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故事范文1
1、10岁豪言,不求升官发财,只求得知宇宙之奥秘。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数学著作《缀术》记载了很多数学计算的方法,比如一些特殊的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根的计算。另外,祖冲之还将圆周率推算到了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也是当时对圆周率计算精度最高的。
2、祖冲之的爷爷、爸爸都是当官的,祖冲之小时候被逼着学习四书五经就是必然的了。但是,小祖冲之并不擅长学习这些,经常因为无法背诵课文而被爸爸骂成蠢猪笨牛。最后还是祖冲之的爷爷出来说话:“算了算了,书念不好也许其他的能做好呢。别再难为孩子了。
3、某个机会,祖冲之的爷爷发现祖冲之对天文学很感兴趣,于是给祖冲之找来很多关于天文学的书。看到小祖冲之读得津津有味,大家都很高兴。于是,祖孙三人就经常一起讨论天文知识。”
4、10岁那年,家里带着祖冲之去天文学家何承天的家里。何承天见祖冲之对天文感兴趣,满心欢喜。爷爷见状,顺水推舟道:“你看你这么喜欢这孩子,就收了他当徒弟吧?”何承天转过头来,对小祖冲之说道:“小朋友,研究天文历法非常苦呀,而且不能升官发财,你真愿意搞这个?”10岁的祖冲之一本正经的正面回答:“升官发财算什么,我想知道的是宇宙的奥秘!”
(来源:文章屋网 )
数学家故事范文2
德国着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
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小欧拉智改羊圈
欧拉是数学史上着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数学家故事范文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很少考虑知识的来源和实际的应用,孩子的应用意识淡薄,多数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不喜欢学习数学。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呢?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故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
一、结合生活实际,落实数学故事教学法
在认识到故事教学法的优越性后,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多方面、多层次地落实数学故事教学法。
1.课前5分钟讲讲数学小故事。在每节课前我都抽出5分钟给孩子们讲讲有趣的数学故事:阿凡提巧用可能性的原理赢了贪财主、小猴子吃桃子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柯南推理故事……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我都不点出其中的数学方法,而是通过简单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巨大智慧魅力。这样在日复一日的课前的5分钟故事中,孩子们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故事,同时渗透了数学思想。
2.抓住教学中的契机,不失时机地讲数学故事,培养数学兴趣,学习数学知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深蕴数学历史和故事的,抓住这些教学时机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刻的体会。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到“l+2+3+4+5+6+7+8+9”这个题目时就想起了数学家高斯,想起了他小小年纪就能巧算1到100和的故事。我知道教育的时机来了,就跟孩子们说,“你们谁有巧妙的方法算这个题目,”接着介绍了头尾相加的简便方法。在学生惊讶这个好方法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你们知道是谁最早发现这种方法的吗?”接着讲了高斯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听了之后也特别佩服高斯,对于这种计算方法也掌握也特别好,同时也认为数学充满智慧,引人入胜。
3.收集数学故事,及时展出交流。数学存在于生活、存在于历史,数学故事也是如此。因此在课余作业中我一改以往枯燥的做题形式,而是出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收集生活中和书本上的数学故事,体验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历史价值,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比如有一次让学生收集数学家的故事进行交流,学生收集的故事很多,有些数学家连老师都不认识,他们拓宽了自己数学知识面的同时也让我增长了数学见识。虽然他们记载故事、表述故事的能力有限,但是通过收集这些故事他们已经知道了更多的数学历史,达到了全面、丰富地认识数学的目的。
4.在具体教学情况中编数学故事帮助突破数学学习。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用数学故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学好数学,因此在具体教学中编的许多数学故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10的认识”时,十分有名的“0到9春游”“9欺负0”的故事就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10;在认识钟表时,我用了两兄弟赛跑的故事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时针、分针的特点,还编童谣“时针分针两兄弟,时针哥哥粗又短,分针弟弟细又长,时针慢来分针快,弟弟一圈哥一格。”……这些学生都很喜欢,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5.适时让学生自己编故事理解数学。在学生听了很多故事的基础上,他们的善模仿、善创造的特点就可以发挥了。因此我就放手让他们自己编故事理解数学。在教学进位加法的时候,我让孩子编故事,孩子编得非常好:个位和十位是好朋友,他们都很客气,但个位上只能放9个东西,他一有了超过10以上的东西总要送给他的好朋友一些,而且很大方,都是10个10个地送的。通过这个小小的故事学生不仅理解了数学,同时也有品质收获。
