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范文第1篇 产品成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一个综合性强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设备利用程度的好坏,原材料消耗的升降,产品质量的优劣,以及资金周转的快慢,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产品成本中反映出来。产品的成本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加强成本的控制工作。 一、成本控制的意义 实行成本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揭示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范文第1篇

产品成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一个综合性强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设备利用程度的好坏,原材料消耗的升降,产品质量的优劣,以及资金周转的快慢,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产品成本中反映出来。产品的成本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加强成本的控制工作。

一、成本控制的意义

实行成本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揭示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于最大限度地挖掘降低成本、费用的潜力,合理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本控制有利于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产中,在规定范围之内,对技术、生产、物资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就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成本控制的需要对各种核算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客观上推动核算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计划的完成,有利于促进管理工作的改进;由于成本控制工作采用的标准成本,并在日常的生产量和正常的生产水平下制定出来的,这样计算出来的标准比较合理、可信,它既不过高,又不偏低,便于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找出管理上的不足,制定出改进的办法,提高有关部门的成本管理意识,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改进。

二、成本控制目标的确定

(1)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中,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成本控制首先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控制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以成本竞争对手的高额利润。

(2)在既定的企业战略模式下,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这之间的联运关系,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对“广种薄收”与“精耕细作”优劣的判断要因条件而异。“薄利多销”不仅代表一种价格与市场策略,有时也代表一种成本策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报酬只是成本控制的一个方面;通过改变成本的构成、规模等提高报酬则是成本控制的另一方面。

(3)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当企业不能无限制地取得所需的经济资源时,成本控制的基本作用不仅仅只表现在降低成本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通过成本控制降低有限资源的消耗,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可以利用有限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增产节约”的目的。另外,改变资源的用途,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利润总额更高的产品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要使总体边际收益最大化,企业必须先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此时的重点由降低成本转向可供利用的成本(资源)的使用。

三、成本控制的方法

生产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对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进行控制。

(一)直接材料是指构成产品实体或组成产品主要部分的材料成本,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用品,这中间会产生直接材料数量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反映了生产制造部门的成本控制业绩,它形成的具体原因很多,除了产量变动外,还有材料质量变化、材料加工方法的改变,工人操作熟练程度,加工设备技术水平等。

要控制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就要制定严格的采购程序和实行比质量、比价格、货比三家的办法,无论价格高低,必须坚持以质为首、以质为本的原则进行材料采购,而比价则是在原有的质量上,比价钱,选择最低的价格进行材料采购。货比三家,是在有价、有质的情况下,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加工后无废废料的材料。利用以上办法,控制物资采购成本,可以使材料成本降下来。我公司采取了以上措施,针对此问题还在公司管理机构中成立了物价部,在材料采购上,比价、比质。使公司的实际成本比标准成本上降了3%。由此可见,直接材料的节约工作在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二)直接人工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加工对象性质和实物形态的人工成本(生产人员的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在直接人工中,会产生直接人工差异。直接人工差异是直接工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直接人工差异又分量差和价差,量差是由于实际使用的人工工时脱离标准而形成的差异,也称为人工效率差异。价差是指由于实际小时工资率脱离标准而形成的差异,也称人工工资差异。

如果一个企业想取得最高的效益,也必须从职工素质着手,我们以我公司近年的做法可以看出,公司从严格内部管理着手,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公司经营中他们把各项技术指标和管理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分解到部门和每个职工头上,视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重奖、重罚,对生产人员规定,收入要同产品、产量、消耗挂起钩来。为了提高效益公司开展了减员增效一人多岗的办法,使原来的职工减少了20%,有效地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提高职工的素质上,我公司把创建一流职工队伍作为重中之重,并以思想教育为先导,进行职工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教育,促进职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抓思想教育上,在职工中广泛开展了“攻关、创新、创效、献礼”的劳动竞赛活动,确定攻关项目36项,参加竞赛活动职工达800多人次,增强了企业职工的责任感、任劳任怨感和无比的荣誉感。

