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范例6篇

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范文1 一、大学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性原则的必要性 关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孔子就曾有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论述,还有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西方也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的典范。启发性教学原则通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具体分析学生的个体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

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范文1

一、大学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性原则的必要性

关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孔子就曾有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论述,还有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西方也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的典范。启发性教学原则通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具体分析学生的个体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学启发性原则的提出,同样源于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告知了学生歌唱的方法,学生却并不一定就能够掌握。唯有启发,才能把知识从文字性的论述变成歌者切实可行的演唱。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声乐知识,如果教师把声乐规律简单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必要性还在于这一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我们不仅要继承古人的思想和理论,而且还要学会把前人的思想和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更要学会创造,进而超越前人。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一种可贵的教学态度,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这一原则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促使学生调动思维,培养情趣,学会探究。正是因为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这些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在大学声乐教学中一定要把这一原则利用好,发挥好。

二、启发性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声乐教学中实施启发性教学原则,需要做很多的前期工作,比如:授课内容的多少、深浅、主次、难易,都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而定,越是仔细、认真地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对学生的帮助也就越大,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就越有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对自己所要传授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声乐这门学科的教学中,这一部分知识源于他对声乐艺术本身的造诣与积累。其次,要对学生现有的歌唱水平,和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特点了然于胸。比如:有的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方法,能够显示出立竿见影的效果,反映非常快;而有的学生当时并不能理解,他会记住教师说的话,等回去以后自己好好想一想才会弄明白;还有的学生对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浑然不知,而只有在别的同学身上清晰地表现出来的时候,他才会有所觉悟。这些本不是什么聪明与不聪明,悟性好与坏的差异。只是学生个体之间在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上存在很大差异。第三,对教学过程要有一个预先的设计。比如:以什么问题来作为切入点,是否做示范,采用什么样的练声曲,如何收尾,是否留课堂作业等等。这些工作做得越充分,就越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注重课堂讨论

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的形成,是声乐教学互动的标志。要想永远的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保持下去、且永不消退,最好的方式便是把它传授给别人。课堂讨论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密切学生之间的友谊。笔者发现在大学中,同班同学之间的关系比高中、初中阶段的学生要淡漠很多,很多学生都缺乏一种“集体认同感”和“集体归宿感”,加强课堂上的讨论可以密切同学彼此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发现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提供了依据。通过讨论也可能会促使学生中新颖的观点产生出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最好的办法就是讨论和辩论,所以在大学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讨论。这点主要是针对声乐小组课的教学。

(三)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让学生真正在交流中进行成长的方式。这一原则有利于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课堂教学所独有的合作关系。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的开始,也才是他进行参与的真正开始。并且,只有学生注意到了,他们的心才不会四处游走、才会看得见其眼前的事物。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要求教师从其兴趣入手,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

语言是知识传播的手段,教师的讲课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所以教师拥有得体、生动的教学语言对启发性教学有重要作用。精心地设置教学语言,使其生动、准确,用明了的词汇进行阐释,不要使用比道理本身更抽象、更深奥的言语。这样做似乎显得十分的高深,但那只能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正的高深,是不但能够深入,而且还能够浅出。即,用浅显的话语,去说明深刻的道理,方显水准。此外还应该直至主题,不要顾左右而言它,扯到别的地方去。这是一些最基本的要求,而最重要的却是――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的态度一定要明朗化,不管是对还是错,一定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或者是否定。以避免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落不到实处。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精心地设计一些激励性语言,就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刺激,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如:“你很认真,也一定有许多疑问,请大胆提出来。”这样的语言能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发表见解。“说错了没关系,我会帮助你!”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没有顾虑地投入学习。“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你的见解很有创意!”以这样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此外,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识性语言,对学生良好表现给予肯定、赞扬,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你与老师想到一块了,你真是老师的知音啊!”“你的思维很活跃,你提的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还有“不错,这声音好,记住保持感觉”等等,教师的赏识和赞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教师在声乐课堂上应当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思想交融、情感共鸣。教师对质疑的学生说:“你敢于向老师提出个人见解,非常了不起!”教师采取一种邀请的方式:“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使学生感到人格受到充分尊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充分发展。第四,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能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思想情感以及人文关怀。

总之,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教学原则,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声乐素质有重要意义。启发性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实践中是一种可贵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针对其特点进行教学。在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以人为本”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通过实施此原则,也会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范文2

摘要:中学英语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的内含。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要求。问题预设要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度,见解有创新。课堂预设、启发教学的结尾要有活意,留有激情,留着悬念。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创新思维;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手段现代化;超前意识;素质教育

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新的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的内含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生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启发诱导。

二、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通过预设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各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指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性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通过预设问题,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想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则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用性原则

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同学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更应该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出问题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的再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创设情境法、激情法、设疑法、寻思法、暗示法等。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在当今信息时代,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含。师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便利及当代高科技赋予的各种快捷的服务信息,自我充实,把课本知识及外界的现实世界相联系。每一个教师更应当在“解惑”上多下功夫,既教知识,又教给学生解决知识症结的要领,轻松而又敏捷地掌握、理解知识。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任重而道远,培养人才就要具有超前意识。在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中,只有不断创新、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走在时代的前沿,面向未来,肩负起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学英语教学法.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范文3

