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论文范例6篇

计算机论文范文1 1.1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在我们国家,不同地区对于计算机的基础教育有着严重的不同,大部分城市已经在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家庭也基本都有电脑,有的甚至已经参加过不少计算机类的比赛,水平已经相当高。而在部分边远地区,配套硬件设施尚不能完善,更何谈计算机基础教育,以至于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连键盘鼠标都没有摸过。 1.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

计算机论文范文1

1.1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在我们国家,不同地区对于计算机的基础教育有着严重的不同,大部分城市已经在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家庭也基本都有电脑,有的甚至已经参加过不少计算机类的比赛,水平已经相当高。而在部分边远地区,配套硬件设施尚不能完善,更何谈计算机基础教育,以至于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连键盘鼠标都没有摸过。

1.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一般都是采取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理论课大部分都是在教室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虽然这种授课方式能够比较生动形象的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展示出来,以此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学习的热情,但在实质上还是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单纯的为学生进行填鸭式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很是被动。而实验课的进行,大部分都是教师简单的进行一点讲解,之后给学生时间自己上机练习,从而完成教学大纲。但目前高校基本上都是大课堂,学生众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以至于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解答。与此同时,学生作业的批改和问题反馈也难以很好的实现。

1.3计算机课程未与专业相结合。在现今的高校里,不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其他非计算机专业,诸如医学类、艺术类等,所有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都是一样的,所使用的教材也是统一的,这其实是忽略了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差异。事实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其目的应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而更多的是应将计算机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工具能发挥不同的作用。而我们目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极少有能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开设,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和使用只停留在基础操作的层面上。

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多样化的实现

2.1课程体系设置多样化。针对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可以在入学初期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或考试,根据学生水平的高低分为3档。水平最差的学生必须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在结课时进行考试从而获得学分;水平中等的学生可以不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只需在结课时进行考试获得学分;而已经具备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学生可以给予课程的免修直接获得学分。这样的安排,既可以节约教师资源,也可以使高水平的学生不必再进行已熟悉的课程的学习,从而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2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必不可少,但课件不能只是简单的将书本中的知识进行重复再现,而是应文字简洁,以图片、图表为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而实践课可以采取学生结组和分发任务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每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互相学习、互相督促,教师可以每堂课给每个组几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最后由教师进行比赛成绩的评比和讲解。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并且学习效果会比单纯的自己练习要好得多。此外,现今通讯十分发达,教师可以建立QQ群或微信群,学生可在群中提问或者发表建议,这样教师就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进行解答。

2.3开设结合专业的多样化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使用专业应用软件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所以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可以开设后续的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课程。根据各所院校的专业设置,可拟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有代表性、通用性强、使用面广的学科工具软件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所需,以便应用计算机为自己的专业服务。

三、结束语

计算机论文范文2

立体造型的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者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单纯的想象往往会导致现实和想象还存在一定差距,进行立体设计难度较大。但是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能精准的展示一个立体实物的各个角度细节,使设计者能够全方位的观察物体,在视点的流动过程中对实体进行修改和塑造。目前,立体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计算机3DSMAX软件,该软件拥有标准集合体的建立命令面板,为设计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使用体验。此外,3DSMAX中的材料库也便于设计者的素材寻找和积累,给美术设计者带来了丰富的素材模拟,大大降低了手工绘制和塑造的工作量。

2交互式遗传算法在分形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的实例探究

2.1分形图案构成的艺术形式及理论

构图也就是对图案的构思,主要分为两部分纹样结构与画面构图。分形美术图案设计的主要方法就是随对形图案画面的布局和组织形式进行艺术设计。分行位数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为分形纹样的规则骨架构图、整体构造分形纹样构图和具有不规则构型的纹样分形分布构图。在美术创作上,分形图案是对于平面设计的一种沿袭,同时结合了计算机算法在纹样造型、色彩构成和构图方面的设计技术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艺术形式的创造带来模拟思维。在基本构图原理部分,分形美术图案除了与普通美术图案有着异曲同工的原则之外,还有着独有的特点,那就是分形的自相似性以及自仿射性的体现,将递归或是迭代的算法融入造型或构图过程中,并对局部过程造成了一定的扰动作用。其设计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法则:(1)纹样的构成使用的是以函数迭代算法为基础的几何重复应用过程。(2)着色设计主要使用了算法与人机交互技术的有机结合。(3)画面布局主要沿袭了传统的构图技术,添加了与分形相结合的算法。分形美术图案的设计与传统美术图案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不少现代感的创新。运用计算机技术,利用无穷多个函数,能够得到无穷多种着色方案,再加上若干种生成方法,最终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图案,为美术双早提供了宽广的设计源泉。

