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强迫症;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工作案例 一、案例概述 1.案例经过 我院14级学生小丽有一天突然哭着给辅导员打电话,并说日子没办法过下去了,不停地问着怎么办。随后辅导员找到她,经过一番交谈才得知,该生有轻度强迫症,担心教师和同学歧视,入校后一直掩饰自己,人前隐藏自己,人后不停做出一些强迫举动,如反复洗手、反复摆放鞋子等。经过一年的“假装”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强迫症;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工作案例

一、案例概述

1.案例经过

我院14级学生小丽有一天突然哭着给辅导员打电话,并说日子没办法过下去了,不停地问着怎么办。随后辅导员找到她,经过一番交谈才得知,该生有轻度强迫症,担心教师和同学歧视,入校后一直掩饰自己,人前隐藏自己,人后不停做出一些强迫举动,如反复洗手、反复摆放鞋子等。经过一年的“假装”,小丽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症状更加明显,眼看自己已经掩饰不了了,她焦虑、恐慌、烦闷,情绪一下崩溃。

2.案例背景

该生因为父亲入狱,受到刺激,高中时期就被诊断出有轻度强迫症,吃了一段时间的药,高考结束后,该生父亲出狱,症状有所缓和。进入大学后,该生因为自卑和学习压力,强迫症复发,但该生极力掩饰,导致症状越克制越明显,伴有抑郁、焦虑症状出现。

二、案例分析

首先,大学生是强迫症的高危人群。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者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但无法控制。强迫症的治疗在医学界是个难题,症状的改善过程相对缓慢,服药剂量一般偏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其次,小丽高中时期就已经确诊为轻度强迫症,但由于认识不足,中断了治疗,长时间压抑和隐藏自己,当“强迫”与“压抑强迫”斗争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她就崩溃了。

最后,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而小丽患病的诱因与家庭和压力有关,确诊了的轻度强迫症也不能仅靠心理咨解决问题,更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同时,得到家人的重视和关爱也是必要的。现在根据小丽的情况一是要联系家人,保证该生安全回家就诊;二是在回校后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帮助其治愈。

三、处理过程

1.对心理危机进行紧急干预

辅导员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学生身边,为了安抚学生情绪,选择在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中倾听学生的倾诉,及时疏解学生爆发的情绪。小丽在这样的环境中,放肆大哭,哭诉自己如何辛苦地克制自己,如何焦虑地反复洗手、反复摆放鞋子等,辅导员一方面解释强迫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建议学生鼓起勇气去接受进一步治疗。几番劝说,该生同意辅导员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接该生回家治疗。辅导员24小时陪护,直到该生离校。

2.紧密联系家长提供关爱支持

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出现心理危机,但是原因需追溯到他的家庭及成长过程。所以当学生现心理问题应及时联系家长,一方面是从监护人的角度出发,可由他们决定如何进行干预,另一方面由家长协助能从根源上解决心理问题。小丽对父亲的依赖很深,征得她的同意后,辅导员第一时间是和她的父亲联系。有幸的是,该生父亲非常重视,迅速赶往学校带该生回家,并找心理专业医生进行治疗。

3.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治疗

一个月以后,该生回到了学校。辅导员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对象,每周面对面谈心一次,在寝室安排信息员督促其吃药、反馈寝室和生活情况等。辅导员和班级同学配合医生对其使用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精神紧绷状态的缓解,心理状态的改良,减少强迫性思维的恐惧。针对强迫性思维的症状,辅导员鼓励小丽应放松心态,适当淡化,顺其自然,不必介意,淡化它,忽视它,它就失去兴风作浪的本领。

4.接纳自己勇敢走出“强迫”的泥沼

首先,转移对强迫症的注意。这在根本上起到一种淡化的作用,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强迫性思维转移到工作、学习和兴趣爱好上面,特别是当自己强迫性思维出现时,一定要及时转移到其他的事情,去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活动,从而转移自己对强迫性思维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矛盾和痛苦。小丽听从了辅导员的建议,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兼职工作,每周末都会到学校附近的商店进行导购,生活丰富。

