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策略范文1
首先,小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在经营目标、战略筹划和领导者素质三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定位和提高。
目标决定了努力的程度,不同的目标下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策略会有不同,面对竞争的韧性和选择也会不同。战略筹划则是实现目标的步骤分解,是目标在现实市场中的具体化。但小企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往往在于领导者本身的素质,包括创业追求、经营思想和能力以及自我不断提升等方面。保持危机感和持续的事业冲动是推动领导者和企业提升的原动力,同时避免过分乐观、自负或是松懈和精力的转移。竞争就是淘汰,对小企业尤其如此。动态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要求领导者不断提高经营思想和能力水平,滞后就意味着企业混乱和危机的开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经验既可能成为竞争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绊脚石。
其次,产品策略方面要对市场进行准确细分和定位,生产出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
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市场推广上难以做大的投入,在竞争中的对抗能力也有先天的不足,这就要求小企业在竞争的第一步——产品选项和市场定位上就打好基础,产品的竞争环境和技术先进性不能不做考虑。小企业不仅要在销售推广上分析市场,更要在产品开发、成形前分析市场,以取得产品本身的先天优势,这样就可能大大减小日后推广的阻力,提高沟通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产品选项时可划定三个原则:
1.细分市场下的空缺市场,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并且有极大的现实性和消费稳定性;
2.在该细分市场上,虽有同类产品但无领导性晶牌,即晶牌空缺,这样可大大降低进入成本,为迅速取得市场份额提供可能和便利:
3.技术含量要高,与同类产品对比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适销对路的营销就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它起始于消费者需求,也就是市场需求,满足于市场需求。“适销对路”这一概念应该时刻存在于经营者的脑海中,只有有了适销对路的产品,下面的工作才能展开。
没有产品质量作基础,营销工作是很被动的。除了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之外,产品质量还应当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成本来考虑。同时,更要关注竞争对手的质量,只有产品质量比竞争对手更好,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此外,要牢记产品质量必须稳定如一,质量下滑是企业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产品质量好坏是产品能否畅销的基础条件,产品质量一定要胜过竞争对手、产品质量一定要稳定如一。
产品价格是产品畅销的杀手锏。由于消费者选择余地很大,而目前产品雷同现象普遍,加之购买力有限,因而在所有营销工具中,最常用也最有用的就是产品的价格,我们应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考虑如何巧妙运用价格。价格问题的实质是成本问题,只有成本有优势,价格才会有优势。因而要想营造价格优势,就必须狠抓成本工作:一是抓管理,建立成本意识和成本分析、管理制度;二是抓技术,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三是扩大规模,通过拓展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今天的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注重包装的美学效能,在相同的质量、价格下,人们的购物选择方向可能会转向包装。可以用包装策略配合价格策略,利用包装的 变化来改变价格并强化或淡化消费者的感觉。包装设计经常变化,也给消费者常用常新的感觉,满足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理。赋予包装新功能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如果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一些功能,会起到很好的促销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营销的核心是买卖,买卖的核心是产品,在所有策略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策略是产品策略。好的产品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再次,小企业在竞争中需要不断总结提炼一定的营销运作模式,又要根据发展情况不断调整营销策略。
在一个由一家或几家著名品牌把持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渐扩大自己的份额,中小企业除了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技术含量上狠下功夫之外,建立一个以自己晶牌为中心,遍布全国市场的销售网络,已经成为竞争致胜的核心步骤。
在建立销售网络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首先避开与实力超群的大企业的正面冲突,运用“实地战略”取得局部市场的绝对优势后,再实施“蚕食政策”,将各个局部市场连点成线,扩线为面,据此实现建立销售网络的目标,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所谓实地战略,是就中小企业为参与市场竞争而建立销售网络的方法而言,即企业在选择一个或多个目标市场之后,通过在该市场建立局部销售网络,并运用产品促销和品牌提升手段,使自己在该市场的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成为优势品牌的战略。
企业实施实地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抢占实地,对目标市场进行完全占领。考核在一个市场实施实地战略成败与否,关键要看企业是否已实现以下四个指标:(1)局部销售网络,即企业要在目标市场建立起一个以产品或品牌为中心的、包含总经销商、各区(县)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在内的三级销售网络,使产品遍布全市的主要区域和周边县(及县级市);(2)市场占有率,即在目标市场同类产品中,本企业产品的市场保有量和实际销售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3)晶牌知名度,即在同类产品品牌中,本企业品牌成为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的首选晶牌;(4)向周边市场渗透的能力,即在目标市场成为优势晶牌后,企业具备不但能向周边市场渗透,而且一旦需要能迅速占领周边市场的能力。
全面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实施实地战略的必要性。第一,中小企业相对薄弱的实力使之很难与大企业在全国市场上层开全面竞争,但这并不排除中小企业具有在某一个局部市场上取得对大企业的相对优势的能力。第二,占领实地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基础,也是参与全面竞争的第一步。中小企业只有通过对独立的目标市场的不断开发,才能积累起向全国市场进军的经验和实力,取得与大企业全面竞争的资格。第三,产品的生命周期及其市场的发展过程,决定了中小企业建立销售网络必须分阶段进行。在产品的成长期内,企业应将销售市场定位于局部,通过局部市场的发展来带动周边市场;而当产品进入上升期和成熟期后,就应从各个局部迅速出击,连点成片地在全国市场发展起来。第四,同样道理,品牌成长过程也必然是从局部开始,而实地战略无疑给品牌成长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小企业的实力水平和市场竞争中的实地取胜战略,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不能是全面推进,而只能是先培育目标市场,再通过目标市场不断向周边市场渗透的“蚕食”过程。所谓“蚕食政策”,简言之,就是企业在一个或多个目标市场上取得成功以后,通过各个目标市场向周边市场渗透,使多个目标市场连点成线,拓线成面,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销售网络的措施和方法。
