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高中

作文网高中 作文网高中范文第1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

作文网高中

作文网高中范文第1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这对不具备成熟稳定是非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威胁,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通过科学利用优势、摒除弊端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

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3.2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丰富创新高中德育工作形式

德育工作形式是联系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对象的重要桥梁,恰当的德育工作形式可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几率,从而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强制性、落后、呆板的德育工作形式则容易引发学生的反叛情绪,为工作的进行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创新和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使德育方式符合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以及个人性格特点,从而可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途径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微博官方平台,并定期与学生分享德育内容,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更容易接受性格、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教育。

3.3及时总结并分析德育工作思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长久发展

除了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以及形式进行重塑、改革以及创新以外,要取得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展,教师必须及时对工作过程、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从各方面入手分析德育工作思路。首先,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以网络文化背景为依托的高中德育工作计划,使后期的总结分析具有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其次,教师应在德育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总结和分析,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才能真正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另外,为实现德育工作的先进性与现代化发展,教师在进行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思路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必须以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动态为导向进行相应的更新,只有充分保证自身的发展速度,才能促进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结语

作文网高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德育工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冲击。大学生作为新科技的拥护者,随时接触新的技术,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交流和学习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的两面性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向高等院校的传统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高等院校中,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成为高等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功能

网络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传播信息功能、沟通交流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消遣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社会动员功能、民意表达汇聚功能等。网络文化的这些功能决定了网络文化的重要地位。

网络文化的出现为人类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和异常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网络文化对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突破传统德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传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个性缺乏充分重视。而且教学的内容比较落后,很难激起大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网络信息普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网络文化的强大功能使得德育教育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网络文化可以减少德育的投入,使得各种资源共同分享,互相促进教育的发展。

德育教育运用网络手段可以快速、正确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并且及时地对其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德育方面的教学者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就能够随时了解全球各国优秀的道德文化、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等。网络为大学生交流道德思想和行为提供了自由方便的场所,也成为一个资源丰富、更新快速的获得信息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凸显德育教育工作的平等自由和生动有趣

以往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知识的灌输,学生机械而被动地接受知识。德育教师无法获得学生的道德思想情况,学生也不会跟教师交流和沟通。网络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改变厌烦德育的心态,从而欣然而主动地接受德育。网络文化主张民主和自由,注重人人平等。

网络的虚拟性质还可以使得大学生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没有任何顾虑地跟别人袒露自己的心迹,自由地表达任何观点。网络文化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而且具有生动形象、有趣丰富的特点,能够轻易地吸引大学生的眼球。网络文化使得枯燥无味的德育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具有乐趣和生机。

3. 有利于开拓德育教育宽广丰富的传播途径

虽然应用讲座、专栏、海报等方式增添德育教学的乐趣,但比起网络来说,还存在一些巨大的发展空间。网络可以把书本、海报等静态而枯燥的知识变成运动而生动的知识。网络使得大学生突破视觉或者听觉的单一信息渠道,走向各个感觉器官的综合渠道,扩展了道德知识的传播途径。

网络上关于思想道德内容丰富多彩,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网络包括讲座课程、论坛博客、在线服务、留言邮箱等,还包括各种道德方面的书籍、电影、点评等。网络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心理等多种形式的知识内容也给道德教育带来新鲜的血液,使得道德教育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更加现代化,突出人性的光彩。

4.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网络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来源,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直接影响其道德行为的实践。

道德教育教会了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完善其人格。网络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的欲望,树立勤奋学习和乐观进取的精神。网络是影响力深远的信息媒介,能够激发大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汲取知识,用饱满的精神和无限的激情去求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实施

1.以网络文化为基础树立全新的道德教育观念。德育工作一般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来实现。随着网络的发展,整个世界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获取自己想要找寻的任何信息。这些信息潜在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许多教育者忽视了网络的重要性,仍然持有传统的教学观念,无法接受网络这个新的工具。德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教育的观念,有效地利用网络正面的积极作用去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

网络文化的强大功能使得道德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道德教育工作也应该逐步从“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堂外教学”,由固定的“课时教学”向“即时教学”观念转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微信、飞信等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网络平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平等、自由的交流机会,使德育工作开展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地提高了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为基础改变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以往的德育教育主要是以书面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对道德方面的知识没有深入地理解,只是掌握表面的书面知识。德育教育应该利用网络这个手段为教育方法增添活力和乐趣,网络可以把静态的知识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动画、音乐、电影等多种形式使得德育教育更加生动和有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制作教学课件,并利用计算机软件让大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学习道德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网络文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来源,打破了以往主要通过老师和教科书来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性例如文字、画面和声音使得德育工作更加具有艺术的感染力,使得德育工作的形式更加形象、生动、多样化和趣味化。此外,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也使得德育工作更具有时效性。

