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范例6篇

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范文1 [关键词]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现对教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极大地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档案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使得档案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各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范文1

[关键词]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现对教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极大地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档案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使得档案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各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清

信息化技术为各类工作的高效开展都提供了极大便利,尤其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因此,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再加上档案管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学校管理人员未从根本上重视这一工作,进而导致教育资金分配不到位、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造成不利影响。

1.2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具有较高要求。但从当前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对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有限。受传统档案管理思维的影响,工作人员在学习信息化技术时就存在较大难度,学习效率低下,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1.3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无论是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上来看,还是从管理体制的完善度上来看,其都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档案管理在教育工作中的关注度较低,且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各个学校的信息管理相对比较独立,信息共享不畅,这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导致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降低。

1.4教育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系数不高

教育档案信息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网络与学校或者是教育机构进行频繁的联系或者说是信息输送,传输的信息可能包含较多机密信息,这些机密信息应得到充分保护。但很多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在进行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方面问题,导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若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盗取,将会给国家或教育部门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很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教育机构也是如此。在信息化时代,各教育机构都存在大量信息,如果利用传统方式进行信息管理很不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档案的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使用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以保证教育信息处理的效率。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符合时代潮流且满足教育需求的,因此,加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尤为必要。

3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对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树立对工作开展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是保证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各个学校档案管理信息的统一化管理,使各个学校管理人员提高对这一工作的认识,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科学分配教育资金,及时购进相关设备,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准备条件;最后,完善教育档案管理体制,实现对各个学校的统筹管理。

3.2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的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对档案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时展的需求,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就必须打造出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首先,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信息化技术培训活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其次,建立考核机制,使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最后,加快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帮扶制”“激励制”等方案的制定,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育档案管理团队。

3.3建立健全教育档案管理体制

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能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是企业招聘人才时的一项重要依据,实现教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十分有益。首先,为教育档案管理建立统一的标准。教育档案的数量较多、种类不一,如果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会造成档案查阅、编辑难度增大,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人员行为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能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防止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懈怠心理,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系数。最后,在对教育档案进行管理时,还应该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标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为各类信息的交互提供可能。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的共享性,但同时也使信息安全面临更大地挑战。因此,必须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化管理。

3.4提升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建设的安全系数

首先,在进行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认识到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进行信息传输时不断加强信息的安全程度和保密性。其次,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保证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最后,教育机构在传输保密信息时要慎重,保证教育机构内部的局域网与外部网络相对隔离,杜绝信息泄漏事件的发生。

4结语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的学生档案信息,而且能有效降低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我国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航.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失范”与相关对策分析[J].卷宗,2014(5).

[2]姬鹏华.论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8).

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范文2

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网络信息;管理

1.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网络化管理的必要性

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顺应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室的时代要求,同时教育教学档案信息化也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将纸质档案数字化,才能克服传统的保管难题,实现教育教学研究档案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2.校园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对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益处

首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信息是由学校各部门共同配合输入,形成合力,避免重复劳动,为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其次,可以及时、准确、全面掌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动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对症下药,制定好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研究计划,教科处能迅速了解各科任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质量,成为教师教学评估和考核的依据,教师能掌握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资料,可以对自己晋升职称、年度履职考核、评优推先得心应手的开展工作。

3.教育教学研究及实绩考核记入教师档案办法

教研组、年级组活动每次参加,发言积极记1分。承担研究课或专题讲座记1分(1分封顶)。研究课或专题讲座指由教研组申报,教务处批准安排的带有研究性质的课、专题或由政教处安排的观摩主题班会。完成听课任务记1分。承担教改,管理实验课题,有计划、过程纪录、实施小结的组长记2分,组员记1分;有物化成果者,获国家奖励或认定的加3分,省级的加2分,州级的加1.5分,县级的加1分,校级的加0.5分。撰写论文获奖或刊载:获奖论文按下表记分。刊载论文(必须是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按相应级别中的一条奖得分基础上加分,具体是县级加0.5分,州级加1分,省级加1.5分,部级加2分(同篇论文以最高档次记分,不重复记分;不同论文可累计加分,最高不超过5分。

各级各类竞赛、比赛成绩。经学校批准参加的各级各类正规部门组织的教学大奖赛、课件比赛、高考模拟题征集赛、辅导学生参加国家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获奖,根据成绩按下表对应计分。(此项最高分不超过5分)

