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胡同文化范文1
【关键词】汪曾祺;意识流
汪曾祺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比当代的许多作家要早,尤其在汪曾棋的早期小说中,有几分“狂”,这“狂”恰好体现他对现代主义的借鉴与认同。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的确存在着存在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而《受戒》这篇文章,主要探讨探的是这个时期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识流倾向。
一、 汪曾祺受过的文学影响
一个作家审美心理结构和创作风格的形成,是个人气质、家庭和社会文化背景、人生阅历、人际和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并整合的结果,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作家所接受的文学艺术的影响和熏陶。 汪曾祺非常重视作家风格形成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而他曾说到:“研究一个作家的风格,研究一下他所曾接受的影响是有好处的。”2
1、 东方文学对汪曾祺的影响
汪曾祺出生书香门第,自小学习书画,这对他后来的审美意识的形成是有关系的。汪曾祺受过多方面的文学影响,中西兼有。古代作家对汪曾祺影响最大的,当数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他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归有光,说:“归有光用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情,对我是有影响的。”3“我觉得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法最能相通,最有现代味儿的一位中国古代作家”。4归氏文章的这些特征,标志着注重理性的正统载道散文向着近代散文的转变,汪曾祺将归有光比作中国的契诃夫。
东方文化对汪曾祺的影响还表现在沈从文对他的影响上。从汪曾祺的文本看,颇有沈从文的风范。如他们都对人现乡土的关注与温爱,对文体创新的自觉意识。象沈从文一样,汪曾祺也有意实验过各种小说文体,而且作过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的尝试。
2、西方文学对汪曾祺的影响
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和新文学影响的同时,通过阅读大量的翻译作品,汪曾祺也接受了各种外国文学影响。对他影响较大的外国作家,他认为是俄国的契诃夫与西班牙的阿左林。
阿左林意识流的影响。汪曾祺高汪曾祺称阿左林是他终身膜拜的作家。阿左林―这个西班牙“98年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以他的小说与散文写出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西班牙,充满了回忆、怀旧和感伤情调。汪曾祺还喜欢阿左林在安静的回忆中写出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并以他的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作为自己创作的参照系。
契诃夫对他的影响。汪曾祺高度评价契诃夫通过他的作品使小说从重情节、编故事发展为写生活,从戏剧化结构发展为散文化结构,甚至认为自契诃夫之后才有了真正的短篇小说,并认同了契所提出的“现读者要求的是真实,想读的是生活,生活本身。现代读者不能容忍编造。……现代小说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线逐渐在泯除。作者和读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二、汪曾祺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时期与特点
1、四十年代西南联大时被其称为现代主义的温床
汪曾祺的现代意识的萌发和西南联大这所抗战时期的特殊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集中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有胡适、冯友兰等己成熟的学者专家.也有[钱钟书、冯至等刚刚学成回国的一批青年佼佼者。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着完整的中西文化教育的背景,欧化程度颇高。“在西南联大”思想是自由的,个性是解放的。汪曾祺读的是中国文学系.但大部分的时间是看翻译小说。他的现代意识就是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萌发、滋长并施益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的。西南联大以她独特的魅力。
2、早期小说的分类
汪曾祺早期的小说用活泼、自由、跳跃又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手法、新技巧去打破小说与散文、诗歌的界限。创造出一种新式的小说型体。正因为如此.他旱期小说文体便显示出多样化的色彩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有意识地使用了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技巧。特别是象征、暗示、意识流等现代派手法被频繁运用。增加了作品对人物心理的表现而减少了写实的成分。这主要体现在《复仇》、《小学校的钟声》、《绿猫》、《礼拜人的旱晨》等作品中。