以网络文化为基础更新落后的道德教育内容。德育的内容比较落后,与现实社会严重地脱节。德育教学者容易忽视社会上存在的道德问题,使得教学内容和社会脱离开来。高等院校应该及时地更新德育的内容,根据新的道德思想和文化,重新制定德育教材。德育内容不仅要发扬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还要学习国外优秀的道德文化,使得我国的德育能够吸收一切先进的、优秀的道德思想,促进德育的发展和进步。

网络时代,知识首先是作为一种信息而存在的。培养信息能力成为核心,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应用等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承载,德教工作的内容形态从平面走向主体化,由静态变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网络文化的信息量,使得德育工作的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可观性和可选择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效信息传递媒介,对于人类和社会的进步都发挥着有利的影响。高等院校需要利用网络文化,对德育教育进行改革。网络文化可以使得德育教育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的进步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以网络文化为基础进行德育教育需要从教育的观念、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入手,具体地开展德育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周兴生.青年网络伦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作文网高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辅导员 网络文化 角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四川调研时强调,各高校要把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摆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精心实施,抓出实效。同时当前网络信息爆炸和信息污染使教育环境复杂化,也给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新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大学生比例占到10.8%,学生仍然是网络用户的主体。以3G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娱乐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生活环境、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②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的一项关于大一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平日里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为3.2h,占用了白天学习生活1/4的时间。为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2 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2.1 学习者和推动者

贾德芳等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来源广泛,使得传统教育模式中辅导员在信息量的占有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局面被打破。③面对90后学生利用和掌握网络等新媒体技术比很多辅导员还要精通和熟练,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无法很好地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相适应等问题,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敢于争做信息时代的学习者和交流者。在事务性工作之外,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挤时间花时间给自己充电,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及时更新信息和知识,将新媒体技术用于实际工作开展。同时,辅导员要真正融入到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会利用这些新的媒介手段,在学生中去普及和助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平台,促进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2 整合者和监管者

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化以及区别于其他网络文化的创造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等特点。④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参与者,需要整合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以贴近和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根本,找到与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及教育引导工作的结合点,保证网络资源利用的有效化。其次,在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监督和新媒体的管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实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合力。

2.3 引导者和教育者

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表现为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性,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⑤借助新媒体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观念,跟上学生的步伐,掌握新媒体技术,以更加灵活及时有效的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开设优质的辅导员博客或主页,通过自己在网络文化中的躬行实践给学生树立榜样,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促使教育引导的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3 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工作思路

3.1 建立学生事务工作平台

面对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工作信息量大、内容繁杂等特点,网络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媒体形态,对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系统化和时效性起着积极作用。一是要对QQ群、飞信、微博、邮箱、微信平台、博客、专题网站等网络工作方式进行筛选和归类,明确不同的网络途径在日常事务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加强具体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使学生事务从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二是网络工作平台要体现师生共建,充分发挥班委、党员、辅导员助理等学生骨干力量在年级、班级网络平台中信息和工作开展中的助推作用,保证各类消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各项事务工作实施开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3.2 打造网络之家助推教育引导

在各种网络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辅导员――学生一对一谈话、主题教育、班团活动等教育引导的实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安排紧凑及辅导员有时在事务性工作中难以抽身的困难,借助相应的网络工作方式,开辟教育引导的新途径,打造充满关爱的网络之家。例如通过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党员之家、科创之家、留学之家等,给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营造严谨优秀的学风氛围;其次辅导员通过自己的博客或主页以及专题教育网站,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选择、大学规划等开设分享专栏,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3 借网络窗口展辅导员魅力风采

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对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个人魅力除体现在平日工作生活的一言一行外,也包括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学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博客或主页以图文并茂的活泼形式,成为展示个人魅力风采的重要窗口。辅导员要善于利用这一窗口,找准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引导的观念,跟上学生的步伐,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学习,熟练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技术;以贴近大学生的需求为本,加强辅导员博客或主页建设,结合图片、视频、文字记录学生的成长点滴和自身的成长感悟,精心设置版块,如温馨提示、日常事务、出国留学、随笔闲谈、视频分享、时事政治、你们的大学生活等,以丰富博客的内容和形式,提升辅导员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也是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随时代步伐,辅导员更要学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驾驭网络能力的新方法,创新工作开展模式,通过网络开辟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新途径,增强教育引导的实效性,为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氛围尽一份力量,还有更多的工作方式和途径值得探索和丰富。

注释

① 腾晓春,郭志宏.新时期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249-251.

