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学方法范例6篇

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1 一、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来讲,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湖平静的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思维的**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1

一、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来讲,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湖平静的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思维的**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问题引导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典型问题的选择与分析。教师在教学大纲、教材和考试大纲的指导下,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经验,高屋建瓴地设计或选择好典型问题,认真分析与评估问题在引导复习时的功能价值,包括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代表的广泛性和典型性,做好问题引导式教学的素材准备。

二、问题引导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理论教学过程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引导式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主要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首先,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由教师设置好整章节内容中涉及主要内容的几个关键问题,这些问题要体现出章节重点性和一定的逻辑性;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让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带着老师设置好的问题阅读章节相关内容。阅读完本次课的章节内容,学生有的便能直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问题可能无法理解或解释不了“为什么”。最后,老师的教学重点就可以放在学生不能理解或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部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在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提高本来就少的课时利用效率。

以《标准成本法》教学为例,笔者所在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采用的教材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会计学》第五版,《管理会计》为财务管理专业必修课,课程共需48课时。

其一,问题的设置。第九章——标准成本法的内容主要由四节内容构成: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控制;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控制;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账务处理问题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交叉的部分,但在管理会计的教学中可以略讲。笔者认为设置的问题,应该对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本章内容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问题有一定的逻辑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扩展;同时问题之间也有关联性,基于这些,笔者共提出对于理解本章内容的六个关键问题:(1)如何区分和选择不同的标准成本?哪一种对于企业来讲是更合理的?(2)是否所有的成本差异都可以分解成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为什么?(3)成本差异分析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什么方法?(4)如何理解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5)如何理解和区分固定性制造费用中的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和预算工时?(6)如何理解教材第274页“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不能简单地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两种类型”这句话?

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问题导引式;器件发展史;电路演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04-02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以物理、数学、信号系统和电路基础等课程为先导课程,是后续射频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等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知识跨度大、电路模型抽象、电路分析方法灵活多样等特点。诸多特点导致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类本科教育课程较难以学习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易降低学习兴趣。

本文首先由分析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入手,总结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教学困难。随后,在简要介绍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后,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给出了进行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探索的具体内容。

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与教学困难

1.课程内容丰富、知识跨度大。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不同层面的知识内容[2-6],从基本的半导体原理、典型的器件特性,到具体应用电路的分析和设计,知识内容丰富且跨度较大。例如:学习PN结的形成和特性时,需要清楚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运动规律;分析三极管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时,必须掌握三极管在不同工作区域的工程近似模型;学习频率特性时又需要建立电路在高频、中频和低频区的不同的响应模型;学习运算放大器应用电路时候,需要采用运放的“黑盒”模型。从微观载流子运动到宏观的电路模型,所面临的知识跨度较大,因而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2.课程的电路模型抽象且电路分析方法灵活多变。模拟电子技术所涉及的器件具有的非线性特性,诸如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三极管的共射输入和输出特性、集成运放的传输特性等,均呈现出非线性特点。分析此类非线性器件构成的电路时,一般采用分段线性化的工程近似思想,因而器件特性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集成运放的线性区和限幅区;二极管的导通、截止和击穿;三级管的放大、截止和饱和等区域。针对器件不同的工作区域需要建立相应的电路等效模型以方便分析。因而,课程学习中,器件状态判断、模型应用和电路计算分析纠缠在一起,增加了学习难度。同时,不同的工程近似精度要求会导致采用的电路等效模型的变化。因此,器件的非线性特性导致同一器件的多个工程近似模型,也导致电路分析方法灵活多样,因而概念不易掌握。同时,模拟电子技术以构建电子系统、构成电子应用为目标。如何让学生从系统构建的高度,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应用领域也颇为不易。

鉴于上述特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在学习过程中更易降低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1],此种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既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且关心学生的学习方式。此方法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现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促使学生基于自主、研究,合作等方法去解决具体真实的问题,同时学习相关知识内容。

应用基于问题导引的教学方法需要解决“问题设计”和“问题解决”两个关键步骤。“问题设计”中需要明确问题提出,要求面向所需教学的知识内容,明确具体,最好有一定趣味性。“问题解决”步骤中关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强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思维能力和成就感,从而诱发兴趣,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问题导引教学方法探索

