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力量作文范例6篇

信念的力量作文范文1 信念的力量 信念是人类才有的东西,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信心,是坚到底的决心,信念反正是一种让人坚持不懈,完全拼搏的精神支柱,信念就是目标,是成功的基础,是房屋的顶梁支柱,是轮船的航标,带领我们想象的目标前进.只要坚持着这中信念终有一天你会得到它. 信念他是在盆中的花.他把根插入盆土深处,花二仰望着蓝天白云,看着太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一天在狂风暴雨中

信念的力量作文范文1

信念的力量

信念是人类才有的东西,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信心,是坚到底的决心,信念反正是一种让人坚持不懈,完全拼搏的精神支柱,信念就是目标,是成功的基础,是房屋的顶梁支柱,是轮船的航标,带领我们想象的目标前进.只要坚持着这中信念终有一天你会得到它.

信念他是在盆中的花.他把根插入盆土深处,花二仰望着蓝天白云,看着太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一天在狂风暴雨中,我尝试着将它带回家,可我失败了,信念它对我说:"只是一个狂风暴雨,这点痛算什么!”

力量它是一种能源.可以用来推~拉~举,在人疲惫时,人发出的力量,控制者它就是信念.他以坚强的信念,冲破了人为的牢笼,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断地在大地上汲取着在自然界中,日月星辰,春夏秋冬,花开花谢,电闪雷鸣...是永不改变的自然规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是这么的美丽多姿,丰富奇妙.在我们每个人生历程中,也存在着一个多彩的世界人的一生中,既有晴空万里,自然也有霎时而风,霎时而雨,但只要你 不被风吹雨打所阻,不惧怕失败挫折的打击,为了理想,不懈地努力,只要坚信自己的信念那么,风停雨过,天空中就会有一道美丽的彩虹!

信念的力量是不可估计的,例如;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一句话:“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失败对于懦弱者是重重障碍可是岁于坚强的人来说又是前进的动力,有因为它是你走向成功的阶梯.

信念的力量作文范文2

摘要:冷战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宗教回归”、宗教复兴以及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凸显等原因,宗教文化力概念呼之欲出。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建构宗教文化力的概念。笔者以文化视域看待宗教文化力,并将宗教文化力纳入文化力之中,再由比较得出其特有属性进行定义,从而建构起宗教文化力的概念。

关键词:宗教文化力 概念 建构

当前学界没有明确的宗教文化力概念定义,更没有深入研究。建构这个概念的目的是什么,建构的概念是否有价值、有意义,是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 宗教文化力概念建构的重要意义

1.理论需要。学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宗教文化力”概念,但是,对“宗教文化力”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了,宗教文化力概念研究的土壤成熟、呼之欲出。

宗教与文化关系的研究需要宗教文化力概念。蒂利希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表述为:“宗教是文化的实体,文化是宗教的形式。”“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学界对“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及“宗教文化”的概念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将宗教文化作为一种力量研究的尚未出现。

软实力研究的拓展需要宗教文化力概念。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 奈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对软实力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影响人类生活几千年的宗教是不能回避的重要领域,而将宗教文化力作为软实力提出的却寥寥无几。文化力研究的丰富需要宗教文化力概念。“文化力”概念的提出必然会引领文化力组成部分的研究。国外有学者将宗教文化作为文化力的一个方面:“文化,包括宗教和思想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可以称之为文化资源或文化力。”在文化力的基础上提升出宗教文化力是文化力研究的一个方向。但将宗教文化力作为确定概念进行研究的尚无先例,这是文化力研究的一个理论空场。

总之,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宗教文化的表层,未能深入到其内部,且没有将宗教文化作为一种能动的力量,这样就使理论之间缺乏中介和桥梁,难以贯通和深入,建构宗教文化力的概念迫在眉睫。宗教文化力一头连着宗教,一头连着文化力,解决了理论上的衔接问题,填补了理论空场。宗教文化力概念的建构和研究还能使多个领域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现实需要。虽然在理论上宗教文化力的概念没有诞生,但在现实中宗教文化力已被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运用。宗教文化力在现实生活的许多方面已经展开,随着其作用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宗教文化力的概念。

宗教文化力既是引发战争的力量,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最近几场战争的台前幕后都有宗教的影子,宗教的矛盾冲突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原因。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各大宗教领袖竭力主张宗教对话,为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奔走于战火连天的焦土之上。宗教文化力对世界和平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给予理论上研究,需要宗教文化力的概念。

宗教文化力既被用作对我渗透的力量,又是开展对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战场上的拼杀激烈、血腥,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同样残酷无情。宗教文化力被用作对我进行渗透的力量。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宗教文化作为对我国渗透的“首选武器”。与此同时,我国各宗教领袖和代表积极参与国际上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加深与不同国家宗教间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展现我国宗教文化软实力。宗教文化力也是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如何**境外宗教文化渗透?如何有效开展宗教文化交流?都需要对宗教文化力进行研究。

宗教文化力既被用作分裂国家的力量,又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利用宗教问题来煽动民族仇恨,激起宗教狂热,引发民族纷争和国家分裂,从而渔翁得利。美国等西方国家将新疆、西藏作为他们大做文章的口实,利用宗教和民族的幌子,向分裂势力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广大宗教爱国人士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我国宗教间和谐共处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现实表明,宗教文化力既是破坏的力量,也是建设的力量。如何正确认识宗教文化力?如何趋利避害?需要我们对宗教文化力有充分的研究,其前提是建构宗教文化力的概念。

二、宗教文化力的建构思路

建构“宗教文化力”的概念,以文化视域为前提,将“宗教文化力”归入“文化力”的“种”中,在与“文化力”其他形式的对比中找出“宗教文化力”特有的“属差”。

以文化视域为前提。国内学者王晓朝提出了文化视域下宗教文化研究,“文化视域”是“用来指称经由20世纪多学科文化理论的综合研究之后学术界形成的文化视野。”张志刚也提出了“宗教―文化观”的概念。现有的大量研究成果昭示着将宗教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已构成宗教观念的现代形态。

