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知识
高二历史知识范文第1篇
知识能够被获得,并且因为它的本质,知识总是局部的,它永远都不是完整的,所以,一切源于知识的行动也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
③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
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标志: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
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⑤
时间:1966——1976年
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
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内容: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
①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②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⑤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⑥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厦漳泉)、长三角、珠三角;
1990年开放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各地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北美自由贸易区
(1)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③影响:三国间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五、亚太经合组织
(1)建立:**年,在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2)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3)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时间:2001.11.11
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作用: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进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推动因素:?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影响:
积极方面:?
①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②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存在问题: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5)展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高二历史知识范文第2篇
高二是同学研究时间段中特别主要的时间段,高二的同学得要碰触到不少新的科目,历史那便是其中的科目,不少同学在研究历史时肯定会碰上特别多的难点,只因为高二历史研究的特点和同学搞清楚的历史特点日子相差特别远。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怎么学历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怎么学历史的方法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对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没有任何例外。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你对历史有个提前的理解,更加有学习兴趣、更加高效地去学习历史,收获历史的真正意义,让历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了解历史:很多人都对历史有所一丝的不屑,他们都认为历史不就是一个事儿吗,记下来就好了。但是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历史真的就这点意义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历代国家又为何那么大的力度去记录历史呢?只有了解历史,你才可以真正有了人生收获。
理解历史:历史,是需要你去慢慢了解和理解的,真正的去慢慢感受的。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只有慢慢地去理解历史,你才可以收获历史中的真正意味,爱上历史的感觉是美妙的。
感知历史:历史,不单单是需要我们去铭记和理解的,还需要我们去慢慢的去感悟历史,从历史中收获一些东西,比如说历史事件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勾心斗角,到底有怎样的或许沉浮。
记忆历史,毕竟历史太多了,我们需要高效的去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要准确的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建立三维乃至四维的历史思维导图来架构历史,搞清楚历史头绪。
怎么学好高二历史1.真正理解历史学科知识特征,掌握历史学科学习规律
宏观上而言,历史学科知识是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从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微观上讲,就是要了解一个个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和大致过程。具有时空概念,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较好的思想准备。
2.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历史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结构是中外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混编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识环节是跳跃性的,缺少必然的关联,尤其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带着疑问和思考走进老师的课堂,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这个学习任务可以是一课的,也可以是单元的。单元导读建议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开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它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而且阐述了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联系。
3.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够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
记住基本史实是基础,会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王道。在新形势下的各种考试,题目相对更为灵活,基本上很少考查某种历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考查“为什么”或者“你怎么看待”这种历史现象的问题。比如说高二年级即将面临的北京市全市会考,主观题部分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考查。
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1.学好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高中三年的教材都要反复看,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牢,没记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诵。
2.历史学习不在多而在精
其实每科都一样,做多少题目都一样,都只是巩固练习,目的就是见新题型,巩固知识点和公式。所以,大家不需要搞什么题海战术,只要踏踏实实把做过的每一道题目都彻底搞清楚了弄明白了,比什么都强。
3.学习历史最好要有兴趣
如果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这科成绩自然不会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好了老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越发积极,分数也越发的高了。
高二历史知识范文第3篇
要有效使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它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其指导思想和原则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都是一致的。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衡量教学成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于课程标准。
首先,我们要认真研究课标,深刻理解课标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的课程理念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着从整体上落实这些课程目标。其次,我们要认真研究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以及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利于深化学生认识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二、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根据课标要求,历史课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整个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选修课是为一部分对历史学科有兴趣、有一定历史素养的学生开设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提升学生的认知层面。因此,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对必修课加以重新整合。
以人民版选修二为例,专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在很多内容上与必修一有重复之处,特别是在课程主题、基本理念、基本知识线索上有对应的衔接关系。教师在讲授时可借鉴并参考必修一中的对应内容,提醒并帮助学生回顾、复习相关知识。但是同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必修一侧重于对各国近代民主体制的构建与特点进行评述,选修二侧重于从英、美、法、中等国民主力量同专制势力斗争的角度,分析各国民主建设的史实和成就。
三、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有三个必修模块,这三个模块密不可分,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类社会历史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因此,教师应从历史事件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在落实每节课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归纳,构建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形成对专题知识体系的完整认识,拓展思维。