二、发挥独有魅力,实践高效数学课堂
1.进发创新的火花。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完成这种再创造。创编数学故事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创编数学故事,独立对数学进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2.敞开心灵的门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数学故事教学法实施中,教师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沟通师生的交流,拓宽了师生交流的空间,和谐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上老师,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得以在一种和谐的关系中温和、愉快、互相信任地进行,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3.体验成功的乐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一个孩子都在创编数学故事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体验了欢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他们对于数学学习更有自信,更喜欢学习数学。
4.促进教学相长的纽带。数学故事是一面镜子,它让教师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让教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变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学生从老师的故事中窥见数学殿堂的知识,老师从学生的故事中了解学生、反省自己、有的放矢,同时丰富了双方的数学涵养,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的双边互动、共同进步的活动。
数学家故事范文4
关键词:故事;作用;数学老师
传统观念对数学老师的定位往往是不苟言笑、严谨,甚至是学究样子的,无论学生还是家长往往都有这种想法。这样的老师没有出格,但似乎不怎么受学生的欢迎,通过和学生长期的交往,我发现他们都喜欢听故事,每当我讲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各种神话故事时,学生总是目不转睛,我想如果把数学知识捆绑到故事里该多好啊!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数学老师。
一、故事的选择
1.巧妙利用――传统故事
片段:质数、合数
陈景润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一天,他的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中学辅导书,而且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激发了陈景润的兴趣,从而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2.现身说法――身边的故事
片段:打折
六一期间,老师决定去买一件衣服,这件衣服原本600元。甲商店打六折,乙商店采取了购物500~1000元免200元的方法,丙商店优惠总价的2/5,去哪家买最划算?
学生思考:去哪家买最合算,需要先求出每家的实际金额才能进行比较。甲商店打六折,说明是在600元的基础上打折,也就是600×6/10=360元。再看乙商店的价格,购物500~1000元送200元,上衣原本600元,只送200元,就需要付600-200=400元,然后再算出丙商店的600×(1-2/5)=360元。所以甲和丙最合算。
3.童眼看世界――儿童故事
片段:教学>、
有一天,数字9从左边走来遇到了从右边走来的数字20,9看见20,不由得张大了嘴巴惊呼道:“啊!你真大呀!”(老师边说边表演,学生哈哈大笑,跟着老师一起做)
二、故事的作用
1.新奇传神――用故事导课
片段:教学加法巧算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完加法,老师出了一道题目:1+2+3+…+97+98+99+100=?
老师心想,这下学生一定要算到下课了!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1.举一反三――自编故事巩固知识
在教学中常遇到刚刚讲过的问题,只要把题目中的名称和数量稍做改动学生就不会了,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把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自己独有的思维习惯或生活经验结合。独立地记忆某个知识点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怎样让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下面就来看一下故事的魅力。
片段:教学“求部分”解决问题
问题:小白兔有56根胡萝卜,送给小黑兔一些还剩26根胡萝卜,送给小黑兔多少根胡萝卜?