历史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最早体现在我国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观点中,这是对启发式教学原则最早的阐述,指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对我国几千年启发式教学起了引导作用。然而在这中学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误区,比如仅是通过老师的启发让学生得到正确答案等,这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加强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一、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涵义和历史渊源

启发式教学是引导、激发、启示学生积极自主思考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够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正面启发、情景启发、类比启发、发问式启发等方式,通过这些启发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思维,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中外古代教育历史中,“启发”一词最早被提出,源于《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对启发式教学最早的解释,大概含义是在学生想而不懂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想说而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引导学生正确表述,并且举一反三,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掌握了。这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实质就是启发和举一反三。

国外教育史上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萌芽源于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问答、辩论、谈话等方式进行,在学生答错问题时进一步暗示学生,使学生自主寻求答案,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这种方式主要是激发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

二、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误区

1.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老师的启发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往往只是注重引导学生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找到这类问题的答案,这就不能培养学生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只会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而不能分析这一类问题,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无所适从。

2.启发式教学就是老师提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在中学历史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老师提问学生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这完全混淆了“启发”和“”的含义,这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原有的问题,无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不能促进学生思考,也就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启发,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就是在学生回答完老师的问题后由老师总结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会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总结问题答案让学生记下,这从根本上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掌握老师的教学规律后往往会不认真回答问题,只是在等待老师的答案,不利于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原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可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使学生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言和思考,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被动接受历史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索历史,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意识

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往往会提出一些新的历史观点,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本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老师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学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策略

1.正面启发和类比启发相结合

正面启发和类比启发都是老师常用的启发方式,正面启发主要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类比启发主要是通过类似历史事件找出异同点。比如通过分析**战争的背景、参战国、条约、影响,类比分析第二次**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全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掌握好课堂的关键点,能够在关键点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发问,使学生能够和老师产生一定的共鸣,这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加强情境启发方式的运用

情境启发是老师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丰富的语言和课外活动。烘托出学生学习历史的环境氛围,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记忆,使学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比如在讲时,可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观看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整个的过程,让学生感觉历史画面历历在目,从而加强学生对的记忆,也使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受到教育。

3.观察启发和扩散启发相结合

观察启发和扩散启发是启发式教学的两种重要的启发方式,观察启发是通过学生对电影、历史模型等的观察形成对历史的形象思维,扩散启发是让学生以某个历史知识点为核心多角度发散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观察启发和扩散启发相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记忆,而且能够让学生对历史层层深入,从而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从而驾驭历史思维。比如通过观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图片和视频,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会联想到**战争,如果没有虎门销烟**战争会爆发吗?从而引出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这就从更高的层次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一整套的历史思维结构。

五、总结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要着眼于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历史的能力,因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防止陷入启发式教学的误区,要加强正面启发、类比启发、情境启发、扩散启发等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玄娥.历史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4).

[2]章银杰.中学历史启发式教学常见误区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8,(9).

[3]邹建国.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范文4

【摘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当遵循独立思考、合作研究、举一反三以及极力促进原则,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发挥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一是运用直观试验手段开展启发引导;二是运用深入浅出比拟开展启发引导;三是运用现代手段演示开展启发引导;四是运用小组分析质疑开展启发引导,让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绽放精彩。

关键词 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原则;要点

启发式教学作为新课改中成效较为显著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了广大生物教师提升教学成效的利器。这一教学模式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点的同时,强化了能力培养,较好地实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模式的运用原则

1.独立思考原则。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向学生提出思考题,应当要求学生对照教材要求以及学习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自己积极的思考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不再被动等待教师的直接给予。久而久之,学生在生物启发式教学模式中,能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原则。在生物启发式教学中,独立思考是必要的,但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受制于自身学习基础与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深刻性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配合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开展,让学生在小组这样的载体中进行相互交流,提高学习成果的完善程度,以及增强重难点攻克效果。

3.举一反三原则。生物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生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以及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举一反三,从一个知识点联系到其余相关的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和提高分析能力。

4.激励促进原则。启发式教学模式更多的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目标任务,这一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在启发探究过程中的进步进行表扬,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要为他们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模式的运用要点

1.运用直观试验手段开展启发引导。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能够直观形象地解释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环节,应当借助于实验教学这样的有效载体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研究实验规律,启发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程度和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内环境稳态”内容时,在实验室进行了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首先用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加入实验用的蒸馏水和血浆,接下来用pH试纸分别对两支试管内溶液的pH值进行测试,在获得检测结果之后,对两支试管都注入同等数量的盐酸溶液,将试管摇均匀并开展pH检测,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开展分析研究,分小组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这样的启发教学结合实验过程开展,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也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了启发教学的成效。

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范文5

一、启发的涵义

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思想及实践中外教育史上是源远流长的。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第斯多惠也对教学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他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二、启发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首先应该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常见的方法:

一、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愤”、“悱”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Ihelp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二、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1、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例如,我教“Air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Lifeinthefuture”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boydidnothingintheclassroombut,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我在讲道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time、some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例如,我在上“Aswan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六、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七、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八、点拨法