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教师在对该模块进行教学时,可适当联系其他模块知识。如必修一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可联系必修二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一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可联系必修二专题“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一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可联系必修三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在教学中阐明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趋势。
四、模块内部专题之间的关系
现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在模块专题的安排上,采取了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现代的方式。对学生而言虽然有益于先易后难、由远及近地了解历史,但忽略了历史是全球大背景下的历史。在同一模块中,中外史实被非常清晰地割裂开,不适合全球史观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可适当将各专题的先后顺序加以调整,将同时代的中国和西方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使学生学习历史的视野更加开阔,理解更为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
以人民版必修二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讲授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再讲授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通过把中国经济史纳入世界经济史的范畴,把中西方历史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内在联系,多视角、多层次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同一专题内容之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采用专题编写体例,每个专题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而每个专题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
以人民版必修二为例,在专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课标要求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曲折发展的史实,探讨影响其产生、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认识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分为三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按阶段归纳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分为五个阶段:(一)产生;(二)初步发展;(三)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四)统治前期进一步发展;(五)统治后期的困境。通过分析每个阶段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六、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
现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在编撰上采取古今贯穿、中外合编的专题体系,这一体系是在初中通史体系基础上设置的。相对初中历史而言,高中历史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而很多学生初中时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历史基础知识薄弱、视野狭隘,缺乏对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导致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割裂,严重影响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因此,在对高中历史教材进行处理时,教师要注意与初中历史教材的衔接,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及时实现知识的迁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提出既注意体现学科间共同基础性,也注重相关课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存在很多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知识。以人民版为例,必修一中涉及政治课中的政体、国体、法律的专业知识;必修二中涉及公司制、产权制、股份制、市场经济、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等经济专业知识;必修三的思想文化专题,由于其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流派纷呈、时空跨越大等特点,涉及比较深奥的自然科学或哲学、文学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仅凭一本教材和现有知识水平很难驾驭教材。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展开与其他学科教师间的合作,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协商来进行跨学科教学。在教学中将历史史实与政治理论、经济常识、地理知识、文学理论等知识相结合,既能解答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疑问,也能扩 大学生视野与分析角度,增强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训练。
高中历史新课程编写的多样化,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到对新教材使用的困惑,这严重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与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才能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朱汉国主编.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高二历史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然;高中历史;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65-02
历史学习在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迎来了新的春天,尤其是在教育大省,高考改革的领头羊江苏省,将历史的学习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高一高二全体同学要学,在高二时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要考,而且在选修文科参加高考时一门必须为历史。其实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也并不是非要“头悬梁,锥刺骨”的那么痛苦的,也有历史这门学科自己独特的方法和途径,笔者在教学教程中,结合教学实践,形成了“知然法”:对知识的认识和问题的理解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不然,极力排除学习中的想当然和对老师的话不以为然。概括起来就是:做到三然,避免两然。从而真正发挥高中历史教学在历史学习养成和公民素质养成这两方面的最大作用
一、知其然
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整体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探究历史知识的广度。
这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最基础的要求,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用历史的规律和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教会我们的学生主动探求治国安邦之道。
在教师讲课之前,同学们可以通过预习,浏览课本,对课文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的听课,了解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成因(背景、条件),发展过程,以及产生的历史意义。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了然于胸,宏观认识历史事件,构建起初步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培养历史学的学科素养,培养兴趣树立自信,为以后长久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种方法可用于新授课或者是复习课,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归纳法。例如: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基础梳理:
学生在框架中就非常直观的、一目了然的熟悉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方面的建树,主要在三个历史时期,从而很容易有针对性的学习,建立起历史知识的体系,而且有利于知识长久记忆和理解,也不容易遗忘。对历史的学习感到了兴趣,更有了充足的信心,让历史知识“穿珠成链”。
二、知其所以然
通过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挖掘历史知识的深度。
提问:为什么中国的外交成就主要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和新时期三个时间段?让学生阅读课本和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走向世界舞台;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新的世界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通过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同学们了解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在各阶段所取得的外交成就,特点,以及之所以取得成就的国内外的影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国力的兴衰,从而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的脉搏,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知识网络。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高一高二起始年级,对历史学科学科素养的养成尤其重要,“给之以鱼,不如予之以渔”,这样名师才能出高徒。才能成为一个个小史学家,才能联系现实分析问题、看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三、“知其所以不然”