并不是任何一个中小企业、同一个中小企业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实行蚕食政策。中小企业只有在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时候,才能取得蚕食政策的成功。第一,已经对主要目标市场完全占领,成为当地的畅销产品和优势晶牌,这是企业自目标市场向外扩张的前提。第二,在目标市场上取得了运作市场和提升晶牌的方法和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又具有在其他市场的可操作性。第三,企业和目标市场的总经销商具有充足的扩张实力,当市场规模扩大的时候,不但具有充足的货源和足够的流动资金,而且具备一支训练有素的业务队伍和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可以从容地进入周边市场并且取得成功。
而实施实地战略和蚕食政策,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理想的基础条件,这包括:
1.产品具有先进的功能设计和可靠的产品质量。这是企业占领目标市场、向周边市场渗透、吸引其他品牌经销商加入的硬性条件之一,也是晶牌和销售网络赖以存在的基础。
2.生产能力具有迅速扩大的余地。一旦自目标市场向周边市场扩展时,可以满足销售网络扩张的需要。
3.级差价格体系。这是保证销售网络各个层次都能拥有相应利润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护正常市场秩序的需要。
4.严格的结算制度。这是为了使企业、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和三级零售商都保持较高的资金周转速度,防止因债务链的凝固而削弱销售网络的活力和竞争能力。
5.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这可以不断提高品牌的美誉度,为目标市场向周边市场渗透创造条件。
企业竞争策略范文2
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解析
1、资源控制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竞争力高度依赖资源控制能力,谁能以最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多的稳定资源,谁就能够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从历史经验看,钢铁企业的空间布局在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性,因为资源控制能力是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着三种布局因素:一种是资源依托型,即靠近资源产地的布局;一种是市场邻近型,即靠近消费市场的布局;一种是临海港口型,即临近运输港口特别是大型海港的布局。在早期,钢铁工业一般是在靠近铁矿石和煤炭产地的区域布局,以节约运输成本。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国家的钢铁工业开始向大型海港附近布局,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钢铁生产需要的水源,还可以通过海运获取煤炭、铁矿资源以及进行产品的出口,适应了当时钢铁工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不论是哪一种布局方式,都显示出资源控制能力对于钢铁企业的重要意义。
2、环境保护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环境保护能力决定了钢铁企业能否在政府环境规制的加强下存续,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钢铁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是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大户。以中国为例,钢铁企业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大约占中国全国工业粉尘总排放量的13%。中国有74家重点钢铁企业,其中34家设在百万人口的大城市,18家设在省会城市,钢铁企业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大量税收和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压力,包括节能减排,减少工业“三废”等等。当前,政府对钢铁企业的环保问题日益关注,而社会也同样开始关注钢铁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钢铁企业应对政府环保规制的压力越来越大,肩负环保社会责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旦钢铁企业没有能够认真履行环保义务,没有按照政府的环境要求组织生产,就面临着重整、甚至破产的威胁。
3、技术创新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不论是资源控制能力还是环境保护能力都离不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通过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改善生产手段,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增强盈利能力,并最终提高钢铁企业竞争力。并且,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企业的资源控制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一方面,创新能力可以发掘新的替代资源,减轻对现有稀缺资源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资源供给,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此外,技术创新可减轻污染排放,降低环境使用成本。一是技术创新能改善生产工艺,减少排放。二是技术创新能够变废为宝,将原本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经过处理后返回使用或者用来生产其他副产品。一方面节省了环境污染成本,赢得社会的赞赏,另一方面发展了副产品,增加了利润来源。同时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使企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流程。
资源环境约束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
1、资源控制力提升战略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内钢铁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向上游延伸,与上游企业合作,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更大程度地取得上**业的原材料等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做到“长期、稳定、优质、及时”,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成本。世界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能够保持粗钢产量世界第一的策略之一就是采取积极的原材料控制战略,一方面,通过在非洲、加拿大等地区对铁矿石企业直接参股等形式获得生产所需的铁矿石供应;另一方面,又在印度、南美等地收购煤矿,保证煤炭等燃料供应,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铁矿石自给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控制能力的关键是围绕“做精做强,成本领先”的经营目标,按照“两条腿走路”的资源战略,构建钢铁原料保障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原料采购渠道,建立及强化与原料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原料的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增强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中国钢铁行业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来自于国外,近年来,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因此,对于处于逆境中的中国钢铁企业,一方面需要提高国内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提高铁矿石开采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与国外铁矿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协议,避免由于价格波动等带来的成本上升,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海外铁矿石开采企业的兼并重组中,达到直接控制铁矿石的目标。