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范文第1篇 从读者和文本因素谈EFL阅读中的图式干扰 重语言,轻教育:探究ELT与普通教育研究及课程理论之隔离 基于语料库的HAPPEN语义韵的对比研究 词块研究与英语学习词典编纂 中英文报纸社论之元话语标记对比分析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 精品课程建设与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生会话话轮转换处的会话填充语——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范文第1篇

从读者和文本因素谈EFL阅读中的图式干扰

重语言,轻教育:探究ELT与普通教育研究及课程理论之隔离

基于语料库的HAPPEN语义韵的对比研究

词块研究与英语学习词典编纂

中英文报纸社论之元话语标记对比分析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

精品课程建设与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生会话话轮转换处的会话填充语——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职前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中学英语课堂环境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

文化翻译:缺省与补偿,多元与一元——“The Dirtiest Man in China”事件的启示

偏爱与契合——村上春树的翻译思想

英-汉同声传译中的数字口译错误——一项基于2008年天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口译语料的实证研究

“第二届全国语言教育研讨会暨国际汉语教育专题研讨会”通知

本刊改版暨征稿启事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教学高层论坛”顺利召开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法能力的变化和发展

从神话到动机:新闻话语的“戏剧五位一体”批评分析

英语议论文写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心理研究

中国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you know习得实证研究

基于荟萃分析的语言认知性别差异研究

日语接续助词「て的误用倾向及分析

应用IRT模型分析TEM4听力理解项目的质量

从文本功能看无主语中文标语的误译

文学话语主观情态意义的翻译策略

效应幅度:外语定量研究不能忽视的测度值

词汇联想与心理词库:词汇深度知识研究现状

音系学重音理论简述

《高等教育中的CBI模式》述评

翻译的语境化研究——评介《翻译与脉络》

我刊荣获上海市社会科学期刊编校质量检查优秀奖

我刊入编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

《国外外语教学》更名扩版启事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和归因与自主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

不同投入量的任务对产出性词汇知识附带习得的作用

产出性词汇知识广度的发展特征——基于英语专业学生书面语的研究

二语朗读研究的四个基本假设

模糊限制语——表达礼貌的语言策略

EFL教学中的纠错——教师与学生的看法与纠错效果的关系

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评分员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使用

基于语篇理论体系的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背诵对英语语块习得的影响

日语专业初级阶段听力教学的可能性

国内完形填空研究20年述评

教师认知视角下的二/外语语法教学——国外实证研究综述

外显语法指导的认知宏处理和微处理模式综述

外语学习与认同研究在我国情境中的必要性——回应曲卫国教授

翻译研究·诠释学和接受美学·翻译研究的诠释学派

历史、风俗与王尔德的私心——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余光中译本某些缺憾的成因

评《Doing Culture中西文化之鉴》

翻译鉴赏:一门亟待建立的学科——兼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

中国学生二语阅读过程中语音激活问题研究

中国学生英语have的习得研究

首届全国语言语块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通知(第一号)

抽象实体回指中所指歧义的处理策略

中国非英语专业EFL学习者强化语使用研究——基于COLSEC的调查

外语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外语教学法 外语教学 现代教学

外语教学法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外语教学法作为一个体系来说,是近百年来的事。用以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的教学方法,即语法翻译法,作为外语教学体系的第一种教学法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根据培养人的智慧发展的要求,语法翻译法要培养一种阅读理解古代的科学、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理论等方面的著作,特别是文学著作的能力。因此它把阅读作为主要目标,而且几乎作为唯一的目标。因为拉丁语是一种讲法比较复杂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需要通过学习语法来促进人的智慧的发展,所以它强调学习语法。从当时来说,阅读也是主要通过模拟的翻译这种手段来实现的,所以语法翻译法把翻译作为其重要特点。

这个方法经历了几个世纪,是现代教学法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一些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更广泛地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就必须改变用古代语言(希腊语、拉丁语)作为外语进行交流的方法,而用现代语言(modern language)替代这种古代语言,所以就产生了教授新一代语言的教学方法体系。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直接法(direct method)。

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形成了外语教学的两大派系,一个是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强调为了培养阅读能力,以语法为纲,强调要翻译,要培养智力的发展;一个是以直接法为代表,强调要培养口语能力,不要语法,否定翻译和语法翻译法的智力发展。

