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中国梦的作文
关于我的中国梦的作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梦是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在特殊状态下的思维与情绪活动。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出现后,推动了西方文艺美学的发展,在东方唤醒了人们对中国古代研究梦的兴趣。
关键词:梦境 创作
中图分类号:B8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引言
梦是人的欲望的想象性实现,是人的理想追求的乌托邦。在人类对于梦的文字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对原始人而言,他们认为梦与他们所相信的神的世界有着联系,梦来自神灵的启示。古人有云“南人不梦马,北人不梦船”之说,原始人由于认识的局限,将梦理解为鬼神的活动,是鬼神在人睡眠时与人沟通,传达天意,指点迷津。在我国殷商文化中的卜卦占梦,认为梦具有神性,人们都是为神所管理。在《圣经》里面也有关于约瑟为埃及法老解梦的故事,这都说明古代人对梦的重视。自古至今,人类对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人类对梦的研究和探索涉及许多领域,通过了解许多与梦有关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古代人类的心态、追求和思维方式。人类对于梦的探索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
二.梦的含义
梦是一个虚幻而又现实的世界,说到梦的虚幻,大部分人会想到梦中的奇妙,但却一个幻象。说它真实,梦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不能否认梦中的一切。
亚里士多德认为:“梦不是神的产物,而是清醒时大脑的思维。
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对睡眠中的刺激的反映方式,是人们窥探心灵之窗,揭露人们种种无法实现的愿望的途径。
《墨子.经上》为下定义说:“梦,卧而以为然也。”又说:“卧,知无知也。”什么叫“知无知”呢?毕沅注道:“卧而梦,似知也,而不可为知。”梦中仿佛有所见、有所闻,实际上并无知觉。
Domhoff等人则认为,梦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人民的一种特殊经历,这种“经历”非常真实,要运用各种感官来体验,尤其是视觉和听觉的运用,梦是对睡眠状态下认知体验的回忆,并将回忆报告出来。
做梦时大脑皮层的大部分处于抑制状态,只是一些孤立兴奋点在活动,这些兴奋点之间缺乏逻辑联系,这就构成了梦的荒诞性。但梦绝不仅仅是睡眠的副产品,也不完全是无稽虚妄的东西,它是人的睡眠处于浅层状态时的产物,是可以在清醒状态下描述出来的一种睡眠状态下的脑部活动,它是人的睡眠处于浅层状态时的产物,是可以在清醒状态下描述出来的一种睡眠状态下的脑部活动,它是现实生活的特殊继续,是现实生活的畸形反映,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特殊载体,是人的欲望的想象性实现,是人的理想追求的乌托邦,是睡眠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会影响到人民在清醒时的情绪。因此,梦是一种很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生理现象。
三.有关梦的理论
1.中国古代哲学家有关梦的理论
中国的哲学家早就指明梦是一种心理活动。《荀子・解蔽》说:“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杨注:“言人心有所思,寝则必梦,偷则必放纵,役用则必谋虚。”把做梦、任情驰骋想象和思想考虑并提为心理活动的三种类型,在神灵迷信和梦兆观念盛行的时代里,这些观点的进步性是不言而喻的。《周礼・春官・占梦》提出“六梦”的概念:“一曰正梦(无所感动,平安自梦),二曰噩梦(谓惊愕而梦),三曰思梦(觉时所思念之而梦),四曰寤梦(觉时道之而梦),五曰喜梦(喜悦而梦),六曰惧梦(恐惧而梦)。”这六梦之分,都是对梦现象作了心理分析的结果。
2.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理论
在西方对梦进行体统研究并且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首推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理论。佛洛依德认为,梦是人愿望的达成或者满足,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是一种清醒转头的精神活动的延续,梦的组成元素不只是一些表象,他们是一些真正的是在的精神体验。在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指出梦是潜意识的字我表现,潜意识被压在人的心灵的最深处,但它很活跃。他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是梦境本身,隐梦是无意识的欲望,释梦就是通过显梦来解释隐梦含义的过程。佛洛依德强调梦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来自潜意识。
3.荣格有关梦的理论
荣格是佛洛依德的学生,但是跟他的老师佛洛依德的理论有分歧。他的理论为丰富和加深人们对于心灵世界的人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荣格认为,梦是自然的产物,梦是幻想的、形象的、华丽的、复杂的、难以捉摸的、缺乏逻辑的。梦是潜意识所应用的一种原始的、象征性的表达方式。荣格特别强调,梦指向过去但也指向未来的属性,梦传给我们人类,又是我们所应遵循的向导。荣格重视梦的系列分析,他认为“梦是持续不断的。甚至清醒的时候也在做梦,只不过是在清醒的时候,意识的呼声如此之大,梦的低语便被淹没无闻罢了”。因此,他认为,梦的个别人洗意义不大,而梦者在一段时间内的梦的系列,则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着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
四、梦与文学
佛教典籍《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段经文,当年王日休注释“如梦”为:“其言如梦者,谓当时认以为有,觉则悟其为无也。”即使这样,梦作为客观现实世界在睡眠中漫无规则的幻化,毕竟和悠悠往事有着质的不同。但是文学创作不等同于哲学研究,对于作者来说,多点浪漫的梦的意念,可在很大程度东航,丰富他的笔底,没话他的文字,诗化她的篇章。
往事被当做梦来激发作者的创作热忱,是梦的奥妙之处;反之,把梦中诗一般的美妙景象,作为创作内容来写,则是梦的莫大功劳。梦中有所见,有思维,有悟想,有现实生活中无法碰上的美的意境和感受。从梦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以梦境作为创作的素材,从而在梦中激发创作涟漪,进而写出无与伦比的美妙篇章,这类垂范后世的文苑韵事,从古到今,几乎代不绝书,足见梦对文学创作所起的影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当年东坡居士《仇池笔记》卷下有《梦韩魏公》一则,道:“夜梦登令江楼,月色如银,韩魏公跨鹤来,曰:被命同列剧曹,故来相报。他日北归中原,当不久也。”文字简短明快,并且隐隐之中梦主人还认为其梦有着不久“北归中原”的暗示,真是件有趣的事。
梦境是无限的,飘忽的,作者正是抓住这种无限飘忽的梦境,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
五、总结
人类对于梦的探索从古代占卜梦预测未来到用实验方法研究梦,创造各种梦的理论和书籍已有四千余年历史。人类对梦的研究和探索,涉及文学领域。文学是人的心声,其源头一直追溯到人的意识。作家有的从梦中获悉灵感,有的在梦中完成自己的作品。作家在作品中会不自觉的暴露自己,他们的无意识连他们自己也不曾察觉到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佛洛伊德 《梦的解析》[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洪丕谟 《梦与生活》[M]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3] 霍尔・ 荣格 《心理学入门》[M]三联书店,1987.