将“宗教文化力”纳入“文化力”之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一段话:“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它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的。”当今“文化力”被视为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力“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智力因素,包括教育和科技。二是精神因素,包括理想、道德、信念、价值观、意志等。三是文化网络,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电影厅、剧场、体育场馆等文化体育活动设施。”高占祥给出文化力的定位:“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力即文化各要素在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作用力、影响力、辐射力,文化力更侧重的是与硬实力相对的精神力。宗教文化力作为一种精神因素力在文化力的大范畴之下。

比较得出“宗教文化力”特有的属差。宗教文化力是由宗教文化产生,要想弄清宗教文化力的“属差”就必须理清宗教文化的特点。宗教产生于人类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之中,以宗教信仰为内核。宗教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但宗教文化又是人类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与寄托,与其他文化形式相比宗教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就表现在宗教文化对待现实和经验的态度上。概言之,所谓宗教文化力是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宗教信仰为核心,以超越现实的方式诠释现实,是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影响力、作用力、辐射力的综合体现。

三、宗教文化力的内涵、结构、特征

1.宗教文化力的内涵。宗教文化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就同一宗教或教派而言,主要包括:宗教观念的凝聚力、宗教情感的感染力、宗教行为的范导力、宗教团体的组织力等。

宗教观念的凝聚力。“文化的凝聚力根源于一个集团成员所共有的一种集体观念或集体意识……它以信仰和价值观为内核……” 宗教观念最核心的内容是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一旦形成并得到承认,便会被信教徒奉为至高的真理,并会以全部的热忱和拳拳服膺的态度去追求。信仰相同宗教观念的人会为了追求信仰而凝聚到一起。多灾多难的犹太人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震撼世界的民族大迫害、大离散、大迁徙,但却凭借着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犹太教一神信仰,不屈不挠地在世界各个角落进行复国运动。可见宗教观念的凝聚力是多么巨大。

宗教情感的感染力。宗教情感是指宗教徒对神、神圣力量、神圣物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鲁道夫 奥托将宗教情感说成是一种“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交织”,有的信徒在瞬间对神的体验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幻觉或下意识,正是这种体验和强烈的宗教情感使教徒对宗教深信不疑,这种情感体验通过交流在信徒间相互感染。

宗教行为的范导力。宗教行为是信徒个人和集体的灵性活动或宗教实践,是对宗教意识的表现。在同一宗教中,宗教徒的宗教行为会受到宗教传统的约束和引导,并且形成约定俗成的趋于一致的行为。宗教行为的形式主要有:禁忌和戒律、崇拜礼仪和修行等。这些宗教行为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对宗教徒具有范导力量。

宗教团体的组织力。如果说宗教观念是宗教的内容,那么宗教团体就是宗教的形式,宗教团体是联系宗教徒、体现宗教意识、进行宗教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宗教团体相比一般的社会组织而言,具有信仰一致、组织严密、情感共通、活动神秘等特征,具有较强的组织力。

归结起来,需要强调三点:一是宗教文化力是由以上宗教各要素的力整合而成的。二是各宗教要素力的现实展开都需要通过宗教“人”的力来完成。宗教“人”的现实表现就是构成宗教实体的细胞――宗教徒。三是要注意宗教文化力的方向,宗教观念的凝聚力、宗教情感的感染力、宗教行为的范导力、宗教团体的组织力是相对于同一宗教或同一教派而言的,如果是相对于不同宗教或不同教派,那么宗教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范导力、组织力就会变成排斥力、怀疑力、分离力等。

2.宗教文化力的结构――圈层递进结构。从结构上分析,作为宗教文化力组成部分的四种力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宗教观念力和宗教情感力,外在因素包括宗教行为力和宗教团体力。从逻辑次序上看,宗教观念力是处在最核心位置的,也是其他三个力的内核驱动力,只有以宗教观念力作为逻辑前提才能使教徒发生对宗教的感受和经验,产生宗教情感力。宗教行为力是宗教观念力和宗教情感力的外在表现,是宗教文化力的第三个层次。处于最外层的是宗教团体力,是宗教观念力的教义化、宗教行为力的仪式化,是整个宗教文化力圈层结构的最外层。

3.宗教文化力的特征。宗教文化力作为一种与其他文化力形式相区别的范畴,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包括:超验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结合、理性与信仰的结合等。

超验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宗教文化力的超验性在于其所崇拜的对象是虚幻的、超出经验范围的,但宗教文化力的内容来源于现实,并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存在。恩格斯曾有经典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恩格斯的这段论述,说明了宗教文化力在现实基础上产生,却采取了超越现实的方式。因此,超验性和现实性的结合是宗教文化力的特征之一。

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结合。宗教文化力不仅在结构上是外在性因素和内在性因素的统一,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具有内在性与外在性结合的特征。宗教文化力的展开需要人来实现,它既可以内化为人的认识和情感,也可以外化为人的行为和组织方式。这种内在性与外在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宗教文化力得以展开的主体之上。

理性与信仰的结合。宗教文化力是一种非理性的信仰力量,同时兼备理性的力量。通常人们将宗教看作非理性的,但宗教并非没有理性。作为宗教理论体系的宗教哲学从范畴、逻辑等理性的角度来论证上帝及神的存在。尤其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宗教学说以理性来服务于信仰,对西方理性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宗教文化力呈现出理性力量与信仰力量的奇特结合。

参考文献:

[1][美]保罗 蒂利希著:《文化神学》,陈新权、王平译,工人出版社,1998。

[2][罗]亚 泰纳谢:《文化与宗教》,张伟达、杨雅彬、**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信念的力量作文范文3

关键词:理想信念;群众路线;作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77-02

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想的迅速发展、国家多元时代的全面开放,面对激荡的社会出现了不同的思潮,面对我国社会生活的逐渐变得复杂、利益关系逐渐突出,面对市场经济下拜金主义的侵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受着冲击,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淡化和动摇问题尖锐地摆在了每一个***员面前。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人的政治灵魂,是***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强调坚持***人的崇高理想,坚守***人的精神家园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第一政治要求。

