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传

徐文长传 徐文长传范文第1篇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③,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

徐文长传

徐文长传范文第1篇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③,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声名籍甚:名声很大。②数奇:命运不好,诸事不顺。③曲蘖:酿酒用的酒母。这里指酒。

译文: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县的生员,名声很大。薛蕙任越州学官的时候,对他的才情特别赏识,把他视为国家的杰出之士。可是他命运不好,多次考试都不中第。中丞胡宗宪听说他的情况后,请他到幕府做门客。文长每次进见,总是穿着葛布衣戴着黑头巾,纵谈天下事,胡公非常高兴。这时,胡公正统率着数处边防地区的军队,威镇东南,披甲戴盔的将官,跪着跟他说话,像蛇一样匍匐前行,不敢抬头,文长却以胡公部下的一介书生的身份却显得那么高傲。议论的人把文长比做古代当幕僚时的刘真长、杜少陵。适逢胡公得到一只白鹿,让文长做一道奏表,奏表呈上去,世宗看了很高兴。胡公因此对他更加器重了,一切公文奏章,都让他来写。文长自恃有雄才大略,好出奇妙之策,议论军事大多能切中要害,在他看来,当今的士人没有能够让他中意的。然而他竟不得志。

文长已经在官道上不得志,于是就放肆地饮酒,尽情地游览山水,跑遍了齐鲁燕赵等地方,深入观看了北方的沙漠。他所见的高山崩坠、大海奔腾、沙石飞扬、雷电疾行、风雨轰鸣、树木倒拔、幽静的山谷、繁华的都市、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怕的形状,全都表现在诗歌里。他胸中又有蓬勃奋发不可磨灭的壮志,和英雄不得志、立足无门的悲痛。所以他写的诗,像愤怒,像嬉笑,像河水在峡谷中鸣响,像种子从泥土里萌发,像寡妇在夜里哭泣,像漂流异地的旅客在寒夜里起程;虽然诗的体制风格时有卑弱的缺点,然而构思巧妙有创造性,具有高贵昂扬的气派,不是那些奴颜婵膝、像专事侍奉的女人一样的文人所敢比拟的啊!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解,气度沉静而且章法谨严,不因模仿比拟而损害他的才情,不因空洞的议论而伤害他的格调,真是韩愈、曾巩一类的杰出人物啊。文长既然向来不能跟世俗合拍,当时所谓诗坛的领袖人物,文长都呵斥怒骂。所以他的名声不能传出越地,可悲呀!

后来,文长因疑忌而误杀他的续配夫人,被下狱定了死罪。太史张元汴极力营救,才能够出狱。徐文长晚年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装出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都碎了,用手揉,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扎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说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越地做官的同年进士,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阙编》两种而已。但徐文长终究因为不被当世容纳,不能施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问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屡试辄蹶(失败)

B.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让……做门客)

C.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刚)

D.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委托)

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徐渭的形象。

【张海/供稿】

参考答案

《徐文长传》

1.C(方:比方,可译为“比做”)

2.(1)披甲戴盔的将官,跪着跟他说话,像蛇一样匍匐前行,不敢抬头。

(2)文长已经在官道上不得志,于是就放肆地饮酒,尽情地游览山水。

徐文长传范文第2篇

徐沟过去是县城,又处晋中盆地的中心,是东西南北物质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山西每县必有山,唯有徐沟县没山。徐沟城,三河环绕(洞涡河今潇河、金水河、象峪河),七路行财(通往北京、西安、太原、口外等地的七条大道),庙宇林立有六十余处,周边城市都很近,北离太原37公里,东离榆次30公里,南离太谷15公里(形意拳的发祥传播地)、祁县30公里(戴氏心意拳的发源地),西距晋源(形意拳对练六法的传播地)、清源20公里。而且每月都有庙会,全山西省就徐沟的庙会最多,过去徐沟县被称之为“小上海”,非常繁华热闹,特别是二月初二和十月初二的骡马大会,一连五天,近处别说,远至蒙古、新疆的都要来赶会。正月十五又有徐沟的传统文娱背铁棍、耍狮子、搅龙灯、旱船等盛行的民间武术艺术节,这些都是和武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是武林同仁的技艺交流大会!

徐沟的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自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只有占据徐沟城才有攻占太原的便利条件,解放战争时我为徐沟争夺而战,把阎锡山、赵承授部队堵在大常,顺利地打胜了大常战役,当时如果赵承授部队占领了徐沟城,又和太原成犄角之势两头相应,我军的后果不堪设想。要想解放太原,必须先拿下徐沟,所以徐沟有着得天独厚的战略地理位置。

徐沟在武术方面也有着辉煌的历史。据清光绪《徐沟县志》记载,只明清两代徐沟就出过武进士6名,武举人61名;武将有城东三里庄子村的台湾总兵王介福,城西四里常家庄的镇海卫守备常裕纶。而最早流传在民间的武打故事,则出现在五代时期的传说!徐沟自古普遍流传的一个故事,最早是在宋朝以前赵匡胤下河东,征战在徐沟时,有姓董名金莲一女将武艺高强,先锋官郑恩和青年女将董金莲殊死搏斗。郑恩因屡战打不过董金莲,便贼出百计耍起坏主意,郑恩本是无赖出身,什么下流手段也能使出!便败退至董答桥头(董家营与王答之间的洞涡河桥),当着众三军的面,脱裤子玩,羞辱女将董金莲,让三军将士们哄堂大笑。董金莲乃是黄花姑娘,性情刚烈,哪经得起如此侮辱,愤恨不过,紧咬银牙拔剑自刎。郑恩觉得十分得意,旁边的赵匡胤看见了郑恩如此卑鄙下流的做法,非常生气地说:“我将来事成之后先杀你这小人(请参看戏曲《龙虎斗》)。”果然赵做皇帝后,便杀死了随他身经百战,一同打天下的结拜兄弟郑恩,因此激起了郑恩妻子桃三春率部造反,包围攻打京城,赵匡胤被逼无奈,直至斩了自己的龙袍才解围(参看戏剧《斩黄袍》)。

武术在徐沟的传承

中华武术是我民族的瑰宝,也是祖国的一项很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在古老的冷兵器时代,是主要的搏杀技术,先人为了保家卫国,对各种战略战术,都有过长期的实践和精心的研究,凝聚了无数志士仁人的聪明才智,产生了诸如《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等兵家经典。后来发明了火药、制造了枪炮,随着战争的现代化,武术的战斗作用则逐渐减弱、消退,使武术转化为技击搏斗、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

徐沟自古以来就是各路武术豪杰融汇交流的平台。一是徐沟位于晋中腹地,为东西南北物资文化交流的中心,无山无沟,四通八达,来走方便;二是距离周边武林祥地很近;三是徐沟城商贸繁荣,七路行财,商宦巨富们多有“镖头”及“看家护院”的武林高手荟萃于此;四是徐沟城的庙宇多、庙会多,武林同仁常利用庙会期间进行技艺交流;五是徐沟的文化教育发达,从书院到学校,一向重视体育,在教师、校长中多有武林中人或武术爱好者,常对学生进行武术训练。以上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徐沟成为著名的“武术之乡”。

时势造英雄,武术之乡名师多,兹将历史上的武术名师介绍几位:

孟天锡(1874~1929年),字子纯,原籍清源县长头村,少年时随父经商,定居于徐沟县城。他自幼聪明好学,喜武,16岁时,其作文已闻名全城。他父亲见他争强好胜,喜爱玩枪弄棍,便送他到太谷县拜武术大师车永宏学习武术。七年后他的功夫大成,形意拳、八卦拳无一不精。他为人豪爽,慷慨助人,扶正除邪,成为徐沟城的一名豪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天锡经友人介绍入山西武备学堂接受革命思想,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同乡爱国人士刘文炳介绍,天锡与革命进步人士合创徐沟县南街公立学堂。他任武术总教师,传授各种拳法、长短器械、兵式操课。他教人育才以武德品行为重,并注重实用技击。他带领学生参加省城运动会比武,其队伍整齐矫健,受到观众赞扬。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又兼官立小学教师,义务授课,深受广大民众称赞。

191 1年辛亥革命爆发,天锡积极响应,支持配合省城太原的革命行动。同年9月初,他与常富山、侯丕贤、许守贞组织弟子一百二十余人待命,并筹集快枪、手枪、火枪、刀杖若干,宣告成立民团,众人一致推选天锡为管带。

革命军于10月23日南下,途经徐沟县城时,因军纪不严,有许多随军队趁机混入县城的游民歹徒掠抢了城中商号和民众的财物,有些歹徒还伤人放火。天锡见此情景,怒火填膺,便将这伙歹徒的几个匪首斩首示众。众匪徒惧天锡之威,四处逃窜,县城才得以安宁。山西成立国民公会后,徐沟民团解散。民国二年(1913年),省内各务司以天锡维护治安有功,任天锡为徐沟县警务长。1914年徐沟县知事欲陷害天锡,他只好离职隐居。以后又任过保德县邮业局长。民国十八年(1929年),天锡一病不起,久治不愈,于次年逝世,享年56岁。他在徐沟兴办教育、维护治安,积极参与革命,深为后人称赞。传说《形意拳大全书》的封面,郭云深来山西和车永宏等人的照片,就是他当时在徐沟照的,因那时照相相当困难,没钱人见也见不到,而且他也是车永宏的高徒。

说孟天锡,须顺笔提一下他的师傅,太谷形意拳祖师车永宏。车永宏,字毅斋,人称车二师傅,他虽不是徐沟人,但与徐沟有不解之缘。他既是武术大师,又是车把式。他赶车去太原或上西山拉煤,徐沟是必经之路,往来特别频繁,因此在徐沟传人很多。那时候在徐沟男女老少以会练形意拳为荣。