在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一是思想性,也就是智力的发展和学习语言本身。外语教学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语言,还是既要学习语言又要发展学生智力。这是争论的主要点。二是强调知识还是强调能力,以知识为主还是以能力为主。语法翻译法以知识为主,这里所讲的知识,我们相应地把它归类于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是语篇、文化、功能等。对于知识有几种理解,从心理学来理解,它有两重概念,一种是成绩性的知识,其中包括知识和能力,所以说我们现在把知识限制在语音、语法、词汇、语篇里,而把听、说、读、写作为能力。从总的概念来讲,知识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包括课文,以及听说能力。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把知识限定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上面,而把听、说、读、写作为能力。有人认为知识是继承,能力是发展,而知识是为能力服务的,认为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听、说、读、写交流。

那么听、说、读、写的要求,是强调听说,还是强调读写呢?这也是不断平衡发展的。这些问题始终是外语教学发展中一些争论的焦点问题。这里集中讨论最突出的问题,比如口语法(oral method)、情景法(situational approach)这些都强调能力,强调听说,强调用英语教英语。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Chomsky提出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理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年里能够很快地掌握听说交际的能力,就是因为人类脑子里本身存在了一个语言习得机制,所以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类能够很快掌握的,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一种能力。因此根据Chomsky的理论,口语法、情景法等教学法都有一个理论基础,就是刺激反应(stimulus and response),它是人文主义的一种心理学。

Chomsky针对机械的刺激理论,独特地提出了人先天就有语言习得机制的论点。当时的教学法受刺激反应的理论影响,认为只要给学生刺激,学生就有反应,老师给学生声音语言,学生就反馈,就像老鼠在迷宫里面取得食物一样。首先把人文主义心理学称为一个科学的教学方法,因为是通过动物实验来证明的:老鼠在迷宫里面到处跑,偶然的机会,碰到一个小门,得到食物了,它就吃了,吃了以后,它又跑,再得到收获,再跑再得到收获,以后慢慢地得到这种反馈的刺激以后,它就慢慢地把信息收藏,最后自己直接跑到能吃到东西的地方去了。这是通过刺激反应就得到东西的过程,通过刺激反应来获得知识,来获得能力。所以,直接法、口语法的理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优势。

我们在英语教学法中,强调听、说、读、写这些能力。这里举一个例子,在美国上课比较自由,一个学生上课带了一个小弟弟来,这个小弟弟很小,不会讲话,他只会坐在后面听,半年以后,这个小弟弟突然讲话了。因为听了课以后,他听的能力强了,到了一定的时期,他想说了。这个例子强调应先听一段时间后再说,然后读写。

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有一种信息的交流,一方知道了而另一方不知道,通过交流以后,知道与不知道的鸿沟从此就消失了,从而达到了信息交流的目的。因此这一标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也是衡量外语教学能否使学习者真正得到交际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准。学习者在应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过程当中,主要看有没有交流了信息,如果像课堂里retell,role playing等围绕着课文和对话来进行的活动,就没有什么新的信息,这只是一种交际技能训练(communicating training),而不是一种交际能力(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另外还有一个本质特点,所有的交际表达,一方接受要有一个反馈,如果没有反馈,那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交际。

英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组织了十三个国家的三百多位专家制订了大纲《入门阶段》(Threshold Level),作为欧盟国家外语教学的大纲。欧洲各国根据这个大纲来编写教材,我们比较熟悉的英国编写的“Fellow Me”等就是据此编写的。一些其它语种像法语、德语等都有类似的教材,主要特点就是功能意念大纲(functional notional syllabus)。由于强调功能,就是语言的社会功能,本质功能就是交际的能力,因此他们提出的方法主要就是为了培养交际能力,包括口头(oral)和书面(written)两个方面,而且是以听、说、读、写为手段的。

所以交际法强调语言的功能,它的本质功能就是交际(communication)。因此,慢慢地功能意念大纲就改成了以后的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rning)。它在概念上强调交际能力,其中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能力包括Chomsky的language competence,即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也就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所以说它不否定语法,而且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从交际法出现以后,以往的一些方法的影响逐步缩小了,而communicative慢慢地从英国到欧洲扩大到美洲及至整个世界。所以现在基本上从国际上来看,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的交际占有主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王曾选,杨大契.中学英语教法讲话.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外语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音;语法;语感;外语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90-01

