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聪明的徐文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语文《聪明的徐文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这篇课文通过对徐文长小时候提水桶过桥和竿上取物两件事的描写,表现了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以下是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聪明的徐文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聪明的徐文长》原文

  有一年春天,徐文长的伯父想考考孩子们的智力。他拿了两个装水的小木桶,把十几个年纪差不多的小孩子领到一座又矮又小的竹桥旁边,说:“孩子们,谁要是能双脚不沾水,把两桶水提过桥去,我就送给他一包礼物!“

  “好!”孩子们欢呼雀跃,但看看这座桥,就不吭声了。原来,这座桥桥身很软,贴近水面,一个孩子只有拿不超过三五斤的东西才能勉强过桥,否则,桥身就会弯沉下去碰到水面。

  大家正在思考,有个胆子比较大的孩子站了出来。他莽莽撞撞地提起两桶水想过桥去,可是才走了几步,鞋底就已沾着水面了,别的孩子看见后,个个都怔住了。

  徐文长见大家一声不响,就走出来说:“我来试试吧!”

  他找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系在装满水的木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放到水里,双手牵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走过竹桥,到了河对岸。

  “好哇!”孩子们见徐文长过了桥,个个拍手称好。他的伯父一边点头称赞,一边把事先藏好的礼物取了出来。孩子们一看,咦?这包礼物不是拿在手中,而是吊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伯父拿着竿子,对徐文长说:“礼物就吊在上面,你要拿必须达到两个要求:一、不能把竹竿横着放下来;第二、不能踩着凳子拿。你如果能设法取下来,这礼物就归你。”这时,孩子们叽叽喳喳议论开了:有的说跳起来抓,有的说这礼物根本拿不到手……站在一旁的徐文长想了想,从伯父手里接过竹竿,走到一口井的旁边,然后将竹竿慢慢从井口竖下去。当竹竿放到和他身子一样高时,他便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竹竿上取下来了。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聪明的徐文长》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创新的热情。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过程与方法: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以读为主,读中品味,入景想象,会文悟情。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创新的热情。

  教学难点:

  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创新的热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题,读题。看题你想知道什么?

  2、自由读文,读文后你知道什么?

  3、学生交流:本文写了小时候哪两件事?

  4、自学生字词

  5、找出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

  二、学习课文1——3节。

  1、自由的读课文,思考:

  徐爷爷出了个什么问题考大家?大家想出办法了吗?

  2、交流。

  3、读出当时的情景。

  三、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读。

  二、学习课文。

  1、学1-3自然段:学生读文,思考?徐爷爷出什么问题考大家?大家想出办法吗?徐想出来了吗?什么办法?

  2、学4-5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思考:

  徐爷爷提出问题,大家反应怎样?徐文长反应怎样?

  他怎样做?找出写徐文长的话,读一读。

  理解"轻轻巧巧",说说徐文长怎样过桥?

  找出写他过桥动作的词,表演徐过桥动作。

  讨论:他的过桥办法好在哪?指名说说。

  3、学第6自然段:齐读,思考:

  他过桥后,孩子,伯父各表现怎样?

  表演"拍手叫好"的情景。

  伯父的礼物是什么?孩子们看到后,心情怎样?

  拿伯父的礼物容易吗?从哪看出来?

  孩子们没想出办法,徐想出什么办法?这个办法好在哪?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出办法拿到礼物吗?

  为什么徐能想出办法,而其他孩子想不出办法?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聪明的徐文长

  过桥取物

  仔细思考善于动脑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聪明的徐文长》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通过对徐文长小时候提水桶过桥和竿上取物两件事的描写,表现了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教学重点是了解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

  一、找准关键点,直奔重点

  为了完成“将课堂作业纳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这个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徐文长提水桶过桥和竿上取物的两处描写为重点。引导学生直接围绕这两部分展开教学。以“徐文长怎么解决?他的办法妙在哪里?”为教学主线。让学生自主找到答案后,首先理解徐文长的办法是怎么做的,再品味办法的妙处,接着抓住动词了解写作方法,后学会运用抓住人物动作描写的写作手法。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按照这个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大大节约了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特别是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能感受到学生对课文内容、语言训练点都能较好的掌握。

  二、突破重点的方法合适

  在学习提水桶过桥时,我直奔主题,让学生自主找到徐文长的解决办法后,先让学生自主读,同桌交流这个办法是什么,在学生的读和说中理解这个办法是怎么做的,接着顺势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解决办法的妙。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对课文的理解,每一个问题既是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也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为什么要把两个木桶放到水里?为什么是轻轻巧巧地走过走桥?等等。对文本的学习后,又注重了对语文写作方法的学习。关注描写徐文长动作的词语,学习表达。这一个过程体现了对语言的训练,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后总结加强了对人物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而第二件事——竿上取物,学生的表现多,体现了学和放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在练中学习,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学生都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三、作业训练恰当

  这节课的作业设计选用了本课《课堂作业》中的语段阅读。这个作业内容紧扣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对教学效果的有利检测。其中后一个问题:“我还能想到从竹竿上拿到礼物的办法是什么?”我提出:你也可以像课文那样,恰当地运用一些动词,帮助你把解决办法写得生动具体些。”这是不仅是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表达的过程。使得训练有价值,达到读写结合的作用。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26 12:38
下一篇 2024-07-26 12:34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497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