4.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技术使档案工作的技术环境发生质变,也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领导应该切实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积极开展自学和继续教育,以适应网络信息化的要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育教学研究档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照片、成绩和其他活动的资料,也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中阶段尤其是重点高中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各种信息量大幅度增长,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就必须通过网络信息化的渠道,使之在便捷、准确、高效方面产生质的变化和提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管理工作实践,就推进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网络信息化的若干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5.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顺应学校建设数字化档案室的时代要求。档案的数量总是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增长的。当前,档案产生的领域越来越广,档案的分类越来越细,档案所包涵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管理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作量大,时间周期长,技术性强的特征。面对日积月累的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用传统手工目录去查询资料,显然难以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新形势,纵使具备了完整的索引检阅工具,查全年和查准率也是比较低下的,而且耗时费劲。

6.校园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给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益处

校园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无疑给浩瀚的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福音。首先,实行网络化管理,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化是档案工作步入现代化的关键性技术手段之一,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网络信息化则是一项可由多部门协作、多台计算机同时操作的系统工程。这些信息由学校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配合完成,同时也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其次,实行网络化管理,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动态。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的利用和服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利用者可以超越时空和机构,在任一地点,任一时间用任一联网的电脑,自如地进入档案管理系统,查询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教师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办公室,都能通过计算机,快速查询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种种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成长过程。十分有利于教师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症下药,制定好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研究计划。

7.教育教学研究及实绩考核记入教师档案办法

通过考核办法把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物化成果输入计算机,譬如在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档案中,有承担研究课或专题讲座记录,政教处安排的观摩主题班会,完成听课任务,承担教改,管理实验课题,有计划、过程记录,实施小结,撰写论文获奖或刊载,各级各类竞赛、比赛成绩等等,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档案信息输入数据库中,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这样就能够快速查询、浏览所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档案了。教育教学研究档案信息化也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资源只有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充分体现档案工作的价值和作用。教育教学研究档案的利用率正在不断提高,是研究学校发展轨迹的重要参考资料,只有将纸质档案数字化,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才能克服传统纸质、照片本身属性所造成的保管难题,实现教育教学研究档案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范文3

论文关键词:档案信息化 信息人文管理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高校教育中,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档案工作必须更新观念,重新定位,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及现代化先进设备引人其中,深人进行信息开发,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努力使档案管理工作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教育要求。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学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学校工作的关键程序和环节。档案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管理科学,社会功能和社会使命是档案存在与发展的依据,高校教育环境中的档案是机关工作者查考的依据,是生产建设的丰富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多种积极的甚至不可缺少的作用。

档案信息化,在档案工作的历史上,我们以前强调较多的是档案内容与载体的统一,似乎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重在强调档案的原始凭证性。档案信息管理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档案作用的认识,档案载体与档案信息在一定时空下是可以分离的。所谓档案信息化狭义理解是使有现实开发价值的档案内容数字化、传递网络化,不仅要发挥档案的凭证作用,更要注重发挥档案信息的功能。如今,信息技术给档案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高校信息化改革中,依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档案管理的数字和数据库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各类档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等同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而应从多方面入手促进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资金以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的缺乏,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要加快高校教育中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信息化,必须涅意以下几点:

1档案管理者的现代化

否则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同时,为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在高校教育环境下更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处干数字化信息社会的环境中,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档案部门也必然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都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档案专业人才,档案部门的在职人员普遍都需要接受现代信良技术教育。只有努力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教育中行政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才能提高档案管理者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2投入财力,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从而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档案管理专门软件的开发、利用和升级,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档案管理现代化可以拓展高校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现代化管理手段储存的各种信息,更便于利用和开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可以大大增加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存储密度比纸质档案高出许多倍。纸质载体的文件一般只能记录文字、图形、图表等信息,但电子文件却可以在一份文档里同时记录文图形、图表、声音、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这样利用很小的空间就可以保存大量的信息,而且开发利用的速度快。具有直观性、选择性、易操作性。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已势在必行,档案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将在新世纪发展的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快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进程,逐步实现高校教育中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3高校档案部门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积极主动、自觉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主动适应、不断从创新中求发展

档案信息化,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档案平台。它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与发展善干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教师、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创新与传播中枢为主要社会效应。信息化档案的预期效果表现为:校园各群体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相互交流。学校的各面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大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领导可以全面及时地了解全校的各方面的信息;各部门可以便捷交流,更协调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利用互联网发掘社会智能潜力,形成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互补与整合。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多种教学设备,实现软硬件共享。可以减少学校在硬件上的开支,更好地发挥各种教学设备的效益;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信息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例如开放相关文件、各种电子图书可以直接在网上浏览,随意下载,不用归还等。

