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趣课堂笔记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第1篇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作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着。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情世俗。这部文学名着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水平,是一次巨大提升。因此,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红楼梦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红楼梦读书笔记1《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第1篇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作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着。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情世俗。这部文学名着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水平,是一次巨大提升。因此,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红楼梦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红楼梦读书笔记1《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读书笔记2《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由胜而衰的过程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揭示了封建末世的人间百态。

其中元春省亲、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经典情节,充满了诗情画意,被广为传诵;所塑造的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稳重端庄的薛宝钗等大量人物,形象丰满,风采各异。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令人抚怀感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令人永远难忘。

透过他们的人生遭遇,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悲欢离合、命运浮沉的人生大戏,更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的人物之多、场面之盛,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掩卷沉思,泪水长流。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用最优异的成绩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红楼梦读书笔记3在这个周末,我把《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粗略地读了几遍,一部中华公认的鸿篇巨著,让千百万人研究探讨的文学作品,就着这样让**草的读完了。

《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明清历史画卷。

在《红楼梦》中,我认为林黛玉最为悲惨,林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肚鸡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对于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我认为重要因素是:林黛玉的清高个性,她的清高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洽”,她的自卑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黛玉是这样的可怜,然而宝钗是那样的无情。宝钗,堂堂公侯之女,堂堂千金大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难道她不明白当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变成了宝姐姐便会大失所望,便会把她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会叫她情何所堪。也许她根本没想到原本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也会落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当我合上《红楼梦》后,不禁感叹:“真是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每阅一回《红楼梦》,便多生一种人生的情怀。”

红楼梦读书笔记4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金银珠宝,住着华丽堂,谁曾想沦为贱民,他人皆谤?

宁荣二府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我沉思良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婪和欲望,因为嫌弃乌纱帽太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些人妄想不劳而获,可是最终却被送进了铁窗下。

权力的争斗,社会的黑暗,导致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

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遥远。我沐浴在党的春风中,生活在新中国,我是多么幸福啊!

红楼梦读书笔记5这个暑假里,我十分认真地阅读了名著《红楼梦》。我想,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所以我发表的任何评论和感想都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指点。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故事情节十分曲折,主要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美爱情故事,反映了那个年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还叙述了荣国府和宁国府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

虽然有的同学对我说,读《红楼梦》不读死人才怪。但是,我仍然热忠于它,热忠于它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我爱故事中的主人公,尤其是爱故事中的“凤姐”,――王熙凤。

大家都知道,王熙凤在故事中扮演的是一个反派角色。可是,我仍然喜欢她。这并不因为她美丽的外表,而是因为她的才能。王熙凤是荣国府炙手可热的管家婆,王熙凤凭着她的万人不及的聪明才智和猴一样的敏锐和精灵,征服了贾家上下人的心。王熙凤办事十分泼辣,因此,在贾家十分有威信。

但是,人无完人,这样的精明能干的女子到底也不完美。王熙凤的不贤良和弄权舞弊,也遭到了世人的严厉谴责。但是,事实上,曹雪芹却十分同情这个使人毛骨悚然的“杀人犯”。为什么?

这谁也不清楚,也许只有问早已长眠于地下的梦阮了,然而,最后,王熙凤的身体因不堪精神上的折磨,也就很快垮了下来,她的心理就是变态的,最后的那次精神病发作以及她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变态,都是薄命所致。

其实,王熙凤的本性并不坏,她每有恶念,莫不是有人推波助澜,趁热打铁,就只能她孤军奋战,是不会有那么多人冤死的。但是她一有善念却总是事与愿违,徒劳无功。

红楼梦读书笔记6《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读书笔记7在课本里学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那一段,也看了关于课文的电视剧,来来去去,倒对这以前不怎么感兴趣的《红楼梦》生出些兴趣来。于是找书来翻了两翻,却也有了些感受。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第2篇

一、利用古诗词导入

课文的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精彩的导语,是奠定教学基调、营造课堂气氛、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的有效手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偏爱于用古典诗词作导语,折一枝红杏而引来满园春色,掬几朵浪花而激荡一江春水,感觉受益颇多。例如在讲授《故都的秋》时,我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赞美秋天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大家齐声朗诵,热情高涨,仿佛把醉人的秋色带进了课堂,“赞秋”自然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

二、利用古诗词解析文意

语文教学,对文意的理解和赏析容易流于形式,泛泛而谈。大而空的分析和说教,不仅单调枯燥,其结果也常常如过眼烟云,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恰到好处地穿插运用古典诗词,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给课堂带来清新怡人的春风。比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如何理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句话的含义,我引用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等佳句,学生兴趣盎然,文言的学习一扫往日愁云,第一次有了诗意的绽放。屈原的《离骚》学习难度较大,如果在疏通词意的基础上,借用较为浅显的古典名句来对应解释,可以化繁为简,相得益彰。例如可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对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对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等。寥寥数语,简洁明了。

