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叙事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设计;数字化叙述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在初中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和功能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数字化故事叙述起源于1990年,美国人达纳·温斯洛·阿奇利被认为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发起者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设计;数字化叙述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在初中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和功能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数字化故事叙述起源于1990年,美国人达纳·温斯洛·阿奇利被认为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发起者,他用老照片配合口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电影,并公开放映,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阿奇利和他的朋友伯特开始替其他人叙述自己的故事,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数字化故事的创作中。在这之后,成立了旧金山数字媒体中心,即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心。从此,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数字化故事叙述指的是将讲故事与图文并茂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运用视频、音频、图片、动画和多媒体,将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

(2)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功能。数字化故事叙述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对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多媒体素养和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设计原则

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是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渐累积英语技能,强化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初中英语数字化故事叙述应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结合并贴近实际原则、多感官有效参与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主体是学生,在课程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结合并贴近实际原则。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具体的、生活化的题材,结合实际,和学生共同探讨和思考。

(3)多感官有效参与原则。英语课程的自身特点要求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多感官共同参与的过程,数字化故事作品创作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口、眼、耳、手的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动手搜集资料,制作数字故事板,这样才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

三、数字化叙述的应用过程

(1)选择主题。主题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联系学校活动或社会事件,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题材作为活动的主题。

(2)制订计划。一个出色的活动的背后必然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共同参与完成,制订计划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活动,共同完成制订的任务。在时间安排方面,必须要顾及每个环节所要利用的时间;在人员分工方面,必须要每个人都有任务,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

(3)开展活动。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提升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可以单独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通过阅读资料等形式来展开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起的是引导、督促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辅助。

(4)形成作品。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活动,作品是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前期准备工作是最终完成作品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搜集而来的资料编写数字化故事叙述脚本,与此同时配以适当的音频文件,一个小组的数字故事作品基本形成。实际上,数字化故事叙述作品是学生知识和情感的集中体现。

(5)汇报成果。汇报展示小组作品是整个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在完成后期制作后,每个小组交流经验和心得,如此一来,每个小组彼此之间就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具体形式是可以在班级内展览、开展比赛,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扩展到别的班级或校外的任何地方。

四、具体教学案例

(1)实验背景介绍。随机抽取6名学生作为英语口语教学项目研究学员,这些学生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且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数字化故事叙述这一概念较为陌生。教师先通过相关概念解释,让学生了解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相关概念基础及制作流程。

(2)实验要求介绍。教师要求学生用图片和照片将自己成长经历和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图片和照片附以同时期历史事件的名称,与之进行对比,并配以背景音效。学生完成作品大约用时半个月,教师布置的任务如下:①学生询问父母或其他长辈自己的成长过程,收集成长照片;②3人为一组,共两组,其中一组负责收集同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另一组负责相关问卷的制作及调查,调研数据主要包含被研究对象数字化叙事的得分以及问卷参与者的观察记录等;③教师详解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④学生收集到资料后导入软件,剪辑制作成数字化小片;⑤学生展示作品。

(3)实验目的。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主要研究目标:①描述学生对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观点及作品完成的质量。②描述数字化故事叙述运用后对学生产生的各方面影响。

(4)实验结果。通过学生的自制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这种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形式“非常喜欢”。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全新的英语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动手和团队协调的能力。在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整个制作过程中,语言表达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合和处理能力。同时,数字化叙述在开发多元智能、培养多媒体素养、促进课程整合具有明显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结合到具体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明建.数字化讲故事——创新教学方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

育,2009(9).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育叙事研究

一 研究的缘起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斯金纳发起并推动“程序教学运动”以来,信息技术就开始与高质量的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观点愈来愈被重视,而这也几乎成为业界的一个共识。“有效教学实质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1]。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笔者在想、并且尝试着在做的研究课题。