(三)制造费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外的全部费用,包括如不能认定某一产品的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和诸如固定资产折旧、维修费等其他制造费用。我公司自1997年以来,认真学习邯钢经验,教育职工,树立起“产品质量、效益”新观念,加大成本控制力度,按照先谋后算、先算后干、按照定额干的原则,理出办法,干出效益,并与个人收益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压力,一级保一级全力压缩制造费用。

(四)差异分析。制造费用中,项目很多,有机物料消耗、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保险费、水电费、取暖费等。在这些费用发生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差异。

如耗费差异是实际制造费用与实际工时弹性预算的差额。耗费差异属于部门经理的责任,其有责任将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之内。该项差异既可能是变动费用变动造成的,也可能是固定费用变动造成的,但和工时的利用状况无关,反映费用支出控制的业绩。

闲置能量差异,是高层经理人员的职责,它完全由固定费用的差异构成,反映企业对于生产能力的运用程度。

成本分析范文第2篇

    1 房地产目标成本概念及现状存在问题

    目标成本顾名思义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目标利润实现,并作为合成中心全体人员奋斗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是成本预测与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房地产的目标成本是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内的全过程成本, 遵循成本的“总值可控、动态管理”。

    房地产目标成本科目主要包括开发期内完成房地产产品开发建设所需投入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开发间接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开发期税费、其他费用以及不可预见费用等。在房地产目标成本科目中,土地费用为市场招拍挂形式确定,公共配套费用为各地市缴费标准,开发间接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开发税费均根据国家及房产开发公司标准执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根据市场招投标及开发全过程工程控制为主,在房地产全过程成本控制中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1.1 房地产用地规划时对业态规划模糊,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目标成本,导致效益降低。例如:像城市综合体等多业态项目,业态规划时未分析市场的销售及业态成本情况,导致了产品建造后销售惨淡及利润降低。

    1.2 方案、深化及施工图设计阶段标准化程度较低,设计满足不了施工及销售要求,产生了大量成本浪费情况,影响了目标成本的准确性。

    1.3 实施阶段设计变更、签证较多影响了目标成本的可控性。

    2 目标成本存在问题分析

    房地产业一直为国家朝阳产业,前几年有可观的利润。随着国家调控及市场的激烈竞争,房地产效益不断缩水,问题也逐渐暴露。许多房企也由原来“核算型”企业(做了再算)向“价值创造型”(算了再做)企业转型。现针对以上房地产各阶段影响目标成本的因素中,现展开进行分析如下:

    首先,在房地产用地规划阶段,因业态分类模糊导致了利润的降低,许多房地产公司拿地后便考虑立即进行开发并达到预售条件,往往对用地规划阶段成本把关不严,随意对业态进行规划,不考虑效益最大化。这就使许多项目没有经过考察论证就急于规划报批,致使房地产目标成本前期便处于“粗放式”状态,最终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销售、成本压力骤增。

    第二,方案图纸及施工图纸设计阶段,许多房地产公司因标准化程度较低,没有限额设计,没有统一的建筑风格,没有较好的设计成本团队,导致了目标成本的不可控制。

    第三,施工阶段因为项目人员业务能力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以及图纸设计的错、碰、楼等现场导致了施工中出现大量的设计变更及签证。

    经过考察诸多房产项目,以上几方面对目标成本影响效果所占的比例如下:第一项本阶段成本控制的效果约为75%~80%.第二项本阶段成本控制的效果约为15%~20%.第三项施工图设计结束至项目实施阶段,本阶段成本控制效果约为5%以内。

    3 目标成本控制需采取的措施

    3.1 项目产品定位清晰明确,形成房地产目标成本“概算版”

    首先,在房地产开发前期(尤其像城市综合体的多业态项目)充分调研当地地产市场,调研各业态的销售情况,应用容积率指标控制面积,结合市场需求对不同业态建筑面积的合理配置,建多少高层、多层、商业、别墅、花园洋房;配置那些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获得最大销售额。