点拨法也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的指点、启发。所不同的是,暗示启发,教师只作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而点拨启发,教师应把某些话说在明处。当然这些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有”版权所

九、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来起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例如,初中学生往往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颇感困惑,我就在教现在完成时的同时注意与一般过去加以对比,在教高中学生中把现在完成时同现在完成进行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困惑中得到较清晰的概念。

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范文6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以及笔者多年的实践探索,较全面科学地分析了现代教学观念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启发式”教学模式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关键词 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主体地位、主导作用 1 前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的成功运用可以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诸多学科教学中已普遍被教师接受并运用,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它与“精讲多练”的教学要求相矛盾,而依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即使接受,但由于运用不当反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可不可行成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通过文献资料以及多年的实践探索,试验分析提出了以下的观点和看法,与专家同行们共勉。 2 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认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既称“注入式”又称“三段式”,即准备部分(队列队形和 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与练) 结束部分(放松整理活动)为顺序进行的,运动技术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这种模式教学过程是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的,它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教学环节偏重教师一方,单纯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当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不容忽视,但在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从备课到教案的实施一切都是教师在活动,学生只能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方案被动地执行,尤其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老师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即教师从主观愿望和经验出发,教师讲、学生练,产生错误动作教师给予纠正,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由教师给予评价,只有教师的积极活动,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学生往往只有模仿,没有创造。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即在教师严密地组织下,大密度高强度练习的挤压下,学生获得的时间较少,空间较小,思考探索问题没有余地,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相矛盾。 3 “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概念及其必须坚持的原则 3.1“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思想,它是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不足和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提出的。内容是: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从体育教学的生物、社会、教育、心理方法等多重原理出发,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价值观念的培养;把握好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潜在性、民主性、全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好组织、启发、引导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积极性,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并从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改变单纯用心率、密度等生理学指标来评价任何体育课的思想。 3.2“启发式”教学概念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 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 3.3“启发式”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3.3.1长远效益原则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竞技性,注重学的眼前效益,而“启发式”教学不仅着眼现在,而且放眼未来,它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影响学生终身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为学生终身体育在意识和能力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3.3.2科学合理原则 “启发式”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学生仅凭兴趣和爱好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启发式”教学要遵循科学合理原则:模式程序的设计合理,组织、教法灵活巧妙,符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适当负荷的运动规律。 3.3.3学生为主原则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整个教学活动应围绕着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来展开,教师是配角,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角,起主体作用。 4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 4.1针对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依据“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上述 的三个原则,提出如下教学过程结构模式。如表1

表1 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首先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即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突出了学生自主学练过程,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了学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该模式符合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规律,使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针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匹配相应的启发性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该模式明确表明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练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激励作用不可忽视。 4.2按照表1所示程序设计篮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并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较。操作过程及结果见表2

表2 试验结果说明按照表1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程序所设计的篮球教学是科学合理的,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5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启发”性教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可削弱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积极性。越是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求越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因为教学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并执行的。如果教师的教法单一或运用不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会削弱,“启发式”模式的性质则会改变,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在按照设计程序进行“启发式”模式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多种“启发”性教学法,并学会合理运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和运用时机。 5.1直观启发 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与分解示范、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化静为动,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表2B型班首先组织学生看篮球教学录像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联想,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问题启发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例(1):前滚翻教学,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想,方砖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例(2):表2B型班的教学过程的主线就是问题启发,教师提出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在比赛和练习中的问题,如:“怎样运球过人?”; “怎样传球不失误?”;“怎样抢篮板球?”;“怎样投篮?”;“怎样以多打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及时提出则一步步启发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5.3 比喻启发 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掌握技能,它能借助联想这一思维形式去理解新知识和新的技术原理。一个恰当妥切的比喻就能沟通各个孤立的表象,使之建立联系。如用“鞭打”来比喻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用“电流”来比喻投掷实心球的用力顺序;用“弯弓搭箭”,“离弦之箭”来比喻短跑的起跑教学过程等。 5.4 对比启发 用互相联系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体育教学中常用概念对比,观察对比,视觉与动觉对比,以及对象与背景对比等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如表2教师在组织B型学生的比赛和练习时要求技术较差的学生注意观察那些动作技术好的同伴所做的动作,并观察他们的动作与自己动作的区别,分析同伴完成动作的正确原因,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 5.5 练习启发 练习富于启发性,就可以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提高练习效果。练习方式多样化,本身就是一种启发,练习新异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中根据教学任务、目的、要求,辅以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组织竞赛等都是练习启发的有效形式。如在表2B型班组织的小组内2对1,2对2练习目的就是要避免传统教法中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枯燥乏味性,通过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 游戏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合理的选择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一些技术动作的启示。如选择配合基本教材为辅助练习的游戏(例:迎面接力跑,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和途中跑的动作)。 6 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操作关键在于模式程序的合理设计以及教师教法的正确运用。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恰当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既掌握了动作技术要领,学会了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6.2建议 (1)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体育教师要积极广泛探索现代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设计出更多,更科学合理的模式程序,以推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09
下一篇 2024-05-13 09:09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