教育叙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指对教师生活故事的研究。教师通过对一个个亲身经历的实践经验的描述为教育研究提供素材,理论研究者从教育事件的显示过程中建构教育的意义。就一些具有“叙事研究”精神的研究者或读者来说,“将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故事中” [2]是最理想的形式。它追求价值中立式的“描述”,而不过多地议论和解释,尽量克制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学者建议:至于不能科学解释的现象则应照维特根斯坦的教导,应该对其“保持沉默”[3]。这样,叙事研究就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郑颖立、张际平教授在《从教育叙事到技术叙事――关于技术叙事的研究》一文直接提出“技术叙事”这一概念,“将教育叙事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特殊运用单独划分出来,主要体现在技术叙事的一切都是围绕技术应用这一中心开展的,它所记叙的内容都不能脱离技术在教育各环节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因而处处体现着技术的内涵和特征”[4]。本研究亦是采用这样的思路,继而在真实的环境下记录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二 信息技术促进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叙事研究案例

1 叙事环境

计算机及网络是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基础。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兰州市某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T小学。该小学有24个教学班级,其中50%的教室配备标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办公室都拥有连通因特网的计算机,且支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因受时代文化影响的不同,35岁以上的教师平时上课基本不用信息技术。而新教师在教学中则经常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其中部分原因来自于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以及对新观念的回应,也有部分原因来自于学校制度的支持。

2 叙事人物

T小学对于任教未满三年的新老师,要求每月至少挑选一节课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完成教学内容,简称“月月红”活动,并且学科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等环节,帮助新教师专业成长。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一名新教师L教师,他任教两年,现为三年级二班和四班的数学教师。作为一名新老师,L老师目前仍是“月月红”活动的参与者,并且经常使用信息技术备课、上课,有利于解答前文中提到的问题。本叙事研究将对L教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某一知识内容的备课、上课以及教研组评课的全过程进行叙述。而笔者不仅会作为这一过程价值中立的陈述者,同时也会作为L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助手和意见参考者参与其中。

3 叙事过程

(1) 备课

 选定教学内容

这是我与L教师的第三次接触。第一次是在校长的介绍下我们彼此认识的,大家一同就我们研究的课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展开了讨论。L教师肯定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但认为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会有不同,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会用到信息技术,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次是我在前一天听L教师用信息技术上的一堂课。我发现L教师对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并未做出改动,而是采用直接的“拿来主义”,其中一些环节很明显与L教师的上课思路不符,但由于大屏幕似乎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L教师也只能随着课件往下讲,最后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完成,这一点L教师在课后也坦诚的向我说明了。

今天,我与L教师商定要一起完成一堂课。具体说来,就是L教师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我来尽可能的提供一些技术与理论上的支持。这样,我们选择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几分之一”这节课,本课教材来源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选定这节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1)“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学期一个重点知识内容,网络上有大量的教案和课件可供教师教学参考;2)作为一堂新授课,创设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而多媒体技术能将情境表现的更加直观生动;3)“几分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上是一个难点,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动画来将这一抽象知识点形象的表现出来;4)“平均分”是分数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利用投影大画面的展示可准确的强化这一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 确定教学流程

经过一个周末,L教师告诉我,他从网络上参看了不少的教案,也下载了适当的课件,对如何上这堂课已经有了基本的把握。在与我说课的过程中,L教师道出了教师们不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一些原因,比如网络上虽然资源很多,但想找到合适的也并非易事,尤其是年级稍长的教师,就更不容易了;还有,即便下载到了一些资源,每个教师对教材、教法的把握也不尽相同,一般原则上都是需要将自己的思想融进去,也就是要对下载到的资源进行修改,这又是一个大问题。上次自己在课上犯的错就是由于不怎么会处理加工课件所致。同样,这个课件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我鼓励L教师不要太担心技术上的问题,并答应我会帮助他完成课件的修改工作。刘老师很高兴,表示如果可以达到效果,他也会主动学习如何修改和加工这些资源。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在下面修改课件的过程中会具体谈到。