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范文4

一、背景

l、全新的社会信息环境

2l世纪的社会信息环境已经发生,而且还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真正地步入了信息社会,这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全新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丰富多采的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从三个特点就可以素描出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那就是全球化信息化社会,信息存贮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化。

全球化信息社会。不管你喜欢与否,我们已经步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已经成为现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预测的“地球村”已经实现。

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但全球化水平取决于信息化,信息化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最后十年,以Internet为标志的通讯和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大驱动力,加速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跨国资本和贸易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市场铺平了道路。高新技术与跨国资本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使经济全球化长驱直入,大举占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地球的每个角落。

全球化信息社会也带来许多问题,如信息贫富差距导致的数字鸿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实施的信息霸权、信息殖民主义,信息资源泛滥导致的信息超载,以及信息安全和信息伦理的巨大压力。

档案工作系统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融入全球信息化社会,它应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必须面对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存贮数字化。数字化技术是信息技术核心之一,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0和l来表达和传输信息,数字化信息的一个基本单位就是一个0或一个l,称为一个比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葛洛庞帝在他所著《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称之为“比特的时代”。在此书的前言中,作者道明了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是,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①。数字化技术的多媒体数据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贮,同时为网络传输提供前提条件。

一方面,数字化信息成爆炸式增长,同时过去大量的信息资源又要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保证历史的连续性。据统计,中国现在的信息资源中的90%没有数字化,中国的数据库的数量占全世界的12%,而数据的内容仅占全球的2%②。而我国收藏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更是任重道远,这将是档案界要为之奋斗多年的重大课题和任务。数字档案馆将是档案馆建设的目标。

信息传播网络化。因特网的发展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建立了传播新模式,改变了信息利用的方式。网络传播的优势被总结为“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交互性更强”。不仅如此,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工具,还代表着特别的传播、组织方式和新的信息形态。③

但是,网络是一个双刃剑,必须把自由传播与有效控制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网络传播的巨大效益。***总书记提出的“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档案信息的有效开发利用必须借助网络传播工具,档案信息上网也是必然趋势。但是,档案又是特殊的信息资源,必须解决网络传播的安全问题。

2、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

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一项主要目标,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2l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育计划的原则意见》、《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教育部又于1998年7月公布了作了较大调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为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就是在开放教育观的指导下,依托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知识载体及知识传播方式带来的革命,它将使整个教育系统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到微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模式,全面实现信息化改革。

3、全方位的档案工作变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计算机环境下的非传统载体文件日益增多,导致了档案载体的变迁。新型载体档案必然导致档案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变革,档案工作者所面对的电子档案的管理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档案管理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必须适应管理对象的变化,以满足管理活动和生产的过程控制功能的要求,从而确保自身职能的实现。

社会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

档案工作的变革,对已有的档案学思想、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档案学应用理论和基础理论必须实现理论体系的重构。

基于档案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变革,社会信息需求不断增长,学科体系的综合集成等客观现实,档案学学科建设应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根据信息化社会环境下档案工作发展与社会信息共享的客观实际,寻求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开放

开放的档案学教育是建立在档案学的开放基础之上的。在现代环境下,开放的档案学应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发展档案学经典理论,开拓档案学新领域,丰富档案学内涵。

档案学是一门由档案管理活动实际决定的基本理论与管理程序高度统一的学科体系。因此,应把作为部分管理活动的档案管理融入整体管理活动之中,从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式出发去建构档案学。

档案与档案工作的自身特点、信息化社会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需求是档案学学科独立存在与不断发展的基石。应根据档案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变革的实际,在继承档案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丰富发展档案学,使档案学走向更加成熟。

档案学学科建设应坚持继承与创新、借鉴与独创的辩证统一。档案学学科内涵的发展应在继承档案学基本原理、原则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档案、档案工作变化发展的实际,赋予档案学基本原理具有时代特色的内涵,使档案学基础理论,诸如馆藏建设理论、全宗理论、价值理论、鉴定理论、利用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开放原则等焕发出时代活力。

