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故事
谜语故事范文第1篇
八月的一天黄昏,西山公园后的松林忽然浓烟滚滚。不好,发生火灾了!
十分钟光景,消防车及救火的人先后赶到了小松林,经过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了。可火灾是怎么发生的?谁是纵火者?人们议论纷纷。
消防队长决定弄个水落石出,很快便找到了管理员刘大爷。刘大爷肯定地说:“四点钟以后这里再没有人来过。”“四点钟以前呢?”“好像有年轻人在那里聚会,对了,全是女青年,她们还聚餐呢!”
根据刘大爷的反映,消防队长排除了烟火引起火灾的可能。他认真检查了火场,尤其是女青年呆过的地方。终于,发现了几个被烧得变了形的空罐头盒。
队长捡起一个金属残盒,又看了看仍灼灼逼人的夕阳,一切都明白了,纵火者就是它们。
金属罐头盒居然能引起漫山大火,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清官断布
古时候,有个布店伙计,押运一批布料送往某地。途中下大雨,伙计只好躲进小亭避雨。
不一会儿,雨过天晴,伙计正要抬脚上路,谁知来了个楞头青,拉住布担子不让走,并口口声声说,这是他的布。
伙计好生恼火,当即与之理论,岂料对方蛮横无理,伙计一时竟无法脱身。说来也巧,刚好某巡抚视察到此,于是伙计和愣头青一起拦轿喊冤。
巡抚大人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他知道此事后,喝令手下将一匹布全部打开,然后叫伙计和楞头青做同一个动作。片刻,是非曲直便见分晓了。
您知道他们两人做的是什么动作,巡府大人的断案根据是什么吗?
3.聪明的小孙女
从前,有三个商人积了一笔钱,打算合伙做生意。为了防止某人独吞,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一家钱庄,将钱交给掌柜马老板管理,同时立下规矩,只有他们三个人同时来取款的时候,老板才能把钱拿出来。
不久,三个商人果然一起来了。趁喝茶之机,一个胖商人到内屋对老板说:“马老板,今天我们三个人都来了,请你把钱取出来吧。”马老板一看也是,便按约把钱全都给了胖商人。胖商人钱财到手,借口如厕,便溜之大吉了。
另两个商人知道后不依不饶了,他们声色俱厉地说:“不是说好了我们三个人同时在的时候才能取钱吗,你怎么把钱都给了胖子?限你三日之内将钱追回来,不然……”
已经是第二个晚上了,马老板唉声叹气,一筹莫展。孙女小兰见爷爷好像有什么心事,问清了缘由后,十分轻松地对着爷爷耳朵“如此如此”了一番。听着听着,爷爷也眉开眼笑了。
您知道小兰对爷爷说了什么吗?
4.奇特的棋赛
刘大爷和李大伯是一对棋迷,又都爱好猜谜。这不,茶余饭后,两人又开始对弈了。一个“当头炮”,一个“把马跳”,转眼杀了四盘,仍然是针尖对麦芒,不分胜负。
刘大爷有点坐不住了,说:“干脆咱俩以猜谜一决胜负吧!”“当然可以,但猜谜不得离开棋盘。”李大爷提出了一个不算高的条件。于是,两人摩拳擦掌,又兴致勃勃地“将”了起来。
谜语故事范文第2篇
情境教学法最早由李吉林老师于上个世纪末提出,该教学理论提出之后,在我国教育界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更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入新课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课导入的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可以说,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中运用的作用是无穷的。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有效运用情景教学法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中的运用不拘一格,有很多运用方式。而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则是其中最为常用的情境创设方法。多媒体的出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让情境的呈现更为生动、逼真。
例如,执教人教版一下《称象》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觉得大象大不大?”“当然大了,大象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听到学生这样回答,我说道:“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体重吗?”“当然,用地磅称一下就知道了。”这样的答案其正确性不置可否,我接着说道:“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称出大象的体重是非常难的,但曹冲却利用简陋的条件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们想知道曹冲是如何称象的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想!”于是我打开多媒体,用多媒体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片。看完动画片之后,同学们均被曹冲的智慧所折服。就这样,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我顺利实现了新课导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的新课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提前制作课件,预设多媒体情境。唯有如此方能更加有的放矢的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创设多媒体情境,让多媒体情境尽可能发挥出其应有功效。
二、结合谜语创设情境
谜语是一种充满魅力的文字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谜语的魅力是无穷的。为了更加有效的实现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新课学习兴趣,我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经常会结合谜语创设情境。所取得的教学成效也较为令人满意。
例如,执教人教版三下《月亮之谜》一课时,我是这样实现新课导入的:“老师昨天新掌握了几个谜语,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玩玩猜谜语的游戏啊?”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普遍赞同。于是,我在黑板上写道:“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打一天体)”谜面刚抛出的时候,同学们有点犯难,但是很快就有学生给出了正确谜底――月亮。看到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之后,我又给出了一个谜语:“三四五,象把弓, 十五十六正威风, 人人说我三十寿, 二十八、九便送终。(打一天体)”该谜语自然也难不住学生,谜底也是月亮。接连玩了两个猜谜语游戏之后,同学们的课堂注意力也逐渐集中起来,我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和月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月亮之谜》。希望大家接下来能和我一起认真学习……”
谜语是小学生所普遍喜爱的,结合谜语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创设情境无疑会产生理想成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教学之前可以搜集与新课教学主题教学的谜语,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