② 屈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前言,2012(13):182-183.

③ 贾德芳,秦广久,李晓玮.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22.

作文网高中范文第4篇

高校网络文化既是大学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与呈现,也是网络文化在大学组织中的选择与重塑。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做好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是推动高校和谐发展、繁荣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网络文化载体建设是基础、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是重点、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是核心、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和机制建设是保障。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要求:“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研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办法”。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和重点建设内容。正如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冯刚司长认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我们紧紧抓住高校网络文化这一切入点和着力点,把工作重心延伸到网络空间,把教育要求融入到网络空间,把文化阵地构筑到网络空间,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成员所共生、共享、传递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大学精神。[1]网络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网络现实物质创造为基础的网络虚拟创造。高校网络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交集,既可理解为大学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与呈现,也可理解为网络文化在大学组织中的选择与重塑。高校网络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高校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中一切与互联网结合或者通过互联网展现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上的高校网络文化特指以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在校园活动中,大学人所共生、共享、传递的网络价值取向、网络生活方式和网络行为方式。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思想交锋、文化较量、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主要战场,其中,高校是前沿阵地,青年学生是争夺重点。高校能否在这一战场上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校园和谐稳定。新时期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迫切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尽快掌握网上舆论战场的主动权,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网络,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确保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校园网络正面舆论强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做好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提供了新的方式,网络文化愈加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一方面为高校开展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也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做好育人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一定程度来说,如果不能充分掌握网络育人的主动权,就意味着自动放弃人才培养的主动权。新时期确保高校育人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深入研究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掌握大学生喜爱的话语方式,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一体的育人机制,使网络育人成为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切实提高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和谐发展、繁荣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互联网已发展成为高校师生思想动态和矛盾焦点的第一反映渠道,成为师生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的第一互动窗口。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畅通意见表达渠道,及时察觉、发现和识别网络信息,有效降低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同时,高校网络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拓展了大学文化的内容、空间和舞台,是助推大学文化繁荣发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可以起到凝聚人心、潜移默化、传播文明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也有助于发挥大学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三、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高校网络文化载体建设是基础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形态复杂多样。技术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技术的内核。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通过QQ、博客、论坛、短信和微信等手段,发送和接收着各种信息,形成一个庞大的数字化互动传媒平台,其间网络文化呈现出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自组织特性。[2]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必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校网络文化在技术层面的载体主要表现为传统网站和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做好高校网络文化的载体建设是做好一切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强化高校传统网站建设。高校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网站、域名、IP地址备案的有关规定,对存在无功效、无更新、无管理等运营和安全问题的校内网站,要及时整改或清理关闭。进一步完善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校内网站的申请、审批制度,加强校内公共上网场所管理,加强校园网接入管理,规范校内单位接入移动互联网、使用社会网络资源管理。另一方面更要积极运用网络新技术,赋予传统网站建设新内涵,激发网站的活力和吸引力。明确责任人和管理员及其职责,定期组织开展网站自查,确保网站内容丰富、功能健全、使用方便、美观大方。建立学校各级网站评价机制,以评促建。努力形成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学校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职能部门网站、学院网站优势互补的学校官方网站群,让网站成为学校的互联网名片。规范高校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建设。主动占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阵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的特点,发挥官方微博、微信在加强师生沟通、网络宣传、网络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学校内部各单位官方微博、微信身份认证与内容管理制度,规范各单位官方微博、微信的运营管理,重点加强对师生员工开设的带有学校名称、标识的社交媒体管理。打造一批优秀的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博客,以及学生班级、学生社团、教师组织微博和微信,努力让社交媒体成为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展示师生精神风貌,密切师生与学校感情的平台和桥梁。努力形成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为核心,各二级单位官方微博、微信联动宣传的多级别、多层次的“微博矩阵”和“微信矩阵”,大力拓展学校网络文化的辐射空间。

