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点带面的教学;单元教学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 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所面临的理论知识抽象,它与社会科学中的相关理论有不同的一面,即理论知识在计算机实践操作中的应用,如内存中ROM和RAM的理解,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中体现BIOS的作用,应用程序打开后存放在哪里运行,内存、外存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点带面的教学;单元教学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

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所面临的理论知识抽象,它与社会科学中的相关理论有不同的一面,即理论知识在计算机实践操作中的应用,如内存中ROM和RAM的理解,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中体现BIOS的作用,应用程序打开后存放在哪里运行,内存、外存、高速缓冲区的读取速度比较,这些问题在概念的讲述中只能说学生明白不能说透彻理解,在实践中不知如何应用,例如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把要操作的大文件从U盘拷贝到电脑的硬盘中再做修改。由此可见,在讲授中注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致关重要,它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概念,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书本中理论的灌输。其次,该课程面临的是办公软件OFFICE的学习,如何学好它,同时为以后软件的学习举一反三也起到很大的作用。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该软件的作用是什么,其次是软件的产生是解决那些实际工作问题,教师应该有理论到实际,有浅入深的一一列举,也就是说该课程面临的是软件的操作与实际任务的关系的深刻理解。由此总结该课程具有三个特点:一、概念的抽象性。二、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三、上机操作与实际工作问题的关系。

二、大专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面临的困难

(一)、概念无法深刻理解。教师如果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大专文科学生,在学习了文科科目后学习计算机知识思路的转变很重要。例如计算机的五大硬件,学生处于盲目、被动地听、记、答、背,做的现象,对于CPU中控制器和运算器的功能无法正确理解,仅仅是文字表面,有些文科生无法转换思维还停留在字面上的钻研,而对此概念的理解一定要从实际问题中深刻理解。例如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是什么,更是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理解,最终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答案,只有经过自身思考得出的知识才记忆时间最长,理解最深刻,教学中应该依此为原则引导学生。

(二)、操作的困难性。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只是机械化的死记硬背,有时教师操作演示较快,学生就找不到位置,最后跟不上而失去兴趣。教学中应该强调知识点的实际意义,增强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单位反映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面对文档不知道合理而美观的排版,直接粗糙的打印,效率低质量差;又如有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大量的数据不知道使用Execl进行处理,无法把工作做细,做实。

(三)、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另一方面知识点综合运用较差,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用计算机解决。如我们学习了搜索引擎,遇到问题不知道使用它来解决问题,甚至一些学生不习惯用计算机解决问题。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中有案例教学法,理论知识讲解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中应根据知识、学生双方面特点去考虑教学的难易,设计一个课堂教学程序。

(一)以点带面的教学。这里的点是指所有知识的核心,往往把学生感兴趣的作为重点,核心是什么?就是相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和层次同时使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然后由此点延伸和扩展。例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中的冯·诺依曼思想作为讲解的重点,其工作原理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为核心带动学生理解计算机的五大硬件的相互工作以及程序、指令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进而再引出内存、CPU和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功能和三者的比较。最后以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个重要的知识点来总结和回顾教学。此种教学中应站在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框架中引出知识的点和面,而要让学生感兴趣往往是从实际应用案例出发。

(二)单元教学。我们知道OFFICE知识点多、散。教师应根据实际应用为主确定知识点的范围。以WORD为例,在讲解中可以将知识点划分成几个单元,单元划分的标准是知识点间有其相似和共同之处,如字和段的处理、表格的操作、绘图和图片的处理、图和文字的排版、页面的设置一共5个单元。每节课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成两方面的教学:讲解知识点的操作、引导学生实际问题的处理,主要使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来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综合运用分成两阶段的实际操作训练,一要求学生熟练操作单元知识点,二要给学生一个综合项目,告诉学生工作的任务和目的,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从而达到综合训练。整个课堂的思路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实际操作的交替,另外,可以在班里找出操作熟练的学生来指导实践,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四、小结

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而又使其知识扎实牢固,灵活应用致关重要,不仅要全面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牢牢把握知识的结构,由浅入深,由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由点带面的传授知识。我在两学期的不同教学方法实验中发现,传统的PPT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发效果不佳,通过直接的操作演示和PPT的理论知识点展示的结合,学生兴趣度较高。教学中关键是在熟悉知识点的情况下,将散的知识封装成块,知识的综合运用使用项目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周世兵.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8(2).

