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测试报告
安全测试报告范文第1篇
为做好2021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确保我校各项监测工作安全、规范、严谨、高效地开展,确保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过程和结果公正、公平,根据有关文件及上级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2021年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羊桥土家族乡中心小学监测点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联络办公室,由 老师任负责人;联络办接到有关情况报告后,立即启动安全工作预案,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故,确保监测工作的安全、平稳、有序进行。
二、正确区分突发时间级别
(一)1级应急事件
事件一般发生在校内,不影响测试工作的正常秩序,不涉及测试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测试工具的安全性,对测试工作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
(二)2级应急事件
事件在校内校外都可能发生,对测试工作有一定影响,但对监测实施的规范性或测试工作的正常秩序影响较轻。
(三)3级应急事件
突发较为严重的事件或老师操作严重失误,明显影响到监测实施的正常秩序或较为严重地涉及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测试工具的安全性,甚至影响到一定区域内监测工作的正常实施。
处理办法:发生以上各种级事件,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现场操作手册》中的“应急事件处置预案”中相关要求及时上报并如实填写《样本校应急事件报告表》。
三、制定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期间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案。
(一)监测前的安全工作措施
1.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并开展填涂答题卡训练,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听从监测工作人员的统一指挥,若遇特殊情况及时向监测工作人员报告。
2.学校安排安保人员2名(负责测试场地及周边的保卫与基本秩序维护),医务人员1名(负责学生的身体不适等问题的临场处理和送医交接),全程参与学生的安全管理与医务急救,为监测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监测期间安全工作措施
1.学校在测试过程中发生特殊问题,在符合监测规范与要求,不影响测试工作正常秩序,不涉及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的情况下,由责任督学、主监测员共同商议解决,并将具体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上,必要时向教育局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督导办公室和上级巡视员做出口头或书面汇报。
2.对于学校发生的责任督学、主监测员无法解决的问题,责任督学须立即上报教育局监测督导办公室和上级巡视员。在符合监测实施工作原则,不影响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的情况下,由巡视员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要求组织工作常见问题解答及应急预案提示》,以及监测督导办公室负责人的商议结果,做出应急处置,并于处置后在第一时间内向2020年国家基础教育质监测实施上级领导进行口头或书面情况汇报。
3.凡涉及监测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不能按照规定的测试要求与程序执行监测实施工作,或发生其他重大事件(案件),学校应立即将情况向上级报告。
4.测试开始,试卷启封后,如发现试卷有缺页、污损、错印等情况,监测员应立即向学校监测实施办公室和上级报告,得到答复后方可按要求开展工作。
(三)应急管理预案
1.若有学生身体突发不适,应立即向现场工作人员求助,临时医疗点马上进行诊治,情况较为严重的要立即就近送往医院作进一步的处理和救治。
2.监测现场如发生突发事件,发现人要迅速稳定和控制现场、并立刻向学校领导报告。
3.监测场所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人身伤害等突发事件,立即向学校领导汇报,并按照相应应急程序立即响应,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监测期间遇有特别恶劣天气的或其它恶劣自然条件的,有可能影响到监测安全时,各现场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告学校领导且逐级上报。
5.提前准备断网预案,若网络不通及时联络专业人员李雪平检修;测试前保证通电,且电工一直在现场,直至考试结束。
四、主要参测工作人员分工
工作人员
校 长: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组织本校测试,对本校测试数据的真实性、监测过程的规范性和测试工具保密性负总责;配合责任督学处置应急事件;核查测试卷袋封装,确认无误后签字。
副校长: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配合校长组织本校测试;在校长填答问卷时,具体负责本校测试组织工作,对测试数据的真实性、监测过程的规范性和测试工具保密性负相应责任。
监测员: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由样本校的非科学、地理、生物、物理、道德与法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任,配合主监测员完成学生科学、德育测试和学生科学、德育相关因素问卷的填答工作。
司时员: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由样本校教务部门相关人员担任,负责按时发出报时指令。
医护人员: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由校医担任或由样本县协调配备,负责学生身体不适、突发疾病等问题的临场处置和送医交接。
安保人员: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由样本校保安或相关人员担任,负责测试场地周边环境的治安保卫。
保密员: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由样本校工作人员担任,负责监测工具的领取、保管和送回等工作,对测试工具的安全保密负具体责任。