三、改写诗词,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古典诗词曲转化为自己笔下的文字,是一条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如我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改成一首小诗——《甜蜜的忧愁》:“巴山夜雨敲打骤急的鼓点/声声催问何日方是归期/委屈的是西窗下的红烛/灯花滋长难言的寂寞/但两相依偎/却是眼中不变的风景。”我把它打印在字幕上,学生兴致很高,他们发现原来烂熟于胸的古诗,竟也能变成如此生动而具有浪漫气息的文字。我建议把李清照的《一剪梅》改成一首现代诗,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不禁大吃一惊,其中佳作,真是层出不穷。有一学生这样写道:“荷花残了/秋意凉了/盈盈细步/独上兰舟/云中的飞雁/邮寄相思的信笺/又传递远方滚烫的心意/西楼的月光下/孤独的人儿彻夜未眠/流水是两颗心的泪泉/总也割不断的愁/搁在眉头/又放在心头。”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我们还能再苛求什么,它胜过洋洋千言的讲解。

四、灵活运用,提高写作能力

古诗词在指导作文训练时亦可大有作为。继承古诗词的极致,不只在于记忆的多少,更在于使之成为源头活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把古诗词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学生很受启发。首先是语言的美化功能,强化古诗词的应用,可以打破作文程式化的语言模式,为行文镀上亮丽的光泽。优秀的作文,常常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古诗文基础,写作时总能信手拈来,给读者“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审美享受。其次是对主题的升华功能,古代诗歌中的好多哲理诗本身就是点石成金、升华主题的好素材。例如“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适用于“志存高远,投身社会”的主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适用于“志行高洁,保持本真”的主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适用于“奉献社会,不求回报”的主旨。恰当的引用诗句,无疑会给文章锦上添花,提升作文的思想品位,进而增加得分的“亮点”。

再者,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体验到古诗用时更有趣。带学生春游时来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扫墓遇雨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来了新同学“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让诗走进生活,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如此,在简单应用中得到无穷乐趣,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第3篇

一、以演讲为动力,激发学生阅读内需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我们学校语文课堂的一个传统项目。为了能将这一活动更好地开展下去,我要求学生在演讲前一定要写好演讲稿,并且一般会提前两周布置演讲的题目,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广泛阅读,并写好演讲稿。不同内容的演讲,可以促使学生对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有意识地阅读,借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如:我曾让学生用《某名人,我想对你说……》这一题目进行演讲。在演讲稿写作方面,要求学生选择传主的一些生活细节,通过“我想对你说”这一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传主的敬仰之情。要完成这一任务,同学们必须对传主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因此定向阅读传记作品成为了他们的必需。任务布置后,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他们从图书馆借来了很多名人传记的书,如《乔布斯传》《坡传》《传》《贝多芬传》等等。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他们每天都在阅读自己喜欢的名人传记,对名人的认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认识肤浅到理解深刻,并且通过诉诸文字得到思想的升华。例如有一位同学在读了《贝多芬传》之后,写下了《贝多芬,我想对你说……》演讲稿,他在此之前对贝多芬的了解仅限于知道贝多芬是一个聋子音乐家,在得到作业题目后,他认真地把《贝多芬传》读了好几遍。通过阅读,他系统地了解了贝多芬的人生历程和丰硕成果,并选择以贝多芬的童年生活为切入点,借写童年的不幸,来表达对贝多芬的不屈与坚持精神的敬仰。正是通过阅读《贝多芬传》,他了解了贝多芬坎坷的人生和不屈的灵魂。这次演讲活动,不仅丰富他的文学知识,而且激发了他的志气,培养了他健康的人格,更增强了他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与信心。

二、以作业为契机,激发学生阅读动力

为了让学生有动力,有兴趣读书,我常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乐意去完成的作业,但这些作业需要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后才可以完成。例如,我在上完《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后,布置了这样的一道写作题——《李白与酒》,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必须引用李白关于酒的诗句,并写出李白的豪迈之情。李白,他们非常喜欢;酒,融入了浪漫元素。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讲特别有吸引力。题目一出,学生便跃跃欲试,但又苦于腹中存墨不多,搜索枯肠也找不到太多的写作材料。于是很多同学一放学就去了图书馆,他们从图书馆借来了许多颇有价值的书,如:周勋初的《李白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黄玉峰的《说李白》、薛天纬的《李白诗歌解读》、胥树人的《李白和他的诗歌》等,有的学生在看了好几本关于李白的书后才动笔写,感慨之情跃然纸上,文章中不乏视野宽广、富有灵气的佳作。如果没有这次的作业,学生可能不会或者暂时不会如此深入地研究李白。如果学生没有对李白进行定向阅读和扩展阅读,不可能写出这般精彩的文字,更不可能有这般深刻的认识。这样,课外作业成了绝佳的教育契机,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力与创作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文学品位,丰富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以研究为桥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古代诗歌的教学,还是现代白话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其它学科的辅助和渗透。本人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五年以来,尤其注重在语文教学时和其它学科相结合,从而体现知识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此,我简要地说说音乐和美术这两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文化;音乐;美术;语文