1 语音是基础.需采取肯定的教学方式

外语教学的第一步是语音。语音的外语教学是基本和根基,发音是一切语言的基础,之后的阅读、口语和写作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搭建的体系。笔者认为语音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出于学生学习信的心层面加以考虑。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语音充满自信,那么在之后的学习中改于开口、乐于开口,就已经实现质的飞跃。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外语方面普遍存在“开口难、哑巴英语”等现象,归根到底是语音没学好,或者是其语音规则掌握得非常熟练,但其缺乏自信,从一开始就羞于开口,注定后期外语学习的失败。

另外则是一个标准体系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学习外语十几年还是“羞于开口”,难道是真正的“害羞”吗?笔者认为不是,更准确地说是不自信,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参加继续教育的成人)基本上向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的发音好像不好”“我不大确定我的发音跟电视里不一样”,这其实就是语音评价标准问题。什么样的发音叫做“好”呢?作为非母语的外语学习,发音方面要与母语国家人发音完全相似是有一定困难的。如英语中的那股英式腔、美式调是我们中国人难以完全一模一样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是引导他们树立信心的关键。正确疏导学生,让他们了解纵使母语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发音上绝对不会完全雷同,更何况是非母语国家的人作为外语学习来掌握一种语言。不要因为标准过高而自我否定,导致信心缺乏,在后续的学习中焦虑重重。

所以外语语音教学重要的三大关键是:严格传授知识、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获得信心。外语语音教学中首先要严格遵守知识,充分让学生全面细致地掌握好发音及发音规则。同时要让学生对语音的好坏具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肯定自己,鼓励学生树立充足的信心。在知识传输、及时纠错的同时,应采用肯定的教学方式,不断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对自我外语发音的欣赏,喜欢上自己的外语发音。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对语音掌握的自信。

2 语法教学必不可少,但一定要掌握适度原则

谈及外语语法,现在存在两种相悖的观念。一些人认为语法学习至关重要。纵观我国外语教学之现状,特别是在英语教学,其中是高度重视语法。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中国的外语教育围绕语法深刻彻底多角度全方位地出题,研究透彻,分析入骨,以致于我们高中生平时训练的语法习题越来越精专,高深得连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对外语语法的掌握已经大大超过了以该外语为母语的人。我想更多的人学习外语是为了她的实用性,为了沟通、交流,以及查阅资料,那些过于高深的语法在现实使用中根本不被涉及。而且过分地偏重语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从语法的角度思考外语,什么都是语法先行,一看到句子首先就是分析其语法成分和时态,完全忘却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更不能自如地使用外语。外语的实用功能完全消失。于是一些曾经受尽语法残害或被此类现象深深促动而不断反思的人们举起了反对旗帜,他们完全否定语法学习的必要性,甚至认为一旦学了语法就不能掌握外语的实用性。他们认为外语学习根本就不应该学习语法,而是应该从听说读写等实操入手,在不断地练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外语,使外语成为自身的本能。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观念提供了论证:我们中国人不学中文语法,也能说流利的汉语。

其实将外语学习整个过程比喻成建一栋房子,那么语音词汇是他的砖瓦,语法是其钢筋铁骨。外语毕竟不是母语,这种毫无框架完全靠自然而然习得是非常困难的,除非在学生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完全置身于该外语环境,比如说到该国生活,那么在生活的过程中可能自然获得该门语言。毕竟我们生活在中文环境下,思维方式始终逃离不了中文的语序、语感。如果单单只靠一天几小时的时间来听说,很难掌握该语言的表意方式,更难顺利地获得该语言的语感,也没办法自然获得该外语的思维方式。那么,流利的外语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像中国教育体系中的语法内容,特别是英语教学大纲中对高考英语语法的设置编排,已经是走火入魔了。语法的教学内容要适度,即要全面覆盖常用外语的情况,又要防止其过分钻牛角尖,研究过深,而歪曲了学习语法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强调语法内容一定要适度、实用。注重语法的实用性,并通过实际运用、反复练习帮学生充分掌握语法规则,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快速反应。所谓熟能生巧,当这一内容体系反复被提起、运用,渐渐就形成了语言的框架。当这个框架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里,其语感、外语思维方式随之逐步形成。最后在运用的过程中不需要去重温语法条例而能迅速自如、正确用外语表达时,语法的学习就真正达到了他的目的。因此,外语语法教学一定要把握两大原则:内容适度、反复练习。