信息员: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由样本校相关人员担任,负责上报测试年级学生、教师信息和测试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当前学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安全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焦点问题,形势比较严峻,压力比较大,责任特别重。各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提升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各项有学生参与的工作需要慎之又慎,严密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本次监测安全、平稳、有序进行。
2.严格管理。对分工情况等都要详细安排,切实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3.加强合作。各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严密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人员素质,严格组织实施。既注重分工负责,又注重协调合作,进一步形成合力,努力为监测工作顺利举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明确安全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不认真、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等造成安全事故或负面影响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安全测试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试验检测; 资料探讨
1. 前言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资料是建筑工程归档技术资料中及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是反映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施工质量的基本数据和原始、法定依据;是反映工程质量的客观真实的见证资料;是评价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依据;是建筑工程综合评定质量等级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竣工交付使用的资料的核心。做好建筑工程检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和工程的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试验、检测资料不齐。 建筑工程项目中,规范对各项原材料、分项工程的检测数据都有明确的试验和检测要求,所有的质量检测数据都应按照规程、规范要求进行送检、见证、取样和抽检。通过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测,详细、准确地予以记录并妥善保管。原材料及成品、半成品进场时的质量一般是通过进场检验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反映,但由于供应商不规范,出厂检验报告和合格证常常不能与进场材料同步到位并保持证物一致,导致检测、证明材资料不齐全、实际使用的材料与出厂证明的质量、规格等不一致,无法归档。如某工程进户门出厂合格证明上为丁级防盗门,而实际使用的却是普通的钢质门、钢板厚度也不足产品合格证上的规格;又如工程中经常会碰到送检的材料质量是正品,而使用的则是质量不同的材料,这类材料大多发生在电线、PVC管材;钢材送检中的炉批号很少能物、证对号等。
2.2 资料信息不详、不全。现场所抽样检测的分项工程部位、样品规格、取样地点等信息不详细,样品规格不明确、负工差已被生产商利用,资料中半成品未说明加工单位或加工企业无企业名称,导致无从追朔。
2.3 取样频率、试验频率、检测数量不足。对于原材料试验、取样频率,桩基工程的检测数量等现行工程施工、验收规范都有明确规定。但施工现场极少能做到按规范的要求进行取样、检测,或取样不及时、少取样、取样代表性差等现象。如钢筋进场时分期分批、少数量进,而且炉(批)号不同,生产厂家、直径和钢种也不同,有时虽然生产厂家、炉号、直径等相同,但重量超过规定的数量只取一组试样、少于60t的漏取、数量更少的则不取等;桩基检测中为了节省检测费用,随意减少静载检测、动检中的三桩只检测一桩,且在检测中选择表观质量相对较好的桩等,代表数量的不确切,检测频率不足和有意识的选检等,若将些材料用于工程的重要结构或部位中、在这些选检、少检、漏检的桩基中却却是质量不合格的产品,都会给工程留下事故、安全隐患。
2.4 资料书写和格式不规范。规范对试验、检测资料的书写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应按规定的格式填写、字迹清楚,采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字迹清晰,如填写错误需更正时采用“双杠改”并加盖改正人的名(章),空白项目用“/”划掉,不能用涂改液进行修改。在很多施工资料中,有的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有的用圆珠笔书写;有的错了用涂改液随意改写等。
2.5 试验、检测资料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就是签字程序的合法性,所有试验、检测结果都必须是签字齐全并具有法律效率。对于法定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不得有改动,如确实是检测单位改动的,必须加盖单位公章,对施工资料中采用的复印件应当加注原件的存放处。
2.6 检测试验的取样及资料管理。 随着高层建筑和大型建设项目的出现和增加,建筑工程施工期从开工到竣工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建筑用材的复杂性增加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使检测试验项目增多。所以建筑工程检测试验资料的数量不断地增加和内容增多、复杂,这从某些方面也增加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难度,要求检测项目的多。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的检测资料繁多、跨时长,检测、试验人员变动和检测报告、取样数量、试验科目没有统一的编号和专人的管理则成为检测、试验资料管理不善的主要问题。
