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理解;化学核心素养;学科育人价值;教师专业发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1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04 高中化学课程的实施,强调在教师帮助与同伴互助下,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理解化学科学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理解;化学核心素养;学科育人价值;教师专业发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1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04

高中化学课程的实施,强调在教师帮助与同伴互助下,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理解化学科学,培育“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要达成此目标,离不开教师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对化学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对化学科学育人价值与化学核心素养关系的把握。因此,实施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化学教学,强调增进化学教师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建构起对化学知识、化学认识方式等的结构化认识,进而认识到化学学科育人价值并在教学活动中自觉落实。

一、为何强调增进学科理解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相应课程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与品质。这些关键能力与品质,包含相应学科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认识客观事物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关键能力、培育起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

各门学科因具有独特的认识对象与研究任务,体现着自身独特的学科本质特质(即学科特质),从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而对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与核心任务的解决,需要相应的认识方式、思维方法与能力要求。因此,不同学科将承载着发展不同关键能力与品质的功能,承载着不同的育人价值,从而发展不同的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的核心任务以及学科的实施(学习)方式将制约着学科核心素养[1]。

因此,为了理解与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并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科核心素B,教师必须增进学科理解。所谓学科理解,是指教师对学科知识、认识方式和思维方法的系统化、结构化理解,其本质是建立起富有学科特点的审视认识对象与现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及在学科思维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对学科的本原性、整体性的认识。只有教师认识、理解所教的学科,把握学科本质特征、研究对象与任务、认知思路与方式方法,明确学科的功能价值等,才能把握住学科应该发展哪些关键能力、培育哪些品质,以及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以利于学科关键能力和品质的培育,从而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二、化学教师对化学科学应有的基本理解

化学教师理解化学科学的标志,是对学科内容知识、认识论知识和学科核心观念等方面建构起整体性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化学知识结构[2]。从目前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情况看,强化对化学认识论知识的理解显得尤其重要,即对化学科学的基本问题、研究的水平层次、解决的基本任务及其方法论等方面形成基本的理解。

理解化学科学,首先要认识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要认识学科的本质特征,前提是明确学科本质特征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实际上,一门学科的本质特征,是由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所决定[3]。因为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将导致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的水平层次等有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决定着学科的本质特征。

1. 化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因此,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并在研究物质的基础上实现对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应用的认识,并最终达成创造物质、服务人类、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应用、创造新物质,离不开对化学变化这一实现物质转化途径的研究。所以,物质及其转化是化学科学的核心。对于物质及其转化的研究,首先要回答物质及其转化“有什么”或“是什么”,即探寻物质及其转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还要回答为何会存在这样的规律。于是,化学科学在认同分子、原子等粒子客观存在前提下,立足于原子、分子水平开展物质及其转化的研究,建构科学理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因而,探寻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规律、建构物质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成为化学科学认识的两大基本问题。[4]

2. 化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思维

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结果。由于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和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因而对于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的认识需要开展科学探究,需要借助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在获取事实和证据基础上进行加工与整理,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建立起实质性联系,进而得出合理的结论。因此,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成为化学科学认识基本活动,实验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并在化学科学发展过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由于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粒构成的, 因此物质及其转化的特点与规律总是与构成它们的微粒的种类以及连接方式有关,即物质及其转化的规律是物质微观结构的反映。因此,化学科学在所观察到的物质及其转化的事实并形成物质及其转化规律的基础上,为解释物质及其转化的事实和规律性,必须立足于分子、原子的微观水平视角,借助分析推理与合理想象,运用多种模型和化学符号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最终建立起物质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5]。

因此,研究物质及其转化问题,建构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理论,需要借助观察与实验等手段,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在分子、原子等微观水平上分析研究,并运用化学符号、模型加以表征。同时,在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微观本质、符号模型间建立起联系与转化。所以,“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成为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化学用语、化学模型成为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独特方式。

