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论文论文范例6篇

思想政治论文论文范文1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将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首先,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如说从屈原、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冯子材等历史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操能够深深地鼓舞学生,激发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奉献祖国的思想品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思想政治论文论文范文1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将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首先,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如说从屈原、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冯子材等历史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操能够深深地鼓舞学生,激发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奉献祖国的思想品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慎独”、“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等等都是大多数高职学生身上缺少的意志品质。再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荒于嬉”可引导高职学生专注于学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将相和”、“和气生财”的主张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识大体顾大局意识、协调好人际关系、达到利益双赢不无裨益。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众多文化遗址、发明创造、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时刻提醒着子孙后代要继往开来,刻苦钻研,不断创新,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方法

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文化教学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内容中,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又可以用实例增强教学的效果,避免干巴巴的说教。比如在教育学生要刻苦学习、爱岗敬业时,我们给学生讲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风貌,让学生讨论颜回所乐为何事,引导他们专心投入学习,体会忘我的境界。也可以讲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孙康“囊萤映雪”;杨时“程门立雪”;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孔子“韦编三绝”;祖逖“闻鸡起舞”;等等故事。并以一些当代的励志人物做典范,让学生看到从古到今成大事者都能克服惰性,战胜自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明白“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在讲到人生态度、人生目标等问题上,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诸子百家的学说,对比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体会传统思想文化的奥妙。结合当前青少年中的非主流思想,给学生讲“竹林七贤”的故事、讲王充和范缜的故事,使他们了解到历史上的非主流思想和人物,让他们比较古今非主流的相同与不同,鼓励他们的想法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很重要。我们向学院相关部门积极申请举办传统文化讲座、聘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定期登上学院的职大讲坛,为学生呈现一场场精美的文化大餐,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编排、表演优秀传统文化节目,以话剧、戏剧、电影、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比如说庄子“鼓盆而歌”的话剧、三十六孝故事等;组织阅读传统文化书籍等活动,读后组织学生开讨论会,谈阅读心得。向学生大力推荐国学网站,鼓励学生业余阅读,力求使得传统优秀文化深入学生心中,让高职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能得到触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期从思想到行动上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改观,同时能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次,开展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在给学生灌输“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之后,以“我做孝子30天”的活动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让他们坚持在30天内,每天为父母或其他长辈做一件尽孝的事情,从而体验古人的孝道思想和守孝三年的不易。再比如对于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体验,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每天休息前做自我反省,将反省的结果记录下来,作为下次课堂讨论的内容。对于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做到“礼”(现实中的礼仪规范)与“仁”(内心的自觉维护)的统一,同时让学生讨论实践心得,互相学习,在生活中将好的做法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细致观察学生的进步和每一项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好的做法予以推广,收到了极好的成效。

作者:徐盛雷张宏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论文论文范文2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主要存在以下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种观点认为,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体系,是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诸成分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广义和狭义来解释,“根据规律的定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可以得出,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并经过高度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最根本的规律。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

第三种观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为出发点,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即由教育者的主体期望同受教育者客体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50。

由于人们的立足点以及思考方式的不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明确,所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很难达成完全共识,但是相对而言,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从规律的定义出发引申出来的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现象。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有多少相互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或矛盾,就有多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存在。”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究竟有哪些,对其如何进行分类,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学术界已对此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并形成了多种观点。有的学者直接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做了层次划分;有的学者则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角度来描述,有的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角度来描述;也有的学者并没有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从其他方面思考,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概括

张蔚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可以概括为依据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党的事业的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目的任务、教育内容、方针原则、方法艺术、改进创新、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以保证无产阶级事业胜利进行。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工作演变和派生而来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能代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概括

有些学者并不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进行了概括。王建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有三条,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包括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分析规律、自我同一规律。张耀灿、陈万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三大规律: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层次的划分

有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层次划分,如李玉深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有外部与内部规律之分,外部规律可以概括为: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所决定,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并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服务;内部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规律,即灌输、疏导、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黎群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之分,基本规律就是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具体规律有两类,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部非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另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事物相关联的规律。陈成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规律,简称为适应超越律。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很多,具有全局意义的有三条,即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协调控制规律。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服从与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协调和控制多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规律;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规律;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相统一的规律。”51还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教育,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预期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方向目标可控律、主体客体认同律、规范影响选择律、事理统一增效律、需要行为引导律、内化反复渐进律。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视角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思考和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宽阔,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哲学领域去研究,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有的学者则分析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等,现归纳如下:

(一)从哲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从哲学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联的实在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首先和主要是在哲学生成过程中形成,它跟其他规律一样是人类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生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它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和发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践行和表象。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哲学品质主要有三点,在本体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在认识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人脑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固有的本质联系的理论抽象,它具有主观性;从辩证逻辑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联系的范畴和发展的范畴,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二者同构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完整的科学的认识。从哲学领域研究,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在哲学那里就是这样被建构起来的:作为世界观意义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和作为方法论意义存在的由这种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所得出的认识结果——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从哲学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有利于我们更好、全方位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二)从全球化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中,人和社会、人和世界、东方和西方的关系呈现出新关系质态,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应与时俱进,遵循自身特殊的规律。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特殊规律主要包括四点,第一是动态平衡规律,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与植根本土张力之间以“现代化”为支点保持的一种互动平衡。第二是和而不同规律,即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是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冲突与融合的矛盾发展过程。第三是开源引流规律,即一方面挖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的、能够与现代文明相衔接的东西,将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用当今全球思想政治教育之优秀成果丰富、扩展、淘洗、提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第四是整合超越规律,即本土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全球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中互补共生、综合创新、批判构建,形成自己富有生机的个性特色,更好地在全球化时代起到规范社会活动、调整人际关系、升华人格境界之功能。

(三)从特定层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通篇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规律,如有的认为“情感互动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双方的信息传递也是双方情感互动的过程。采取适当方法积极引导情感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有的学者专门对“适应超越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认为适应超越规律就是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从受教育者的现有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发,又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践的时代要求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不断完善的规律。有的学者则重点谈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等。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运用

尽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可以正确运用规律。如果遵循了规律,按规律办事,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那么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如何遵循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术界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充分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发挥其作用的首要前提,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必要条件;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思想政治论文论文范文3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世纪之交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任务,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提到了全党的面前。1999年9月,党中央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年,党中央又召开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工作和群众中去,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错误东西的干扰,才能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这段话概括起来就是: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我们党始终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1.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可靠保证。我们党要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解决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证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生产力包含两个基本因素,即物的因素(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和人的因素(劳动者、管理者等)。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是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生产力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物的因素只有被人所掌握、只有与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劳动技能,二是人的劳动积极性。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人的劳动积极性,取决于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劳动态度、事业心和责任心等。事实证明,人的思想要素在生产力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工作,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工作。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提高了,就会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是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工作,它同发展生产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2.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我们党要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出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促进作用的先进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国社会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思想政治基础,导致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进而引起社会的动乱。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通过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用***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首要任务,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只有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和群众,才能动员和激励广大党员和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是在***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就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四项基本原则在各项文化事业中得到贯彻,使我们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能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巩固人民民主服务。对于文化事业领域中任何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和行为,都要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给予教育、批评、引导和必要的斗争,以防止和克服各种不健康的、错误的思想对文化事业的侵蚀。

3.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证。我们党领导的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要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就要坚持党的宗旨,努力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想问题、办事情、搞改革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衡量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是否成功的根本尺度。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振奋群众的革命精神,主要要靠党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人们的思想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有说服力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解决干部群众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对于群众的思想疑虑和困惑,应当满腔热情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消除疑虑,提高认识;对于群众中的模糊认识,要作出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的说明和解释;对于群众中的错误思想,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和批评,加以纠正。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的要求

同志关于“****”的重要思想,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基于对国内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作出的战略性思考,为我们党面向新世纪进一步巩固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按照“****”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包括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抓紧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

1.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对当前亟需进行理论引导或说明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宣传,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理想信念教育,历来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一致性,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必须努力把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理论性,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群众所乐于接受,能够回答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能够在群众的工作和奋斗中不断发挥精神支柱的巨大作用。要通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宣传教育,通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使广大党员干部将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上。要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最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结合起来,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把弘扬社会正气与惩治不法行为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统一发挥作用。

2.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围绕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关心他们的思想问题,选准工作的切入点,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