其次,个性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锻炼。只有不断地塑造优秀的性格,锻炼个人的心理抗压和心理调节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强迫症。经过班级学生和教师的鼓励,小丽在班干部竞选过程中,勇敢说出了自己与强迫症斗争的经历,并竞争班级副团支书的岗位。班级学生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大家对她的包容和肯定。这让小丽更加自信。

四、案例处理结果和效果

经过一年的服药,在辅导员、班级同学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丽情绪保持稳定,性格越发开朗起来,三个阶段治疗和复查后,专家表示该生如果继续保持稳定可在6个月后结束服药。这对于预期治疗3年的小丽和她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五、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1.新生心理普查和心理排查相结合,及时发现新生心理问题

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统计,发现有各类心理疾病的患者占56.3%,其中神经症占34.70%。排在前四位的是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由此可见,强迫症在各类精神疾病中患病率较高,影响面较广。我国高校在新生普查中使用的PHI、16PF及SCL-90等心理量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并将结果数据提供给学院心理教师和辅导员作为A类学生排查的依据。同时还要与心理量表相结合,使后续的心理排查工作更加具有准确性。

2.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校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这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起到了基础作用。

3.建立干预运行机制

建立及时、迅速、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是化解心理危机的有效途径。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危机干预机制,必须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安排,早预防,早控制”的“五早”预警机制和“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雷园媛.责任感与强迫症个体反应抑制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王东.基于信号停止任务的OCD患者反应抑制能力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3]沈义良.大学生强迫性人格与强迫症的理解与应对[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6.

[4]刘晓倩.大学生强迫症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青春岁月,2012(23).

[5]吴玉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缺失与重构[J].中国校医,2008(6).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第2篇

石某,男,11岁,4年级的一名学生。由于家境贫困,家由内蒙古迁移到哈尔滨市某农村,租房子生活。母亲无工作,多年一直身体不好,父亲靠拾废品卖钱维持生活,生活较贫困,没有钱给他买新衣服,他的衣服多数都是缝缝补补的。

问题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因为父亲靠拾废品养家糊口,刚转来我校时同学得知后,都不跟他玩,离他很远就捂住鼻子声称他身上有味。因此他存在着较强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经常招惹同学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脾气暴躁,经常说脏话。他不合群,与同学保持距离,每天自己在一个角落活动,在集体活动照相时,总是躲在角落里,或者只留下背影。成绩一直是班里的中下等。有时下课就找一些比他小的外班不知道他家境的同学玩。

辅导对策及详细过程

对策:通过观察、分析以后,我发现石某的问题主要是人际交往障碍,出在自卑心理,因为他自卑,所以不想去学习,不想做作业,上课不听讲,成绩不好,但他又非常好强,在好的方面他比不过其他同学,因此他选择在差的方面去超过其他同学,在行为习惯上也就表现得差,其实他非常想成绩好、表现好。所以我采用激励的强化训练方式对他加以矫正,同时,注意改变他的认知水平,调动其情感因素,以巩固辅导效果。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和成就感,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石某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石某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辅导过程:

(一)矫正他的错误想法,消除他的戒备心理

我在石某又一次招惹同学后,与他谈了一次,告诉了他我对他的想法:“我觉得你非常聪明、有能力学好、做事积极,有很多方面做得非常棒,但是用这样的方法引起他人注意好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好方法?”并告诉了他这样做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使其正确认知自己,使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鼓励他以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重新开始。

(二)正确对待父母,正确分析自己的家庭环境

第一次谈话

师:“你觉得你的妈妈怎么样?”

生:“我的妈妈很好,妈妈非常爱我,她身体不好,总有病,我很担心。”

师:“是吗?”

生:“她每年都要打两次点滴,爸爸总向外面借钱。”

师:“妈妈身体不好,你很担心。还需要钱去治病是吗?”

生:“是的”

师:“你是个很孝顺的孩子,能替妈妈担心,我很高兴。”

师:“妈妈这么爱你,你每天能为她做些什么呢?”

生:“我不知道。”

师:“好了,今天咱们就谈到这里,回去后请你想一想你能为她做些什么。”

抛出问题,使其自己思考应该怎样做。

第二次谈话

师:“听你爸爸说,你每天回家都能帮助妈妈端碗筷?”