档案学的发展应根据档案工作对象与工作方法变革的现实,以传统档案学理论为出发点,借助相关学科理论阐明档案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档案信息学、档案法学、档案统计学、企业档案管理学、档案事业管理、档案馆管理、档案检索的理论与方法、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标准化管理、数字档案馆技术、档案信息化建设等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已有的档案学学科体系。

档案学专业教育应根据变化了的(或正在变化中的)档案工作实际,延伸和扩展档案学教学内容,以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生活信息化为契机,以办公自动化系统、文书档案一体化系统等的应用为突破口,拓展档案管理的功能范畴,实现对文件的前端控制、全程管理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融合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是三个不同的学科,但又是联系非常密切,学科属性比较接近的三个学科领域。

本来,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源于一体,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一体走向独立,又从独立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分化独立的纵向发展缺乏横向联系,封闭守旧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世界经济都走向了—体的大趋势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推动着图书馆、信息和档案事业走出地域的限制,走向全球范围的一体化。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负责世界科技情报系统(UNISIST)的科技文献与情报处,和推动国家情报系统(NATIS)计划的文献馆、图书馆与档案馆处合并为综合情报计划处(PGI),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专业情报系统、文献、图书馆方面的工作,促进有用的专业信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传播。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79年就撰文指出:“从系统工程的技术角度看,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这种系统工程的目的就是信息的存储、信息的检索和提取,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显示,所以这整个技术可以称为信息系统工程。”④

1996年,第62届IFLA大会和第13次国际档案大会均在北京召开,当年12月,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和国际图联主席罗伯特·怀吉沃斯联合发表了《北京宣言》,提出“我们两个专业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具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无论从道义抑或法律意义上讲,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那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存在延绵繁衍而不被割裂,并为其产物的免费利用提供服务。”宣言更明确地表述了两个国际组织在今后四年在多个项目和领域进行合作。这也表明了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紧密的相关性。

1993年7月,原国家教委修订颁布了《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情报学改为信息学,并将图书馆学、信息学、档案学和图书出版发行学合并为一个学科群,称“图书信息档案学类”,归属历史学门下,从而正式将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确认为一个学科群。于同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将三个学科集于一卷也是对它们作为一个学科群的确认。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年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置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3个二级学科,毕业研究生可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位。这又一次调整了这一学科群的归属,相比归于历史学门下更加科学合理。

教育部于1998年7月公布的调整后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504种专业减少至249种,调减幅度为50.6%。在这个目录的管理学门类下设立了图书档案学类,再分设图书馆学、档案学2个二级学科。

由上可见,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之间的交融渗透已展示了两个学科的整体化趋势,这为建立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奠定了科学基础。

鉴于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在学科研究、学科发展、学科教学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研究领域,为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综合能力,应努力实现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等的多学科融合,促进学科的优势互补,发挥学科群体的作用,丰富教学资源。

四、探索

学科发展的一体化,使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教学完全可以走整体化的教学模式,这在国外如此,在我国也是必然。事实上在我国已出现多种综合化模式,有人总结了4种典型的模式⑤:

(1)加法模式。即将几门学科知识并列地提供给学生,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图书馆学+信息学+档案学+外语+计算机技术……的拼盘模式。

(2)抽样模式。即将各学科中有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部分抽取出来,提供给学生。

(3)关联模式。即在寻求图书馆学、信息学、档案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似性基础上,找出共同的原理和思维方式,由此引导出跨学科课程,从而使图书信息档案统一起来。

(4)整体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那些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各学科知识单元,都必须在与其他学科和整体的关系中加以把握和理解。

近年来,各档案学院系都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改革成果,使我国档案学专业教育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提出走出传统模式,在信息革命的“凤凰涅槃”中实现自我更新。认为本科教育作为学科全面更新的基础部分,应该及时体现本学科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特点,努力吸纳前沿学科知识、拓展专业教育口径,提高学生在新世纪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的实战能力。为此对本科专业设置、教学方案将作较大调整。在“档案学”专业下设置“文件与档案管理”、“电子政务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文件与档案管理”方向培养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文件信息处理与管理、档案管理专门人才;“电子政务管理”方向培养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需要的网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成立了政务信息管理系,统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情报学、图书馆学和中外政治制度等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根据图书馆学、情报学(本科专业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都以知识信息的获取、组织、传递和利用为核心内容,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在分流的基础上搞共建,各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七类课打通组织教学,包括计算机类、信息网络类、知识组织类、信息检索类、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类、信息法学类、专业英语类等,同时共建了专业实习室,共同开发教学辅助系统等,从而使各学科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标。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将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专业实施统一招生,按需分流,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课两大部分,一、二年级上公共基础课,三、四年级按不同专业上专业方向课⑥。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自1986年建系以来,就不断寻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于1987、1994和1997年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其中1997年的教学改革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了档案学与图书馆 学的一体化教学。⑦⑧

