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电影观后感

革命电影观后感 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第1篇 一、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党人所进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好比一驾马车,武装斗争和群众宣传就像马车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国父的群众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水平相当高,其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恩平婚介网[*]是国父(赵文暄饰演)的宣传总是能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总是能根据对方不同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文化素养

革命电影观后感

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第1篇

一、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党人所进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好比一驾马车,武装斗争和群众宣传就像马车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国父的群众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水平相当高,其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恩平婚介网[*]是国父(赵文暄饰演)的宣传总是能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总是能根据对方不同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文化素养、思想性格、处境心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策略,使他的革命理念和崇高思想深入人心。在此,我可以举出几段情节:

1.广州起义失败后,国父在华侨筹款大会上的宣传就是很经典一个例子。国父宣传的对象是在场的华人华侨,海外华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身在异乡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杀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能够早日强大,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国父在演讲前并没有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的事实,而是直接向在场的华侨华人说:刚刚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在场的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国父慷慨激昂的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他(她)们在听完国父的宣传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反而纷纷毁家纾难,慷慨解囊,课件下载[*]更加义无反顾的资助国父的革命事业。***同志晚年回忆国父时曾深情的说:“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②”悲壮的语言常常更具有一种宏伟的感人力量。国父这一段悲怆的宣传,真正达到了化悲痛为力量、化失败为胜利、化精神为物质的效果。

2.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

陶泽如饰演)积极向四国银行游说,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贷得巨款以充军用。为了与清廷抗衡,国父不顾个人安危,单刀赴会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这时,国父所面的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的经理、董事们。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对中国是否强盛恩平婚介网[*]、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关心,他们的脑子里唯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经济利益。针对这一情况,国父巧妙的改变了宣传策略,闭口不谈民族复兴,而是大肆宣讲清廷不过是一个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如果四国银行贷款给清廷用于镇压革命的话,不仅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诅咒和痛恨而且他们的巨额贷款也必将化为泡影,毫无任何经济利益可言。国父的一番话直击这些金融大佬们的要害之处。最终成功的促使四国银行做出“暂停贷款给清廷”的决定。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挣扎的经济基础。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国父在演讲时是直接使用英语,而与之对垒的清廷驻英国公使唐维庸面对四国银行的经理们只能不停的通过翻译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国父气势磅礴的宣传攻势面前毫无招架还手之力,只能狼狈不堪的落荒而逃。

3.为了争取各界人士对革命伟业的支持,国父十分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影片中,国父积极策动唐维庸的女儿唐曼柔(王子文饰演)临阵倒戈,反戈一击。虽然唐曼柔是唐维庸的女儿,但是从影片中她的衣着打扮我们就能很容易看得出来,唐曼柔是一位久居海外,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新型知识女性,迥然不同于清朝传统女性。因此,国父对她所作的宣传又不一样。当她与国父谈及“革命与死亡”的话题时,国父用十分浪漫的语调说:“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地生活……”这番美好理想和幸福憧憬相交织的话语使得唐曼柔坚定地站在了革命这一边,宁肯背负“不忠不孝”的罪名也要与自己的父亲和清廷彻底决裂。在国父与唐维庸就四国银行借款与否的斗争中,出面为国父担任法课件下载[*]语翻译。唐曼柔在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让四国银行的大佬们感觉:“连唐维庸的女儿都跑去支持孙中山了,看来大清国真的没啥希望了。”因而不敢继续助纣为虐。唐曼柔的支持直接影响了现场的辩论气氛,扭转了辩论局势,使历史的

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第2篇

秋 瑾:淡然赴死,高洁如白莲

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面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林觉民:白衣飘袂,傲然如白梅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即使沉尸于水下,嘴角依旧有浅浅的笑意,此情此景,凄美如画,可不难读出其中的深韵。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心疼,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换取了毕生的信仰,却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自古情义难两全!