一、理想信念是***人的政治灵魂

理想是人们对社会与未来人生发展变化和必然状态的预期、向往和超越性追求;信念是指当我们对于某种现实存在的事物、观念,情感上接受、理智上认同,在我们内心世界形成一种坚信不疑、矢志追求的精神思想,要坚持抗击干扰的意志以及积极实践的理念。理想信念是我们政治信念与世界观在不断奋斗的具体体现,是决定人们思想行动的最根本的因素。

1.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共产主义理想主要将我们社会先进人物的思想进行融合,从而激发了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斗志与工作热情,在革命中取得胜利、在建设中取得成功、在改革开放中取得成就。***同志提出了:“最重要的是人们团结一致,要团结就要具备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用坚定的信念把人们团结起来,为人们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们利益的奋斗纲领。”在历史上的今天已经得到了证明,如果失去了共产主义理想,中国就失去了今天的成就。

2.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应对挑战的强大武器

进入21世纪后,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既尖锐又复杂,党员干部的思想信念正在接受严峻的挑战。在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们看出,直到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91亿,手机网民已经达到4.64亿。在这样科技发展的信息时代,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建设等通过网络产品直接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意识之中,直接影响了人民大众的思想信念。在8・19讲话中重点强调,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提高党员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党员一直坚持与时俱进的状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坚持思想和政治方面的先进性。

3.统一的理想信念是强大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延安整顿三风是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运动中我们将全党的思想进行统一、党性得到了增强、形成了纯洁的队伍,有效解决了我党的建设问题。为战胜困难,迎接未来光明,创造一个新世界做了准备。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统一思想的一次创举。

在他的署名文章中曾经说过:“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我们只要具有相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思想共识的国家只会是一盘散沙,统一思想才能统一行动,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二、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是坚定理想信念

我党所有活动的最根本目标是坚定理想信念,因为坚定理想信念能够战胜我们遇到的艰难险阻,是党和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的源泉。只有具备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行动,才能形成稳健的政治立场,把握正确方向,为坚持群众路线开好局,才能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部分党员干部在理想上产生动摇,在信仰上出现滑坡,失去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以及奋斗目标,对建设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顾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形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重点解决“”问题,党干部避免出现、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理想信念是否缺失和坚定的问题。关键在于牢牢把握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样***人才能坚守他们的精神家园,坚持廉洁从政,筑牢防变的道德底线;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修养,加强党员的党性锻炼,培养党员的道德情操以及追求上进的生活情趣,把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作为自己工作的追求,从而使党员养成自我思想净化、自我素质完善、自我信念革新、自我知识提高,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初见成效。

三、坚定理想信念讲党性,践行群众路线改作风

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践行群众路线是一个实践问题。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在我党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把学习教育与党思想理论武装进行统一,通过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使党员树立正确的意识、加强自身的群众观念,贯彻群众路线的同时将作风建设进行深化。

1.正确处理信仰与利益的关系

历史事实证明利益与信仰都是有力量的,但力量是不同的。利益的力量既有凝聚力,又有离心力,最终是毁灭性的力量性质;而信仰的力量则是无穷的,是巨大的凝聚力量,最终是决定历史的力量性质。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利益的力量做主导时体现的是分的形态;信仰的力量做主导时体现的是合的趋势;交织时体现的社会形态是矛盾的激化期。所以,可以概括为利益是小力量,离心力是主要的;信仰是大力量,创造性力量、稳定性力量是主要的。

在物质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党员干部的个人利益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同志曾经这样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动力,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逐渐形成,因此党员必须进行诚实劳动,来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文化利益要求的满足,要坚持合理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安排党员干部的工作,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理性看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我们要全力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但不能丢失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过程,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一些同志觉得共产主义太遥远,遥不可及,所以信仰出现动摇,就是因为对这一基本原理认识不牢固”。多次用革命先烈的例子来讲这个道理,革命先烈虽然知道他们自身的追求和理想不能在自己手中得以实现,但他们却坚信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可以将这个崇高的理想实现。因此,先烈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他们坚信自己的信仰。

共产主义实践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在未来真正实现共产主义。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而这个阶段则属于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在当前和未来的“实践运动”不会这样轻而易举地实现,作为党员要长期树立奋斗的思想信念。

中国***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最高价值追求是真正实现共产主义。我国每个***员也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身努力奋斗的唯一目标。要具备远大的理想,不能只顾眼前一点利益;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能空谈远大理想,这样会脱离实际发展的要求。我们要走出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渺茫论”“怀疑论”“实惠论”的误区,科学地看待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

3.将理想信念外化于行,践行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就在于,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理想信念、树立党的正确宗旨以及群众观点,正确贯彻我党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群众共同进步,党要以正确作风来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强的政治、组织、领导基础。

总之,我们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在需要面前懂得选择,在名利面前懂得放弃,在原则面前懂得坚定,在权利面前懂得敬畏,在群众面前常思服务,在责任面前永不懈怠。

参考文献:

[1]***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蒋乾麟.围绕坚定“四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Z].2013.

