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1
很多人说到这个故事,只有一个字:蠢。吴王夫差真是蠢,这不明摆着放虎归山吗?其实,饶恕勾践、不灭越国这两桩事,夫差还真没做错。
要知道那可是春秋晚期,灭掉一个小国也就罢了,像陈、蔡、卫、许这样的二三流国家,哪一个不是被大国揉来揉去灭了好多回,却一次又一次地“败组复活”?吴国不是刚占了一把楚国的郢都?结果呢?越国的历史据说比吴国还要悠久,国力也不比吴国差多少,要彻底征服越国,谈何容易!以吴国的能耐,把越国打服倒是不难,但要把越国一口吞掉,怕是没那么好的牙口。
越王勾践不是派文种去求和吗?文种虽然是游说,但说的可都是大实话。真把越国逼急了,双方拼个鱼死网破,对吴国半点好处都没有:缴获少,伤亡多,元气大伤,别忘了还有个偌大的楚国憋着报一箭之仇呢!这么拼对吴国有什么好处?
再看看吴王夫差的做法:接受投降和战利品,让越国成为吴国的属国,这对吴国其实是有利的,即用较小的代价,换得较大的战果。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后人看到,越国用美人计腐蚀夫差,拿蒸过的稻种折腾吴国,故意送去金钱、木料和士兵,引诱吴国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但仔细分析就该明白,至少在当时,这些东西从越国源源不断地送到吴国,只会让吴国变得更富强,而不是更弱。
事实上,从战后吴、越的实力对比,和吴国对越国实行的种种控制措施来看,勾践被扣在吴国和回到越国其实没什么两样——夫差的宝剑随时可以砍掉他的脑袋。夫差如果真不接受勾践的投降而与之硬拼,结果怕是吴、越两败俱伤,楚国渔翁得利;倘接受投降,并杀掉俯首称臣的勾践,那么在那个讲究大义的年代,吴国怕是再也混不下去了。
既然放勾践、饶越国都没错,那么夫差为什么败了?原因是他别处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本来,降伏了越国,控制了越国的经济命脉之后,接下来就该发展吴国经济,充实吴国军力,这样不出十年,越国怕是想反也没法反了。可吴王夫差却把越国送来的战略物资,一股脑儿投入到楼堂馆所等基建项目上,还搭上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越国固然穷了,但吴国也被折腾得够呛,后果自然可想而知。
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2
(唐)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3
《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意思是: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凡能治好臭疮烂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史料没记载有多少人为了赏赐去这样做了,但肯定有人为了钱什么肮脏的事都干得出来,这秦王看样子也是头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坏透了。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这是说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在战场战死了。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知道他也会在什么时候战死在沙场,因此,我才哭他啊。”吴起的身份大概相当于现在三军总司令,这样的爱兵、这样的身先士卒,在什么朝代也堪称楷模,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为战士吸吮毒疮的做法,大大的鼓舞了士气,战士对他的报答就是英勇的战死在沙场,这就是吴起所向无敌的法宝。
《史记——佞幸列传》记载:文帝做梦,想登天而不能,有一黄头郎在背后推他,文帝才得上天。文帝就要寻找此人,见了邓通衣服后穿,恰恰是梦中所见,文帝喜悦非常,对他恩宠也日甚一日。文帝常常去邓通家里做客,曾经数十次地赏赐邓通,并让他做官至上大夫。不过邓通确实没有什么才能,他的优点是老实谨慎,不好应酬,文帝赐他休假,他也很少外出。他就是靠这点获得了文帝的欢心。文帝找人给邓通相面,相士说:“他要贫穷饥饿而死。”文帝说:“我让他富贵,怎么会让他贫困?”于是就把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赏赐给邓通,准许他铸造钱币。由此,“邓通币”遍布天下。文帝生疮,邓通为他吮吸脓水。可是文帝并不高兴,就问邓通说:“天底下谁最爱我呢?”邓通回答是太子。等到太子来看望,文帝就命他为自己吮吸脓水。太子面有难色,但只能照做。后来听说邓通经常这样做,内心愧疚,从此就怨恨邓通了。后来太子继位就是汉景帝,免了邓通的官。不久有人告发邓通,邓通被查办,家产全部没收,这样邓通就真是一文不名了。最后,他死在了别人家里。
邓通为文帝吸吮脓水,是报答文帝对他的恩宠,但无意中得罪了太子,而太子被迫作不愿做的事,也有情可原,汉文帝是刘邦的儿子,假如刘邦长了疖子,你汉文帝作为儿子也未必然能为父亲心甘情愿吮吸脓水,但却要儿子为他吸脓,实在有点强人所难,以至于汉景帝把怒火泄到邓通身上,这邓通实在有点冤枉。