生:“是的,妈妈做完饭,我就帮着她端上来。”

师:“你做的真不错。”

(生不好意思低下头。)

师:“妈妈最近身体怎么样?”

生:“还可以。”

师:“看来妈妈心情好了,身体也健康了,不是吗?”

生:“是的。”

师:“这一点,你比你的同学做的都好,你觉得呢?”

(生面带微笑。)

肯定他的做法,帮助其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客服自卑心理。

第三次谈话

师:“你的爸爸最近怎么样?”

生:“爸爸每天捡垃圾,每天回来很晚。”

师:“是吗?”

生:“每天我们都睡觉了,还没看到他的人影。”

师:“你的爸爸真的很忙。”

生:“我也知道爸爸很辛苦,有时看到他这么累,心里也很不好受。”

师:“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

生:“我不知道我能为他做些什么。”

师:“你能这样想,很好。”

生:“我想帮助他捡垃圾,但是,如果让同学看到我和爸爸是捡破烂的他们会笑话我,说我是卖破烂的小孩。”

师:“那你怎么想的,你想帮助爸爸是吗?”

生:“是的。”

师:“爸爸为什么卖破烂?”

(生无语。)

帮助石某摆正心态,正确面对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尊重爸爸。

(三)帮助他矫正行为习惯上的问题

1.定矫正目标。

(1)不再招惹同学,与同学融洽相处。

(2)改正说脏话的习惯。

(3)上课认真听讲。

(4)帮助爸爸妈妈干活。

2.矫正准备。

(1)五角星——用吹塑纸制作。

(2)强化物——选择石某喜欢的东西作为强化物。换取这些强化物所需的五角星是根据石某对强化物的喜欢程度来决定的,有一定的层次性。

(3)交换系统——制定逐步达成矫正目标的子目标,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奖惩。

3.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周)

(1)交代辅导的目的,教师、家长双方与石某签定协议,此协议是奖励制实施的保障。每天招惹同学次数控制在3次以内,说脏话次数控制在2次以内。上课不影响其他同学。回家后能帮助父母干一件事。

(2)取得同学(班干部)、科任老师的支持,请他们帮助记录石某的表现。

(3)矫正目标的子目标可依据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初次实施此方案,可适当降低要求,以使学生有个适应的过程。

(4)在矫正期间,石某每天得到多少五角星,扣除多少五角星,石某和老师都要记录。

第二阶段(第二三周)

提高要求,每天招惹同学次数控制在2次以内,说脏话次数控制在1次以内,上课基本能专心听讲,回家后能帮助父母干两件事。

第三阶段(第四五周)

再次提高要求,全天不招惹同学,不讲脏话,上课能认真听讲,回家后能按时完成作业,帮助父母做两件事。

第四阶段(第六七周)

巩固前3个阶段的成果,鼓励石某主动帮助同学,进行测验,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

(四)创造轻松和谐的班级氛围

减轻石某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尽量排除石某的自卑心理,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

1.全班上堂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课课,使学生们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不要用有色眼光看人。

2.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使石某认识到自我价值。根据石某性格特征,脾气较暴躁,不会与其他学生正常交往,给其创造环境,安排他管理作业本。每天在核对作业本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接触他人,并且帮助他树立自信,提高他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

3.石某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下水平,关键是石某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辅导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

(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种关系

1.与班主任沟通,多关注。

2.学生之间要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尊重他人,正确看待石某父亲的职业。

3.全班进行感恩教育。

(六)为石某申请贫困生补助

学校在申报贫困生津贴时,各班要将贫困生信息上报。衡量全班其他学生的家庭状况,综合条件,申报贫困生补助。使石某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的温暖。

辅导的初步效果

矫正前,石某每天招惹同学在3次以上,甚至出现打架现象。矫正后,石某没有了打架行为,不再故意捉弄同学,还主动帮老师做事,积极参加劳动,上课能不说话,认真听讲,成绩明显有提高等,表现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在家里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总体看,石某还是比较懂事的孩子。老师们看在眼里,都说石某确实变了;同学们也不再害怕、讨厌他了,说他身上有味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喜爱。有一次同学摔倒了,他赶紧将同学扶起来送到校医室,并且安慰他说:“坚强点,没事的。”还有一次,一位同学生病在教室里吐了,其他同学有的在埋怨,有的捂着鼻子,只有石某主动去拿扫把将呕吐物扫走,同学们对他都竖起大拇指。