把讲道理与办实事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善于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为群众着想,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团结、动员、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充满活力,收到实效。

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尽快扭转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局面。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企业、农村、学校、科研院所、街道和其他基层单位,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解决好把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的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来进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进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社区建设、提高市民素质来进行。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我们的全部工作就有了最广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发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者,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如果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甚至,违法乱纪,只能损害党的形象,败坏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

3.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更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

要在观念上创新,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冲破旧观念的束缚,积极接受新事物,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和创新中提高,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思想政治论文论文范文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其核心目标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政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具体地讲,就是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在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的过程中,我们曾经走过一小段弯路。正如金耀基1998年指出:“我们不会不注意到,中国内地这个华人社会的高等教育,自1949年之后所推展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根源的社会主义教育,它有系统地清除资本主义(以美国为主)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的(被认定为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这种认知确实揭露了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脱节甚至人为制造对立的状况,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关系。这种反思自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开始,时至今日,学者们仍然十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补、互动、互利性,进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重要生长点,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了解,特别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增进学生对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与认同。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同承担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之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又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之窗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可以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思想作为论据,而且可以在适当的内容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论据,以此丰富教学内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两者功能的内在互补性,更新教育理念,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优势,找准结合点,充分展现合力育人功能。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需要内容对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注重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其中。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可以实现内容上的完美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盘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诸多育人的宝贵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如在“原理”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契合深化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如从古代神话的开天到女娲补天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人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渴求。通过神话故事的推介激起学生学习与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思想介绍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习惯,增进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某种“抑商”倾向,但在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上,中国古代先哲也形成了自己的“经商之道”,并积极探索经济运行规律。如春秋末年的“范蠡认为物价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预测的”。他指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揭示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中国古代的经商之道与价值规律虽表述形式稍有不同,但实质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崇尚大同理想,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不能忽略诸如“大同理想”一类的重要社会理想资源。如《礼记•礼运》中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及近代康有为、孙中山等分别阐扬的“大同理想”,尽管他们的大同理想有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的某种痕迹,但其在中国社会形成较为广泛的影响,是中国本土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理想的典型代表,其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存在内在契合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充分挖掘其中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通过两者的比对、分析,建立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不仅通过马克思主义自身的逻辑证明马克思主义,还从西方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资源,拉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学生的空间距离,缩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学生的时间跨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在育人化人中的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需要载体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创新传播载体,即不断创新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具体而言,要注重实现口语表达精致化和演示文稿即PPT展示精美化。口语表达精致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充满智慧的宝库,在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接过程中,要注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方式现代性的双重转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现代语言展现古典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与奇效。口语表达可以采用古文的方式,但要做适当的解释,否则,学生没有听懂,起不到交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做好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的结合,展现出其历史的生命力与思想的深邃力。PPT展示精美化:现代化条件下的教学往往借助PPT的手段,PPT具有易保存、易共享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在课后可以下载PPT,考前复习会阅读PPT,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PPT展示精美化不仅体现在制作的精细与美工上,还应注重将现代艺术元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有机结合,在PPT平台上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灵动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需要理性批判

大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恢复其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自主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发挥理性思维的批判作用。教师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学会用理性批判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讲到历史观时,涉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引入历史上现实存在的、且争议较大的人或事,如清末帝后之争。有的同学可能将清朝的灭亡归结为慈禧一人之过,甚至将中国近代的受欺压、受的悲惨史实归到慈禧一人头上。一方面,允许学生积极思考,开动头脑,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思考“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的作用”转到思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让学生从人物的批判到封建制度的批判,并在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正确对待封建制度中的优秀文化。除了在课上引入中国历史上的人与事外,还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若干观点,如讲人的本质时,引入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非善非恶论等,一方面,介绍他们思想中的合理之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他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并与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说加以对比,进一步指出强调阶级社会中人性是具有阶级性的。