Corroborate the Ideal and Belief to Practice Mass Line

CHANG Jing

(Baoji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CPC,Baoji 721000,China)

信念的力量作文范文4

关键词:教育;任务;服务

中图分类号:K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64-01

当前,革命纪念馆的主要功能是对外履行教育社会功能,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对内要深挖潜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革命纪念馆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下面,我就如何发挥革命纪念馆的教育功能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强化宣传教育功能是纪念馆工作的政治责任

在当今社会中,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作用,正日益被社会认可,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宣传教育的方法很多,作为纪念馆,我认为要增强四方面的意识:

(一)纪念馆工作的同志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有其自身的属性。一般来说,是通过文物和资料的研究陈列来教育后人。纪念馆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要是通过纪念馆的陈列和各类临时展览这种文化载体表现出来,可以起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豪感,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三者统一起来。

(二)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必须要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服务意识。纪念馆陈列的形式内容,保存的文物,反映的主题是开展业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宣传教育的源泉。纪念馆要利用已有的文物,举行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开展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从革命先辈的身上汲取“精神食粮”,使之成为奋斗的不竭动力。

(三)在当前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条件下,纪念馆工作者要有强化参与意识。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泛,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起着特殊的作用。

(四)面对社会教育的广阔领域,纪念馆工作者还必须树立纪念馆系统的群体优势意识。纪念馆的宣传教育需要社会舞台,如何演绎有震撼力有影响的“节目”,纪念馆工作人员要整合优势,汇聚精品,向社会提供最好的“文化食粮和精神食粮”。纪念馆要努力开展馆际交流,发挥群体优势,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水平。

二、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作用

纪念馆收藏、保存的革命文物,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历史知识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全民的终身课堂和广大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我们要想方设法发挥教育阵地的作用。

(一)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转变服务观念,更好地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服务。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素养是纪念馆的崇高任务。

(二)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断地创新教育方法,为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纪念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充分发挥纪念馆的作为“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为全面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现代素质贡献力量。

(三)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担负好社会教育的任务。纪念馆是社会教育的理想课程之一,在成人教育中,纪念馆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任务十分艰巨。纪念馆应当解放思想,为社会培养人才,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高质量地提高革命纪念馆的服务水平

优质服务、品牌服务是推动革命纪念馆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思考来提高革命纪念馆的服务水平。

(一)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度。稳定可靠的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对革命纪念馆而言,信用可以创造效益。

(二)营造优美舒适的游览环境。自然风景资源无需人类过多的修饰加工改造即可给游客带来视角美的享受,而革命纪念馆只能通过遗址原貌,单一陈列来展示文化价值、纪念价值。要严格保护革命旧址的原貌和周边环境风貌,增强革命旧址和吸引力和感染力,营造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格局,使观众在获得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

信念的力量作文范文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有时,信念可以让你绝处逢生。信念就像一盏指路灯,指引你走出绝境;信念就像荒漠中的一片绿洲,带你走出困境;信念就像一只小船,载你去理想的庄园。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二作文以信念为主题8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二作文以信念为主题800字1夏天烈日炎炎,在家里极其闷热,为了避暑,爸爸就带着我们一家四口去了国家AAAA级景区——莫干山。

爸爸开车带我们一起来到莫干山脚,我仰头看去,好不漂亮的景色!山林一片郁郁葱葱,微风轻轻吹过,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欢迎你们!”静静聆听,似乎能听见无数流泉飞瀑刷石头的“哗哗”声。

我都有点看傻了,吃惊地站在那儿,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对爸爸说:“我们怎么上山?开车?还是坐缆车?”爸爸笑了笑说:“用腿!”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爸爸看穿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山顶有惊喜!”我想:有什么惊喜呢,真期待。

我像一只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在前面带路,心里想:爬山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我肯定不废九牛二虎之力就能到达山顶。爸爸看到了,对我说:“爬山是需要分配体力的,不要认为爬山这么简单,一下子耗这么多体力!”我不相信爸爸的话,继续加足马力冲在前面,并遥遥领先。

一开始我觉得爬山比较轻松,我一腿一个台阶奋力前进,可是越往上走,山势越来越陡峭,台阶也越来越密集,但我还是漫不经心,一会儿快一会儿慢的在前面走着。回头望向山下,层林密布,已经看不到来时的路了。过了一会儿,我的头上挥汗如雨,腿也感觉有些酸楚,心想: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被这点小问题吓住!我继续沿着弯弯曲曲的台阶一直向上、向上。

半山腰到了,我的腿也像灌了铅一样挪不动了,沿途美丽的风景也不顾不上欣赏了,一心想找个地方歇歇脚。于是我便对爸爸说:“爸爸,我累了,我们歇会儿吧。”我们便在附近的凉亭中休息了片刻。爸爸摸着我的头说:“现在知道爬山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了吧。爬山就像做事一样,要合理规划,还要有技巧和毅力,这样才会成功。”我默默地点了点头,仿佛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休息完,我们继续爬山,我在心中给自己鼓劲:“加油啊,还有一点就到了!坚持就是胜利!”我咬着牙,奋力地向上爬,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流,浸湿了我的衣服,不知不觉看到了山顶,我卯足了劲,用最后的力气奋力冲刺,终于到达了山顶。放眼望去,山环峰绕,满目苍翠,我陶醉在这迷人的风景中,我终于明白爸爸说的“山顶有惊喜”。

这次爬山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在心中树立一个信念,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高二作文以信念为主题800字2是什么使一个人执着追求,又是什么使一个人笃定不移?也许你会说是一个梦想,或者一个目标,但我却想说,都不是,而是一个人对这梦想或者目标“必可以实现”的信念。如果没有信念,什么样的梦想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能够到达?信念才是伟大力量的真正源泉,它能使人不畏惧黑暗而勇于向前,它能使人不畏惧漫长而敢于忍耐煎熬。

然而,什么样的人会有这种无坚不摧的信念?我想说是那些拥有良好品格的人;因为没有品格的信念如何成为信念,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只有建立在良好品格之上的信念,才能使信念爆发其强大的力量,抑或是说使信念成为信念。

对朱德的名字,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对于他的信念恐怕就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了。当时,作为军阀准将旅长的朱德千里迢迢从四川跑到上海找到陈独秀,要求加入中国***,但却被陈独秀以“我们党可不能允许军阀参加”为理由断然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缺乏信念的人会怎么做?可想而知。但在相信“只有中国***才能救中国”的信念指引下,朱德转而从上海乘船一路颠簸,追随到了法国马赛,在得知当时旅欧支部的负责人——***已经去了德国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追随到了德国柏林,最终在柏林入党。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唯有信念的力量方能使一个人拥有这种不远万里、远涉重洋的执着与笃定,难道不是吗?