解决问题时有学生列式:56-30=26(根),通过询问我知道了原因:送给了小黑兔就是小白兔减去的30根(口算出来的),剩下正好26根,跟题目的叙事过程相吻合。我让学生讨论,问题与计算结果相符吗?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这两个减法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减去送出的部分,求剩下的部分;另一个是减去剩下的部分就是送出的部分,而这个题目是让学生求送出的部分,所以应该用第二个算式。
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我让每一位学生都编一个类似的小故事考考大家,下面就是学生的作品:
A:妈妈买个15个苹果,我和弟弟吃掉一些,还剩8个,你猜一猜我们吃掉几个苹果?
B:我们班一共有45名同学,到校的有40名,有多少名没来?
C:老师一共投了10个球,3个没有投中,投中了几个?
……
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情境全都发自学生的内心,正是通过一个个故事解决了他们曾经有难度的问题。
2.教给孩子讲故事――用故事演绎法解决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问题中最复杂、错误率最高的问题,原因就在于题目中往往有较多的文字叙述或带有对话的图画,这些对于看惯了动画片的孩子很难产生共鸣,难以摸清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时故事演绎法就派上了用场。故事演绎法有点类似于福尔摩斯断案中使用的情景还原,是让对话发出声音,让动作生动起来,结果立体起来,最后结合生活经验在脑子里放电影,帮助学生理清关系,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片段一:折纸鹤
我们班同学一起折纸鹤,一共折了36个,女生折了20个。男生折了多少个?
故事演绎法:(假如我是一名男同学)我们班全体同学在教室里折纸鹤,折了36个,都一起摆在了课桌上,数一数一共有36个,是男生折的多还是女生折的多?大家准备把这36个按男女生的分开,让女生先拿,拿走了20个,剩下的都是男生的,剩了多少个呢?36-20=16(个),男生折了16个。
片段二:鸡、兔同笼
鸡、兔共10只,32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故事演绎法:我们站在笼子面前,看到里面有鸡和兔子,我给它们下个命令,所有的动物都抬起2条腿来,每只鸡只有2条腿,所以它们努力地飞在半空中不让自己掉下来,兔子都在作揖,这个时候地上应该有多少条腿呢?原来一共有32条腿,10只动物都站起来2条腿,在地上的就只有32-10×2=12条腿了,这些都是兔子的腿,这时候的兔子都在作揖,每只兔子在地上的腿只有2条,那么这12条腿就是12/2=6只兔子的,所以兔子有6只,鸡有4只。
让我们一起来讲故事,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数学家故事范文5
小学数学 数学故事 问题情境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在很多孩子看来,数学课很无趣,甚至有些枯燥,然而,如果能以富有情趣的数学故事来呈现问题情境、诠释方法策略、演绎数学思想,学生一定会乐意地思考。融入故事的数学问题,就是一碗美味可口的汤!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怎样看待数学故事与数学教学?怎样看待数学故事与学生的发展?怎样带着故事走入课堂?下面,谨把我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最短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能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使纯粹的数学问题变得富有生活情趣,更主要的是,数学故事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领着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入新知的学习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就以讲故事为开头,引出所学的内容。在课的开始,老师说:“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年级的学生了,数学王国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等着你们去解决。在一个大森林里,有许多的小动物们非常的羡慕你们,它们也开办了一所动物小学。今天,动物小学也开学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它们上学的情景呀?”学生自然非常兴奋地回答:“想”。老师就以《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小朋友,你知道小白兔是怎样走的吗?
以故事情景引入新课,既自然又轻松,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住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调动情绪,提高练习效果
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做题目,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练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将练习融于数学故事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练习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景串作为练习题。
1.李伟和王华是合伙的体彩彩民,他们采用合伙出资、共同选号的方式来购买。幸运的是他们中了24000元的奖金,请同学们按照他们投入钱数的多少,帮助两人分配奖金。
投资人:李伟 钱数:18元 投资人:王华 钱数:30元
2.王华通过抗震救灾基金会,把实际得到的奖金12000元,按1︰2︰3的比例分别捐给了四川灾区的3名学生。他们是李刚(小学)、张强(初中)和徐明(高中)。请问这3名同学分别得到捐款多少元?