五、结语

思想政治论文论文范文5

1.缺乏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平台从农场本身的特点来讲,由于农场的地域较为辽阔、管理方式较为粗放、的构成较为复杂,再加上农场不同于其他的企业,其既要有企业的责任,又要有道德责任,因此国有农场在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时候,工作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国有农场的管理人员要努力寻求一个工作平台来推动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政治思想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曾经接受过政治思想教育,那么这个人的思想状况、精神状态都是比较好,因此其在工作中也表现得更为积极;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过政治思想教育,那么这个人得思想状况、精神状态都是非常差的,他们在工作中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大局观念。从当前农场的发展形势来看,很多国有农场缺乏工作平台,这就不利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农场管理人员缺乏政治工作意识在国有农场发展过程中,农场管理人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农场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如下:严格控制正常生产、带领职工完成工作任务等。现阶段,国有农场的管理人员将注意力放在了经济利润上,他们并不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这项工作。很多国有农场的管理人员都缺乏政治工作意识,因此国有农场的其他的思想觉悟较低。当前,越来越多的国有农场开始设立了政治思想教育部门,但是这些政治思想教育部门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这就阻碍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在于国有农场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此项工作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也不能提高农场的经济效益,因此他们不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国有农场没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越来越多的在思想上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国有农场的长远发展。

3.较为单一的工作方法目前,虽然有一部分国有农场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它们在开展此项工作的时候仍然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方法,这就没有提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由国有农场管理人员统一安排时间,然后组织内部到大会堂进行学习。再加上国有农场管理人员自身的思想水平较低,因此他们仅仅是宣读一些相关的文件,到宣读完文件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结束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导致内部职工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最终没有产生教育效果。

4.不重视培养职工的创造性在平时的工作中,国有农场的管理人员要积极引导、鼓励每一位,但是如果国有农场的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经济利润,那么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会越来越低。国有农场管理人员这种错误的观念会让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抵触的心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管理人员会采用“说教”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深入到的实际生活中,因此这些理论知识并不能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国有农场的管理人员仅仅给安排了固定的工作任务,他们并不重视培养的创造性,这就会让感觉到工作内容较为枯燥无味。

二、解决国有农场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国有农场负责人要带领学习领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部署,深刻认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同时国有农场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1.国有农场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国有农场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可以推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国有农场发展过程中,政治思想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政治思想工作也可以推动国有农场的改革。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国有农场要将生产经营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保障国有农场的稳定发展。国有农场的管理人员要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并且其还要加强与内部其他之间的联系,了解到每一位的思想变化,帮助每一位解决他们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减少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障碍物。

2.管理人员要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方法国有农场在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国有农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实际特点来确定合适的教育内容。只有确定了合适的教育内容,才可以真正转换的思想观念,久而久之也可以提高的凝聚力。同时在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管理人员要引导职工认识国内的方针政策以及国有农场的发展状况,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对进行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这样做可以在的心中树立起责任意识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当前很多国有农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较为落后,这种落后的方法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了能够改变这一局面,国有农场要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与切身的经济利益相结合起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构建合适的政治思想工作制度当前国有农场由于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因此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为了能够将这一问题解决掉,这就要求国有农场要不断健全运行机制,推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运行机制为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缺乏运行机制,那么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始终处于无序的状态下。因此国有农场管理人员要构建合理的运行机制,加快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步伐。

4.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拓宽政治思想工作的渠道国有农场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国有农场要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利用企业文化来感染每一位。然而在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要将国有农场的实际发展状况作为出发点。再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因此还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在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全体的正能量。国有农场要将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表扬内部的模范人物。通过先进示范,让其他学习榜样身上的价值观、道德观,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总结

思想政治论文论文范文6

要想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就要看看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政治上混乱、军事上诸侯国互相征伐。自从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地位一落千丈,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各国为了在众多的诸侯国中得到一块生存之地,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大国不断崛起,先后出现“春秋五霸”。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犯上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种情况下,周代从文王武王及周公等人时期传下来的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了,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①]这段话中孔子所说的“天下无道”的情形就生动地描绘出了春秋时期混乱的政治局面。

随着礼乐制度的崩溃,人们的道德也逐渐沦丧。春秋是一个讲究实力的时代,凡是讲实力的时代,道德都是没有市场的。

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孔子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造社会的政治思想。

二、孔子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为了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恢复文武时代的统一局面,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以下四点内容。

