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1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激发 兴趣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以加强巩固。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量体裁衣”打比方,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不断地增加,所穿的衣服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运动,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这一规律所决定的。这样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
二、疑问、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一问题时,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了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三、以知识结合点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教师讲课时要注意由个别到一般,这既符合认识的规律,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四、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其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能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时必然会提到“资本主义民主”,如何对照资本主义虚伪的、有欺骗性的民主,讲清社会主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呢?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还可以采用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跷跷板”漫画――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和共和党,这表明了美国思想品德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是有范围、有层次的民主。反之,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真正民主。这比抽象的讲授更生动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态势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肢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可恰当运用肢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把思想品德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七、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2
如何在绘画中渗透情趣教学,我在具体实践中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以童真、童趣激发兴趣
由于儿童稚嫩和天真,知识浅薄,想象能力强,形象思维突出,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挖掘童真、童趣上,主要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开启学生的心智体验在情感中、趣味中获得美的熏陶。比如我在教中国画《金鱼》一课先将准备好的实物金鱼、鱼缸摆放在课桌上先让儿童增加一定感性认识,集中注意力,再介绍金鱼。然后问谁知道小金鱼的模样特点和色彩,儿童人人参与到游戏活动,有的学小金鱼游动的姿势,不停扭动腰肢,有的嘟着小嘴学着金鱼吹气泡。课堂气氛导常活跃,在欢声笑语中,大家在感知美的事物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运用充满童趣的教学语言深化儿童艺术情感教育
怎样运用儿童语言的表达是上好课的关键环节。注重使用儿童语言和语气。例如教画《金鱼》,将金鱼拟人化用第一人称“我”来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使孩子将自己融入角色,把静态的画面内容通过生动灵活、通俗的讲解,编写成一个“童话故事”深入浅出、直观地表达,因此很能激活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此刻儿童的思维高度活跃,儿童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引入到童话世界里。
三、设计充满童趣的教学场景
教学场景的设置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绘画中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还能通过丰富的表象感知,获得大量信息。再经过大脑的储存、加工形成新形象。如《金鱼》这课教学内容这样处理就比较好的,首先用白纸将黑板全部蒙上,用湖蓝色将白纸涂成“大海”,选出男女生若干名上台描绘出自己对金鱼模样的感受和在水中游动的情景。比一比谁画的金鱼有想象力、创造力,让大家看到各具形态的金鱼、各种色彩的金鱼,由此激发培养孩子的绘画热情和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设置有情趣的教学场景既开阔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促进了学生探究事物的主动性和大胆的自我表现力。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3
一、放飞想象,亲近故事人物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小学生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在学习童话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真正走近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深入解读文本,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如在教学《三袋麦子》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形象,但是怎样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教师就须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引导。例如在体会土地爷爷的形象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土地爷爷的描写语句,比如对土地爷爷语言、动作以及神态的描写等,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想象:土地爷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想象活动,将一个个子矮矮、头发胡子全都花白的慈祥老人展现在了自己的脑海中,这样学生对土地爷爷就有了具体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三袋麦子》的动画片资料,让学生对土地爷爷形象的感知更加直观深刻。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学生们就能比较轻松地体会到童话故事中的深刻寓意,从而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二、角色扮演,体验人物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童话故事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中非常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将童话故事用表演的形式演绎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帮助学生理解童话故事中的形象,也让学生在充满趣味化的活动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