石某的爸爸告诉我,石某现在每天回家写完作业,就主动帮爸爸干活,给垃圾分类,数矿泉水瓶。到了周末,他还能主动和爸爸一起去捡垃圾,收废品,俨然是一个小大人。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第3篇

浙江省湖州十二中在2003年建立的“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案例研讨法”校本师资培训为“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奠定基础

加强教师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懂心理学方法,这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的重要前提。我校就是通过“案例研讨法”校本师资培训,为全面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

2003年,我校李世超、沈洪海、魏佳斌等老师率先获得了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同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研究学校德育工作时确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辟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同时确定将“案例研讨法”作为校本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几年来,我们基本完成了第一轮校本培训计划,共培训了五批教师,涉及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0%以上。

运用“案例研讨法”的培训模式,在讨论案例过程中,边学习相关理论,边实践探索,边搜集案例,边总结提高,脚踏实地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心理辅导教师。每期老师经培训后又编写了自己的校本培训教材,如《心理辅导活动教案选》、《心理辅导个案集》和《学生心理案例新选》。教师入了门就有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目前全校已有33位教师获得省级心理辅导上岗证,两位教师取得了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计划到2009年所有一线教师都必须取得省级上岗证书。这样我校由一线教师组成的、由普遍与专业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为学校“心理健康帮辅制”的建立、心理活动室运作、心理活动课的开设等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的构成体系

湖州十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的机构体系是“三级责任,帮辅到人”,即指导中心、年级组、班级三级责任,各司其职,完成对全体学生的帮辅工作。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

由校长、分管校长、政教处、科研处等组成,由指导中心办公室具体落实。学校指导中心按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学校发展规划》中的方针政策,制订学校每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管理全校学生心理档案,指导各年级、班级的学生辅导工作,负责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教育经验总结,优秀个案收集,安排心理活动室、阳光聊天室的值日辅导教师,指导各年级家长学校的活动等。对于各年级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案例,指导中心将直接协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帮辅,或指导教师怎样开展帮辅工作。

(二)年级组

各年级组长按照学校指导中心的工作计划,负责本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年级组长组织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贯彻学校各项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班级管理、学习教育等)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统筹全年级每学期的心理活动课、协调各班心理辅导教师配备等工作等。年级组每周组织碰头会,确定班主任在午间集体心理教育中主讲的内容与方式,确定本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与上课者。各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由年级中已培训过的教师分工备课,由年级确定专人轮流上课,必须保证每学期上八节以上。

(三)班级

各班级除了班主任老师必定承担着班级学生心理辅导以外,还配备1~2位取得省级上岗证书的其他教师做辅导员,另外各班还设立学生“心理联络员”(也叫心理科代表)。

各班心理辅导员在平时的活动中,如果发现学生有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可利用课余时间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并作好心理辅导档案登记工作,疑难案例要及时研究对策,及时上报或做好转介工作。当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不方便或者力量不够时,其他辅导员可交叉进行帮辅。学生也可以主动找某位心理辅导老师,或者到心理活动室、“阳光聊天室”与老师进行交流。平常,班级的学生“心理联络员”可以向老师提供同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帮辅工作。

学校中心指导组、年级组、班级三个层面的学生心理帮辅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指导又有反馈,使得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几个人的事情。这不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氛围,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帮辅工作落到实处。

三、“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的职能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具体来说,湖州十二中的“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生健康心理维护

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1.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2.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3.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社会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4.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悦纳自己;5.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往的知识与技巧;6.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训练活动等。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如多动、说谎、打架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4.身心疾患的治疗与矫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三)学生心智潜能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智潜能,中小学期是学生心智潜能开发的**时期。因此,心智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等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四、“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的实施成效

湖州十二中坚持十多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运用“案例研讨法”开展校本教师培训,并逐步建立了心理健康帮辅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辅导员 高校突发事件 案例分析

