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制度文化;师资管理;制度精神
【中图分类号】G4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65-02
【作者简介】戴林东,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泗洪,223900)办公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
制度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运行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是学校管理方略实施的行政手段和支持力量。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上,无论采取怎样的变革,都脱离不了制度铺就的闪亮轨迹。制度的效力关乎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发展,牵系着教师的切身利益和专业成长。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制度带有组织行为约定性,导致人们对制度性质和功能的认识狭隘而浅显,常常将其“组织约定”蜕变为单纯的“领导决定”,并由此强化监控、束缚等制度的“刚性效力”,而弱化甚至丢失了激励、感化等制度的“温性效力”,从而让制度失去人性本色,导致制度内容缚人、制度环境逼人、制度行为惧人、制度结果气人等现象。因此,制度“感人”,关爱人性,应当是学校师资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关键。
一、以制度文化树立人
文化是制度的灵魂,具有价值指向。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的行为约定和规范认同过程中蕴含、体现出来的思想、理念等价值追求,其实质功效在于制度价值的凝聚和引领。制度文化虽然隶属于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组织规范系统,但由于它凝聚着强大的思想、理念等价值魅力,在文化熏陶和价值认同中能够自然淡化或戒除制度的控制性、压抑性,从而强化目标意志,振奋职业精神,闪耀出人性关怀的灿烂光芒。没有文化价值的所谓“纪律”“规范”“标准”等强硬约定,往往只是组织中处于领导、决策层面个人意志、心智的反映,以处罚和惩戒等手段强力,推行逼人遵顺,凭借组织力量求得“天下大同”。这种强硬约定只是“领导要求”,其实算不上“制度”,难有科学保障,其形同“栅栏”功能的发挥常常不合人性,行为人常会产生“拆除”“翻越”的抵触。而制度文化奉行“组织约定”,集中反映了广大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教育信仰,彰显了教师群体的个特点。简而言之,前者至多能够管控人,而后者则能树立人――制度文化对于教师发展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学校教育是以先进的理论、思想、观念和行为等价值标杆树立起来的神圣的文化旗帜,教师则是创造和高举学校教育文化旗帜的主体力量。学校面向师资管理的制度建设理应蕴含或体现学校教育文化价值追求,从而创新、推举出能够反映广大教师心志和需求的制度文化体系,让教师在其中能够实现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的自由、自主和自觉。
二、以制度思想培育人
思想是对教师职业运行的规律性认识,面向教师管理的制度设计和运行,必须凝聚正确、强大的思想力量,才能发挥有力的管理功效。现代化制度思想建设的宗旨是让教师在公正和谐、公开民主、公平自由的制度环境中能够得到思想的熏陶,形成价值认同和行为呼应。客观上讲,制度是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作保障的,制度思想自然应当彰显学校特色文化旗帜下的个性化教育教学价值追求,引导和促进教师融入积极高效的工作情境。主观上讲,制度也是为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作保障的,制度思想也自然应当彰显民主火花,集聚全体教师(包括领导)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的智慧,追求教师思想创新和行为突破的高度自觉。面向教师管理的制度思想建设则应该在实现主、客观两方面自然融合的基础上,鲜明地体现出以下几方面追求:(1)科学性追求。制度思想的科学性,不是用时髦的理论术语作名头、用新鲜的创新词汇作标签,而是以实实在在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性为价值杠杆的。学校推出一项制度,不仅要围绕工作需要进行周密的可行性调查研究,而且要凝聚科学的思想价值,引发教师思想共鸣,形成教师行为模式。思想的共鸣是积极的呼应,行为的模式是主动的遵循。在认同、拥立的制度环境中,教师的行为模式必将内化为行为自觉,成为优良的职业运行习惯。(2)主体性追求。人们习惯将制度主体定位在学校领导,在制度管理上由领导“说了算”。在民主精神的激励下,又有将制度主体定位为教师群体,在制度管理上让教师“说了算”。然而事实证明,前者难以消除制度运行中的干群对立,后者则等于美丽的“泡沫”。将面向教师管理的制度主体定位在领导和教师的任何一方都是孤立的、片面的。科学的定位应该是教育教学组织的集合体。以制度思想统合这一组织中行为人的意识、观念、理念等,实现教育教学价值认同和开发,可以有效地消弭制度运行之中的情绪对立和行为矛盾。(3)人性化追求。教师是培养人的特殊的人性化职业,其工作的主动积极性和创新发展力都是由自己的人性基因生发出来的。只有在制度上鲜明地体现出对教师人性的关爱和尊敬,对教师工作的尊崇和支持,对教师发展的推动和鼓舞,教师才能在工作中增强执行力,对制度由执行变为奉行,将制度习惯植入自己美好的人性温床。
三、以制度精神激励人
从精神的高度关注学校师资管理制度建设,是符合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性发展规律的。强烈的育人责任心,需要有彰显人性的制度的激励,方能落到实处。“精神”彰显出人的意识、意志、活力等生命火花,而制度创立于人、运行于人、作用于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活体。我们要让“制度”与“精神”浑然一体,让制度迸发出精神的魅力,精神中渗透出制度的力量。制度精神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重在激发教师树立光辉的职业理想,产生或增强职业发展内动力,形成教育奉献的自觉和自主。关于教师管理的价值观念多种多样,我们应当在制度精神打造中大力弘扬学校主流价值观念,形成鲜明的制度价值导向。主流价值观念不是学校领导权威价值观念,它是由教师群体共同建构的,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积极的共性认识,清晰地反映出教师真实的内心需求。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制度建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广大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前进动力。在学校发展中,主流价值观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制度建设也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打造教师管理的制度精神,是一种较高境界的人性催化和生命拔节的过程,定能让教师在自我转化和提高中,借助课程教学有效培养和放飞学生美好的心灵。制度精神对教师的养化作用,不仅体现在科学的奖罚上,还体现在心灵的洗涤和价值的引领上,更体现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助推上。学校在制度精神建设中,应该突出校本化特色和主体性地位,准确把握本校教师群体的实际情况,切实反映出他们的内心愿望,引领、激发他们在专业道路上乘风破浪。所以,打造制度精神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有效抓手。
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性化;制度化
前言 管理思想和管理活动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存在着,但是企业管理成为一门科学从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算起至今不到一百年。纵观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企业管理的人性化趋势,人性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因此,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人性化管理认为人性是管理的出发点,管理应关心人,爱护人,并把这种尊重和关爱细化成管理实践中的细枝末节。人性化管理的全部内涵并不仅是发现人性挖掘人性,而是在管理实践中尊重人性、体现人性、以一切从人性考虑的姿态来看待管理,使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1]。