    其次,根据本地区需求情况采用不同产品进行比例搭配及确定交房标准。参考往期类似业态成本情况(其中包括配套费用、建安成本、各项开发税费等),将各不同业态进行组合,并进行测算(销售收入及成本支出测算),选取满足“效益最大化”的业态搭配比例。业态比例及初步交房标准出具后,形成房地产目标成本第一版—成本“概算版”。

    3.2 方案的设计比较,进一步细化目标成本。

    各业态搭配比例及目标成本“概算版”确定后,对业态和户型进行多方案设计比较,通过比较确定单体平面和户型;通过对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的比例测算,确定最合理户型和户型搭配从而获得最大得房率和销售面积,并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合理成本。此阶段对交房标准已基本确定,根据扩初方案进一步将目标成本“概算版”细化。

    3.3 施工图设计及深化阶段,确定目标成本“预算版”。

    施工图设计阶段将价值工程及限额设计两者相结合。

    首先,根据价值工程,做好房屋建造标准。价值工程是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的管理技术,通过对产品的功能分析,达到产品适当的价值,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房地产价值工程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不变,成本下降。(2)功能大幅提高,成本略有增加。(3)功能提高,成本降低。(4)功能略有降低,成本大幅降低(5)成本不变,功能提高。在价值工程体系中选取适合本项目价值体系,并确定房屋建造标准。

    其次,项目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设计,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数量和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凡是能进行定量综合的设计内容,均要通过计算确定,要充分考控制建筑设计标准,控制单体工程配置标准;比较外墙保温材料和作法,门窗材质、标准;外装饰材料的选择搭配,室内不同公共部分装修标准、装饰材料的选择搭配,在满足必要使用功能的同时成本最合理。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在限额设计中结合价值工程,充分运用价值工程分析,确定合理功能。

    第三,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细节,对土建、水、电、暖专业进行各种技术经济比较,例如:人防工程决策、土建车库与机械车库的技术经济比较、电梯、空调的配置方式、基础形式、主体结构形式、挡墙形式等等。在设计细节上满足后期使用功能,同时在此阶段应选择业务实力强的设计院进行设计,保证使用功能满足要求,减少后期的设计变更。

    施工图经过深化及内部审核后,需委托工程造价咨询单位介入进行预算的编制,同时根据市场价格确定材料暂定价,编制本项目目标成本第二版—目标成本“预算版”。目标成本“预算版”编制完成后进行招投标工作,并与投标单位进行工程量及组价的核对,最终完善目标成本“预算版”确保施工图纸范围内的内容明确,目标成本“预算版”一经确定不得更改。

成本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本;分析模板;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产品准确的市场定位,正因如此,企业应建立起适应市场及企业自身资源的产品体系显得极其重要。在这样的环境及趋势面前,为管理层提供准确的成本分析资料,给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产品结构决策依据便成为财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以上原因,企业财务部应该根据目前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要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制定出适合本企业成本因素分析的方法。成本分析模板就是要根据具体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特定产品对利润的影响进行成本项目量化分析,有针对性的为管理层决策工作提供及时的分析依据,使管理者找出影响利润的关键点,最终达到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改善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二、成本分析模板中的主要分析方法

(一)成本因素分析法

成本因素分析法在传统本量利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成本对象作出了进一步的延伸分析。销量、变动成本、单价是影响边际利润的三个主要因素,本量利分析法对成本对象的分析主要就是围绕这三个因素展开,成本因素分析法在此基础上将产品结构因素融入到分析的范围,对各因素与边际利润的关系考虑的更加全面。产品结构因素将一般意义上的销量因素细化为基期销售结构下的相对销量影响以及报告期销量与相对销量的结构影响。通过对企业主要产品销量、结构、变动成本、单价等因素的定量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对报告期和基期边际利润的影响,对企业的边际利润和变动成本实时监控,为产品成本动因分析提供良好的分析环境,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为企业提高盈利能力、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成本因数分析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应该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为各子单位预先设计好成本因素分析模板。一般来说,模板主要包括基础数据表、产品因素分析表、产品结构利润构成表、变动成本对利润影响分析表等,各子单位的主要工作是要将产品的销量、产量、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制造费用及期间费用等财务数据准确的导入分析模板,通过模板中设定好的公式,计算机便会自动分析和推导,显示出产品的利润影响因素,给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为了使繁杂的数据变得更直观,分析模板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将数据生成数据图形,使用者对分析结果一目了然。分析报表上既要显示出对影响利润的各因的分析,又要有产品的盈亏平衡点分析、因素敏感性等分析。