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主旋律;大众文化;奇观化;娱乐化

2011年在中国电影的主旋律大潮中,除开28部纪念中国***诞辰90周年的献礼片之外,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以《辛亥革命》《第一大总统》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两大系列的献礼影片虽然在题材与主题上不尽相同,但都突破了国家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藩篱,在主旋律传达过程中,商业性、娱乐性等大众文化追求也凸显出来。《辛亥革命》等民主革命题材的影片,由于不用正面讲述执政党的合法性以及改革开放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大众文化的走向更加全面和彻底。

一、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生存与文化商品属性的确立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文化商品化。主旋律电影的商品化首先表现在资本市场上。以往的主旋律主要由政府投资、国有影视集团拍摄与制作,但是2011年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影片中除珠江电影集团的《英雄・喋血》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拍摄的纪录片《枪声1911》外,其他几部均有民营资本的参与。其中《百年情书》和《竞雄女侠秋瑾》等都是以民营资本为主要来源;大型史诗电影《辛亥革命》虽然以国营电影集团为主体,但在生产与发行过程中完全采取了商业大片的运营手段。由此可见,在完成产业化改制之后,国有电影集团与民营影视公司一样,电影投资必须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和动力。进入商业运作体系中的主旋律电影虽然仍然要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但“弘扬”并不等同于直接的意识形态说教,而是要符合大众消费群体的精神与文化娱乐需求。换而言之,主旋律电影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充当政治教科书,而应当突出其作为电影的大众文化品格,体现大众观念和艺术趣味的选择,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赢得观众与票房,成为市场的主体。

电影走向产业化之后,类型化成为最重要的追求。以“类型”来规范电影的叙事时空和形式技巧,一方面适应了电影的工业化生产需要,另一方面也更加符合特定观众群体的欣赏趣味。更重要的是,在消费主义文化中,消费本身即具有区分群体和标志社会等级的功能,基于身份确定的需要,电影的类型往往成为票房的保证。因此,在成为一种文化商品后,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也走上了类型化之路。2011年的辛亥革命题材电影中,全景式描写这一段历史的商业大片《辛亥革命》与2009年的《建国大业》等走好莱坞路线的主旋律电影一脉相承,战争片特征十分明显。其他几部电影中,反映广州起义的《英雄・喋血》中融入了黑帮元素,反映武昌起义的《民的1911》更是选择了动画片的形式将一种宏大叙事日常生活化。人物传记片中的《竞雄女侠秋瑾》是比较典型的动作片,而《第一大总统》和《百年情书》等则无疑受到主旋律电视剧青春化的影响。不可否认,上述主旋律电影还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类型片,尤其是在类型化叙事上理念大于故事和情节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其中某些具体的类型特征还是比较突出,例如《辛亥革命》中比比皆是的战争场面以及《竞雄女侠秋瑾》中长达30分钟的武打场面等。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的类型并非一成不变,某一特定类型的出现往往与观众构成和观众的审美取向的变化密切相关。青春片之所以成为2011年主旋律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正是类型化电影这种特定的观众导向性的结果,因为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观影群体80%以上是15到35岁的都市青年人。①

如果说类型化是主旋律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大众文化特征的体现,那么在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营销中这一特征则主要体现为明星制。毫无疑问,利用明星炒作,大幅度增加电影的话题性和关注度,不失为主旋律赢得观众与市场的一条有效途径,②因此,2011年的辛亥革命献礼片中可谓群星璀璨。除数量可观之外,这些影片的明星阵容还因影片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走好莱坞商业大片路线的《辛亥革命》选择的多是演技精湛、具有相当票房号召力的重量级明星,黄兴的扮演者成龙更是成为该片北美发行的主打牌。由香港导演赵崇基担纲导演的《英雄・喋血》粤港风情浓郁,并有曾志伟、谭咏麟、温碧霞等众多香港明星的参与。青春版的《第一大总统》中28位主要演员几乎都是青春偶像明星。值得注意的是,明星的偶像化并非只在《第一大总统》中存在,《辛亥革命》中的林觉民的扮演者胡歌、《竞雄女侠秋瑾》中秋瑾的扮演者黄奕等都是青春偶像型明星,《百年情书》中的明星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其中的主要演员无一不具有青春偶像气质。明星的偶像化意味着主旋律电影的视觉化、娱乐化,由此可见,明星制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营销策略,某种程度上而言,它甚至影响了一部影片的美学风格与艺术特色。

二、电影的大众媒介属性与主旋律电影的娱乐化

消费主义时代以大众消费者为主体的文化取代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这种文化的变迁在电影中主要表现为电影的蒙太奇处理不再像传统电影一样完全遵从叙事性、逻辑性、时间性等理性原则,而是要通过画面的组接传递具有视觉吸引力和的影像。