成功的企业都把建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放在首要的位置,人性化管理的特征为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和激励人,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应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以此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提高生产率和工作质量;推行“劳动人道化”,进一步改善劳动保护和应用符合人体生理特点的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和劳动环境;在企业中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和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培植满足人性发展的土壤等举措。
一、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局限性
自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泰勒创建科学管理理论以来,科学管理理论在西方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后来发展成为当代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流派。主要的观点为,在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张,侧重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的科学、理性的成分和可数量化的侧面。主要特征为[2]:(1)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明确的规范而制度化。(2)按照不同职位的权力大小,确定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2)明确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应有能力的要求。(4)管理人员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处于拥有权力的地位,原则上所有的人都服从制度规定,不是服从于某个人。(4)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6)管理者的职务是他的职业,他有固定报酬,有按才干晋升的机会,应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个人。科学管理理论的优点是:一是个人与权力相分离,官僚制摆脱了传统组织的随机、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具有比传统组织优越得多的精确性、连续性、可*性和稳定性。二是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典型的官僚制中,存在着一套有连续性的规章制度网,涉及组织管理过程的许多主要方面,。它给每项工作确定了清楚的、全面的明确的要求, 从而使组织运转和个人行为尽可能少地依赖个人。三是适合工业革命以来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早期传统的组织过分地依赖个人和裙带关系、人身依附关系、采用任意的、主观的、多变的管理方式,不适合大型企业组织的管理的要求。工业化以来,大型企业组织规模大、分工细、层次多,需要高度统一,有准确、连续、稳定的秩序来保证。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是通过制度规范来统一管理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比较突出。甚至将人当成工具来对待,认为人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忽视情感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管理人员是工作狂, 要求下属也成为工作狂,他们事必躬亲,企图控制一切且允许自己出差错,因为任何自己的差错都可能破坏自己的威信,而这恰恰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员工往往是企业的过客,目标比较单一,或在工作上,他们让干什么干什么,让怎么干就怎么干,累人不累心,没责任没压力,苦干是我的事,巧干是领导的事,在知识方面,他们或者自己学、或者留一手,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人性化管理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区别
在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有人认为,科学管理更实用,有人认为,人性化管理更胜一筹。事实上,二者是两种特殊而又有效的管理模式,它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且在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分别居于主导地位,二者适时、适度的融合,才是我国企业的明智选择[3]。
人性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当然是以人为本。这是对以机器为本、以技术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的一大提升。它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进行心理与行为的彻底革命,使得企业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态度直到管理效益有一个全面的转变。这种转变将体现出人主宰自然、人是万物之灵的客观规律。显然,人性化管理不是对科学管理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理性的继承,一次科学的修正。它汲取了科学管理中的科学思想,肯定了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大作用,同时将科学管理中颠倒的“人”与“物”再颠倒过来,让“人”始终处于原本的主导地位。这不是简单地顺应潮流,而是坦率的尊重事实。这种实事求是的“人本意识”+“科学精神”,是人性化管理理论对人类的卓越贡献,也是它受到普遍崇拜的根本原因。
在实际当中,由于缺乏人性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失败的教训也是为数不少的。如象三株集团的垮掉、郑州亚细亚集团的破产、秦池酒厂的美梦破灭都证明了“家长制”、“一言堂”的集权化管理的失败。从管理实践运作的方式看,科学管理要求通过科学、理性、量化的手段和方法,建立工作标准与操作规范,为企业管理提供一个严格的制度环境[4]。当企业管理处在低水平阶段时,这种管理模式对训练员工的职业观念和技能、养成科学意识和品格、从而改进企业管理是相当有效的。而人本管理的运作,则要求以人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为前提,以奉行组织内一切人的人格平等为基础,以组织内全体成员的优秀技能和敬业精神为依托,通过民主管理与参与,最终达到自我管理。很明显,人性化管理致力于管理环境的优化;致力于员工思想的沟通与潜能的挖掘;致力于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塑造;同时致力于员工需求的满足。
人性化管理既是对科学管理的必然依托,又是对科学管理的自然超越。在企业管理处于较高水平时,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理论内涵与运作模式告诉我们:人性化管理,是在科学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理念因为反映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社会现实,因而更具有先进性;但它的运作条件比之科学管理也更为严格。尽管人性化管理是所有企业管理都必须遵循的一种时代潮流,但不同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还应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主导管理模式。
三、企业人性化管理制度化的技术构成
观念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只有转化为现实才能实现其价值。企业人性化管理模式的价值意蕴正是通过它的技术层面的支持得以付诸实践,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产生效力,获得“经济证明”,从而达到“科学的形态”。价值和技术、目的和手段的紧密结合构成了完整、统一的人性化管理、任何企图割裂这两者关系、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价值层面的人性化管理和技术层面的人性化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关系类似于内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关系[5]。