[4] 刘文英和曹田玉 《梦与中国文化》[M] 人民出版社
[5] 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梦书》中华书局
[6] 刘文英 《中国古代的意识观念》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关于我的中国梦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梦想 微调查 引领 大学生 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22-02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发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由此向全世界昭示,中华儿女将把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那么,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如何正确引领大学生梦想起航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 从课堂微调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梦想
2013年3月,笔者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对经贸、信息、教科、计算机、理学等学院的253位2011级的大二学生,进行了“中国梦·我的梦”微调查(详见图表),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关注度依次是社会民生(社会文明)、民主法制(政治文明)、科技发展(物质文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对“我的梦”的关注度依次为安居乐业(责任心)、志向明确(上进心)、开阔眼界(好奇心)、注重当前(求实心)、乐于助人(关爱心),由此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的梦想是理性且实际的,对国家和自身的发展具有充满活力的正能量。
关注度 中国梦 关注人数 关注度 我的梦 关注人数
1 社会民主 112 1 安居乐业 106
2 民主法制 42 2 志向明确 64
3 科技发展 38 3 开阔眼界 40
4 生态环境 36 4 注重当前 32
5 文化教育 25 5 乐于助人 11
二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领大学生梦想起航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其主要内涵是:注重把握贯穿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性揭示中国实际的本质。其具体要求是:重视理论指导实践,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明确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际与尊重群众具有内在统一性。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五位一体”美丽中国的中坚力量,如何帮助他们把美好的梦想转化为实现?笔者理论联系实际,现尝试如下:
第一,针对大学生关注度高居榜首的社会文明和安居乐业的梦想,帮助大学生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了解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大政方针,特别是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并通过案例评析历届大学毕业生应聘或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更以的讲话坚定大学生实现其梦想的信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二,针对大学生提出的社会民生(社会文明)、民主法制(政治文明)、科技发展(物质文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文化教育(精神文明)中的不足之处,帮助大学生明确“五大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并通过案例引导大学生明确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民主法律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科技创新体制、文化教育体制的必要性和与时俱进的重大意义。如,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诸多不良作风的强烈不满,说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用人制度的改革和法律制度的配套,并引用的讲话坚定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在“新形势下,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脱离群众、****、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再如,通过介绍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动力之三大来源来充实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即一是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二是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三是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民族复兴,任重道远,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第三,针对大学生理性且实际的美好人生梦想所传递出的正能量——安居乐业的责任心、志向明确的上进心、开阔眼界的好奇心、注重当前的求实心、乐于助人的关爱心,教师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应通过案例讲解个体的美好梦想是各异、实在的,但汇聚到一起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引导大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培育“四有”公民,因此,大学生应将自身的美好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梦想交融与共,正如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关于我的中国梦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国梦 美国梦 欧洲梦 中国精神 中国道路
中国梦,是一个极为多义的象征性理念,也是一个有着特定所指的复合型理念。它体现了中国政治、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当代关切,也是中国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括性理念。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使得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失发生巨大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进退升降。改革获得了大量成果,积累了大量财富,全面提升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准,但也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如职务腐败、贫富差距、诚信丧失、环境恶化、食品危机、社会不公、弱势群体困境,等等。一系列新的矛盾需要化解,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需要理顺,这是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和必要代价。同志提出“中国梦”的总体理念,恰逢其时,意义深远。通过“中国梦”这一高度凝练的象征性理念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发奋图强,和衷共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梦想。
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无比渴望。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充满辉煌、苦难与胜利的民族集体记忆
中国梦走过曲折的历程,这是一个“辉煌—衰落—复兴”的三部曲。