3 语用教学应当抓住重点,引导形成语感和外语思维方式

关于语用,指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指的是一切语言的使用,包括了听、说、读、写等一切语言实用行为。就是设置一种场景,安排一项任务,让学生需要使用该外语去完成。因此语用教学包括了听力、阅读、会话、写作等多项内容,其采取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语用教学中应当帮助学生把握好任务的中心,如听力的目的是听懂会话或演讲;会话要求达到交流的畅通,使自己的表达能被他人理解的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表述;阅读重在明白大意,把握中心意思;写作则是用外语构思、用外语阐述。同时,在语言实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语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语感的形成应当尽可能借助潜移默化的功效。最好是在外语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外语使用环节,让学生用外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完全用外语去思考,语感在此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例如阅读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理解用外语记录的文章。如果学生一遇到一两个新单词就马上去查字典,那就是重心错误。阅读的重点是要理解大意,而不是发现生字、查找字典。可是有些学生就是心里有个疙瘩,甚至认为一两个字不认识就会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试想一下我们平时看中文的报刊杂志,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生字,又有几个人会停止阅读去查字典呢?那几个生字对我们把我们把握文章大意又能有多大的影响呢?因此,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读懂文章,其潜移默化的功效是帮助获得语言能力、形成语感。当然,如果在完成阅读的第一任务时,还能辅助单词记忆更好。但对生字的学习一定是在把握大意之后。

又如外语的场景对话,尽量引导学生不要带着强烈的语言分析心理,特别是那种对外语表达的正误判断及语法研究的心态应绝对避免。引导学生抱着努力沟通交流的态度,明确交流的目的是要明白整个场景的对话,并努力使自己的表达能为他人所理解。这样语感才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交流中逐步形成,场景对话才能发挥其**效果。这里需提醒千万不要因为过于强烈地想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借助中文,很多人先把自己要意思用中文表述出来,然后再翻译成外语。这种方式严重阻碍了外语思维方式的习得。

外语教学范文第4篇

英汉进行体结构与起始阶段进行动作的表达 施栋琴

英汉V-R结构与非宾格现象 夏晓蓉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 王爱华

交际法教学中词汇的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 董燕萍

英语学习者词汇记忆差异个案研究 吴丽林

学生英语拼写错误分析 何安平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材料的选择 应惠兰,徐慧芳

试论翻译分析与批评的依据 徐莉娜

Gideon Toury翻译规范论介绍 赵宁

从高校外语专业博士点建设看翻译学科的发展 许钧

欧美侦探小说之叙事研究述评 袁洪庚

《当代句法理论手册》介绍 徐烈炯

读乔姆斯基《语言与思维研究中的进展》 程工

从功能出发,重在应用,兼顾理论创新--评Collins Cobuild English Series 任绍曾

英文摘要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 徐盛桓

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 周榕

论言语与行为的可观察性 李庆生

英语电视新闻导语的语步结构分析 赵福利

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文秋芳

英语成绩与成就动机、状态焦虑的相关研究 郝玫,郝若平

九十年代外语/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述略 武和平

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王银泉,万玉书

题型与听力测试的有效性 吴一安

关于机助自适应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效度、信度和施测效率新的平衡 朱正才,杨惠中

编后短论 艾言

现行高校英语测试中的问题 牛强

许国璋译论札记 郑延国

《语言共性论》评介 韩景泉

《语用学--理论及应用》评介 封宗信

"翻译研究"各流派的阐释与梳理--介绍Theo Hermens《翻译研究的系统论视角》 李欣

文化翻译研究的一部力作 林克难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第二批55本)

英文摘要

再评关联理论--从"后叙"看Sperber和Wilson对关联理论的修改 姜望琪

本刊被评为北京市"十佳"和全国"百强"高校社科学报

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 向明友

九十年代语用学研究的新视野--历史语用学、历时语用学和文学语用学 王欣

英汉语篇中指同表达的对比研究 陆振慧

断裂结构语篇功能的建构机制 郑守疆,韦汉

语类研究理论框架探索 张德禄

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 马广惠

话语联系语与英语议论文写作:调查分析 陈新仁

外语作文评阅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 左年念

英语论述文顶层结构与中国学生的阅读记忆 邹启明,童冰

任务语言教学法:概要、理据及运用 岳守国

英语惯用法的新变化 陈永培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视点--评石毓智的两本书 徐盛桓