 修改教学课件

根据我和L教师的讨论,形成了以下几点修改意见,在这里我逐一说明并叙述修改过程:

充分利用情境。原课件创设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分桃子的情境,该情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习惯,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情境中所提出的“如何将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且如何表示”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我们讨论如果在向学生们讲解完“二分之一”这个知识点后,再利用情境解答问题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我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了原课件中分桃的图片,将其表现成二分之一,在课件中展示出来以回答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做到有始有终。

实例贴近生活。为了形象的表现知识内容又不脱离教材,我们决定仍选取教材中给出的 “月饼”,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实例事物。原课件中以一个黄色带纹理的圆代表月饼,我们认为对于一堂重要的新授课来说还是过于抽象。于是我在百度中进行了“月饼”图片的搜索,选取合适的图片之后对其进行CS处理,保存为“GIF”文件插入到课件中,一个“真实的月饼”素材完成了。

动画表现“平均分”。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就在于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我们讨论要让学生体会出分数一定是“将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的大小是一样的”这一概念,动画是一种较好的表现手段。我们在PPT中选中月饼的图片,打开“图片工具栏”,用“剪裁”工具将其剪成左右对称的两半,然后在“自定义动画”中进行设置(主要用到“陀螺旋”动画),制作将整个月饼从中切开、分离、旋转、移动、重合的整体动画,表现“平均分”的含义。

直观体验“分数的比较”。“分数的比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这个知识点很抽象,我们认为一定要向学生说明此阶段分数的比较一定是基于相同大小、质量的物体,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不同物体分数的比较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件中先将两个大小相同的矩形重叠起来,之后逐渐分开,告诉学生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然后固定好位置,再将一个矩形平均分成3份,取出一份和其它两份逐一对比,加深平均分的概念;再将另一个矩形平均分成4份,并做出同样的动画对比;最后取1/3矩形和1/4矩形比较大小,用形象的图形表现抽象的概念。

 确认教学课件

我与L教师如约在QQ上进行联络,并将修改好的课件传送给他。他兴奋的告诉我动画做的很好,他还有一些建议,是否能够再将月饼分成4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分数平均分的概念。我按要求对课件进行了再次修改。接着,L教师又仔细检查了课件,认为其中的一些词语运用的不够“儿童化”,例如在动手折纸活动的要求中“如何表现正方形的1/4”,学生不易理解和操作,应改成“怎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出它的1/4”。一个“涂”字表现出了一线教师的细致与经验,确是我不曾注意到的。

(2) 在三年级四班上课

经过充分的备课,L教师满怀信心的向学生展示了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果然,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争先恐后的回答如“何将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人”以及“如何将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人”的问题,强调并回忆了必要的先前知识。紧接着,L教师提出“如果只有一个桃子,怎样平均分给两人,又该如何用数字表示出来”的问题,在学生们的疑惑和思考中引出新知识的教学。

接下来,L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如何将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动画,说明了1/2的含义、读法和写法,继而询问是否可以解决前面情境中唐僧师徒提出的问题。学生们踊跃回答,强化了知识点的学习。L教师又将月饼平均分成四份的动画演示出来,并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的反映很积极。在动手操作的环节中,学生们想出了许多种将正方形的纸平均折成4份、8份的方法,L教师在讲台上也做出了展示。在分数的比较环节中,通过动画对概念准确的诠释,学生们理解并正确回答了L教师提出的5道“分子为一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且归纳出“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的定理。

(3) 观看录像,聆听教诲

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都很紧,只有下午才会稍有空余时间。我与L教师联系到一位优秀的老教师,将早晨上课的拍摄录像拿给她看。她看后夸赞了L教师的优异表现,感叹道:“年轻人会用电脑就是好,课上的有新意,动画把知识点表现的很透彻,学生们兴趣也高。”同时,她向L教师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初学分数一定要反复向学生强调“平均分”的含义,加深印象,否则他们概念总是模糊的,这一点做的还不够,应加强注意;第二,折纸环节不仅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且一定要把这些展示出来,增强他们创造的信心,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但这节课展示的不够,一张小纸片在讲台上摆弄,后排的学生会看不清楚,应该换张大纸或想点其它办法。