“吮痈舐痔”大概是最让人恶心的事了,但还有更恶心人的事就是“吃屎”了。很多人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当时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只剩五千人被包围在会稽(今苏州),越国只得表示臣服。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彻底消灭越国的建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越王受到了会稽之耻,于是“卧薪尝胆”,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消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战败,到了吴国作了“囚臣”,住在石室,为吴王养马。越王在吴国卑躬屈膝,为彻底麻痹吴王,听从范蠡的计策,尝一下吴王的粪便,《吴越春秋》记载:“适遇吴王之便,太宰嚭奉溲恶以出,逢户中。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即以手取其便与恶而尝之。”当时,吴王病了三个多月,估计病得不轻,但范蠡却观察吴王的病不久就会好起来,因此献计让越王尝粪。越王尝了吴王的粪和吴王说:“我曾经跟老师学过,粪便的味道苦并且酸,味道是正常的,说明身体气顺,大王的身体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过了没几天,吴王的身体果然好了,吴王被感动了就放越王勾践回越国了,这无异于放虎归山,二十年后越国消灭了吴国,越王勾践成为一代霸主。《史记》里只有越王勾践“尝胆”的记载,并没有越王勾践“吃粪”的记载,因此这故事可能是外传,是被演义了的。
历史上还有另一位自愿吃屎的人是唐朝武则天时的一位叫郭霸的。《资治通鉴》记载:“宁陵丞庐江郭霸以诌谀干太后,拜监察御史。中丞魏元忠病,霸往问之,因尝其粪,喜曰:‘大夫粪甘则可忧,今苦,无伤也。’元忠大恶之,与人则告知”。这个郭霸是靠阿谀奉承得了一个小官职,中丞魏元忠病了,郭霸前往探病,并尝了魏元忠的粪,高兴地说:“大夫的粪如果有甜味,病情就严重,现在,粪是苦味,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但没想到魏元忠并不领情,大为“恶心”,逢人便告诉。有史以来,阿谀奉承的小人们所用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献媚到了“吃粪”的地步,实在是登峰造极,这郭霸拍马屁没拍在地方,倒弄得自己比粪还臭,今后还怎么做人?!
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4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春秋五霸
司马迁对东周前期的政治形势做了如下的论述:列国之间,“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霸,诸侯恣行……”。[1]这说明:春秋时代,列国战乱不休,王权衰落失控,政局由几个先后争霸的诸侯左右。那么,这五个诸侯各是何人呢?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然而宋襄公缺乏霸主应具备的条件,因此他不可能称霸。“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2]妄想称霸;当时楚成王也想趁齐桓公去世,称霸中原。因此二者矛盾尖锐。“公子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3]但宋襄公不听忠告,一意孤行,结果在会盟时为楚所执。后虽获释,但不改初衷,公元前638年出兵伐郑,与救郑的楚军在泓水交战。他迂腐固执,不知抓住有利战机,直等到楚军渡河列阵后才开战,结果“宋师大败,襄公伤股”,[4]次年因伤重而死。试想,这样一个愚妄之人,能称得上“霸主”吗?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此说虽然否认宋襄公是“霸主”,但同时也否认秦穆公是“霸主”,这似乎欠妥。《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齐、楚、秦、晋始大”;[5]齐桓公称霸期间,诸侯中“唯齐楚秦晋为强”。[6]此后“四海迭兴,更为霸主”。[7]历史真相如此,不应该把“秦”从“霸主”行列中勾销。
司马迁明确告诉我们:“四强”都是“霸主”。而前面提到“五霸”,那么还有一个是谁呢?《史记》记载:“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拨诸侯……”[8]伍子胥也曾说夫差:我另若父“”。这说明春秋晚期的吴王阖闾是第五个霸主。
现将五霸主要事迹略述如下:
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整顿国政,进行改革,国力强盛。他号召“尊王攘夷”。公元前663年,伐山戎救燕。公元前658年,卫文公有狄乱,“齐率诸侯城楚丘,而立卫君”。[9]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乘胜伐楚。管仲责难楚成王:“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迫使楚认错,答应纳贡。公元前648年,王弟带与戎翟合谋伐周,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10]公元前644年,戎伐周,“齐令诸侯各发卒戎周”[11]桓公曾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其中蔡丘之会(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也派人参加,并且“赐桓公斌胙,彤弓矢,大路……”。[12]司马迁称赞:“不背柯盟,桓公以昌,九合诸侯,霸功显彰。”[13]
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即位当年,周王室内乱,周王奔郑。晋文公采纳赵衰“入王尊周”的建议,发兵“入襄王于周”,[14]杀王弟带,平定内乱。公元前632年,败楚于城濮,一度依附与楚的中原小国转而依附于晋,晋一战定霸。是年冬,“晋侯会诸侯于温”,[15]后又“率诸侯朝王于践土”。[16]天子曾“命晋侯为伯”,[17]并赐、、嬖、、瓒等。司马迁“嘉文公锡比,作晋世家”。[18]
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公元前649年,戎发周,秦“救王伐戎,戎去”。[19]公元前635年,“秦穆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20]公元前623年,“秦用由于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穆公以“金鼓”。[21]