《三袋麦子》这篇童话故事就非常适合小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体会。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土地爷爷、小猪、小牛以及小猴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分析这几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学生在合作探究后,认识到了土地爷爷的慈祥、小猪的憨厚、小牛的节俭以及小猴的聪明能干,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这样的形象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通过大家的认真思考,学生们认识到它是通过语言、动作以及神态描写实现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展现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并且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在大家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学生们自由结成小组进行课本剧编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这篇童话故事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教师根据学生喜欢表演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表演童话故事,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充分体会童话故事的童真童趣,同时还将文本中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快乐的表演中掌握文本的重点,突破文本解读中的难点,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童话故事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头脑风暴,拓展思维空间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童话教学也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阅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智慧碰撞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在学生对文本获得深入解读之后,教师并没有满足于这样的教学效果,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袋麦子》的故事,老师看见大家都非常喜欢这篇课文,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相信大家也都有了自己的体会,那么,故事中的三个小动物,你最喜欢谁?原因是什么呢?假如你也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土地爷爷也送给你一袋麦子,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处理这袋麦子呢?”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讨论,纷纷展示自己的看法,这样也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深化了自己的体验。
在学习童话故事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展示,注重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拓,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提高认识、升华感悟。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4
1、命题诱发写作兴趣
学生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以为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更见真功,正如金庸武侠中的“独孤九剑”一样,招式看似平淡,里面却蕴含着无穷的威力,所以教师更要精心设计命题,诱发学生生活积累,使他们在平淡生活中道出巨大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以培养作文兴趣。命题要尽量新颖别致、含蓄隽永,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要留有想象的空间和驰骋的余地,使学生看到题目就有愤悱之感,大有话在喉头,不吐不快之感,这样学生作文快意累累,文思泉涌,汩汩而出。而命题的成功关键在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要心理化”,作文教学也应入此。叶圣陶先生说:“出作文题目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思去考虑,务必使他有话可说。”这就是说,作文的命题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熟悉学生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钻到他们的心里去命题,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去命题,同时兼顾其他诸多方面,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有创作兴趣,同时又有话可说。学生的兴趣广泛,热点经常转移,他们思想活跃,兴奋点时常更替,求新求异,针对他们的兴趣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命题要注意中学生“成人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例如《假如我是班长》《我对父母的评价》;(2)命题要注意学生“觉醒感”的心理特点,应在分辨是非,认识美丑方面启发学生进行严肃的思考,例如《生活告诉我……》;(3)命题要注意学生的成长意识,要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以适应这种心理愿望,如《当我30岁的时候》;(4)命题要富于想象,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注意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以及常用的归纳思维、类比联想的方法,例如《我心目中的大学》,《在太阳上生活》;(5)命题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情,中学生的感情丰富,通常情况下,感情是内蕴的、平静的,只有某种激发感情才能爆发出来,所以要使之先情动于衷而言之于外,“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皆是有意文”,作文命题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他们写起文章来就会我情不自已,文章也就能打动人心了。如《童年的梦》《爷爷笑了》都能拨动他们心灵的情弦,燃起写作的激情。通过以上种种命题的诱发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可以让他们有机会把影视信息、体育快讯、社会奇闻、街谈巷议、科技信息、家庭琐事、学校新风、活动小记都写进作文之中。这样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兴趣。
2、给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有了一个好的命题,那么学生就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发挥特长,放飞想象,创作美文了。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发展过程。想象之于人是杰出的本领,没有想象就没今天日新月异的世界,就没有今天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中学生爱想象是非常可贵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积极创设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因素,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更广阔的世界,更美好的未来。
