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叙作文范文1
【关键词】东北民间故事;叙事策略;叙事时间顺序;倒叙;插叙;预叙
【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4-0005-6
民间故事属于叙事文学的初级形态,相比于文人创作、尤其是小说形式及理论成熟后的1 9、20世纪的中外小说那种精心构设而言,其叙事策略有明显的单纯和重复特点,但却不能因其单纯或重复而得出其文学价值粗劣的评价,它不仅作为文化现象,就是在叙事策略方面也存在着值得研究的诸多问题。
俄国理论家普罗普1928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首开叙事学研究先河。在当时,俄国****之风大盛的总体形势下,他在思想资源上与****同出一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而选择的研究对象却意外地朝向与俄国****研究材料距离很远的民间文化,这种选择的原因虽未能见到普罗普自己的说明,但可以推测,就是因为他看到这块土地上有可耕之处。
就普罗普看好民间故事作为研究对象的选择来说,我们起码可以从中发现几个问题,作为我们研究东北民间故事叙事策略的理由:其一,中外民间故事都有着互相沿袭和影响,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改写现象不足为奇,也就存在着结构主义最感兴趣、最容易解释的“规则”。普罗普是从“功能”角度人手并得出结论:民间故事只有7种角色、31种功能。这恰恰就是因为民间故事的重复现象明显,“规则”也容易总结析出。而到了后经典叙事学那里,已经发展为解构主义学派的希利斯·米勒还是着眼于“重复”在做文章,这说明了,重复这一现象,本身就应该是叙事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从而民间故事在普罗普之后也不应该因其叙事策略单纯而不被叙事学注意。其二,民间故事的生命,与其叙事策略密切相关。民间故事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长久流传,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叙事策略单纯,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值得从叙事学角度研究。其三,普罗普对叙事学理论的首建之功已成定论,但他的民间故事形态研究只着眼叙事功能,存在一个被保尔·利科尖锐指出的缺陷,就是忽视时间问题:“普罗普从不考虑他的功能在什么时间中接续。”利科的观点启发我们,应该注意民间故事的叙事时间研究。
现在我们回到本题——东北民间故事。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民间故事一样,东北民间故事文本海量,与中原文化有明显的承袭关系,又有东北文化的独特性。它故事形式比较简单,适于口头流传,但同时也具有叙事文本所应具有的诸多叙事因素,并表现出独特的一面。尤其在叙事的时间顺序方面,它以其相对富于变化的行文方式反映出特定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鲜明而丰富的内涵,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长期以来东北民众对所处地域环境的生态适应与文化选择。本文旨在对东北民间故事的叙事时间顺序及其主要分类进行阐释,以彰显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
一、叙事学的时间理论及术语
叙事文本在对事件描述的进程把握上,属于一种时间艺术。叙事时间在更多注意人物经历和命运的一般读者那里容易被忽略,但从叙事策略角度看它有重要意义。对此,甚至有叙事理论家断然说:“情节变形就是在新颖的体裁、类型和单部作品中一再贯彻时间塑形的形式原则。”
因为叙事学理论是从法国兴起的,许多术语都来自法语词的翻译。在法语中动词有明显的时态标示,其时态划分比英语还复杂和细致一些,所以导致叙事学理论关于时间的术语翻译成汉语后,有明显的简化,也给我们的理解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但也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三个时间表述区域。
叙事学理论对时间的研究说法纷繁,如保尔·利科等学者将其分为讲述时间、被讲述时间和讲述/阅读虚构经验时间三个维度,热奈特和查特曼则都主张,将叙事时间的讨论限定于两个维度里展开,即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辨析这对概念,是对故事文本进行时间维度分析的前提。所谓故事时间,指故事(底本)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呈不可变易的顺序时间序列形态,是一个常数;而叙事时间是它们在叙事文本(述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长短、先后均可重置,是一个变数。长久以来这两种时间之间的差异为作家提供了施展其叙事才能的天地,而这两种时间的距离,也是造成情节张力的主要原因之_。