(二)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浓郁的乡土色彩。作品篇幅相对较长,重感觉、重印象、重意境。极为看重营造一种淡雅而朦胧的氛围.如《老鲁》。
(三)不去营构完整的故事内核.追求某种散文美。如《风景》、《职业》、《年红灯》等。
三、 汪曾祺早期小说中的意识流的表现
汪曾棋曾说:“我要形式,不是文字或故事的形式,是人生,人生本身的形式,或者说与人的心理恰巧相合的形式。他的早期小说更多地体现了“人生本身的形式”。具体说来,形式方面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说人物的象征化和符号化
汪曾棋的某些早期小说致力于人物的符号化和象征他。如在《落魄》中有些主人公连姓名都没有,只有作为人称的“我”“他”与作为通称的“扬州人”、“南京人”之类.作家并非着意于翔画出人物性格而是要写出某种人物类型,某种符号。扬州人是怯懦者的符号或象征,南京人是争夺者的称号或象征,我"是安于现状者的符号或象征,这种用法颇具普遍追性。因而唐提称赞汪曾棋“有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探索与心理分析及捕捉意识流的手法。”
2、西方意识流手法的本土化
汪曾棋运用意识流手法相当娴熟,他对意识流的运用,不仅局限于借鉴,还把它与中国的传统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西方意识流的本土化。如在《复仇者》中,他将人物的意识流动跟行为动作结合起来。复仇者独宿于山寺禅房,由单上的蜂蜜和花束,联想到和尚的光头,联想到白发的母亲,联想到臆念中存在其实并不存在的妹妹。这一意识闪现是由于他看见了井边的小姑娘,他希望有这样的妹妹。意识的产生大都以现实作触媒,人物意识的流动不太突兀,时空的跳跃也不明显。从而与西方的意识流手法有所不同了。
总之,汪曾祺早期的小说的确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正如他所说的:“我追求的是和谐。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能把它们揉在一起。”汪曾祺对现代主义的思考是辩证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这也正是江曾祺作品获得多种魅力的理本原因。
【参考文献】
[1]汪曾祺《谈风格》
[2]汪曾祺《汪曾祺说我的世界》
汪曾祺胡同文化范文2
关键词:汪曾祺 季羡林 散文 比较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与《金岳霖先生》都属于怀旧散文,通过比较阅读,可发现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和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两篇文章选取的都是很能反映人物个性的细节,因小见大,由平常之事显其不平常,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留有空白和余地,反而引人回味不尽。《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作者有着一种难得的放松的心态,既不忘所记述的是自己尊敬的师长,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和境界,又不忘他们是有血有肉的平常人,而且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人,在忠实记录人物的言行之中就写出了有个性的形象,不必有什么避忌,不必去刻意拔高、雕琢,文章于是写得很随便、很轻松、很平淡、很真实。而《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这篇文章,作者主要追忆了胡适同自己的交往,从一些细节小事着笔,将胡适的待人处事、幽默风趣、治学态度、政治信仰、书生气等,一一道来,见微知著,胡适一代学术大师的形象如在目前,使人怀念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以下从写人手法、语言特色、情感表达、文章结构等方面论述两篇散文的同与不同。
一.写人手法
这两篇都是怀人散文。在写人物的手法上存在着异同。其相同之处有:他们都运用了平实的写人记事手法,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回忆与师友的一些交往,记叙人物的一些平常的待人之举,列举人物日常所做的一些小事。其不同点: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以刻画人物细节为主,平淡、自然,但又很好的表现出了人物的本来面目。文章通过对金岳霖先生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写出了金先生的直率、真诚、朴实、天真、有趣、爱学生、有学问、爱生活的性格特点;汪曾祺善于捕捉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细节,寥寥数笔,在简短的篇幅中,就写活了这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而季羡林的《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则运用追忆式的手法,追忆了胡适先生和自己的交往,从一些细节小事着笔,将胡适先生的待人处事、幽默风趣、治学态度、政治信仰、书生气、奖掖后进等一一道来,见微知著,胡适先生一代学术大师的形象如在目前,使人怀念,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由平常之事显其不平常: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留有空白和余地,反引人回味不尽。如:“文中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作者用了留白,让读者更深入地去了解。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散文写人的方法主要是勾勒,捕捉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寥寥数笔,使人物传神。金先生本身就具有夸张性,本文采用亲切热情的漫画笔法,并未进行有意的夸张,照直写出就达到了生动活泼的效果, 汪曾祺的散文写人重视“神似”,着力渲染人物的神采风骨和主要特征。