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他任用孙叔敖,整顿内政,国力日强。公元前606年,伐陆浑之戎,陈兵周郊,炫耀武力。公元前598年,庄王为夏徵舒杀灵公,“率诸侯伐陈”。[22]诛徵舒后“乃逐陈灵公太子午于晋而立之,复君陈如故”。[23]公元前597年春,楚军围郑,破郑都,“郑伯肉祖牵羊以逆”。[24]庄王认为郑已服“遂许之平”。[25]是年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26]以后,楚霸为会盟合诸侯。[27]中原小国无不惟命是从。司马迁“嘉庄王之义,作楚世家”。[28]
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他任用伍子胥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又任用大军事家孙武练兵,因此国力日益强盛。从公元前512年起,吴不断侵扰楚国,拔舒取六和赞蚕食楚边邑。公元前506年,吴与唐蔡联军大举攻楚。“五战,楚五败”,[29]“吴兵遂入郢”。[30]楚建都于郢约200年,第一次被攻破了。司马迁评论阖闾:“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31]
最后说一说对越王勾践的评论。有人认为越王勾践是“春秋五霸”之一,而勾践也确实是“霸主”的形象。灭吴后,他“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32]勾践归还楚、宋、鲁被侵之地,于是“诸侯毕贺,号称霸王”。[33]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只说“五霸”而不言“六霸”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时间”入手。司马迁“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34]这说明司马迁认为战国的起始时间是在周元年(公元前475年)。这一说法就现在而言已为史学界大多数人所认可,而且大学、中学教材也采用此说。勾践称霸是在灭吴(公元前473年)以后,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这时春秋已宣告结束,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因此勾践应是战国初年的霸主,而不能把他列入“春秋五霸”。
以上管见,姑作一说,就正于方家。
参考文献:
[1]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序).
[2]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
[3]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
[4]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
[5]史记(卷四).周本纪.
[6]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7]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序).
[8]史记(卷二十五).律书.
[9]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10]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11]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12]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13]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14]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15]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16]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17]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18]史记(卷三一百十).太史自序公.
[19]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
[20]史记(卷五).秦本纪.
[21]史记(卷五).秦本纪.
[22]史记(卷三十六).陈世家.
[23]史记(卷三十六).陈世家.
[24]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25]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26]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27]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28]史记(卷三一百十).太史自序公.
[29]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
[30]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
[31]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32]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5
到了诸暨才知道它曾经是2500多年前越国的故都。2007年4月6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来游览浙江诸暨市的西施祠。