《音系学中的推导式与制约条件》述介 张新婷

英文摘要

特指问句标记的类型学特征 何元建

句法运算中的广义推导 戴曼纯

英语中间结构的生成 韩景泉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句内照应词使用的区别 高原

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 熊学亮,王志军

学习策略与英汉阅读能力的发展--一项基于香港国际阅读能力调查结果的研究 许余龙

大学生英语冠词掌握情况调查 朱叶秋

中国学生英语冠词习得初探--一项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的研究 闫丽莉

大学ESL教师的教学法知识研究 朱华章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招聘兼职课题研究人员启事

外语教学改革要科学论证和放开搞活 高远

公共外语还有可为 周流溪

大学英语教学:问题与解决办法 吴树敬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呼唤观念更新 李守京

《含义:意向、规约和原则在格赖斯理论解释中的失败》评介 陈海庆,张绍杰

《流利性面面观》评述 张文忠

介绍《语法与概念化》 周红民

英文摘要

吕叔湘先生对我国语言对比研究的贡献--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 王菊泉

语篇基调与报章语码转换 王瑾,黄国文

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 李经纬,陈立平

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 胡壮麟

有生性在中学生英语心理谓词习得中的认知作用 张京鱼,张长宗,问小娟

NMET的反拨作用 亓鲁霞

汉英中介语拙涩现象分析 梁颖萍,赵安源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文体特征 刘立辉

语用模糊、会话策略与戏剧人物刻画 俞东明,左进

TAPs翻译研究的前景与局限 李德超

《句法与语用的界面--动态句法中的动词标示不足与概念形成》评介 王志军

我国色彩语码认知研究的一次突破--评杨永林教授的两本书 张金生

外语教学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动物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学者们对动物词语已有不少关注,但他们大都是就动物词语本身进行分析,阐述其产生、来源及文化内涵等,较少关注动物词语在教学中的的应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分析汉语动物词语,并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教授动物词语。

一、动物词语与中国文化

(一)动物词语具有文化附加义

汉语中的动物词语熏染着汉民族独特的文化色彩,其异彩斑斓的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形象生动地传递着文化,丰富着汉语的表达能力。

如果说“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含的特定民族文化信息。”那么,汉民族动物词的文化附加义便是指:一个动物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指称实物(主要是人)时所蕴含的反映汉民族特定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的文化信息。比如:

宝钗笑道:“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借狗嘴的肮脏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

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特定的动物词,便能使所要表达的形象更加生动。这不仅跟动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同汉民族文化打在动物词身上的文化烙印有关。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动物词通过“附加义”这一链条同动物文化彼此之间发生了关系,从而传达出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

(二)动物词语文化语义特点

1.约定俗成性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含的特定民族文化信息。”由此可见,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必须和一定的民族、文化相联系,它是特定的、社会约定的,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汉语中动物词的文化附加义是汉族人民心理上形成的一种约定:如以“鸿鹄”象征“志向远大者”,以“狮”象征“勇猛者”等。提到一个动物词,人们首先想到其所指,紧接着就联想到依托其上的主观感**彩和评价意义。

2.多重性

由于一种动物有不止一个方面的特征和习性,人们据此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以不同的含义和象征。因而同一动物词往往会有好几种文化附加义。如:“牛”有“吃苦耐劳”(俯首甘为孺子牛)、“愚笨”(对牛弹琴)、“固执、倔强”(牛脾气)等文化附加义。

3. 形象性

由于动物词打上了汉民族文化的烙印,因此,当它一旦进入语言交际,动物词的文化附加义就会以形象性凸现出来。如“××被老板炒了鱿鱼。”“炒鱿鱼”就是“被解雇”的非常形象的说法:人被解雇时,卷铺盖走人的样子就像在油锅里一炒就卷起来的鱿鱼,非常生动形象。

4. )时代性

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迁,某些动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如:“龟”,中古时,“龟”还曾是“长寿”的象征,因此古人说“年龄”为“龟龄”。在宋代,用“龟”来比喻 “胆小怕事的人”,如“缩头乌龟” 。而到今天,“缩头乌龟”、 “乌龟王八蛋”则成了骂人的脏话,是对人的极端不尊敬,极具侮辱性。

二、动物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动物词在汉语词汇中有着丰富的文化伴随意义,这些意义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老师应把动物词的文化伴随意义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习得了语言技能的同时对外汉语教学,通过学习词汇了解中国文化以更好得达到学习目的。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由易到难、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动物词语的文化语义教学,根据动物词语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看法:

1. 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动物词语主要有三大类,即基本动物词(鸟、蛇、鱼等) 、复合衍生动物词(地龙、比翼鸟、鲤鱼等) 和以基本动物词为中心构成的相关词语(望子成龙、鲤鱼跃龙门等) 。随着动物词语字数的增加,其文化语义往往越深刻,这就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由浅及深、由简单到复杂。对初级阶段或短期培训留学生应教高频常用的动物词语,重点以基本动物词为主;中级阶段可增加复合衍生动物词的教学数量,高级阶段可视留学生将要学习的专业需要,引入适当数量的以基本动物词为中心构成的相关词语。

2. 有选择地教

汉语动物词语中有相当部分源自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包蕴了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教学时不可能逐条讲解,应有所选择。我们认为选择的范围与原则有:

(1)故事性强的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例如:“画蛇添足、杯弓蛇影、指鹿为马”等,这些动物词语一般都是通过对历史故事、古代寓言等的概括、加工,用比喻或引申的方法构成的。把它们所由构成的“源”(即文化语义)说清楚了,词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也就自然而然说清楚了,同时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民族性鲜明的。汉语动物词语中所反映的褒贬善恶、观念评价,都是汉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经验总结,带有极强的民族色彩。教学时选择那些能够较强反映民族观念的动物词语,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如古老的中华民族信奉“龙”这一神物,汉民族自古把龙奉为祖先的化身,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龙”首先引申指帝王,随之又进一步引申指帝王的一切重要物品。其他引申词如:龙体——皇帝的身体,龙椅——皇帝坐的椅子。此外还有龙柱、龙骑、龙宫等。这些词语反映了汉民族的图腾崇拜。

(3)浅显易懂的。说解时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切忌做穷尽性的探讨,一切以帮助理解该动物词语的含义及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信息为准则,其它可略去不谈。

(4)古今差异大的。大多数词语千百年来相沿袭用,它们所反映的语言、文化现象因此也就必然会有一定的时代差异。教学时便要注意到古今语言的异同,适时加以分析、比较,以消除学生的困惑心理。例如前面提到的“龟”,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迁,其文化附加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古代是褒义词,而在现代社会主要带有贬义。

3.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教

关于这一点,我们赞同胡明扬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该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对外汉语教学,如果“在文化上和中国有不少共同点,相同方面就不必讲或不必多讲”,如果“在文化上和中国的差异较多,就有更多的问题要讲”。

不同的民族文化往往会赋予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相同的两种语言词汇在不同的民族中, 经常可引起相同、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的联想。在动物词汇上表现为:

(1)词汇相同, 文化内涵也相同,如wolf (狼) 在英语和汉语中都象征“凶狠”、“残忍”、“贪婪”。英语中有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汉语中有 “狼心狗肺”、“狼狈为奸”。

(2)词汇相同, 文化内涵部分相同,如英语中的mouse (鼠) 可用来指“胆小的人”, 汉语中也有“胆小如鼠”的说法。但在英语中, mouse 又可指“文静或羞怯的人”, 英语习语有as quiet as a mouse (静如处女);而在汉语中,“鼠”又可象征眼光短浅, 成语有“鼠目寸光”。

(3)词汇相同, 文化内涵不同,如在英语中magpie (喜鹊) 常指爱说话的人, 叽叽喳喳的人;在汉语中,“喜鹊”因有“喜”音而被看作吉祥鸟或报春鸟, 象征“喜事来临”。

(4)词汇相同, 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例如, chicken (鸡) 在英语中用来指“缺乏勇气的人、胆小鬼”;在汉语中,“鸡”没有这种内涵。

(5)词汇不同, 文化内涵相同,如英语中的horse (马) 常用来表示“埋头肯干的人”(work like a horse), “力大”(horse - power ) 。但在汉语中,“牛”却有着类似的联想。人们常用“老黄牛”象征勤劳、任劳任怨;用“壮如牛”表示健壮;“牛劲”表示力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比发现学习者母语和汉语词语及文化之间的异同,然后针对异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动物词语也是如此,根据其在不同民族中所表现出的异同,将重点放在那些差异性较大的词语中。

参考文献:

[1]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2]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杨晓黎.汉语词语对外汉语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2.

[4]李峻.从动物词汇看词语的文化差别[J].洛阳大学学报,1997,(3).

[5]李月松.汉语动物词语之国俗语义研究[J].汉语学习,2008,(6).

[6]刘彬.汉语动物词语的文化意蕴[J].学理论,2009,(20).

[7]周翠英.试论汉民族动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现代语文,2006,(3).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09 20:49
下一篇 2024-05-09 20:49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