(二)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是重点文化具有“流动性”,它的规律就是从高势文化向低势文化流动、从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流动,这种文化的势差,在网络世界当中同样存在。只有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化,才是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根本之策。为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强化网络文化内容建设。[3]高校网络文化在内容建设上,要着力破解优秀作品产生传播机制、理论文章不会用网言网语来表达、文章刊发在网站上没人点击浏览等问题,必须坚持用户导向、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坚持传得开是硬道理。[4]这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丰富高校网络宣传内容。强化网络宣传意识,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及时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宣传展示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成果。要注重结合关键时间节点、社会关注焦点、师生关注热点和实际工作重点组织策划网络专题宣传,积极挖掘网络新闻素材,并及时向校外媒体推介,提升学校网络知名度。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内容。建立健全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及应对机制,科学研判网络舆情对学校全局工作和部门工作的影响,增强危机应对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支持学校各级干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结合本职工作和专长,发表网络文章,正确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答复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思想困惑,做好高校网络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把握高校网络舆论主动权。创新高校网络文化供给与服务内容。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实施数字图书馆、虚拟仿真实验室、网上学习中心、慕课、网络微课程等项目建设。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提升课程吸引力。鼓励和支持师生个人利用现有网络技术、校内网络资源和即时通讯工具,制作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开展日常服务和文化传播工作,拓展师生网络文化生活空间,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供给与服务的内容。

(三)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是核心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必然会承载特定的价值观,只有注入或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会具有灵魂,而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表征。[5]高校只有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打造优秀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加强高校师生网络道德教育等,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这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和核心任务。营造网络文化育人良好氛围。积极探索传统育人模式与网络结合的方式方法,主动运用校园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等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加强学校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理论学习中心建设,创新先进理论网上内容呈现形式,营造网上理论学习良好环境。强化党员干部、专任教师通过网络开展育人工作的责任与义务,建立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党员干部、专任教师网络发表文章认定与评价机制,逐步将经过认定的网络文章纳入晋级晋升、职称评审评价指标与支撑材料,努力让校园网络成为学校师生员工共建、共用、共享的重要网络生活空间,成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重要网络阵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网络氛围。打造网络文化育人品牌。高校要积极参与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按照教育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高校要求,扶持、成立一批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从网络文化、网络思政、网络舆情、网络技术等不同方向,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优秀工作室培育工程。大力推进思政教育类博客、微博、微信建设,培育和支持一批访问量大、互动性好、影响力大、教育性强的“名站”、“名栏”。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举办网络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断提升网络文化活动质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加强师生网络道德教育。把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动权,广泛开展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把文明用网作为师德建设重要内容,在教师岗前培训、业务学习、工作考核等环节提出相关要求。积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的形式,注重网上网下教育结合,全面提升师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四)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和机制建设是保障当前部分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处在无专门机构、无专门队伍、无明确工作要求的“三无”状态,配齐配强工作队伍、健全工作机制是做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保障,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应成立党委领导、党政齐抓、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规划、整体部署和组织实施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党委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明确学院党委书记为所在单位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所在单位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规划部署。要建立网络文化建设专干队伍,成立以专家学者为主、学生骨干为辅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和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为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大工作培训,形成三支队伍的工作合力,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供队伍保障。健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要在学校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宣传部门牵头负责,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网络信息化部门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形成网络宣传、网络文化活动、网络思想教育、网络信息技术等各项工作统一协调、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学校要为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设备等支持,为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提供物质保障。要制定网络文化建设考核评估和激励制度,定期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督导,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优秀成果和先进单位评比等,以评促建,确保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责任到人、有序推进、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张德祥.认清大学文化的双重使命[N].光明日报,2012-2-6

[2]彭玉凌,等.哲学视域中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3]朱克勇,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高校网络文化”论坛暨第二届上海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5,(6)

[4]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

作文网高中范文第5篇

一、网络文学的特点

(一)网络文学作品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依靠纸质出版物进行传播的,传播速度较慢,受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信息开始依靠网络进行传播,网民在电脑前就可以了解各类信息,而且伴随着网民网络阅读习惯的形成,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网民的阅读,从而很容易红遍整个网络。如著名网络作家“痞子蔡”就是依靠网络文学而一举成为网络当红作家的,他在1998年通过网络连载的形式将《第一次亲密接触》展现给了大陆及港、澳、台的网络读者,获得了广泛网民的追捧,从而掀起了网络文学的风潮。而众所周知的网络连载作品“小月月”事件也是依靠网络在短时间内红遍了整个网络,作品中的主角“小月月”也遭到众多网友的膜拜,一时间“小月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网络文学在传播速度上有着绝对优势,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网民的认知,并成为一个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从而得到传统书刊的吸收和采纳。

(二)创作自由

大部分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由众多普通网民创作的,他们可以去网络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作者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十分自由,可以随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使得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十分自然,贴近人们的生活。比如之前在网络上十分流行的小说《鬼吹灯》,它主要讲述了盗墓者在盗墓、探险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离奇的故事,这种创作题材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很难见到,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阅读兴趣。正是因为网络文学作品在创作上具有极大的自由性,才使得网络文学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网络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具有参与性、交互性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普及,目前在网络上活跃着众多的业余和自由撰稿人,他们为网络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产生也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来欣赏和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需要作者完全截稿后才能出版供读者阅读,而依托于网络平台的文学作品属于一种“进行时”的创作,不但在时间和内容上有着连续性,而且随着作品内容的更新,作者会与读者进行交流与互动,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读者的需求,这样作者便可以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四)网络文学作品具有多媒体的运用