2.6.1 影响检测试验资料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检测试验人员专业水平低、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取样、测试导致检测试验数据失实;检测试验人员主观上存在某些不正当的要求,有意对送检材料进行刁难,人为控制检测试验数据;检测、试验人员对试验结果判定依据、标准及设计、技术文件未进行正确细仔地对照,特别是发生变更后技术文件对照,或对检测结果的数据不能按正确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对检测试验报告的正确填报导致检测报告错误;检测、试验资料管理人员对国家档案法规和工程资料的质量标准、规范不了解,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资料管理丢失、随意补办,失去检测试验报告的不正确。如某工程系国家免检钢厂,第一次送检的钢筋检测报告中有二组不同规格的钢筋被检测为不合格,尔后在第二次见证送检后又被报告均为合格质量。
2.6.2 资料管理制度不完善。建设工程施工时间长,在此期间检测试验人员的变动、施工过程中检测资料的收集、整编、归档不及时、保管不妥,使检测试验资料发生中断、遗失等。检测试验人员调动时,资料不能完整地交接,接手人员对前面的检测试验实施情况不清楚;随意补办、人情检测试验报告;检测试验报告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签发将造成检测试验报告的失实。
3. 提高检测试验资料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3.1 提高检测试验人员的职业道德基准和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检测试验的正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测试验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水平能力。首先要按照规范进行检测、试验;其次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分析、统计计算,得出科学正确的检测试验结果;最后按法定程序进行签字报告。公正、科学地检测试验,程序化、规范化地统计、计算、分析,结论合法、负责任地报告。
3.2 检测应当按照施工质量标准规定的项目内容、频次进行,完成试验记录资料,确保检测试验结果正确、资料及时性、真实性,通过检测试验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3.3 健全完善检测试验资料管理制度。法定检测试验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对建筑工程质量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工程质量监理、监督、施工单位均根据检测、试验结果判定工程的质量,所以检测试验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正确性决定着工程的生命。检测试验报告、资料的管理极为重要,完善检测试资料的管理对保证对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有着更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应该禁止伪造检测资料,复印资料和报告应当加盖检测试验报告单位原章,需要在复印件上加盖原章的报告必须要有原始检测试验报告的依据或经查阅原始报告后才能加盖原章,做到检测试验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确保工程检测资料权威性,为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修提供真实可靠信息。
安全测试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件报告 煤矿勘探 操作流程
煤矿勘探工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前期工作以详细的地质报告为起点,以正式的施工建设为终点。后期自然就是以施工建设为起点,以项目完成为终点。
一、前期工作中的文件报告
在煤矿勘探工作开始前,我们必须要对勘探区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作出具体的调查报告,备注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是煤矿勘探工作的一个必要流程,可以有效应对施工中出现的突况。
1、《矿井选择可行性研究报告》[1]
报告中要包含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文件、咨询设计单位编制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对项目可行性的研究的评审,还要包括建设用地的地质研究报告。这个地质研究报告中要指出勘探区的地质条件,评估队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当地的环境,工程中供电系统和地下水的开采的方案介绍,勘探过程中对地质层的破坏,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还应该有整个勘探地区开采的草图。另外土地勘测部门要勘测地界,在此基础上进行压覆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的评价。
2、《矿井地质勘探报告》
这个报告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确定首采区的具体范围,并将这个区域内的矿种以及储量做一个评估。通常采用的格式为表1。
表1
在进行矿井地质勘测时要考虑矿区范围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概况。
二、后期工作中的操作流程
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就可以准备施工了,首先要制定年度施工网络、施工计划; 然后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 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消防、环保”同时落与“工期、质量、投资”三大控制。施工完成后,下一步需要做矿产竣工验收工作。矿产竣工需具备条件有:
① 矿井上下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等等主要生产系统已按设计建成完工,安全设施有保证。
②装备完成具备生产的条件,并能保持正常生产接续进行;
③安全管理机构机制以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完善健全;
④为确保技术问题,矿长需具备安全资格,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其他入井人员培训合格