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通过多种形式向纵向一体化拓展,实现原料供应渠道多元化,化解原料涨价的压力。同时,在参与国际铁矿石协议价格谈判等国际化经营的实务中,应总结经验教训,与各方买家有效沟通,寻找利益共同点,提高集体议价力量。具体的应对措施包括:第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力求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实行资源进口与产品出口一体化、国外与国内贸易一体化的全球化经营管理战略。积极探索多种贸易方式带动国内钢铁茶农的出口,努力降低运输成本,进一步优化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结构。第二,培养国际化人才。不断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高素质人才比例,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服务。第三,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对国外市场进行充分考察,根据比较原理,结合企业自身竞争优势,选择重点投资区域。通过对该地区加大投资力度,提高钢铁产品市场份额,以此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环境保护力提升战略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方针,将能源综合利用作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充分回收利用企业的二次能源及余压、余热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搞好高炉和转炉煤气的回收利用,在进行能源介质平衡的基础上,搞好各种能源介质的综合利用。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推广先进环保技术,实行绿色制造,推行清洁生产,发展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统筹安排实现水的循环,通过综合利用实现固体废弃物循环,通过清洁生产实现铁元素资源循环,认真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为重点,建设工业生态循环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能源的回收利用率,通过自主集成开发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实现钢铁的绿色制造。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控制”:源头控制,贯彻精料方针,在原燃料采购、生产工艺确定时,选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料燃料及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把好原料投放和设计准入关口;过程控制,用规范的工艺操作制度指导日常工作,尽可能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终端控制,采用高于国家及省、市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防治技术,对生产过程中遗留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循环利用。
企业竞争策略范文3
关键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
一、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指导我国民营企业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并且进行战略管理,从而在促使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做大做强的健康良性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往往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容易出现停滞、衰败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只片面地注重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增强,因此导致在市场竞争中表现为核心竞争力下降,从而失去竞争优势。
第二,有利于指导我国民营企业正确处理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的关系。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着多元化和专业化经营的选择,许多民营企业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尤其是在跨行业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中陷入困境。核心竞争力理论告诉我们,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进入多项业务的大门,企业多元化经营应基于核心竞争力,即实施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相关多元化经营,不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多半是陷阱。
第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中,企业竞争力是最基本的,只有企业具备了竞争力,产业才有竞争力,国家也才有竞争力。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大企业,特别是强大的民营企业作支撑。因此研究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的现实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影响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是它们的集合,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经营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是由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
制约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仍不尽合理。创新能力的高**约着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人才和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民营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注重企业总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的迅速扩张,忽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忽视效率的提高,不自觉地走了一条外延型、粗放式发展道路,这一发展模式严重妨碍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这是我国现阶段企业做大后如何进一步做强,即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一)建O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又称为组织文化,是指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所贯彻和体现出来的企业理念、企业制度、企业形象等的聚合,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企业的行为规范和独特的风格模式。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内容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三个部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策略:
第一,差别化策略。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企业文化作为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属于企业差别化战略的一种,它具有不可模仿性。例如,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浙江雅戈尔“装点人生,服务社会”都体现了企业的个人特色和极深的文化底蕴。