回国后,朱德参加了以***、叶挺、**、刘伯承、聂荣臻为首的八一南昌起义。当大革命失败,朱德率领的在三河坝负责殿后的3000兵马面临一哄而散之时,朱德站了出来,说:“我们还有枪,大家不要散”,从而让本属于叶挺的军队勉强听从了自己的指挥。后来,当队伍走到江西安远天心圩只剩800人时,朱德又一次站了出来,说:“大革命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俄国人1905年革命失败了,但1917年他们成功了。今天,就是我们的1905年,我们一定会迎来我们的1917年”。朱德以自己的信念,在最危急的关头为新中国保留了大革命的火种。一颗灰色的种子虽然渺小,但却蕴含着参天的巨大力量——不是一个人不能获得成功,而是一个人不能对这获得成功的力量满怀信念并执着向前。

陈毅后来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这是总司令的伟大。”

是什么使伟大的人物伟大?就是他们能够在最黑暗的时刻看到未来的光明与希望,并手举火炬引领众人前行的魄力与胆识。并非是他们真正看到了光明与希望,而是因为他们有信念,是信念指引他们向着光明和希望的方向而去。

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但也没有人不可以把握现在,那些临阵退缩的人,与其说他们的退缩是因为畏惧困难,倒不如说是他们无视事业的辉煌与未来的重要,以及对这事业必胜之信念的缺乏——他们用后退的脚步选择了平庸堕落的生活。

高二作文以信念为主题800字3信念与信念之间最近的距离便会是自信!然而,这又确实很多人所无法做到的。因为心的深处像我们发送了一个信号。那便会是最低沉的声音。可想而知,这边会是任何的放弃。任何的选择!如果时光可以重新来过,而你又将会是在哪里?你的何去何从都将会带领着你的出发点!这命运的抉择又将总会到来。只希望你还会放弃信念吗?如果没有决定,那就请更加慎重!只希望你将不会错过任何的良好机遇!心中的坚信,那便都将会是成长的过程!展望未来,给自己一个不同的人生舞台!因此,你还会放弃最初的信念吗?不要忘了,最初的初心将会始终带领着我们、而我们却又总是一直向前。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自信

自信则会是人生的一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之上,我们就是更加的充实自己。因为为了完美,因为为了自己!渴望成长的我们却总是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般。而又总是像个迷失方向的小鹿一般。失去了这自信,那这风花雪月中又岂能绚丽多姿?如果不如意的事情都能够顺其自然,我们则会感到极其顺心。因此,希望这自信的陪伴永伴我们。那样的人间绚丽都将会更加美好!

信念

信念,心中所想。心中所做。不要总是这样的患得患失,因为这信念时常会带领我们。吃了这个,却别无他选。初心都在,那谁又将做到最后呢?那心中的期盼又将何去何从?坚定的新年都将会更加的谨记在心。那这样的结果就是当下最美的期待!信念的唯一则是守护。那心中的信念则是最重要的!做好此时,不想过去,展望未来!只希望你还会由最初的信念!为初心,方始终!不奢求最好,只期待努力就好!

论生活,论命运,你还会放弃信念吗?

论生活,论生涯,你还会放弃信念吗?

高二作文以信念为主题800字4旅行过的人,知道信念的力量,这让他们能够抵住沿途的诱惑;失败过的人,知道信念的力量,这让他们重新站起;远足过的人,知道信念的力量,这让他们永不言弃。

信念是成功的阶梯。信念的力量不容忽视。

信念,让人在茫茫征途中不迷失自我。当前最受欢迎的词作者方文山。因为内心里有着不言败的精神,有着“闯一方天地”的信念,使得他没有在讥笑嘲讽中沉沦,上演了“麻雀变凤凰”的传奇。信念就是终点处的明灯,无论乌云密布,风尘满天,它晕黄而坚韧的光总为你指引着方向,让你不至在茫茫人海、世俗浊流中迷失自我。

信念,让平凡的人不再平凡,让平庸的人不再平庸。还记得感动中国人物特种兵何祥美简单而朴实的话:“我是不平凡的人,因为我要在平凡的职位上干一番事业!”这是一种信念,一种“永不落后”的信念。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或许参军期满后便复员,成为人海中的一粒尘子。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学历不高、家境不好的他永远只能被嘲笑。从新兵到特种兵,从初中毕业生到拥有大专文凭,从神到第一狙击手,是信念,见证了一个普通的人民解放军的蜕变!

不要认为,信念只是成功者字典里的词。每个人都拥有或大或小的信念,只是你从未去发现,或许只是你从不敢想自己也有过信念。是什么支撑着莘莘学子不顾书山险峻,不住攀登?是成就心中理想的信念。是什么让几近堕落的问题少年迷途知返?是心灵深处曾有的目标,是信念的呼唤呐喊。远足时的人们不甘落后,不轻言放弃。终点就是信念。终点似乎从离开起点的那一瞬间,就成了远足者的唯一支撑。

如果说爱情是玫瑰,需要保养;亲情是蔷薇,需要呵护。那么信念便是顽强的仙人掌,他不需要过多的呵护,不需要过多的赞美,却也能将生命演绎到极致。树立信念,不需要信誓旦旦的说辞,不需要无休无止的计划。需要的只是一个目标,朝着目标前进,用征途中的荆棘、沟壑与磨练去完成目标向信念的进化。

记住信念的力量,让春风拂过每一个乌云密布的日子。记住信念的力量,让成功来得更加理所当然。记住信念的力量,平凡的你终将不再平凡!