(4) 调整教学思路

根据老教师提出的建议,我们再次修改了思路。L教师决定在下节课中要特意强调“平均分”的概念,并向我拷贝了教学录像回家观看揣摩,在课件中我们也将“平均分”加上着重符表现(如字体和颜色的差异);而在展示学生折纸时,我们决定用视频展示台,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大投影表现出来,让每一个同学都看到折纸的痕迹。

(5) 在三年级二班上课

这节课被安排为L教师的“月月红”公开课,学校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参与了听课。由于已经有了上节课的经验,加之老教师的指点,这堂课 L教师上的游刃有余,成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6) 教研评课

这一天是数学教研日,共用12位数学教师(均已听L教师的公共课)参与了教研活动,并就L教师上周五的课堂教学作为课例进行点评。首先是L教师说课环节,他完整的描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内容。接下来教师自由发言。W教师认为:“L教师最近的进步很大,就这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明确,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吸引人,导入符合学生兴趣,过程、环节合理,条理清晰,绝对是一堂优秀的教学课例。”S教师谈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这节课成功的重要一点就是情境的创设,合情合理。能够看出L教师花了大工夫备课。”Z教师补充道:“这节课还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动画呈现的好,不仅突破了‘平均分’的难点,而且在比较分数的大小上效果也很明显,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学会了。”“嗯。还有,当大屏幕展示出学生们的折纸的痕迹时,显然极大的鼓舞了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孩子们的创造力还是很大的,许多折法很有新意。”Z教师接着说。……

许多教师都一致认为这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L教师吃透了教材,并结合信息技术完美的把它表现出来。我想对于一个新教师而言,网络上那些成功的教学设计和案例一定也帮了L教师不少的忙。当然,有些教师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认为L教师在教学语言表达上仍有欠缺,比如有时会忽视点明“平均分”,有时会只说1/2或1/4而忘记主语“谁的1/2”。我想这些还是需要时间以及更多的交流,帮助L教师专业的成长。

三 研究总结

据笔者调查,该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还是结合课件进行教学,而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己制作,但由于技术原因,除了能唤起学生注意之外,只能起到替代黑板的作用;二是下载直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被原课件的思路左右而颇受束缚;三是下载后修改使用,这种方式一般最为提倡,只是仍然由于技术原因,又缺少指导,修改也颇费周折。

在本次叙事研究中,信息技术对L教师在教学中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备课、上课以及课后反思调整三个环节。首先,在备课中借鉴网络中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和经验,选择下载教学课件,并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修改;其次,在具体上课环节中运用动画向学生呈现教学情境和内容,并借助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再次,在课后与其他教师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探讨反思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改进。通过这次研究,L教师切实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对自己专业成长带来的帮助,希望能继续加强合作,并表示愿意进一步学习借助信息技术更好的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 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123.

[2] 李新叶.教育叙事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8,(4):9.

[3] Strauss A.& Corbin J.质性研究入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M]

台湾: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19.

[4] 郑颖立,张际平.从教育叙事到技术叙事――关于技术叙事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8,(1):141.