(一)回顾器件技术问题背景,引入器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为了构建特定功能应用电路,完成特定的信号处理的任务。各种电子器件的产生与应用,均是为了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具体技术应用问题。当前应用多种电子器件均是在最初器件原型基础上升级、改进而得到的。因此,可以从技术历史材料中取材,让学生们了解器件的产生历史,最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重现具体器件所产生、改进的历史技术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了解器件的应用需求驱动原因、学生更易形成器件的应用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材料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各个教学材料包括“引导问题”、“问题相应的知识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概要”。下面具体给出两个例子:

1.晶体管的教学。

引导问题:早期调幅无线电通信要求检波和信号放大设备,而电子管功耗、体积以及寿命限制其应用,要求新型的单向化和放大器件产生。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内容:PN结的特性,二极管、三极管器件特性和应用电路。

实施步骤概要:①简要回顾从二极管、三极管的产生历史,包括主要的遭遇的技术问题,而导出二极管、三极管。②指出二极管、三极管其特性的分析实际可以归结为PN结的特性,介绍PN结和器件的具体特性(伏安特性,输入输出特性等)。③从应用器件的角度,导致器件产生的技术问题也正是器件应用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二极管的整流、限幅、检波均为单向化操作,给出相应电路。三极管构成的放大电路目的是完成信号放大,给出三种放大电路并分析比较其特性。

2.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教学。

引导问题:早期贝尔实验室所遭遇的电话网络中语音放大问题:变化的供电电压和环境因素引发的语音放大器工作增益漂移,导致语音音量时大时小的变化,电话服务质量下降。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运算放大器特性,运放线性应用电路,负反馈原理的提出和理论。[2]

实施步骤:①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回顾,让学生了解运算放大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应用需求驱动问题,导出运算放大器。②给出运算放大器的特性和应用电路;③生成器件的技术问题也正是器件应用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负反馈原理和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

(二)强调典型电路改进的驱动问题和改进过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典型电路,其提出和应用均有其技术需求驱动。通过从技术需求的演进角度,讲述电路的改进的驱动问题和改进方法,强调电路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电路学习过程转变为面向解决技术需求问题的增量式、创新设计性学习。通过具体电路的改进与演化,提高学生对电路分析和设计方法的掌握,从而达到巩固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而言,如下简要地给出几个教学例子,应用时候在具体电路导出时候先指出问题,然后导出具体电路。

1.电压跟随器。

引导问题:电路分级隔离的需求。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电压跟随器。

实施步骤:从同相比例放大器出发,通过将反馈电阻趋于零、接地电阻趋于无穷演化成为电压跟随电路,并讨论电压跟随器的应用。

2.加法器。

引导问题:信号进行加法运算需求。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基于运放的加法器。

实施步骤:从同相、反相比例放大电路出发,通过添加多个输入信号演化为同相和反相加法器,并分析和比较两种加法器的电路特性,如输入电阻等。

3.加法器。

引导问题:信号减法实现问题。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基于运放的减法器电路。

实施步骤:从同反相放大电路改进生成减法运算电路,并分析对比各种系数值的减法电路的构成实现。

4.差动电路。

引导问题:单晶体管共射放大电路温漂问题,提高射极耦合差动电路抑制共模干扰问题。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差动电路构成、特性分析,应用。

实施步骤:从普通的单晶体管共射放大电路出发,为了克服温漂、抑制共模干扰演化为差动放大电路,进而改进成为采用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最后,分析比较两种差动电路的特点。

四、结论

本文探索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引式教学框架,通过回顾器件发展技术问题、强调电路改进演化过程的技术问题,导出相应器件和电路知识。旨在以应用问题导向,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并形成系统应用的观点。在实施过程中回顾器件历史应简明扼要,以避免听者因时间过长产生厌烦情绪;在强调电路演化过程时候,需由需求问题或原电路存在缺陷出发,自然引出新的改进的电路。

参考文献:

[1]李洁,周速.课堂教学中“问题引导学习”认识误区辨析[J].教育技术导刊,2007,(7).

[2][美]科特尔,[美]曼西尼.运算放大器权威指南(第3版)[M].姚剑清,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孙肖子,谢松云,李会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美]佛朗哥(Franco S.).基于运算放大器和模拟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第3版)[M].刘树棠,朱茂林,荣玫,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Anant Agarwal,Jeffrey H.Lang.模拟和数字电子电路基础[M].于歆杰,朱桂萍,刘秀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函数;连续性;间断性;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以及教学方法使用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数学教师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数学,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公式应用等,学生在学习时貌似听懂了,但是实际应用时发现自己根本不知识该用什么公式,或者应用公式时不会举一反三.就以一个脚手架作比方,现在学生在一栋楼的底下,教师用一根绳把学生直接吊到楼顶上去,学生省略了爬每栋楼的过程,所以他们对这栋楼的了解只有一知半解,不能了解这栋楼的全貌.而所谓的“支架式”教学法,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搭好上楼的楼梯,学生一边爬楼一边探索自己想要了解的风景,等到学生爬到楼顶时,就会对这栋楼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种引导学生探索的教学方法能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以及教学方法应用的流程