三、结合故事创设情境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新课导入是极为重要的。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推动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必须要在新课导入阶段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而结合故事创设情境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
例如,执教人教版四上《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给同学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小时候有一个非常要好的伙伴,整天在一起玩耍。我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差,但是这样一点也不会影响我们成为好朋友。长大之后,我考上了师范院校,毕业之后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她则早早步入社会,如今也已经成为一个资产上百万的老板。我们各自拥有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老人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点在我和这位朋友的身上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你们说呢?”听到这样的故事同学们似乎也有所感悟,默默的点头赞同。而我则利用这个故事顺利实现了新课导入。
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结合故事创设情境可以让新课导入更具吸引力。除了教师讲故事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些与新课主题相关的故事,这样更能调动学生新课学习的积极性。
谜语故事范文第3篇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如今,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就落到年轻的一代的肩上。但是,结合实际来看,当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都缺少认知。在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呢?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学文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教学会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通过基础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可以逐步培养学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如在学习“云日”这两个字时,教师可以开展猜字谜游戏,利用谜语为教学注入生机:云字的谜语是“这字没人不会”,关于日字的谜语是“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结合谜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字的结构,进行汉字偏旁拆分,体会汉字的趣味性。然后,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些谜语,让学生猜字,如“一点一画长,一撤到东洋,东洋两棵树,长在石头上”,(谜底,磨)“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谜底,秋),“说千不是千,两撇挂两边,日头落地下,够你猜半天(谜底,香)让学生结合谜语的字面意义去思考、联想,直至学生得出谜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讲述传统的汉字谜语文化:谜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谜语主要分为事物谜和文义谜。许多谜语都是以民谣或者短诗歌的形式存在的。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搜集谜语,进行趣味学习这样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文化的魅力
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质,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各学科课程中都适量增加了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挣脱教材、教室对阅读教学的束缚,充分整合各种适用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文化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成语文化教学活动,由教师借助图片“讲述”故事,让学生猜成语。或者教师用肢体动作表演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表演猜成语。如教师在讲台上捂着耳朵,鬼鬼祟祟地去偷一个挂在(画在)别人门口的铃铛,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演可以猜出教师在“掩耳盗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写出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自己熟悉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如自欺欺人,我不喜欢吃蛋糕,那是在自欺欺人。然后,由教师讲述成语的语言文化价值和作用:成语是国之瑰宝,是汉民族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成语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耐人寻味,许多成语背后都隐藏着故事,都有脍炙人口的顺覆。我们在学习、使用成语时,要了解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和哲理,还要继承和保护成语文化,从成语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教训,行善向善。这样借助课堂活动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受到启发,受到文化熏陶和教育。
三、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谜语故事范文第4篇
《巧女故事》讲了三个古老有趣的民间故事:《九斤姑娘》《巧姑妙答》《其满汗智答大汗》。故事的主角都是善良聪慧的女子,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都有了一个团圆美好的结局。语文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民间故事这样的文本,应该怎么教呢?周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在了解故事中沐浴传统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陶冶。在我国灿如繁星的民间故事中,有歌颂自由幸福生活的,有赞美勤奋读书的学子的,有鞭挞邪恶、讴歌英雄的……民间故事的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在优美的民间故事的熏陶下,充分领略民间故事的美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请看下面这个课堂导入片段:
[片段一]
师:接下来,我想请各位同学再听听歌曲,能不能从这里面听出,这是说的、唱的、表现的哪个故事?