A Narrative Research of Promoting Effectiv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Primary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 Jing-rongSUN Pei-hu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China)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叙事 小学数学 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88-0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叙述教学模式跟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数学的交流。学生通过对数学图画书的阅读,在交流的时候运用书本标准语言,规范了数学用语,还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为学生准确的阐述数学思想与观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数字化叙事包含的基本要素与运用意义

1.数字化叙事的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数字化叙事包含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核心观点,采用数字化叙事模式要先确定核心观点,之后再进行各个故事的编排,让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观点进行铺展,服务核心观点。第二个方面,铺展的情节曲折,要有戏剧性。如果直接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个方面,要包含情感方面的内容,这样进行的叙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叙述的形象以及语音语调等方面,能够帮助表露真情实感。

2.数字化叙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在小学教学中,不管是简单的公式与法则,还是复杂的规律与性质等知识,都不要直接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叙事模式,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学习方法与经验,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字化叙事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学习故事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两者之间相互补充,实现同步发展。此外,数字化叙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素养。其充满活力的科学建构过程帮助学生培养了科学思维,帮助大多数的学生学会最基础的知识,完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数字化叙事的设计与管理案例

我们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数字化叙事的设计与管理。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指导方向,要提高教学效果认真研究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始之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认真备课,找准教学目标,《小档某醪饺鲜丁返慕萄目标具体如下:首先,知识与技能。本次课堂设计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来对小数有个初步的认识。其次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小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归纳能力等。再次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探索认识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

2.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给学生介绍数学绘本中的人物故事,让学生对图画书的故事内容有个大致的猜测。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绘本的页面,让学生大声朗读绘本的书名《坏蛋格格巫》,猜测绘本的内容。比如,格格巫的职业等,之后引导学生思索。

其次是探究新知,通过学生阅读这个绘本故事,为小数知识的学习做出铺垫。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绘本的第8页到第25页,合作完成学习单。分析绘本中的两件事,可以通过格格巫出的“好点子”这个角度来进行:第一次,原来夫妇是一袋一袋的卖,每袋10个蛋糕,但是格格巫让这对夫妇把这10个蛋糕分开卖,第二次,格格巫又告诉夫妇把1个蛋糕切成10个小块,一小块一小块的卖。借此让学生复习十进制的运算知识,为小数的生成做好铺垫。向学生提问:“格格巫给老夫妇出的主意是把蛋糕一个一个的卖,那么夫妇听他的意见一共卖了一袋零2个蛋糕,怎么记账?”学生回答是12个。接着向学生提问:“根据格格巫第二次的意见,把每个蛋糕切10块来卖,夫妇总共卖了8个零7块蛋糕,那么怎么记账?故事中的夫妇的记账方式87正确吗?”接着让学生翻看故事的结局,老奶奶帮助夫妇正确的记账方式8.7。在此基础上引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对小数有个初步的认识。最后老师让学生观看夫妇对每天售卖的蛋糕量进行统计,引出两个小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元、角、分的概念。

3.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整理相关知识,让零散的知识点在脑海中有个清晰的脉络,形成知识模块,整体把握数学知识。找出数字化叙事教学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为下次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三、数字化叙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故事化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学习理论专家曾经提出:“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事实上,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国重新回忆在小学时代学到的一些公式、定理或者课文等知识的时候,发现很多知识点可能已经忘记,但是老师讲过的故事却一直存放在脑海中。也就是说,人类的记忆融入到丰富的故事情节中,这时的记忆效果**。因此,故事化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所展示的故事图画书非常有兴趣,在数字化叙事中,要坚持以故事作为载体来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展,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2.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成效才比较明显。数学跟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在运用数字化叙事教学模式的时候,要重点把控教学资源,也就是数学图画书,选择的图画书中的故事跟学生的生活要比较贴近,其中有需要学生了解的一些数学知识,遵循生活化设计理念。

3.活动化

纵观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也会跟学生有一定的互动,但是,数字化叙事跟这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全程都是在跟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交流。在数字化叙述教学展开中,让学生阅读精选出来的数学图画书,规范语言交流方式,让学生理解了跟表达力能够得到锻炼,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叙事模式,在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叙事思维。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这点在小学高年级段表现的尤其明显。数字化叙事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叙事思维。对于小学数学老师来说,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就要注重数字化叙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陈静姻,刘云华.数字故事---打开可视化学习的新视角[J].信息技术教育,2016(2).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4篇