通过联系、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的规律和差异,学会分析问题、解决历史问题。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对近似的历史事件,有意识地、经常性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认识历史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最终实现举一反三,移花接木,触类旁通,从而养成学习历史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这不仅在认识记忆掌握历史知识的时候,特别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尤其突出明显,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全盘考虑,包括题干和其他的干扰枝。例如在选择题型、材料比较题中,更要不断地分析认识,才能加深对历史事件认识的深度。尤其在新课改下,历史的学习和考查特别重视了对新材料和新情境的运用,更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不会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茫与困惑。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多搜集一些经典典型例题,加以训练和运用。
通过对比分析,这样就能对历史上相类似或相反问题有一个具体深刻的认识,这又与历史学中又一个重要的方法相一致――比较法。
四、切“忌”两然
忌“学生自己想当然”和“对老师的话不以为然”。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存在一厢情愿的想当然现象。在平时的学习中自我感觉良好,机械记忆,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一切想当然,过于自负,对老师话,老师的方法不以为然(生姜还是老的辣),厌烦至极,“弃之如粪土”, 更有甚者你讲你的,他背他的,死抱几本历史书就以为可以打天下。但是一到考试漏洞百出,错误连篇。特别是评讲试卷时一个个是悔恨交加状,捶胸顿足状,但是几天一过又是故态萌发,依然如故。因此老师要不断的反复的强调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到西天取到经,“唐僧”的经就必须念下去,特别是在初高中起始年级的养成教育。
教无定法,学有方法,只有“师傅领进了门”,方能“修心在个人”。考场如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只有掌握了战略战术,我们的学生才能永远笑傲江湖!“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高中三年的历史学习,真正做到了宏观理解与微观记忆相结合,掌握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方法,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的学生才能辨别是非,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青年学生的神圣使命,才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代代英才!
最后再次提醒在历史的学习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不然,不自我想当然,不对老师的话不以为然!教学相长。养成习惯,收获一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出版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2007年1月出版3
]《中学教学法》(美)L.H克拉克I.S斯塔尔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10月
高二历史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二;历史教学;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8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53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模式固化刻板,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而且,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忽视。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教学方案的实施,学校及教师开始进行反思,并逐步推进教学形式的转变,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高二作为高中学习的重要阶段,必须为高三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高二历史教学成效的研究值得深入,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分析了目前高二历史教学的现状,找出了这其中的各项弊端,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整改意见。
一、高二历史教学现状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高二处于学生学习承前启后的阶段,在此之前既有初中以及高一历史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为高三学习奠定基础。然而,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学生出现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现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养成,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一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积累基础知识,给高二的学习带来更大的压力,这阶段要倍加努力学习,不然就不能更好地为高三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未能与高考紧密结合
由于高二处于过渡阶段,部分教师放松警惕,没有与高三的学习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未能与高考紧密结合。尤其是教师没有从高考的角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为高三的学习打下基础,忽视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在课时和教学内容设计上也不够合理,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没有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导致学生出现知识体系欠缺和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同时还出现了与高三历史教学脱节与断层的现象。
(三)课时安排不够充足
较之于其他学科相比,高二历史课时安排较少。传统意识里,把历史看的不如三大主科重要,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主要科目上。课时少导致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教师在教学安排上也出现较大困难,一堂课进行太多教学内容怕学生吃不消,可是少教了,教学计划难以按时完成,尤其对于难题无法解释清楚,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体会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基于此,高二历史教学应该适当增加课时,丰富教学方式,寻找合适的突围策略,从而达到不断提升教学成效的目标。
二、提升高二历史教学成效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具有系统和规范的特点。为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利用。依托教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生活,考虑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丰富教学方式,不要总是用那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而要不断拓宽学生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丰富化和趣味化。这样,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习得也有趣,达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通过拉近历史与学生间的距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进程中,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转变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性,历史学科也是一样。历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结构和体系,同时也兼具其自身的优势和乐趣。为此,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实际,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师要学会充分运用教材设置新情境和新问题。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实现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多多提问,通过课堂和小组谈论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进而牢固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为高三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更加牢固,不容易忘记。
(三)善于创新,运用探究式教学理念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改背景下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其作用和地位显著,对于提升高二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首先,这种探究式教学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构建起“精神场”,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不受思维不受束缚,可以更好地去思考、去学习,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有利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普遍提高。探究式教学能充分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索精神达到升华,对待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不断高涨。长此以往,学生会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精髓和魅力,更加深刻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具备了较好的文综意识和文综能力水平,使得学生的历史成绩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不断提升,为高三的学习和高考的冲刺打下良好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