有了想象就为学生作文插上了翅膀,可以让自己的思绪自由的翱翔,思接千载,仰观于天,俯观于地,中观于人间万事,一切尽在我心中,一切尽在学生的笔下。他们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的用各种方法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他们可以讨论时事,说明事物,叙述人物,抒发感情,他们可以老庄论道,可以与陶潜对饮,可以与李杜谈诗,也可以与松龄说狐,可以与哈利,波特斗法。纵横千里,跨越时空,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加以整合重新感发,也可以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实表达,把真情流露于纸上。例如写想象作文《假如我是……》,因为在学生的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愿望,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所想象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课堂老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他们有可能要做秦始皇,感受帝王之气魄;也可能要做宇航员去感受太空畅游的快乐:还有可能要做蜘蛛侠,用自己的魔法去维护人间公理:也有可能要取代当代导演大师陈凯歌,把《无极》拍得更适合自己的口味……这样学生思维活跃,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的想象了。放开老师的手,让学生自己走,要对学生充满信心,要相信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要把学生的写作兴趣扼杀在“束缚”中。苏轼在向皇帝解释书法时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正因为他心中快如奔马,随意挥洒,不拘小节,为求畅快,故其《寒食贴》才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美誉。写作有何尝不是这样呢!丰子恺先生就曾说过“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话,只有轻轻松松的“写话”,舒舒畅畅的倾吐,痛痛快快地宣泄,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写作的快乐,而不是让作文变成苦役。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5
摘要:儿童画的辅导,其方法要科学、合理,依照儿童心理及生理状况进行,决不可用成人的绘画标准来教导儿童。若过早地让儿童接触成人画,不但会限制儿童的思维、想象,而且会使儿童的心境受到压制,影响其童心艺术表现。在美术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科学有效辅导儿童画,让儿童画出真正的儿童画?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关键词:儿童画 创作 辅导
记得一位美术教育专家为《綦江少儿版画》一书写了一段话:“綦江的老师们高明的一点,就是他们能同孩子在一个视角上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观察事物,进行创作。”这句话既是对我们的鼓励,又是对我们的鞭策。当我认真学习了很多美术理论,真的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发现孩子们的每一幅简单的画面里都充满了童真童趣,竞是那么的美。在美术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科学有效辅导儿童画,让儿童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教研,我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懂得儿童画的内涵
1.什么是儿童画
儿童画,从字面上应该理解为“儿童画的画”。但是目前我们会在画展或者一些孩子的作业上能发现非常专业的赏心悦目的作品,不管从构图、色彩的处理、点线面的运用等都很完美。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儿童画,而是“老师的思想、儿童的手画的画”。这样的画只能叫“小大人儿童画”。真正的儿童画不仅仅是儿童画的,更应是儿童想的,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画。
2.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儿童的画无拘无束,他们往往运用象征性的主观形象来表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他们创造出的形象不会是我们大人所看到的或思维中的客观物体形象。他们用特殊的符号代表房屋、桥梁和其它难以真实再现的东西。常见到儿童画中“物体夸张变形或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妙趣横生,这些儿童的天性、天真、天趣是自然年龄所特有的,在画中显示出独具的稚拙也是自然的,并非是刻意追求;在儿童画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喜欢幻想,喜欢把不可知的东西变成现实,“超常想象”是儿童画的一大特点,但是写实性却很差;儿童画中对色彩的运用是“大胆而毫无顾忌的”,大多用原色作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随意涂抹,有很多违背自然的色彩,如太阳可以画成绿色、小河画成红色。色彩鲜艳的红色、黄色、橙色和大紫、大绿、鲜蓝是儿童画中常见的色彩,因为鲜艳的色彩在视觉感官上要比黯淡色彩强烈得多。
二、摆正辅导教师的角色
儿童画的辅导,其方法要科学、合理,依照儿童心理及生理状况进行,决不可用成人的绘画标准来教导儿童。若过早地让儿童接触成人画,不但会限制儿童的思维、想象,而且会使儿童的心境受到压制,影响其童心艺术表现。所以,教师首先要研究孩子的心理和孩子绘画的特点。对各年龄段的创作要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发挥他们的丰富想象,发扬他们的大胆表现的优点。
在儿童画创作中,老师的角色仅仅应该是“孩子创作兴趣的激发者、引导者、欣赏者和鼓励者”。在创作中,学生才是创作的主体。
三、掌握儿童画辅导的方法
范围“广”、题材“新”、构思“巧”、命题“趣”。具备了这个四要素的画才是儿童画的上乘之作。辅导时因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1.以儿童般的激情激发孩子参与创作的兴趣
在启发、辅导孩子创作时,可以先让孩子参与相关的活动、游戏,欣赏同年龄的优秀儿童画作品,再进行激发、引导,以提高儿童的创作兴趣,消除对创作的神秘感或畏难情绪,调动创作的积极性,开阔孩子们的思路,启发孩子联想。
2.以儿童般的心灵帮助孩子找准创作主题
很多老师在辅导孩子创作儿童画时,都是老师给予孩子题材、范围及内容,孩子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回忆等,并非他们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辅导儿童画时,最重要的是努力去理解他们试图要表现什么。儿童画终究是由儿童自己来画,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放手由孩子自己确定。儿童画画最大的优势是以其未被破坏的形式感,让所有形状和色彩都完全听其调遣。作为辅导老师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套用成人形式美学观念去评估儿童绘画,对儿童创作加以影响。
3.以儿童般的眼光引导孩子选择取材形式
内容已经选好了,接下来就是在画面上要安排哪些物象来表现自己选的主题?也许孩子现在想到的物象很多,什么都想画进去。对儿童绘画心理的研究证明,不同年龄儿童的稚拙表现也不同,往往较小的儿童在绘画上表现的比大孩子更大胆、更单纯,即体现在绘画上的“稚拙”和“粗狂”。儿童的“糊画”很大程度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老师在指导时,要牢牢记住所指导的“儿童画”是儿童的画,必须要有较强的“儿童味”即“童趣”。如果让孩子们画成人的画,那就会成为“小大人画”,这样缺乏“儿童味”又不具成人功力。这种创作当然是失败的。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提示方法:图片局部扩展、图片写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新的感受、画肖像、画自己的心情故事、画故事、童话、典故等。
4.以儿童般的手法指导孩子应用绘画技法
在一般绘画中我们会用水粉、水彩、国画、蜡笔、版画等材料,而现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画种,形式多样。在这个环节里,就要体现出“新”字。一是材料运用的新:各种不同的材料都可以用在创作中来。二是表现手法的新:孩子好玩和好奇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喜欢用各种种样的方法来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我们不应该禁锢着他们,让孩子多多的尝试更新的画法。其实在这里,老师就要注意提醒孩子要根据自己的创作内容选择恰当的表现方法。
总之,在辅导孩子创作的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只能在构图的处理及整体效果方面帮助学生出谋划策,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特征进行表现。这样由孩子自己用“心”表现出来的作品,才是有真正品味的“儿童画”。
5.以儿童的心理评价儿童作品