现以“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性”教学流程来说明“支架式”教学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支架”的方式完成学习,就要先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后,在教学时才会知道应该如何搭阶梯引导学生学习.“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性”教学的目标包含知识目标、素质目标、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性”概念,能对函数的间断点进行分类,能灵活应用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性对函数进行分析.

素质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用化归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用建模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用宽广的思路应用函数的问题.

情感目标:用“支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探索知识更感兴趣.

1.“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导入

“支架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引导学生探索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在让学生探索知识以前引导学生一个方向,学生只要结合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就能探索出需要了解的新知识.这种导入方法即为“支架式”教学模式.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知识时,让学生解释一首诗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教师让学生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说,这是一个人很久没有回到家乡,等到有一天回去以后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家乡的孩童都把自己当客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的容貌是一天改变的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说,如果是他身边朝夕相处的人会怎么看待他呢?学生回想到身边的人、事、物,回答教师说如果是身边朝夕相处的人不会感受到他有变化,但是有一天,发现他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的时候,会感慨说,我们都老了.教师说,那么他是那一天变老的,以前从来没有变老吗?学生回答说他每天都在变老,但是他的变化太微小,他身边的人没有察觉,只有看到他身上发生质的变化时才真正感觉到他变老了.教师引导学生开始观察“函数的间断性与连续性”.

从以上“支架式”教学应用中可以看到如果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知识,学生可能不理解自己到底要学习什么,也可能会因为觉得新知识太复杂而对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师应用以前学生学过的诗歌让学生思考,这既给学生定义一个学习框架,同时也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学生会减少探索的难度.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引导

(1)概念的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写出以下描述的公式,并画出坐标关系图:

设函数y=f(x)在点x0的某一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 变量x由x0变到x0+Δx时,函数y则由f(x0)变为f(x0+Δx).

图1函数关系表达式 学生画出关系表达式,通看图1,并 求出函数y的变化为Δy=f(x0+Δx)-f(x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函数的规律,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函数的规律,学生结合过去学习的旧知识得到结论:

设变量u由初值u1变化到终值u2,它的终值与初值之差为u2-u1,即Δu=u2-u1.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举出满足这个规律的函数例子.学生发现这种关系以镜像的方式也同样成立,Δu可为正也可为负,当Δu>0时,u的变化是增大的,反之,Δu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函数的变化特征,学生认为这个函数每个数值变化都很微小,可是它一直在变化,同时,函数变化的每个数值都满足函数表达式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这就是函数的连续性.

在这段教学中,教师用学生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开始学习新知识,这是教师为学生搭的阶梯,学生跳上阶梯后,观察新知识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探索,他们自己总结出新知识的规律,得到数学概念.由于这个知识的形成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所以学生能对概念有很深的理解.

在学生掌握了概念以后,就要让学生掌握与知识相关的定理,教师可以继续以搭阶梯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函数描述以后,自己画出函数的关系图,自己总结每个函数描述式的必然规律.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完成函数增量的定理学习.

(2)规律的引导

学生完成概念的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变化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比如以上的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完定理后,可以给学生一个例子,让学生观察这个函数的特征:

函数y= x2-1 x-1 在点y=1没有意义,然而lim x1 x2-1 x-1 =lim x1 (x+1)=2,画出它的函数关系图.学生画出该函数关系表达式为图2,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该函数与以上的连续性函数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该函数不是每个表达式都满足同一个函数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就是函数的间断性.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除了图2这种间断性的关系以外,它们还可能存在哪种间断性的关系?有些发散性思维很强的学生画出图3、图4、图5四种关系图.教师引导学生用函数公式描述出四种关系.

图2 图3

图4 图5

函数间断性分类图

教师引导学生以上面的图形为基础,思考以上四种间断性函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总结到:

f(x)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有定义,然而在另一个区域范围内没有定义或者不存在lim xx0 f(x)≠f(x0),造成函数不连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就是函数的间断性.

