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散文精选
短篇散文精选范文第1篇
谢德才,男,1964年出生,土家族,本科文化。现任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曾当过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乡党委副书记、县教委办秘书、县政府文教卫办副主任。系湖南省作协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协会员、毕业于文学院,曾在鲁迅文学院进修。先后在《湖南作家》《土家族文学》《时代文学》《海燕》《散文百家》《微型小说精品》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小说三十余万字。作品入选《圆梦》《世纪风铃》《新湘军散文选》《中华散文大观》《全国百人百篇散文选》《中华散文经典》等多种选本。《大山情韵》等作品在全国大赛中获二、三等奖。目前主要创作中、短篇小说。
代英夫
代英夫,男,1961年生,黑龙江林口人。祖籍山东,大专学历。现为中国作协会员、黑龙江省残疾人作协主席、牡丹江市作协常务副主席。
当过工人、秘书、记者、编辑、主任、副秘书长,在《文艺报》《北方文学》《黑龙江作家》等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歌词、报告文学等百余万字。1994年进入文艺界,主要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在为同道之友服务的过程中,对文学的热爱也随之加深,业余时间笔耕不辍。1997年至今,已陆续出版散文集、诗文自选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只为馨香故》《她们和金秋有约》《不惑集》《代英夫散文选》《爱母河之歌》五部。其中,《她们和金秋有约》获黑龙江省文联“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二等奖,《代英夫散文选》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此外,还编辑出版了七十期《镜泊风》杂志,参与编辑出版过《牡丹江市文学作品精选》《牡丹江文艺作品精粹》等三十余部文学专著,并担任《圆你作家梦》《黑龙江文学作品集序言与评论选》副主编和《黑龙江残疾人作家精品库》主编。
李青葆
李青葆,现在浙田县文联工作,中国作协会员。近日,其诗选《行走的风景》一书,获第三届国际龙文化金奖优秀诗集奖。
《行走的风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题写书名,原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著名评论家翟泰丰和诗评家沈泽宜先生分别写序。诗集分“风采如歌”、“故园揽胜”、“奇石流韵”等十卷,共收集作者三十余年来创作的精品诗作二百八十六首。诗集以优美感人、通俗流畅、精炼生动的文字,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把缤纷的人生情感和拼搏奋斗精神描绘得多姿多彩。
该诗集设计新颖独特,每一首诗都配上精美的图片和简洁的相关链接加以说明,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叶则东)
静 轩
静轩,原名轩中午,吉林省作协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吉林省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1947年生,长期从事红楼梦研究,曾出版谈艺专著《静轩艺稿》、散文《静轩随笔》、红学专著《红楼梦与明清美学》(2005年9月版,五十二万字)
随着清史研究的深入,对东北乡邦文化的开掘,使更多的学者把视点聚焦在《红楼梦》与关东文化研究上,静轩先生的新作《红楼梦中的东北风神》,就是在这方面研究的力作。
该书从大量的东北乡邦文献中勾沉出《红楼梦》小说中反映出来的丰富厚重的东北满族文化和风俗。该书用四个篇章,史论结合、考论并用,尽力将《红楼梦》中隐喻的满洲风情检索出来,从中逐渐展示出《红楼梦》诞生的大环境、大背景,再现了《红楼梦》与东北的渊源、与满洲文化的渊源、与作者家世的渊源,是吉林红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避开走火入魔式的索引,以史证、文献说话,以文本为依托,深入浅出地展示出满汉文化融合后,对中国传统文化新的建构。该书由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孙占国和满学家富育光先生分别作序。相信广大读者在对“红楼梦”与关东文化的考释中,会有新的视点、新的感觉、新的审美观照。
短篇散文精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 苏教版教材 高中文言文 选文研究
一、选文篇目与数量的比较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65篇课文,其中文言文有17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6.2%。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也是五册,共113篇课文,文言文仅有24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1.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比例要高于苏教版。人教版是单元编排,每册课本中都有四个单元,其中有一个独立的文言单元。而苏教版是专题编排,每册课本中有四个专题,文言文则是散见于每个专题中。人教版教材中,每册课本分布的文言文近乎相同,而苏教版的分布则很不均衡,在必修1-5册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分别是4篇、2篇、8篇、4篇、6篇。必修3和必修5的文言文最多,其中必修3还专门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安排文言文,其他各册的文言文则穿插在各个专题中。从这样的编排中我们发现,人教版比较重视文言文整体性的学习,而苏教版则侧重对专题的理解和把握,即对人文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1]。苏教版教材在把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和能力,苏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不均衡的分布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压力。而人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均衡的分布却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选文题材和体裁的比较