2.2交互式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sGA)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遗传选择、自然淘汰原理,以及孟德尔遗传学说,它将生物进化过程用一种全局随机搜索算法来表达。将进化概念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而得到的一种交互式遗传算法(InteractiveGeneticAlgorithm,IGA)[6]。它相较于基本的遗传算法,又增添了交互式的手段,来实现用户对于这个设计的评价,能够自动计算适应度函数值,从而替代传统的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s,GA)。交互式遗传算法能够将人机交互与遗传算法有机结合,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是实现了人的智慧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很好的弥补了遗传操作中的缺陷。当前,交互式遗传算法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展,如在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息处理、数据库的检索等方面的应用正在得到认可。但是即便如此,设计创作归根结底还是依靠人的创作思维,要将人的智能与计算机技术实现有机结合,还是值得相关专业人士的探讨和研究。

2.3算法设计

2.3.1染色体编码

在分形美术图案中的创造过程中,迭代函数也就是遗传算法种群中的个体,并能对迭代函数进行编码。考虑到二叉树结构在数学的表达过程中有较高的使用度。因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采用结构式编码方法,可以用二叉树的形式来表达,每一个染色体就用一棵树来表示。在数学表示中的一棵二叉树代表的是一个有限节点集,其中包括了数学操作数及数学操作符。在结构式编码方式中,二叉树的终节点就是表达式的操作数位,中间节点就是操作符,操作数既可以改变。二叉树海飞我们提供了一个合法的数学表达式就是中序遍历序列。

2.3.2适应度函数建立

遗传操作中的适应度函数的作用就是用来评价遗传进化染色体的优劣指数。通过用户对于美术设作品的的“满意度”和“共识度”的评价,来实现对于遗传染色体优劣程度的评判。适应度函数采用Ohsak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群体共同评分模型。在群体共同评分中有三个等级来衡量用户对作品的喜爱程度,分别是“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其中,用户给出“满意”评价即给出3分,“一般”评价即给出2分,而“不满意”评价即给出1分。将所有用户评价得分相加,就得到美术作品的做种得分。若有n名用户参与评分,那么最终满意度分值就落在n与3n之间。若两个作品的满意度评分相同,就要通过共识度标准的计算来获得适应度函数。比如说,设计作品A与设计作品B都得到了14分,但是没有用户对作品B给出了“不满意”的得分,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作品B更能得到用户的实际喜欢,如图1所示。

2.3.3算法流程

计算机论文范文3

1.论文类型:

不同的院系,不同的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有不同的指导方法,在计算机系,本科毕业论文通常以下面四种类型:

1.1完成一个不太大的实际项目或在某一个较大的项目中设计并完成一个模块(如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或自行设计的板卡、接口等等),然后以工程项目总结或科研报告、或已发表的论文的综合扩展等形式完成论文。

1.2对一个即将进行的项目的一部份进行系统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例如对一个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财务部分进行调研,分析和设计等,这类工作可以没有具体编程,但应得到有关方面的初步认可,有一定的工作量。例如打印后有30页以上的报告。

1.3对某一项计算机领域的先进技术或成熟软件进行分析、比较,进而能提出自己的评价和有针对性创见。例如XML目前是因特网上新涌现的标记语言,它较HTML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其中XML-QL是基于XML提出的一种新型查询语言,分析总结这一新型查询语言并探索它的实现途径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再如对自由软件数据库系统MySQL,分析总结其在Web应用上的特色,并能将有关技术用于自己研制的系统中。这类工作要注意把分析和实验相结合,不要只停留在消化上。消化是前提,吸收和转化才是工作的重点。

1.4对某一个计算机科学中的理论问题有一定见解,接近或达到了在杂志上发表的水平。例如,解决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纠正了某杂志上理论的错误且提出解决修正方案,或自己提出有意义的模型,定义,且有定理、命题、或性能比较、分析、测试报告等。

一般而言,第四种较难,在若干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经验中,只有两位学生采用此形式写出了好的论文,据悉,这两位学生都顺利进入了博士生序列。

2.选题:

2.1有科研项目的老师通常愿意从项目中选取本科生能完成的模块,交给学生做,然后以第一种形式写成论文。教师熟悉项目,项目有实用背景,一般而言,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但有些科研项目太难,或涉及保密内容,或本科生不容易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会让已保送为研究生,或确定留校的学生作这类题目。

2.2学生自选题目,有些学生已联系好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工作单位要求学生作某方面的项目,或已交给学生某方面的项目,经过指导教师认可,认为可作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则可作这方面题目。这种方式下,学生积极性高,责任心较强,学以致用,一般论文的质量较好且成文后篇幅较大。

2.3教师根据社会需求,选择题目。例如,院系行政需要教学,科研和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有的教师指导几位学生分别作大学院系行政管理子系统,博士生硕士生学籍管理子系统等等,有可能开始作出的软件还不很完善,但有了雏形,经过修改后,一般是能够应用的。有的系统经过下一届本科生毕业实习的改进,就可以实用了。一些对路的、有用户的软件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产品

3.论文的组织安排:

依据上述的论文类型,由于各类工作特点的不同,在搜集整理论文的素材、组织安排论文的结构方面,应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

3.1系统实现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系统体系结构,程序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实验或测试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

(1)引言或背景(概述题目背景,实现情况,自己开发的内容或模块)一般谈课题意义,综述已有成果,如”谁谁在文献某某中做了什么工作,谁谁在文献某某中有什么突出贡献“,用“但是”一转,分析存在问题,引出自己工作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主要思想、方法和结果。然后用“本文组织如下: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作为这段结束。

(2)系统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突出自己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3)主要实现功能的描述(包括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说明,依据内容多少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

(4)实验或测试。

(5)总结。

3.2应用开发型论文:

重点收集整理应用项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使用的开发工具的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重点描述应用项目背景,项目开发特色,工作难度等);

(2)项目分析设计(重点描述项目的整体框架,功能说明,开发工具简介等)(3)项目实现(重点描述数据库设计结果,代码开发原理和过程,实现中遇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今后的维护和改进等,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

(4)总结。

3.3分析比较型论文:

重点收集整理有关的最新论文或软件,分析比较心得,实验数据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分析对象的特点,分析比较工作的意义,主要结果等);分析对象的概括性描述,分析比较的主要结果(如果是技术分析,给出主要数据,如果是软件分析,给出代码分析结果,实验过程等);分析比较的评价和系统应用(可以给出基于分析比较的结果,提出某些设计实现方案,和进行一些实验工作;最后是结论。

3.4理论探索型论文:

重点收集整理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和分析。

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

(1)引言(重点描述要解决的问题的来源,难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等);

(2)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涉及的基本定义,定理,及自己提出的概念等);

(3)推理结论(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复杂性分析等);

(4)结论。上述论文结构的安排和划分不是绝对,可依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混合的方式指导自己论文的写作。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一定要作到心中有数,贯穿一条逻辑线索切不可泛论成文或堆砌成文,时刻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

4.论文格式及目录系统:

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风格,格式不必强求一致,但科技论文不能象写小说剧本那样,一般不能用倒叙,插叙,不设悬念,不用意识流,多线索方式等。例如,可在下列格式基础上适当修改:科技论文目录体系一般不用中文的“一二三”,而用下列的编排方式题目扉页|___摘要(中英文,200-300字为限)|___正文目录1.前言(背景,动机,前人工作)|___1.1。。。。|(1)(a)(b)(c)|(2)(a)(b)(c)|___1.2。。。。2.项目框图及本工作在项目中的地位

3.项目特色(特殊功能,困难

4.方案选择(前人方案,现可选方案,为什么选这一方案)

5.实现技术数据结构程序片段:

6.特殊问题解决方法:

|__6.1问题1|__6.2问题2|__......

计算机论文范文4

关键词:计算科学计算工具图灵模型量子计算

1计算的本质

抽象地说,所谓计算,就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比如说,从符号串12+3变换成15就是一个加法计算。如果符号串f是x2,而符号串g是2x,从f到g的计算就是微分。定理证明也是如此,令f表示一组公理和推导规则,令g是一个定理,那么从f到g的一系列变换就是定理g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文字翻译也是计算,如f代表一个英文句子,而g为含意相同的中文句子,那么从f到g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些变换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计算?因为它们都是从己知符号(串)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从类型上讲,计算主要有两大类:数值计算和符号推导。数值计算包括实数和函数的加减乘除、幂运算、开方运算、方程的求解等。符号推导包括代数与各种函数的恒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几何命题的证明等。但无论是数值计算还是符号推导,它们在本质上是等价的、一致的,即二者是密切关联的,可以相互转化,具有共同的计算本质。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计算类型。