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地影响和冲击着高校,高校也频频发生突发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影响了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受国内外形势、高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涉及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在高校范围内造成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行为事件,如学生自杀、群架斗殴、食物中毒、宿舍重大失窃等事件。高校如何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预防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都是当前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处于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应讲究策略和方法,以达到稳定高校安全的要求,对高校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具有指导性的建设意义。

一、突发事件在高校产生的影响

1.造成当事人的多重伤害

突发事件的发生对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学生生活和学校声誉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受害者无疑是事件当事人。突发事件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对当事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首先,突发事件打破了当事人的原有生活规律,扰乱了其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其生活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其次,突发事件处理之后会给当事人留下一定的心理阴影,使其心理处于浮动的状态,甚至在事后回忆时仍心有余悸,更有甚者会出现心理障碍。最后,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引发学生的群体讨论和猜疑,如果学校对突发事件采取“消息封锁”的态度,那么各种流言蜚语对当事人无疑就是更大的伤害。突发事件给直接当事人和间接当事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需要辅导员给予针对性的安抚、引导和教育。

2.伤害学生心理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和个人都将处于一种危机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高校突发事件,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分辨是非、认清本质的判断力,以至于一段时间内陷入一种当事人缺乏安全感,学生之间缺乏信任的状态,甚至会导致逆反、埋怨等不良情绪。近年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倘若处理不当将会引发连锁反应,给大学生心灵带来更大的冲击。大学生心理的教育和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在突发事件中辅导员要充分运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及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等问题,以减少突发事件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

3.激化校园矛盾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国内各大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得高校在办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领域面临着更多的难题。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的时有发生就是其外在体现,它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使各种潜伏的校园矛盾激化,既破坏了校园的稳定,又扰乱了学生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名誉和声望,对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4.考验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高校突发事件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契机。为了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预测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高效的处置能力。敏锐的预测能力是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突发事件要有提防意识,还要从以往突发事件中寻找规律,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特点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做到充分预测、准确把握、及时处置。快速的反应能力要求辅导员能准确把握社会思想动向和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关注带有苗头性的问题,把潜伏的危机解决于“萌芽阶段”,从而避免突发事件给学校和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要保持沉着冷静,发挥主观能动性,迅速处理事件,及时控制局势。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高效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加强修养、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能力。

二、校园典型案例分析

2005年政府教育部门开始在高校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活动,尤其将对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纳入考核体系,各高校都初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普遍建立了校园110等危机管理的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危机事件管理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上海某高校两起典型案例的分析。

案例一:张同学,女,河南生源,2005年9月入校,英语专业。2006年年底有同学向辅导员汇报,称张同学近期身体突然发胖,因曾经有夜不归宿现象,故怀疑有怀孕的可能。辅导员接到此报告后,立即展开查访,并且找该女生谈心,目测中发现张同学虽然身体较以往肥胖,但腹部隆起较明显。当提及关于例假的情况时,张同学提出自己已经5个月没来例假,因以前也有例假日期的不准时,故没放在心上。获此重要信息后,辅导员立即向学生总支书记报告此事。总支书记亲自带领该生去中心医院做B超检查,当检查报告明确表示已怀孕5个月时,张同学掩面而泣。在尽力安慰她情绪的同时,辅民员将此事上报了校党委副书记。校领导经过讨论研究,决定让张同学直接回家做好流产手术后再返校继续学业。辅导员与家长联系过后,由辅导员送张同学去火车站,家长在目的地接站。经过手术休养,半年后张同学顺利返校读书。这起案例让我们想到的是,首先,学生们有主动的汇报意识,使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个别学生的突发状况,其次,辅导员能够及时上报领导,听从领导指挥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个突发事件幸好发现比较及时,否则可能对张同学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更深远的伤害。