我将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题材分为人物形象、哲理情思、人格精神、观点论辩四种类型[2]。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将“哲理情思”题材作为选文的重点。人教版选文6篇,苏教版选文10篇,在文章的选择上也尤为相近。《陈情表》以细腻的笔触,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与对朝廷的忠心表现得淋滴尽致;《兰亭集序》以轻快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诗意人生的感慨。从这些文章中,学生既可以学习丰富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挖掘古代人思想的精华,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选文以“观点论辩”这类题材为主。两版教材《劝学》、《师说》和《寡人之于国也》这三篇课文充满了论辩的色彩。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学到了论辩的方法,而且培养了思辨的意识。但议论文本就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难点,初学者很难把握其思辨思想。如果把它放在3册以后,学生也容易理解。因此,人教版的设置比较妥当;而苏教版把它放置在第一册中,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这将给初学者在学习上造成极大的困难。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更倾向散文的选编,骈文和韵文的量相对较少。人教版选取了15篇散文,苏教版选取了23篇。散文包括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和应用文等不同体式。两版教材都将论说文作为主要的体式进行选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由对记叙文的学习转变为议论文,为了适应学生文体学习的转变,教材选编也积极作出了调整,将几乎一半的论说文安排在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考虑。从文体编排这个层面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编排都较为妥当。
三、选文的衔接比较
为了全面考察教材衔接的情况,有必要对两版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进行纵向分析。所以我选取了九年级下册选文和高一年级选文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两版教材在初高中选文的衔接上是否合理。
短篇散文精选范文第3篇
由刘志成、王振荣、张中飞选编的《西部散文选》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散文集收集了宁肯、冯秋子、刘亮程等散文名家新作及业余文学爱好者作品近200余篇。这些作品令人意驻神萦,自然沉静,文笔流畅,观望与感喟凝结于笔端能于无形中将读者带进那个最能唤起人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西部,能使人在饱览驼走大漠、鹰击长空的同时,心怀纯净地去感受西部那片土地的神秘。(曾经)
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将举行
由文化部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28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将于8月6日至15日在哈尔滨举行。此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定位于“国际化方向,部级水平,群众性参与”,将努力实现专业与业余相结合、室内演出与广场演出相结合、文化展现与经贸旅游相结合,积极开展各类群众音乐文化活动。音乐会期间,组委会将举办“哈飞汽车杯”音乐组合比赛。文化部聘请专家共选出音乐组合34组,其中声乐组合22组,器乐组合12组参加在哈尔滨的复决赛。(于烈)
长篇小说《秋千女人》出版
周雁羽长篇小说《秋千女人》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品描写了女主人公起起落落的情感和人生历程,情绪盎然,浸润着生活的哲理。文笔倔强而犀利。这是作者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文新)
长篇历史传记文学《晚清悲风――文廷式传》出版
江西作家肖麦青撰写的长篇历史传记文学《晚清悲风――文廷式传》近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这是一部关于萍乡晚清著名文士文廷式的传记文学,作者以乡人的满腔热情,严肃的治学写作态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慈禧专权下晚清朝政的腐败黑暗,以及文廷式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武翩翩)
曾创散文集《流连的心鹤》出版
青年散文家曾创散文集《流连的心鹤》近日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这是继中短篇小说集《凡人凡仙》《遗留在山间的爱》《傻瓜传奇》和长篇小说《玉帝演义》《痴情》《后悔》等文集后作者的又一部力作。(祥书)
长篇小说《走西口》出版
席满华长篇小说新作《走西口》日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长篇小说《搭上西部的列车》和报告文学集《人间好男儿》后的又一部力作。《走西口》以山西河曲县为轴心,截取了民国1932年至1952年的历史阶段,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山西人民所经受的苦难和表现出的反抗精神。(祥书)
桑原诗集《塞北林曲》出版
诗人桑原的诗集《塞北林曲》近日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月亮照在桑干河上》《草原情诗》《大西北诗抄》等10部诗集后的又一部诗集。迄今已在全国上百家报刊发表过近600万字的桑原始终笔耕不辍,除诗作外,另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多种文学体裁作品出版。
(曾经)
王丽丽小说街头朗读会在上海举行
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上海新天地逸飞之家承办的王丽丽小说《阳光正照在身上》新天地街头朗读会,吸引了上海新天地的游客们。朗读会还被上海的英文媒体cityweekend评为7月份上海最值得推荐的5件事情之一。(文新)
短篇散文精选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一、课题的缘起及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是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解,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更不用说探究性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本人提出了语文课堂努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设想。
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探究文本的主要内容,二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三是探究文本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四是探究文本中的闪光点,能为自己写作借鉴。
二、实施思路
1、探究文本的主要内容。这要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学生要大量地阅读,必须要有时间的支持,但又不能占用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必要时间。解决这一难题的渠道有三点:一是缩短老师讲解课文的时间,对一些学生通过探究能弄懂的问题,可让学生讲,老师评;二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适时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四是充分利用课余零碎时间,如饭前饭后,晚自习前等。必修课本上的要细读、精读,选修课本上的可选读、浏览等。另外,可利用节假日、寒暑假读大气的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名篇,名著名篇的推荐有浅如深,阅读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