以上从价值层面上阐述了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和特点,那么从技术层面上看,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是如何实施的呢?如何将观念上的人性化管理落实到现实的管理活动中呢?基于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本文有选择性地从几个重点环节和方面展开对技术层面的企业人性化管理的考察。
1. 企业管理方式的人性化
企业人性化管理有几种常用方式,分别包括情感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文化管理等三个主要层面[6]。
首先,情感化管理。情感因素是构成管理者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被管理者工作主动性和效率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会使人青春焕发,朝气蓬勃,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劳动效率;反之则使人行动迟缓,萎靡不振,工作状态大为下降。情感因素影响着管理的全过程。情感化管理,就是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消除职工的消极情感。要充分发挥情感在管理中的效能,充分开发被管理者的潜能,激发其内在动力,应该遵循信任、尊重、关心的原则。信任原则。信任是一种最高的奖赏,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基础。
其次,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是企业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方式。民主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保证管理活动正确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只有当人们切切实实地管理起自己的事务,才能真正激发起对企业的归属感、命运共同感、责任感,从而尽心尽力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贡献力量。专制作风的管理由于实行独断管理,与下属就没有感情交流,而下属则容易产生消极不满的情绪,甚至产生怨气和对-抗情绪。放任自流式的管理实际上是无政府管理,一切放任群众自理,这种工作作风难以完成工作目标,管理者也没有权威性。民主化管理实行参与管理,把管理权交给群众,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管理顺利开展。人性化管理实践表明,实行民主管理或参与管理,一方面可以达到改善组织与其成员的关系、提高士气、缓解抵触情绪的目的;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开发员工的潜力,成为改善个人和企业绩效的一种方式。
最后,文化管理。从一定意义上一说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正在逐步演化为一种文化管理。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管理热潮足以为证。企业管理发展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愈来愈引起企业管理专家的重视。文化概念具有差异性,企业管理中所谓的文化一般是指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使个人行为能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规范和模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企业形象、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经营理念、道德规范、文化生活、企业精神、价值标准、管理哲学等[6]。
以上五种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构成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手段的“套路组合”。企业管理者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方式。
2. 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人性化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置都是按管理职能设置管理部门,按管理的幅度划分管理层,从而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越来越不适应信启、社会的要求,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已成为新的趋势。为此,人性化管理提出了“企业再造”的新思路,主张对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再造,由集权型向分权型转变,把氏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改变为网状并联式的扁平化管理组织结构。这种扁平化管理组织结构是逐步发展而来的。当前,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这种扁平化管理的趋势更加明显。典型的例子是行业内部兼并,如波音兼并麦道与欧洲的飞机制造业抗衡,对于这种行业兼并后形成的巨型企业,如果没有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仍然沿用金字塔式的直线职能制,势必行不通[7]。 我国出现的“劳力资本”的企业改革试点也是扁平化管理的体现。这种改革使得除技能和知识可作为一种资本外,一般员工也可以自己的劳力作为资本参股。这样将出现三个变化:从传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隶属关系,变为事实上的合伙关系;从员工自身拥有的劳力或智力的个人所有者,变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从管理者的外部激励,变为因为能与企业分享利润而自我激励,由他律变为自律。这就在管理形式和产权形式上肯定了员工的主人翁身份,而不是文字上、口头上的主人。可见,实行分权管理的扁平化模式触及最深的是企业产权结构。随着公司股票的自由流通,资本日益社会化和公众化,最终导致的将是产权的社会化和企业的社会所有制。
3. 企业管理决策和信息的人性化
企业管理的关键是决策。管理决策的人性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决策目标从最优化准则向满意性准则转变。科学管理理论中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目标的选择应遵循最优化准则,即寻求一定条件下的最优解。最优化准则是一种刚性准则,它的应用,只有在“决策时所有措施和方案都是已知的,而且第一方案所能取得的成果也是可以确定的”时候,才能实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复杂性,决策者既不可能找到一切方案,也不可能比较一切方案,因而“最优化准则仅仅存在于逻辑推理之中,没有实践价值”。
第二,决策程序要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以民主化为基础。决策过程中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类似于“多谋”与“善断”的关系。“多谋”体现民主化,“善断”体现科学化。决策的科学化必须以民主化为基础。企业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决不能只凭“长官意志”,一个人说了算,而必须由“一言堂”转向“群言堂”。“一言堂”式的决策属于“刚性决策”,它很难避免主观、片面、武断的错误,为害极大。“群言堂”式的决策是由相关少、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再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择善而从。由此形成的决策,称为人性化决策[7]。另外,为了在决策中较好地实现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有机结合,应建立“谋”、“断”即相对分开又相互制约的现代决策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平行地建立决策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以后者作为前者的“外脑”,为决策系统最终进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
企业管理的关键是决策,决策的关键是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并对之加以科学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因而,决策的人性化要有信息的人性化与之相适应,没有人性化的信息的支持,人性化的决策是很难做到的。