案例二:马同学,男,山东生源,2005年9月入校,英语专业。2007年11月某晚,辅导员突然接到学生生活园区派出所电话,称学生宿舍楼有男生打群架,一位姓马的男生被送往中心医院接受紧急救治。在向领导作初步汇报后,辅导员立即赶往医院,见到了病床上的马同学,左侧眉骨上方因打击裂口被缝7针,很可能有破相的趋势。经过向周围同学的询问,知道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在篮球比赛中,与其他院系男生发生口角,之后回宿舍,对方男生纠集一群人过来打击报复。在殴打中,马同学受伤至此。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校保卫处领导,对方辅导员的出面下,肇事者及受害人双方家长面对面沟通此事,虽然马同学家长的情绪比较激烈,但是为维护校园稳定,学生安全等考虑,最后通过道歉经济补偿等方法使本事件妥善解决。

三、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思路与方法

1.积极预防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

掌握学生动态是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前提条件,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渠道,才能使辅导员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各方面动态,而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情况汇报是辅导员了解学生动态的重要途径。辅导员要善于通过学生干部会议、党支部会议等多种途径,从关心、帮助同学的角度出发,向广大学生阐明“汇报意识”在预防处理突发事件工作中的积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干部、党员,甚至是普通同学在学生当中出现异常情况时能从大局出发,以主人翁的意识及时向辅导员汇报情况,从而使辅导员能随时掌握学生动态,把握主动,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互动机制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信息上报是处理危机事件的关键环节。由于突发事件总是防不胜防的,而且辅导员个人的能力及职权是相对有限的,因此辅导员要明确信息的及时上报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重要性。只有信息及时地上报才能让领导及时掌握情况,争取主动作出正确决策,从而有助于凝聚全校的力量做好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善后处置工作。因此,辅导员要提高警惕,时刻保持对事件的敏感度,在学生群体当中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自行处理,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往危机现场,同时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听从指挥,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工作。

家校互动是化解危机事件的长效机制。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时刻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辅导员更应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行动。

正确且及时的信息是应对危机事件的科学做法。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以非官方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就会在学生群体当中引起恐慌,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辅导员要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问题实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作出反应;要通过召开年级大会、党支部会议、学生干部会议等不同层次会议的方式,同时应利用各类等网络载体准确地向学生传递真实信息。这样不仅能获得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且能使广大学生以此为戒,从而更好地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

3.恢复重建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延续

心理恢复是危机干预的必要步骤。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并不代表危机干预任务的全部完成,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带来人员的非正常死亡或财产巨大损失的同时,对于学生当事人甚至是学生群体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因此,辅导员既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又要在事件处理过后通过个体或团体辅导的方式对需要辅导的学生群体进行心理辅导,使其获得心灵上的支持与慰藉,尽快恢复往日有序的学习和生活。

事后教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突发事件在给高校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和潜在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教育机遇。辅导员要因地制宜,在每个关节点上,做到当机立断,慎行施教,让学生们对于事件的成因和影响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评价。辅导员结合事件的实际开展工作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落脚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心灵更容易得到震撼。总结反思是危机干预的重要环节,突发事件结束后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总结反思是整个突发事件管理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此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提升学校整体应对危机的能力。

高校突发事件固然不会时时发生,但辅导员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将关注、关心、关爱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要采取“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辅导员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统筹兼顾,求真务实,促进实践与交流的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赵海荣.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作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171-172.

[2]黄海群.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案例分析及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9):69-71.

[3]姜婕.高校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策略[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11):96-98.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人本主义;咨询方法;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偶遇个案

中图分类号:C 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2003306

一、引言

站在咨询心理学的角度看,咨询辅导主要针对正常人,指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方式,向咨询员进行诉说、询问和商讨,通过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寻求摆脱困境与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1]1-2咨询辅导用时较短,一般次数为一次至几次。[1]3咨询辅导可以分为一次性的辅导、二至十次的辅导和十次以上的辅导。[2]其中一次性的咨询辅导可以看作是短时咨询辅导。目前的学校咨询个案研究中,主要针对咨询次数在一次以上的个案,比如卢静采用六次咨询帮助一个咨询者有效缓解考试焦虑情绪;[3]黄国红采用五次的咨询帮助一个大学新生摆脱宿舍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心理困扰,[4]等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2009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期间记录的168例咨询个案中有115人只接受过1次咨询,占总咨询人数的685%。[2]这个研究说明,咨询次数为1次的短时咨询辅导在实际工作中其实是很普遍的,但是在研究中却容易被忽视。