传统的文学作品往往主要以纸质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形式比较单调,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网络文学作品与之相比则有着很大不同,它不但含有文字内容,而且还融入了图片、声音、视频等内容,阅读更加多样。当一部网络文学作品迅速走红之后,会衍生出众多周边产物,如电影、电视剧、游戏、MV视频等,如著名网络小说《盗墓笔记》,网络中不仅有“有声读物”供读者下载,而且它还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获得了人们的追捧。

二、网络文学对思想政治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思想开放,爱好广泛,由于网络文学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他们课余时间十分热衷于网络文学的阅读,在网络文学中,不仅有积极向上的作品,也存在着一些消极、腐朽的作品,这就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会给大学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其主要包括:第一,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寓教于乐。网络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同的网民创作出了不同的文学题材,这使得网络文学作品丰富多样,不仅有科幻、推理小说,还有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现实故事,这类网络文学作品可以带给大学生思想上的启迪。此外,一些以历史、科技为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还可以使大学生接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从而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第二,有助于大学生情感交流、表达自我。大学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不仅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求,而且还有利于形成独立的人格。网络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在网络上进行创作、文章,可以与读者或其他作者进行探讨和交流,这种沟通不但可以使大学生获得较强的归属感,还可以与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第三,缓解压力,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面临众多的压力,如学习、情感、就业等,这些无形的压力会使大学生心理产生困惑、痛苦,甚至是挫败感,这些负面情感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文学作品一般都具有曲折生动的故事,刻画出了主人公丰富的情感,大学生通过创作和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可以产生欢乐、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心理压力的缓解,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负面影响

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较高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管,网络中充斥着一批不成熟、不理智、带有消极思想的文学作品,大学生长期创作和阅读这类文学作品会使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扭曲,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网络文学作品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品泛滥。很多网络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网络知名度,追求作品的点击率,在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下流的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阅读,从而获得较高的人气。如网络中的原创小说《多情房东风趣客》《高官的契约情人》等,题目中就充斥着引诱的字眼,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学这片净土。第二,部分作品离经叛道,是非观念不分明。网络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地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是由于网络文学具有极强的自由性,正是由于网络文学的这种特性,《盗墓笔记》《诛仙》等网络小说才红遍了大江南北。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作者思想不成熟,作品内容胡编乱造,充满了暴力、血腥、颓废、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等观点,对大学生产生了严重误导。第三,大学生过渡沉迷网络文学,影响现实生活。网络文学作品一般都具有情节跌宕曲折、引人入胜等特点,大学生长期阅读网络文学会陷入故事当中而无法自拔,而且大部分的网络文学是连载更新的,读者无法了解作品的最终结局,这就使得大学生读者每天关心着作品更新,不断刷新网页,从而产生了轻度强迫症。第四,大学生把精力放在网络文学创作上会影响学业。目前,网络文学作品的很大一部分作者是在校大学生,虽然创作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积淀,但是部分大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动机不纯,只是为了追求点击率、追求薪酬,创作普遍带有功利性。此外,还有大学生将全部精力放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阅读上,常常发生翘课、旷课的现象,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无法完成学业。

三、网络文学的思想政治功能引导

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确保网络文学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高校、文学网站和其他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出网络文学的思想政治引导功能。

(一)高校要做好对大学生作者的教育和引导

高校要广泛开展有关于网络文学的主题活动,向大学生大力宣扬我国的时代精神和道德规范,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水准得到提升。同时,辅导员和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创作者本着对社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去书写生活中的真、善、美,为网络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此外,还要教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觉**网络中消极、腐朽的文学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自身出发向社会传播正能量。

(二)高校要鼓励大学生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网络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低俗的网络文化作品很容易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高校要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学阅读观,学会去粗取精的阅读态度,真正吸收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最终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高校教育者,要积极向大学生推荐高质量的、具有欣赏价值的文学作品,引导大学生在创作网络文学过程中要体现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人文素养。

(三)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网络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由于网络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这就要求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传播、不撰写低俗、消极的网络文学,自觉选取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来阅读。同时,高校要教导大学生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避免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上,还是要以学业为重。

(四)文学网站要建立健全文学创作的规范和制度,在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09 20:50
下一篇 2024-05-09 20:50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