2远古的计算工具

人们从开始产生计算之日,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因此,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它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3近代计算系统

近代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850年,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光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广泛采用。机械式计算器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在1671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器,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托马斯、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器,并风行全世界。

4电动计算机

英国的巴贝奇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过程控制计算器,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

5电子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器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由科学和技术所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工具。

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因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donMoore)对电子计算机产业所依赖的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作出预言: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将每两年翻一番。事实证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数十年内,芯片的集成度和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实际是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而价格却随之降低一倍。这种奇迹般的发展速度被公认为“摩尔定律”。

6“摩尔定律”与“计算的极限”

人类是否可以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永无止境地提升?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有没有极限?对此问题,学者们在进行严密论证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无限提高,最终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将转换为计算的结果——造成熵的降低,这种向低熵方向无限发展的运动被哲学界认为是禁止的,因此,传统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必有上限。

而以IBM研究中心朗道(R.Landauer)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家认为到21世纪30年代,芯片内导线的宽度将窄到纳米尺度(1纳米=10-9米),此时,导线内运动的电子将不再遵循经典物理规律——牛顿力学沿导线运行,而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律表现出奇特的“电子乱窜”的现象,从而导致芯片无法正常工作;同样,芯片中晶体管的体积小到一定临界尺寸(约5纳米)后,晶体管也将受到量子效应干扰而呈现出奇特的反常效应。

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看法十分一致:摩尔定律不久将不再适用。也就是说,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飞速发展的可喜景象很可能在21世纪前30年内终止。著名科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威尔逊(EdwardO.Wilson)指出:“科学代表着一个时代最为大胆的猜想(形而上学)。它纯粹是人为的。但我们相信,通过追寻“梦想—发现—解释—梦想”的不断循环,我们可以开拓一个个新领域,世界最终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最终会了解宇宙的奥妙。所有的美妙都是彼此联系和有意义的。”

7量子计算系统

量子计算最初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P.Feynman曾试图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模拟量子力学对象的行为。他遇到一个问题: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通常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难以求解的。以光的干涉现象为例,在干涉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光子每增加一个,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会多出一倍,也就是问题的规模呈指数级增加。模拟这样的实验所需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了,不过,在费曼眼里,这却恰恰提供一个契机。因为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也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在干涉实验中,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推测出屏幕上影子的形状。费曼推断认为如果算出干涉实验中发生的现象需要大量的计算,那么搭建这样一个实验,测量其结果,就恰好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复杂的计算。因此,只要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允许它在真实的量子力学对象上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整合到计算中去,就可以获得远远超出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在费曼设想的启发下,1985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多伊奇DavidDeutsch提出是否可以用物理学定律推导出一种超越传统的计算概念的方法即推导出更强的丘奇——图灵论题。费曼指出使用量子计算机时,不需要考虑计算是如何实现的,即把计算看作由“神谕”来实现的:这类计算在量子计算中被称为“神谕”(Oracle)。种种迹象表明:量子计算在一些特定的计算领域内确实比传统计算更强,例如,现代信息安全技术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把一个大整数(如1024位的十进制数)分解为两个质数的乘积的难度。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困难问题”,困难的原因是目前在传统电子计算机上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将这种计算快速地进行。目前,就是将全世界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电子计算机全部利用起来来计算上面的这个1024位整数的质因子分解问题,大约需要28万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所能够等待的时间。而且,分解的难度随着整数位数的增多指数级增大,也就是说如果要分解2046位的整数,所需要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宇宙现有的年龄。而利用一台量子计算机,我们只需要大约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分解1024位的整数了。

8量子计算中的神谕

人类的计算工具,从木棍、石头到算盘,经过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再到量子计算。笔者发现这其中的过程让人思考:首先是人们发现用石头或者棍棒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随后,人们发明了算盘,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当人们发现不仅人手可以搬动“算珠”,机器也可以用来搬动“算珠”,而且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随后,人们用继电器替代了纯机械,最后人们用电子代替了继电器。就在人们改进计算工具的同时,数学家们开始对计算的本质展开了研究,图灵机模型告诉了人们答案。