中华民族经历过人类历史上震撼人心的强大繁荣和辉煌之梦,它是周秦伟业,它是两汉文明,它是大唐盛世,它是宋季富土,它是元朝拓疆,它是明代兴旺,它是康乾胜景…… 汉、唐、宋三大文明巅峰留下了永远的骄傲,中国梦的影响通过丝绸之路覆盖西域、中亚、罗马,盛唐中国则通过丝绸之路,欧亚联动,形成宏阔的东方文明圈,大规模移民潮流向中国,而大唐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容纳八方来客。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就是所谓贫弱宋朝,也是富甲天下,它的GDP总量占据当时世界的1∕3。而大明帝国的梦想是四海通商。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早80多年,而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则对中国充满向往,大量移民涌向这片富庶的大地。
那是中国辉煌的历史之梦。然而,这片大陆也经历了1840年以来的百年梦靥、百年抗争。战争、失败、割地、赔款,那是一个祸患频仍、灾难深重的百年,是一个民不聊生、备受的百年,一个悲怆而无助的“东亚病夫”的百年。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这个苦难民族的光明之梦、理想之梦,更是无数仁人志士、民族脊梁的信仰之梦、理想之梦和实践之梦。
在170多年的历史上,无数怀抱中国梦的先驱者,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为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前赴后继,勇敢前行。中国梦就是理想之火,信仰之火、奋斗之火和光明之火的熊熊燃烧。中国梦经历了90多年的建党伟业和60多年来的建国大业,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30余年来改革大潮,它迎来了全球的“中国热”。期待、追捧、向往和攻击、污蔑同在,成就、功绩和困境、问题共生。中国进入了改革的转型期、攻坚期和深水区。
中国梦的文化精神、哲学基础和理想色彩
对于每一个人,梦就是一种希望,就是一种向往,一种理想,一种对未来的希冀;对于一个民族,它则是集体的记忆,凝聚的共识,奋斗的目标,行进的方向,和为着实现那一梦想而生发的全民族的热情、动力、牺牲和担当。无论苦难、屠杀,还是战争、强权,都不能剥夺人类这一固有的“特权”。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梦构筑了最初的框架。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到20世纪席卷中国的革命、解放的热潮,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梦的基色。德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在他的代表作《乌托邦的精神》和《希望的原理》等著作中,思考了人类永存的这种未来性,创立了一种关于梦的哲学——希望哲学。他说:“期待、希望、向往,走向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意向,这不仅是人的意识的根本标志,而且当它们被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的话,也是整个客观实在内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希望和梦想的驱动下,人通过劳动积极解决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在人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将实现自己的本质而成为“完全的人”;世界也将消除异化而成为没有任何忧患和邪恶的理想世界,从而达到主观愿望和客观可能、主体和客体二者相互适应。这样,人类社会就将跨入充满人道主义的“具体的乌托邦”,也即人道化的“伦理社会主义”社会。他说的对,无论现实世界存有多少苦难、危险、龌龊和悲剧,人类永远地拥有未来,拥有希望,拥有梦想。
中国梦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条从未断流的古代文明的长河。虽然历经5000年的演变,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它弘浩博大,流丽万有;它克明峻德,修道以仁;它克己修身,励志图强;它劝学师圣,慎思明辨;它品德藻神,安本守诚;它阴阳相济,追求神人以和。而它的主流精神则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和而不同。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早期的代表《尚书》和《诗经》。这两部儒家典籍里充满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前进气息。如《尚书·尧典》里对先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功业的颂扬,《尚书·无逸》中周公对成王尽忠尽职的谆谆告诫,《诗经·公刘》、《诗经·生民》中描写的周部落诞生之初的创业艰难等。
孔子是大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梦想以周礼匡扶乱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以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人性中善的成分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易经·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便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德修身,以识养身,是中华人文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内核。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孔子的谆谆教导是历代中国人引以自勉奋进的精神支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宋代范仲淹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华民族一代代仁人志士追求家国理想的座右铭。宋代哲学家张载高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它可以作为今日中国梦的一个传统文化的注释,它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梦的一抹基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中国精神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人天和合,但其主张各自不同。儒家文化关注社会的治理,强调积极有为,追求由自我到天地自然的和谐,故而以人道为核心,推己及人,成己成物,尽心而知天。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自然观,政通人和的政治观,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商业准则,贵和尚中的社会哲学观,亲仁爱人的人道观,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观念等都是对西方文化理念的挑战与补充,构成了“中国梦”重要的哲学基础。
中国精神中更具当代特色的内涵是170余年来,中国一代代革新、革命的前驱者,探索中华民族的富强解放之道的思考和实践。晚清思想家魏源,是最早做中国梦的“梦主”。他编成《海国图志》100卷,广泛介绍西方知识,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试图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中华复兴的梦想。而最早怀抱“少年中国梦”的历史伟人是梁启超。他高倡“”、“共和”,以其辉煌的思想影响数代后人,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思想财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自成立起就自觉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崇高目标。在今天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梦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的形象概括,它特别体现了中国***人重温革命理想,呼唤新时代的崇高信念,表达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理想境界的人格力量和品德节操,以及勇于承担、不谋私利、富于牺牲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今天,中国梦的提出就是一次全党动员。它将进一步促进党内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民族力量,激励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蓬勃向上的爱国热情,释放新时代的正能量。