教师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法描述间断性函数的特征,学生总结的结果如下: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连续性函数后,开始引导学生观察间断性函数,这种引导学生一层一层探索的方法就是“支架式”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已经有前面的知识为基础,且有一定的数形结合基础,这就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阶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来继续探索间断性函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探索,引导学生用化归的方式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到需要学习的知识,还能培养思维能力.

(3)应用的引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概念和定理后,要通过应用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如果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缺陷,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善前面的知识.

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增量、连续性函数与间断性函数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函数极限的知识.该知识是前面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师可以从较容易的习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索并思考.

习题1:下列函数在哪些点处间断?说明这些间断点的类型,如果间断点可去,那么补充定义使它连续.

(1)y= 1[](x+2)2 ; (2)y=(1+x) 1[]x (3)y=sin 1[]x ;(4)y= sinx[]|x| .

只要学生真正理解了前面的知识,学生就能解出该习题.这就是学习继续向上学习的支架,教师可以通过做习题引导学生理解极限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间断性函数的间断点需要分左极限与右极限,哪些函数不必分.

教师通过学生做习题,让学生在理解前面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理解“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

3.“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课后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做作业,是为了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索数学知识,让学生自觉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让学生愿意自主地学习,教师要用生活化的思路引导学生做作业,学生只有了解到自己学习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才会愿意自主学习知识;要用精简的思路引导学生做习题,如果教师布置作业像书山题海那样,学生会觉得做作业太耽误他们的时间从而丧失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布置少而精的习题,该题具有代表性,学生才会有研究兴趣.布置作业要注意层次化,让每名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层次有研究机会.

习题2:以函数的方式描述30天中气温的变化,描述该函数的增量与连续性.

习题3:设函数为f(x)= arctan 1 x x≠00 x=0 ,讨论函数f(x)在x=0时的连续性.

学生只要能了解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概念,就能很轻易的做出第一道题,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是该题的支架;第二道题涉及函数连续性、间断性、极限的讨论,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真正掌握了课堂中学过的知识才能探索这一题中包含的知识.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合理的作业,能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能喜欢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会提高.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以及教学方法应用的要点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支架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学生只有对学习抱有兴趣,他们才会愿意自觉地探索,否则他们不会愿意自主学习.

2.先易后难的教学思路

“支架式”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先给学生搭好一个爬梯的知识,学生踏上云后就能看到知识的新天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紧密地结合学生过往学过的旧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旧知识来理解学习新的知识,先易后难的教学思路能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思考过于困难的问题,这等于教师凭空抽掉了让学生向上攀登的阶梯,学生就不会愿意自主学习.

3.分层引导的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引导;方向;兴趣;有效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学是核心,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引导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引导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学习。由于初中学生的独立学习还只是相对的,他们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在引导上下工夫。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数学教师在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问题上产生困惑,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引导学习方向

任何一件事只要方向明确就能很顺利地完成。学生的学习也一样,只要学习的方向明确,就能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少走弯路,能较顺利地达到预期目的,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引导全班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意义,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学好数学有什么用?”等一些问题;其次,教师还应向学生阐明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培养学生学习的目标意识;最后,在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应掌握到何种程度,让学生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引导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设置疑问,创设悬念。例如,

在学习《圆》这一章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若车轮是方的或椭圆形的,车子行走时会如何?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许多数学课中都可以利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历史小故事等等来创设情境。例如:在上《黄金分割》这一节课时,可向学生展示许多有关黄金分割的图片以及实际生活中黄金分割知识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感受黄金分割的神奇,从而对黄金分割的相关知识产生兴趣,进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3)编写阅读的问题提纲,采用竞赛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自学,在自学中先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写问题提纲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测,让学生感到“我会学”,体验成功的乐趣。

3.引导学习方法

许多学生常感到数学难学,其主要原因往往是学习方法不当。由于方法不当造成成绩下降,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各部分内容的方法,让他们会学数学。

(1)基本概念。对于概念,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认真分析出关键字、词;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联系与所学概念相关的其他知识点并加以对比,深入理解其实质。例如学习“因式分解”概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多项式”“几个整式”“积”等关键字词分析,然后与整式的乘法加以对照比较。一个概念经过这两方面的深入,学生就很容易把握。

(2)公式、法则。在公式、法则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分析公式、法则的特征,然后研究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及推导过程,最后举例说明公式、法则的用处,并进行应用推广。这样,学生对公式、法则就能把握得较为清楚。

(3)公理、定理。对于公理、定理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应从文字表述、定理的证明及用处这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在文字表述中应注意关键字词,在定理证明中可引导学生思考新方法,并对公理、定理的用处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判定”时可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两线段相等的方法。