量子计算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种认识与创新规律。它建立在对量子力学实验的在现实世界的不可计算性。试图利用一个实验来代替一系列复杂的大量运算。可以说。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为在此之前,所有计算均是模拟一个快速的“算盘”,即使是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CPU内部,64位的寄存器(register),也是等价于一个有着64根轴的二进制算盘。量子计算则完全不同,对于量子计算的核心部件,类似于古代希腊中的“神谕”,没有人弄清楚神谕内部的机理,却对“神谕”内部产生的结果深信不疑。人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黑盒子,人们通过输入,可以得到输出,但是对于黑盒子内部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发生确并不知道。

9“神谕”的挑战与人类自身的回应人类的思考能力,随着计算工具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加强。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类整体的科研能力,那么,量子计算系统的产生,会给人类整体带来更加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并最终解决困扰当今时代的量子“神谕”。不仅如此,量子计算系统会更加深刻的揭示计算的本质,把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从牛顿世界中扩充到量子世界中。

如果观察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不断增多的“发现”已经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公理”,人们的公理系统在不断的增大,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增大,人们认清并解决了许多问题。人类的认识模式似乎符合下面的规律:

“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无论量子计算的本质是否被发现,也不会妨碍量子计算时代的到来。量子计算是计算科学本身的一次新的革命,也许许多困扰人类的问题,将会随着量子计算机工具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它将“计算科学”从牛顿时代引向量子时代,并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更加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A.NielsenandI.L.Chuang,QuantumComputationandQuantumInforma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计算机论文范文5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规定网络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实践的课题,每个毕业生通过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开发一个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步骤,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 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

确定系统目标

系统可行性分析

2、 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

数据词典

代码设计

4、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 人机界面设计

8、 模块处理概述

9、 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相关推荐:

精品论文:英语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计算机论文范文6

1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1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的焦点,俨然转变为信息技术的竞争。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人们通过计算机可以查询所需信息,一些复杂数据的处理工作也可以由计算机完成。信息社会的人可以分为两类: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工作的人才。无论是哪类人才,都应该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人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大学的培养。因此,可以说,大学教育中注重计算机教育,重视对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工作,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

1.2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结合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相互交织渗透的,从而也推动了前沿科学的产生。因此,新时代的人才除了要掌握丰富的各科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将各科知识有机结合的能力,从而产生新看法和新见解,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种人才即为“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舞台上更需要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只有掌握一些前沿领域的知识,才能顺利完成国际交往。为了培养这两类人才,大学应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使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技术与发展趋势。

2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2.1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进一步锻炼大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协作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如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本质性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教学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对教学结构的改革,是对教与学效果的优化。

2.2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延伸。而进行科学创新的一项必要条件就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创新思维能力,还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动力,只有兼具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才是创新型人才。而大学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都占据重要地位。计算机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发其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其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思考学习内容与具体实际的联系,将计算机的广泛性与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提高,并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中,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

2.3增强师生间交流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仅能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教师很难与大学生分享其全部的教学资料、教案等。而通过适当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通过网络课堂上传教学课件,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获取这些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同时,学生可向教师指出课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对教学资料进行及时的补充,这是传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利用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刺激学生多重感官接受信息,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

3强化计算机教育的方法

3.1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模式是教师讲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去学习什么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为教师。为了强化计算机教育,应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变“教为主、学为辅”的方式,为“学为主、教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属于双向媒体,除了能够将教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以外,还可由学生向其输入信息,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计算机教学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若以专业方式向学生解释,学生可能仅仅记住了专业名词,实际上并不理解,教师就应注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2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促进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计算机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大学生的培养也不仅仅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层次,更应该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机学科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新旧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特性正好补充和完善了高数教育知识内容陈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高数教师可将计算机引入教学中。计算机教育的目的除了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外,还应该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其所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操作计算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帮助。

3.3加强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软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与培训方案,并按部就班开展培训工作,保证教师水平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只有基础设施作保障,才可保障计算机教育的顺利进行,而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设施,对于这些设施,不仅仅要求保证其质量,更应保证其数量够大学生使用。除此之外,还应加大资金做好硬件设施的后续维护工作。在软件方面,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供大学教育使用,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为计算机教育创造条件。

4结束语

在信息化社会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大学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为了加强计算机教育,学校应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士艳.计算机教育在现代学校中的地位与发展[J].电脑与电信,2013(Z1):57-58+61.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8:57
下一篇 2024-05-13 08:57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