中国梦体现中国道路。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鲜血和头颅换来的历史经验。历史证明,一切舶来的思想、理念如果不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就必然困难重重,屡遭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所以,“中国梦”的形成不同于“美国梦”、“欧洲梦”,它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大国自近代以来历经外敌入侵与种种苦难,顽强不屈、坚持探索,从而形成的不同于美国、欧洲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民族梦想,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表达了一个曾经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图自强谋发展的愿望。它与崇尚个人主义、征服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体现为对财富与权力极致追求的“美国梦”具有根本区别,也与二战中遭受重创的英法等国家在对几百年殖民势力扩张与物质主义追求的反思中进行精神修复的“欧洲梦”不同。“中国梦”就是要带领中国人民远离落后挨打,走向国富民强,对外不称霸不扩张,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美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牺牲世界他国利益优先发展本国,无止境地获取和消费地球财富,以不到世界人口5%的人口消费了世界能源的1∕3,这种发展模式是世界资源所承受不起的,抑制与剥夺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权。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之梦的过程中注重主体之间“情感”与“关系”的良性建设,通过与他者的互动来协调自身行为,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主张共建共享、互利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天人合一”、“和实生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美国以过度消费自然资源、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中国梦”的发展观也超越了“欧洲梦”发展观所具有的狭隘性。“欧洲梦”的目标是要保护欧洲整体政治经济利益,维护世界范围内有利于欧洲发展的权利分配结构,甚至把捍卫一个完整的欧洲式生活体系也作为其政治性内容。说到底,“欧洲梦”的发展战略是既得利益策略,其发展观具有地区保护性与封闭性;与“欧洲梦”发展观相比较而言,“中国梦”的发展观更具普遍性与全局性。
与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梦想进程中所奉行的世界观不同,奉守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美国梦”的驱动机制是利益原则,其所谓的普世价值依据利益的权衡而具有选择性,决定了“美国梦”说到底是美国为自己的梦,“美国梦”的实现以无视与粉碎其他国家梦想为代价,其单边利益最大化的梦想必然带来更多的世界冲突与反抗,从本质上讲,“美国梦”秉持的是分裂世界的世界观。“欧洲梦”体现了对美国这种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世界观的修正,从二战中得到的挫败打击与负面经验引起欧洲对世界现代性的反思,转而关注世界的“可持续性文明”与全球福祉,主张融入世界各种彼此依赖的关系之中,“欧洲梦”的这种包容性、整体性以及世界文化多元主义的主张,在精神理念上与“中国梦”有某种程度的契合。然而,“欧洲梦”策略出发点是抵抗二战后堕落了的世界,而不是与世界达成积极的合作,从这点上分析,与中国对世界持有的“协和万邦”、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平等互助的梦想有一定的区别。
中国梦,多元汇一的丰厚内涵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中国梦。中国梦究竟是什么?中国梦是解放梦、建国梦、现代化梦;中国梦是民主梦、自由梦、之梦;中国梦是公平梦、富裕梦、成功梦、人民梦;中国梦是两岸和平梦,祖国统一梦;中国梦也是改革梦、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更是全球和平梦、世界大同梦……
中国梦有无数合理的答案,但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梦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强国梦”。中国梦是强国梦,强国梦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改革实现,所以它是改革梦、是民主梦,是梦,是法制梦,是发展之梦。实现“中国梦”还需从体制上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要解决干部腐败、贫富差距、社会诚信、生态恶化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高扬宪法的旗帜。一切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保证。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但要有勇气直面问题,也要有如何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其实现路径是“知行合一”,实干兴邦。无论是改革梦、法制梦、民主梦、富裕梦、强国梦、复兴梦,所梦所想,所念所寄,都必须靠脚踏实地、团结奋斗,靠实践探索,靠实干兴邦。“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中国还有许多现实问题没有解决,从发展程度来讲,与美国、欧洲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科学、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局面,还需要大力增强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从目前来看,中国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做到“知行合一”、实干兴邦,以身体力行的实践,丰富“中国梦”的概念内涵,完善“中国梦”的思想体系,以新的中国精神参与到世界发展的实践洪流中。
“中国梦”是人民梦,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幸福梦,具有重视个体普惠于民的本质。中国梦是人民的梦,百姓的梦,是每一个体和家庭的幸福梦,自由梦、富裕梦、安全梦和权利梦。是公平梦、成功梦,还是小康梦。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者的革命理论,极为重视无产者个体的幸福和自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宣称,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宣言》里,他们更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界定为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没有个人,没有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就没有共产主义。
中国有集体主义传统,而旨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既重视民族的整体利益,也不忽视个体利益。个人梦想可以推动国家发展,“美国梦”的魅力便印证了这个道理,美国体制体现了鼓励个人发展的优越性,人人有取得成功的平等机会,个人通过努力奋斗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容否认,“美国梦”机制给予了个人发展以相对较大的自由,同时,“美国梦”也并不绝对排斥集体主义,认为个体梦想的实现与国家梦想的实现相辅相成。同在一个西方文化体系下的欧洲文化强调人的独立、自由,注重个人的充分解放,欣赏个人能力价值在人群中的体现与个人天性的充分伸展,这种尊重个体的“个体观”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释放出个体的创造能力,有效地推动了英法等欧洲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西方文化的“个体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应该说,今日“中国梦”的内涵有意识地体现了对个体的重视与关注,摆脱了极端集体主义的束缚,在强调集体主义的同时不排斥个体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
“中国梦”为每一个中国人演绎“中国梦”指明了方向,“中国梦”的国家梦想由每个个体梦想、每个家庭梦想汇聚而成,它不仅以国家的名义而存在,也不仅仅作为对一百年来耻辱记忆的空洞回应而存在,它通过实现每一个国民的个人权利与个人福祉来实现。“中国梦”关注每一个公民个体在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环境等方面具体梦想的实现,尊重个体尊严,为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构建“健康的大国意识”或“理性的国民心态”。在“中国梦”的理念与实践中,个人发展的梦想与民族复兴的梦想指向一致。