写作心理转换理论认为,写作是学生将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许多作文训练之所以没有成效或成效不显著,主要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作文进程中的心理转换过程。

关于“转换”,我国学者刘淼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语言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

第一级是从思维到内部语言的直接转换。内部语言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相关联的言语形态,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内部语言的语音的发音是隐蔽的,二是内部语言以自己的思想活动为思考对象,三是内部语言呈现片段性。第二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外部口头语言的转换。第三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换。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表达过程有重叠但不完全相同:加工充分、质量好的部分经过过滤器直接进入书面语言表达,不合要求的部分要经过再加工。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一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往往决定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质量;二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转换;三是进行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的教与学的过程。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拍拍――说说――议议――写写――评评――改改。

拍拍――学会观察,积累印象

真实的生活是记叙文写作的生命。学生虽然每天都能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许多事情,也可能通过一些媒介获得许多人和事的信息,但是在写作时却往往会抱怨“没什么可写”,究其原因,在于观察能力不强。观察就是运用人的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是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印象的主要方法,对写作具有特殊意义。

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并利用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实践,这对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码拍摄成了我们记录生活的重要手段,其直观、具体、可重现的特点,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很有帮助。

从前表可以看出,数码素材的拍摄根据阶段和教学要点的差异有不同的要求。第一阶段教师指定拍摄主题,有时甚至要由教师提供数码素材,素材的内容主要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共同生活。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在校园内的生活拍摄便于教师有效指导。从教学要点的要求来说,统一的素材便于教师组织集中、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活动。

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相关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从记录共性的学校生活,逐步进入记录具有个性特点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从拍摄完整过程到拍摄某些片段甚至某一瞬间。在用数码技术记录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提升,各种生活印象不断积累,为记叙文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数码素材为作文教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说说――降低难度,以说带写

“说说”主要是指学生的口述作文。从写作三级转换理论来看,学生的口头表达有助于内部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口述作文将二级转换和三级转换区分开来,避免了高水平加工与低水平加工的同时进行,降低了书面作文的难度。因为有了“拍拍”的基础,基本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学生的口头作文变得有话可说。说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数码素材进行整理、思考的过程,也是推敲词语、斟酌语段、调整结构、增改内容的过程。通过口头作文,学生做到胸有成竹,使得书面表达更容易,质量更高。

口头作文教学常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口头作文的机会,并可以得到小组成员及时的评价和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小组指导和班级交流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转化的质量。

议议――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议议”与“说说”是交错融合的过程,两者交错进行,互有促进。

内部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需要经过过滤器的筛选,那些质量不高的信息需要重新加工,而整个加工过程都是在自我监控下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议论与评价,不但有助于加强这种内部的监控,也有助于提高加工的效率和质量。“数码故事叙述”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数字化的写作素材和交际化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师生可感、可知的范围内。在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时,其他人作为观众、听众,在看和听的过程中思考。在口头作文结束后的“议议”部分,其他人又成为评价者和建议者,根据个人对写作素材的感知、体验和思考,讨论切磋,各抒己见。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注意倾听,适时点拨,合理引导,适当指导;另一方面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除了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用教师的热情与真情去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与激情。

写写――合理要求,优质转换

有了“拍拍”、“说说”、“议议”的充分铺垫,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质量得到提高,书面表达的难度大为降低。“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教学是建立在对作文教学基础教育特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在写作上尽量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通顺、准确、实用、有效上,不以文学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既能降低写作的难度,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又能恢复作文要求“平民化”的本来面目,有利于降低初中作文教学的压力。

评评、改改――鼓励为主,查漏补缺

“评评”、“改改”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加工过程。为了能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与能力,“数码故事叙述”的作文评价从要求上回归“平民化”,从形式上追求多样化,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变为对过程的关注。通过评价,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作文中的不足,从而有反思,有改进,有提高。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是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呈现出作文目标实用化、作文题材生活化、作文指导交际化、作文评价“平民化”的特征。这是对现行的各种记叙文教学形式的补充。希望这样的探索能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参考,有助于改变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5篇