同上述“一言堂”式的决策属于刚性决策、“群言堂”式的决策属于人性化决策相联系,单一化的信息可称为刚性信息,灵活、多样化的信息可称为人性化信息。人性化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是复杂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这种复杂多样的信息可归为不同的科类,如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等等。当然,这种信息的分类也有其不确定性的一面,其表现是往往同一信息可归入多种不同的分类中。例如,用退货、返修次数反映的顾客满意程度既是数量信息,也是质量信息;既是内部信息,也是外部信息;既是物质层面的信息,也是精神层面的信息。
4. 企业生产管理的人性化
企业人性化管理在生产管理中的具体表现就是“顾客化生产”。长期以来,追求规模效益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目标。这种目标追求其实表明了一个企业是为自身生产还是为顾客生产的原则立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生产管理目标追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转变就是由传统的“大量生产”转向“顾客化生产”。导致这种转变的客观经济依据是:一个社会如果处于贫困状态,物资比较匾乏时,社会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就比较单一,因而比较容易满足。一旦一个社会进入富裕状态,社会大众拥有的财富多了,购买力强了,消费者的心理就会变得复杂,消费行为就会变得更具有选择性(更具有挑剔性)。这就要求企业及时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产品和服务[8]。另外,导致生产管理的这种转变的还有以下几个具体原因:第一,规模生产要求不断地增大设备生产能力,导致生产和管理成本的增大,往往形成超额的、富余的生产能力,造成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第二,规模化生产使得评估员工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难,进而造成激励机制的弱化。第三,随着管理的复杂程度的增长,组织协调的工作量呈几何级数递增,制约了管理效率。第四,管理体系的复杂性直接导致管理层次的增多,信息向上反馈和指令向下传送的失真的情况难以避免。
社会需求的这种变化,实际管理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到生产管理上来,就是传统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的“大量生产”转变为能对顾客复杂多样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顾客化生产”。“顾客化生产”要求企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新产品,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比如采用人性化生产线来灵活组织生产,突出多品种、小批量。全面的生产管理人性化,即“顾客化生产”还包括生产过程的人性化、产品的人性化和基础结构的人性化三个方面。
5.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
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差别就在于前者不单单把人当成一种成本看待,而是把人视为企业中最宝贵的、可以增值的资源。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这里隐含着哲学上的一个悖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人,而不是当成任何形式的工具或手段,人是世间的最高价值,人本身就是目的。但是把人看成一种资源,即使是宝贵的资源,也具有对人操纵和利用的一面,人仍然不过是实现企业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这种思维中的矛盾也反映了人类存在的一种二律背反状态:从人本主义的立场看,人是最高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应服务于人,是否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衡量一切的最高价值尺度。另一方面,作为目的的人,是现实中活生生的、有着各种需求和欲望的人,外部世界不会自动来满足人的需要,人又必须充当手段,以自身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人性化管理理论认为: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把作为目的的人和作为手段的人统一起来。人作为目的是终极价值,人充当手段是由这一终极价值派生而来的。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它提醒我们防止在管理实践中的本末倒置[9]。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的效果就不能仅仅是成本的节约、绩效的改进、出勤率的增加、效益的提高等功利目标,还应有工作生活质量的改善、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等与人性相关的人文目标。这些人文目标本身就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实现功利目标的手段。
承认人的各种需要的合理性,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予以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责。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把管理的视角由工作移向人,工作的设计、规章制度的制定、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的变革,要更多的考虑人的因素。事实上,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弹性工作时间增加、员工参与管理、团队建设、职业生涯设计等管理方式都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回归这一时代特点。
总之,企业管理方式、管理组织、管理决策与信息、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五个环节共同构成了技术层面的企业人性化管理体系的主干。毫无疑问,技术层面的人性化管理的各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一个环节或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对其他环节和整个人性化管理产生负面作用。比如,没有组织结构的人性化即扁平化管理,就很难实现顾客化的生产管理;没有信息的人性化就做不到决策的人性化:不正确应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就无法顺利展开各项人性化管理活动。总而言之,在具体的企业管理实践当中,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技术层面人性化管理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黄胜杰:“略论企业人性化管理”,《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 郭红林:“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及借鉴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
[3]. 尹志雄:“论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求索》,2001年第2期。
[4]. 陈昆玉:“论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现代经济探索》,2000年第9期。
[5]. 余源培:“论弘扬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功能”,《复旦学报》,1999年第3期。
[6]. 张德:“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特区企业文化》,1995年第2期。
[7]. 任佩瑜:“论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阶段、规律和趋势”,《经济体制改革》,1997年第5期。