视觉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追求之后,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奇观化无疑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2011年的辛亥革命题材影片中,不同的电影类型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奇观”特点。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视觉冲击力,增强奇观的视觉效果,《辛亥革命》中设置了至少五场以上的战争戏,包括野战、水战、巷战等各个场景的场面都非常浩大,爆破戏很多,尤其是许多伤兵血肉模糊、尸横遍野的镜头极具视觉冲击力。场面奇观之外,《辛亥革命》中成龙在迎接孙中山的船舱中与刺客的对打戏可以称之为动作奇观。动作奇观性表现更突出的是《竞雄女侠秋瑾》,这部时长120分钟的影片中打戏占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动作的夸张性和刺激性远远超出了情节和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③可见,这里的动作已不单单只是一种电影的表现手段,而是目的之一。“电影为女人的被看开辟了通往奇观本身的途径”④,因此在以男性为主体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女性角色的加入常常具有明显的奇观效果,例如《英雄・喋血》中温碧霞所扮演的姜美熙就是这种女性身体奇观的代表。当然,身体奇观并不仅仅局限于女性,《辛亥革命》中对林觉民遭受酷刑场面的刻意渲染实际上也具有身体奇观的意味,在此意义上而言,青春偶像云集的《第一大总统》可以称之为身体奇观电影。

“奇观”之所以取代“叙事”成为商业电影的主体,固然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的娱乐性追求。娱乐“常常是大众欲念的表达和心理压力的释放过程”⑤,而电影的影像奇观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所产生的强烈的“惊颤效果”⑥无疑是这种压力和欲念的最好的宣泄与补偿方式。感官刺激之外,电影的娱乐性还常常表现为一种不追求意义与深度的大众的欣赏趣味。2011年的辛亥革命献礼片中,这种趣味性追求最集中的是《英雄・喋血》,该片虽然以广州起义为中心事件,但并没有过多地强调革命的正义性和战争的残酷性,而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在拜寿、迎亲等民俗风情以及喝酒、、听戏等市井生活场景的展现上,尤其是起义爆发后为表现潘达微等人内心煎熬时所选择的念经、祈祷等方式更是将主旋律彻底的市民化、民间伦理化。除民俗与市井风情的展示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英雄・喋血》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粤广地区特有的民间娱乐精神。以片中三场运送武器的戏为例,从影片开始潘达微运枪进城遇到搜捕时佯装与卖艇仔粥的女革命者调笑到高剑父等人用掉包计将子弹运出医院,以及最后罗仲霍和方惠如假扮新郎、新娘敲锣打鼓到码头提货等无一不充满喜剧感和幽默气息。

如果说《英雄・喋血》《竞雄女侠秋瑾》等尚未走出传统的黑帮片、传奇片和功夫片的娱乐套路,那么《辛亥革命》《第一大总统》《百年情书》等影片的娱乐性则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时尚面貌。消费文化中的人“不会再从特别的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⑦,在此意义上而言,电影的娱乐性并仅仅在于其娱乐功能的实现,而首先在于它是否成为一个娱乐事件。无论是作为电影上映前宣传炒作的噱头,还是上映之后观众集体“数星星”的娱乐效应,《辛亥革命》和《第一大总统》的全明星阵容无疑都是2011年娱乐界的时尚话题。此外,与以往选择有一定社会地位、演技精湛的表演艺术家担纲主演不同,2011年的主旋律影片在演职人员选择上普遍追求青春时尚化。《第一大总统》从导演到主要演员几乎全都是“80后”;《百年情书》更是被人称之为革命版的《流星花园》。不可否定,这些年轻演员在演技方面的确有待雕琢,但他们在电影中的时尚外表以及自身所具有娱乐影响力却足以使得主旋律在2011年成为年轻观众津津乐道的时尚话题。

三、电影中的主旋律与大众文化的人性化表达

不可否认,20世纪80年代末娱乐电影的盛行与当时去意识形态化、追求享乐的普遍社会情绪不无关系,然而,在大众文化成为市场主体的90年代国产娱乐片却和主旋律电影一样遭遇市场的滑铁卢,与此同时,像《巴顿将军》《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意识形态鲜明的好莱坞商业大片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赢家,由此可见,娱乐并不是制胜的惟一法宝,主流意识形态更不是市场的敌人,问题的关键在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能等同于娱乐工具或者政治教科书,艺术的表现对象只能是人本身。换而言之,文化商品属性的确立以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的恢复虽然使得主旋律电影呈现出某些大众文化的特征,但要真正成为沟通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桥梁,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改变电影中的主旋律与作为大众主体的“人”关系。近两三年来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主旋律”商业大片之所以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赢正是因为电影中的“人”不再被人为地拔高,成为主旋律图解的工具,而是和普通大众一样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情感与追求。