而《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作者用了平实的记事手法,同样也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这篇文章里的人物大多是学界的名人,然而作者没有对他们的成就做过多的赞美,而是采用平铺直述的手法,回忆与师友的一些交往,列举人物日常所做的一些小事,尽力表现他们做人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人格魅力,却更令人感到可信、可敬、可亲。
二.语言特色
两文的语言各显特色,《金岳霖先生》一文的语言平实而有韵味,自然而少造作,把人物塑造得有个性。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语言平淡,无大悲大喜之流露,而再读之后,即可感觉到蕴藏在其中的对于所追忆者的仰慕与赞叹。在运用语言方面,他们的语言清新流动,朴素易懂。汪曾祺《金岳霖先生》中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流转,语言气韵生动,口语色彩浓厚,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使文章增添了典雅之美;而且还适当地运用了方言,像口语一样朴素而有表现力,却俗而能雅、臻而化境。如:“文中的金先生的回答:‘我觉得它好玩。’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说:‘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一个跳骚,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所用的语言平淡,就像平时和朋友聊天一样的口语化,话语平常又饶有趣味。
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语言朴实精炼、庄重典雅,同时讲究韵律与节奏感,明白晓畅,不故作高深,在叙事抒情的过程,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隽永耐读而朴实的文字中泛着幽默与智慧,含有深刻的生活见解和人生哲理。
三.情感表达
两者的情感表达不尽相同。从《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再到第二段的“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由“趣”、“怪”字引出下面作者想要表达对金岳霖先生的感情,作者的感情从心灵涌出,他以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真实的笔法写出金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由于对金先生十分熟悉,也很有感情,对人物有精细的观察,善于捕捉细节、再现人物风神。
对于季羡林先生而言,胡适先生既是“有知遇之恩的恩师”也是自己的良友,追忆往昔,两个人天各一方,现实和回忆交织在一起。季羡林先生与胡适先生曾在北大共事几年,因此交往比较深,作者对胡适比较了解,对胡适的为人和学风也很佩服。作者站在一代学术大师胡适先生墓前,深情地追忆了在其人生旅途中六位学者恩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作者对六位恩师无比敬重,站在胡适墓前,对其他的六位,只是略写一点,但是写胡适则比较详细。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作者主要追忆了胡适同自己的交往,感情真挚沉郁,其文满溢着追思怀念之情,他站在胡适墓前由景生情,睹物思人而作,尤为真切动人。季羡林先生站在胡适墓前,回忆起逝去的光阴,多少年过去了,时间仿佛未停止,点点滴滴注入心头,可往事不如烟,往事历历在目。这样的记忆让人心痛,作者用记叙人物手法来表达自己对胡适先生的怀旧感情,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对逝者怀旧,更能激发思念感情。作者在墓前的感情真挚沉郁,文章句句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怀念感情。
四.结构方式
《金岳霖先生》的结构和布局别致新颖,文章写了对金岳霖先生最深的记忆印象片段,就像摄影师,选出最精彩的镜头,先写金岳霖先生的外貌,后写其行为;同时又先写课堂上的金岳霖,后写生活中的金岳霖。作者把最深的印象写在前面,把一般印象写在后面,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前面,把次要的材料放在后面。文章还隐约按时间安排材料,由远及近地描写人物,先写西南联大时的金岳霖,后写解放后的金岳霖,体现出一种历史的纵深与跨度。全文围绕着金岳霖先生在生活中细小的事情,由他的外貌到行为无不展现着金岳霖先生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这篇文章读起来有感情而自然,能引人深思。