高二作文以信念为主题800字5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我们是应该随波逐流还是坚守信念呢?随波逐流是平稳的但却麻木,而坚守信念却是有主见的是灿烂的。我始终坚信,只有坚守信念才能够支撑我们走向人生的灯塔。

信念,是人生绝境时的支柱,国之大将文天祥被俘,他身处异乡,包含摧残,当他正值满怀抱负的壮年却面临生死之时,身处绝境却仍吟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豪情。这份爱国的信念,让他在命运面前挺起胸脯。

信念,是绝望中的鼓励。范仲淹曾在塞外驻守边疆并写下《天净沙?秋思》,在那里,在那“衡阳雁去无留恋”的凄凉中,战事不止不休。他和战士们日夜思念着难以相见的家人,却只能“浊酒一杯家万里”。可是,在这样无休无止的绝望中,是“燕然未勒归无计”的保家卫国、虽死犹荣的责任感。是自己定能阻止外敌入侵,守护身后万千百姓的坚定信念,鼓励着他们坚持不懈,为国效力。

信念,让人在困境中淡然。再看看国学大师季羡林,当他曾经处于人生低谷时,当他沦为守门人时,当他年过花甲不再精力充沛时,他只是默默接受一切,选择在困境中仍坚守信念,仍不放弃研究。从《罗摩衍那》到吐火罗文,从普通学者到北大教授。他在困境中成长,全然因为他对文学研究的那份执着的信念,是他对新年的坚守,让他走到今天。

信念,是照亮梦想的火把,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经也只是一个服务员,但他始终坚信发展网上购物的梦想,始终坚守能够实现梦想的信念,经历无数次挫折,最终终于得以实现梦想。他依靠坚守信念,实现梦想照亮了人生。

信念的力量作文范文6

摘 要 企业文化融合是关于跨文化企业中既有文化的命题,分属文化扩散范畴。企业的跨文化情景,各种既有文化即多元文化的表现、实质、作用机制,构成其中的基本问题。多元文化的实质是社会化的信念和欲望,具有塑造企业的力量,文化的扩散遵循社会模仿律,即发明、模仿、对立的社会模仿机制,传播是扩散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多元文化经由文化扩散机制,即模仿律作用产生新的企业文化的进程,即为企业文化融合,其中传播的作用不容小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对企业文化融合进行干预的理论依据,启发了介入重点、方式和策略。法国社会学者塔尔德关于文化、人格、传播、社会模仿律的洞见,传播学中的一些理论假说,企业文化融合相关案例等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关键词 文化扩散 文化融合 模仿律 传播

孔德说,每一类事物都存在两类科学,一门抽象,一门具体。关于企业文化融合具体实践的大量描述和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成果:一是从解决观念、制度、传统等文化冲突、阻力的角度,肯定了文化融合对于产业整合、企业并购、跨区跨国合作成功的关键作用。二是认为文化融合以共享相同的企业愿景、目标、价值观为标志,促进形成企业凝聚力、规范、品牌等。三是分析了企业文化融合的经验模式,如本土化策略、主流文化策略、各取所长策略等,并提供了融合的工具、途径,包括形成战略、领导示范、舆论引导、沟通培训、与管理和制度结合等。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的抽象理论研究为数不多,这些研究的特点是部分默认了上述经验成果,同时,努力揭开文化冲突的表象,寻找多元文化的共性,从而探究它们走向融合的途径。如尼格尔・霍尔顿(Nigel J. Holden)《跨文化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一书,从“知识资源”的角度发现多元文化的共性。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提出的社会模仿律,以及对人与文化、社会结构和文化场域性质的分析等,从信念、欲望、发明、对立、模仿等角度发现多元文化的共性和扩散的途径。与模仿律相结合,沉默的螺旋、意见领袖、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假说,也在企业文化融合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本文对企业文化融合进行抽象理论研究,认同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融合是一个与社会学、民族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交叉的社会命题,将沿着前人开拓的方向,对以下方面进行探索:(1)企业文化融合在哪些情境下发生?(2)企业文化融合涉及哪些共性问题?(3)企业文化融合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有无规律以及是怎样的?(4)如何对企业文化融合进程进行适当的干预?

一、企业文化融合发生的情境

企业文化融合发生在跨文化情境中,跨文化情境的产生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从表象看,不同情境下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文化融合策略:

(一)新建跨文化企业

这类企业的跨文化情境源自员工的跨文化特征。员工由于民族、地域、国别、管理理念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使组织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对文化建设提出融合的要求。如在国家“”政策的实施下,中国商飞北研中心、神华低碳能源研究所等多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成立。这些单位的文化,不仅来自海外人才、国内成熟人才、青年人才等不同文化特质的员工,上级组织的文化也是重要前提。这些初创企业承载着体制机制创新的使命,需要从多元文化中找出新的方向来,这方向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很难是某一文化的沿袭,应是多元文化各展所长、逐渐融合的结果,并体现在经营管理中,这样的文化才能凝聚团队,形成组织力量。更多地呈现出各取所长的文化融合策略。

(二)本土重组企业

这类企业的跨文化情境,源自两个及以上成熟或相对成熟企业既有文化的差异,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差异,以及重组后企业发展战略与旧的战略的差异。如中国轻工业进出口总公司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重组,中航工业一集团和二集团的整合,电力行业的整合等。这类重组,或基于国家政策指令,或基于市场并购,各方具有相同的传统文化和体制基础,重组后的组织架构体系决定其中一种为主流文化。因此,这类企业的文化融合,由新的企业战略、目标等牵引,从既有文化中汲取优秀因素,融入主流文化及其管理方式,迅速把力量凝聚到新的战略和当前工作上来。更多地呈现出主流引导的文化融合策略。

(三)跨文化扩张企业

通过建立子公司或并购等方式,以合资或独资企业形式存在,构成跨文化情境。在并购案中,如惠普与康柏的合并,通过在并购前进行文化调研,并购后汲取双方文化优势,更新企业精神、改变经营管理方式等,成功实现文化融合,使双方都能认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形象、战略、目标等。在建立海外子公司、合资企业案例中,如壳牌的扩张,实施了“下放权力与内聚力量并存”的文化策略,坚持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推崇技术和人才,尊重当地经营决策,融入当地文化。这种企业文化融合,其实质是以母公司的宏观价值包容子公司的微观理念、行为来实现,其纽带是人际关系、沟通和管理方式等。呈现出各取所长与本土化兼而有之的国际化策略。

上述三种文化融合情境中,企业员工的多元构成、经营管理上的变化、所属行业和地域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跨文化特征,而对人的尊重和对文化的尊重则构成了文化融合的底蕴。