[2] 张俊玲,刘鸿波.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1 1. 2009,28(11)

[3]孙玉礼、袁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差异化”教学法的运用[J]. 业家天地·下旬刊.2008(11)

[4]张松敏.王国强.案例-任务驱动模式的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0(2)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索 计算机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37

目前,职中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可以与大学相提并论了。不但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和计算机网络,还要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和计算机原理等等。这些教材有的比较实用,比如说《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但有的内容就太枯燥、过于抽象,像《计算机原理》这门课程,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学习那些指令要干什么?再加上本身学校实训设备就不够,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到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乐趣!因而也就没有动力去学习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应该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核心、学习理论知识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一、简单问题导入

计算机课程中数值转换是必学内容,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倒了大多数学生。因此,在学习数值转换时,我没有直接去讲解转换方法,而是提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首先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动力,再告诉学生,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只有0和1组成的二进制代码,而我们能够识别的都是十进制数,紧接着讲解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方法。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和视频融为一体进行教学,使一些枯燥的、难以操作演示的内容“活”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的“BIOS的设置”的时候,如果仅仅靠教师播放演示文稿,用语言来描述操作步骤,学生很难掌握其设置方法,并且听过忘过。但如果将“BIOS的设置”的视频加入其中,每将解一项设置步骤,就播放与其相关的视频,通过语言分析和视频播放把整节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三、实例教学

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列举一些实例,以例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进而掌握所学知识。因为例子能够把课本知识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Visual Foxpro中关于程序设计的内容时,单纯地讲解程序结构,学生很难学会自己编程。但如果先教给学生求100以内偶数和的程序,再让学生对照例子,编写100以内能被5整除的数之和,从例子中体会程序语句的使用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四、归纳比较

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谓是一大难题。因为其中有很多语法规则使用灵活、难以记忆,当然也很容易出错。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教学生归纳总结。例如,C语言中的三种循环结构While、Do.…While与For语句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此时如果将程序语句的基本概念和语法格式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进行比较归纳整理,学生只要对比着记忆,自然也就学会了,这样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了计算机的乐趣,才能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计算机,从而学得更好!例如,在进行Excel的教学时,内容繁而且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靠单纯的理论教学只能使学生强迫学习,对这门课产生厌恶感。此时可以列举一个学生成绩单的实例,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利用Excel处理了一个年级学生成绩的数据,同时显示出及格率与各班的对比结果。这样的实例解析让学生印象深刻,也就被其中Excel的功能所吸引,从而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六、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

计算机发展非常迅速,同学们仅靠从书本上去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有不断翻阅课外资料、不断向工作在IT行业的学友们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学到计算机最前沿的科技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准备一些与课本相关的习题和适合学生自学的资料,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的运用,而且也从中收获一些计算机的最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原理》中内存储器时,关于存储器的组成和功能,我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本,同时我在黑板上列出一些关于本节课的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围绕习题来有目的的阅读课本内容。另外,我又补充了一些关于内存储器中没有提及的DDR2和DDR3的图片,让学生课下翻阅资料,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样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习,在自学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自学习惯的前提下,加上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课堂教学也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七、及时练习和反馈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大作业教学法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殊性和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改革。中职新入学的学生,由于全国的初中学校未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统一要求,因此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特殊性。伴随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一部分新入学的中职生对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已不再陌生,能够游刃有余地操作和使用这些设备。而另一部分新入学的中职生,只对智能手机比较熟悉。这两类学生在中、英文录入的速度上、办公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使用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原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进度,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讲授知识,有一定相关基础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失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动力;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学习起来也会觉得枯燥和吃力。这种水平差异的情况绝不罕见,几乎每年都会遇到。如果通过对中职新入学的学生摸底,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和知识的难易程度将授课内容分成A、B、C、D等班级,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报班。这种“拆班重组”的教学模式,虽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比较容易掌控,可以解决学生水平差异给教学带来的不便,但是,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影响其他其他课程等。因此,只能通过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主要抓中间,兼顾两端。教学方法包括:结对子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大作业教学法等。