3. 基于W科理解的化学核心素养分析

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学会研究化学和科学运用化学三个关键方面[6]。结合前述化学学科基本理解可知:正确认识化学,强调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物质世界,建立起对物质世界本质的、整体的认识,形成科学物质观;学会研究化学,就是要建立起看待物质及其变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研究的科学态度、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坚毅的科学品质;科学运用化学,要求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与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学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物质,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与科学伦理观,增进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独特体现,很好地反映了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1)化学核心素养反映了正确认识化学的要求

化学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建立起对物质世界的本质性和整体性认识,形成科学物质观,体现了化学学科在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的育人价值。如,“宏观辨识”“微观探析”“模型认知”强调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使用化学符号与模型描述、解释化学现象,正确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建立起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从微观层面建立起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变化观念”“平衡思想”强调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及其变化的条件性,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的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及动态平衡,建立起物质及其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证据推理”“实验探究”强调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认识到化学研究需要以实验为手段获取事实与证据,并开展基于证据的分析推理等;“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强调化学研究需要严谨务实、实事求是,认识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化学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大共享等等。

(2)化学核心素养反映了学会研究化学的要求

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科发展起来的核心能力与品质,对如何开展化学学习研究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强调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化学学科思维,应用分类的方法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从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强调从内因和外因、量变和质变等多个方面分析物质变化及其伴随的能量变化,应用对立统一、联系变化的观点考察化学反应;“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强调化学研究需要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敏锐的创新意识,需要缜密地假设、科学地探究,开展基于证据的分析推理、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模型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建构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等。因此,这些素养从对化学学习研究的认识方式、认知思维、科学态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体现了化学学科在促进学生学习研究化学方面的育人价值。

(3)化学核心素养反映了科学运用化学的要求

在科学运用化学方面,不仅要运用化学,还强调要科学运用。这意味着,一方面要能够自觉应用化学知识去指导工农业生产、解决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应用化学技术创造性开展工作、创造新物质,从而有效地促进人类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刻理解化学与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科学的伦理观、科技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确保化学及其技术应用要能很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即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决策时,应密切关注化学过程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为前提,权衡利弊、秉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这一解决相关问题、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的基本思路与原则。对于这些方面,“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结语

综上分析,化学教师只有增进化学学科理解,明确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才能把握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自觉地在化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一方面,化学教师应加强对课程标准、教科书、专业杂志的学习与研究,从理论层面提升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价值、内容与实施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对化学学科特质做了较为详细的诠释,是从理论层面增进学科理解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而《化学教学》、《化学教育》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杂志,也刊载了大量关于化学教师PCK知识、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等方面的文章,对这些文章的学习与研究,也能增进教师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另一方面,开展基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活动,对增进教师的化学学科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多角度审视,借助WWWH认识论思考模型、化学核心观念的概念图等技术,增进对化学核心知识的理解,建立起各类知识间的基本关系,从而能整体性理解化学学科、理解科学的本质[7]。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科理解去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去反思自己的教学理解等等。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25

[2][4]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及其发展[J].化学教育,2012(6):3-4

[3] 王凤军.谈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6):21

[5] 杨梓生.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9):2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第2篇

一、关于生命的物质性

恩格斯曾经发表过如下的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除了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的各个层次、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组、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就是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水平,不同形态的物质运动,生命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就在其中。

1.无论从何种生物,从病毒界到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直至人类。它们的身体总是由各种化学元素、各种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组成的,而且,就其组成的基本化学元素而论,是非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没有任何“生命的元素”。这种认为,不应该等到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学《细胞的化学成分》时才开始,因为初中植物学就讲到种子的成分,初中生理卫生中就有骨的成分,血的成分等知识。因此,这个认识也是逐渐渗透,逐渐树立的。

2.绝大多数生物,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组成细胞的物质,一方面以核酸一蛋白质为基础构成了复杂的多分子体系,使生命现象得以表现,另一方面又以其结构上的精细分化、形成细胞膜、细胞质(含各类细胞器)、细胞核而实现生命过程的各种功能。细胞的出现是生命进化历程中的伟大事件,是繁杂的生命现象的特殊的物质结构基础。我们的教材,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生物,开宗明义都要讲细胞知识,都十分重视许多生命现象能在细胞水平上弄清楚。