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关系可分为顺序、时距、频率三个方面。热奈特说:“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他将顺序又分为两种:一是叙事时序,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是事件和时间在文本中的实际排列顺序,它潜隐于文本之下,可以变化不定;二是故事时序,是被讲述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是故事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排列顺序,是固定不变的。热奈特主要以“倒叙”和“预叙”来涵盖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根据东北民间故事的文本从倒叙、预序以及它所具有的另一种特有的叙事时序——插叙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二、东北民间故事的倒叙:“已完成”性叙事时间标示
从叙事学理论而言,所有被叙述的故事都是已经发生的,否则无法叙述。“叙述只能在被叙述的事情发生之后进行,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小说等叙事文本中,尤其是19世纪现实主义体式成熟后的小说中,时间的“已完成”性质经常不被明确标示出来。而民间故事作为叙事文本,其“已完成”的故事时间性质却经常被标示。东北民间故事与所有的民间故事一样,对事件在时间“已完成”这一点上不回避标示,故事的开端无一例外的都是“原先”、“从前”、“相传”、“在早儿”、“很久以前”、“这是早些年的事儿了”、“不知是哪辈子的事了”等等。这种以一两个词或短语构成的故事引导语,简要地实现了“话语的现在时”与“故事的已完成时”的巧妙结合。这种叙事方式,透露出的是经验主义的训导口吻,造成一种“亲历”(不是讲述者亲历,而是他人亲历)意味的真实性效果,让听者(年轻人或孩子)知道,这不是讲故事的人编造的,而是真实的。这种特点符合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教育文本特点。同时,又狡猾地留有听者的自我选择余地,即,我是听来的,你可信可不信。
除了整个故事叙述上所采用的这种引导语倒叙的特征,在许多东北民间故事的具体的叙述过程中,可以看到某些故事段落间也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这种整体倒叙方式内部的倒叙被称为双重倒叙。
倒叙是对时间上“已完成”往事的追述,是“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无论倒叙还是预叙,相对于它们所跻身的叙事而言,在时间上都构成第二叙事。为了进一步辨识倒叙的种类,热奈特还引入了两个概念,一是“时间倒错的跨度”,即倒叙和预叙部分的时间与“现在”的时刻,即故事中断插入倒叙或预叙的时刻之间的一段距离;另一是“时间倒错的幅度”,即倒叙和预叙本身所涵盖的一段或长或短的故事时间。借用这两个概念,根据倒叙与第一叙事之间在时间跨度和幅度上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倒叙分开阐述:
外倒叙:倒叙的时间起点和全部时间幅度都在第一叙事时间起点之外且与第一叙事时间的起点不相连续。各种倒叙在叙事中的功能亦不同,外倒叙通常用来回顾补充人物的历史或经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发生在第一叙事中的事件。
例如《牧娃和他的黄骠马》,故事开始讲述了在大草原上有一个牧娃和阿妈相依为命,牧娃有一匹骏马,很想骑着它去参加那达慕大会,但是阿妈不同意。接下来故事讲:“原来,牧娃的阿爸是草原上有名的猎人。就在头一年……”牧娃的阿爸为了保护黄骠马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阿妈不让牧娃骑着这匹马远走。这段叙述中,事件发生的起点和全部时间跨度都在第一叙事时间之外,并且与第一叙事时间的起点不联系,属于典型的外倒叙,并表现出阿妈对阿爸的思念、对牧娃的牵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内倒叙:时间起点发生在第一叙事的时间起点之内,整个时间幅度也包含在第一叙事时间以内;其主要功能一为补充,即填补故事的空白,另一为重复,即对过去事件的意义加以改变或补充,或在新的方面加以强调。
例如《狐仙妻子》,讲述小伙子赵勇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只白狐报恩做了赵勇的媳妇,后来暴露了仙术,县官派人去抢她,发现她已经死了。接下来,故事开始了-一段倒叙:“原来,胡金花料到了官府会来抢她,再说她和赵勇的缘分满了,就对赵勇说:‘我要走了,给你留下一把伞。……一百天后,我们还能团聚。’说完就躺下不动了。”这段叙述发生的起点和幅度都在第一叙事时间之内,填补了故事的空白,同时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混合倒叙:倒叙的事件发生在第一叙事开端之前,延续并结束在这一起点之后。