(4)例题。例题中不仅包括所学知识的应用、解题思路、技巧等,还有完整的解题格式。因此例题对学生学习数学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例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思路、解题中运用的知识进行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先解例题,然后与课本的解答对照比较,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解法,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练习、作业。练习、作业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及时反馈,及时纠错,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巩固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应用。

此外,针对课本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教师要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引起注意;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逻辑顺序,总结每一章节所学的主要内容,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4.引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学会在无疑处生疑,使他们获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师生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其次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提供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引导。①对基本知识的质疑,引导学生提下面一些问题:定义、概念是怎样引入的?公式法则能否逆用?定理是如何发现的?如何证明?逆命题是否存在?是否有其他方法证明?能得到哪些新结论?等等。②对数学问题的质疑。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提问:已知条件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有相似问题?若改变条件或结论又会如何变化?你能提出新的特殊的或更一般的问题吗?等一系列问题。

5.引导学生思维

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只有在学生的积极思维中才有可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思维,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学生板演、学生讲思路等方法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究例题、习题,思考多种解法并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例如:九年级上册第82页做一做:顺次联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一个新四边形有什么特征?请证明你的结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本题进行改造,改变题设(结论),结论(题设)又会如何?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解题的策略,总结解题规律,提炼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反思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的成功引导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教师包办过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压抑的被动局面,又能防止教师无所事事,让学生无所适从导致学习质量难于保证。

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现状并加以分析,讲究引导方法和策略,做到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协调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贾玉琢.数学学习中应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7).

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5

摘 要:函数教学在整个数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很多理科的学科中都涉及函数知识,所以说数学学科中的函数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中数学中的函数是学习函数的基础,在初中函数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函数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学习函数的能力。引导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完成教学,在引导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引导法;初中数学;函数教学;实践

初中数学函数知识是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基础,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中的函数教学不仅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采用题海战术和反复讲解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虽然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引导法的应用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学习上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应用引导法进行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的数学知识相对于小学的数学知识在难度上有很大的提升,初中数学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具有很大的难度。函数内容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部分,而且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新课标的颁布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实践教学,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满足教学需求。引导法的应用为初中数学函数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途径,引导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辅助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为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辅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并在其中不断地丰富知识、增强自信,在这种良性循环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引导法教学打破了传统被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保证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引导法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初中数学函数知识比较枯燥和难懂,而且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样枯燥、单一,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而引导法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这种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二、引导法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问题

当前,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应用了引导法开展教学活动,但是,还是不能发挥引导法的作用,无法提高数学函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针对函数抽象性知识制订引导教学方式,无法充分发挥引导教学方式的作用,无法提高引导教学效率,导致引导教学模式流于形式,不能落实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

其次,在初中数学教学期间,教师不能利用引导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函数问题解决能力,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再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遇到函数问题的时候,不能根据引导教学法的实际要求解决函数问题,降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最后,多数初中数W教师在应用引导法的时候,不能创新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函数知识的时候,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

三、引导法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引导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指导和辅助作用,利用启发、点拨、激励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举例型引导

函数本身具有抽象性和难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尽量采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为学生讲解函数知识,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而且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在解题和思考过程中往往会模仿教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会全面思考,同时也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此外,教师在讲解函数问题时,可以采用举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知识,以实际的生活例子来演示函数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的定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可以利用抛掷粉笔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当我在抛掷粉笔时,粉笔会飞出一段距离,在抛掷的过程中,粉笔飞出的距离随我抛掷力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存在两个变量,那么这两个变量分别是什么?”这种与日常生活贴近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两个变量分别为粉笔飞出的距离和教师抛掷的力。同时,教师也可以亲自示范一遍,随着抛掷力的不同,粉笔飞出的距离不同。学生能够明显地得出,粉笔飞出的距离会随着教师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在这个变量关系中,距离是因变量,抛掷力是自变量。通过这样的举例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函数的意义。在学生对函数有初步了解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行举出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改变的例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正反例证引导

在学生对函数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函数的内涵,教师可以采用正反例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正反例证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函数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函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举多个例子,如y=kx+6,y=kx+3(k≠0),y=4+8,y=x2+10等,并且要求学生说明哪个式子是一元一次函数,哪些式子不是,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面对这种简单的方程式,学生很容易分析,根据一元一次函数的定义,式子中必须含有两个变量,但是第一个式子中没有给出k的范围,所以如果当k=0时,该式子不属于函数;同理可以证明第二个式子是一元一次函数;第三个式子中只有一个变量,不属于一元一次函数;第四个式子中变量存在二次方,所以不属于一元一次函数范畴,这样能够深化学生对一元一次函数的理解。