车二师傅每逢赶大会,便带领李复祯、布学宽等弟子来徐沟教拳传艺,再加上徐沟会多,一住好几天。徐沟盛行一时的练武学艺好不热闹,人人以会武为荣,拜名师为荣,艺高者受人尊敬,并流传当时言到:进了徐沟城都是练武人,有艺无艺,车二师傅的徒弟,不论功夫好赖,娃娃大人都会。

樊永庆,1861年生,山西省榆次市人,长期在徐沟经商,少年时在山西“晋源泰”钱庄当学徒,遇事善于动脑筋,曾多次识破假银元,深得钱庄老板的信任!委任为徐沟钱庄柜台经理。徐沟武风胜行,因此性情豪爽、爱打抱不平的樊永庆便拜在车二师傅门下学习形意拳,而且功夫很高!传人有杨永蔚、樊连蛮、樊瑞峰、裴贵成等。

杨永蔚(1883~1954年),原籍徐沟王答村。自幼在徐沟

城内一家皮货庄当学徒。因酷爱武术,便拜徐沟钱庄掌柜樊永庆(太谷车毅斋的高徒)为师,学练形意拳。为了学到形意拳的真谛,他曾多次秘访师爷车毅斋与著名拳师宋世荣。但他严遵祖训守口如瓶,从不张扬。因而他的拳术非常精湛。他一生谦虚谨慎,品德高尚,教授弟子不温不火,而对那些有意上门挑衅的无赖,则严惩不贷。

由于樊永庆功夫好,名气大,去世早,当地武风盛行,所以徐沟地区由杨永蔚接班开门收徒,凡是买卖家,无论当铺、药店、烧锅、绸缎行等,地方伙计成群结伙,拜师学艺。杨永蔚先生在徐沟传人不少,出名的有西南坊许承麟、郜村王鸿、西楚王杨守先、庄子村姚友谦,董家营柳中泉、丰润村杜生震、东木庄牛培贞、牛广义、清原北营留拐海全(走路虽拐,但练拳很厉害且不觉拐)、太原县石沟的李四牛(有名的中医大夫)、王答村杨一跃等。杨永蔚先生曾两次闯关东,在关东传人很多,很有名气。

杜生震(1900~1990年),解放前在小村当村长多年,维护一村平安有功,威信很高,其他村因通共乱抓乱棍打死多人,唯有小村没伤一人!他说一不二,秉性刚直,在村里红白喜事无有不通,知书达理,写的一笔好字,是文武全才的高手。杜与王鸿、杨守先三人经常在一起切磋,杨守先和王鸿在杜家两败俱伤就是杜给与调解的。杜自幼拜杨永蔚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弟子有武全发、王四娃、郭喜年。

姚友谦,汉族徐沟庄子村人,中共地下党员,拜杨永蔚为师练形意拳,自幼聪明好学出手快,因此深受老师喜爱,在太原小五台参加国考比赛曾取得好成绩。上世纪60年代有个杀猪的叫焦青,长的五大三粗,觉得自己年轻力壮又唱过戏,和姚友谦先生动手,没来三下,就被姚友谦先生一个虎扑打了出去。

柳中泉,太原市清徐徐沟董家营村人,高级工程师,青年时拜杨永蔚为师!精通形意八卦太极拳,对打穴颇有研究。由于文化高、基础好、功夫硬,当时深得王鸿先生敬佩,并常在一起切磋探讨,传人有柳政建、吴保姓等。

对于杨永蔚先生来说至今依然是个谜!因他当时在徐沟武艺不算高,辈分又低,年龄也不大,然而众多名家高手却都出自他的门下。由于当事人都已作古,调查不到,因此百思不得其解!

在徐沟自古这个各路武术同仁交流的平台上,远的不说,据老人们讲,清末民初徐沟每年春秋开展两次武术比赛,周边爱好者都来交流,特别是祁、太二县和太原县地区前来比赛的最多。一直流传至今且久盛不衰。

形意拳:李复祯传陈际德,樊永庆传杨永蔚、樊连蛮、裴贵成。吕学隆传孟立刚(二铁师傅)。布学宽传有苏登瀛、史焕美、张谦、武春修。侯孝贤传王秀娥。

祁县戴氏心意拳:王映海传人有杜圪奴。

少林拳:传人有杨三元、高丙元、常元润。杨三元,聪明绝顶,三般饿艺之冠(谚语说,世上三般饿艺儿,踢拳、下棋和闹票儿,一是练拳骨软如绵,闪展腾挪如飞,二是背后杀棋无人匹敌,三是吹拉说唱触景生情句句押韵。其真名不详,只是说其什么拳种器械都能来一套),武艺精湛。高丙元,练就少林二郎拳,擅长擒拿格斗,分筋错骨。常元润,猴纵跳跃进退神速,内外两家长年坚持练功,如今已95高龄,精神很好。

曾为中国武协委员的布学宽先生每逢赶会,必带领弟子们步行来到徐沟,住进聚庆泉(酒坊)与各路豪杰汇聚一堂交流传艺。

苏登瀛先生品德高尚,一生光明磊落,习武重德,义气为先,与人交往推心置腹,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热情好客,凡来往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由于广善结交,能博采众家之长,所以在武术上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徐沟苏式形意拳法。姿态大方,一招一式紧凑脆彻,形象优美,动作逼真,在苏师与同门师兄弟们的交往下,互不保守,排除了门派之见,弟子们受益匪浅。既继承了布师爷之功德、架势、静节,又在对拳方面有杨吉生先生的对练方法,在技击方面也有孙德宜和王鸿等先生的传作,所以各处比赛屡次夺冠,表演之后同行中人无不拍手称赞。苏师对弟子胜于父子,终身能做到因人施教、百问不烦、千教不厌、言传身教、礼仪道德、文韬武略无不面面俱到。特别让人敬佩的是和他在一起练拳的伙计们,拳是他教的,却介绍给了他的师父师兄弟拜了师,其中有张谦介绍给了布学宽先生成了他的师弟,梁荫彬和杜士秀介绍给了他师兄张永义,张维宾介绍给他师弟神拳圣手孙德宜拜了师。苏老师的高贵品质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怀念的。

陈际德传王鸿、张书田、范孝先、陈挺进、陈石根等。

杨永蔚传王鸿、杨守先、姚友谦、柳中泉、侯树声、杜生震等徐沟一支;传许承麟、王喜亮、杨玉成、刘熙茂等东北哈尔滨一支。

许承麟传刘四货,再传叶二娃、张根娃、王转喜。

樊连蛮传常连保、郭玉儿清徐一支。

孟立刚传王步青再传榆次一支,及清徐、王春、张喜蛮。

道法术艺混为一,圣贤智恿学而得。

身心静正无邪恶,博学苦钻奇才出。

现在武术在徐沟交流更繁荣,太谷布学宽的传人布秉全、布援强、车向前、任德,榆次的程登华、李启荣等,特别是山西形意拳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希贵,每年两次带领众弟子必来交流传艺,每次都有六七十余人参加。

1995徐沟地区所有武术爱好者,老拳师团结在一起,组织成立了徐沟武术培训中心,每年正月十五在政府门前组织演武或比赛,每年组队参加省市主办的国际国内等武术邀请赛,并且取得了好的成绩。

由于徐沟人的热情好客,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众多名家高手的交流接触下,创意性的产生了“搓手”。在互不伤害的原则下,点点化化,不踢不打,充分发挥武术动作技巧,在练习过程中提高技击水平,该法不但将形意拳技击训练推向新阶段,也适应于各种武术的训练,对整个武术界也是一个惊人的创举,这种做法得到了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希贵的认可。2002年5月在临汾警校组织培训了六十多人的裁判及教练员,并且以此为基础结合太极推手等制定比赛规则,创立了山西特有的攻防比赛项目,至今已经开展了五次,效果颇佳。形意拳搓手也可作为今后向外推广发展的主要项目,由于互不伤害,它在老、中、青、少年中都可以开展。

歌曰:

武术推手真正好,男女老少都可搞;

互不伤害来争战,试看谁的武艺好;

更有三大好特点,不许踢也不打脸;

允许摔却不许抱,避免死缠和硬顶;

充分发挥巧妙艺,你练的拳用上了;

更有比赛台子小,只许战斗不能跑;

你若往后退两步,闪下台去输定了。

形意拳早已在徐沟推广到学校、妇女、儿童,并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图文并茂的网上教学,包括武术万维网,中**术论坛,山西武术网(山西形意拳协会网),中国武网等都开展了网络授课,特别是形意拳技击训练功法“搓手”在线视频点击高达六十七万余人,所以徐沟自古又被称之为“形意村”。

2007年5月24日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走遍中国武术之乡”摄制组来徐沟拍摄。第一项,由一百三十余人参加的大型搅龙灯开始,中间插有武术;第二项,四十九人组成的棍术方队;第三项,五百余人的大型形意五行拳与形意神功连环掌;第四项,二十余妇女的岳武剑队伍;第五项,单练与对练;第六项,参观形意拳在徐沟的传承的版面,有徐沟城古时的人文地貌,现在武术与国际国内的交流情况,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背铁棍。这一次的活动轰动了清徐县,更进一步推动了徐沟形意村的传承与发展,做到学有人教授,练有人组织,学校每周两节课间武术,寒暑假训练等等,既增强了全民体质,又弘扬了中华传统武术。

徐文长传范文第3篇

一、爨阵八法

“爨阵八法”的烹饪之道,主要是“天灶,地灶,红案,白案,生案,水案,凉菜案,配菜案”八法技术,且每一种技术都有相对应的厨行术语。厨房讲究布局要合理,才能使工作协调方便,水案、配菜案靠近天灶,水案张发干货及过油,换热水方便。配菜师傅将配好的菜递给天灶师傅烹调,速度快,效率高。红案、白案要上蒸笼,靠近地灶最方便。古诗“天地分南北,生冷各西东。水配一天灶,红白靠地锅。”就是这个意思。爨阵八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即形象又生动,言简意赅,易学好记。