二、企业文化融合的核心问题

企业文化融合产生于企业的跨文化情境,即企业中多元文化及其差异的存在。因此,多元文化的表现、多元文化的实质、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多元文化之间作用的规律就是企业文化融合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多元文化的表现

跨文化企业中,多元文化是通过员工个体或群体体现的各种既有文化。这种既有文化,是员工以往经历并接受的民族的、地域的、国家的文化和工作文化的融合体。以企业文化的常用术语描述,多元文化表现为不同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员工行为等。在员工对现有企业的认知、态度存在差异,影响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决策、管理、运营、氛围、绩效等的时候,员工既有文化具有考虑和整合的必要。例如,惠普有史以来的最大收购案即对康柏的并购,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惠普主动开展了“去糟取精,打造新文化”的文化整合。在合并前的调研中,惠普对两个公司在世界各地机构中的1600多名员工访谈,收集他们对自己所在公司和对方公司环境、资源、历史、战略、工作、人等方面的看法。据此分析了两个公司的相似点、差异点以及特性,作出了合并的决策和合并后文化整合的决策。

(二)多元文化的实质

企业中多元文化通过员工对既有文化观念、行为等的继承而显现其特点,对其实质的探究,应该回到对人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关系的探究上来。

人的基本社会属性是人格。信念(belief)和欲望(desire)是构成人格的两个基本成分。信念指的是认知成分,对某事的认可、相信的心理属性;欲望指的是情感成分,作出某种努力的纯心理属性。塔尔德分析认为,只有通过信念和欲望,我们才既竞争又合作,因此,只有通过信念和欲望,我们才表现出相似之处。通过模仿机制,不仅个人内化的信念和欲望逐渐增加,而且渗透到社会成为其基本成分。对某事的信念、对某物的欲望在社会中逐渐扩散进而制度化。一些信念和欲望在社会里深深扎根,反过来界定基本文化成份――真理和价值。真理和价值分别对应于信念和欲望,是二者的结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员工承载的多元文化的实质是,经由社会模仿、制度化了的、在一些群体中共享的一些信念和欲望。

显然,接下来需要解释社会模仿机制,帮助我们认识信念和欲望是如何扩散和共享的,也帮助认识多元文化的另一个社会属性――发明及其模仿,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多元文化之间遵循社会模仿机制,即模仿律(The Laws of Imitation)。模仿律是三个变量,也是三个基本的社会行为,发明(invention)、模仿(imitation)、对立(opposition)的循环过程。发明是能干者的创造,在社会系统中通过模仿传播开来,从中心向系统边缘扩散,直至遇到障碍,这个障碍可能是对过去发明的模仿,两者的对立中,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发明。对立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并非最大的不同,对立面或反面总是构成一个对子或一个二元结构,它们是不同的趋势或力量。发明、对立、模仿构成一个独立整体,相互生成、相互影响,无穷无尽。塔尔德认为,被发明的事物和被模仿的事物总是一个思想或意志、判断或目的,这个事物又体现了某种程度的信念或欲望。

因此,从本质上讲,企业中的多元文化都是信念和欲望,是相通的。从表象上讲,都是某种程度信念或欲望的表现,是若干种发明的模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在对立冲突中,可能出现三种情形,一是一种文化完全模仿另一种文化,二是一种文化部分模仿另一种文化,三是完全采取与另一种文化相反的姿态,但不可避免受到对立面的影响。对立的趋势是走向消融。因此,多元文化之间就遵循了发明、对立、模仿之间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产生新的发明,新的发明在企业中得到模仿,形成新的企业文化,某种众人共享和制度化的信念和欲望。

(四)企业文化融合的原则

企业文化是关于人的管理,文化融合是关于员工之间既有文化的命题。跨文化企业中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实质相通,提供了文化融合的社会心理基础,并将问题转向员工信念和欲望的社会表现――发明及其模仿――的关系上。多元文化作为对过去发明(文化)的模仿,相互之间经过对立、模仿产生新的发明,达成和谐,提供了文化融合的社会理论基础,文化融合即是企业文化的发明、对立、模仿的往复循环进程,据此,指明了跨文化企业进行文化融合的努力重点。

同时,当信念和欲望被发明和模仿抓住的时候,就从心理量成为社会量,信念成为社会的塑造力量。因此,作为信念和欲望表达的企业文化是一种趋势或者力量,具有场域的性质,不仿称作“文化场”,具有塑造企业的能量,企业中的多元文化是若干种趋势和力量,需要加以管理和运用。据此,明确了跨文化企业对文化整合进行干预的合理性。

此外,传播是社会发明、对立、模仿的前提,是文明的推动力量。没有传播,社会只会产生孤立的发明,大规模模仿不可能发生,文明的进程就会极其缓慢。没有交流,人们的信念和欲望就不能明确表达,不能形成趋势和社会力量。因此,如果模仿律解释文化融合的逻辑,文化场决定文化融合的力量,那么,传播交流则是一把开启文化融合进程的钥匙。

三、企业文化融合的关键环节

传播主要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交流,本节将从传播的功能出发,探讨如何善用传播,以促进跨文化企业中多元文化互动,进而推动文化融合进程。

(一)推动信息交流,产生共享信条和共同规范

首先,充分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制造共享思想和意愿的公众和舆论,影响个体思维和行动。既无法回避,则应善加利用。其次,为员工交流提供机会。要让企业内外相关的各类组织在此找到用武之地,让工作接触、学习培训、头脑风暴、内部论坛、微信互动和文体娱乐等成为人际交流载体。在人际交流互动中,共享的信条将会产生。第三,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畅通交流渠道,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让各层面员工可以直接交流,让发言、意见表达受到鼓励。在企业中,互动将产生并肯定共同规范,信息传播则使之强化。