(二)产品谱系盈利分析

产品谱系盈利分析是站在企业管理的制高点,对企业整个产品盈利性进行汇总性分析,产品谱系盈利分析运用swot法将公司产品进行系列划分,并对主要产品进行盈利能力和成本构成分析,然后按不同行业的资料信息划分中、低、高低边利产品,发现各系列产品对企业收益的影响系数,为企业适时的调整内部产品结构和实现成本有效的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产品谱系盈利分析的实际操作过程一般为:首先,确定好产品谱系,企业可以将分析年度重点开发的产品及市场销量较大的产作为关注重点;其次,分析企业现有产品的盈利能力,按照行业相关信息划分低、中、高边利产品,通常来说边利率超过30%可化为高边利产品,边利率在30% 至10%之间可化为中边利产品,边利率低于10%可化为低边利产品,企业还应分析产品结构变化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便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再次,对于谱系中的重点产品要分解其产品成本结构,分析主要产品人工成本、制造费用、材料价格,发现影响该产品的主要因素,设立产品成本动态监控指标,使企业可以从源头展开成本监控;最后,对材料的敏感性进行专项分析,即分析主要产品中材料发生变动时对公司盈利的影响,使企业公司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收入增长时,有更合理的利润预先筹划。

三、推行成本分析模板企业应做好的相关工作

(一)加强财务核算等基础性工作,为推行成本分析模板打下坚实基础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重核算轻管理、重视资金运作轻经济活动分析、重会计结构轻会计资料加工处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本身应发挥的参谋决策作用被淡化。我们知道基础资料不全或失真,成本核算的工作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随着ERP在企业中的推广,企业在内控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成本管理等方面将面对新的挑战,企业的财务核算必须要与实际生产情况相符合,改变生产管理模糊控制的现状,使成本管理向量化评价方向发展。所以,企业应该在内部范围开展基础资料收集工作,摸清家底、理清指标、控制节点、发现问题、制定措施、严抓管理、提升效益,最终将成本分析模板有效的推行下去,使其发挥应该有的作用,全面实现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

(二)组织企业财会人员学习生产知识,使其对成本管理有最直观的认识

随着新会计制度和的出台,一些会计理念、会计处理原则、会计实操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企业会计人员不但要加强财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学习与企业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处理企业实际经济业务的能力。为保证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生产管理能够有机的结合,用生产情况来引导会计核算管理方向,保障财务和生产部门信息对称,企业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财务人员到一线生产现场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成本重点控制内容等,思考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科目运用的合理性。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企业在核算与管理工作中就可以对每笔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做出正确判定,对生产过程的成本物料消耗进行深入的剖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成本分析模板报告的形式给管理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 开展成本分析模板全员培训,为成本分析模板实际应用提供保障

想要成本分析模板在企业发挥出效力就必须要坚持全员培训,通过培训不断的提高企业全员对成本分析模板的应用能力,培训的对象不能仅仅是企业财务人员企业生产部门、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等相关业务单位也要参加到培训中来,使这些部门对成本分析模板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企业组织培训周期可划分为定期和不定期,必要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人员也应出席。

(四) 完善规范ERP业务流程,提升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水平

为了保证成本核算工作能够将企业生产实际消耗情况如实地反应出来,企业必须完善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各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细化成本管理考核办法。在ERP被广泛应用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今天,制度的完善和规范不但保障了ERP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也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生产流程将核算和管理岗位人员重新调整,使人员配置达到最优化。此外,在生产过程及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成本分析模板将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全员参与的分析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水平,使成本控制更具方向性,促进企业成本的降低。