3.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体,其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结构持征。在我们的教材中,动植物的各种组织、植物的各个器官、动物和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等占有大量的篇幅,它们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认识这些知识。还在于形成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的唯物主义观点。

4.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互相关系。生命过程是一种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由于作功,生命过程将消耗能量。从初中植物学讲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起,直到高中生物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依存关系,各种生命活动的供能问题,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问题等等都要涉及。必须使学生理解能量转化和物质变化的依存关系,物质变化一定表现为某种能量的变化,能量又推动着新一轮的物质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根本的。

5.个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是物质变化的过程,生命的代代相传,繁殖、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的基因、复制及变异。生物的进化,是新的基因、新的基因的组合,新的染色体组型的出现,在此基础上接受自然选择的检验,汰劣留良。总而言之,都可归结为物质的一定规律的变化。

二、关于辩证的观点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既存在着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斗争,也同时存在着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斗争。而且后者的争执,由于不仅受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进展和普及程度的制约,还受思维方法的影响。对于正处在少年后期和青年初期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知识之不足,涉世之浅微、思想之易于片面、辩证观点的建立。更为重要。

1.生物和生活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是研究生物学的最基本观点,因为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停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实现其组成成分的自我更新,弗在这基础上表现出各种生命现象。无论从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系统发育(进化)、还是生态系的水平上看、生物及其生命活动都受环境的制约,同时又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这一观点渗透在从初一到高中生物课程的全部章节之中。

2.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结构和功能是互相适应的,一定结构是一定的生物功能的基础,但无论从个体的生命活动,还是从结构在系统发育中的演化来看,功能又影响着结构的发育和演化。例如心脏的结构特征决定着它是血液循环的发动中枢这一功能,然而,它的使用和锻炼无疑对它的功能效率的提高是有影响的,并最终影响到其结构的完善化和健康。在脊椎动物的系统发育中,更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演变、导致对心脏功能的不同需求,从而选择(自然选择)了不同的心脏结构型式,从一心房、一心室,两心房、一心室、两心房、心室不完全隔开到两心房、两心室完全隔开。类似的许多例子,充满于中学生物教材之中。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教育;中学生;世界观形成;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132-02

一、研究背景及界定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由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社会环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这些观点都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伴随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自发形成的。在社会里,有各种不同的世界观,也反过来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中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所接受到的各种学科教育都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中学化学教学就其所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所以化学学科在期间扮演了很重要的较色,尤其对文科生来讲,化学学科中的很多实验现象,基本原理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优秀的社会科学品质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也为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这样几项重要内容: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4、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从这些基本理念可以看出来,新的课程标准是相当注重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相当重视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也十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对于高中文科生由于学科倾向的不同科学素质往往弱于理科生,这对于他们形成科学世界观有一定的影响,而化学教育恰好可以弥补和帮助文科生更好的培养科学素质也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精神有着更加有益的帮助。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就其所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可涉及以下层面:

1、“世界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教育

(1)物质运动规律教育。初学化学者一般兴趣都比较浓厚,求知欲较强,对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情趣盎然。然而,当他们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又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理论与直观的化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自然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例如,初三化学第一章“ 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学生最想知道的就是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演示实验和分子照片吸引学生观察并帮助他们得出结论,即世界是物质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内容的一门科学。这样,学生很自觉地就接受了 “ 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思想。又如,在讨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时,教师可通过实验中的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揭示因分子破裂、原子重排而生成新的物质的规律,并由此得出: 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运动着的科学结论。通过分子、原子总是在不停运动这一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任何物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思想。

(2)质量互变规律教育。众所周知,事物的变化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要由此而上升为一种思想观念却并非易事。为了使学生深入认识这一理论,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时,在向学生揭示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与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时,笔者也以“ 量变到质变”这一辩证思想作为基础,强调指出,正是由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改变,导致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通过讲述这些知识,以及由此而进行的相关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物质的量变,一旦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这一辩证法则。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第4篇