第二,建设名牌企业形象策略。名牌企业形象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不仅能占领国内市场,也能占领国际市场,相反,没有企业形象,既不能占领国际市场,也不能占领国内市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树立名牌企业形象的任务还很艰巨,但要生存,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民营企业首要的能动性生产要素,虽然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等一样都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在整个企业正常运营中缺一不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表现在人力资源具有价值性,能为民营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具体体现在人力资源活动能降低企业成本或增加企业效益等方面。
第一,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是企业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资源。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开发人力潜能,使人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效益上,要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变“控制”为“尊重”、“关心”,尽量为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吸引和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
第二,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培养机制。民营企业要根据战略目标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总体培训方案要认真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包括对培训必要性、培训对象、目标、时间、地点、方式、内容以及培训评估、监督的分析要建立员工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
参考文献:
企业竞争策略范文4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化;竞争策略
一、国内企业调整国际竞争策略的重要性
自从中国加入 WTO,各大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纷纷涌入中国,抢占中国市场。作为国内各类企业,必将面临这种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以及全球范围的环境保护,绿色消费运动等世界性的问题,而且与国外企业的贸易往来也更加密切,其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就是一种必然趋势,必将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中国企业要想将产品和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在这个国际化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就必须了解和熟悉国际市场的环境特点和竞争规则,制定和选择正确的国际市场开发及国际市场竞争策略。国际市场竞争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与国内市场竞争有很大的差异。
(1)产品寿命周期呈缩短的趋势。科技的发展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产品的寿命周期趋短,造成产品研究开发投资的收回和预期利益的实现更加困难。如何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呢?我们知道,同一产品的寿命周期因区域市场不同而相异,即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上已进入消亡期的产品,在另一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上可能处于成熟期,而在第三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上则可能处在导入期。因此,营销国际化是保持并增加企业利润的必要手段。
(2)由于劳动力,原材料等因素在国际市场间存在巨大价差的事实,也促使企业把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规划生产经营销售的**位置,及**的资源配置,以保证企业的**整体效益。
(3)企业活动国际化,乃是当今世界经济,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也只有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企业利润;才能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才能保持并扩大企业的市场,企业也才能生存和发展。
二、国际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
(1)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国际产品标准化是指在世界各国市场上,都提供同一种产品;差异化则是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根据其需求差异,而提供经过改制的、略有不同的产品。
国际产品标准化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节省研究开发费用,和其他技术投入,也可以节省营销费用,它可使消费者在全世界各地都能享受到同样的产品,有助于树立企业及其母国的国际形象。然而面对有差异的市场,国际企业为了开拓市场,增加销量,可能不得不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当然由此必须承担额外的成本与费用。
影响产品标准化或差异化的因素很多,要作出一项正确的决策,至少必须考虑这样一些方面:成本与利润的比较,产品的性质、市场需求特点、东道国的强制因素等。
(2)品牌选择。就品牌而言,大多数国际企业当然喜欢采用统一的国际牌号,因为一个国际名牌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本身就是一笔无形财富,而重新树立一个品牌却绝非易事,然而如果由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如在伊斯兰教地区,不能用猪、熊猫等图案作为商标内容,这样就需更改品牌名称。国内企业仅靠低价竞争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灵活善变的温州民营企业借梯上楼,提升自己的策略很有借鉴。
(二)价格竞争策略
国际企业对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应保持其统一价格,还是针对不同国家市场制定差别价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统一价格显然有助于国际企业及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建立统一形象,便于企业总部控制企业全球的营销活动;然而各国的制造成本、竞争价格、税率都不尽相同,消费水平更有差异,要在环境差别明显的各国市场的统一价格销售产品常常是不切实际的。国际企业为了使其整个企业集团利润最大化,还经常采用转移价格策略,这是一种在母公司与各国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转移产品和劳务时所采用的价格,定价的出发点是为了避税、避免资金在高通胀率、严外汇管制国家滞留。当然有些国家政府针对国际企业的这一策略,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要求国际企业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能遵守公平交易的原则,挽回或保护其正当的国家利益。
(三)人才竞争策略
全球化的金融危机,使得国外很多人才正面临发展的困境。实际上这是吸引、引进国外人才的好时机。才可能找到合适的人才。另外,企业最缺少的是能够掌握技术并有创新能力的人,企业就应针对单个企业的情况,就应当从本身的发展环境和产业结构出发,分析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聘定适合本身发展的人才,这样有了目标和标准当在这方面加以重视,加大投入,为企业解决难题,不管是从教育入手还是从外聘着眼,最终能够让企业长期健康地运营下去。而建立全面的人才观才是企业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企业要确立以下的人才观:
一方面,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
另一方面,人才是多层次性的。企业经营中,各种人才居于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他们可以是高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员工;可以是高级的技术开发的专家,也可以是技能娴熟的工人。
企业竞争策略范文5
【关键词】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技术;制度;文化
国内外对中小企业品牌问题的争论与研究一直没有停息,大部分人认为品牌不是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为了持续发展也应实施品牌战略,在学术界,对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正日益全面与深化。但相关研究大多是针对大企业而言,或者将大企业的成功经验移植到中小企业。一定程度上诱导中小企业片面做大,盲目追求知名度,误导了中小企业的决策,如秦池、春都、巨人、三株等一批中小企业片面追求知名度和销售量,忽略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缺乏品牌的战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昙花一现。
一、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问题分析
(一)品牌缺乏整合规划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大政方针的考虑,往往注重或片面强调一些短期的指标,如销售增长率、市场份额、利润等。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还是停留在促进销售等短期目标上,重视商标的注册和广告宣传,关于品牌的整合意识比较薄弱,品牌的努力只停留在某个方面,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哪儿有问题就往哪儿去,看上去没完没了,但最后仍然没有建成一个成功的品牌。
(二)缺乏品牌核心价值
很多中小企业不存在或忽视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品牌命名随意、个性雷同,形象朝令夕改。在广告方面,不惜巨资进行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或请明星为其代言鼓吹,来提高所谓的知名度,广告十分随意,诉求主题经常变,尽管大量的广告投入能促进产品销售,但几年下来却发现品牌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积累。
(三)忽视质量和服务,创新能力偏弱
许多中小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商品信用意识薄弱,急功近利,放松质量管理。同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整体上不尽如人意,企业层面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动力和压力,没有或不太有强烈的技术创新欲望;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且现有的资金投向也不尽合理,科技人员匮乏、科研条件差,难以保证技术创新所必须的条件。
(四)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还处于起步
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竞争意识不强,思想认识模糊。绝大多数企业还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是上网企业数量少,分布不均匀。中小企业上网少,浏览客户就少,网络给企业创造的效益就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企业本身信息化建设力不从心。大多数中小企业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自己的专业人才,根本无力自行开发电子商务系统,所以企业当前的信息化程度还处在一个高期望、低水平的状态。
四是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电子商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统一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以及强有力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构。
(五)中小企业集群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不健全等问题
一是产业集聚不明显。中小企业集群的专业特色不明显,集群内各个行业的企业都有,因此,企业集聚并没有真正促进产业集聚。
二是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不够,核心企业的内聚力弱,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生产上“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非常普遍,终端产品多,中间产品少,中小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明显不足,使中小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是企业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不通畅。在中小企业发达的日本,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老板会鼓励自己的员工甚至是企业的骨干脱离企业单独办厂,目的是让新办企业为老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但这种现象在我国却非常少见,老板生怕员工办企业后与自己竞争。
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种产业不可能孤立存在,与相互联系的上游和下游产业有密切联系。同时,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还需要公共信息、人员培训、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对外宣传、公共设施建设等,这些都离不开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很少,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领域较狭窄,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益的经营方面的服务很少。
二、提升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
随着WTO保护期的结束,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要想更好地生存、持续地发展,中小企业就必须转变观念,实施品牌战略。基于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品牌竞争力分析模型,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只有从技术、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同时入手,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才能有效提升品牌竞争力。
(一)文化层面
1.制定科学的品牌战略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制定品牌战略就是制定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以此来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不断地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品牌资产。改革开放以来,海尔、联想、长虹等企业相继制定了品牌发展战略,加强品牌管理,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品牌竞争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当然,中小企业制定品牌战略,必须认清自己的综合实力及所处的市场环境,1亿元的企业有1亿元的做法,1000万元的企业有1000万元的做法,固步不前、拔苗助长都不可取,中小企业制定品牌战略应因“企”制宜。