(五) 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应该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控是企业每一名员工应尽的义务,根据内控目标完善组织结构,着重作好内部控制要素设计工作,合理的确定内部控制要点,对照控制要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内部自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问题。企业日常业务处理均需考虑内控因素,甄别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财务报表中恰当地表述出应该揭示的风险性问题,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只有养成关注内控风险的思维,才能避免在成本管理中因片面的追求降低成本,而发生严重的风险事件。

成本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标杆法标准成本法成本管理

在科技日新月异,全球一体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利用其成本优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的经营环境,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开始认识到加强成本控制的紧迫性,而成本标杆法与标准成本法也就在此时孕育而生,并得到广泛的认可。成本标杆法与标准成本法都是有效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笔者在这里拟将两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定义及内涵的不同

标杆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其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同时对于企业在成本管理活动中实施标杆法可以理解为公司根据自己在市场上的定位,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业最畅销产品的成本信息,探索其成本结构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产品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身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进入一流公司的行列。其核心是向业内外最优秀的企业学习,达到模仿创新的目的。

标准成本法又称标准成本制度或标准成本系统,是包括制定标准成本,分析和计算成本差异以及处理成本差异三个方面组成的完整系统。起源于美国,也是伴随着泰勒的标准化作业管理理论产生,它是通过对各项成本的细化分析,设定相应的成本标准,运用标准,与实际的对比揭示差异、衡量分析绩效,实施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着力于改善成本,并运用产品标准成本服务于经营决策的成本管理体系。

二、成本标准制定不同

成本标杆法下,企业生产所采用的产品标准成本,是企业通过对国内外的最畅销产品的样机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测试,并对其每个零部件进行分析、寻价、核价,并对整机信息进行全面比较,分别按部件种类、按材料种类、按零部件数量和零部件重量进行专项比较,分析每种样机的材料成本、毛利,最终以此为标准来确定本企业的产品材料成本。

标准成本法下的产品标准成本是依据各生产流程的操作规范,利用健全的生产、工程、技术测定(包括时间及动作研究、统计分析、工程实验等方法),对各成本中心及产品订立合理、科学的数量化标准,再将数量化标准金额化,作为成本绩效衡量与标准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它是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制定的,在正常的生产经营,合理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下可以达到的成本。

三、成本信息适用周期不同

企业管理者进行生产经营和成本管理的重要依据,来自于成本计算得出的成本信息。而不同的成本信息可以为企业不同时期的决策提供支持。而根据涉及时间的长短,企业的决策可以分为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

成本标杆法是企业与同行业中强大的对手进行成本比较的持续过程,是企业掌握竞争对手信息,做到知己知彼的有效手段。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同优秀企业的成本信息及其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标杆,树立标杆,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它可以作为企业长期的成本战略,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提供支持。

标准成本法提供的标准成本适用于企业的短期计划与控制。标准成本是企业在生产之前对产品所耗费的材料、人工及费用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计算,再与实际的产品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减少差异,优化产品成本。企业一般在年初制定或修改标准成本,一旦制定就很少变动,很少用来规划超过一年以上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当今产品越来越细分,标准成本法所制定的成本标准越来越多,如果制定的标准过多,而且经常更新,那么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得不偿失,因此也限制了标准成本法的功能。标准成本制度同变动成本法配合使用,对企业进行量本利分析有所帮助,并可预测企业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但如果在使用标准成本法时,仅仅关注降低成本而不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一味想要压低成本,反而会导致企业各部门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利益,不利于企业从全局出发做出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决策。

四、降低成本的方式不同

影响产品的成本关键因素是工艺成本、设计成本和采购成本,据大量资料显示,产品成本的80%早在设计时就已经决定了,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成本问题是降低成本最为关键的方法,而采购成本的操作的不透明,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产品成本,而降低产品工艺成本的最有效手段即是工艺创新。

成本标杆法,通过对同行业最畅销产品的成本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来为自己的产品成本定价,同时学习别人先进的制造工艺,并从源头上杜绝了虚假成本,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标准成本法则是通过对实际运作中产生的误差进行纠正,通过对差异的细化分析,反映出生产过程中是否有浪费或低效率的程序,并对其进行改正从而降低成本。它只能为企业优化产品生产程序,从而降低成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产品成本过高的问题 。