(播放音频:1、《天仙配》,2、《孟姜女哭长城》,3、《梁祝》;出示图片:《白蛇传》)
师:刚才,同学们听到了天仙配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梁祝的故事,白蛇传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民间著名的、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审有云:“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何止是诗词,一切艺术都应该追求境界,课堂教学同样离不开“造境”的艺术。教学伊始,教师分别播放歌曲《孟姜女哭长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出示古诗片段“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出示《白蛇传》图片……周老师出示的这四个民间故事,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学生基本一看都懂,他们很直观地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美好,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这几个故事又具有一定的张力,它们链接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受到文化的熏陶。唯有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周老师的课堂,从这几个民间故事开始,让课堂充满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让学生浸润并活跃在其中。
二、在品读口语中学习语言
就《巧女故事》这三个民间故事而言,故事本身浅显易懂,学生喜欢读也喜欢听。但是能读会读只是基本的要求,我们要从课文中读出点什么来,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教学民间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积累民间语言,传承民间文化。以第一个故事《九斤姑娘》为例,如何品读民间故事的口头语言呢?
首先,品读谜语。这个故事情节很简单,而故事中的几个谜语倒是非常别致、有趣,值得细细品味。
[片段二]
师:我们先说第一个回合的两个问题。(出示“叫什么”和“住哪里”的两段对话)
师:看上面的提示把这一片段说一说。
生:张箍桶有一个女儿叫九斤姑娘。有一天,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公公要请张箍桶去他家箍桶。他说:“我叫一斗半,二斗半,三斗五升,四斗半。”九斤姑娘说:“这些相加不是一石二斗吗?原来是石二公公!”
师:她说了“叫什么”这一部分,接下来“住哪里”谁来说一说?
生:九斤姑娘问:“石二公公,请问你住哪里?”石二公公告诉她:“我家东边丁零当,西边冷清清,门前两个管门人,一东一西两边分,胡须生在头颈里,笤帚插在头顶心。”九斤姑娘说:“我知道了,你家东边是一家铁匠店,西边是个祠堂,门前有两株棕榈树。”
课堂教学中,周老师把重点放在读谜猜谜上,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课堂妙趣横生。这几个谜语中,“斗”“石”这两个容量单位的量词,学生没有接触过,周老师对它们作了说明。“斗”“石”都是量粮食的单位,十升为一石。读读这些谜语,略微思考,学生很容易就有了发现。这个故事,还有故事里的谜语怎么来的,是老百姓口耳相传下来的,它们没有作者或者已经无法考证作者了。在读谜语的时候,和现在我们一般的读法有点不同,需要带着一种特殊的腔调……特别是“石”的读音,在表示容量单位时不读“shi”,而读“dan”。于是,民间故事最主要的特征――口耳相传、地域性、口语化,就在读谜的过程中巧妙地被学生认识和理解了。品读着这样亲切有趣的谜语,故事中的石二公公虽然那么刁钻古怪,刻意为难人,但却让我们一点点也恨不起来,反倒觉得他是那么的纯真可爱。而九斤姑娘的聪慧,也在解谜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显现了出来。
其次,了解口头语。有人这样形容民间故事的语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民间故事具有独特的质朴纯真之美,就在于它总是用生动、形象的口语去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塑造色彩鲜明的文学形象。
[片段三]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了第一部分的故事,我也想尝试说第一部分,咱们同学听听行不行。这么说:“有一个叫张箍桶的男人,已经年过花甲,他的女儿九斤姑娘表现出不俗的智慧。一天,她在家为父亲精心缝补衣服,这时,来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邀请张箍桶为他家箍桶。九斤姑娘微笑着说,好,回来就叫他去。请问,尊姓大名?”我这么说可以吗?感觉怎么样?