一是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并以品牌识别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二是要科学命名品牌,要使品牌个性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相融合,提升品牌文化内涵。三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品牌定位是关键因素,这一步如果不精确,将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红色罐装饮料王老吉在默默无闻经营了7年之后,就是因为重新进行品牌定位,找准了“预防上火”的诉求点而脱颖而出,迅速飙红。四是优选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规划品牌延伸战略。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核心。一是中小企业应花大力气进行企业文化核心层的建设,围绕核心层加强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建设,同时,要将核心价值观时刻地体现到行动中。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并提高制度执行力。三是恪守承诺,坚决抛弃那些造假冒牌、蒙骗欺诈等短视行为,以质量为基、诚信为本,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推进产业文化建设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基础。影响一个国家品牌价值高低的关键因素在于一个国家产业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产业化的程度。如德国品牌是世界精密制造产业的代表,美国品牌是世界高科技产业的集中代表,瑞士品牌是世界银行业、酒店业高端服务产业的集中代表,日本品牌是数码消费类产业的集中代表等。只要出自这些国家,这类产业的品牌一般都是强势品牌。“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行业形象差,缺乏产业品牌。另一方面,我们具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老字号”境遇不佳,一个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形成产业化。如我国目前生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0%和4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真丝针织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生丝和坯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和60%左右,中国丝绸行业形成了产业品牌,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少数几个优势产业之一。
产业文化是提升产业品牌的基础。所谓产业文化,就是“用文化的眼光去分析、研判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质及其由这些特质所支持形成的某一产业的战略优势。”一个民族、国家或公司的产业文化特质形成的战略优势基础上诞生的强势产业品牌,最终将使这一民族、国家或公司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各国品牌的竞争力都来源自产业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品牌崛起也要找准适合自己这个国家和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优先发展,重点突破。
(二)制度层面
1.宏观政策和政府扶持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保障。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中小企业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这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但是,目前很多配套政策和措施还不到位,需要进一步落实和解决。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要大力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三是给予企业公平的竞争条件,同时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控。四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向知名品牌倾斜,引导和扶持国有品牌的成长,形成有利于品牌成长的良好社会激励机制。五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国名牌的国际拓展。
2.企业创新和品牌创新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支撑。品牌的竞争力离不开企业和企业品牌的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必须从组织、技术、管理、传播等方面不断创新。
3.实施有效的品牌保护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前提。品牌保护最有效的方法是走法律的途径,企业从品牌识别系统开始规划之日起,就应该通过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请求法律上的确认,保证品牌的独有排它性,才能使品牌防患于未然,使品牌受到伤害之时能取得相应的法律保护。
(三)技术层面
1.提高质量与服务水平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保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创品牌的核心要素,也是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提高品牌忠诚度,并重复购买甚至长期购买的最直接原因。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产品1%的缺陷,对于买到产品的消费者来说,就是100%的损失。只有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追求尽善尽美,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海尔在1988年全国抢购风中,宁肯自己砸掉不合格的产品,也不让不合格的产品毁掉自己的牌子。
2.电子商务的应用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有效工具。以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新和应用,极大丰富了品牌管理的手段,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品牌信息载体的选择空间更大,提高了品牌传播的效率。中小企业一般主要经营消费品,规模较小,产品品种多样,符合网络营销的特点;同时,中小企业由于在人员管理上要比大企业简单得多,便于调整、管理,便于较快贯彻新的营销观念而不受原有的企业文化束缚,可以较快地以更新的经营观念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中小企业实施品牌营销、提升品牌竞争力成为可能。
对中小企业而言,一是要明确实施电子商务的总体规划;二是要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和定位;三是要建立高效信息收集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四是要提供优质服务系统,建立稳定的顾客群;五是要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电子商务。一般中小企业在感到有必要时可以从企业系统的任何一个地方开始启动电子商务过程,可以利用企业原有的商业或技术,也可以从头进行系统级的电子商务规划和设计。如有的企业可能会在解决如何处理多余的存货时想到要开始利用电子商务,而另一个企业则可能会选择通过实施电子商务战略来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