(一)天灶

天灶布局一般以两排相对,成井字形,这样工作顺手方便,速度快。天灶是厨房的龙头,天灶一动,其他各部门都跟着忙起来,因此天灶的位置极其重要。烹饪中术语云:“井字布局宜四方,南出北应八面忙。龙头一动作作起,虎尾一扫处处清。”天灶厨师要求动作灵活、敏捷,要对天灶每个火眼的作用、功能、火力的大小运用自如。古时在外支锅造饭,用三块大石头对称放置,上放容器,下面烧火,用来煮熟容器里的食物。这种原始火灶,经不断改进,形成高炉灶。这种高炉灶是用土坯磊成的,后来也有用砖磊制,炉子呈圆形,肚大口小,下有炉条。过去遇到红白事,厨师外出干活就不用备炉子,直接用一些砖,和一些泥,随砌随用,干完活一脚蹬倒,因此又叫“一脚蹬”。现在农村有时还用这种方法。

(二)地灶

地灶又称地锅、蒸锅,分生蒸、熟蒸、清蒸、老蒸、嫩蒸、拍粉蒸、扒蒸、红蒸等,对掌管地灶的蒸工要求极高,既要掌握地灶的习性、火候合理,运用时间适度,还要对其它各作了如指掌。地灶主要是为水案蒸发、生案蒸熟、红案熘透、白案蒸制、天灶加热、凉菜案制熟。在出菜的过程中,既要及时又要蒸熟馏透,是八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菜肴装进笼屉,笼屉一层一层扣好,火焰旺,气势足。术语说得好:“地锅功夫在蒸工,有酥讲嫩定时间;但得肉酥鱼鲜嫩,技法抢时应争先;生蒸熟熘要准时,红白两案配合稳;原料以汽分大小,适度时宜出笼准。”

(三)凉菜案

凉菜案是制作冷菜的工种,把各种动植物性原料经过加工成形烹制成熟或腌制入味晾凉后装盘。冷菜是筵席的开始,是开路先锋,其主要方法有腌制、拌、炝及酱、卤、熏、煮等热制冷吃。冷菜“用料要全面,荤素宜相兼。量匀色有异,调味法善变”,要百菜百味,刀工细腻,拼摆整齐,色彩搭配协调,荤素搭配合理,形态饱满,构思巧妙,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诱人食欲。正如术语所说“鸾刀穿梭快如飞,丝条块片切一匀。摆尽人间大地物,巧夺天工绘彩云。”

(四)配菜案

配菜案是八作中的重要工种,配菜人要知识丰富,通晓各种动植物原料的品质、性能,分档取料,做到物尽其用。配菜师傅要知识丰富,通哓古今宴席的规格,合理配膳、科学配伍,常被尊为厨房的“主管师傅”。“五湖珍品握在手,四季时鲜运掌中。洞察天时知性能,运筹得当配有功。”这说明配菜师傅的重要性。配菜师傅要“配菜取料量材用,陪衬有色宜重形。切片有法齐而整,多样菜品均不同。”配菜时要注意色彩、形状的合理搭配,要“配形不宜乱,顺色应改变”,如果“宾主不分清,配成也无功。”

(五)红案

红案又叫熟案,其主要工作是熟料扣碗,因其扣菜中红菜居多,所以叫红案。术语说:“红案技术在扣摆,鸡鸭鱼肉熟出骨。原料面子要整齐,调味技法各有术。”“反扣鸭子正扣鸡,鱼块仰扣肉顺皮;野味剁条鼋宜整,甜菜摆面果装心”。是说鸭子从鸭背开刀剔净骨,用胸脯作面子整扣碗中,加汤下调味蒸酥烂,因为用胸部作面子,谓之“反扣”;扣鸡用鸡的背部作面子,谓之“正扣”,然后放入调料,加鸡汤、盐上蒸笼,蒸至鸡酥烂;瓦块鱼、虎头鱼等鱼类都是皮朝下扣入碗中,此为“仰扣”;红烧肘子、虎皮肉、米粉肉等都是皮朝下顺摆,上桌时反扣过来,形态美观;甲鱼,因整只形状美观,所以扣碗应整扣,成菜美观大方;扣八宝甜饭,要在碗底先摆上各种果脯,成美丽图案,也可摆上吉祥图案或文字,再放调过味的熟糯米上笼蒸透,翻扣盘中,上笼蒸熟。

(六)白案

白案,指的是面点厨师运用各种原料制作干、稀主食或花样点心,以供筵席之用。“能掌古菽粉,善制四面珍;味适八方主,十指技艺深”。技艺高超的面点师能用各种五谷杂粮等原料制作不同形状、不同风味的主食和点心。这些点心,荤素兼备,甜咸适口。“推扒折叠与包擀,蒸烤炉炸技艺全;甜咸荤素品味多,只在手法千万变”。制作点心技法很多,和面要用推、扒、揉、搓等技法,才能使面团柔、软、弹性好。包馅、擀皮,样样精通;蒸、烤、炸、煎烹调方法多样,甜咸荤素品种众多,这些方面关键在于手法的变化和技术的全面。白案师傅与配菜师傅要相互协作,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做好适合不同档次、不同规格筵席要求的点心,增添筵席特色。

(七)生案

生案,即运用各种刀法,将原料加工成形以便于配菜,或直接交给天灶、地灶,由掌勺师傅上火烹制。生案加工生料,所以厨师首先要学会使用各种刀法。刀法是指行刀的各种技法。“降龙伏虎仙人路,怀中抱月除邪奸。”是说批刀的持刀方法和运用批刀批原料的过程。持刀的右手食指伸直,紧贴刀背,形如仙人指路,大拇指在刀上,中指在刀下捏住刀,无名指、小指握住刀把,左手四指稍微分开按住原料,右手从外向怀里一推一拉使刀运行,将原料批成片,两只胳膊松肩曲肘,成圆形,好象怀中抱着圆月亮。“切前剁后片中间,劈砍灵活剔用尖。托刀削皮砸用背,八法用刀各不一。”是说一刀多用的方法。除刀工外,生案还要负责上浆、整鸡及整鱼出骨、烤鸭上叉等。总之,生案要会运用刀工处理原料,还要会其他技术,以便互相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八)水案

水案是发制干货原料的工种。由于很多原料特别是高档原料,其季节性和区域性都比较强,产地和消费地相距甚远,为了使山珍海味易于储存和运输,人们往往把这些原料制成干品,便于长久保存,使非产地的人们也能吃上山珍海味。干货原料涨发方法多样,有水发、油发、碱发、蒸发等,尽可能使干货原料涨发到接近鲜品时的状态,去除异味增加香味,便于烹调和食用。

二、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

(一)历代名人雅士的诗文轶事,推动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

徐州号称龙飞之地、将相之乡,文人墨客、艺术大家,数不胜数。历代名人雅士在徐州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饮食文化史料,这些为徐州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烹子事主”的易牙,晚年流落于徐州,求教彭祖的烹饪之道,其创制的“易牙五味鸡”及用于齐桓公会诸侯的“八盘五簋”筵流传至今。后人为纪念这位大师,历代都有以易牙命名的饭庄。楚汉相争,项羽称霸都彭城,开国大典的“龙凤宴”一时传为佳话,后有人题诗云:“一餐龙凤宴,尝尽天下鲜;珍馐佳寰宇,疑是上九天”。刘邦讨伐英布,回故里集名师、汇珍馐大宴百官百姓,击筑作《大风歌》,名扬天下,后有人赞云:“集四海琼浆高祖金樽于故土,会九州肴馔铿膳秘以彭城。”可见筵席盛况;其“沛公狗肉”更是誉名全国。苏轼不仅是位才华超群的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兼烹饪大师,他善于调味,精于食道,写有《老饕赋》、《炖肉歌》等,自号老饕。在徐州任知府时,有“回赠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亦称“东坡四珍”,写有大量的饮食诗文。后有人题诗赞“东坡四珍”:“学士风流赞老饕,烹调有术自堪豪。四珍千载传佳话,君子无由夸远庖。”唐代名歌妓关盼盼,不仅能歌善舞,还擅长烹调,曾为大诗人白居易做过两次令人赞叹不已的佳肴,一道是“油淋鱼鳞鸡”,一道是“葱烧孤雁”。徐州古迹“燕子楼”现在犹存,清末名人钱食芝曾题诗云:“千年故事已成古,名楼佳肴传世人。”唐宋时期,韩愈好饮食,曾亲自创制了不少名菜,如“愈炙鱼”,在徐州广为流传。随父来徐州的白居易,爱吃一种鸭子,因其字“乐天”故称“乐天鸭子”。明朝刘伯温三次来徐,对徐州名菜“炒苔菜荚”赞不绝口,相传还曾亲自指导厨师做了“南煎丸子”、“酿苦瓜”、“里脊苦瓜”、“莲子苦瓜”、“野味三套”五个菜。从其著有的《多能鄙事》卷一至卷三的饮食部分,可见其对饮食极有研究。清光绪年间,徐州名人文兰若,笃钟于饮食文化,对烹饪颇有研究,有“文老饕”之称,家传有《大彭烹事录》及《东坡食谱》(后毁于十年期间)。清末民初,徐州名人秀才钱食芝,不但常以诗书画自娱,还对烹饪既有擅长又有研究,曾写有“红黍是好友,白鱼我仇人;鲜莪长交往,狗肉冤更深”等诗文。徐州名菜“三军占鳌头”,就是抗日名将李宗仁在徐州指挥抗日时,徐州名厨胡德荣老前辈特意做的一道菜,寓意深刻,深受李宗仁的喜欢。名人在徐州,很多都与徐州菜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刘邦皇后吕雉的“牝鸡抱蛋”;梁王朱温的“独占鳌头”。这些名人雅士与徐州烹饪的不解之缘,无形中推动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独特的地理环境,扩大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影响