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两国君王之间的生死角斗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而又回肠荡气的历史画卷。西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公元前494年,吴国攻陷越国,越王勾践为了麻痹吴王,献上西施等美女。吴王得之,终日迷恋于美色而不理朝政,后被卧薪尝胆的勾践一举反扑,兼并了吴国。
一个山野浣纱女凭着令人炫目的美丽,担起了复国的重任,为越国复兴和吴越战争越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奉献。她的一生,饱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尽管千年的岁月早已将古越国和西施的痕迹冲刷殆尽,但是我依然可以来到苎萝山下的西施殿,浣纱江边的石阶上伫立凝想,一声叹息:西施呵,我只能把我的心疼送给你,作为对你香魂的祭奠。
一、西施美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以在苎萝山上浣纱为生。苎萝山下有东、西两村,西施家住西村,因为村子里的人大都姓施,所以有了“西施”的称谓。西施名列中国四大美女之一,但是她到底有多美?没有任何正面描述的历史记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诗。“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该是一个怎样的美人呢?有两种说法:一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其中的“沉鱼”就是指的西施:传说西施曾在浦阳江边浣纱,连鱼儿看到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二是“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发都皱着眉头,捂着心口,缓步前行,不巧这事让东村的丑女东施知道了,于是便也学着西施的样子走路,但走起来十分难看,成了大家的笑料。这说明西施生病的时候也依然楚楚动人。可见西施的美是他人难以企及和模仿的。两种说法都是从一个侧面衬托了西施的美。只是苦了后来的人。导游说,诸暨的家乡为了给西施塑像犯了难,没有具体的丹凤眼,樱桃口之类的依据,殿中的塑像是很多专家讨论的结果。
其实,西施留给我们的猜想远不止她的容貌。
问过导游:何谓浣纱?答曰:苎麻是纺纱的原料,生的苎麻要织成麻布有很多道工序。要用生石灰沤熟,变得柔软后拿到河里浆洗干净后才能纺织,浆洗的过程就叫浣纱。以西施这样多病弱小的女子日日在江边干这样又苦又累的活真是难为了她。但是随之而来的命运安排更是大大地难为了她。
她的结局扑朔迷离,令人唏嘘。这么一位单纯的浣纱女被卷入国家间的战争、男人的权利之争,真是应了那句“红颜命薄”的老话。
美丽真的能够改变一个女人的一生!西施为国家的需要而让美色发挥到了极至。这对一个浣纱女来说,真的不知是祸还是福。我倒是希望西施能够做一个普通的浣纱女,虽然筋骨劳苦,但也许会善始善终,虽不能流芳千古,不为人知,但也许会安稳地嫁人,过一生平稳的日子岂不更好。
二、西施祠
也许能够凭吊西施的,只能是眼前这座西施祠了。它建于何时,无从详考。据唐朝诗人李商隐“西施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推算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祠庙屡毁屡建,到清代和民国时期,西施殿也有过几度毁废,均由民间集资或捐募修缮。而今的西施祠景区为20世纪80年代重修,由西施殿、浣沙石、古越台、碑廊、苎萝亭、西施长廊、夷光阁、古苎萝村、西施资料陈列室等建筑景观,穿插着浣江、红粉池、荷花池等水景组成,是一组颇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展示了西施一生的主要事迹。
跨过古朴凝重的三扇朱漆大门,进入殿区,右侧便是西施殿。西施殿依山而建。正殿三间两弄,坐北朝南,“西施殿”匾额题字出于刘海粟之手。这些建筑很有越国古风,尖尖翘起的屋檐,小巧秀气的殿堂,都吻合西施的风格。殿中的西施塑像,凝坐于台座之上,风姿绰约,后妃装束,村姑风采。
两千多年前的美人就是这样的?我总觉得西施的塑像似乎脱离了当时的时代特征,西施在吴王宫里弹琴的塑像也不应该如今人那样坐在椅子上的。要知道春秋战国的人们应该是席地而坐的,何来椅子?同理,西施的塑像也该是坐在一个垫子上。犯这样的常识错误让我有些不快。
西施殿右侧为古越台,依山而筑,正对门楼。进入其内,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台中奉有越王勾践,谋臣文种、范蠡分立两侧,上悬“卧薪尝胆”匾额,再现了君臣励精图治,灭吴雪耻的历史画卷。看到勾践、范蠡、文仲三个男人的塑像,我真地忍不住想问问勾践大王:凭什么让西施这副柔弱的肩膀去挑那样沉重的担子,男人间的争权夺利一定要女人做出牺牲吗?女人真的也是一件礼物可以和财宝一样,想送就送,用完可毁可留?看见范蠡大夫,也想问问:既然爱之,何不惜之、怜之、护之?唉唉,也许这些问题很可笑,在夫权制度下的一个弱女子对他们的君王来说何足挂齿?他们的君王想到的是社稷大业,美女仅仅是一个礼物而已。虽然美得有些舍不得。
突然看见西施长廊的墙壁上一张西施进吴的线路图,惊喜地发现竟然和我在《西塘断想》一文中猜测的线路不谋而合!心中窃喜:西施,我在西塘就已经惦记着你的脚步和行程了。
西施,你走了一条长长的水路呵,不知道你是怎样走完的,一定是一路洒泪、一路悲伤!范蠡大夫相送了吗?那该是怎样的惆怅凄婉呢!传说范蠡对西施一路相送,到了吴国国境他们的孩子都出生几个月能够讲话了。嘉兴县南一百里居然建了一个“语儿亭”为证。
但是,这实在是百姓们一厢情愿吧,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且不说范蠡是重臣,要时时侍奉越王,就是勾践也不会允许他的“礼物”变了质的,范蠡怎敢让生过孩子的西施去讨吴王夫差的欢喜?