3.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平台。随着市场竞争的全球化,经济发展也凸现出区域集中化趋势,特别是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地方企业集群化。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由于其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而日益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促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一是要加强区域规划,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二是要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三是要加强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四是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总之,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品牌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此来促进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建设。关于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问题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中小企业自身品牌竞争力问题;二是中小企业集群品牌竞争力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品牌竞争力建设角度进行分析,将产业集群作为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一个平台。
参 考 文 献
[1]付林.我国品牌价值量化评估模型探析[J].管理世界.2004(7):
144~145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6
[3]Philip Kotler.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
tation and Control[M].Printice-Hall International.Inc.,1997:443
[4]迈克尔.A.希特等.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北京:机械土业出版社,2003:1~4
[5][美]戴维·阿克.管理品牌资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6~31
[6]程春梅,刘纬军,邵君.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辽宁外贸竞争力[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2):17~18
[7]李光斗.品牌竞争力(第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5~26,3~75
[8]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别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64~66
[9]刘文新.品牌战略驱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8):3~4
[10]M.Joseph Sirgy.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A Systems
Approach[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21
[11]Czerniawski,R.D,W.,Maloney,M.W.Creating Brand Loyalty:The
Management of Power Positioning and Really Great Advertising(1/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8~114
[12]孙曰瑶.自主创新的品牌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4):59~65
[13]杨子云.产业品牌与品牌产业化——品牌中国的战略思考[J].中国名牌.2005(11):36~43
[14]陈佳贵,吴俊.中国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对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8):5~9
[15]William G.Zikmund.Essentials of Marketing Research(2/e).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1~223
[16]卫海英.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的品牌资产生成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113~120
[17]凯文·莱恩·凯勒著.李乃和等译.战略品牌管理(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5~135
[18]严崇明.论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J].产业经济研究.2004(3):42~43
[19]尚娟,夏会震.中小物流企业品牌建设研究[J].企业导报.2009(4)
[20]张世贤.忠诚度与中国品牌竞争力[J].企业管理.2004(5):58~
企业竞争策略范文6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生存困境;竞争力
一、我国物流企业所处的市场背景
(一)发展机遇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为现代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家发改委数据统计201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8万亿元,较高年增长2.8%。物流业景气指数反映物流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为经济强弱分界点,我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从2014年1月以来均保持在50%以上,反映出我国物流业总体仍处在平稳较快发展阶段,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竞争环境分析
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带来了成长与发展的机遇,但同时其面对的竞争环境也异常复杂。
首先,国际物流企业持续看好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对物流市场供给能力的需求,带着先进的管理与技术抢滩和布局中国市场。
其次,国内大型物流企业积极进取,利用国内经济良好的发展氛围,进行合作转型及优化重组,向着现代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大型的民营企业更是凭借自身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其特有的快速反应能力,成为了物流行业的生力军。但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放缓,使大规模物流活动减少,社会物流总量较往年有所下降,物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部分中小物流企业因此选择退出市场,市场进入重新洗牌优胜劣汰阶段。
二、我国中小物流企I的竞争重点
竞争优势是对企业来讲异常重要。面对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中小物流企业应该了解该行业发展状况,把握重点,明确竞争方向。
(一)清晰的业务模式
中小物流企业要明确自身的业务范围,构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立足市场。物流企业业务范围分为以仓储、运输、库存管理等为主的核心业务和以包装、流通加工等为主的增值服务两部分。中小物流企业受制于自身软硬件相对落后的情况,其核心业务只能拥有其中一到两项,再往其它服务领域延伸,需要更多的投入及承担更大的风险。如此,中小物流企业可以从做精增值服务开始,比如协助客户简化作业流程,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更高的生产效率,及更快速的业务反应等,以较小的投入促进客户实际价值的提升,形成自有的业务模式,构建物流企业自身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二)准确的市场定位
中小物流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分析竞争对手现状及清楚自身条件,以此为基础进行市场定位,在企业内部实施战略创新,制定符合自身的市场竞争战略。战略创新应采用客户导向思维方法,需要重新思考:谁是我们的客户?我们应向客户提供什么产品与服务?我们如何更有效的为客户提供这些产品与服务。
(三)扎实的基础专业能力
基础专业能力是中小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表现出的最基本的专业素质,也是行业最基本的竞争重点。其主要体现为具备对各类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获得物流业务后的运作能力,特殊物流要求的创新能力,物流运营中信息化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中小物流企业通过强化内部能力打造属于自已物流品牌,构建自已的营销团队。