教学改革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的教学方针。加大基础课的份量,突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力度;以信息管理为主体,打破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扩充专业内涵,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的技术和信息含量;使所培养的学员成为整体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信息管理应用人才。

结合学科和事业发展实际,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正确把握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构建“复合知识、综合能力、全面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目标模式。要求用素质要求统揽对知识、能力的架构,统一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概括和表述培养规格。

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综合化”三位一体的课程新体系。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适应人才培养目标新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设计,实现整体优化。加厚基础课,拓宽选修课和专业课口径,加强综合化。

构建“学导式、实践式、研究式”三位一体的人才培训新方式。在坚持传统有效教学方法的同时,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学导式、实践式、研究式教学,以强化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革着重体现在“三新”,即新目标、新体系、新模式。

人才培养的新目标: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适应高技术条件下信息管理人才,其目标就是高素质复合型信息管理应用人才。高素质就是在军人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方面都必须要起点高、标准严。

复合型就是实施宽口径、厚基础教学,实行多学科的综合教学,使培养的人才有较宽的适应面,具有可塑性和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应用型注重对实用技术的掌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贴近实际。

办学新体系:二位一体的多层次的办学体系。为了适应图书情报信息、档案信息和办公信息、网络信息管理的需要,建立图书馆学、档案学二位一体的新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科群的特点实行综合教育,向全军图书情报机构、保密档案部门,具有现代办公条件的机关、各种网络管理站和信息中心输送信息管理人才。

教学新模式:模块式分段教学法。所谓模块式设计,就是根据信息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来设计其知识模块。其知识模块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军事、科技文化、信息管理理论、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技术、信息利用和服务7个模块。就信息管理的本质而言,总体上是相通的,有利于实行跨学科的综合教学。

图书馆学专业和档案学专业实施按系招生,按“2+l+l”方案教学,即在大学一、二年级统一实施政治理论课、军事课和科学文化基础课综合教学,大学三年级共同实施信息管理专业课教学。大学四年级按图书馆学专业和档案学专业实施各自专业教学,组织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2+l+l”模式对于多学科一体的学科群组织教学是比较理想的,这有利于厚基础、宽口径,也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推动了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不断变革与发展,档案学专业教育要为这种变革与发展服务就必须率先改革,才能适应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档案学专业教育才有生存价值,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①[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12。

②高志前:《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科技发展》,《文汇报》200l.11.9(11)。

③严俊杰:《对等传播的时代》,《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l。

④钱学森:《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工作现代化及其影响》,《科技情报工作》,1979,7。

⑤陆汉荣,秦健民:《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思路》,《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

⑥詹德优:《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概述》,《中国图书馆年鉴(1999)》,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范文5

1.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把文字、图纸、声像、表格等档案资源信息进行处理、管理、开发等,实现档案管理信息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达到为社会发展提供现代化服务的目的。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改变档案的根本价值,而对档案价值的实现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1]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信息的高速发展。传统观念中的“墨守成规”、“轻利用重保管”的管理观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高校的建设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者而言,只有打破传统束缚,不断创新求变,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建设的不断扩展,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庞杂。因此,要想促使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这一系列的变化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心理问题突出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对学校资源信息的整合与利用,对学校专业建设、教学师资、学生管理等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对学校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档案管理工作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仅仅是简单的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是学校建设的历史文献,或是以备上级部门检查的理论依据,一旦完成归档工作就被束之高阁,乏人问津。这种轻视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致使档案管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价值产生怀疑,渐渐失去了热情和耐心,工作责任感减退,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甚至做出了转岗、另谋他就的举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专业特征的局限,档案管理人员长期与文件、材料、计算机打交道,工作环节、操作程序明显受到相关规则、条例的制约,自主性较差,工作环境单一,内容枯燥,且重复性、机械性较强,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个人成就感难以得到满足,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这种职业倦态心理严重妨碍了档案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2.2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传统的“抄抄写写、剪剪贴贴、打孔装订”的纯手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当今形势的发展需要,这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实工作中,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存在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兼职管理等诸多问题。首先,各高校在人才引进中偏重教学、科研方面的专职教师,对档案管理岗位的人才引进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在岗人员年龄偏大,在计算机操作、外语应用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提高。其次,在各高校人才学历水平总体提高的大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第三,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在档案资金投入、办公设备配备、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学习与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收到了很大的限制,极大的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第四,高校从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接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不多,许多学校、部门将档案管理工作交由兼职人员负责,兼职人员对档案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并不熟悉,工作仅仅停留在收集资料、分类整理的浅层次认知上。