中国梦是和平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中国国民形象的树立过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向世界展现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国民的风范。我们应该既保留传统礼仪中亲切、和谐、敦厚、诚信等良好传统,又有发展中大国国民开明开放、自信进取的现代风范,用宽容、豁达、开放、开朗的心态包容世界。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文化梦”。中国梦是文化中国之梦,文明中国之梦,是在全球重建中国形象之梦。在“美国梦”逐渐褪色、“欧洲梦”仍在探索的关节点上,“中国梦”的提出是在避开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弊端,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先进模式,综合中西文化的优点,发展出的中国对世界想象的一个理念体系,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是对具有普世性的中华文化价值观的通俗化表述,是一种国际化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人类共识。“中国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历史性体现,对中国文化价值观作出了世界性的新诠释,并参与世界文化秩序的重构,寻求在全球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中国之梦”蕴含着一个在经济上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博大浩瀚的文化蕴含、开放进取的文化品格、崇尚和平的文化理想的由衷愿望。作为中国形象在文化层面的投射,“文化中国”意味着在文化上全面传承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对话与交流,广采博纳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充满魅力与活力的中国形象。
中国是世界历史中唯一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不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无论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是实现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建设和谐社会,都需要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历史上形成过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这一方面与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有关,另一方面更在于中国的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对周边民族和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间的对话交往成人类普遍价值的今天,一个新的“文化中国”应该是一个统一的但同时又充满魅力的多元文化竞相发展的中国,一个热爱和平、尊重人类所有文化价值的中国。一个热爱和平,富于创新,豁达、开放、理性的“文化中国”必将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信赖与尊重,也必将早日实现和平崛起的民族理想。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两岸同胞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共同的梦。最近会见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强调,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真诚希望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
指出,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想起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梦想。“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旋律,成为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
连战先生则明确提出“一个中国、两岸和平、互利融合、振兴中华”16个字的未来发展方向。他提出:“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化解争议”,推动和巩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态势。“交流协商共荣,强化同胞情”,通过“互利融合”的过程,使两岸从“搁置争议”到“求同存异”与“求同化异”,最后到“互利融合”的阶段,使两岸交流更为深化。在两岸政治分歧存在之际,两岸一方面“分工治理,相互尊重”、加强合作、谋求双赢,另一方面展开探讨、累积共识,建立一种“平衡、对等、有效”的政治架构,对两岸未来稳定发展与和平将极有助益。连战特别强调,两岸同胞“振兴中华”这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提升民众福祉,发扬民族尊严”,共同期待一个自由民主、繁荣富强,两岸和平统一的中国梦。
守望相助,携手共进。中国梦也是全世界8000万华人华侨共同的梦想,是洗净百年屈辱,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切祈望,是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普世理念的精神纽带,也是全球中华同胞沟通交流交往的现实桥梁。
中国梦是“美丽中国梦”、大美生态梦。“中国梦”是“美丽中国梦”、大美生态梦。“美丽中国”的说法一经提出,立即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转折时刻的创新理念,它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美丽中国梦”首先是一个生态理念,经历了30多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树立新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生态文明的实践,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古老中国恒久美丽的千年祈愿。
“美丽中国梦”不仅是一个生态理念,而且是更宏伟、更长远的文化—文明理念。生态问题绝不是孤立的自然和环境问题,而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文明形态。而美丽中国梦的内涵,除了美丽山川、美丽江河,还必然地包含着美丽社会、美丽文化、美丽人生和美丽心灵。
“美丽中国梦”,是一种精神,将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美丽中国梦”,是一种境界,它标志着中国又踏上了一级新的台阶;“美丽中国梦”,是一种信念,它是华夏子孙万世不移的共同信念;“美丽中国梦”,更是一个目标,一个宏伟的、惠及子孙万代的远大目标。
“中国梦”是“环球同此凉热的”的世界大同梦。从孙中山到,“天下为公”四个字,代表着中国人的天下梦,大同梦。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秉持“大同世界”的梦想,中国梦是“环球同此凉热”、世界为公的“大同梦”。
对于当代这个动荡的世界来说,国家之间、种族之间、地域之间、不同之间的摩擦与争斗从来没有停止,战争与恐怖主义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而和平、和解、协和万邦、和睦相处的和谐精神则是处理各国各民族相互关系的**选择。中国对于当今世界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推进力量,是全球和平、安宁和人类幸福的创造力量。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鼓噪“中国”。在美国人看来,正在崛起的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野心勃勃的大国,其目标是主宰亚洲”。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媒体中,来自经济的威胁、粮食的威胁、军事的威胁、环境的威胁、文明的威胁等种种来自中国的“威胁”纷纷出现。2001年以来,与“中国”一脉相承的“中国崩溃论”又粉墨登场,国际社会有另外一种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识,即“强大但不确定的中国”。事实上,形形的“中国”和危言耸听的“中国崩溃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的对立与西方大国的霸权心态是产生“中国”与“中国崩溃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远远不及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多。