想起那年去苏州灵岩山上,看到馆娃宫的气势虽然辉煌,但那是西施的囚牢;在木渎镇,看一条淌着西施香脂的“香溪河”,但我相信那里曾经有西施的思乡泪;在故乡无锡蠡园和蠡湖的游玩中,听说西施最后是在无锡的太湖边和范蠡泛舟终老的,可我一直不敢相信。
美好的结局也只是百姓的良好祝福罢了。
其实,对西施的传颂,并不依赖这些后来的建筑物。更多的是口口相传,代代敬仰。有人爱她,赞扬她,是因为她为越国做出的牺牲和奉献;有人非议她,诋毁她,是因为红颜祸水的俗论作祟。我疼她,是因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将自己的爱情服从了君王的安排,落得香魂不知葬何处的结局;我祭她,是一个现代女子知道了一个古代女子的痛――那该是绝望的、彻骨裂肺的痛呢。
西施,你是一支香飘2500多年的女人花!
三、红颜祸水
美女往往是政治家手里的一张牌。
古代的美女通常和金银财宝一样,是君王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君王对附属国国君、对臣服国国君要赠送大量的财宝和美女,所以美女的下场大多是满足达官贵人和王孙公子对美色的爱好。想想古代的四大美女,哪一个不是自己的君王为了他们的江山而拱手相让?貂禅离间使计、昭君出塞和亲、贵妃自缢平乱,就连可怜的虞姬,为了霸王也要自刎。说得好听是为了帝王江山社稷的稳定,男人的功成名就,说得难听是男人们黔驴技穷时的权宜之计。就连皇帝的女儿文成公主和重臣的女儿蔡文姬也不能免去这样的命运。和亲、美人计是历代王朝惯用的伎俩。
古有多少美人泪,多少断肠事呵。
有时候,美人计也确是皇帝的一根救命稻草、一枚定心丸。也许这就是美女西施们的悲哀。
范蠡曾随越王勾践到吴国做人质三年,深知吴王夫差好色,便策划实施了“美人计”。只是难为了这个常在江边浣纱的农家少女,生时以一羸弱娇柔之躯担起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身后又常被拿来做为红颜祸水的佐证;朝为越溪女,暮做吴宫妃。负有使命的美女们,不但要有足够的美色,还要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同比王昭君、文成公主虽也负有睦邻靖边、通番制夷的政治使命,但是和西施是不同的,前者是人质,西施是“间谍”,冒的风险还要大些。前者大多数要么回到故乡,或是终死异地好歹还有一个厚葬的坟茔,可是西施呢,香魂不知葬何处,只有这个一千年后的祠堂可以让人凭吊。
到底是西施帮越王完成了复仇、复国大计,还是越王十年的卧薪尝胆,富国强兵起了决定性作用?一个区区小女子单靠美貌,真的能够达到亡国的目的?我以为是后者。不然史上赠送美女的事情太多了,惟独西施功成名就?西施的作用有很多夸大的成分。如后人所说:“吴之亡,应由昏君夫差、奸臣伯大夫负责。”用史学的眼光看,一个国家的兴亡,自有它历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原因,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得了的,与美女无关。
四、香魂归何处
西施祠中关于她的归宿介绍有多种传说,主导传说是:越灭吴后,西施随范蠡乘扁舟,游五里湖,隐逸民间。宜兴的蠡墅就是他们当年居住过的地方,而无锡宜兴一些地方的“蠡湖”、“蠡园”、“施荡桥”、“西施荡”等名称也可能都与传说有关。人们为她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表示对西施的同情。但事实很可能是残酷的。
二是西施因其美,被勾践夫人沉到水里淹死了。三是传说西施被吴人认为是国破家亡的妖孽,将她杀死扔到江中。四是说她感觉已为国尽忠,但夫差对她百般疼爱确实出自真心,她发觉已真正地爱上了夫差,不爱范蠡了,也无颜见范蠡,同时深感对不起夫差,于是投湖自尽。倒是觉得这样的说法比较接近我的揣摩:可怜西施逐渐发现了她原来恨的也许是不该恨的,而爱的也许是不该爱的,她所认为的对与错变了位。这才是她最重的痛呢!她只能投湖结束了生命!
根据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由古人的诗歌来看,这是最让人心酸和悲伤的结局了,总之,后面几种说法说明西施无疑是葬身水里了。
西施,你从水边来,又回水中去,你只能和喜欢你的沉鱼一起永远的沉没了!