⑤矿井已建立矿山救护队或者已经与具有资质的专业矿山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书。
⑥作出建井地质报告。
确定工程竣工所需要的条件都具备后,下一步需编制联合试运转方案及安全保障措施。确定联合试运转的系统、范围和期限,安排联合试运转的测试项目、测试方法、测试机构和人员;制定联合试运转的预期目标和效果、应急预案与安全技术措施以及其他规定事项。联合试运转方案要实行需要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联合试运转的时间应不少于1个月,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联合试运转结束后需要写联合试运转总结报告,(经煤矿矿长和技术负责人审签),联合试运转总结报告包括:①各主要系统分项运行报告;②主要生产安全设备故障处理记录与分析;③提升、排水、通风等主要生产安全设施与装备的检测、检验报告;④联合试运转的效果分析;⑤今后有关生产安全的建议;⑥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总结报告完成后,下一步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安全、环保、消防等专项验收以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然后申请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若项目建设所提供的各种材料与煤炭生产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相符合,此项目便可正式投入生产,进行项目建设审计,举行投产仪式。
三、对一些特殊地质情况的处理
矿井地质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矿井的一切采掘工程都必须以可靠的地质资料为依据。进行矿井煤矿地质勘探,需要提供矿井生产建设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采掘工作中的地质问题。矿井地质条件分类以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为主要依据,以其它开采地质条件为辅助依据。[2]
煤层稳定性的评定:薄煤层以可采性指数(Km)为主,煤厚变异系数(γ)为辅;中厚及中厚以上的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为主,可采性指数为辅其参照指标见表2。
通过对矿井开采地质条件综合评价研究(包括 沉积、构造、煤厚、顶底板岩层稳定性、瓦斯等)建立地质条件数据库,通过对地质异常体 (如断层、陷落柱、煤层变薄带、火成岩等)的预测预报研究,建立预测评价软件系统和地 质信息处理系统[3],为综采设计、设备选型、预测综采工作面的生产效率提供地质数据和分析 判断,采用井上与井下、地面与钻孔、巷道与巷道、钻孔与钻 孔、巷道与钻孔、上层 与下层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地质参数,提高探测精 度和综合解释能力,查清影响综采综放的各种地质异常情况,形成地面、采区、工作面及 巷 道 配套技术,为煤炭的高效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4]
参考文献
[1]《煤矿地质学》(李增学主编)
[2] 徐红;;地质工作是煤矿安全的基石[J];西部探矿工程;2006.7
[3]曹代勇,周云霞,魏迎春;矿井地质构造定量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煤炭学报;2002.04
安全测试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行业;建筑材料;钢筋检测工作;问题探讨
一、建筑材料钢筋的检测背景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建筑行业获得了最大的发展前景,所以兴起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大中型公用设施以及市政工程等相关建筑设施,而对于建筑工程安全质量来说,建筑材料自身质量的良好与否是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总体质量的前提基础以及重要保证,所以想要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以及结构性的安全状态就必须对建筑材料进行全面控制。钢筋原材料是影响建筑本身质量最为重要性的一项工作,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下的建筑工程必须保证结构的安全性以及耐久性,所以全面细致的钢筋检测工作十分重要。由于建筑工程安全性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以及整个国家的广泛关注,所以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已经下达了一系列的建筑钢筋检测标准, 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低碳钢热轧圆盘条》以及《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等,所有钢筋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最终才能保证钢筋材料的使用效果。
二、钢筋检测的具体项目以及标准
在检测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取样送检工作,要对进入工地现场材料检验成品的整体性能做好表面质量以及尺寸等方面的检测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材料的表面合格,符合进行取样的要求,钢筋取样的具体要求以及方法情况详见下表1。如果经过科学合理的检验工作后,钢筋材料的任何一项检测结果存在问题,要从同一批的钢筋中取出双倍的钢筋来展开该项目操作的复检工作,在钢筋的复检结果中出现了任何一个指标上的不合格则证明该批送检的钢筋都为不合格产品,坚决不能投入生产建设使用中。
三、材料钢筋的检测项目