(三)逻辑性引导

函数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函数和解答函数问题时不仅需要活跃的思维和智力的支持,还需要根据相应的逻辑来进行思考,所以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对学生逻辑性的引导。逻辑性是指对函数学习的延伸和内涵的分析,根据已知的条件和未知的条件来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从而分析出二者的因果关系,并对函数的概念和原理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整理。如教师提出问题:用一个拉力器来拉一根有弹性的绳子,绳子自身的长度为20厘米,拉力器每增加1牛顿力,绳子就会增加2厘米,总拉力不能超过10牛顿,请写出绳子长度y与增加力x之间的关系。按照正常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比较复杂,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去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即x与y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开拓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是数学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引导和辅助。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益芳,骆英.引导法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实践[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5(1):53,59.

[2]黄先波.例谈初中数学引导型教学模式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5,22(8):24.

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康复医学 教学 引导式

康复专业的教学正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将康复科医生的水平,与患者不断提高的需要相匹配,并加强康复医学的创新研究,形成具有高理论知识、高主观能动性,高综合能力的人才,是康复医学教学的重点。我校在康复教学中,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引导式教学应用到教学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校2010年7月~2011年10月进行康复医学学习的110名学生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排除:未完成康复医学课程学习,缺课次数在3次以上,既往有康复医学学习史,未完成期末考试等学生。

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110例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学生55例,其中31例为男学生,24例为女学生,学生年龄在20~26岁之间,平均(23.02±1.06)岁。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排名在1~108之间,平均 (52.62±10.52)。实验组学生55例,其中34例为男学生,21例为女学生,学生年龄在20~26岁之间,平均(23.42±1.28)岁。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排名在3~110之间,平均 (52.97±10.03)。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排名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校提供的设备,包括教学工具、教学视频等进行授课。

实验组学生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是综合利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思维,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进而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在教学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到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模式和方法,使其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引导者。

课程开始前,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作为引导的开端,例如,在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中,教师可以录制一节膝关节损伤的病例视频,包括患者入院时的症状、治疗措施。并在教案中,写清楚需要引导学生讨论的主要内容。同时,让学生自主学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章节,鼓励学生翻阅各种资料进行扩展。

课程开始时,教师播放视频,然后引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点。让学生每4~6人为一个小组,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哪些康复评定。讨论时间为5~8min,随后由1组的1名成员进行总结性发言,其他小组给予补充。随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解。确定学生了解明确后,教师再引入脑卒中的康复运动方案和治疗措施。同样采用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法。

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分析学生在讨论和总结本节课内容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纠正。同时,告知学生下次教学的内容。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学生在学习结束后的理论考试成绩,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论成绩满分为100分。批判性思维测试结果,采用WATSON-GLASER批判性思维量表,其中包括推理、假设认可、演绎、解释和评价5个维度,每个维度16个题目,满分为80分,得分越高,表示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越高;得分越低,表示批判新思维认知能力越低。

1.4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学生理论学习成绩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讨论

引导式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引导式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之间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讲课为辅助,这样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彼此交流,可以充分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并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可以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

其次,引导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需要进行课前的学习、课上的讨论和总结。同时还要进行讨论、资料查阅、预习等。这样,学生对课程内容经过了多次反复的阅读,掌握得更扎实。

第三,学生在课堂上,要从教师给出的案例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然后通过讨论等,搜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摒弃有误和落伍的知识,学生的总结能力、交流能力、评价能力和合作能力得以提高。

我校将引导式教学方法纳入到康复医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说明了引导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有效性。

而由于此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期,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案例的选择要典型,并贴合临床实际;课程引导要有序,有重点、难点;在引导式教学实施前,要提供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和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料库等;在学生讨论时,要做好课堂控制,避免在不必要的问题上讨论时间过长。

综上所述,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吴建贤,王斌,唐久来等.引导式教育结合按摩法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疗效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82-183.

[2]张国勋,成莲英,陈乐云等.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康复中的价值[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1068-1069.

[3]张恒.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与效果-实施中国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6):19-20.

[4]廖洪波.在脑瘫康复中应用引导式教育和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模式探讨[C]. 第六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2011:560-563.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6-19 20:24
下一篇 2024-06-19 20:0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