与《唐山大地震》等讴歌人性真、善、美的主旋律电影不同,由于受特定题材与主题的限制,献礼影片的主人公身上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政治意识形态烙印,但在2011年的辛亥革命题材影片中,电影的主角已经由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符号的“革命者代表”,转向了追求进步理想的个体的人。因此,政治立场不再是人物的外在标签,而是成为个人理想与信仰追求的一部分;革命者与反革命者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是不同政治理想和政治立场的“人”之间的博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不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只不过这种倾向性必须与人物的性格浑然一体,从场面与情节的发展中自然流露出来。不可否认,在《辛亥革命》《百年情书》等影片中,政治口号的呼喊依然随处可见,可是真正打动观众的并不是这些口号,而是革命者们在追求个人理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及其甘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理想主义精神。在此意义上而言,弘扬“主旋律”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强调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要凸显革命先烈们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所彰显的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主旋律电影的表现对象由理念转向人本身,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人性与人情取代了国家意志成为电影的主体。毋庸置疑,革命者慷慨赴死时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光辉与和伟大与电影观众心中的英雄情结相契合,的确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是,观众的情感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完整的人性化表达也远远不止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性和理性的一面。因此,在《辛亥革命》和《第一大总统》这两部以“革命”为主题的影片中,作为个体的人对于革命意义的探索以及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取代具有先验道德优势和思想进步性的共同的革命理念成为电影的主体。此外,与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基本上采取全知的叙事视角和客观的叙事立场不同,《英雄・喋血》《百年情书》和《竞雄女侠秋瑾》《民的1911》等影片都选择从个人的视角来进行革命叙事,将人物行为动机个人化,所以《英雄・喋血》中革命者明知广州起义必将失败但仍愿意选择一场“用炸弹做礼花的葬礼”来证明人活着的意义。与这场“葬礼”失之交臂的画家潘达微之所以经受内心的煎熬并最终遁入空门,实际仍然是在继续其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在此意义上而言,为追求爱情理想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姜美熙与“革命者”一样具有唤醒民众心中沉睡的良知与情感的意义。如果说《英雄・喋血》中的人性讲述在世俗化、大众化的外壳之下仍然具有形而上的精英文化色彩,那么以时尚和青春化的外壳来包装普通人情感的《百年情书》则更具有伦理化、人情化的大众文化特点。与以往建立于共同的革命理想之上的爱情不同,《百年情书》中的革命者林觉民恰恰是由于对爱情、情亲难以割舍而被置于两难的境地,正是在革命理想与个人情感的艰难抉择中,革命者与爱人、父亲之间的美好情感被放大和凸显出来,可见,“革命”在这里实际上已成为背景,革命者作为普通人的情感追求才是真正的主角,电影打动人心之处也正在于此。

四、结 语

毋庸置疑,产业化时代的中国电影只有尊重社会大众的欣赏趣味和价值理念才能真正成为大众文化市场的主体,但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特殊题材的文化消费品,在走向大众文化的同时,意识形态的传达仍然是题中之意。令人遗憾的是,在2011年的辛亥革命题材电影中娱乐性、情感性等大众文化内涵虽然得到彰显,意识形态的传达却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如果说《竞雄女侠秋瑾》等影片中革命被娱乐化是因为革命者的革命理想没有与其作为普通人的情感追求结合起来,那么在极力渲染爱情、亲情主题的《百年情书》中林觉民的革命追求给其妻子和父亲带来的巨大的情感伤害则无形中消解了革命的意义。凡此种种,问题并不在于革命或者大众的情感与娱乐追求本身,而是在于革命者的政治立场和理想追求仍然没有真正融入其性格与命运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关节点。换而言之,“革命”的正义与否应该交由历史与时代的发展来证明,电影的表现对象只能是革命运动中的人,因此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革命只有内化为革命者的个人理想,并且灌注情感的力量,与人性和人道主义等更具普世价值的个体精神追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突破意识形态的阶级局限性,最终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这也就意味着,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大众化的同时,还要和其他商业电影一样努力向艺术化靠拢。

注释:

① 《产业报告:影院观众的构成分析》,。

② 饶曙光:《国家主流电影构建及其意义》,《当代电影》,2011年第9期。

③ 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④ [英]穆尔维:《视觉与叙事艺术》,选自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页。

⑤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⑥ [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审美教育;美育功能