钢筋一直都是建筑工程建设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所以想要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状态必须强化对建筑材料钢筋的检测工作,严格按照材料质量的相关标准要求,尽最大可能将材料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遏制,而建筑材料钢筋的检测项目主要涉及到钢筋的强度、钢筋的延性检测、钢筋的弯曲性能检测以及钢筋的重量偏差检测工作等等。首先,强化钢筋材料强度检测工作。在对钢筋材料进行强度检测主要是采用拉伸试验检测钢筋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方法,将检测的材料放在试验机夹头内,然后使用开动试验机来对材料进行拉伸操作,在进行材料拉伸过程中要准确观察测试指针的变化情况,当试验材料的连续加荷达到了拉断由测力度盘读出最大荷载,而这种荷载就是抗拉极限荷载。其次,做好钢筋材料的延性检测工作。想要成功检测钢筋的延性状态,可以通过对材料的伸长率来进行最终评价,将已经拉断的钢筋在其断裂的位置进行对齐处理,由于钢筋拉断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所以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裂缝状态,想要保证计算工作的科学性要将缝隙情况列入到拉断后的标距部分长度内,如果试验检测后的试件断在标距外或断在机械刻划的标距标记上,而且断向伸长率小于规定最小值,就说明此时实验结果无效。再次,进行钢筋材料的弯曲性能检测工作。可以对钢筋材料进行弯曲性能实验,实验的主要操作是将钢筋材料在规定直径的弯心上弯到90°或是180°的弯曲性状态,检查实验的钢筋材料是否出现了裂缝、或是断裂状态,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的温度状态,一般情况下温度范围在25℃左右。最后,要做好钢筋材料的重量偏差检测情况。在进行重量偏差检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实验效果的科学合理性要从不同的钢筋上进行试样材料的截取工作,数量不少于5个,每一个样本材料的长度要保证在500mm以上,任何一个试样的长度情况都要进行细致的测量,要将误差尽量控制在1mm以内,只有这样才能为后期使用工作提供前提基础保障。
四、强化检测报告工作意识
对于任何一个使用钢筋材料的单位来说,检测试验机构出具的检测试验报告都是直接影响材料使用性的主要依据材料,所以检测实验报告的材料要保证其信息内容的全面性,最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实验报告内容的真实、合理、有效、客观,要求参与检测工作的相关人员都要进行签字并加盖专门检测机构的印章,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人为操作的不良状态,检测报告主要包括几点要求规定,检测报告要覆盖所有涉及到文字描述的结论;为了保证检测报告的真实性状态,要在检测试验报告中进行相关机构的公章或是专用章等,这样才能保证钢筋材料的使用性能;对于那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已发出的检测报告,要及时向相关使用单位进行书面声明,然后将已经修改完毕的数据内容情况进行全面性的重新发放,要保证修改后的检验报告下发到各个相关单位,同时为了全面让相关单位对检测试验机构修改的特殊性状态,要将材料试验进行修改的相关原因以及进行修改后的再次试验情况向其进行书面内容解释,检测机构也要做好试验资料的保存工作。只有保证钢筋材料的各项检测工作均符合严格的质量标准,才能进行建筑工程的最终使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钢筋作为建筑工程的主要应用材料,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安全性状态,所以在使用之前必须做好详细周全的检测状态。对钢筋检测主要是涉及到钢筋自身的强度、变形情况、弯曲性状态以及重量偏差程度等,只有保证每一项检测项目的科学合理性,才能保证建筑钢筋最终的使用状态,最大限度的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所以要求相关检测工作人员强化自身工作责任意识,保证钢筋质量的合格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低碳钢热轧圆盘条[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丁杰.浅谈监理工作中对进场钢筋的验收检测[J].科技资讯,2010.(4).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 部分:热轧光圆钢筋[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安全测试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软件潜在分析; 软件可靠性; 软件安全性; 故障树分析; 调试器
中图分类号: TN915.04?34; TM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15?0081?05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 programming language software potential analysis, the management of the defect generating process is often neglected,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defect analysis work is slow.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e software potential analysis tool based on C programming language wa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aper, the process from the generation source causing C programming language software defect to accident occurrence is decomposed, in which the static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find out the source code defect, the reliability defect is analyzed with failure modes and fault tree method, and the security defect is tracked with dynamic test. The corresponding tool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fter the determination of analysis method. The tool was tested and verified with an instance. 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ol, in each stage of the defect, can manage and analyze the potential defects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oftware potential analysis, and provides the guarantee for the quality of critical software safety.