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处于华北平原的南部,黄淮平原上。京沪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流过,黄河故道横穿市区。作为交通要道,齐鲁文化圈和吴越文化圈相交之处,千百年来南北方的交流使徐州人既有北方人特有的豪爽、热情,也有着南方人特有的细腻,这是由历史已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底蕴所造成,也铸就了徐州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格。徐州周围有山有水,古语云:“三片平原三片山,故黄河斜贯一高滩”。仅山就有50余座,水有故黄河、奎河、京杭大运河、云龙湖、微山湖、骆马湖。夏季暖热湿润,高温多雨,冬季干燥寒冷,雨量较少,全年光照充足,积温高,降水较为充沛,水分资源比较丰实。这些气候和地理环境为徐州地方饮食文化的特征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徐州与山东毗邻,受孔孟礼教遗风的影响较深,在徐州地方饮食文化中,饮食礼仪文化尤显突出,来人接待、座位安排、敬酒敬茶礼节等都有一定的讲究,这些礼仪文化,大大丰富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如徐州人喜食鲤鱼,因鲤鱼的“鲤”与“礼”谐音,“鱼”与“余”谐音,在古代,徐州就有“鲤鱼跳龙门”之说,民间有“无鲤不成席”的俗语,且鱼菜上桌,鱼头必须要对着主宾或年长者;因“鸡”与“吉”谐音,含有吉利的意思,因此徐州酒席中必不可缺少鸡。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其饮食文化也辐射到周边地区,徐州周边地区的一些饮食习惯、饮食习俗等大多与徐州接近或相同,在几千年的饮食文明中,徐州与周边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饮食特色,扩大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影响。

(三)特色突出的饮食习俗和民间风俗,奠定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基础

徐州乡土菜,量大实惠,重油、重盐、重色,善用葱、姜、蒜、香菜、小茴香等辛辣食物调味,口味多辛辣,制作上多简洁方便。徐州人爱吃蝉、蚕蛹、豆虫、蝎子等奇特食物,甚至连水中的杂草、难闻的臭椿豆都当成一种美食。徐州人喜食辛辣,爱吃葱、姜、蒜、香菜、芥菜、茴香菜、辣椒等刺激味重的植物性食物,且特别喜爱生食,家庭中常制作“拌五毒”(青椒、大葱、生姜、蒜瓣、香菜切丝同拌)来下饭,这大概和徐州人的性格有关。徐州一带和山东南部一些地方,并沿着陇海线均属“辣椒带”,在一些凉拌菜中大多喜欢放一些香菜、葱、姜、蒜泥、芥末等。家庭烧炒菜,也爱放辣椒,好像不带辣味不刺激,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奇异的食风,如喜食麻辣兔头、卤羊耳、羊蹄、狗蹄等,这些都造就了徐州乡土菜奇特的风味,也无形中增加了徐州乡土菜的魅力。俗话说“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这是徐州周围地区的真实写照。徐州市辖邳州、新沂、睢宁、丰县、沛县五个市县,各个市县的乡土菜也有区别,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各地的乡土菜在原料的选用和风味上也有所不同。徐州的“伏羊节”全国仅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羊肉系列菜更是枚不胜举。“夏吃伏羊”、“冬至母鸡汤”是徐州地区特有的民俗,不同节日和节气,也有不同的饮食风俗,这种食俗与古代祭祀、中医学理论、阴阳五行、节气变化、民俗习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历代流传下来的名菜、名点和名宴,提升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

徐州菜点经过历代流传和创造,形成了系列名菜、名点。徐州菜作为江苏菜的四大风味之一,其特点是:华而实、丽而洁;浓而不浊、淡而不薄;以鲜为主、兼蓄五味;擅长炸、烹、溜、炖、蒸、扣等技法,取料广泛,注重食疗。如“羊方藏鱼”、“易牙五味鸡”、“龙凤会”、“冬瓜四灵”、“雪花八卦鸡”、“养心鸭子”、“东坡肉”、“糖醋四孔鲤鱼”、“蜜三刀”、“蜂糕”等等。这些名菜点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徐州饮食的历史和创造,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源。筵席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筵席的规格和组成可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能窥视其地方食俗的一般规律,徐州古今筵席较多,很多地方资料均有记载,从这些筵席的规格、形式可以窥见徐州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徐州古典宴席“龙凤宴”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举行“开国大典”时,由虞姬娘娘亲自设置的,取料严格,仅限于鳞羽两族动物,没有蔬菜,高贵典雅。“凤鸣宴”与鹿鸣宴、鹤鸣宴齐名,取料于地方名产,兼以精工烹调,充分发挥地方名厨擅长的烹饪技艺。“宴”取意于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生的大中小三个不同时期,故又称“三八宴”。道家“太极宴”包含着道家文化的深邃含意,与之相应的道家风味宴席还有“太虚宴”。“洞房宴”、“大十样”、“水十样”“八盘五簋宴”等是徐州传统婚丧嫁娶筵席,丰盛简单、实惠大方,体现了地方的日常饮食习俗。徐州筵席除上述外,还有大三滴、中三滴、小三滴、五吉筵、十全筵、狗全宴、菩提宴、五福面席、四四药膳鸡宴、六六药膳鸡宴、彭祖养生宴、彭祖百寿宴、沛公宴、高祖宴、素八珍、三八托荤宴、三五宴、八仙宴、四四宴、海参席、三汤五割宴、五菜平头宴等,近年来还开发出了一些新的筵席,如彭祖营卫宴、鸿门宴、东坡宴等。

(五)特色鲜明的物产、特产,充实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

徐州物产丰实,为地方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蔬菜品种繁多,常年不断青,一年四季有别。其中比较有名的土特产如铜山的韭黄、苔菜;邳州的苔干、辣椒、搅瓜、白果;新沂的板栗,骆马湖的银鱼,沛县微山湖的水藕、菱角;丰县的牛蒡;徐州当地的青萝卜等。野生蔬菜众多,食用普遍,如荠菜、扫帚菜、马兰头、枸杞头、南瓜稍、马齿苋、榆钱、槐花、山芋梗叶等。家畜、家禽饲养历史悠久,且久负盛名,有猪、马、羊、驴、牛、鸡、鸭、狗、鹅等,清代《调鼎集》中就有“徐州风猪天下闻名”的记载。徐州原料歌云“东猪西羊青山鸡”,“东猪”指铜山一带饲养的猪,“西羊”是指丰县的山羊,“青山鸡”指铜山青山泉乡一带养的优良鸡。另外,还有沛县的家狗,邳州的家兔等均闻名全国,这都充分反映了徐州当地的肉品丰富优良。徐州境内有微山湖、骆马湖、大运河、云龙湖等水域,水产品一年四季不断,“微山湖的四孔鲤鱼”天下闻名,1956年视察徐州时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骆马湖有银鱼、青螺、青虾,且一年四季有鲤鱼、鲢鱼、草鱼、扁鱼、桂鱼、甲鱼、鳝鱼、青虾、田螺、河蚌等应市。由于有山有水,故徐州野味众多。最早记载的“雉羹”就是利用野鸡制作而成。除此之外还有野鸭、刺猬、鹌鹑、斑鸠、麻雀、野鸽、野兔、獾狗等应市,乡土菜中常用这些原料制作菜肴,如烧野鸡、炖野鸭、野兔烧宽粉等,“野味五套”还是徐州的传统名菜。其它各种原料制品丰富多彩,豆腐、腐乳、抽油、萝卜榨菜、山楂糕以及家庭腌制的各种酱菜等,举不胜举。其中邳州八义集臭豆腐、睢宁的绿豆饼、徐州万通酿造厂的青方和山楂糕等均为驰名全国的地方名产。众多的地方名特副食品,也为徐州菜增加了独特的风味,如徐州万通酿造厂的酱油、米醋;睢宁古邳的甜油、抽油;新沂沙沟的小磨香油;邳州的大蒜、尖椒等,徐州的萝卜榨菜、八义集的腐乳等也常用于菜肴的调味。徐州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仅掌握了各种原料的特性和食用,创造出了众多精品菜肴,还发明了多种制作方法,如腌制、风制、干制等,说明了徐州地区不仅物产丰实,而且对其使用,还有一整套经验。这些物产为徐州菜的制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六)风味独特的地方特色小吃,丰富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

风味小吃是指在口味上具有地方特殊风格的食物或食品的总称。地方风味浓厚,往往选用地方特有原料、工艺及调味,既有地方的饮食习惯,又包含着地方的饮食风俗,具有明显的地方饮食文化特征,能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的全貌,既可作为早点、宵夜的食物,又可作为筵席的菜点使用,特色分明,风味独特,通过对地方风味小吃的品尝,能了解当地的人情风貌。徐州是古代及现代的商贾云集之地,商业发展迅速,饮食业也是集百家之长,特别是风味小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征。如久负盛名的辣汤、饣它汤,由来已久,盛行于徐州一带,他处均无;绿豆丸子汤(煮馍),是最大众化的汤点;牛肉汤、羊肉汤常年应市,配以状馍、烧饼,风味独特;玛糊、油茶鲜香味浓、营养丰富,具有食疗作用;热粥则粥味浓香,粘稠可口;豆脑更是鲜醇而嫩,辣而不烈,其它的还有“蛙鱼”、“火烧”、“煎包”、“烩面”等等,风味独特,别具一格。

(七)独特的烹饪技法,增添了徐州饮食文化的亮点

徐州菜注重技法,善用蒸菜、地锅、拔丝、熬、炒、煸等技法。蒸菜是徐州最常见的乡土菜之一,一般选用新鲜的蔬菜,如芹菜叶、莴苣叶、扫帚菜、槐花、榆钱、春不老、萝卜、胡萝卜、茭白、牛蒡等,洗净晾干后,拌以面粉,上笼蒸熟,食时拌以蒜泥、辣椒酱等,炒制也可。地锅是过去农村省时省事的做法,现则流行于市肆,有些店铺专卖地锅,并且开店到南京、北京等地,极受欢迎。方法是把原料加工后放入锅中与调料煸透,加水,锅底烧木材,快出锅时,锅四周贴上面饼,又称“老鳖溜河沿”,有饭有菜,过去农村忙时,为图省事,多选用地锅,原料可荤可素,实用大方。“拔丝”是徐州烹饪技法一大亮点,技术难度大、要求高,特别是喜宴中不可缺少的;“熬”法是徐州最常见的方法,相当于“烧”的技法,用于“熬”的菜肴很多;扣蒸也是徐州常用的技法之一,如“米粉肉”、“虎皮肉”、“肘子”、“三鲜”等。这些技法突出了徐州烹饪的技法特点,为徐州饮食文化增添了又一亮点。徐州饮食文化在400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中,除上述因素外,宗教饮食,特别是道家饮食也对徐州的饮食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徐州的茶文化、酒文化等也对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徐州饮食文化资源在其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壮大,形成了现在这种璀璨夺目的饮食文化状态。