2采用教学方法解决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结对子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所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的一门课程,其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为2∶1,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实践教学中发现,以班级95%学生能接受的速度进行讲授和演示20min教学内容,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堂练习,只有55%的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其余学生需要老师或同学多次帮助甚至一步步重新演示和引导才能完成[1]。通过对该班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调查后发现,班级40位学生中有3位学生之前已掌握了部分知识,有19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学习悟性和动手能力良好,能够较快掌握所教内容,而其余18位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弱,有些学生甚至直接放弃不愿动手实践。针对此状况,笔者采用了结对子方法,组织全班学生按学习状况好坏进行搭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结成20个“对子”,上机操作时临近而坐,进行学习实践。针对那些不愿动手或无从下手的学生,教师亲自给予指导,并鼓励“对子”间相互比试。通过教师讲授和引导,将学习状况好坏搭配成对,要求基础差学生的主动请教、提问“对子”同学,学得好同学给予他们耐心指导与演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再与教师讨论,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掌握知识,引导学得好的学生深入思考。结对子教学法大大提高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练习的完成度。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课后许多学生反应结对子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合作参与意识、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基础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有一种“学以致用”感觉,从中得到成就感,不易产生厌倦感[2]。

2.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通过一个或多个任务将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串联起来,由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完成任务,从而掌握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情境,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完成任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掌握所学知识[3]。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局限于一种,对于“零起点”的学生,可以使用教师引导或演示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采用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兼顾到两端水平的学生,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大作业教学法

大作业教学法是授课教师分析教材的知识层次,明确各知识点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面向实际应用,有一定难度层次的大作业,让学生完成大作业。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包括导论、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使用、Internet应用、多媒体应用及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虽然各个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但是彼此之间还是存在关联性。因此,如何设置大作业将各章节内容衔接起来是使用大作业教学法的难点,也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要求教师在前期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及专业特色,设计一份贯穿课程前后内容的大作业,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各章节的衔接[4]。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在理论上应尽量做到“精讲、少讲”,实践上做到“仿练、精练”。大作业教学法综合考虑了这些情况,它符合“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并与计算机学业水平考试的模式相似,有助于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业水平测试。

3结语

实践证明,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解决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殊性和现状问题,使学生能在规定课时内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技能,能够学有所用,从而通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学业水平考试。通过使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华.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9):45.

[2]余胜来,林君芬.教育信息化应用回顾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13(2):23.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字: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

一、引言

为了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高等院校入学新生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而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却相对稳定,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已明显滞后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那么会导致学生对课程没有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造成对教学资源(老师、设备等)和学生学习资源(时间、精力)的浪费。而这种情况在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均已出现。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够改善现状呢?本文以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建议。

二、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新生所具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实践能力各不相同。

虽然各个中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地区经济差异,部分中学的设施落后,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偏弱,而另一小部分学生,其实际能力又远强于一般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各不相同。虽然国家实施课改计划,加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考核要求,各个中学也开始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设施的改善,有望缩小学生间的差距,但目前,此类问题仍不可小视。

第二,教学设施不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消化,教学效果差。

教师一般是在教室利用计算机和投影仪进行大课教学讲解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流程,然后布置练习由学生自行上机完成。若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再由教师答疑。

这种授课形式有一定的弊端。首先,老师讲解具体上机操作细节时,学生无法当场实践,难于理解,也不容易记忆。其次,由于课程大部分都是以大课形式上课,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到上机时,一同上课的学生分布在多个机房。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不能及时解答到位,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对于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在缺少教师的监管下,很难自己去完成作业,相互抄袭了事。教师不能通过作业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漏洞。

第三,课堂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授课方式落后,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低,效果差。

对于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只是他们将来工作中的一种工具。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不感兴趣,习惯上注意应用方面知识的学习。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先讲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然后给出例题进行解答,最后列出实训或操作题目让学生进行“验证性”或“重复性”练习。

三、改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针对前面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本人的一些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学习需要,可采取先摸底考查,后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模块化教学的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各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对刚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考试形式以上机和笔试相结合)。借此可进一步规划各个专业所开设课程和划分班级,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对于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生分成两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进度,这两个层次是:

普通班:面向计算机基础较弱或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

提高班:面向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

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如果在短期内,完成了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可自行申请加入提高班。学校可定期循环设立提高班,来解决教学进度不一致的问题。

第二: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用,教学方式多样化。

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设备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条件。一方面,把课堂中需要讲解的概念及陈述、归纳总结的内容等,事先制作好课件,通过电脑投影仪直接放映到大屏幕上,从而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努力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从而加深了其对所讲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需要推理、学生需要时间去理解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比较合适。例如进制数之间的转换过程等。