Keywords: software potential analysis; software reliability; software security; fault tree analysis; debugger
0 引 言
在航空、航天等安全关键领域,软件承担的任务包括数据采集、导航控制和通信指挥等任务。随着科技的发展,软件已经成为这些系统的神经中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安全关键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若其软件一旦发生故障,就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1]。然而,目前的软件缺陷分析方法及工具均从某个单一的角度检测软件缺陷。在实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测试中,不可能只采用其中的一种分析方法来断定软件的缺陷,而需要将多种分析方法有效结合,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安全关键软件的质量[2]。
1 需求分析
1.1 设计目标
首先,系统能够提供以XML为接口的缺陷导入,并对工程项目代码的静态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对代码的安全缺陷进行等级划分,实现层次化的缺陷识别,统一缺陷类型。其次,该平台能够建立准确的故障分析模式和故障树分析方法,在测试过程中提高软件故障分析及安全性测试的高效性和全面性,实现全数字仿真测试环境的无缝集成[3]。并提供便利的辅助功能,实现测试脚本的生成、测试用例的生成、测试报告单的生成。
1.2 业务流程
基于C语言的潜在分析工具共有两条主线流程,如图1所示。静态分析结束后,通过XML接口将缺陷导入本系统,可以查看缺陷所在的源文件、根据已整理完成的缺陷分级获得缺陷严重等级、对缺陷进行处理并填写问题报告单、编写测试用例等。使用系统提供的工具在故障模式辅助下的故障树建模,并计算故障树的最小割集,生成测试用例[4]。以上2个步骤生成测试用例后,在全数字仿真测试平台的基础上编写测试脚本,使用调试器进行动态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可进行单步跳过和单步进入等,并观察寄存器状态、内存值和变量值,测试结束后分析测试数据。
1.3 功能分析
系统是在全数字仿真测试环境采用软件仿真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的,仿真平台能够模拟SPARCV7处理器以及其他片上与片外设备的功能和时序关系,为最终的测试脚本运行提供仿真的运行平台[5]。在此基础上,本平台包含下述4个系统,为软件的潜在问题分析与处理提供服务,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1.4 静态分析结果处理
静态分析结果处理需要具备的功能包括项目管理、缺陷分析处理、测试用例管理、问题报告单管理和测试结果分析。其中,项目管理的作用是对每个软件程序可以在该模块建立相应的项目来管理该软件项目的问题;缺陷分析处理用于提供工具辅助测试人员对缺陷结果进行处理;测试用例管理主要管理测试用例,对缺陷对应测试用例的管理,包括添加、删除和查询缺陷测试用例的功能;能够通过提供的测试用例模板辅助生成测试用例。
1.5 故障模式及故障树分析
静态分析结果处理需要具备的功能包括故障树建模、辅助建立故障树及故障树分析。其中故障树建模提供用户绘制故障树的平台,包括建模、导入保存节点属性的编辑和故障树工具集管理等。辅助建立故障树指故障树建模过程中,使用知识库中已经保存的故障模式及其对应的故障树,辅助用户使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建立故障树模型,该功能模块分为故障树对齐、完整性检查、根据故障树节点搜索故障树、根据故障模式搜索故障树、保存节点对应的故障模式。故障树分析是分析可靠性缺陷的主要模块,是故障树分析方法最核心的部分,包括:生成最小割集、计算事件概率、故障树解析和测试用例生成[6]。
2 系统设计
2.1 硬件整体架构
缺陷分析工具的设计采用基于服务器?客户端的设计方案。其中服务器主要提供静态分析服务和测试数据的存储。静态分析服务一般由静态分析软件提供,包括静态分析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客户端主要负责进行实际的测试,包含:静态分析结果处理、故障模式及故障树分析、基于故障注入的动态测试功能。软硬件的整体架构如图3所示。
2.2 软件设计
客户端软件实现了平台的主要功能,其设计分为三层,其结构见图4。其中用户层为用户提供直接的服务;功能层实现了本安全性测试平台的主要功能,供用户层模块使用。
软件是基于EclipseRCP进行开发的,采用GEF框架进行建模。
2.3 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的需求,将工具的功能划分为静态分析结果处理、故障模式及故障树分析、动态测试调试器和基础数据管理。
静态分析结果包括项目管理、缺陷分析模块、测试用管理模块、问题报告单模块和测试结果分析。
故障模式及故障树分析包括故障树建模、辅助建立故障树及故障树分析。