不同于西方文化“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特点,“中国梦”秉持“求同存异”的理念,追求世界的和谐相处,承认并接受世界的多样性。中国文化是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中国文化正是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而逐步形成的。由于中国地域宽广,中国文化自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是中华大地不同文化融合的产物。历史上的“汉唐气象”正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开放博大的体现。那些富于创新,充满创造性的民族与国家,无一不是胸襟开放,广采博纳,善于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华的。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停滞与衰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丧失了这种开放气度的结果。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以开阔的胸怀,广泛吸纳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中国分享世界,让世界参与中国,懂得学习他国长处并与之和平相处,不是一厢情愿地改造他者,而是兼顾他国利益,谋求共同发展,以积极的姿态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世界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这就是中国的世界梦——大同梦的深刻内涵。
中国梦,历史之梦,现实之梦,未来之梦。中华民族共同编织的伟大的复兴之梦。
然而,实现梦想的道路和实践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社会转型期、改革的深水区、发展的瓶颈期、惩治腐败等顽疾的攻坚期。中国梦并不都是美丽的玫瑰色。中国梦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梦,它充满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案,不同的主张,不同的“主义”,甚至充满怀疑、反对、争辩和斗争。腐败丛生,利益集团固化,贫富差距拉大,民生问题频出。我们依然行进在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我们依然需要以百倍的勇气,最大限度地动员所有的中国力量,投入到中华民族的新一轮长征之中。
今天,公民社会崛起,网络化移动化等新媒体技术带来公共空间迅速扩张,文化多样性,价值和思想多元化,激发了全社会强劲的政治参与热情。这种参政议政的民利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公民需求。它关乎中国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幸福梦”能否实现,每个人对当下的和长远的生存质量——能否喝上放心的水,能否呼吸到清洁的空气——的严重关注。中国梦并不都是宏篇大论,高头讲章,它就是这样“一碗水”、“一口气”的具体和实在。
中国梦的实现在于凝聚和激发改革创新、扭转乾坤的中国力量。今天,勇于做梦的中国公民越来越多,渴望对公共事务发言的普通公民越来越多,他们将自己梦想的“小日子”与国家梦想的“大政治”直接联系起来,亲身投入这一“做梦”的行列。人们清晰地感受到,很多生活难题,或多或少都与责任政治的缺失有关。人们强烈地反对形形的贪腐、无能和不作为。的确,执政党已经深刻认识到长此以往,这会招致“”的结局。
参与民主政治,是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大国的最可宝贵的民族热情,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现代国家迈向富足强盛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中国***作为代表中国人民当下与长远的根本利益的政党的执政基础。
1930年1月,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年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它深情地展望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关于我的中国梦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梦想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245-01
1 梦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引作用
梦想是一个人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追求与向往,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尽管各自的梦想可能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梦想会在我们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为我们提供奋斗目标、前进的动力以及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在我们迷茫时给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面对挫折困难时给予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梦想决定了人生走向何处,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有些事却要选择地去做。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其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毫无目的性,这样的人将会像是失去灵魂的幽灵一样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而一个有科学梦想的人,他的行为则都是以其梦想为中心而努力拼搏,最终会取得成功。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梦想形成的确立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有价值的、能够始终指引我们前进的梦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实现其人生价值是极其重要的。
2 大学生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
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有一个科学的、有价值的、能够始终指引自己前进的梦想对于自身的成长成才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未来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梦想才是最科学的呢?对自身的发展才是最有益处的呢?
评判一个梦想是否科学和有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能够顺应时展的趋势,是否能够助推个人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行贡献力量。因此,大学生的“个人梦”要与祖国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梦想之花在祖国前进的道路上绽放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个人之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也是最能够顺应时展的趋势并助推我们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行贡献力量的伟大梦想。在2013年的五四讲话中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而中国梦的本质内容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因此,综合以上观点,只有当我们的个人梦能够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融合,我们的个人之梦才是有价值的,才是符合时代前进脚步的,才是科学的有意义的。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喻成一艘航行的小船,梦想就是为航行提供动力的船帆,而中国梦就是承载梦想之帆的浩瀚大海。