3.李刚、张强和徐明得到捐款后,发奋学习,并分别给王华写了感谢信。李刚的信中有480个字,3人写的感谢信中的字数比是2︰3︰4。请问:张强和徐明感谢信中各有多少字?
不言而喻,用上面设置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练习比机械练习的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对中低年级学生,宜多采用这样的练习形式。
三、恰当链接,构建人文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数学故事既受学生欢迎,又能在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周率后,向学生娓娓道来: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它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发现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发现,比欧洲类似的发现早了好几百年呢……学生听着老师的叙述不禁心驰神往,仰慕不已。接着教师又介绍了关于圆周率的近代知识。如有的国外数学家已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几百万位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的数学爱好者能一口气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很多位,等等。
上面的片段中,教师思路开放,链接了古今中外的数学发展史,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懈追求,激发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拓展引申,促进知识深化
现行的教材中,有一些让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一般与相应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益于深化知识理解、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上可多查找些相关资料,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先查找相关资料,再在课上进行交流。
例如,在学习了“概率”知识后,我给同学们引申了《狄青打胜仗》的故事。
狄青是北宋仁宗时期有名的大将。一次,南方少数民族发动叛乱,占领了大片土地,打了不少胜仗,北宋将士都被吓破了胆。皇帝就派狄青前去征讨。狄青知道要打胜仗必须克服将士的害怕情绪,于是,想出来一个办法。
他设立了一个神坛,当着全体将士的面向上苍祷告:“如果上天保佑我打胜仗,那么我手中的100枚铜钱扔到地上时,铜钱的正面一定全部向上。”说完,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把100枚铜钱全部扔下,结果100枚铜钱竟全部朝上。于是全军欢呼,震天动地。
将士们都认为肯定有神灵保佑,所以士气饱满,在战斗中以一当百,奋勇无敌,果然打了胜仗。真是神灵保佑他们吗?不是,是狄青的聪明才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我们知道,100枚铜钱正面都朝上的可能性几乎是零,这种可能性的计算实际上就是被称为“概率”的一门学科。但这种可能性近似为零的事竟然发生了,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些钱是狄青命令手下特制的,两面都铸成正面。狄青用了概率的知识和人们敬畏鬼神的心理,机智地采用了这种方法,鼓舞士气,赢得了胜利。
数学家故事范文6
不过事情并非一蹴而就。我使用的方法是:帮助孩子们讲述发生在某个重要地点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并在为故事添加视频内容的同时为这些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位学生说:“这一年让我明白了,地点不仅仅是自然场所,而且还是表达人们内心感情的地方。而用iMovie制作出来的很棒的影片让我所有的思想和感情都鲜活起来。”这个项目也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某个地点的,并且是很重要的故事,通过多媒体来开放或分享这些故事,能够加强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正如芭芭拉·尤兰在《如果你想写作》一书中写的一样:“每个人都有才能和独特一面,且有一些重要的事需要表达。”这对于一个重要的地点来讲也是一样的。
写作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第一次没有学生皱起眉头说:“我没有什么可写的。”当我让他们写他们觉得无拘无束且舒适、安全或快乐的地点的时候,我惊叹于他们的表现。从卧室到后院再到球场,他们写出了最普通的地点,当然也有他们幻想出来的虚拟场景。50%的学生能紧扣主题,他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接下来就是需要有提纲或一些写作前的活动来组织说什么和怎么说。
在我期望他们能写出有明确的开头、正文、结尾的故事之前,学生们需要做些准备。我引导他们和同伴一起口头回答一些提纲中的问题。提纲能引导学生通过讲述来介绍他们的地点,包括在哪里、看起来像什么、以及为什么重要。在故事的正文中需要回答下列问题:
你对这个地点最初的记忆是什么?
当你到那儿时的感受是什么?