动态测试调试器包括工程管理、断点管理、调试过程控制及调试信息管理。
基础数据管理的划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缺陷分级管理及故障模式的管理。
3 系统实现
3.1 功能实现
3.1.1 静态分析结果处理
静态分析结果处理需要具备的功能包括项目管理、缺陷分析处理、测试用例管理、问题报告单管理和测试结果分析[7]。
缺陷分析处理:按文件划分显示缺陷通过SQL的group by file查询实现。
测试用例管理:根据测试用例模板辅助生成测试用例时,首先要根据缺陷代码查询其对应的所有用例模板,点击模板后,将模板内容填充至界面中,点击添加即可添加。另外,测试用例模板的字段与测试用例的字段相同。
问题报告单管理:问题报告单和测试用例的导出通过iText完成。问题报告单和测试用例的表现形式为word中的表格,生成报告的核心是表格的创建。在表格的创建过程中,需根据用户的处理自动填写至相应位置。
测试结果分析:首先按照给定条件查询数据,再使用JfreeChart包绘制饼图或柱状图。
3.1.2 故障模式及故障树分析
故障树建模采用GEF实现,GEF是一个图形编辑框架。根据实际需要,系统提供了事件节点、门节点、转入转出三类节点和节点间的连线。
辅助建立故障树,该模块的实现涉及较多的数据库操作,故障树采用Sftree类描述,其包括多个表示节点的SftElement类,节点之间的关系为SftRelation类。
最小割集的生成是根据用户构建的故障树进行分析,查找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所有基本事件的集合。其步骤大致为:输入故障树,判断故障树是否合法,若不合法则直接返回,否则进行下一步;利用“下行法”求该故障树的最小割集;输出得到的最小割集,并显示在对话框中。
3.1.3 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用于数据库管理员对辅助测试数据的编辑,系统在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过程中采用了Hibernate包[8]。对于数据库表的增删改,本系统采用了Common框架的实现方式。Common框架的流程如图5所示。
3.2 SNMP协议网络设备管理模块的实现
3.2.1 最小割集生成算法
故障树完整性检查完毕,需要求出最小割集,采用“下行法”进行计算,其步骤如下:
(1) 创建保存最小割集的列表cutset,cutset保存了若干个AnalysisNode对象,该对象保存了一个最小割集,包括这个最小割集中的所有节点nodes及每个节点到达根节点的路径path;
(2) 从顶事件root开始,若root为null,则返回结束;不为null,则将创建AnalysisNode对象set,将root加入set的节点列表,并设置root的path为root,将set加入cutset列表;
(3) 获得最小割集cutset中不全为根节点的currentset,若其为null,则转步骤(7),否则转步骤(4);
(4) 将currentset从cuteset中移除,获得currentset的首个非叶节点dealnode及门节点gatenode。若gatenode为“与门”,转步骤(5);若为“或门”,转步骤(6);
(5) 创建一个新的最小割集newset,遍历currentset和“与”门的所有子节点inode,若其为dealnode则continue;将inode加入到newset的节点中,其路径不变;遍历gatenode的子节点gnode,将gnode加入到newset的节点中,并设置其路径为dealnode的path与gnode之和,将newset加入到最小割集列表cutset中,转步骤(3);
(6) 遍历“或”门的所有子节点snode,并创建一个新的最小割集newset,遍历currentset的所有子节点inode,将其加入到newset的节点中;并获得inode的路径path,也加入到newset的path中;遍历结束后将snode加入newset节点中并设置其path为dealnode路径,将newset加入最小割集列表cutset,转步骤(3);
(7) 返回cutset,cutset即为该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列表。
3.2.2 混编文件生成算法
数字仿真测试平台记录了源代码与混编码的对应方式,需要根据接口生成源代码与汇编代码的混合代码,其中一条源代码可能对应着多个汇编代码块,需要一次读取源文件,查找其相应的混编文件并进行显示。生成混编文件的步骤如下:
(1) 获得源文件,将其路径添加到数组,保证创建混编文件的线程只有一个;
(2) 创建混编文件输出流及源文件的输入流;
(3) 遍历源码行号[i,]根据文件名和行号得到自[i]开始合理的第一条源码行号[j,]若[j=0]或[i=j+1,]则将[i][到]lineSum行源文件写入混编文件输出流,转步骤(6);否则,将[i]至[j]行内容写入混编文件输出流中;
(4) 根据源码行对应的目标码代码的数组,获得代码块的数组,遍历代码块,获得起始目标码地址m_start_address,设置address_temp为m_start_address,转步骤(5);
(5) 遍历代码块,根据PC地址address_temp获取该行汇编文件,加入混编文件输出流,并设置address_temp为下条指令的地址(因为存在多条代码块时为call指令);