3.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我们知道,档案事业有自己的科学体系,档案工作也有自身的规律、性质、原则、特点。档案管理人员除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知识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知识,并具备一定的适应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的基本技能。为此,要补充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要为在职档案工作者的知识更新、业务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建立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数字化档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水平。

3.1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继续教育

要充分认识到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认识到继续教育是全体在职档案管理人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要求的手段。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紧迫形势,大部分在职人员是不可能有时间和机会到高校进行系统学习的,而继续教育采取专题讲座、实习培训、现场研讨等方式,具有时间短、效率高、内容专一、形式灵活等特点,因而成为在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能的有效途径。

3.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运行机制

首先,高校档案部门应建立和健全相应教育的管理制度,如登记、统计、考核、评估、奖励制度,激发档案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潜能。其次,应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通过制定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者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主动地参加定期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3.3明确教育原则,选择课程内容

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范文6

[关键词]技工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创新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而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学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信息时代技工学校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为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手段和方法。然而,目前很多技工学校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很多教师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档案归案意识不强,导致档案收集不全。很多学校的档案管理多是进行基本的材料收集、整理与保管,较少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管理,没有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这样不仅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也对于技工学校的长远发展不利。

因此,在技工学校档案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快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档案存储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率,降低档案管理的成本,并可超越时间、空间、机构等因素,满足校内外人士对于学校档案的需求。而且学校的各类繁杂档案通过计算机的管理,可以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提取、分析、加工,提高了档案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技工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创新路径

2.1健全与档案管理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进一步健全与档案管理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是技工学校落实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首先,学校要不断规范档案管理制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常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以制度的形式将档案管理落到实处,实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2.2加强相关的软硬件建设

技工学校要树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工都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硬件方面,学校要引进并且使用先进的信息设备,如计算机设备、通讯设备、网络设备等等,通过这些设备将教育教学各类信息生成和整理出来,使各类信息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从而向社会各界、学校师生员工提供完备的数据库和光盘检索系统、互联网虚拟系统等信息服务。在软件方面,学校要引进合适的档案管理软件,并且进行开发和合理利用,尽快建立起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的完善的自动化系统。比如学校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教师业务档案”和“学生成长记录袋”,利用现在手机、相机、电脑多种普及化的信息采集途径,全方位记录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交流,以丰富学校档案容量,增强直观性。

2.3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建设的创新。他们不仅仅要懂计算机操作、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信息技术,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管理知识,这样才知道需要收集什么信息和知道如何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从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推动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技工学校档案管理者必须有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较高的专业知识及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水平。因此,学校应该对教职工进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培训,比如现代化归档管理系统的使用、新型载体档案材料的开发利用等等,使他们尽快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不断扩大知识面,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4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要注重信息资源共享。技工学校要注重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联系与合作,将学校的档案信息资源融入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体系之中,通过积极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具体来说,学校要以校档案网站为主体,利用学校统一的网络出口与其他学校档案网站链接,形成一个共同的整体档案工作信息网。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向全校师生提供网上查询和使用服务,进一步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作用。

2.5健全安全保障措施

技工学校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学校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实行档案信息传输安全管理制度。对于档案信息网站上载的信息,要严格执行上网信息审核制度,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情况的发生。档案信息资源库与开放档案信息数据库、局域网、档案网站等实行严格的物理隔离措施,防止黑客入侵。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库的管理,设置分级管理权限。杜绝非法操作情况的发生,确保档案信息资源库的绝对安全。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在硬磁盘上备份所存储的信息,保证计算机系统发生灾难性故障时档案数据库信息的恢复。

3.结语

档案是技工学校工作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历史反映,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其内容繁杂,不仅包括党群类、行政类档案,还包括教育教学类档案,比如学生档案、教师档案、教育教学工作档案等等。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进行创新,才能使技工学校档案管理变得更加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18
下一篇 2024-05-13 09:18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