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也是构成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制度化管理与人性管理之间和谐有机的统一,是当前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1 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制度化管理,就是依照既定的程序和规章进行管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用制度来管理人”。实行制度化管理,意味着管理活动的范围与内容都应由制度作出界定,管理者的权限范围及行使方式都要有制度依据,任何组织成员的言行都须合乎制度要求。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科层制的必然产物,它相对于传统的、主要依靠习惯和经验进行管理的方式而言,摒弃了随意性和主观性,标志着管理从经验走向了科学。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等各个环节上,尊重、相信、依靠员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把对人的能力折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首要位置,帮助员工成为能够自我管理的人,并在岗位上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人性化管理作为当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式之一,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尤其是人的能动性,把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与达到企业的管理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是对传统的科层式管理的辩证否定 。
2 制度化与人性化结合的辩证关系
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依据的,是基于人的人性特征而实施管理的一种模式。一旦失去科学的制度依据,管理就会趋于人情化。中国社会是一个注重血缘、亲情和人情传统的社会,如果不用科学理性的尺度去丈量、规范管理者的行为,企业管理难免会缺少公正、公平,员工就会受到不平等的对待。离开制度管理来谈人性化,也就离开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失去了管理的方向和目的(平等、公平、公正)。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企业必须要有一套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员工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形成一种决策科学化、标准化、监督制度化、考核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严格的制度看似冷酷无情,但它却是企业正常运转和不断发展的保证。科学的制度化管理不仅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同时也符合员工个人的利益。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人都是有惰性的。管理松弛、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大锅饭”是滋生员工惰性的**“土壤”。长此以往,员工私欲膨胀、各自为政、放弃责任、混时度日。在管理实践中,人性化管理要重视人性,但对人性不能放纵。一方面,在管理中要充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使管理贴近人性;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性的弱点与消极面会阻碍管理,对人性的弱点与消极面不能放纵、无原则、无限制地张扬。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有实践意义的人性化管理。因此,健全的制度是企业运行的基础,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如果没有制度作保障,也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 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效结合的原则
制度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因而制度是刚性的。如在刚性的允许空间范围内保持一定的柔性,使之刚柔结合,则能弥补刚性的不足,从而提高制度的效能。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效结合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1)民主化。再完善的制度,肯定还是有空白的地方,或者制度是出台了,但不易实施。如果执行制度和被执行制度的人在内心是不赞成或反对这些制度的话,那么再完善的制度执行起来也会变味。因此,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必须高度发扬民主,让下级和员工参与制度制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集中他们的才识和智慧,反映他们的意志和愿望,把共识和承诺变成制度,这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只有员工从认识上理解制度,从态度上赞成制度,从感情上拥护制度,才能从行为上遵守制度。
(2)人性化。制度是由人来制定的,也是为人制定的,因此制度必须充分体现出人性化。人性化制度表现在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两方面。在制定制度时需要从尊重人和爱护人的角度出发,使制度合乎人的实际,关注人的态度,体现人的意志,表达人的愿望。在执行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人的个性,尊重人的感情,顾及人的尊严,不伤及人的合法权益。在制度原则范围内,给员工更多的机会,使员工感到企业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从而将人性化管理融人到企业制度管理之中,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
(3)弹性化。企业内外环境在不断变化,制度也必然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没有亘古不变的制度,也没有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制度。因此,不仅制度要随环境变化而修正,而且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利权变。若制度只有刚性而无弹性,必然会失去活力。
4 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结合的方式
制度化和人性化是伴随管理活动全过程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正确处理好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1)人力资源管理在充分尊重员工个性的同时,应当制定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使个体的价值观、行为观统一到企业和社会的发展目标上,形成**的合力,以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把管理活动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与人的生理、心理等的综合系统中进行,在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服务于企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2)研究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必须建立在对企业员工的基本状况及主导需求等主体因素进行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之上,必须把大多数员工对制度的拥护度和可接受度作为基本依据之一,必须努力探寻能够深入员工心灵和灵魂的途径。只有把制度构建在“以人为本”的立足点上,制度才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发挥出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实现其初衷和目的。必须指出,坚持人性化管理的原则不仅是制定管理制度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实施制度化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一个企业不能幻想有了严密的规章制度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因为实施制度比制定制度更关键。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由于其相关制度是为人而设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员工的期望值,因而执行制度时尤其要注意把握好“法治” 与“情治”、“他律”与“自律”的辨证关系。只要企业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能得到有效保证,就应尽可能发挥“自律”作用,缩小“他律”的范围,以人性化管理推进制度化管理。