(二)明确价值方向,设置传播的议程

一方面,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影响不同社会的发展倾向,使创造力倾向于不同的速度或类型,文化上更受欢迎的领域的发明创造力就更强大。因此,跨文化企业对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进行引导,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内外文化价值观念,企业战略、目标和需要的创造力的速度、类型,明确或大致明确一个文化价值方向。将之植入多元文化场域,设置为主要传播议程,经过长期传播,影响文化互动的进程,以期新的企业文化激发强大的创造力。这也是文化融合策略的重要考虑方面。另一方面,社会量自身总是趋向于无限增加和传播,直至遇到一个更加有利的观念、更加可取的发明,才会发生消退。发明只有在看上去是对现有问题、业已诞生的需求做出的恰当回答时,才能够传播开来。根据逻辑模仿律(logical law of imitation),新发明越是像社会中业已被模仿与制度化的旧发明,就越可能被社会模仿。根据该定律的“超逻辑形式”――越是满足文化里主导性重点的发明,越是可能被该文化模仿。因此,作为企业传播议程的文化观念,在其提炼过程中,需要遵循如下原则:与企业内外文化的主导性重点保持一致,并且回应多元文化关注的问题。这种一致可能是符合政策、前沿管理理念或社会观念,形成吸引力。此前,需要对组织中的文化特点进行识别。此外,逻辑上对立的多元文化,不经公开指出其不可调和性,将相安无事地共处,但会产生“认知的不和谐”。因此,需要通过议程设置,开诚布公,消除这种消极影响。

(三)激发主体意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首先,企业文化是全员参与的企业管理。每一名员工的言行,以及沉默、不作为本身,都是企业行为和文化的构成部分。没有个体意见的充分表达和自主选择,员工只是被企业文化牵引向前,无法产生自觉而深思熟虑的集体行为。在企业文化融合进程中,对个体而言,紧要的是主体意识的觉醒。要参与传播交流、发出声音、主动作为。处于优势文化一方的员工,需要适当放慢速度,带领其他人一起走。认知、能力不在前沿的员工,需要从高能量文化里汲取能量。从而产生更强大的集体力量。对企业而言,要认识到分处不同文化族群和岗位的员工,如海外人员和本土人员、科研人员和行政服务人员等,都因其为组织做出贡献而得到应有尊重,才会有进行文化融合的自觉和自愿。同时,唯有员工认同企业愿景,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才会产生参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动力。因此,要与员工充分沟通、进行引导、提供机会,使之认同企业愿景,实现个人价值,营造尊重不同文化、不同员工的开放氛围。要构建员工参与机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开展文化建设培训、调研、各种交流等,发动员工参与,让每一名员工学习到更为优秀的文化,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避免发生沉默的螺旋效应。第二,发挥意见领袖作用。根据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理论假说,掌握最新资讯、先进技术、观念的人,在传播中起着中介或过滤的作用,会成为某一群体的意见领袖,对群体中其他人的选择、决策产生影响。意见领袖往往信息渠道发达,交际面广,阅历丰富,各自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企业多元文化族群中,可能存在意见领袖。企业要主动发现、引导,通过深度访谈、活动发言、参与管理等对他们的先进理念进行明确和传播,创造机会促成互动交流,激发新的理念,影响企业员工。意见领袖理论强调了传播中社会精英的功能,与此呼应,“超逻辑”模仿律认为模仿从社会优势的高处流向社会弱势的低处,虽有精英主义倾向,但不乏合理之处。结合实践案例,可以认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意见领袖等认可的文化理念和管理方式等,更容易得到普及并沉淀为企业文化。

(四)扩大文化开放性,加速企业文化融合的进程

文化融合的速度取决于新发明产生和模仿的速度。后者受文化扩散和文化间差异的影响。扩散越快,差异越小,新发明及其模仿就越快,文化融合就越快。文化扩散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文化开放性的衡量指标是传播交流。传播互动越频繁,文化的吸收借鉴能力越强。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流动来弥合,很难说哪一种文化在各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决定了文化场能的流动方向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这种流动促进了各种文化的进步。譬如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也常常从下里巴人的乡土文化中汲取新生能量,不致在精致中衰亡;而乡土文化也会从高雅文化中汲取精致的能量,不致走向粗陋。而多种文化实现融合之后,还将在与外界文化的互动中吸纳更为优秀的成果,或者在实践中,生发出更为优秀的理念,实现完善和提升。据此,可以对文化融合的速度干预和管理:一是保持文化自信,扩大开放性。二是寻求文化交流互动,促进文化场能的流动。三是引导和消弭对立、冲突,促进模仿、发明,实现文化的融合。

四、结论和启示

综合前文论述,主要结论如下:

(一)企业文化融合是多元文化在对立中产生新的发明并得到模仿,从而产生新的企业文化的进程。

(二)企业文化融合的情境是跨文化情境,主要是新建跨文化企业、重组企业、扩张企业。

(三)企业文化融合的核心问题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特征是观念、行为、偏好,实质是信念和欲望及其模仿,关系是对立、模仿,作用规律是社会模仿律。

(四)企业文化融合的关键环节是传播交流。适当介入,可以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用好大众传播媒介和促进人际交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和广大员工个体的作用,促进融合进程。

根据模仿律,新的文化被接受,是因为旧的文化本身认可新的文化的倾向,因此,新的文化更可能与旧的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迭代关系,而非完全不同。这就启示我们:

(一)企业文化融合不可能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很难接受一个完全空降的另类的文化。这也在前文提供的三种文化情境中得到了印证。惠普与康柏并购案成功,因为新的文化融合了双方文化所长。中航集团重组成功,因为新的战略满足了双方的期望。汇丰海外扩张成功,因为新的管理方式坚持了汇丰的价值观,借鉴了当地的管理理念。

(二)企业文化融合是共享企业价值观、行为规范、管理理念,认同企业战略、思路、方针并执行,但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结果。作为一个迭代前进的阶段,企业文化融合更大的意义是,以形成一种共同认可的文化的方式把不同的人凝聚到企业目标和工作上来。至于下一步,根据企业和员工发展需要,将在共同的基础上,不断接受新发明的影响,产生出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

五、结束语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6-27 23:50
下一篇 2024-06-27 23:24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3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