通过对成本标杆法及标准成本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本标杆法所具有的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比较复杂,既有标准成本法实施的环境,也有成本标杆法存在的空间,而且对于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更是相差甚远,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经营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本管理方法,才能在竞争中居于前列。

参考文献:

成本分析范文第5篇

(黄淮学院国际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 要:通过对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认为产量是能够解释产品成本变动的唯一动因,因此以产量作为分配基础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它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实际不符,导致管理层的众多决策失误,不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作业成本法能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从而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企业成本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法;成本核算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123-02

一、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联系和区别

(一)传统成本法工作原理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根据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相结合为依据将成本项目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制造费用属于间接费用,在发生时不能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先在“制造费用”总账中进行归集,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发生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标准一般是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和工人的工资。例如,驻马店中集华骏厂某生产车间共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是生产工人的工时,2015年5月制造费用一共发生40000元,甲、乙两种产品耗用的工人工时分别为600小时和400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为每小时40元[40000÷(600+400)],甲乙产品所分担的制造费用分别为24000元(600×40)和16000元(400×40)。传统成本法下没有考虑制造费用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间接费用组成的集合,用单一的分配基础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过去的企业,制造费用和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相比,占用比重较少,按照单一的分配标准进行分配即使不精确,但是对管理层的决策影响不是很大。而现代的企业,直接人工费用越来越少,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成本法不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作业成本法工作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服务或顾客)消耗作业。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可以把成本计算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资源分配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第二个阶段,根据第一阶段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到各有关成本对象。

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步骤如下:第一作业的认定,即确认每一项作业完成的工作以及执行该作业耗用的资源成本。作业的认定可以根据企业总的生产流程,自上而下进行分解。也可以通过与相关交流后,自下而上的确定他们所做的工作。第二作业成本库的设计。作业认定后,接下来的工作是设计作业成本库,计算每个作业所发生的成本总额。第三是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将资源成本借助于资源成本动因分配到各项作业。第四是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计算单位成本动因,根据生产每件产品所需要的每种成本动因的数量,计算成本对象负担的作业成本。

(三)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联系

1.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目的相同,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计算产品成本。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将间接费用按照某单一标准进行分配到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是先确定作业,然后建立成本库,再根据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把作业成本根据多个标准计入产品成本。

2.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基本相同的。对于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两种方法都是采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方式。两者的不同点是对制造费用间接费用的处理不同,传统成本法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标准是单一的工时,而作业成本法是按照作业进行分配。

(四)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

1.两种方法的应用条件不同。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适应当时大批量生产和流水作业的生产模式,能满足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对于传统的企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少,企业做决策时对成本信息的准确度要求不高的企业,可以继续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是从成本结构分析,企业的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项目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通过产品品种分析,企业的产品多样性程度高,包括产品产量、规模、原材料和产品组装的多样性。当公司面临的竞争越激烈,企业就会增加产品的多样性,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点就会被放大,如果使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容易发生信息扭曲。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还和企业的规模有关,规模较大的企业,拥有更为强大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完善的信息管理基础设施,需要更精确的成本会计信息,因此规模较大的公司更适合使用作业成本法。

2.对间接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不同。两者的不同点是对制造费用间接费用的处理不同,传统成本法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标准一般按照数量例如产量、工时或者人工工资。它一次性把间接成本分配下去,忽视了各个作业量之间的不等问题,导致成本核算不够准确。作业成本法是按照作业进行分配。采用多种成本动因作为间接成本的分配基础,使得分配基础与被分配成本的相关性有很大的提高,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提高经营决策的质量。

3.成本核算对象不同。传统的成本核算对象仅局限于最终产品,而作业成本法则更注重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成本的前因后果,将成本划分范围夸大,更加准确计算产品成本。