生:有点别扭。
生:生硬。
师:别扭生硬在哪里?
生:“年过花甲”“年逾古稀”。
师:文章中经常出现,为什么这里就感觉生硬了呢?这是什么原因?
生:因为这是民间故事。
师:那你觉得民间故事特有的色彩是怎样的呢?
生:是比较有个性的。像“一斗半,二斗半,三斗五升,四斗半”读起来很顺口,这样就比较有个性。
师:是啊,很顺口,富有鲜活的生活气息。所以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口语化是民间故事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在说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就用自己的口头语、大白话说出来。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出示了一段书面语言,让学生与原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民间故事中的语言和我们一般的书面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年逾古稀”在民间故事中应该叫“七八十岁的老公公”“请问尊姓大名”在民间故事中应该说成“老公公,你叫什么名字啊”……孩子们明白了,民间语言之所以“别扭”,就是因为大量使用了民间口语。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民间故事中生动鲜活的口头语言更是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它真水无香,本真有味,它还承载着劳动人民美好的情感。品读玩味这样的口头语言,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着我国民间语言的美好,被民间故事散发出的浓郁生活气息濡染着。当学生用心品读、涵泳、比较、领悟民间故事的语言时,民间故事中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散发出来了。
三、在练习讲述中尝试创造
《巧女故事》这篇课文讲了三个聪明女子的故
事,故事意象优美、情节动人,都表达了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民间故事说到底是故事,而且是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我以为,讲述故事应该是民间故事这一类故事性文本教学最核心、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子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子的,这条路子,好作者是不乱走的。”讲述故事,大脑的思维其实经历的就是“阅读――思考――分析――加工”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他得去注意第二句怎样跟第一句衔接,第三句怎样跟第二句衔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训练了综合思维分析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逐渐学会思考的办法,作为智力核心的思考力就得到了有益的发展。
《巧女故事》中三个小故事,内容浅显。周老师就充分利用了它故事性强、便于讲述的特点,指导孩子去讲述故事,从而训练和规范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片段四]
师:你的眼睛很锐利,发现了巧女故事的基本思路,都是某人遇到难题,巧女,也许是女儿,也许是妻子,等等,凭借自己的机敏,解决了难题,维护了家庭的利益。知道了这个诀窍,咱们也可以编一个巧女故事了,谜题我提供给大家。
皮包骨――枣 骨包肉――核桃
师:你们想想巧女叫什么名字,她的什么人遇到了什么难题,她过来解了围。大家合作着编。
(学生合作编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生:从前,有一个王老汉,开了家小店铺,卖些杂货之类。他们村有个小财主叫张呆老,仗着有几个钱,总是欺负人……张果老的儿子听说这件事后,打听到是八斤姑娘解开的谜,就请人前来求亲。(故事较长,部分省略)
师:基本思路不错,符合巧女故事的特点。其他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生:我觉得,那个八斤最好是王老汉的女儿,现在说是去串门的,不太自然。
师:我同意这么建议。因为巧女故事一般说的都是维护自己家人的利益。
生:我建议最后再加点说明,就是张果老的儿子不像父亲,而是跟乡亲们很友好。不然,让八斤嫁给坏人不好。(众笑)
谜语故事范文第5篇
猜谜语、讲故事的识字方式
猜谜语是学生最为喜欢的学习方式。它总是能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识字教学中采用猜谜语的方式能让学生倾耳注目并跃跃欲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笔者创设字谜情境,让学生在猜谜的欢声笑语中认清并牢记字形。例如:在教学“会”字时,出谜面“人在云上走”;在教学“坐”时,出谜面“两人陷在泥巴里”;在教学“苗”字时,出谜面“田里长了草”……这些直观又富有趣味的谜语,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除了让学生猜谜语之外,还可以在识字时让学生根据生字编谜面,或许学生编的谜面不够精彩、不够贴切,语言也不够流畅,但是他们识字的热情已经被激发出来了。