写作心理转换理论认为,写作是学生将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许多作文训练之所以没有成效或成效不显著,主要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作文进程中的心理转换过程。

关于“转换”,我国学者刘淼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语言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

第一级是从思维到内部语言的直接转换。内部语言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相关联的言语形态,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内部语言的语音的发音是隐蔽的,二是内部语言以自己的思想活动为思考对象,三是内部语言呈现片段性。第二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外部口头语言的转换。第三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换。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表达过程有重叠但不完全相同:加工充分、质量好的部分经过过滤器直接进入书面语言表达,不合要求的部分要经过再加工。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一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往往决定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质量,二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转换,三是进行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的教与学的过程(见下表)。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拍拍——说说——议议——写写——评评——改改。

拍拍——学会观察,积累印象

真实的生活是记叙文写作的生命。学生虽然每天都能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许多事情,也可能通过一些媒介获得许多人和事的信息,但是在写作时却往往会抱怨“没什么可写”,究其原因,在于观察能力不强。观察就是运用人的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是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印象的主要方法,对写作具有特殊意义。

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并利用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实践,这对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码拍摄成了我们记录生活的重要手段,其直观、具体、可重现的特点,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很有帮助。

从前表可以看出,数码素材的拍摄根据阶段和教学要点的差异有不同的要求。第一阶段教师指定拍摄主题,有时甚至要由教师提供数码素材,素材的内容主要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共同生活。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在校园内的生活拍摄便于教师有效指导。从教学要点的要求来说,统一的素材便于教师组织集中、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活动。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相关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从记录共性的学校生活,逐步进入记录具有个性特点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从拍摄完整过程到拍摄某些片段甚至某一瞬间。在用数码技术记录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提升,各种生活印象不断积累,为记叙文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数码素材为作文教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说说——降低难度,以说带写

“说说”主要是指学生的口述作文。从写作三级转换理论来看,学生的口头表达有助于内部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口述作文将二级转换和三级转换区分开来,避免了高水平加工与低水平加工的同时进行,降低了书面作文的难度。因为有了“拍拍”的基础,基本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学生的口头作文变得有话可说。说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数码素材进行整理、思考的过程,也是推敲词语、斟酌语段、调整结构、增改内容的过程。通过口头作文,学生做到胸有成竹,使得书面表达更容易,质量更高。

口头作文教学常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口头作文的机会,并可以得到小组成员及时的评价和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小组指导和班级交流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转化的质量。

议议——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议议”与“说说”是交错融合的过程,两者交错进行,互有促进。

内部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需要经过过滤器的筛选,那些质量不高的信息需要重新加工,而整个加工过程都是在自我监控下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议论与评价,不但有助于加强这种内部的监控,也有助于提高加工的效率和质量。“数码故事叙述”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数字化的写作素材和交际化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师生可感、可知的范围内。在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时,其他人作为观众、听众,在看和听的过程中思考。在口头作文结束后的“议议”部分,其他人又成为评价者和建议者,根据个人对写作素材的感知、体验和思考,讨论切磋,各抒己见。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注意倾听,适时点拨,合理引导,适当指导;另一方面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除了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用教师的热情与真情去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与激情。

写写——合理要求,优质转换

有了“拍拍”、“说说”、“议议”的充分铺垫,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质量得到提高,书面表达的难度大为降低。“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教学是建立在对作文教学基础教育特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在写作上尽量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通顺、准确、实用、有效上,不以文学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既能降低写作的难度,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又能恢复作文要求“平民化”的本来面目,有利于降低初中作文教学的压力。

评评、改改——鼓励为主,查漏补缺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09 20:50
下一篇 2024-05-09 20:50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