在已有的文献中,往往可以看见研究者扮演的是咨询师的正式角色,通过资料收集、测验、诊断、选择介入技术辅导、评估辅导效果等多次面谈多个服务环节对咨询者提供辅导。[3-4]这些文献印证了咨询辅导往往要求求助者主动来访为前提,咨询关系要在特定地点和时间内建立具有隐蔽性和保密性的特殊关系。[1]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学校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求助者”并非有意识地求助,只是在课前、课后或者就餐时与老师交谈的偶遇咨询个案。这些偶遇咨询个案在操作方面并不是在一个专门的个案辅导室进行,没有十分安全和保密的环境条件,而且“工作者”、“求助者”的角色并非那么清晰,交谈的时间也不能保证是充分的。通常偶遇的咨询个案对象是处于心理健康浅灰**的群体,他们需要的是倾听、同理、接纳和支持。偶遇咨询个案具有短时咨询辅导的一次性的特点,然而又具有特别之处——教师的非专家角色、学生的非求助角色。面对偶遇咨询个案,不方便对咨询者进行心理问卷测量、诊断和多次辅导。

针对上述情况,如何能够在偶遇的一次咨询辅导中凭借学生对教师角色的初始信任,帮助学生处理其情绪,在认知上得到初步调整呢?由于人本主义的咨询方法主要强调工作者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很少使用技术,认为工作者的态度第一,技术其次,强调把指导、分析、质问、探究、诊断、收集个案史等降到最低程度,[1]165所以比较适合处理学校偶遇咨询个案。

值得注意的是,人本主义咨询方法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咨询的理念而不是方法,因此,不像心理分析、行为主义理论中那些具体、明确的咨询方法和技巧,它强调的是工作者态度的重要性,认为融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取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1]166虽然罗杰斯提出Q-分类法的辅导方式,但是在偶遇咨询个案中往往没有条件实施,因此,如果只是依靠“表里一致”“接受”“‘神入’理解”“表达”的四种态度,很难在实际咨询中操作人本主义的理念。

本文借助一个大学生适应宿舍困难的偶遇咨询个案为例,探讨人本主义咨询方法如何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技巧共同运用到具体实务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社会工作个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模式,其直接治疗技巧包含非反思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5]117-118人本主义咨询方法提供了理念和方向,心理社会治疗的直接治疗技巧提供了工具,两者结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处理学校偶遇咨询个案。

二、学校偶遇咨询案例(一)咨询背景小A,女,大一本科生,班干部,任两个社团的部长。在一次课后与笔者的“闲聊”中,小A提起了自己要换宿舍,因为在宿舍里与其他两个女生很难相处。小A为了这件事情已经和辅导员及另一位老师沟通过,他们给她的建议是要坚强一点,发挥班干部的身份作用,更强势地面对“刁难”她的舍友。小A希望换宿舍,但是辅导员指出她作为班干部应该为其他同学考虑。如果她都适应不了那样的宿舍环境,换个女生去她的宿舍,其他女生很可能也无法适应那样的宿舍环境。小A对目前的状况很困扰,与笔者聊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有很多想说的话。(二)咨询过程针对小A的状况,笔者与小A做了一次短时咨询。下面以“A”代表小A,“T”代表笔者,节选部分对话。1.对现在的宿舍环境困扰的描述小A在交谈一开始描述了上面辅导背景提及的情况,表达了她现在的困惑。笔者在这里主要结合了“探索——描述——宣泄”的心理社会治疗的技巧,注意让服务对象描述自己困扰的事情,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减少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5]119

A:我把自己在宿舍里面的情况与辅导员和H老师说了,辅导员说我是班干部,应该发挥班干部的身份角色,强硬一点和宿舍那两个女生说话。

T:那你觉得这个建议怎么样?(目的是让A能够有机会反思其所处的情景,属于心理社会治疗的直接性治疗技巧的运用)

A:我觉得我与别人是平等的,班干部只是一个身份,不能因为这个身份就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

T:嗯。(辅之认真聆听和接纳的眼神,目的是构建融洽和支持性的咨询关系)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0 13:48
下一篇 2024-05-10 13:48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15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