三、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特征

彭祖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烹饪术,导引术及房中术,尤其以养生而被历代人们所奉承。因为彭祖制羹献尧帝,因而有了以人名而命名的城市———彭城,也因为制羹献尧,而被奉为烹饪行业的祖师爷,由此,在彭城产生了由人名而命名的风味菜点———彭祖菜,证明彭祖对世人的影响是大的,贡献是突出的。过去徐州北门有一彭祖庙,殿庙有一巨鼎,殿内有“提雉烹羹”的壁画。彭祖的影响至大,连后来的孔子对他也是推崇备至,孔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史记》等史书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道家更是把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都有其养生理论。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夜,乘火车来到徐州,在接见徐州市领导干部时说:“徐州应是养生学的发祥地。尧时有位叫籛铿的,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尧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区周圉这块地方,建立了大彭国。”“彭祖为开发这块土地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带头挖井,发明了烹调术,建筑城墙。传说他活了八百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之人,遗留下养生著作《彭祖经》。”他还说:“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庄子、苟子、吕不韦等都曾论述过他。《史记》中对他有记载,屈原诗歌中也提到过他。大概因为他名气太大了,到了西汉,刘向在《列仙傅》中竞把彭祖列入仙界。”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以彭祖饮食内容为载体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精神文明赖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与徐州的历史、区域、经济、民俗、物产、烹饪技法等密切联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丰富,包括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烹饪原料文化、小吃文化、主食文化、菜肴文化(名菜、小吃、小菜)、面点(糕点)文化、早点文化、烹调技艺文化、日常食俗和节日食俗文化、食品文化、饮食礼仪文化、饮食器具文化、饮食方言文化、宴席文化、饮食养生文化、饮食诗文文化、名人饮食文化、餐饮经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因此,开发和研究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徐州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在烹饪方面,彭祖为徐州的后人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菜品,包括其传人所创作的一些精品,至今仍在流传。徐州历史悠久,历代文人辈出,有着灿烂的饮食文化。有人认为徐州菜就是彭祖菜,彭祖菜就代表徐州菜,徐州饮食文化就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成然,二者有相关或很大关系,但绝不是一个概念。什么是彭祖菜?它包含的含义及范围又是什么?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有什么特征?因人名而命名城市,又以人名命名的菜品流派并冠以文化范畴,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要对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和整理,必须弄清彭祖菜的内涵,所涉及的范围、内容,牵强附会、摸棱两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现今社会里,如何鉴定为彭祖菜?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有何特征?徐州的地方菜是不是就是彭祖菜?地方菜和彭祖菜有什么区别?是我们研究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前提。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广义的彭祖文化是指与彭祖有关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进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以及基于这些方式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彭祖物态文化,指与彭祖有关的遗迹、遗存;二是彭祖制度行为文化,指由彭祖或其后学所创造的系列“养生之术”,以及各种纪念彭祖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谚语故事等;三是彭祖精神心理文化,指人们在长期的养生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心理性格等。狭义的彭祖文化则是指彭祖开创、经后人完善的、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以摂养、导引、烹饪、房中等系列养生术为手段的生命哲学,以及对中国民族精神所产生的影响。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相关的饮食活动、饮食思想,在长期的饮食活动中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彭祖因“雉羹”而被誉为厨行的祖师爷,作为烹饪鼻祖、烹调的创始人,历代厨师顶礼膜拜、代代相传,开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先河,也形成了独特的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一)历史悠久,辐射范围大

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帝尧时期的彭祖饮食思想,也就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形成的初期阶段。彭祖善治羹献尧帝,开创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开端,也使受封地彭城成为人类生产和饮食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历经历代的发展并得到了发扬光大。战国时期,宋弃睢阳而都彭城(钱穆《战国宋都彭城考》),当时彭城是“商贾云集,酒楼食肆,星罗群布”,饮食业发展繁荣;楚汉相争,项羽都彭城,虞姬娘娘制作“龙凤宴”,以示显贵;刘邦得天下,定都西安,为取父悦,“东食西迁”,把丰沛饮食影响扩大;东晋时期,徐州曾南迁至京口(今镇江)。由此可见,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之大。如前所述,徐州名人墨客辈出,留下了大量饮食文化历史资料,徐州传统饮食文化也随之传播开来。因此说,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渊源,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和壮大了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二)取料广泛,工艺独特

徐州地理独特,有山有水,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这为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徐州的饮食生活中,不仅有日常饲养的家畜、种植的蔬果、湖塘中的水鲜、山间的野味,还有一些特殊野草、野菜、动物等,聪明的徐州人把这些原料加工成各式各样辅助食品,并把优质的食物培育成当地的名优特产。在徐州的汉画像石中就有烹饪原料鸡、鱼、兔、雁、鹿等;有庖人凭案宰牲、烧火作菜等场面。在烹调技法上,善于煮、炖、炒、熬、煸、拔丝等技法,发明创造了地锅这种既饭又菜的特殊技法,现已流传全国。

(三)四季有别,个性突出

徐州饮食,四季有别,不同的季节其饮食品种更迭交替,顺其自然,取料有方,讲究顺时而食,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饮食之道。但也有个性突出的地方,徐州人食羊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按照中医学观点,夏季天气炎热,羊肉温补性强,不宜夏季食用,适宜冬季进补,而徐州吃伏羊的历史却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彭祖时期,彭祖的“羊方藏鱼”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创制于夏季,这在全国绝无仅有,突出了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个性所在。

(四)口味以鲜为主,兼蓄五味

鱼羊为鲜,说明彭祖注重调和滋味,达到身心愉悦,由此说明,彭祖善调五味,徐州菜就是继承了彭祖菜这一特点,这与徐州菜的“鲜咸适度,以鲜咸为主,习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淡而不薄、浓而不浊,风格淳朴,注重实惠,别具一格。其菜无论取料于何物,均注意‘食疗、食补’作用,善用葱姜蒜等辛辣刺激食物调味,乡土菜则偏重于重油、重盐、重辣”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

(五)内容丰富,注重饮食养生

徐州饮食文化中的彭祖菜,最大的特点是养生作用,因彭祖相传活了800岁,这与他的饮食养生的观点是不能分开的。如“彭祖选用云母作为食养原料制作“云母羹”,可谓别具一格,说明彭祖对食物的食性有一定的经验。《本草纲目》云,云母有“冶身皮死肌、中风寒热、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下气坚肌,续绝补中,永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等功效,并说“久服云母”,能“颜色日少,长生神仙”。可见云母对延年益寿有一定的作用。“水晶饼”、“乌鸡炖薏”等食养菜品对养生延年的疗效,同样也受到了后人的重视。彭祖的养生延年经验,后被历代名人重视,并沿袭其法。由于彭祖是古代公认的最老的寿星,因此。后人的长寿著作广为流传。以上可见,彭祖开创了中国食养的先河。其相传弟子们制作的菜品类似的也很多。相传易牙三访彭城拜师,得到了彭祖直系传人的真传,后来为齐桓公九会诸侯制作了“八盘五簋”筵席,最后落脚徐州,开有“易牙阁饭庄”。后人有诗:“雍巫膳馔祖铿,三访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卿。”其养生的药膳在彭祖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彭祖的直系传人,从史记上无以考证,但从过去厨师的“行谱”中,及当时名人的诗句中可找些一般线索。康有为有诗云:“元明庖膳无宋法,今人学古有清风;彭城李翟祖篯铿,异军突起吐彩虹”,诗人提及的的李崔系康熙年间名厨,虽无直据可考,但也可参考为彭祖传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四、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措施

(一)政府重视,明确目标,准确定位,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徐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政府要占主导地位,要实施战略工程,明确徐州饮食文化资源在徐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旅游窗口中发挥作用。近几年,徐州政府在“彭祖文化节”、“伏羊节”等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真正的对“彭祖饮食”、“伏羊节美食”等饮食文化的研究还没达到一定的深度,在全国的影响还不大,这将需要政府重视,准确定位,相关配合,深入研究。如东坡饮食文化、楚汉饮食文化、金瓶梅饮食文化、道家饮食文化、地方名菜名点、风味小吃特产等要作为专项课题来研究,政府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饮食文化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此外,还要有一定的部门来指导餐饮经营,把徐州的饮食文化引导到餐饮经营中,把徐州餐饮服务业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食品加工等紧密结合,带动徐州经济的发展。

(二)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突出文化展示,彰显徐州城市文化底蕴

展示和整合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是扩大群众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了解的重要途径,徐州有如此众多的饮食文化资源,人们了解甚少。因此,政府应做好展示和整合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方面的工作,如在彭祖园文化景区建立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饮食文化长廊、刻篆饮食诗文碑林、开设彭祖饮食消费区;在汉文化景区开设两汉饮食文化区;在珠山公园开设道家饮食文化区;在东坡广场开设东坡及名人饮食文化区;在户部山开设徐州古典饮食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名特产一条街等,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融汇到旅游、休闲、娱乐等之中,把城市建设和美食街区相结合,展示徐州丰富的饮食文化,激起人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兴趣,扩大群众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的了解,提高饮食消费,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资源转变为生产力。

(三)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提升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