(四)明确的服务战略
物流企业做为社会服务提供商,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服务内容,即差异化服务。由于物流行业服务内容趋同,只有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进行最优化的整合,除完成常规的服务内容,还能通过特色的差别化服务,为客户品牌创造附加价值,使企业与客户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行业内有特色的自主品牌,使竞争力得已加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三、当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物流市场增速也在降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小物流企业虽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实际在运作中,面对当前市场环境,仍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一)业务模式雷同
虽然中小物流企业由企业规模影响,只能承担有限的社会服务功能,但缺乏对业务模式的思考,没有从深层次的去理解物流本身的概念,普遍在行业浅层运营,造成服务雷同。由此产生的竞争模式多以降低价格、恶性克扣成本,在赢利平衡点上相互争夺有限客户,而不追求以服务质量赢得客户,良好的口碑来占有市场份额的业务模式。业务模式雷同是造成恶性竞争、使行业利润下滑、竞争加剧的主要原因。
(二)市场定位不准确,远景不清晰
中小物流企业相比于大型物流企业,无论在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市场范围、长期战略,均相去较远。企业无法准确的定位自已在行业中的位置,对目标市场没有准确定义,总是处在随机的争取业务当中,即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也不能为企业带来较好的收益。企业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与远期规划,也就不能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无法发挥协作能力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这也是中小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板之一。
(三)专业能力不足,先进技术应运能力差
物流市场企业需求各异,客户对专业化的要求越加明显,如天然气运输、化学产品运输、原产地汽车运输等均要求有专业的资质与特殊的设施。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在专业化服务领域重视程度不够,拥挤在不需要专业能力,仅靠价格与人脉的“红海市场”中勉强生存。另一方面,中小物流企业对企业的信息化重视不足,缺乏对电子物流技术、集装箱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先进物流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中小物流企业受自身资源所限,在现代化进程方面一直处于被动,甚至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不容乐观。
(四)运营成本高,服务信誉差
是否合理的配置自有资源,规划路线,调度车辆,提高装载率、运输效率等都是衡量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指标,中小物流企业在这些指标方面与大型企业差距较大。中小物流企业在企业管理规程、服务规范和生产经营中的执行情况等方面与大型企业也有差距,经常在实物或是效率方面给顾客造成损失,使客户对物流企业的信任度降低,也使企业的成本增加。
以上各种原因都会导致中小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和竞争对手抗衡,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针对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分析,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和改进,用竞争力提升来提高企业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
(一)对内专一化策略
中小物流企业大多数是由传统运输、仓储等公司通过资源整合而成,设施的智能化,管理的信息化、服务的标准化相对较低。多数公司仅具有完成单一物流作业能力,企业基础薄弱,不具备短时间内实现整条供给链的一体化服务的能力。所以中小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从事先进的、专一化的单一物流功效服务。比如由仓储公司整合而成的物流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仓储技术,对仓储设施进行智能化的改造,利用信息化管理与客户建立高效的联系,构建企业在仓储业务方面专一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外合作化策略
中小物流企业将资源集中于一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其成为在短时间内无法效仿的竞争优势。各个拥有自主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用其优势与其它企业进行合作,相辅相成,以各自专一的优势组合成为一个拥有多项核心竞争力,专业化更强、服务范围更广,从而拥有与其它大型竞争对手争夺市场的能力。
(三)平盟策略
中小物流企业利用自已有限的资源构建的专一化的核心竞争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广阔的市场需求,需要充分利用外部平盟优势,通过形成供给链来实现整体的市场扩张。平台物流战略联盟可以使物流企业共享物流运作资源,节约物流企业的成本,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
(四)低成本扩张,降低融资压力
中小物流企业榱思涌旆⒄梗或是业务量的突然增长,对融资的需求与效率也要求更高。可以通过其专一化的竞争优势,从信誉积累开始做起,慢慢的发展成为企业的常期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用良好的资金使用状况来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另外中小企业在不影响服务质量应采取各种手段来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低成本扩张。物流成本是由支撑物流过程的活动引起的,中小企业应大力学习先进企业在控制成本方面采取的成本法,其理念是不单独的考虑各个活动,而是降低物流活动的总成本。中小物流企业在实际运作中可以根据经营范围以及边际成本进行业务量增减,使资金利用率提高,减少资源闲置,降低对融资的依赖,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经营之路。
(五)信息化战略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要素,中小物流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企业的远景和目标来逐步实现信息化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普及和应用。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对中小物流企业而言,信息化已经不再成为企业的一个瓶颈,而是应该主动接纳,学习使用,让其为企业进行服务。一个拒绝信息化的物流企业是无法在当今以科技倡导、信息推动的社会竞争环境中存在下去的。中小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加盟公共信息平台,优化业务范围。已经建成的信息化物流企业应走向标准化之路,对信息化的成果和过程设定合理的预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六)创新策略
中小物流企业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够在服务内容趋同的情竞下,产生差异化,使客户获得超值的服务体验。最终达到让企业确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保证在现有市场环境下企业能占有自已的一席之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韬.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4(13).
[2]李瑞彩,陆艳飞,郝国.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