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理性化;制度因素;人文动因。
回顾西方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能有今天的成功以及引以自豪的管理理论体系,完全是和它们在管理中所体现的理性化密不可分的,这种理性化正是西方人文精神在管理领域的集中体现。可以认为,在西方管理学体系中,理性一直以来都占据着核心地位,人们对理性的假设是普遍存在的,并具体表现为科学化、制度化、科层化等外在形式。[1]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近性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与各种理性的制度因素及西方特有的人文因素、文化结构分不开的。而在西方管理中所体现的理性化因素则完全植根于这种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在对管理理性化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时也离不开制度和人文这两个层面的因素。
一、形成管理理性化所必要的制度因素
(一)商品文明与经济理性的形成
管理文明根源于成熟的商品文明,管理理性化产生的先决条件是理性经济环境的存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完全演进是西方管理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商品文明中,每一个经济主体都遵循“理性人”、“经济人”的假设,其行为都是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这种经济理性决定了企业管理行为必然呈现出理性化的色彩。
(二)产权制度的法律保证
产权明确才能权责清晰。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能够明确界定交易边界,有助于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从而提高社会合作效率。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通过制度的力量塑造出有着强烈逐利欲望的健康经济主体,使企业的财产权和剩余索取权有着明确的收益人,保证企业所有者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理性行为。
(三)企业家和职业经理阶层的出现
管理理性化造就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阶层,反过来,这一阶层的形成又成为保持管理理性化的重要基础。企业家不是一个实体概念,而是一个职能概念;不是一个持久不变的职业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理性选择。因而,不论是熊彼特,还是其他经济学家,都是从职能上来定义企业家的。比如,熊彼特就认为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突显了企业家理性精神的核心和实质。
(四)健全的人才交流市场
从整个社会来看,健全的人才交易市场能够保证每一个企业的活力。没有人才的合理流动,也就无法实现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直接导致企业的用人行为缺乏理性。只有在一定的人才市场压力下,企业内部才能按照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原则建立起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个人的成长。因此,合理自由的人才流动是企业管理行为及其员工工作方式理性化的基本保证。
(五)完善的价值评价机制
企业中一套良好的价值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价值评价机制可以促使企业克服短期行为,从而理性地将企业的近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同时,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完善的价值评价机制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业绩考核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每个成员的价值和贡献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促使每个成员的工作行为趋于理性化,以达到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双赢的局面。
二、人文因素才是形成不同管理模式的内在动因
上述各种制度层面的因素对于管理理性化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引导管理理性化的产生和发展[论文网 LunWenDataCom]。但是,我们在广泛穷诘各种制度条件之后,发现这些并不是管理理性化形成的充足条件,应该看到,在一些社会中这些因素并非完全阙如,但依然很难在管理中形成理性化,比如中国在经历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后,可以说上述制度因素已经有了一定的发育,但管理理性化因素在企业中仍然遇到很大的障碍。而在西方社会里,当这些制度因素一旦具备以后,管理理性化也就顺乎历史潮流地自然表现出来,为了探究这其中的巨大差异,我们必须把研究的目光投向能够表现不同社会文化的人文因素。
应该看到,人文因素才是管理的母体,它是管理走向不同模式的内在驱动力。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雷恩(Daniel)所说的那样:“管理思想不是在没有文化的真空中发展起来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发现,他们的工作总是受当前文化的影响。”[2]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人文因素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因而其管理思想、管理行为和管理手段也就各有差异。我们可以认为,人文因素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在东西方不同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是人文文化、伦理文化,它强调人性本善,长于协调人际关系,追求群体的和谐。和西方的防范性管理不同,东方管理具有引导性的特点,即通过特定的途径,使员工接受企业准则和伦理,从而形成自我管理、自觉管理的特点。这一管理不妨称之为“柔性管理”,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突出了人性的重要性,加强了对人基本信条和价值理念的关注,但是,在以“情”为纽带进行管理的同时,忽视了“法”的重要性,增加了企业管理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表现为管理行为散而乱,并且依赖群体的惰性思想,抑制了个人创造力的发挥。[3]
东西方文化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不能绝对地否定其中的任何一种,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两者都有不利于管理发展的消极因素。在中国企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和承认东方管理模式中积极因素,而另一方面,我们企业中表现出来的严重缺乏管理理性的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而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近代工业革命与西方文明相结合的产物,自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Taylor)提出科学管理以来,管理学的发展便始终带有西方理性化人文精神的全息特征。因此,我们应该分析一下西方人文精神在其管理理性化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巨大的驱动作用的。
三、西方人文精神与其管理理性化
(一)西方传统的个人自由主义