不管当时人们怎么对待她,诸暨人认为她是故乡的骄傲和自豪。眼前的西施祠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吴越之战是一场男人的战争,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的。男人间的拼杀应该靠勇气和智慧。社稷的成败有很多历史的因素,一个女子不该承受太多的责任。西施的悲哀是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爱情。是被人利用后,进退两难的命运。猜想她一定不希望两国交战,希望有人爱她,嫁一个好郎君,这就足够了!因为她毕竟是一个村姑,但却无奈地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
跟随导游来到了古越台前的红粉池,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云:“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红粉池像一面镜子,正对着古越台,据称,这样安排有斥贬越王勾践之意。意示让勾践照一照“堪羞处”。看来人们除了对越王有些怨恨之外,更多的还是怜香惜玉的情感。
西施呵,你是我不解的美人结,你的归宿是我一颗隐隐作痛的朱砂痣;你的一生是我心中永远的迷和痛。
越王勾践破吴归范文6
唐朝玄宗时期,吐蕃遣使求赐文籍四种,名臣于休烈上疏反对,并以《史记》不入诸侯王家为例:“昔东平王入朝求《史记》、诸子,汉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诸子杂诡术。”
随着《史记》流传渐广,众多兵家注意到了它的“多兵谋”。在注解《孙子》的名家中,以李筌(中唐)、杜牧(晚唐)、何氏(北宋)、张预(南宋)为代表,博引《史记》成例以立论,遂使《史记》成为谈兵者的淘宝地。
所谓“亲而离之”,就是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它。通读《史记》,许多战例、事例说明,此计实乃制胜法宝之一。
一、勾践间吴杀子胥
伍子胥是吴国元老重臣,辅佐过阖闾称霸,帮助过夫差上位。《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在吴国王位继承人问题上,公子们都觊觎太子之位。那时,多亏伍子胥在阖闾面前冒死相争,才终于帮助夫差登上太子之位。夫差深知王位来之不易,深感伍子胥拥立之功,曾经表示要裂土相酬,被伍子胥婉言拒绝。由此可见,夫差与伍子胥关系相当亲密。
公元前496年,吴国大败越国,勾践卑词厚礼,请求臣服。《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伍子胥坚决反对,主张灭越,以免后患:“不借此时机彻底消灭越国,反而要宽恕他们,不是为以后自找麻烦吗!况且,勾践为人坚忍,能吃大苦,现在不消灭他,将来必定后悔不已。”可惜,夫差错听伯褐言,放了勾践一马。伍子胥虽然生气,但和夫差关系仍然深厚。对于伍子胥之明,勾践则是咬牙切齿。
10年之后,子贡、勾践合谋,采取“卑而骄之”之计,怂恿吴国兴兵伐齐,企图坐收渔翁之利。《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伍子胥看穿勾践用意,激烈反对伐齐:“勾践吃饭只上一个菜肴,穿衣只有一种颜色,注重吊唁死者,不忘慰问病者,这是时刻在想着凝聚民心,渴望伐吴报仇啊!勾践不死,必为吴患。越国是吴国的心腹大患,您却不重视它,反而把力量用于齐国,岂非大错特错!”伍子胥出言不逊,夫差更是听不进去,但也没有放在心上。
对于伍子胥之智,勾践更是暗暗心惊。为除去这个威胁,勾践定下“亲而离之”之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重赂吴国太宰伯海“与逢同共谋,谗之王”。为疏远夫差、伍子胥君臣关系,勾践不惜在伯荷砩洗蟀焉涨,还派大夫逢同专门协助,反复在夫差面前诋毁伍子胥。
夫差出兵攻打齐国,在艾陵大胜齐军,耀武扬威地回国。《史记・伍子胥列传》上讲,夫差大胜之后,更加不可一世,“益疏子胥之谋”。就是说,他对伍子胥敬而远之,不再言听计从。
伍子胥也是性情中人,不顾夫差得意忘形,当面顶撞说:“大王您不要太高兴!”夫差闻言,自然很生气。伍子胥郁闷之极,一度想过自杀。夫差于心不忍,立即制止了他。不过,曾经亲密的君臣关系,无形中有了一道裂缝。
这时,太宰伯杭缝插针。《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太宰杭仁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由于多次拿了越国好处,伯焊加喜欢、信任越国,天天在夫差面前念叨越国的好,同时不忘念叨伍子胥的不是。一次,他有意在夫差面前争论对越政策,激得伍子胥直言不讳:“大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夫差听了这话,哪能舒服。于是,伯航杌诽谤伍子胥说:“这个人表面忠厚,实际很残忍。当年,他父兄落难楚国,他却只身逃跑。他连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惜,怎么能顾惜大王呢?大王上次想攻打齐国,他一个劲地反对。后来,大王您伐齐成功,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因此怨恨您。您不防备他,他一定作乱。”
毕竟多年君臣,夫差开始也不听信谗言。一次,伍子胥出使齐国,心灰意冷之下,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不想儿子和吴国一起灭亡。这下,伯鹤プ“驯了。《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伯郝砩舷蚍虿畲蛐”ǜ妫何遗扇税抵刑讲椋伍子胥出使齐国,就托孤齐国大臣。为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诸侯;自恃是先王谋臣,现在不被信用,就时常郁郁不乐,产生怨恨情绪。这种人很可怕,希望大王早日决断。
伯旱男”ǜ妫终于让夫差失控,他赐剑伍子胥,逼令其自杀。
夫差有一伍子胥而不能用,最终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可见,勾践手定“亲而离之”之计,实在毒辣!