一、要建设优秀的领导阶层。

孔子很注重政治生活中领导阶层的作用,他要求领导者必须首先在道德和修养上作出一定的成绩,否则就无法领导下层的民众。同时,孔子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两个阶层,即“君子”和“小人”,这里的“君子”和“小人”的意义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君子”和“小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孔子这里讲的“君子”和“小人”实际是分别有两层含意,第一层含意是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君子”指领导者,“小人”指被领导者;第二层含意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和道德低下的人,“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低下的人。例如: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这里的“君子”就是指领导者。“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③],这里的“君子”也是指领导者,“小人”则指被领导者。而大部分时候“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低下的人。而这两层含意也是有着联系的,孔子认为领导者就必须有道德,即在道德上也应该是君子。道德低下的人即“小人”就应该被道德高尚的人即“君子”所领导,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④]。这些在《论语》中是没有明确表示的,需要我们在读《论语》的过程中细细斟酌。

那么,领导者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是要道德高尚,必须“以德治国”即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共”通“拱”,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用天象比喻政治生活,领导者如果实行德治,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自动围绕着你转。在这里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⑥]孔子就是用道德来感染众人的,因此,孔子虽然没有在世俗政治上拥有权力,但在精神上却是一个领导者,孔子也正是希望那些在世俗政治上拥有权力的领导者也能像他一样,通过高尚的道德来领导民众。

其次,领导者要带头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作用。鲁国贵族季康子曾经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法,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⑦]领导者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另外,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⑧]领导者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季康子还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治国之道告诉孔子,他建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⑨],而孔子却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⑩]这里的“君子”指有道德的领导者,而“小人”指被领导者,从这三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康子是一个行为不端正,贪得无厌,并且政治头脑简单的人,他虽然居于君子之位,却没有君子之德,而孔子通过批评季康子提出了领导者应身先士卒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方能治理好国家的道理。

二、孔子提出了领导者治国的正确方略——“以德治国”。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1]在这里,孔子举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针——以政令和刑罚为核心的“法治”与以道德和礼仪为核心的“德治”。孔子在比较这两种治国方针后认为法治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德治”比“法治”更有优越性,因为德治能使民众有知耻之心,从而在心中树立一个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荣辱观,这样民众在做某件事之前就会先用自己的荣辱观去衡量这个行为,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符合礼法的决定。通过德治,民众不仅明白了是非,而且也会了解到领导者的用心良苦,从而达到“有耻且格”的目的,这就是孔子的德治思想,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取信于民。子贡曾经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孔子认为“信”是治国的最基本的因素,是高于经济和军事的,他这番话说明了“取信于民”在以德治国中的重要性。二是要教化民众,孔子认为,如果人民在经济上得到富足,就会追求安逸的生活,而人之所以为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欲望,更要有精神上的提高,这也是领导者进行“德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必须对民众推行教化政策。冉有曾经陪着老师孔子到卫国去,孔子说:“庶矣哉!”冉有问老师:“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说:“教之。”[13]古时候由于地广人稀,诸侯国君们大都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多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人口多了,那自然是首先让民众在物质生活需求上得到满足。在物质生活需求上得到满足之后,就要进行孔子所谓的“教”,即教化,使民众在精神上有一定的提高,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从而达到“以德治国”政治理想。

三、孔子所提倡的“德治”的精神内涵是“仁”

孔子讲领导者要以德治国,而以德治国的方法是贯彻以“仁”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4]可见,“仁”是离我们不远的,而且,似乎一伸手就可以够得着,但他有同时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15]孔子又不是仁者了,他一会儿有“仁”,一会儿又没有“仁”,这是这么回事呢?我们仔细品读《论语》后,方才恍然大悟,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6]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但很容易被忽略的字——“欲”,而在“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中孔子说他只是“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也是一个“欲”的意思,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孔子的“仁”,这个“仁”不是一个头衔,说某某人是个仁人,而是一种心理欲望和实际行动,这也是孔子“仁学”中最关键的,正如公西华所言“正唯弟子不能学也”[17]。孔子对“仁”的解释,最精彩的莫过于对子贡、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和樊迟这六个学生的讲解。子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8]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9]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0]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21]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22]子张又问孔子“五者”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23]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24]樊迟还有一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5]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的核心是“爱”和“礼”,要以爱心对人,时常替别人着想,要以礼法克制自己,行为言语要谨慎,类似现代政治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孔子在这里看似是在教育自己的学生做人的方法,而实际是他的一种政治设想,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孔子讲的“君子”有两层意义,孔子教他的学生做有德之人,即“君子”,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26]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从政还有什么困难呢?孔子认为这种人就应该走上领导岗位,而由这些拥有“仁”的君子来行政,就必然会实行仁政。