个人自由主义原来的含义不过是指政治上的民主、自由、人权,后来发生了重大的社会意义转变,西方人把个人自由主义贯彻到经济和政治制度中,成了西方传统精神中最为独特的理想主义。个人自由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位的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强调个人成就和个性至上,在西方看来,只有靠个人去奋斗、拼搏和冒风险,而不是利用投机取巧、歪门邪道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本领,因此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上更趋于理性化和个性化。西方人对自由的探求侧重于向外,以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为达到自由的途径和手段,这就促使人们去创新和进行发明,人们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技术,而很少考虑某个专家或权威的理论和看法,所以科学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的传播。基于这种个人自由主义,西方人反对在前人的成就中去探索有利于事业发展的东西,而主张进行独创。在这种个人自由主义的人文精神下,理性得到了孕育,企业家阶层以其创新精神在社会范围内迅速崛起,为企业的发展和理性管理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二)西方“天人相分”的思维观
西方思维方式倾向于天人相分(主客相分)。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二元论,亦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构成的。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将人与自然分割开来。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自然,而人本身则在哲人们的视野之外。到苏格拉底时,他已经认为“心灵是唯一值得研究的对象”。也正是由此开始,西方文化中就出现了关心人与关心自然的分野,这也正是“天人相分”思维方式的体现。尤其是到了中世纪,人不但与天相分,而且成了天(亦即神)的奴婢和臣民。近代以来,随着人性的解放和科学的发展,人们不仅把无形的天(亦即神)踩在了自己的脚下(如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同时,还开始向有形的天(即自然)开战。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的节节胜利,科学精神与理性分析亦得以发扬光大,在近现代的西方文化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影响到了包括企业管理在内的诸多人类行为。“天人相分”这种在对立中求统一的思维方式使西方人对客体的分解能力强,具有分解思维、逻辑思维的特长,善于将事理细密解剖和层层推衍。西方的管理理性化正好符合了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这也正是为什么泰罗制这种科学管理方法能够在美国推行开来的原因之一。
(三)韦伯宣扬的西方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是第一个积极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学者,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不仅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而且把它当作一个文化学范畴。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形成是以欧洲理性主义为精神基础、以理性的具体核算为集中体现的,具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文化体系。这种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合理而有系统地追求预期利润并节制消费的态度,并且以劳动为义务,以履行个人的职业责任为天职。其理性之处,不在于增强人们对金钱的欲望,“资本主义更多的是对这种非理**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4]而在于为个人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一种伦理上的约束力。所以,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不仅能培育出严格的自我约束力,激励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他们的世俗工作,而且能在近代经济秩序中培育出合法地赚钱就是美德的价值观念。这种劳动和赚钱的态度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的经营,而资本主义经营也正是从这种资本主义精神中吸取其最合理的精神动力。同样,作为社会人文精神在企业管理领域的缩影,西方管理中的理性化就充分体现着这种合乎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瑞典]斯文·艾里克·肖斯特兰。管理的两面性——雅努斯因素[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 董四代。文化观念创新和管理革命[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交车队管理 制度化人性化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她肩负着为广大市民提供出行服务使命的同时承载着无数鲜活的生命,心系千万家庭,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质量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公交企业管理是保障公交服务质量的前提,车队管理是公交企业管理的难点,这是由驾驶员和车辆的特殊性决定的。而只要管好了驾驶员,也就基本管理好了车辆,所以驾驶员队伍管理是车队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关乎公司、车队和员工的发展,也关乎公交服务的质量及广大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驾驶员队伍管理与其它团队管理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管理驾驶员队伍,必须加强制度化管理,同时又要注重管理的人性化,只有将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管理。
一、加强公交车队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公交车队制度化管理的必要性
公交服务质量影响广大市民的出行安全,也关乎整个城市的形象及社会的和谐。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城市公交服务质量投诉呈上升趋势,如公交司机服务态度差,丢站等现象比较普遍,也反映了我国部分城市公交车管理方面的不足。
2.注重公交车队管理人性化的必要性
驾驶员的身体健康是营运安全的一大重要因素。驾驶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长期饮食时间不能定时,生活缺乏规律,驾驶员的劳累积劳成疾,患肠胃、腰椎病的成为普遍现象,甚至猝死在驾驶岗位上的也时有所闻。如南京公交的谢二喜晕倒在驾驶岗位上(深圳公交655线张军猝死在驾驶岗位,近年长沙也有在公交岗位上殉职的)。根据本人十多年的汽车驾驶与车队管理工作经验,公交车队作为公交企业管理的终端,在贯彻和执行公司的管理决策时,必需充分考虑驾驶员的生活需要、工作需要、精神需要,尊重和体恤驾驶员的辛勤劳动。公交车队只有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驾驶员的积极性,并使之共同参与车队管理,变被动为主动;车队营运也就能安全、和谐,就能准确而圆满地完成车队各项指标和任务。
二、如何加强公交车队制度化管理
1.加强制度化建设
加强制度化管理,首先要加强车队管理制度建设。四年前,随着政府对城市标准化的建设,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深圳公交线路已基本被收购,我也有幸成为东部公交九公司M282车队管理的一员。四年来,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与成长,公司制订了严格的员工行为规范及考核制度,具体包括安全、文明行车;着装整洁,规范作业;服从管理,携带、佩戴相关证件;按照规定报站;依次进展,在规定的区域停靠;按照运营班次、时间准时发车,不得滞站、甩站、拒载、中途逐客、强行拉客;维护乘车秩序,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婴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向乘客提供合法有效的等额车票等方面。通过制度建设使每一位驾驶员都有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每个车队在安全、服务、维修、营收任务等各方面也都有了明确的考核目标,通过每月、每季度、每年的考核落实这些制度和目标,从而不断提高车队管理水平。
2.严格规范管理