而季羡林的《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以现实和回忆交织在一起,站在一代学术大家胡适之先生的墓前,虽为后学却也已经学贯中西的作者深情地追忆了在其人生旅途中六位学者、恩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清华大学读书时的陈寅恪,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时的瓦尔德施密特、西克,执教于北京大学时的胡适之、傅斯年、汤用彤先生,作者对六位恩师无比敬重、感激的拳拳之心鲜活地跃然于笔端,呈现于字里行间。站在胡适之先生的墓前,引出对六位恩师的怀念,这是全文的结构线索。季先生在对前辈的怀念中,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其中用墨最多的正是胡适,主要追忆了胡适同自己的交往,其次是西克,陈寅恪。因而结构布局紧凑浑成,又满溢着诗情,既讲究结构安排,又注意意象的选择与意境的构造,既有平铺直叙的笔调,又细语如歌。
这两篇文章里的人物都是学界的名人,作者往往都是记述几件有意味的事件,见微知著,表现出这些人物的之所以不凡,是因为他们总有着异乎寻常的人格和品行,从他们的可敬甚至可笑处展示出名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汪曾祺胡同文化范文3
关键词:发展思维 激活课堂 培养创新
一、打破常规,重新整合,寻找新 “抓手”
语文教学要突出对人的关怀和培养,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着眼学生发展,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学习,这就需要浓缩时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鲁迅小说《故乡》,如果按作者的写作思路,从线性角度教,就是通过“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逐段分析;按板块结构教,通过情节、环境、人物、语言等分析。这两种教法各有其长处,却有共同的弊端,难得激活思维,教师所用的时间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找一个新“抓手”。在学生反复阅读基础上围绕“辛苦麻木”设计问题,将课文串起来。①“辛苦麻木”生活是指哪个时期的闰土?②与少年闰土比,中年闰土从哪些具体方面表现出“辛苦麻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少年“小英雄”与中年“木偶人”的形象)③中年闰土有没有认识到他生活辛苦的原因?他为什么给儿子取名“水生”?在“迅哥儿”搬家时,他为什么单选了香炉和烛台?④“我”对闰土的生活方式,持什么态度? 这些问题的设计,全围绕“辛苦麻木”展开,既能涉及人物分析、主题理解,教学有较大的涵盖性,又更加精炼简洁,学生有充分的主动性。
二、紧扣中心,应用拓展,扩大教学外延
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课内和课外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的来自课内,70%的来自课外。这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合理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延伸思维。“拓展”要依托文本,精心设计,进行课内转向课外的迁移训练,使学生入得文内,出乎其外。以《寡人之于国也》的拓展应用为例。
第一、链接旧知,温故知新。先让学生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后提问“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 。(“得道多助”)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诵读课文,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第二、链接生活,古今比较。讨论思考:“王道乐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拓展?穿越时空隧道,让学生感受孟子经世济民的卓越思想和心忧百姓的高尚情怀,让学生摒弃小我,像孟子一样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造福百姓,造福人类,缔造人类灿烂的政治文明。
第三、链接经典,厚积薄发。积累《孟子》名言名句。更好地全面地理解孟子的思想,丰富知识,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拓展不是知识综合,学科融合和与社会生活结合的“大杂烩”,更不能脱离教学中心,否则“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只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就会背离“发展学生”的宗旨。
三、合作探索,发现创新,培养创造思维
汪曾祺胡同文化范文4
高中语文课本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凭着平易近人的文字、纪实写真的文笔独树一帜。从此,汪曾祺便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心血来潮,开始拜读他的《人间草木》一书。不得不说,读《人间草木》,确实需要你沉下那份心来,需要一份从容、平和的心境,才能读懂汪老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品味。