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是人类正常生理机能的体现。当食物已不再是简单的品尝和满足食欲时,就必须要提高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只有提高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才能加深人们对饮食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激起了人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也使人们对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欲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提高人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认识,应将继承和创新、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融汇到不同的层次和品位中,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既要有现代高档的餐饮消费场所,也要有浓郁文化氛围的餐饮消费环境,既有大众化的社会餐饮,也要有经济实惠的特色饮食,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位人群的需要。

(四)注重特色及品牌开发,突出特色塑造,打造徐州城市名片

研究和开发徐州饮食市场资源,应注重在特色上下功夫,注重风味饮食和特色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打造特色鲜明的徐州饮食品牌;利用现代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现代的科技手段,挖掘老产品,推出新产品,对一些老字号、品牌老店、名菜名点等应给予恢复,把重视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发展,作为提升徐州城市品牌的重要契机,如徐州过去的“宴春园”、“宴霖园”、“功德林”、“慈航园”、“易亚阁”等传统名店,它们都是徐州地方精神文化的重要财产;应不断丰富特色小吃,利用品牌优势,不仅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员,还要让他们把饮食产品带出去;把“打造餐饮品牌,营造美食氛围”作为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市场运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扩大宣传,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徐州饮食和旅游的结合

应不断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比赛、美食节、旅游等活动,宣传徐州的饮食文化。饮食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饮食文化蕴藏在各种饮食活动中,这些活动,服务质量是关键,要从产品设计制作、产品包装销售、服务过程跟踪、诚信经营程度、服务意识强弱、人员素质高低以及质量标准建设来控制和完善饮食市场的质量服务体系,才能使饮食市场获得有效的、持续的发展。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旅游资源丰富,高速铁路傍城而过,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方便快捷,人口流动量大,饮食与旅游应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宣传徐州的饮食文化,推动徐州旅游业的发展。应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旅游饮食,把旅游的饮食需要融入到地方的饮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服务质量是关键。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对徐州饮食文化的研究,推动徐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徐州饮食文化资源丰富,在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研究中,人才是关键,要培养一支能挖掘和整理饮食文化资料的专业队伍,把徐州饮食文化分门别类挖掘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研制和开发徐州饮食文化中的精品,把饮食文化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把文化转变为生产力。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对职业教育学校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和扶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要提高餐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培养适合现代经济发展、既熟悉饮食文化又能熟练操作的技术人才,提高他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认识,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使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徐州饮食文化研究会,已组织部分专家学者,着手整理“徐州饮食文化丛书”,该丛书将对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分类、编辑出版。

(七)加强交流,通过各种美食文化节活动,弘扬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要不断加强地域和人员之间的交流,把“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城市沟通、扩大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杭帮菜、粤菜、淮扬菜、川菜等开设了不少餐饮企业,对我市餐饮业也有一定冲击,但要合理的加强交流,利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也是对徐州饮食文化的不断补充;要加强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大赛,学习新的具有现念的饮食文化和餐饮管理经验,来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要加强学者对行业的指导,加强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使从事餐饮行业的人员对徐州饮食文化有更高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美食文化节是弘扬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徐州举办大型美食文化节活动较少,除了每年一度的“伏羊节”外,大型美食节几乎没有,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宣传和促销,可以适时搞些小型美食节。作为中国烹饪的发祥地,烹饪鼻祖的诞生地,徐州有众多的内容可以搞美食节活动,如“彭祖美食文化节”、“两汉美食文化节”、各种节气时令美食文化节等。我们要向盱眙龙虾节那样,把徐州的美食节做向全国,做向世界,要把徐州美食与文化有机结合,创意出既有美食享受、又有文化氛围的各种活动,如庙会、厨师节等。这样,才能吸引全国及世界各地人们的眼光,把徐州的饮食文化推向世界,提高徐州的声誉,加快徐州的经济发展。

(八)通过非遗申报,造就一批传统饮食文化品牌的传承

徐文长传范文第4篇

科长豪情壮志地介绍了佐贺县的国际化发展蓝图。介绍了年内开办佐贺县驻沈阳代表处、驻香港代表处、设置上海代表平台(办公地点设在佐贺县厅内,以出差的方式开展业务)、开通佐贺直航上海的国际航线等一系列的规划。事实上近年来佐贺县与中国大陆的交往落后于日本的其他府县。这些宏伟的规划,让我感受到了佐贺县与中国的交往一直以来如平静水面上的小舟,终于驶入时代的大潮,即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第一次接待来自中国的大型访问团是以张云方先生为团长的中国徐福会友好访问团。对徐福的了解,我只孤陋寡闻地局限在学生时代历史教科书中《史记·秦始皇本记》所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草。”这次的接待功课使我了解了更多的有关徐福的故事。身临佐贺,我切实感受着这些传说(亦或史实)对当下犹存的影响。

有关徐福东渡求仙丹,诸子百家论说各异,求丹何处,尚无定论。但是在日本的佐贺县、福冈县、宫崎县、和歌山县等16都、府、县都有很多徐福的传说。其中佐贺县与徐福有关的现存遗迹多达26处,相关传说更是数不胜数。

50年一度的徐福大祭

每年日本全国的祭祀活动恒河沙数,或许连地道的日本人也说不出具体的数字。但来到佐贺才第一次听说,有一个50年才举行一次的大祭——徐福大祭,据说这是在日本全国八万多座神宫、神社中,唯一拥有数万信徒祭祀中国人的活动。徐福带五谷、携百工登陆佐贺平原,传授了稻作农耕、传播了医药、机织、航海、金属文明、捕鲸等技术。这些发达的中国文化,极大影响了当时尚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当地原住民,使那时的日本社会由新石器时代的绳文文化飞跃到早期铁器时代的弥生文化。

有关徐福大祭,《金立町乡土史》这样记载道:为他们带来繁荣与发展的恩公徐福,虽然永居日本,不再同故国,但一定特别思念家乡。所以存50年当中举行一次大祭,将徐福的神灵恭送到他登陆地的海边,这样他可以隔海遥望西面的家乡。感怀恩公徐福,祭祀的大歌中这样唱到:

欢欣恭迎徐福尊神

以珍贵的珠宝 古楠木

在清静的碧空里辉映着

鲜红的石楠花

你我大家一起来

庆祝赞美这吉日良辰

将这盛事传流到后世

很感叹这些爱慕徐福的乡民用心良苦、别具意义的祭典。深省徐福大祭,不也是“感恩文化”异域同通文化的传承吗?不也是互通有无友好交流的成果体现吗?

徐福的恋人“阿辰”

大祭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使人感动的是行进的队列会在“阿辰观音”宫前停留一段时间,让徐福与昔日相恋的阿辰姑娘一述离别之苦。这也是信徒对敬爱的恩公徐福的一番心意吧!因为徐福与阿辰有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徐福住在佐贺金立町期间,美丽的姑娘阿辰照顾徐福,她逐渐爱上了徐福。后来徐福为了开辟新地寻找仙丹,决定暂时离开,并在离开时对她说,5年后还会回来,阿辰误听为50年后回来,伤心得大病不起,郁郁而终。村民为了纪念阿辰与徐福忠贞纯洁的爱情,为她塑造了雕像供奉起来,乡民但有所求非常灵验,特别是有情男女婚姻的祈愿更是灵验。后来逐渐被称作“阿辰观音”,现在依然被虔诚地供奉着。

佐贺的不老不死仙草

接触身边的佐贺人,几乎都能介绍一些有关徐福的故事。在诸富町井津金立神社的石碑上刻有“徐福上陆纪念碑”。神社内供奉有徐福雕像。新北神社的院子里有一棵千年白檀。推断树龄已有2200年以上,如今依然枝叶繁茂,据说全日本只有这一棵。白檀本不是生长在日本的树种,由此民间传说是徐福从大陆带来的种子,为了纪念登陆而种下。在佐贺还有一种奇特的单边叶芦苇和一种形状酷似芦苇叶子的叫作“越”的鱼。传说徐福一行上岸的地方长满芦苇,他们边走边用手把芦苇扒开,结果一边的叶子掉在地上,形成了现在那些叶子只长在一边的芦苇。掉下来的叶子成为叫作“越”的鱼。考古发现的碳化米,推测与徐福东渡的时代一致,直至今日佐贺平原的人们还坚信是徐福带来了农耕水稻栽培技术。每每听到这些介绍,看到这些景物,都会让我感受到内心有种暗流涌动着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的自豪感、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徐文长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徐渭;《春兴诗》册;书法风格;辨伪;考证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对书家的风格确认,是书画鉴定与研究的基础,但是目前对徐渭书法风格的认识却还相当的模糊,这不能不说是徐渭书法鉴定与研究过程中的一大缺憾。如《书法丛刊》第二十六期,曾介绍一幅镇江博物馆藏“徐渭”四言联。书法水平低劣自不必说,其落款为“正德甲寅(1494年)”,此时徐渭尚未诞生,这是书画真伪鉴定中的大忌,而介绍此联的作者却用“古代书画家的这种笔误,亦不足为怪”的谬论来自圆其说,岂非笑话。如果能够对徐渭书法风格已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就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这一问题,不仅仅表现在一般书画爱好者身上,就连比较有影响的书画鉴定家们,似乎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徐渭书法的风格问题。如20世纪80年代《青天歌卷》在苏州出土以后引起的真伪之争,就是最好的例证。徐邦达先生与郑为先生的争论,最为明显的分歧首先就表现在对徐渭书法的风格认识上。要确定徐渭书法风格,势必要找出几件代表作作为判断风格的依据,因为《青天歌卷》的书法水平实在不算高明,而郑先生以为是徐渭的风格,其举例作品自然会有很多类似水平较差的作品。徐先生以为“庸俗”、“拙劣”,不是常见风格,当伪。我同意徐先生的看法,但徐先生所举之“精品”,在我看来也多是赝品(另文辨析)。在这样一种参照件不明朗的背景下的争论,当然不能形成共识。我们从后几年出版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还把《青天歌卷》作为精品之一收录来看,这次论争是没有结果的,对我们正确认识徐渭的书法风格,并没有带来多少有益的启示。并不是不允许有相左的意见的存在,但在署名徐渭的书画作品大量存世的情况下,在大家似乎都知道徐渭书法真实风格的情况下,出现这么大的分歧,就显得很不可思议了。但进次争论却给我们透露出一个信号,就是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尚待揭开谜团。