这个地点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在这个地点你看到了什么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制作
在学生们详细地回答完提纲的问题后,我们会看到小学生们能写出包含四到五个句子的作品,接下来,便要进入制作阶段了。
不过,故事的写作并没有结束。同伴互助将贯穿整个制作阶段。即便没有教师的提示,在制作和编辑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相互观看彼此的故事。每个学生都是真诚地对其他同学的故事感兴趣,并就改进故事的引入和结尾提出帮助意见。每次我听到学生问:“你写的是什么地点?”我知道这对加强同伴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促进每一位学生把故事讲述得更完整和出色。
在制作环节,学生可以视觉化地呈现他们的场景,通过画图、着色、拼贴画,或用电脑中的KidPix(儿童绘画软件)来制作关于每一个地点的更多细节。让学生们选择一个人物形象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可以帮助训练写作者顺着故事引出更多丰富的内容。
另外,要求故事要有一个引人人胜的开始,以避免把数字故事制作成一个简单的幻灯片。
使用iMovie来制作数字故事,可以用数码摄像机拍摄素材,也可用数码照片和自己的图画作为素材。学生们需要掌握两个主要的iMovie的技巧:怎样把图像、音乐、声音输入电脑和怎么根据故事情节将它们按顺序排列。不过软件的许多功能,学生们能够自己探索明白,因此我几乎没怎么教学生们iMovie技巧。当学生们决定使用什么音乐或者怎么样从一个图像过渡到另一个图像时,他们便感觉自己更像作家或创作家了。
分享
分享自己的故事需要学生们相互信任。听别人讲故事时,所有人都应该尊重别人的观点并给予支持,这对整个班级都有益。我是从故事大王道格·利普曼那里学来这种故事训练方法的。我用这种方法逐渐形成了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孩子们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当作者在分享他的故事的时候,他得到了同学们的欣赏和建议,还有机会问观众关于他的作品的任何问题;同时作者在别人欣赏或提建议的时候应保持沉默和学会倾听。我把这种方法用于各种分享活动,我发现与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相比,这种方法更有效,它能帮助学生把自己当成有责任的作家和礼貌的观众。
示范
教师应分享自己的一个关于地点的故事作为示范。我与学生们分享了我是怎样把教室当成家一样的地方的,并用我所画的图画来传达我对这个地方的感情。同时,我把以教室为场景创作的数字故事作为学生们练习的范例。
在课堂上,我们讨论了我用到的引入技巧、我所选择的形象、我的配音和背景音乐的效果。每位聪明的教师都知道事前给学生做示范的重要性。把数字故事用于课堂上,示范是最重要的。它能够让你更好地掌握时间、修改要求、避免技术困难,并把这些分享给学生。
在课堂上示范创作一个数字故事,也是介绍iMovie操作的有效方式。我与学生们共同创作了一个关于马丁·路德金的故事。其间激发了学生对数字故事的兴趣,并能让学生们学习或模仿iMovie程序的一些基本技巧。
管理
在这个项目中,管理重点是对课堂时间的组织需要很大的灵活性。写故事、画图、收集图片、选择切合场景的背景音乐,所有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一位学生创作一个数字故事需要一周。通常学生们不是在完成同一个任务,所以我就让他们轮流使用电脑。不过预定的计划不一定有用,因为有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怎样驾驭iMovie软件。
另外,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分享他们的计算机技能,并渴望帮助同伴,抓住机会与同伴分享他们的故事。在写作、讲故事和视频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回报就是他们自己成为了导演。
结论
讲故事是第一位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编辑和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扫描照片、电脑画图、数码摄像、输入音乐、录制声音等技术步骤,能让学生创作或分享一个清晰的、有条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但是,在The Place Project中相对于讲故事而言技术仍然是第二位的。同时,本项目还证明了技术能促进学生对写作的热爱,并帮助不断成长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和自信。
本文摘译自美国数字故事教育应用经典案例:Digital Storytelling FindsIts Place in the Classroo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