化学知识 哲学思想 体现 运用

一、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观点在化学学科中的体现

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就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而言,贯彻和运用这个基本观点是非常自然和有利的。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自然界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目前实验上已发现的基本粒子有400多种,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构成了原子即化学元素。现已发现的112种化学元素又组成了单质和化合物,进而构成了我们身边的物质;日常生活现象如蒸发、沸腾、凝固以及物质可分割等,都进一步说明了分子的真实性;质量守恒定律证明,即使经过化学变化,原子之间也只是进行了重新的排列和组合,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

物质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自然界中,岩石的风化、钢铁的锈蚀、塑料的老化以及碳、氮的循环等无不说明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胶体的性质、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质的溶解和扩散等,也无不揭示着物质分子的运动;用加热、搅拌等方法可以促进溶解,是因为这些方法使溶质分子加速运动;电镀、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及其电解等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使学生确信离子、电子的真实存在,而且这种哲学思想还使他们进一步学会从运动的观点来理解这些现象。

二、自然界各种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在化学学科中的体现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表明,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绝不能孤立地去看待事物。在研究物质变化时,一定要让学生从物质或现象所存在的条件中去研究它们的性质以及所发生的变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真正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是培养学生树立“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观点的典型反应,为了获得氨的最大产率,必须逐个分析温度、压强、催化剂三者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而后再综合考虑三者的影响,以寻求最适宜的生产条件。这样分析问题,不仅把合成氨的生产条件讲得清楚、明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矛盾的观点在化学学科中的体现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着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人们要想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正确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会对具体的矛盾进行具体的分析。

1.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

化学平衡与其它平衡一样,也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这是平衡和不平衡的对立统一;又如物质的可分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物质的不可分性则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这就是物质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的对立统一。

2.矛盾着的双方相互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当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若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平衡就被破坏而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又重新建立起新的暂时的平衡。

四、质量互变规律在化学学科中的体现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当矛盾的双方在斗争中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的破裂时,事物将处于量变状态。而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形式。

五、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在化学学科中的体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外因不可能离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氯酸钾分解是内因,是变化的依据。要想实现快速反应,只有内因还不够,还必须有适当的外部条件,加入催化剂和加热是外因,对该反应起加速的作用。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于该反应中,缺一不可。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促进了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哲学又为化学研究导航。希望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做进一步归纳和运用,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哲学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物的质 事物的量 事物的度 相互转化 相互渗透

1.认识事物的质,深刻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质是事物自身区别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决定了是这一事物而不是它物,并能使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相区别。质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它物的内在标志和本身固有的特殊的规定性,不同事物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统计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所以统计所要反映的是一定质的规定条件下的数量表现,从量的分析中探讨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又总是在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中进行的,所以我们开展统计工作,就首先应认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及统计要素和统计内容,熟悉经济现象的概念及相互联系,对所要研究的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其质的属性,规定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科学涵义和范围。在实践中必须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特征要有正确认识,才能研究它们的数量方面,从定性认识进入定量认识,使认识进一步深化。统计国民收入,必须首先明确国民收入的概念,即国民收入是一年生产的社会总产值扣除生产资料价值转移部分,也就是本年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如不把社会总产值和新创造的价值区分开来,就不可能正确统计国民收入的数量。可见,认识事物的质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和基础。由于任何事物的质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系统,所以呈现事物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统计职工人数,不仅要统计职工数量,而且还要从职工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工种、工资等不同侧面来反映它的各种构成,揭示职工人数增减变化及其构成变化,从而才能进行深入分析。事物的属性是由质决定的,而且又是质的必然表现,事物的质不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比较,就无从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质。统计工业总产值实现情况,它只表明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却不能说明工业生产的计划完成程度,只有通过它与有联系的计划总产值相比较,才能反映它的计划完成情况。但仅仅这样分析还不够科学,还要通过不同属性的表现,分别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说明同一种质。