第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实现因材施教。

俗话说:“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如果将学习内容如流水账一样灌输给学生,必然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这样:如果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第三步“学生实训练习”放在全部流程的第一步:教师不是先讲新知识,而是把需要运用新知识的实际案例抛给学生先试试。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解答,等学生碰到“钉子”,有了对新知识的学习需求,教师这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出要介绍的新知识点进行讲解。紧接着还是让学生把题目做完,然后再归纳使用注意事项,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最后再抛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定难度的典型例子让学生再试试,等学生遇到了困难,有了新的需求,教师再进一步详细分析,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始至终都有主动学习的需求,教师一直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需求扩展放大覆盖教学全过程。

在这种围绕学生需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通过“过程性知识”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授了一种“怎么做更好”的思维和技巧,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如何构建解决问题的思路框架、学会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等等。这实际上就是课程开发的情境性原理,使学生置于由实践性情境构成的以过程性知识为体系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使学生得到双重技能训练,即获得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又被传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今天,对于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其综合素质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必将推动教学改革,帮助学生理解和拓宽专业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陈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 转变观念 创新

计算机课程教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涉及的软件工具较多,操作步骤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繁多,操作过程多变。学生在初学阶段,如何掌握基本的操作,并通过学习提高兴趣是非常关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这也是我们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要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就是使用多种传递信息的载体与现代教法的**结合。多媒体教学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更要通过多媒体生动有趣地展现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出结论,即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用多媒体有以下优点:

1.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直观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教学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多媒体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在教学时事先设计好当堂课的教学课件,并设计相应的试题,课堂上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边学习边做相应生动有趣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Photoshop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图形处理的基本方法时,可同时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看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帮助理解,加深记忆。例如将黑白照片转换成彩照的过程,就可通过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技巧。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建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结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调用原有的经验储备、知识储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我建构”,在自我建构的同时,激发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新知识在**时间内科学有效地进入已有知识的网络,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在实施多媒体教学时,课件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动态性、便利性、模拟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因此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的,从而使自身的认识得到发展。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教学环境相当活泼和轻松,能够满足课堂上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适应学生“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学习规律,使其学习能力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

4.利用多媒体软件让学生认识电脑。微机原理抽象难懂,而知识越形象学生就越容易汲取。因此,我自制《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更加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利用动画、音乐、图案来配合讲授,创设教学环境,把静止的、孤立的、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动态的、整体的、具体的画面、声音等,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官综合的刺激,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更认真,因而其效果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教师能及时收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迅速调整或修改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和教师都知己知彼。

二、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是我们和学生交流的场所,如果我们真正能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混合为一体,那么相信学生参与也就变成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这才是我们所要的参与。在师生的这种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是重要的,学生不可能在师生关系紧张的气氛中积极参与学习。教师要热情地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欢乐,感到振奋。课堂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不要让它沉闷下去,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轻松的、平等的教学氛围。

1.思想观念要转变。多数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黑板加粉笔教授知识。在现代社会这无异于赶着驴车上高速公路去和汽车竞争,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要不怕苦、不怕难,努力学习信息技术,迎接教育改革的到来。作为技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任务是培养出以“技术”为本、以“就业准入”为导向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各种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各种专业技能,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做一名优秀的理论教师,更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实践教师。

2.教学观念要转变。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然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强烈的感召力,善于质疑,能引发学生思考,设计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模式的创造型教师。教师不仅要会一门课程,更要与信息社会相接轨,要掌握多种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发展。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是一节课的专制者。信息时代的课堂教育要充满生机与活力,要求教师成为与学生和谐相处、平等、互爱的朋友型教师。学生不仅在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并且可以把自己的烦恼和困难告诉教师,与教师成为好朋友,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

三、结合当前计算机的发展趋势,适时对课程进行创新教学

目前技校计算机主要课程有基础课程、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对应于不同的课程,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能一味地教导,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积累知识。

1.一边讲、一边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应有一定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网络教室等。适合于软件的操作的教程,如技能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教学。

2.以上机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上一节的理论课为基础,布置好上机的作业和练习,让学生以独立的性质来完成。教师从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践问题,以待下一节课的说明解释。主要适合于程序设计。

3.在以网络教室为主的机房中上课时,对较难的知识点,教师讲解后学生可实践操作,并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适合于技能课程。

4.对于学生整体综合方面也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和企业嫁接或企业进校园)的方法,通过项目教学法利用课题制作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0 14:03
下一篇 2024-05-10 14:02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1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