语文的世界应该成为一座印刻着一个个故事的宫殿,让学生畅游期间,流连忘返。识字教学中还可以融入多姿多彩的故事,引领学生更加亲近语文,亲近神奇的汉字。例如:在教学“阔”字时,笔者给学生讲《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之间斗智的故事。学生们在快乐地倾听中记住了――“阔”的写法是门字框里面一个“活”字。又如:在教学“绿”字时,笔者又讲了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歌《泊船瓜洲》中如何斟酌,最终选用“绿”字的故事。学生又能从故事中感受到“绿”字本身散发出来的无尽的春意。
游戏和拆字释义识字
喜欢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使然。游戏是孩子们的天堂。在游戏中识字,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稳定,其教学效果也显而易见。笔者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的游戏是“变魔术”和“找朋友”。“变魔术”游戏就是用加减笔画成为另一个字。如:“大”添一笔变成“天”“太”“夫”等,“日”添一笔变成“目”“田”“甲”“由”“申”“旧”“旦”等。和学生们玩这种游戏时,我们一起感受到汉字变化的神奇。“找朋友”游戏就更加常见了。笔者经常会把一些生字的偏旁部首拆开,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重新组合。在教学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生字时,笔者也会设计“找朋友”游戏。如学习声旁是“包”的一些形声字时,先让学生帮“包”字找朋友,当找到抱、饱、胞、苞、泡、跑、炮这些朋友后,再以填空的形式把这些汉字填入各自的词语中,从而找到新的朋友。在游戏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形声字的一般构字方式,懂得了形声字中不同的偏旁表示不同的字义,潜移默化又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识字的本领。
“拆字释义”是笔者最喜欢的识字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笔者从象形字入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认识汉字最初的样子――拙朴又纯粹。那样子,或繁复,或简洁;或直观,或意象。每一个汉字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样子,也表达着与众不同的意义。在识字教学时,笔者总是喜欢揣摩每一个生字,查询它的起源,拆解它的意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给学生听。在教学“男”字时,笔者给学生释义:“男”字由“田”和“力”构成,就表示古代男人要在田间辛苦劳作,而女人只负责纺纱织布,这就是以前所说的“男耕女织”。在教到“富”字时,笔者把字拆开,自下而上进行释义:“田”字表示田地。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在古代是多么重要!田地象征着食物,食物就等同于财产。“口”表示人员,就是劳动力,有了田地也需要劳动力去耕种。一横寓意安稳。宝盖头寓意家,有家就要有屋。你们说,这样的一个家庭,有屋住,人丁兴旺,田地广阔,家庭和谐,这不就是“富”吗?这样的释义,学生们总是会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笔者相信,他们在今后很长时间里都会记牢这个字。
当学生们在识字过程中学到了一些释义的方法之后他们也想牛刀小试,有时也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和推测做出有意思的解释。如:学“明”字时,他们观察字形,很快说出“日月给大地带来光明”;学“逐”时,他们说“猪在前面走,人在后面赶”。于是,识字教学就成为了孩子们思考和想象的舞台,成为了一段特别享受的美好时光!
归类识字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之后,运用归类识字法,既能促进学生巩固已学汉字,还能享受到积累的乐趣。如认识了较多同一偏旁部首的字之后,笔者就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积累得多。班级中总有些孩子除了在课内积累到的汉字之外,还能说到一些他们在n外阅读中积累到的新字。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识字的积极性,笔者还在比赛之后颁发“识字大王”的小证书,发点小奖品,他们也以此为荣,积极性提高,同时也激励着更多的学生到书籍中和生活里去学习汉字,积累汉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