电影作为现代传媒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它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电影的审美教育意义,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审美教育,“即通过艺术和其他审美活动形态净化和升华人的情感意绪、人格襟抱,并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起来,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美,更不能缺少审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是促使我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最有效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转播工具被广泛应用。电影作为一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传播媒介的大众文化,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超过其他的艺术形式。电影在艺术审美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电影中的主旋律电影,以其崇高和伟大的内涵,其弘扬主旋律和民族精神、文化的特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培养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我们应充分挖掘主旋律电影的审美教育功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谈到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人们多是将它们与政治联系到一起,很少有人注意到主旋律影片的审美教育功能。而当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除了弘扬主流意识与主导文化的德育功能之外,其审美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创作者与接受者的重视。

一、主旋律电影与审美感兴能力的培养

主旋律电影通常是通过再现历史现实来激发人类情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感兴能力。主旋律电影不同于其他影片的一大特点即在于其更加客观而真实地重述历史和现实。2009年,中国生产出一大批以建国60周年为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其中以《建国大业》最受瞩目。影片真实地讲述了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和召开,再现了中国***人与各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2011年的主旋律影片《建党伟业》,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影片以、、陈独秀、蔡和森、、等最早一批中国***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拍摄的影片《辛亥革命》主要讲述了从1911年初到1912年初,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帝制,实现民主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革命事件。中国的革命党人在结束2 800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付出,赢来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这些主旋律影片,使我们认识到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了解到老一辈革命者们百折不挠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主旋律电影通过描述重大的历史事件,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提高审美感兴能力。审美感兴能力并非简单的认知能力,而是通过表象去感悟生命意义、体味其中真谛的能力。《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三部影片,不仅仅使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新中国建国、建党和实现民主共和的历史,也从中深刻认识到前辈们为了心中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精神。这些主旋律影片的特殊身份使其更加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兴能力。

二、主旋律电影与审美情感的培养

当今这个时代,是情感淡漠的年代。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技术,给人们带来巨大财富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灵魂的虚空与情感的缺失。对审美情感的培养在当下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审美情感并不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意志与欲望,也不只满足于艺术带给我们的刺激与享受。审美情感是艺术所赋予的一种形式化的情感。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情感就是审美情感。以当代电影的发展速度和受众来说,其是最有助于培养审美情感的一门艺术。电影可以将被人们遗忘的、美好的事物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虚空灵魂的填补。

不同于其他电影,主旋律电影主要培养的是人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大都表现了祖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为了解放与和平而英勇战斗的民族英雄形象,这些影片所具有的审美教育意义是其他影片所无法比拟的。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展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各个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用封建王朝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来激发我们树立远大理想、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建党伟业》通过再现中国***成立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热爱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共的领导下。《建国大业》重温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事件,使我们了解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发我们更加浓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三部影片也对英雄主义作了最好的阐释。《辛亥革命》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也让我们了解到英雄人物的生活细节与情感,拉近了英雄与我们的距离,用现代人的艺术观诠释了英雄主义。《建党伟业》一改主旋律影片大量使用战争场面的传统,而是抒发汹涌澎湃的英雄之气。末世枭雄袁世凯,有勇有情蔡锷,孤胆英雄,少年才俊,英雄之气充斥整部影片,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震撼与鼓舞。《建国大业》导演韩三平称《建国大业》是一部“英雄史诗”类电影。影片中尽数“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他们的智慧、情怀与理想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主旋律电影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就是能够使我们观影中所产生的爱国热情和英雄崇拜升腾为观影后内心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在这个情感淡漠的年代,找回最最浓烈的审美情感。

三、主旋律电影提升审美教育功能的新举措

当下的主旋律电影较之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有了很大的改观,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政治导向性过强,题材的选择面过窄,人物刻画过于模式化,使得大众产生一种排斥和拒绝的心理。当下的主旋律电影更注重时代特征和受众的心理,从各个方面寻找突破点,以求得到更多的受众和更好的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一)审美取向的转变

主旋律不再等同于说教。过去的主旋律电影过于说教和宣传,使影片的内容和形式都显得过于模式化,导致一些年轻观众对主旋律电影产生反感,其审美教育意义也因其过于浓烈的政治性而逐渐削减。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打破了主旋律电影刻板的模式,题材的选择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大众的审美兴趣,减少政治说教意味,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2009年,我们迎来了主旋律电影审美教育的春天,大批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不断涌现。揭秘内幕的《天安门》、幽默沉重的《斗牛》、悬疑刺激的《风声》等多元化的电影题材,既丰富了银幕、提高了票房,又娱乐了大众,扭转着人们对主旋律电影几乎已经根深蒂固的认识。