徐邦达先生是1983-1989年国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之一,与刘九庵、谢稚柳、启功、傅熹年诸位先生一同过目了很多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可以说徐邦达先生文章,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徐渭书画真伪鉴定研究的现状。刘九庵先生也是素以严谨著称的鉴定家之一,他编写的《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可以说又是对上述五人鉴定组过目的《中国古代书画图录》的精选与补充,他在年表的《前言》中说:“书画鉴定当以目鉴为准,辅以必要的考据。故本书所收传世书画作品,大多数作为本人目鉴为真迹者,择其有记年精要者和书画家早期及晚期罕见者栏入。”不限于《中国古代书画图录》,本书共收十五幅“徐渭”的书画作品,即便是创作时间非常接近的作品,它们的书法风格等也不尽相同。其中还有内容重复,风格各异或水平迥然有别者,根本不可能是出自一人手笔的。

徐渭书画的真伪,也有不少人研究,如杨臣彬先生研究说:“绍兴地区有专门伪造徐渭与陈洪绶字画的,但与徐渭、陈洪绶相距甚远。”徐建融先生研究说:“徐渭的名头既大……传世赝品远超过唐寅。”杨仁凯先生研究说:“张大千仿徐渭的作品也很多,有字也有画。……屡见各地有多件大千仿徐渭的《“半生落魄已成翁”七言诗》轴,……。

这些先生们所见的赝品数量很多,但被鉴定为赝品并公之于众的数量却并不很多,也可能是因为很多赝品极其恶劣,毫无研究价值所致。书画鉴定的方法很多,但我从他们的论著中,也未能得到有关徐渭书法风格的确切答案。所以,即便有很多赝品被发现,但对徐渭书法风格特点的认识,落实到具体作品时,仍然是雾里看花。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春兴诗》册存在的问题的辨析,为厘清徐渭书法的真实风格作出一些贡献,以期改变这种对徐渭书法风格特点的认识上的模糊现状。

绍兴市博物馆收藏有署名徐渭的《春兴诗》册(图1),就是刘九庵先生《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所收“有记年”“精要者”之一,它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八开册页,共16页,行草书。很多人认为,这是徐渭书法代表作之一,也有人认为是人的旧抄。其文字内容也见于《徐文长三集》卷七中,即《春兴》八首:

《春兴》紫洪S绝佳

1、好景蹉跎知几回,令春商略紫洪隈,固应带插挑深荀,兼好提尊饯落梅。

双蹇百钱苦难办,片菜孤舟荡莫催,见说山家兜子软,借穿峰顶晚霞堆。

2、乾坤瞬息雪边风,万事阴晴雨后虹,已分屠门斋后断,只难酒盏座前空。

半缗榆荚隶书客,数点梅花换米翁,小饮墙西邻竹暗,绵蛮对对语眷丛。

3、二月四日吾已降,摄提尚复指苍龙,当时小褓慈闱绣,连岁寒衣邻母缝。

一股虫尸忙万蚁,百须花粉乱千蜂,白怜伯玉知非晚,除却樽事事慵。

4、李白桃红照眼明,兰凤梨雪逼人清,一枝带蕊凭吾折,双蝶随风各自争。

粉翅扑衣犹可耐,墨钟穿帽此何黥,因思花草犹难掇,却悔从前受一经。

5、七旬过二是今年,垂老无孙守墓田,半亩稻秧空饿鹿,两株松树罢啼鹃松为盗砍。

悲来辛巳初生日,哭向清明细雨天,忽捻柳枝翻一笑,笑侬元是老婆禅。

6、昨冬不寐苦夜永。此月新弦喜昼长,柳色未黄寒食过,槐芽初绿冷淘香。

西池蝌蚌愁将动,北地秋千影不忘,描写姬姜三百句,白鱼佟饱小巾葙。

旧阅秋千,在临济赋诗数十首,几三百句。

7、胡烽信报收秦塞,夷警妖传自赣州,十万楼船指瓯越,结交邻国且琉球。

不臣赵尉终辞帝,自王田横怕拜侯,几岛弹丸觉顶物,敢惊沙上一浮鸥。

8、孟光久矣掩泉台,海口新阡此再开,色一天霞影入,寒潮万里雪山来。

迢迢支珑何方发,个个曾杨着处猜,急买松秧三百本,高阴元仗拂云材。

通过文集与墨迹内容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春兴诗》册的问题很多,具体分析如下:

1、署款时间有问题一“辛卯”年不可能书写“壬辰”年诗歌

《春兴诗》册的署款时间是“万历辛卯春(71岁)”,与诗歌中的“七旬过二是今年”相矛盾。是否为年龄推算方法有出人?徐渭自著《畸谱》所用纪年的方法,应该是徐渭自己计算年岁的方法,即出生年为一岁,过了年就是两岁,如“五十六q,……是年楸子。”“六十一q,是年樾了龋于周一甲子矣。”万历辛卯当然是七十一岁了。很多专家也都发现了这一问题,但都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

此册是徐嵛解放后得于市间的,他在其著《徐文长》中说:

徐文长在旧历二月四日过七十二岁诞辰时,写《春兴》七首。

徐文长的《春兴》诗,据他手写册页共有七首。 另一首是次年之作,却在刻印时被鳊者混在一起了。

徐嵛的观点是《春兴》七首写于七十二岁诞辰时。他虽相信墨迹,但并没有解释七十二岁诞辰(壬辰年),为何书款是“辛卯”这种明显的错误。从七首诗歌的内容看,虽有描写“雷边风”等初春之景,但更多的是“李白桃红”、“兰凤梨雪”、“双蝶随风各自争”的酣春之景,其中“柳色未黄寒食过”,更明确地告诉我们是三月前后了。如果仅仅根据两次提及生日,就得出七首全是写于“诞辰时”的结论,根据是不充分的。或许不是一时所作。徐嵛还认为“胡烽”一首是“次年之作”。即七十三岁所写,也是值得商榷的。

梁一成著《徐渭的文学与艺术》附录,徐渭《年谱》把(春兴诗》册排在壬辰年:“二月四日七十二岁诞辰,作春兴诗七律”,不知是否受了徐嵛观点的影响。

徐朔方在其著《徐渭年谱》中写道:

今绍兴徐氏纪念馆藏墨迹,诸诗元自注文字,缺第七首,末署“万历辛卯春,天池道人漫书于梅花馆”。辛卯,道人七十一岁,与“七旬过二是今年”不合。第七首记时事,绝不可能作于辛卵。各诗作年不一,合而为一,故有此参差。

他还对“第七首”未收作品,作了写于壬辰年的解释:

“胡烽信报收秦塞,夷警妖传自赣州。十万楼船指瓯越,结交邻国且琉球。”首句指令年三月宁夏致仕副总兵呼拜杀巡抚都御史党馨据城反,九月平。宁夏原为秦塞。次句,十七年四月,“始兴妖僧李圆朗作乱犯南雄,有司讨沫之。”以上见《明史・神索本纪》。南雄与赣州接壤。李氏虽被杀,馀众或至本年犹未散。三句指本年五月,日本陷朝鲜王城,明朝出师援之。见同书。《明史》卷三二三《琉球传》云:“(万历)十九年,遣使来贡。而(琉球王)尚永随卒。礼官以日本方侵噬邻境,琉球不可元王,乞夸世子速请袭封,用资镇压,从之。”穷老犹以国事为念。

对于“第七首”未收作品,徐朔方与徐嵛观点不同,认为是七十二岁时作,并作出解释,但对于此册中的“辛卯,道人七十一岁,与‘七旬过二是今年’不合”的问题,徐朔方则并未解释清楚,即使“各诗作年不一”,也不可能在七十一岁时写出“七旬过二是今年”的诗句来。

李德仁著《徐渭》也把《春兴诗》册系于壬辰年二月四日。而对“胡烽”的看法同徐朔方,但对《春兴诗》册中的矛盾处未作分析。

骆玉明、贺圣遂合著《徐文长评传》,也认为《春兴》八首(没有提及《春兴诗》册)作于壬辰年“二月四日”诞辰时,我虽然不同意诗歌完全作于诞辰日的观点,但非常赞同他对《春兴诗》册未收的“胡烽”一首的分析:

“胡烽”指前一年冬蒙古军入侵榆林、延绥事。《明史・神宗本纪》栽,万历十九年十二月,“河套部敌犯榆林、延绥,总兵官杜桐败之。”并见《明史・杜桐传》。“夷警”指谣传日本将交结琉球国大举入侵事。《国榷》卷七五载万历十九年事,称:“七月癸未,浙江、福建报日本谤琉球入犯,许国以闻。”又。“十一月丙寅,朝鲜国王李V报,五月有僧云:日本平秀吉并六十馀州,琉球、南蛮皆服,期明年三月相犯。”可知万历十九、二十年之间关于日本谋划入侵中国的传说很多。诗中“瓯越”指浙闽广沿海,所以“妖传”自赣州而来。但这场战事井未发生,而是在下一年(万历二十一年)眷发生了日本侵入朝鲜的战争,看来谣传并非无据。惟事实有误。从这首诗我们看到徐渭的心中仍然洋溢着报国的热情。

这种解读,与徐朔方有所不同,照此推测,《春兴》八首的最后完成时间,就不会推迟到壬辰五月以后而更合乎情理了。

另,如果徐渭第一年春天写了七首,也不见得非要在第二年再补上第八首,如其文集中就收有《燕京歌》七首(《徐文长三集》卷十一)、《香烟》七首(《徐文长三集》卷七)等,有何不可呢?从书写顺序来看,墨迹与《春兴》八首各诗的排列顺序完全一致;从各首内容来看,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春兴》八首的第七首晚于其他七首,那么,《春兴》八首为何不把这一首排在最后,而偏偏又要排在第七首呢?这些问题虽然都有偶然性,但也不妨作为参考。