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当代大学生都是朝气蓬勃的有志青年,尽情描绘着属于自己的梦想画卷。同样当代青年学生更是血脉相承的中华儿女,民族复兴是其共同的梦想。时代在变,青年人的使命在变,精神风貌还是在变,但是内核是不会变的,这就是自觉地把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融合为一体。如果说革命年代青年人的使命是救亡图存,那么今天就是为实现中国振兴而奋进。因此只有当大学生的个人之梦符合中国梦的本质和内涵,才是进步的,才符合历史前进的脚步,那么其未来的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其一生才具有价值和卓有成效。
3 大学生如何践行“中国梦”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实践中大学生应该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融合。然而,可能有学生会认为中国梦可能过于宏观,而个人梦想有时好像太过实际,与中国梦相比太过渺小,会不会与中国梦不太贴近?实践中怎样才能将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呢?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关系问题,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国梦离不开千千万万个人梦想的支撑。通往梦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鲜活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比如焦三牛、蔡程程等同学毕业后毅然决定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定扎根西部最艰苦、最平凡工作岗位,去实践自己的报国之梦。也有毕业生放弃待遇优厚的城市的工作岗位,矢志报国,成为一名驻守祖国边疆的普通的战士来实践自己的报国之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将自己的个人之梦与中国梦相融合,以青春铸就自己的中国梦。由此可见,其实中国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并不是需要我们去做一些轰轰烈烈的感动所有人的惊天事迹,而是要求我们在普通岗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学习和工作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最扎实之路。青春是闪亮的,梦想是美好的,任何为梦想打拼的人都是可敬的,穿透历史深处的存在感和责任感,将个人梦想与家国之梦结合起来,闪亮的青春为实现中国梦而跳跃,而中国梦又为实现个人价值提供无限可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明晰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后,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架起通往梦想彼岸的桥梁呢?我认为要深刻认识提出的“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把握好“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的内在联系,真正懂得梦想要靠踏实劳动、不懈奋斗去实现,积极践行对当代青年提出的要求,志存高远、增长知识、勇于创新、矢志奋斗、锤炼品格。实践中要注意首先做到志向高远,要敢于放开眼界,不要在意一时的成败与得失,困难与挫折,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为全社会和整个国家做出贡献就需要在青年时期立下鸿鹄之志,并且为这一梦想去不断努力和拼搏。其次要谨记脚踏实地的去实现自身的梦想,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在实践梦想的过程中一定需要我们去实践并付出努力,崇高的梦想需要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去奋斗拼搏,离开了实践和拼搏梦想只能是空想,永远也不可能变为现实。最后要认清梦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艰巨并且曲折的过程,在现实中,要有勇于面对和战胜困难、曲折和失败的勇气和信心,要正确对待梦想实现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充分利用顺境由于面对和战胜逆境,这样才能最终体会到完成梦想的巨大幸福。梦想的实现需要大学生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勇于奋斗的决心,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树立起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不断在实践中磨练自身的意志和毅力,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能够学有所成,思有所悟,问有所得,行有所获并且不断奋进。最后,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让我们向青春问好,向青春致敬。
关于我的中国梦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梦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 自由 平等 成功
一、 引言
翻阅移民国家――美国近400年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梦(American Dream)”自始至今都贯穿其中,是一个被美国人普遍接受的信念和意识形态,也是众多移民向往美国的原动力。不同时期美国人的美国梦在美国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美国作家笔下,我们可见到充满理想化的美国梦,物质主义至上的美国梦,更有反映其幻灭悲剧的美国梦。在美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以她们特有的笔触同样在描摹属于她们自己的“美国梦”。
二、 美国梦的内涵
当怀揣着“重建伊甸园”理想的第一批清教徒移民搭载“五月花”号轮船横渡大西洋,在北美大陆登陆时起,美国梦便在这片“希望之乡”生根。
开创今天美国主流文化先河的第一批清教徒移民因不满教会的旧俗,逃离宗教破害,告别欧洲,前往北美大陆,期望在***“净化(purify)”教会,建立自由的国家。他们提倡简单、务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奠定了美国梦的基础,形成了个人主义、平等意识和勤奋工作的文化精神。
“美国梦”体现了美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人人都能生活得更美好、更富足、更充裕的国度,人人以其能力和成就获得相应机会的梦想。”[1]美国梦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并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美国梦就是个人至高无上的各种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满足。这种对个人价值和成功高度肯定的观念集中体现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也就是说,美国梦包含几个主要因素,即:在美国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勤奋,通过自我奋斗,白手起家,创造财富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不是显赫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美国梦的精神在《独立宣言》中进行了确认,其被清晰表述为:“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2]因此,自由、平等、民主、成功是美国梦的灵魂,靠勤奋、智慧由下层至上层的社会阶级的跨越是美国梦的外在表现特征。在美国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从本杰明・富兰克林、西奥多・罗斯福到美国现任总统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我们看到了理想化美国梦的典型范例。然而,梦终归是梦,美国梦也不例外,表述的理想并不代表完美,美国梦的追求,也伴生了负面的影响,无论是过度物质主义的追求导致的快速致富的投机风气,还是美国政坛暴露的金钱游戏,更有西进运动中本土印第安人的鲜血,美国铁路上的华工血泪,种族主义的偏见,都显现了美国梦的虚幻和狭隘欺骗性。正因为务实与虚幻并存,富有争议性,美国梦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也不例外,那么这些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又是如何在她们的作品中表达“美国梦”的愿景的呢?