2.认识事物的量,广泛研究事物量的规定性,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

量是表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和组成结构等都是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它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外在规定性。品销售额多少、消费水平高低、生产周期快慢、社会总产值构成等等,这些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同一质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的数量表现,全面认识事物的质。对农民家庭收入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农民家庭总收入和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构成、平均人均纯收入水平等几方面的规定性综合分析评价其增长情况,揭示农民生活改善状况和提高变化趋势。否则,评价结果将是片面的。任何事物又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质和量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质是量的基础,量是质的反映,所以在研究任何事物时,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首要前提,然后才能对事物的量进行分析,由质进入量,这是对事物质认识的深化,但还需要广泛地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对事物质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化和精确化。分析某农作物总产量的计划完成情况,只有对总产量内部矛盾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分析其播种面积变动、失收面积变动、单位产量变动各个因素及影响程度,广泛地研究各因素与总产量的数量关系,才能找出影响总产量以及影响播种面积、失收面积和单产变动的主客观原因,继而深刻地认识完成计划总产量这个质。统计工作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对社会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据此做出推理、判断和预测的工作过程。因此,在实践中要掌握大量的经济现象数据,充分而广泛地研究事物的量,分析事物量的变化,深刻地说明事物的质,提高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深度,增强对客观事物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的预见性和应变的主动性,为科学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

3.认识事物的度,掌握决定事物质的数量界限,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和量的界限、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特定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度的上下极限点称为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之间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线或最低界线。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稳定,突破这个范围,事物就要发生质变。由于每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质都有一定的数量界限,因此也都有相应的关节点。在关节点范围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突破关节点,超过这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国家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划分为贫困型、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的不同标准,就是不同类型生活水平农户的度;统计分析中的盈亏平衡点就是一定事物质的上下极限的关节点。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把握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为统计实践和研究提供正确准则。而且为了促进事物更好地发展,还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度,在统计实践中做到胸中有数,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克服“过”和“不及”两种错误倾向,遵循趋势性原则,及时洞察事物量的细微变化,注意量变的警示信号,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量变的方向量的界限。产业结构分析,必须把各产业控制在**规模,背离了**结构点,产业结构就失去了平衡。因此,在实践中要深刻认识事物质和量的相互制约关系,善于把握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和事物**的度,克服工作中的片面性和极端化,提供科学的经济信息,优化社会经济活动,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4.认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关系,注重事物量的变化,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表现为量和质的统一,而且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因此,事物由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和向对立面转化表现为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相互转化过程。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关节点而超出事物的度的界线,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就表明了贫困型―-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的变化趋势。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过程。量变引起质变还表现在数量没有增减,由于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和组合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质变。在统计分组中按照事物现象的不同特征归类进行研究,就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推动事物的无限发展。因此在实践中要充分认识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而且又都是先从量变开始的客观规律。当量变超过一定限度时,就要发生质变的转化。所以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都要重视量变的积累和变化趋势,当量的积累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不要拨苗助长,急于求成,盲目去做,防止破坏特定的量的界限,影响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当量变的积累处于消极状态时,要防微杜渐,控制量的变化方向及量的积累,使事物的消极因素的量有序的转化,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5.认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关系,把握事物的部分质变,推动经济活动持续良性运转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总的量变过程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则进一步揭示了不仅在新旧事物之间,而且在同一事物、同一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的三个运动阶段的运动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由于资金运动的复杂性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及条件的变化,三种资金形态的数量及其结构的比例关系,在其运动中经常受到干扰,使不断运动的资金在三种资金形态之间经常发生质的变化,资金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就出现了阶段性的质变。这都表现了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季节变动分析,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复杂和多变,各时期的有序变化经常受到随机事项所破坏,使实际发生数值脱离计划目标,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阶段性的质变。它们之间、各时期与整个发展过程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就要注重各时期的量变特点,研究量变引起各时期质变过程以及对整个发展过程的影响,揭示季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促使向有序化转化。部分质变不同于量变,但也必须以一定的量变为准备,只有量的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部分质变,部分质变为整个事物的根本质变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实践中要充分认识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原理,重视经济现象中各个阶段或局部量变的特点及影响程度,把握事物的部分质变,揭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关系,推动经济活动持续良性运转。

6. 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统计工作者不仅要提高统计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问题,指导实践,充分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42-359.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6.

[3]陶代禄等.政治理论课复习纲要[M].重庆出版社1983:63-66.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0 13:47
下一篇 2024-05-10 13:47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1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