(6) 将混编文件输出流写入文件,混编文件生成过程完成。
4 测试与验证
4.1 测试准备
(1) 测试环境包括服务器和客户端两个部分,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如表1所示。
(2) 在服务器上安装数据库系统,采用Klocwork作为静态分析软件,因此也需要安装Klocwork的服务器端软件。在客户端上,需要安装本系统和Klocwork的客户端。
4.2 测试实例
(1) 静态分析结果处理部分的验证
如采用Klocwork9进行静态代码分析,对其加入了支持GJB9369的扩展规则,分析结果通过K9提供商提供的软件,已经转为本工具可接受的XML文件。导入后发现存在源代码缺陷的文件共有4个,总计10个缺陷。由于在基础数据中设置代码为“UNINIT.STACK.MUST”的缺陷严重度为等级1,对其进行缺陷确认并填写问题报告单,对于等级2的确认为非缺陷,等级3的缺陷忽略。
在对静态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后,可通过两种途径对处理结果进行验证,一是通过打印问题报告单和测试用例与填写内容进行比较确认;二是通过数据统计进行。经过对比和验证,静态分析出的源代码缺陷处理结果正确的生成了报告和统计图。
(2) 故障模式和故障树分析验证
故障模式和故障树分析验证中,将“火箭发动机误点火”作为顶事件进行分析,造成顶事件发生的事件是外部因素或提前点火,其中外部因素不做分析,仅对提前点火事件进行分析。提前点火事件可能由硬件故障或软件故障造成,硬件故障的原因有蓄电池接通和点火电路允许,而软件故障可能是由内存溢出或线程非法造成。在故障树的分析过程中,可根据节点名称或故障模式辅助建模,在建模结束后,为每个基本事件设置发生的概率。建模结束后对故障树进行完整性检查后即可进行故障树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3) 动态调试的验证
首先需要针对前两步添加的测试用例编写相应的测试脚本。在源代码缺陷分析中遇到的未初始化变量 unsigned int [x,]对于该缺陷的验证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在非故障注入的脚本运行过程中,可通过单步调试查看[x]变量的变化;二是通过针对该问题编写测试脚本,需按上述格式填写,再从调试器中打开运行,观察测试记录文件。首先,在 rs232.c的第36行加入断点,点击run运行至该行号后,单步跳过至37行。然后,下文为脚本的片段,首先在2~3内取变量[x]的值,再通过故障注入改变[x]的值,再次取出变量[x]的指令。
源代码缺陷可能导致内存变量发生故障,因此,需要对静态分析处理中构建的测试用例进行确认。在动态测试结束之后,还需要根据结果对测试用例进行确认,即确认静态分析或故障树分析的软件缺陷的测试用例是否通过。通过基于故障注入的动态测试,可在测试过程或其记录的文件中观察出故障发生时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而其他分析,如源代码缺陷的分析和故障模式及故障树分析可以在安全性缺陷分析采用的基于故障注入的动态测试中进行验证,验证过程即跟踪了缺陷的产生到故障的出现。
5 结 论
航天航空等关键领域,软件缺陷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本文由缺陷产生到发生故障的过程着手,进行了全程跟踪,并对这些安全关键软件测试中使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整合。工具采用接口化的方法,使得各种分析方法能够灵活组合;并模型化数据,建立了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使得分析数据以标准化形式表示,增加了数据使用的延展性,便于多领域的故障数据管理;建立了多阶段的分析概念,把缺陷分析流程化,多维化。在可靠性和安全性测试流程中辅助分析人员针对C语言缺陷进行完整的分析和记录。
参考文献
[1] 陈静.Klocwork在嵌入式软件静态测试中的应用[J].电子与电脑,2013,38(5):89?92.
[2] 樊林波,吴映程,赵明.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区别分析及其证明[J].计算机科学,2008,35(9):285?288.
[3] 何鑫,郑军,刘畅.软件安全性测试研究综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19(3):493?496.
[4] 仉俊峰,洪炳,乔永强.基于软件方法故障注入系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38(6):873?876.
[5] 漆莲芝,张军,谢敏.故障树分析测试用例生成技术研究与应用[J].信息与电子工程,2010(8):594?597.
[6] 姜兴杰,杨峰辉.软件可靠性分析与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1,34(7):135?13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15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