二、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分析

下面以案例来说明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区别:某公司业务以生产服装为主,设有两个基本生产车间,分别生产两种款式的西装和两种款式的运动服。该公司属于按订单或批别组织生产,以产品的批别为成本的计算对象,每批生产50件。因为两种方法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核算方法一样,为了简化,本案例仅仅介绍制造费用分配的核算。2015年5月制造费用发生额130000元,其中包括生产准备、抽样检验和供应成本是50000元。西装产品线成本是40000元。运动服产品线成本是30000元,其他成本是10000元。本月生产批次合计20批,其中包括西装1为6批,西装2为4批。运动服1为7批,运动服2为3批。本月生产工时合计1000小时,其中包括西装1为300小时,西装2为200小时,运动服1为350小时,运动服2为150小时。

1.按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

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是生产工时,制造费用分配率=130000/

1000=130(元/小时)

西装1分配的制造费用=300×130=39000元,西装2分配的制造费用=200×130=26000元,运动服1分配的制造费用=350×130=45500元,运动服2分配的制造费用=150×130=19500元。

2.按作业成本法计算成本

按照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首先将制作费用设计为四个成本库分别为:第一个成本库是批次级成本库用于归集成本并按生产批次数进行分配。第二成本库是西装线作业成本库,按生产批次作为产品级作业成本分配基础。第三个是运动服线作业成本库,按生产批次作为产品级作业成本分配基础。第四个是生产维持成本库,本例分配基础选择生产工时进行分配。

作业成本分配的第一步是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即计算作业成本动因的单位成本。批次级作业成本分配率=50000/20=2500(元/批),西装线成本分配率=40000/10=4000(元/批),运动服线成本分配率=30000/10=3000(元/批),生产维持级成本分配率=10000/1000=10(元/小时)。作业成本分配的第二步是根据作业成本分配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西装1分配的批次相关的总成本15000元(2500×6),产品相关总成本24000元(4000×6),生产维持成本3000元(300×10)。西装2分配的批次相关的总成本10000元(2500×4),产品相关总成本16000元(4000×4),生产维持成本2000元(200×10)。运动服1分配的批次相关的总成本17500元(2500×7),产品相关总成本21000元(3000×7),生产维持成本3500元(350×10)。运动2分配的批次相关的总成本7500元(2500×3),产品相关总成本9000元(3000×3),生产维持成本1500元(150×10)。在作业成本法下西装1负担制造费用为42000(15000+24000+3000)。西装2负担制造费用为28000(10000+16000+2000)。运动服1负担制造费用为42000(17500+21000+3500)。运动服2负担制造费用为18000(7500+9000+1500)。

根据上面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在传统成本法下,运动服1负担的制造费用是45500元,而在作业成本法下负担的费用是42000元。引起差别的原因是传统成本法下按人工工时为标准分配全部的制造费用,而不管制造费用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在作业成本法下,将制造费用归集到批次级成本库、产品级成本库和生产维持成本库,分别按不同成本动因分配,提高了制造费用分配的合理性,计算产品成本更精确。

三、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

通过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比较分析,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产量被认为是能够解释产品成本变动的唯一动因,按照单一的分配基础进行分配,不是很合适。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很多:第一作业成本法可以获得更准确的产品和产线成本,减少了传统成本信息对于决策的误导。第二作业成本法提供了了解产品作业过程的途径,通过对成本动因的确定,可以将管理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动因的耗用上,从成本动因上改进成本控制,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有助于持续降低成本和不断消除浪费。第三作业成本法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成本领先战略,除了规模经济之外,需要有低成本完成作业的资源和技能。

作业成本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开发和维护费用较高,因为成本动因数量越大,开发和维护费用越高。第二,作业成本法不符合对外财务报表报告的需要,为了使对外财务报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需要重新调整成本数据。第三,确定成本动因比较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的间接成本都和特定的成本动因相关联。

总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产品盈利能力、客户的活力能力进行分析,发挥更强大的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位春苗.H火电厂“全生命周期”成本费用管控实践.《财务与

会计》2013年第8期.

[2]位春苗.物流服务水平导向下企业物流成本最优决策问题研

究《物流技术》2014年07期.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09 20:48
下一篇 2024-05-09 20:49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