孩子们在创作完成后,总会把画拿给教师评价,而作为教师不能完全以成人绘画的艺术标准去衡量和评价,而应建立在对儿童身心发展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对儿童画进行客观和正确的评价,并对儿童绘画进行有效的指导,这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否则,很有可能会将优秀的儿童画说成坏画或丑画,而强迫儿童按照成人的意志去学习绘画,这样就会扼杀儿童给画的兴趣,或者扼杀他们的天真烂漫的天性,如儿童会把树杆涂成红色,仅仅因为“我喜欢”,他们的绘画重在情,重在有自己的想法。
总之,辅导儿童绘画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培养对美术浓厚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辅导孩子创作儿童画时,应该更多地从儿童的角度去体验儿童创作,引导他们自由发挥,用自己想用的方式,画自己想画的画。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喜欢绘画,创作出优秀的儿童画来。
参考文献:
[1]《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童心童画》杨景芝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6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想政治课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初中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现行教材为兴趣教学法提供了依据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
第三,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兴趣教学法也是时展的迫切要求 21 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思想政治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 :
( 一 ) 是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紧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讲授国家本质时,先给学生讲明奴隶制国家是怎样建立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否代表整个宿舍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回答是:“奴隶制国家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再向学生说明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工具?”回答是:“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最后发问:“那么,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接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知识 -----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这校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 二 ) 是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能样理解?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都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 三 ) 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诚然,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便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量体裁衣”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明人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大,身高不断地增高,所穿的衣服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这一规律所决定的,用“量体裁衣”来说明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的多。
( 四 ) 是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受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 五 ) 是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漫画,她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时必然有提到资本主义民主,如何对照资本主义虚伪的、有欺骗性的民主,讲清社会主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引用大量数据来说明的方法外,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跷跷板”漫画 ----- 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民主党”、“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这表明美国政治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是有范围、有层次的民主,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因而是虚伪的、表面的一部分人的民主。反之,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真正民主。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 六 ) 是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这里的态势不是指由于几种力量对比出现的战略形势,而是特别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政治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 七 ) 是运用课本知识激发兴趣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笔者在讲课中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如在讲“改革开放给中巨大变化”时,列举了课文中深圳改革前与改革后对比的例子:“昔日的深圳,是一个只有两条半街, 2 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街道狭窄,房屋简陋,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如今它已经成为有 30 多万人口和 1 万多家工业企业的现代城市,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纵横交错,平坦畅通。十多年来,深圳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1990 年与办特区前的 1979 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67.8 倍 ; 工业总产值增长 263.4 倍 , 出口贸易总额增长 311.8 倍 . 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然后问学生:深圳在短短的十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回答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实际,合乎时代潮流,顺乎中国民心,解放了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因此,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经过这样的安排,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搜寻教材以外的材料,不善于就地取材,利用教材现成的材料。孰不知,教材上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较高典型性的。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善于吸收消化,灵活运用,同样也能激发学兴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