三、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美国梦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对于美国文学与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她们身为美国人也有着与主流文化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一样的美国梦。然而,在美国这样一个种族成分较为复杂的多民族移民国家里,白人主流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由有色人种构成的少数族裔处于从属地位和社会的边缘地带。少数族裔女性群体更是一直被消音、被置于“边缘的边缘”境遇之中,毫无话语权,更无人关注她们的美国梦,只有她们自己以独特的方式编织着的美国梦。来自不同族群的少数族裔女性作家正是通过创作的作品表达了相同的美国梦愿景,形成了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独有的魅力。
首先,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美国梦表现为“对自由的渴望”。长期以来,作为少数族裔和女性群体的一部分,“在父权制和帝国主义之间、主结构与客体形成之间,妇女的形象消失了……”,[3]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深受来自种族主义和父权至上的双重压迫之下,对自由的渴望尤为迫切。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非裔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在《他们眼望上苍》中成功描写了女主人公珍妮为摆脱传统习俗的束缚,争取独立做人权利、获得自由而不懈努力的一生。珍妮的追寻过程体现了美国梦对自由的崇尚。被称为“美国最耀眼的黑人传记女作家”玛亚・安吉罗在《我知道笼中的鸟缘何歌唱》中通过详实地讲述自身经历,告诉人们美国黑人妇女艰难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一个南方黑人女孩在面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力时的痛苦和困惑,展现了作者宣扬人文精神,反对种族歧视,呼唤自由的心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中描写了黑人女孩儿佩克拉对拥有一双蓝眼睛的渴望,而最终导致人格分裂而成为异化形象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种族主义摧残的控诉,实为对自由的向往。而其另一部作品《宠儿》则通过描写女黑奴塞丝在只身躲避奴隶主循踪而至时,为了使女儿摆脱做奴隶的宿命,她毅然结束了亲生无辜生命的悲惨故事,表达对自由的无助渴望。在掀起美国华裔文学发展高峰的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谭恩美的笔下,无论是《女勇士》还是《喜福会》都描写了第一代移民为逃脱封建压迫而远赴重洋去追寻自由的美国梦。
同时,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美国梦更加强烈地表现为“对平等的诉求”。她们既有对种族平等的呼唤,又有摆脱性别“他者”的附属地位的主张,并通过对觉醒的女性的刻画,表达了两性平等与融合的期盼。
出生在西部非洲、被贩卖到北美为奴的费丽斯・惠特利于1773年发表了《关于宗教和道德各类主题诗集》。她的诗歌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和宗教精神。女诗人在诗作中对自身特殊的经历进行了描述,并在诗歌中写道,“我们黑色人种曾遭人白眼,他们的肤色被魔鬼漂染。记住,基督徒们,黑人虽黑如该隐,也能高尚典雅,登上天堂快车”。这些诗句反映了黑奴女诗人直面白人种族主义、反对奴隶制和主张精神平等的真切宣告。生于旧金山唐人街移民家庭的黄玉雪,以《华女阿五》引起美国主流文坛的关注,我们在她为米尔斯学院做的演讲时所说的名言中,“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分子不等于低劣,除非你愿意如此。相反,你要使它成为你著名的标志”,可以洞察出其对种族平等的诉求。日裔美国诗人加勒特・洪果在评价《女勇士》时说道:“70年代中期对于亚裔美国作家来说,最重要的事件也许是汤亭亭《女勇士》的出版和随后的畅销。该作品的文学成就和热销在简短而轰轰烈烈的亚裔美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小说副标题‘群鬼之中的一个少女的回忆’激起了大家对在美国的一个亚裔女子个人经历的关注,画出了神话意识,它似乎能给许多无名女子以力量,而且可能给我们的文化的任何消声了的‘他者’以力量,不管其背景如何。因为《女勇士》打破了关于女子属性和华裔美国女子属性的极度沉默,在出于对民间传说、家史和个人沉思所想象出来的历史和神话的‘他者’之中重新排列了民族和性别的位置。”[4]而谭恩美则以极强的抑制力、敏锐的观察力、机警的文字,在《喜福会》中描写了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华裔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被美国化了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体现了作家将“自我”与“他者”形象进行互动的过程,表达了对白人强势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和主流文化的男性中心主义父权传统的性别歧视的双重反抗意识,以期实现平等的愿望。新生一代作家伍慧明以她的处女作《骨》初露锋芒。“《骨》的故事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故事情节围绕梁家展开:妈和利昂以及三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莱拉、安娜和尼娜。同其他许多华裔美国小说或其他许多移民作品一样,《骨》关注中国第一代移民与他们生在美国的后代之间的矛盾与和解:一方面要求承认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美国文化,另一方面要求承认他们的中国文化传统。不过,伍慧明回避了两者必居其一的选择,而是采取对两者的包容,尽管很难保持平衡。”
另外,“对成功的追寻”也是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美国梦表现。她们通过作品中塑造的觉醒的女性实现独立,靠自身的个人奋斗获得成功来表达美国梦的愿景。妇女主义提出者艾丽丝・沃克在其代表作《紫颜色》中通过刻画女主人公西莉被、被压迫到被唤醒,到女性独立意识的确立,再到最终获得事业成功,受到尊重,都表达了作者对成功的赞誉。黄玉雪的代表作《华女阿五》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女性如何与有着重男轻女思想的父亲进行抗争、追求女性独立、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取得成功,从而实现了美国梦的故事,被称为“所有对美国华裔生活感兴趣的人所必读之书”。[6]《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价它是“有强烈吸引力的记叙文,不仅因为每一页充满勇气和幽默,而且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典型的华人家庭成员如何适应美国环境、投入到美国的社会生活中去而不失却他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化传统的精髓”。另一位新生代华裔女性作家任璧莲在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中,描写了以张家人为代表的一代华人移民追寻成功的故事,被誉为华裔作家描写华人追求“美国梦”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伍慧明在《骨》中塑造了一个善于进行跨文化对话、富有同情心、办事能干的成功华裔典型,美国梦的实践者。不同族裔的女性作家正是通过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表达着共同的向往成功的美国梦。
四、 结语
美国梦体现了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美国人的中心意识形态”,[7]在这一意识形态熏陶之下,在美国主流文化的浸染之中,少数族裔女性作家身为美国人,自然心怀美国梦,虽然她们的族裔属性和性别身份使得各自表达美国梦的方式不同,但她们的美国梦愿景却有着相同的内涵,那便是对自由的渴望、对平等的诉求、对成功的追寻。这些少数族裔女性作家通过个性的创作,成功跻身美国主流文坛,是在接受主流文化主导的现实下,遵循美国文学对美国梦主题关注的传统,并体现着美国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 James Adams. The Epic of America [M]. Boston:Brown Little, 1931. P404.
[2] 裴孝贤编. 美国历史文献选集 [M]. 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85. P1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