湖水》时,教师要组织儿童编写讲卫生,保护环境的顺口流。

3、在教学《父亲和鸟》时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如何保护鸟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真正地投入到爱鸟和护鸟的活动中去。进行制作标语牌、给小鸟做个家等活动。

4、组织学生在课上围坐在一起,进行展示活动的安排布置,营造氛围,鼓励表现。

5、组内交流,分组展示,把自己拍手歌、顺口流、鸟巢,展示给大家看。并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语文教学方案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上山人急切和欣喜的心情。

2、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及组成的新词,学习认读字。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了解山寨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以及山路的蜿蜒绵长,体会上山人的急切和欣喜的心情。

2、理解山路是盘旋、时隐时现的,补充课文中的插图。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上山人的急切和欣喜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

板书课题:山寨

注意撜瘮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

(1)指名认读。读正确,大家跟读;读错误,第二个同学帮助纠正。

(2)同桌互读检查。

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认我们把它们送回家。

2、自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标画小节。

3、指名读诗歌。想想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

(三)学习诗歌

1、学习第一小节。

⑴、指名读第一小节。想想这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什么?

⑵、请两个学生分别读两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⑶、指导读出语气。

2、学习第二小节

⑴、自读第二小节,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围绕这个问题,分组讨论。

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学习第三小节

⑴、提出不懂的问题。(摿终谑餮跀是什么意思?)

⑵、借助观察插图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绿树掩映,找不到寨门。

⑶、补充山路的插图。学生边理解边画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配乐,学生自己练。

2、指名汇***读,师生评议。

3、同桌互相试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㈠、检查复习

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㈡、教学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接龙读。

2、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3、集中交

4、学生书写生字,老师及时进行反馈。

㈢、扩词练习

鼓励学生充分说。

烟:烟花浓烟烟火

弯:弯腰弯月弯路

唤:呼唤唤起唤醒

挂:挂号挂件挂面

四、板书设计:

炊烟袅袅

山寨

山路曲折

急切、欣喜

绿树掩映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古诗《华山》,自读短文

二、教学过程

㈠、学习古诗

1、观察图画。画上有谁在干什么?

2、利用拼音自学古诗。

提出自读要求。

师巡视辅导。照顾个别学生,帮助他读准生字的读音,安排学生开展互动学习。

3、检查自读情况。

4、讨论:这首诗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组内讨论解决。

5、组织学生进行提问,解疑,理解诗文。教师从旁点拨,指导朗读。使迅速理解华山奇拔俊秀、高入云端、气势磅礴的特点。

㈡、自读短文

师:你们爱山吗?美丽的大自然总是吸引着人们,给人以无数的蒙。古时候的人爱山、写山、赞美山;现代的小朋友也爱山、写山、赞美山,想看看一位住在山里的孩子笔下的山吗?

1、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教师可做引导和点拨。

3、范读

4、朗读比赛,思考作者看山时想到了什么?

5、你喜欢这座山吗?喜欢山里的哪一季?想对它说点什么吗?愿意把它画下来的孩子可以画。

㈢、发散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撋綌字的词语或写山的古诗和文章?

㈣、本课小结

咱们一起欣赏了两篇和山有关的文章:一篇是宋代寇准对华山的描写,一篇是现代作家贺兴安小时候对山的向往。孩子们收集了好些和山有关的词语或文章,相信你写出来的山也一定很美。

㈤、板书设计

华山

夏天满山苍翠

只有天在上,

冬天白雪覆盖

更无山与齐。

看山

春天郁郁葱葱

举头红日近,

秋天红叶点缀其中

回首白云低。

语文教学方案14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学习课文,知道火烧云名字的来历;

3、整体感知全文,知道课文从变化多与快两方面来写出火烧云的特点;

4、学习第1、3两小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以及火烧云出现时地面景物的变化;

5、能有感情朗读1~3节,并能够按提纲背诵第3节。

【教学重点】

1、学习第1、3两小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以及火烧云出现时地面景物的变化;

2、能有感情朗读1~3节,并能够按提纲背诵第3节。

【教学难点】

学习第1、3两小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以及火烧云出现时地面景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观察过云吗?请说说。

2、揭题。

二、通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

2、读书检查:

请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三、学习第2节

1、请找出课文中写火烧云名字来历的句子。

2、学生回答。

3、自由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为什么叫火烧云。

(烧、着了火)

4、火烧云是真的在烧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红彤彤)

5、如果不用“烧”,而用“一直红到”好不好?为什么?

(“烧”字不但写出了颜色,而且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美。)

6、这一句还写出了火烧云的什么?

(范围广)

7、朗读练习。

四、整体感知

1、那么火烧云有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思考。

2、学生回答,讨论交流。

(变化多、快)

五、学习第1、3节

1、学习第3节:

⑴ 读第3节。

⑵ 这一节写了火烧云哪一方面变化?

(颜色)

⑶ 学生再读第3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与快。

(哪些地方写出变化多,哪些地方写出变化快?)

⑷ 朗读练习。

⑸ 火烧云就只有这些颜色吗?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想象其他颜色。仿照课文的构词方法来说。

⑹ 按提纲背诵指导与练习。

2、学习第1节:

过渡:

火烧云出现时,天上发生了变化,其实地上也发生了变化。

⑴ 学生自由读第1节。

⑵ 学生说说地上发生了哪些变化?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⑶ 地上的景物为什么发生了这些变化?

⑷ 为什么火烧云会使他们发生这些变化?

(用两种颜料混合会变成其他颜色来说明。如红与绿混合变成黑。)

⑸ 有感情朗读第1节。

六、小结

1、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火烧云怎么样?用一个字。

(美)

2、火烧云还有更美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好好体会。

【板书设计】

火烧云

多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

颜色变化 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快 一会儿……一会儿……

一会儿……一会儿……

语文教学方案15

[教材分析]

一、主题思想:

《刻舟求剑》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二、思路结构《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三、写作特色

这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解决办法:通过活动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课的难点、重点。

[教学设想]

所选的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

⑴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遽契其舟( )( )

⑵翻译下列各句。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故事情节。

[学习内容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语文教学方案】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10-08 19:26
下一篇 2024-10-08 19:24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41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