四、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治国工具是“礼”

孔子是一个十分懂得“礼”的人,据说他小时候就把礼器当玩具玩,《史记》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27]可谓天赋异秉。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28]孔子对于夏礼、殷礼都很精通,但他认为夏、商、周的礼仪是一代比一代进步的,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9]“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30]。可见,他认为周礼是最为完善的。

“礼”是周代典制的重要内容,“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31]。也就是人类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的习惯法,这些习惯法在进入王政时代后,被领导阶级加以整理改造,形成比较系统的制度,于是,夏有夏礼,商有商礼,周有周礼,“礼”成了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保证,而“礼”经过了夏商两代的改进,到了周代,经过周公的系统化,成为更加完善的一种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见于先秦典籍《仪礼》之中。周礼的基本精神是“在各种典礼、仪式当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贤愚等社会范畴,界定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具置,协调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2]。到了孔子时代,周公所作的“礼”已经彻底崩溃了,社会进入了“天下无道”的时期,孔子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站出来,用一种“虽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力图改变社会现状,这种精神是我们后世子孙们所应该敬仰和学习的。

孔子要用“礼”来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子路曾经问老师:“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33]子路觉得老师有些可笑,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要想“正名”确实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他问:“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这“名”怎么正呢?孔子对子路解释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34]所以说,孔子认为“正名”是治国的首要工作。所谓“正名”,就是建立一个名实相符的社会,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职,不得僭越。齐景公曾经问孔子为政的方法,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5]即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孔子要建立的是一个秩序合理严谨的社会。因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秩序混乱、礼崩乐坏的社会,季孙氏曾经用八佾的规模在庭院舞蹈,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四十六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大夫,只能用四佾,他用八佾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发出一句响彻古今的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36]可见,当时礼制的破坏程度有多么厉害,也正因此,孔子才提出“正名”的主张。

其次,除了“正名”之外,孔子还提出要以“礼”为行为规范的思想,即“齐之以礼”的思想。“礼”的实行有两条缺一不可的途径:一是自下而上的途径,孔子在教导他的学生子贡时说为人要“富而好礼”[37],在教导他的学生颜渊时说要“克己复礼”[38],在教导他的儿子孔鲤时说“不学礼,无以立”[39],这就是说民众自己本身要以“礼”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0];二是自上而下的途径,即领导者要以“礼”治国,即孔子所说的“上好礼,**易使也”[41],“上好礼,**莫敢不敬”[42]。领导者以“礼”为行为规范,民众就会效法,国家就会稳定,从而达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将孔子的政治思想概括为四大块:首先,要提高领导阶层的素质,要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去领导民众,而不是让像季康子那样的人居于领导岗位;其次,在治国方略上要以德治为根本原则,而不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再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以“仁”为精神内涵;最后,要以“礼”为国家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反对越礼的行为。这四点是联系的,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这三点的实行都有赖于领导阶层的素质的提高。而且这四点是联系的,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这三点的实行都有赖于领导阶层的素质的提高。

孔子虽然已经逝去两千多年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后世子孙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应当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并予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①]《论语·季氏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

[②]《论语·季氏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

[③]《论语·阳货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④]《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⑤]《论语·为政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⑥]《论语·为政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⑦]《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⑧]《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⑨]《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⑩]《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11]《论语·为政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12]《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页。

[13]《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14]《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15]《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16]《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17]《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18]《论语·雍也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19]《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20]《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21]《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22]《论语·阳货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23]同上。

[24]《论语·雍也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25]《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26]《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27]【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新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38页。

[28]《论语·八佾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29]《论语·八佾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30]《论语·泰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31]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32]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33]《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34]《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35]《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

[36]《论语·八佾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37]《论语·学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38]《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39]《论语·季氏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

[40]《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41]《论语·宪问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42]《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4页。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01
下一篇 2024-05-13 09:01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