主旋律电影对历史和现实的展示更加人性化。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给人的印象总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和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是宣传国家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说教的工具,缺乏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当下主旋律电影一改往昔的概念化和说教化,更加生动感人且贴近生活。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都避免了使用大篇幅战争场面的描写,利用更多的文戏,理性而平静地把历史展示给观众;对影片中的英雄形象作了细节化的处理,他们不再是传统主旋律影片中的“神”,而是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是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民众的一分子。主旋律电影审美取向的转变也改变了人们对主旋律影片冷漠的态度,使主旋律影片更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大众审美心理。[JP]

(二)商业娱乐元素的注入

大众的审美兴趣决定着其对电影题材的选择,而审美兴趣又源于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当社会处于动荡变革的历史时期时,受众更希望了解的是社会事实和重大事件。但在当今社会稳定的和平年代里,受众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关注和热情正在减少。那么在和平年代里,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该如何点燃受众的求知热情呢?

主旋律电影要想得到大众的接受与喜爱,就必须符合时代特征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当下,娱乐性较强的商业电影是最受大众欢迎的电影类型,因为商业电影更接近现代生活,贴近受众心理,且更具流行性。任何艺术形式都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才能够实现其艺术价值。主旋律电影也开始通过商业娱乐元素的注入来激发受众审美兴趣。商业片中经常使用的“人性化”“调侃”“反讽”等多种表现手法开始出现在主旋律电影中。艺术性、教育性再加上商业性,令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获得了喜人的票房成绩。

(三)明星和特效的引入

主旋律电影吸引大众关注的方法之一是制造明星效应,但明星偶像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明星精湛的演技给受众带来审美享受,明星的加入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影片的档次。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无一不具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建国大业》打开了明星助阵主旋律电影的新局面,影片的全明星阵容可谓是4.15亿票房的强有力保证。接下来的《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中也都“星”光灿烂。明星的加入为主旋律电影带来了受众和商机,也将影片的审美教育意义普及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但另一方面,被明星所吸引的受众,在观影时会出现只看明星而忽略影片情节的现象。明星们走马灯似的轮番上阵,使人应接不暇,观众往往只沉浸于对明星的评头论足和对下一位明星的期待中,而无暇体味影片的审美教育意义。这也是主旋律电影在今后的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此外,主旋律电影开始大量使用特效,给受众带来全方位的审美冲击。对于受众来说,他们最先接触到的是电影银幕上利用声、光、影、色等技术手段所展示出来的电影画面,所以,电影特效的引进,不仅能提高受众对电影的审美能力,也可以使电影的审美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辛亥革命》是今年主旋律影片中最大手笔的制作,影片共用了500多个特效镜头,其中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是影片的一大看点。优质、逼真的影像画面给受众带来了审美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也吸引更多的受众来领略主旋律影片的时代魅力。

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为当下的主旋律电影树立了典范。这几部影片的出现为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主旋律电影改变了以往浓烈的政治说教意味,更切合时代特征,贴近受众审美心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主旋律电影的艺术魅力,使之为中国的审美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注释:

①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参考文献]

[1]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第5篇

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就像老师在观影前讲的那样,现在的我们对祖国的历史了解得太少了,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刻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回顾当年的腥风血雨,这样的学习对我来说十分的有意义。

影片的一开始烈士秋瑾的话就引人深思: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正是有无数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革命者,在那个风雨摇曳的年代,抛家弃子,献身革命,才拯救了中国,拯救了中国人民。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回望百年辛亥,缅怀革命先贤,作为一名当代当学生,一名中国***预备党员,我要始终如一地做一名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当今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辛亥革命观后感400字(二)

在浦东聋协的安排下,我们潍坊街道聋协的数十位聋友在浦东图书馆观看了无障碍电影《辛亥革命》,我们再次了解了这场具有伟大意义的大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所画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辛亥革命发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时代,电影把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革命的意义做了生动细致的阐述。电影从1907年秋瑾就义为起点,以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广州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在海外游说募捐;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首先爆发武昌起义;晚清政府内忧外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革命果实等主线、战争、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让人有梦回过去的感觉,有不乏感人至深之境。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09 20:39
下一篇 2024-05-09 20:39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