书共五辑。辑一,一果一蔬。作者在农业科学研究站有过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本辑主要描述了作者熟悉的蔬菜水果,如葡萄、梨子、苹果、马铃薯、萝卜等。普普通通的果蔬,在作者的笔下,融入了《诗经》、《汉乐府民歌》的联想,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又富含生活情调。辑二,季节的供养。这一辑,作者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展开,主要追忆了儿时故乡生活的乐趣,比如斗蟋蟀、捉蜻蜓、玩螳螂等,兼有家中长辈对自己的爱怜,很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韵味。辑三,四方游记。主要记述了作者行走祖国大江南北的见闻与感触。访名山,四川有峨眉、乐山,福建有武夷山、东山,山东有泰山,新疆有天山,作者并不附庸风雅,他的笔触更注重此处风景独有的特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访人文名胜,足迹遍布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云冈石窟,福州涌泉寺、西禅寺,湖南桃花源、岳阳楼等。作者精通诗词书画,又喜爱研究当地的民俗风物,所以在游历时,所到一处,便带着人文的思考与评述在其中,乐得其所。辑四,联大师友。读后感·作者于西南联大毕业,对联大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辑中,作者追忆了学生时代的老师、同学,中文系的求学生活。那是个求学条件异常艰苦的年代,住着三四十人一间的校舍,吃着沙石混杂的高粱米;那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有金岳霖、沈从文、吴宓、闻一多等大师的言传身教。辑五,从容而安。年过七十,作者更加珍惜晚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
读汪曾祺的书,听他谈风俗,看他记食物、写草木虫鱼,兴味盎然地研究着山珍野味,游历名山大川,读着这样的书,实属幸事一件,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和云淡风轻的心态。
汪曾祺胡同文化范文5
一、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二、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
三、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四、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总之,教本与读本的跨联应当与学生的直接“利益”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功利的,又有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迁移。显而易见,二者的整合势必产生良好的效力。然而,课内有限,课外无限,要充分发挥读本作用,关键还是要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吸取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汪曾祺胡同文化范文6
比如台湾人刘克襄在《岭南本草新录》中记载,有一种叫“鸭仔蛋”的东西(大陆也有,叫“毛蛋”),做法甚是诡奇:“先将孵了近三星期尚未形成雏鸭的鸭蛋,用开水煮熟。敲开蛋壳后,加上胡椒盐和越南香菜调味,以小匙羹,挖出来吃。吃的时候,常见及小鸭的骨骼或羽毛,不敢吃的人难免惊悚……至于为何要使用越南香菜,猜想是可以镇住腥味。”
这样的吃食,据说有滋补养身之效,对女人来说更能永葆青春。但外国人见了毛绒绒的东西,肯定会觉得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有杀戮之气。
就在2011年,美国的CNN电视台就将中国的皮蛋评为“全球十大恶心食品”之首,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原因是那黑乎乎、味道怪乎乎的皮蛋被称为“恶魔煮的蛋”,让那些美国记者直觉得不可思议且不可理喻。这种文化的歧视当然激起了广大爱好中华美食的人们的强烈反击,同时把散发着腐臭的奶酪、带着血水的牛排痛快地“腌臢”了一番,最终以CNN的道歉而告结束。可见,中西饮食文化的隔阂就是这样深,真所谓中国人的“吃不到一个锅里”也。
人类的胃,是标准的文化之“胃”,别人觉得再好吃的东西,没有文化的支撑,你也会觉得味同嚼蜡。大家都有过出国后饱受西餐摧残的经历,回国后的第一选择往往就是吃一大碗面条来纾解相思,更有甚者出国时就带着方便面了。是西餐不好吃?不,是中国人的胃不适应,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饮食文化在作祟。
其实,我倒是蛮喜欢撒上姜末、淋上醋汁的拌皮蛋,带有淡淡的碱味儿,别具特色,佐以白粥堪称美味。而且,广东特产的皮蛋瘦肉粥早已遍布东西南北,成为各式养生粥类的主打,但凡有粥的地方必有皮蛋瘦肉粥。以皮蛋作为此粥的独特配伍,不知经过多少次实验才能搭配到这么妥帖、这么和谐,可谓神来之笔。
关于皮蛋的来历,传说很多,但真正见之于记载的是14世纪元代农学家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载用鸭蛋可以“每一百个用盐十两,灰三升,米饮调成团”。明代《竹屿山房杂部》的配方是:“取燃炭灰一斗,石灰一升,盐水调入,锅烹一沸,俟温,苴与卵上,五七日,黄白混为一处。”五七三十五天,蛋就凝固了,成了晶莹透亮、弹性十足的皮蛋。此后文人墨客记载、吟咏不断,连张岱这样的名士都编有《老饕集》,并写下咏祁门皮蛋诗:“夜气金银杂,黄河日月昏。”可见在明末时,皮蛋已经是寻常百姓家案上的常见之物了。
汪曾祺先生的家乡在江苏高邮,那里是水乡,盛产**鸭,鸭多,鸭蛋也多。高邮的咸鸭蛋非常有名,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对高邮腌蛋还猛夸了一通,这让对袁枚不太感冒的汪先生都觉得有点受用。而朱伟在《考吃》一书中引用康熙时的《高邮州志》,称此地皮蛋亦佳,“入药料腌者,色如蜜蜡,纹如松叶”,只是汪曾祺先生对此未着一字,不知何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