二、应侯间赵退廉颇
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进攻韩国,上党首当其冲,眼见不守。上党军民不甘做秦民,举地投降赵国。赵国屯兵长平,接应上党军民。秦国浴血奋战,赵国渔翁得利,秦国上下狂怒。于是,王矛头一转,疯狂进攻赵国。赵孝成王不敢怠慢,急派良将廉颇督师应战。在大敌当前之时,赵王任用廉颇,可见对他的信任与器重。
秦军3个月内不断告捷:阵斩赵军一员副将;夺下赵军两座城堡;俘虏赵军六个尉官。廉颇不愧良将,感到秦军兵锋正盛,不能正面碰硬,遂加固堡垒,凭坚防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数挑战,廉颇不肯”。就是说,秦军为打破僵局,多次挑战,廉颇就是不肯应战。
秦军劳师远征,千里馈粮,一旦旷日持久,只能被迫退兵。到时,赵军再见机行事,进退有据。应该说,廉颇坚守不出,确是高明之策。可是,赵王不解廉颇之意,多次指责廉颇,说他不积极出战。不满意归不满意,赵王对廉颇仍然是信任的。
廉颇坚守不出,可急坏了王,也急坏了秦昭王。秦王向应侯范雎诉苦,范雎时为秦相,出言开解秦王:廉颇身经百战,的确不好对付!当务之急,是让赵王失去对廉颇的信任,代之以纸上谈兵之人。
是时,范雎已经良策在胸,这就是“亲而离之”之计:利用赵王对廉颇的不满意,进一步让赵王失去对廉颇的信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简言之,应侯范雎派人到赵国一掷千金,收买为秦国说话的人,这些人大肆宣扬说:“秦国最担心的,是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担任主将而已;廉颇这个人容易对付,况且他就要投降了。”赵王本就恼怒廉颇督师不利,又不满意他坚守不战,再加上听到他即将投降的谣言,自然对廉颇失去信任,果真就派赵括取代廉颇,督师抗秦。
秦国得知赵括督师,就暗派名将白起督师攻赵,让王担任副手。结果,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之众。
可以说,范雎的“亲而离之”之计,让赵国弃用良将,损失惊人,最终动摇了国本。
三、嬴政间魏黜无忌
魏国公子无忌,是魏安王异母弟,封号信陵君,此人大大有名。贾谊《过秦论》有言,进入战国后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无忌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主张合纵抗秦。
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魏安王倒没有怠慢,立即派宿将晋鄙率领10万之众,准备全力救赵。秦昭王得知消息,派专使警告魏王说:“诸侯中有谁胆敢救赵的,拿下赵国后,一定调转兵锋先收拾它。”魏王很是害怕,就派人阻止晋鄙:不要再进军了,把军队驻在邺城,见机行事。于是,魏国名义上出兵救赵,实际上是隔岸观火。
一见晋鄙按兵不动,无忌急得冒火,多次敦请魏王下令进军,又让门下宾客游说魏王。可是,魏王畏惧秦国,就是不肯听无忌的。
无奈之下,无忌铤而走险,设法从宫中偷得虎符,谎称魏王之令,代替晋鄙督师。晋鄙存疑抗命,无忌不得已,命人椎杀晋鄙,自统10万魏军。随后,他率领大军进击秦军,秦军解围邯郸,赵国绝处逢生。
无忌盗兵符,杀晋鄙,魏王非常震怒。所以,在打退秦军之后,无忌让部将率军返回魏国,而他本人则留在了赵国,这一留就是10年。秦国听说无忌留赵,魏国没有能人辅佐,10年间不停地发兵攻魏。魏王终于意识到,无忌是魏国的擎天柱,遂派使臣三番五次恳请无忌归国。
公元前247年,无忌回到故国。魏王见到无忌,毕竟是亲兄弟,两人不禁相对落泪。经过10年坎坷,魏王非常信重无忌,亲授上将军大印,让他正式担任魏军统帅。诸侯们得知无忌统帅魏军,纷纷调兵遣将救援魏国。无忌率领五国之师,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打得秦将蒙骜落荒而逃。随即,他挥师乘胜追击到函谷关下,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之不敢再出关东侵。当时,无忌声威震动天下,各国宾客都争相进献兵法。无忌把它们合编在一起,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俗称的《魏公子兵法》。
次年,嬴政登上秦王宝座。当时,魏王与无忌兄弟相亲,君臣相得,无忌遂能一心抗秦。这让嬴政非常担忧,必欲除之而后快。如何下手是好?嬴政想到了“亲而离之”之计。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由于担心无忌为患,嬴政出手阔绰得惊人,一掷万金,在魏国网罗晋鄙的门客,让他们破坏魏王、无忌的关系。这些人本就痛心晋鄙之死,再加上重金诱惑,自是在魏王面前极力诋毁无忌:“公子无忌流亡在外十年,声望丝毫未减。一担任魏国大将,各诸侯国将领都愿意听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听了这些话,魏王心里的滋味自然不好受。
更让魏王担忧的是,晋鄙的门客还造谣说:公子无忌居心叵测,正寻找机会面南背北,代替您称王;诸侯们慑于公子无忌的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听了这些话,魏王心里的滋味不是不好受,而是特别难受。这时,嬴政又故意火上浇油,多次托人向无忌祝贺,询问:您是否已经立为魏王了?