一、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用歌曲导入课文

随着MP3、手机、电脑等现代化设备的普及,不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听歌曲几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用歌曲导入课文进行教学,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选自《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用歌曲《枉凝眉》或《葬花吟》的播放导入,使学生不仅了解这两首曲子的歌词是曹雪芹本人的诗作,也会被曲中的悲剧气氛所感染,进而去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对学习这一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在教学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可以播放歌曲《月满西楼》来导入课文,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对学唱这首曲子和学习歌词也产生了兴趣。而歌词本身就是这首词的原文,如果学生学会歌唱这首歌,就恰好完成了对整首词作的背诵,达到了一箭双雕的学习效果。诸如此类,《荷塘月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都的秋》等篇目可以分别用歌曲《荷塘月色》、《好汉歌》、《晚秋》等导入,这里不再赘述。

2.配乐朗读或背诵

学生天性喜欢听音乐,喜欢唱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牢牢抓住这一特点,适时诱导,把他们学习的心思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教学一些抒情性散文时,我们可以用轻音乐来进行配乐朗读。如教学《囚绿记》、《葡萄月令》、《动人的北平》等。在学习一些古代散文时,配以古筝。二胡等古典器乐演奏的音乐来诵读。如教学《师说》、《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等。在背诵较短的诗词时,还可以根据大家熟知的旋律为诗词配曲进行歌唱,熟练后自然而然地就背会了诗词。如《卖报歌》、《心愿》、《牧羊曲》、《敢问路在何方》、《三月里的小雨》等歌曲,它们的歌词字数简短,曲调悠扬,很适合于给大多数古典诗词配曲。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效率,也活跃了语文课堂的气氛。

二、美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象形字的学习

象形字在所有汉字中比重虽然不大,只有200多个,但它是构成其它汉字的基础。因此,如果明了了这些象形字的含义,就可以推知好多汉字的意义。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象比画出来的,所以运用美术的方法理解和学习象形字就更为简便。如“首”字,造字者只用几根头发和一层头皮来代表头盖,用一只眼睛来代表整个面部,合起来指人的头颅;“企”字的象形是一个人和一只脚,特别显出这个人在脚上用力,因而有“企望”的含义;“鼠”字则特别显出老鼠的一张大口,里面有两对锋利的门牙,还有浑身的毛和长尾巴,人们一看到这个字,就不会猜成它是其它什么动物了。更多的象形字在《字源》中有详细解释,我不再一一列举了。

2.用图片导入课文

图片最大的特点就是醒目,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片导入课文,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一下子就把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可以是现成的美术作品,若有条件,也可以播放幻灯片。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播放或展示关于秋景的图片进行导入;教学《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可以展示出画有亭子、江水、船只、苍天、人物离别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到离别的情境中;在教学《小狗包弟》时,可以播放或展示几组关于狗的图片,提问学生喜欢哪类狗,进而引导他们去关注文中小狗的命运等。

3.用简笔画指导背诵和理解文章含义

简笔画学起来比较简单,在教学中用起来也很方便。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具有一定的简笔画水平,将会对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和理解文章含义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时,我在黑板上依次画出了山、鸟、鱼、草屋子、树木、桃子、李子、村落、炊烟、狗扑、鸡的形象,使学生在3—5分钟就完成了这首诗歌的背诵,效果很好;在教学《游褒禅山记》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山、院落、石碑、山洞的形象,据此,学生不仅知道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的同学甚至用了几分钟就把文章的前两段背诵了下来;再如,教学《鸿门宴》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主要人物的座次,在旁边标注了人物的名字,学生根据已有的地理知识,再加上教师的讲解,把项羽高高在上、目中无人、飞扬跋扈的形象理解得较为精准。诸如此类,在指导背诵《望天门山》、《涉江采芙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画面感极强的诗词时,均可运用简笔画指导学生进行背诵。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第5篇

一、留心生活,学会观察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

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练写随笔,积累素材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有个学生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随笔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三、课外阅读,学会迁移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四、模仿范文,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五、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六、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09 20:49
下一篇 2024-05-09 20:49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