严格规范管理就是要严格遵章办事,而作为车队干部,作为管理者,应先建立起足够的威信,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善于发现、查找、分析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坚持做到按照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大胆管理、严格管理,这既是职责所在,又是对车队和公司及上级领导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一旦发现车队驾驶员队伍中存在问题,就绝对不能漠视问题、回避矛盾,充当“老好人”,担当“和事佬”。否则不仅不利于问题和矛盾的解决,还会导致问题的扩大和矛盾的加深。你越是不敢管,下属或职工越是不把管理制度当回事,长此以往,无形之中就会纵容不良习气的滋生和蔓延,致使不遵章守纪、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越来越多,会更加难以管理。所以,有了管理制度以后就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公交车队。
3.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强监管
虽然大部分公交公司都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但公交车每天都在外面跑,路况多变复杂,乘客千变万化,司机驾驶技能及职业素养的高低不同,很多时候都由司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使得对驾驶员的监管存在许多困难。虽然乘客的投诉对公交服务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往往在违规事实的界定方面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公交行业中的应用,为公交车与驾驶员的监管提供了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手段,如通过安装GPS定位系统、监控摄像头、利用智能调度平台综合管理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对公交车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三、如何提高公交车队管理人性化
1.加强人文关怀
在大胆管理、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经常关心和爱护下属和员工,做到严爱相济。要把“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落到实处,从车队角度力所能及的为职工多办好事、办实事。如提倡和打造卫生、文明办公环境、就餐环境、休息环境、如厕环境;看望住院职工;同职工交流时对职工工作之外的家务或个人的一些琐碎之事(感冒发烧、头疼脑热、闹肚子、孩子升学入伍、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嘘寒问暖。从以上这些琐事之事上做好工作,有利于感化人心、凝聚人力,有助于职工对企业的认同、对管理者的认同,有益于职工从内心接受车队日常的严格管理。
2.加强车队企业文化建设
车队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作为车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加强车队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如组织车队员工开展集体文体活动和户外郊游活动,开展“服务质量明星”评比和“安全文化月”等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和精神追求,当然畅通内部沟通渠道也非常重要,如建立车队QQ群、车队微信群,加强沟通交流,营造“以人为本”、“互助互爱”的车队文化氛围,从而提高车队员工的团队意识,增强车队的凝聚力。
四、如何实现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理是相辅相成的,制度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而人性化管理是在制度管理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它既符合人性又符合理性,最终达到“发展人”的根本目的。人性化管理的制度是一种符合人性的制度,非但没有淡化制度管理,而且要健全管理制度,甚至强化制度管理,它将管理制度内化为每个人的观念,成为内在自主的控制。人性化管理不是对科学管理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理性的继承,一种科学的修正。制度管理和人性化要求是管理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制度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而人性化管理是对制度化管理的一种有益补充。总之,管理不能没有制度,但又要求在制度管理中彰显人文关怀,体现人的理性关爱,体现管理的科学性。如此,制度才能在管理中发挥作用,实现管理的目的,实现公交车队的规范、科学、高效运行。
1.公交车队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人性化
要实现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有机结合,首先是在制定驾驶员行为规范准则和绩效考核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人性化要素。在制定驾驶员行为规范准则时,必须做到科学研究驾驶人员的生理、生活、工作、精神需求和变化规律,做到“以人为本”。在制定驾驶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时就科学合理地利用员工的激励机制,要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既要充分调驾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要考虑员工的基本需求。
2.公交车队管理制度的执行要人性化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是将人性学理论应用于管理,按照人性基本属性进行管理的管理哲学。因此,必须加强与驾驶人员的的沟通交通,了解他们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甚至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及工作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落实公交车队的管理制度,在解决车队管理中的矛盾时才能对症下药。只有在满足驾驶员生理、生活、工作、精神需要的前提下执行公交公司的车队管理制度,才能既实现车队的规范化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驾驶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为社会提供安全、经济、高效、和谐的公共交通服务。
3.讲人性化管理不等于讲人情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以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研究、使管理更贴近人性,是科学而具有原则性的,是对人性的引导、激励、控制,所以讲人性化管理不等于讲人情,人情化管理则没有制度作为科学依据,是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是对管理制度的漠视,对人性的不尊重。如驾驶员犯错,违犯公司规章制度,管理者发现不处罚你,说没事,当没发生,叫讲人情。而人性化则不同,不但要告诉你错了,而且要帮你指出错在哪里,这样做的危害,以及怎样改正,使你从认识上得到进步,今后不再发生。
4.人性化管理不等于人随意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依据,需要严格执行与约束;所以人性化管理绝非随意、随便化。人性化管理是对被管理者行为要求的人性化,而非管理者行为的人性化,人性化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整个车队的科学、规范、高效运转,而随意化管理则是以管理者意志或利益为目标的,单凭管理者个人好恶,主观判断,如某领导出于个人意志允许怎么样或任意发号司令或想怎样就怎样等叫随意化。人性化管理车队不能成为车队管理随意化的借口,人性化管理必需建立在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
五、结论
公交车队必须实行制度化管理,才能确保公交服务的秩序,保障公交服务的质量;同时,公交车队又必须实行人性化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驾驶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从营运安全的瓶颈中走出来。所以,公交车队只有实行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才能既保障公司、车队和个人的共同成长,又能为社会提供安全、经济、高效、和谐的公共交通服务。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