单国强在《徐渭精品画集》附录,《徐渭年表》中,把《春兴诗》册列在壬辰年,没有交代原因。

2000年第8期《东南文化》刘侃撰文《明徐渭(春兴诗)册辨析》,对是册提出质疑,但其结论是《春兴诗》册书法水平不及徐渭,是因为人模仿徐渭所至,而引起文字等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人对诗文不熟悉造成的失误,这一结论同样不能令人信服(在下文辨析)。

只有刘九庵在其编著的《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中,根据把徐渭《春兴诗》册的落款系年于万历辛卯春,可能没有细读诗歌内容所导致。

2、署款地点有问题――不应该署款已离开十年的“梅花馆”

对于“天池道人漫书于梅花馆”的地点问题,更让人感到蹊跷。《徐文长三集》卷六收有《乙亥元日雪、酌梅花馆三首》,其下自注云:有扁二,日柿叶堂,日葡萄深处,并梅花馆,各赋一首。由此可知乙亥为万历三年(1575)年徐滑居处是梅花馆。又考《徐文长三集》卷七收《雪中移居二首》,云:“十度移家四十年,今来移迫莫冬天。……只堪醉咏梅花下,其奈杖头无酒钱。”根据《畸谱》,可以找二十三岁至六十二岁,十度移家的轨迹:二十三岁,始一迁居俞家舍;二是,同一年又赘塔子桥妇翁家;三是,二十四岁,妇翁买东双桥姚百户屋;四是,二十八岁,离开潘家,迁寓一枝堂;五是,三十二岁,移居目连巷;六是,三十八岁冬,迁住塔子桥;七是,三十九岁,徙师子街;八是,四十三岁,移居酬字堂;九是,六十二岁,仍居目连巷金氏典舍;十是,六十二岁冬,枚决析居,舆枳徙范氏舍。

从四十六岁到六十二岁期间,经历了入狱近七年的生活,五十三岁才释归。从《乙亥元日雪、酌梅花馆三首》中的“待予新买屋,自重两三株”句看,酬字堂已经不复存在,梅花馆可能是暂居之所,所以没有列入“十度移家”之中。《畸谱》记有,万历七年,友人李子遂自福建来探视,画竹赠之。秋,改葬先人及两妻移墓于城南术栅山。而《徐文长逸稿》卷二十一《与李子遂》信中,也有“又稍治先人之茔”之语,与《畸谱》所言时间相合。其信中还说“近有友人假与一园,稍近水竹,某将就栖其间”,如果此说得到落实,那么,徐渭应该在万历七年时,就已经离开了梅花馆。

从《畸谱》可知,因为“高雪压瓦轰折椽”,从典舍徙范氏舍后,再也没有回去,也没有买得新居,甚至连程借房屋的钱也没有,而是一直寄居在他人之家。六十六岁冬,枳徙我自 范寓王;六十八岁仲春,居后衙池一段时间,盂夏,又回到王家;直到七十三岁还居王。

也有人认为典舍也有可能是梅花馆,即便如此从六十二岁离开典舍,到辛卯,也已经离开近十年了,所以《春兴诗》册决不可能书于梅花馆。

3、“乱”、“断”等文辞讹误问题――出现与原诗歌表意相反的错误

与徐渭的文集比较,就会发现,是册所犯的文辞讹误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其第三首中:

“当时小褓慈闱绣”的“慈闱”写作“慈帏”,指代父母,是可以的。但“一股虫尸忙万蚁,百须花粉乱千蜂”的“乱”,写作“断”,则意思完全相反,且文意不通。“万蚁”因“虫尸”而“忙”,“千蜂”因“百花”而“乱”,极其工稳,用“断”字则是明显的错误。

第六首中“柳色未黄寒食过,槐芽初绿冷淘香”句中,“淘”写作“陶”也有问题,“冷淘”指过水面及凉面一类食品。杜甫《槐叶冷淘》写过:“青青高槐~,采掇付中厨,新@斫市,汁滓宛相俱。”(《分集T]杜工部》),陆游《春日杂题》诗之四有:“佳哉冷淘时,槐芽杂豚肩。”(《剑南诗稿》)“冷陶”一说却不见(或许是书写不规范造成的)。同一首中还有“描写姬姜三百句”中的“句”,写成“本”,文集中本首诗下有徐渭自注云:“旧阅秋千,在临济赋诗数十首,几三百句。”“句”和“本”是不会搞错的,显然是和最后一首“急买松秧三百本”相混。徐渭怎么能把它错写而不加纠正呢?这首诗歌中的“描”字也写错,多了一横,这种笔误也是不应该的。

4、不应是“旧抄”――“奉览”之作也不容疏忽出错

徐渭在《与钟天毓》中说:

正苦焦渴,蒙惠石埭甚感慰!《春兴》都漫作,奉览。徒取哂耳。俟当中善抄者来抄寄耳。腕病不胜书也。……写答了,忽寻封套,得《眷兴》旧抄奉上。

从“腕病不胜书”与“近日来作春蛇秋蚓,腕几脱”可知,此时徐渭书写不便。在善抄者还没有来时,发现了《春兴》旧抄,可见此处所言的“旧抄”,不一定是他抄,也可能是自抄的。他在《与萧先生》书中说:

渭素喜书小楷,颇学钟王,凡赠人必亲染墨。……令试书奉别等五六字,便手战不能,……因命人代书,其后草者则渭强笔,殊不似往日甚。

其赠人之作,一般是“亲染墨”,且特地交待是“颇学钟王”风格的小楷,又因为生病,迫不得已才“命人代书”,即便如此,还要“强笔”签名,所以我认为这本《春兴诗》册作为赠人的作品,与上述习惯并不相符。还有,徐渭《与钟天毓》中所说的,故友和门生们的爱好,是《春兴》“诗”,而不是“书法”。所以,即使有“善抄者”,也未必就要模仿徐渭的书法风格。既然注重诗歌内容,如此醒目的文辞错讹,并未得到纠正,难道徐渭会置若罔闻而贸然送出,让人“奉览”吗?如果是善抄者书,还要写上“天池道人漫书”,并且自作主张署上现已不住的“梅花馆”吗?所以我认为,此件作品同《与钟天毓》中所说的“旧抄”无关。

5、书法水平有问题――与“精奇伟杰”的评价实难相副

判断书法作品真赝,最直接的判断标准,是看其书法风格。黄宗羲《思旧录》载:“史盘,字叔考。徐文长之门人,其书画刻划文长,即文长亦不能辨其非己作也。”如果今天流传的徐渭作品中,混有“文长亦不能辨其非己作也”的作品,从风格与水平的角度看,我们是无法分辨其真伪的。换句话说。其水平也一定是很好的。但《春兴诗》册却不然。一百多年前,汤贻汾(1778-1853)就说:“伧父纷纷直取闹,大书青藤名敢盗。”潘曾莹(1808―1878)也说:“予见青藤墨迹甚多,真赝各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面对的署名徐渭的书画作品,不仅风格多样,而且水平差异也很大,到底哪一种才是徐渭的风格呢?笔者以为应当从历史记载中去寻找答案,如自言的“颇学钟王”、陶望龄说的“防诸米氏”、《嘉靖绍兴府志》也有记载:“于古书法多所探绎其要领”,袁宏道又说徐渭的书法“姿媚跃出”。通过这些形象的描述,我们可以探绎出徐渭的书法风格,笔者认为小行草《先后帖》(图2)、《一窥帖》(图3)、博物院藏《鞋底布帖》、《感惠帖》,大字作品上海博物馆藏《行草七言古诗春雨》卷(图4)等都与历史记录、述评相吻合。从现有材料看,隆庆前后,徐渭的书法风格已经确立,且有相当的水准,即便是年老“眼昏作书”的《尊笥帖》(图5)也是如此。如果以这一标准衡量晚年作品《春兴诗》册,则风格与水准都相去甚远了。其用笔拖沓不爽、结字也经常失控,杳无古法,如第六首“昨冬”的“冬”字、“寒食”的“食”字等。哪里还谈得上“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于行草书尤精奇伟杰”呢?

《春兴诗》册还有张廷枚的题跋:“天池先生自品平生笔墨,以书居第一,识者以为至论,遗迹为四方争购,近习流传唯赝本而已,此册是其暮年老笔,真迹中之佳者,曩时得于越中书贾,近不易觏,宜珍藏之。嘉靖丁已(1797)春,罗山山人识,时年六十有八。”嘉庆丁巳,离徐渭去世近一百年,才第一次露面,且得于越中书贾,可见这件作品的流传情况并不是很清楚的,他作为六十八岁的老人,面对此等质量低劣、错误迭出的赝品,还以为是徐渭“暮年老笔,真迹中之佳者”,更可见当时的“赝本”,已经影响了时人对徐渭书法风格的判断。

6、结论――《春兴诗》册讹舛有加,乃盗名徐渭的赝品

鉴于《春兴诗》册中署款时间有误、地点蹊跷,及文辞讹乱,书法风格有别、水平较差等问题,笔者认为,它既不是徐渭的作品,也不是学生的,而是模仿徐渭书法(相似成分很少)并抄录徐渭《春兴》诗的赝品。《徐文长逸稿》收有章重的《梦遇》,他说:“菀中数岁,逢吴翁某,年八十馀,游先生门久。为予言先生文行世多讹舛。……引见其子名枳者……出先生手稿相质,果与刻本多纰缪。缘草书既难识别,校订者自谓能古文辞,妄自附会,涂饰成文。又书贾多贷中郎评点,删选几半,鱼鲁益更。”文辞的错误有作伪者自错、也会有因“鱼鲁益更”的底本造成,我以为《春兴诗》册的文辞当是作伪者自错,署款时间、地点等,则是“妄自附会”造成的。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09 20:57
下一篇 2024-05-09 20:57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