2、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要理清文本的思路。具体的操作:一是看到文章的标题,让学生自己先构思一下,如果自己写这篇文章会如何来写,再来看文本,看看作者的思路是否跟学生自己的相吻合;如果不相吻合,想想作者的构思有什麽妙处。二是探究一下文本除了叙事的思路外,是否还有情感变化的思路等。三是掌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如议论文和散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完全不同的,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散文是以“表达感情为主”。
3、探究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写文章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特别是散文,所以,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究一下:为什麽要写这件事?写这件事为了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表现这一感情?如果是议论文要看看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4、探究文中的闪光点,文中的闪光点,或是精彩的开头,或是新颖的构思,或是巧妙的结尾,或是丰富的哲理,或是引人深思的妙言警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评价,自己去鉴赏,教师再加以点拨。
三、时间安排
1、每堂课前要充分地预习,让学生结合《阳光课堂》做到认真地预习,解决字词问题,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闪光点等方面,学生自己进行初步的探究。
2、课堂上,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再读文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谈论,探究问题,寻找正确的答案。学生支配的时间在2530分钟之间。
3、下课后,让学生写出文中的闪光点,为什麽是闪光点的理由,行之成文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
四、成绩评价
从课前的预习情况、课堂上的发言、语言表达情况及课后完成的短文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力争较准确地测出学生的语文素质。其中书面表达占50‰,课前预习占25‰,课堂表现占25‰.
五、课外读物选定及时间安排
(可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的增删)
第一学期:(1)熟读《论语》数则(2)《大卫科波菲尔》(3)语文读本1、2(4)优美散文数篇
第二学期:(1)《家》(2)《巴黎圣母院》(3)语文读本3、4(4)优秀短篇小说数篇
第三学期:(1)《红楼梦》(2)《高老头》(3)语文读本4、5(4)优秀政论文数篇
短篇散文精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选修课 教学策略
1 正确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间的关系
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具体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而是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当然,又因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修课存在着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因而选修课也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二单元有杜甫的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这是很能代表杜甫“沉郁顿挫”之风的作品,在单元学习提要中,明确了学习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提升诗歌阅读能力。而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本中又有杜甫的四首诗《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抛离必修的那套教法,因为对诗意、诗情、诗境、读诗方法等方面的学习是共通的,但选修有着新的目标和侧重点,如果仅停留在必修教学中的水平,这是重复机械的叠加,而无新的质变,显然与选修的初衷相悖。因此,我们不妨将这两部分再加上《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冯至的《杜甫传》“‘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整合成一个专题,即《杜甫和他的诗歌》,利用专题的优势,把握好详与略、课内与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重介绍、重欣赏、重品味、重拓展,让学生有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认识。
2 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选择阅读方法
每一个模块因材料不同,阅读方法也就不同,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里的作品,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可让学生自由确定几篇精读篇目,其他则略读、浏览、速读,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文体阅读应该有所侧重,《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阅读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作品中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使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影响。至于其文字阅读的障碍,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教师不能大包大揽。这个过程,还要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3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整体性与个别性统一,面与点的结合
选修课教材资源十分丰富,涉及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例多种多样,风格也异采纷呈。然而,就一本教材而言,内容却又相对集中,体例也大体一致,虽然篇目之间有变化,但总体说来,还是自成系统,相对独立的。教材的这一结构特点,给我们实施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我们只着眼于内容体例的一致性,忽视篇目的个别性,那么教学很可能陷于呆板,没有生气;如果我们只着眼于篇目之间的个别性,忽视教材内容体例的统一性,那么教学又很可能陷于支离破碎,缺少系统性。因此,进行选修课教学时,我们兼顾了教材整体与篇目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不打破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又不失却各篇特色,既有“线”的梳理,又有“点”的突破,这样,我们就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课堂评价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1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