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考优秀作文范文
乱世战火硝烟中,一颗文化的巨星却冉冉升起,他就是圣人孔子。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秉持内心所念的“仁”与“礼”,将其遥遥一生都献给心中的理想世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在孔子那里,“义”更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道德准则。他主张无论何时何事,所追求的事物必须合乎规范,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不是君子的理想,时刻把奉行仁义道德放在追求富贵之上更为重要,孔子的这种义利观对中华民族品格的形成,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起着不容辩驳的巨大推动作用。孔子坚持利益追求必须以“义”为衡量判断的标准。“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强调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分界就是督促人们省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否合乎道义。
孔子对“义”的标准与人格修养的内容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做事之前三思而后行,对自己的境况与道义的标准进行比较以取舍,对道义执着于各个方面,无论是“终食之间”,亦或是“造次颠沛之时”,时刻秉着道义的准则,以此约束自己行为与思想,不懈怠于在任何小事中延伸道义。孔子在周游列国的一生时,更是从不忘记心中和谐义利观,坚持道义之理。
孔子重视民利,给予民利以“义”为标准的极大肯定。民利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乎?”他主张按人民的利益去行政为民,以道义治民,合法恰当地获取民利。“所重:民、食、丧、祭。”他提出只有重视人民的利益,才可获得人民的尊重,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孔子对于只强调私利的行为与征伐是坚决反对的,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只依据利益行事,会招致很多怨恨,而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将孔子的理论延伸致现世,我们不难发现"重义轻利"是适合我们现在社会的义利观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地凸现出来,所以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利益面前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尽管人尽皆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蔚然成风,"物欲横流"势不可挡,但我们现在要做的应是去规范,也就是如何让它“理性”。而我们完全可以鉴借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进行调节。孔子的义利观显然是大题目,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主张,非要怎样不可,也没有一定反对的事情,一切行事只求合乎道义。“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也是现社会成员追逐利益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的具体措施是可改变的。
孔子是一代伟人,他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灵魂工程师。在他的启发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充满着墨香与仁义礼让的美德。我们是新时代的栋梁,历史的磨练中仍然熠熠生辉的孔子义利观不该在我们这个高科技化的时代里被落寞。我们作为高中生就应辩证的吸收孔子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任务了。
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一个以道义为一生追求的伟人。
【篇二】中考优秀作文范文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华文明中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儒家思想也对这片大地上许多人的思想的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可谓桃李满天下。
孔子后天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孔子认为有这样的人,但他不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人,生而知之者少之又少,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达到“知之者”。在古代,贵族子弟如果想要当官,是必须要学习的,从而对待学习的态度,会影响人们的学习质量:如果主动学习,遇到困难,主动去解决,就会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如果遇到困难,被动的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如果在生活中得过且过,没有想要学习,这种人不会进步,永远不会提高自己的身份。孔子所说的学而知之者是可以从平民中产,也可以从贵族子弟中产生,你是看这个人学与不学罢了。
孔子对于学生学习的态度的看法也有很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这句话是我们从小听的,再熟悉不过的话了,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对待学习实事求是,但并不是要夹着尾巴做人,只是不要自以为是不懂装懂;什么牛逼也敢吹,什么大话也敢说,这样的人其实是很可悲,很愚蠢的。而且在孔子看来,学习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不仅自己珍惜时间,知道过去的事情不能再劝阻,未来的事情可孔子不仅自己珍惜时间知道过去的事情不能再劝阻,未来的事情可以仍然可以赶上,他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珍惜时间,认真学习。
孔子不仅教学生怎样对待学习,还教学生怎么学习。孔子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的学习方式往往是自己读书或请教别人,书上的记载不一定都是正确,别人的意见也未必都是合理的,读来的或者挺好的东西,都应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的验证,确认无误后才可以接受,就像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一样,如果人们相信了以俄传俄都不正确的事情就会陷入一种错误的漩涡。无论是读书,还是请教别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辩识。如果只是考问人,而没有自己读书的遇事只喜欢自己苦想,就会产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往往事倍功半,由此看来,少儿不学或学而不思都是不明智的选择。
孔子作为教师,当然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和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儿》老师回答学生的问题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在孔子看来,除非学生已经急得抓耳挠腮了,他才会稍稍点拨一下,不会告诉完整的答案,非要逼着学生自己思考出结果,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理念十分清楚,一般的知识自己去,老师不管,老师只会引导和点拨。老师不会在学习的道路上牵着你,会背着你走,在上不去的时候老是拉你一把,其余都是自己的事。孔子要求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类推学习,子贡为一之二,颜渊闻一知十他门下的高徒们,都已经被训练的很厉害了。
只会学习还不行,还要恢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分为历史知识和当今知识,学习只有既博古,又通今,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而温故,并不是把所有学过的东西一遍一遍的过分强调,而是要求人们要理解过去的知识。还要懂得改过,孔子非常重视改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就是孔子对于改过的态度。
在孔子的思想,主要注重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只有重视了这两点,才能依据每个人的特点,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
【篇三】中考优秀作文范文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前无古人的开创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均在儒家经典巨作《论语》中有所体现。其中因材施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也是儒家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
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自身素质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因人而异,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选择性教授
《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现代汉语解释为:对于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再比如,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著称,被称为“七十二贤之首”,也是孔子最看好的弟子,所以对于颜回,孔子便用的标准来要求他,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而樊迟资质愚钝,孔子就只对他要求“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做到“爱人”即可。孔子这样的教育方法可以避免“一刀切”所带来的弊端,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因为所学太过浅薄而不可一世,骄傲自满。
第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来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
孔子非常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差异,根据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来点化他们,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
例如,在《论语·先进》篇中有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因为孔子知道子路冲动莽撞,所以说到“有父兄在”让他考虑父亲兄长,使他后退,而冉求生性退缩,为鼓励他,孔子说到:“闻斯行之”。由此可以看出相同的问题,孔子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促进了他们优秀人格的塑造。
第三,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爱好,重点教育孔子也很在意学生们兴趣爱好的培养,也会留意每个人的爱好来进行交流。
《孔子家语·致思》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北游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与他们在其中切磋讨论,最后以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为基点做以评价和总结。通过这种方法来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巨大的启迪。也侧面说明了孔子这种育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这种教育方法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财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49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