嬴政运筹的“亲而离之”之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很简单,魏王天天听到这些诋毁无忌的话,不能不信以为真,很快就解除了无忌的魏军统帅之职。
嬴政运筹的“亲而离之”之计,还彻底打垮了无忌,动摇了魏国根基。
无忌心知肚明,自己因毁谤而被废黜!心灰意冷之下,他干脆推托有病,不上朝了。此后,他常在家里与宾客们为长夜之饮,常跟女人彻夜厮混。这样没日没夜的寻欢作乐,持续了4年之久,无忌终于因酒色过度,一命呜呼。
无忌一死,魏国大难临头。《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好像是讽刺无忌,嬴政得到他的死讯,立即派蒙骜攻魏。这位曾经的无忌的手下败将,一口气攻占了魏国20座城邑。
四、陈平间楚逐范增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拒荥阳日久,汉军粮道断绝,汉王刘邦惶恐不安,遂向项羽请和,愿以荥阳为界,平分天下。当然,刘邦这是缓兵之计,一旦缓过劲来,他还是会和项羽争天下。所以,亚父范增立马反对。《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范增正告项羽:“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就是说,当时汉军很容易对付,一旦放它一马,不乘机消灭它,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项羽尊信范增,立即进围荥阳。刘邦陷入重围,更加手足无措,谋士陈平却气定神闲。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当时安慰刘邦:楚军是可以搞乱的!真正铁心追随项羽的,只有亚父范增和将军钟离昧、龙且、周殷之辈,寥寥几人罢了;“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就是说,只要刘邦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收买楚军奸细,让他们挑拨离间,就能使项羽君臣相疑。而项羽为人猜忌多疑,喜欢听信谗言,这必然导致内部相残。如此一来,汉军就可趁机出击,一举消灭楚军。
陈平所言,正是“亲而离之”之计。刘邦深以为然,扔给陈平黄金四万斤,让他去离间项羽君臣,根本不在乎他怎么花。
陈平掷下重金,在楚军中收买奸细,这些人大造谣言:钟离昧等人追随项王征战,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裂土封王;现在,他们打算跟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据土为王。项羽听到谣言,果然猜疑起来,不再信任钟离t等人,钟离昧等人也消极起来。
项羽既然已经怀疑上钟离昧等人,就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打探。听到项羽来使,刘邦乘机布局。《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刘邦备下顶级的酒菜,命人端进使者房间。一见到使者面,刘邦就故作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却是项王的使者!”随即,他就让人把顶级的酒菜端走,另行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了这位使者。使者回去复命以后,把上述情况禀告给项羽。
不出陈平所料,“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由于大大怀疑范增的忠诚,项羽根本不听范增速下荥阳的建议。得知项羽怀疑自己,范增不明真相,生气地说:“天下的大事基本定局了,大王自己干吧!我请求告老还乡!”范增满怀抑郁还乡,还没有到达彭城,就因背上毒疮发作,客死异乡。
范增黯然远走,刘邦绝处逢生。一天夜里,陈平让两千名女子全副武装,涌出荥阳东门,诱使楚军一拥而至。趁着混乱之机,刘邦在陈平簇拥下,从荥阳西门成功出逃,遂能卷土重来。
陈平运筹的“亲而离之”之计,成功逼走奇士范增,遂使项羽智穷计短,最终自刎乌江。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回顾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很客观地指出:一方面,是因为他有萧何、张良、韩信三杰;另一方面,“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正因陈平的“亲而离之”之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