例如《金牛下凡》,从故事开始进入叙事的第一时间:在很久以前大山中有一户人家,天天上山开荒。一天,“只见从东南方射来一道耀眼金光……山下金光闪闪,站着一条像小山一样的大金牛。”到此,都是故事的第一叙述层。接下来进入了对大金牛来历的倒叙:“原来,大金牛是太上老君的心爱物……大金牛到了人间,就落到夹皮沟这座大山下。”这段倒叙的事件时间发生在第一叙事开端之前,却延续并结束在这一起点之后,属于混合倒叙。往下故事的叙述又回到了第一叙述层:“打那以后,王宝经常看到金牛,有时耕完地,王宝就跑到大金牛身旁,一边摸它,一边和它唠嗑。”在这段中的倒叙对第一叙述层有一定的影响,即交待了大金牛的来历,而这事实是读者在一般情况下难以了解的,这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叙述,对于王宝和大金牛结下的的深厚隋谊以及大金牛的神奇本领便欣然接受了。
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文本,必然在宏观上打乱了故事时序。倒叙在西方的叙事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开端一节即为典型的倒叙。中国古典小说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叙事时间的概念,但也从另一角度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如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文中说:“《三国》一书,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秀之妙,凡叙事之法,此篇所缺者补之于彼篇,上卷所多者匀之于下卷,不但使前文不拖沓,而亦使后事增渲染,此史家之妙品也。”他举到了许多例子,实际上这些例子也都是倒叙的一个种类。中国古典小说中所谓的“倒卷帘”法,指一件曾经发生的事在前文没有交代,而在后文叙述相似的事件时顺便带出,也依然是一种特殊的倒叙技巧,只不过力求表现上做到自然无痕。
由此可见,东北民间故事虽然是一种民间的初级形态的叙事文学,但是在叙事时序上却天然地承接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技巧,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共同特征,说明其在艺术手法上并非简单而粗陋的,相反是丰富而多样化的。
三、东北民间故事的插叙:对另一空间故事的零度时间引入
如果说倒叙是对往事的追述,那么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事甚至多件事的处理便涉及到了插叙。托多洛夫认为,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的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能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必须把他们一件件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截断这些事件的“自然”联系,即使作者想尽量遵循这种接续。这在主故事叙事时间上是停顿,或称为“时间零度”。为了摆脱这种以线性叙事展现立体故事的困境,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者采取的方法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按下不表。且说……”即放下正叙述的一件事,掉头去叙述另一件事,称之为插叙。插叙也是叙事顺序的一种类型。对于插叙,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评点《水浒传》时称之为“横云断山法”,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称其为“横云断岭”、“横桥锁溪”。
插叙往往是以全知叙述两个事件的知晓和随意调度为前提的,因此在民间故事中也多有运用。东北民间故事的情节并不十分复杂,但或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了引入其他的人物,或便于读者了解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使用插叙的作品数量众多。
例如上文提到的《金牛下凡》讲述大金牛下凡的第三年发生了大旱,王宝到处给它找水喝,大金牛可不白喝而想着报答乡亲们。接下来又讲述了一件事:“太上老君骑惯了牛,用别的坐骑觉得不爷台,骣屁股,耽误采药。他找到玉皇大帝,请求把金牛赦回来。……”这段插叙就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使读者清楚了金牛面临的处境并为之产生担忧,而且领起了下文情节的继续,对于后面大金牛宁死不回天宫的选择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类似的例子还如《一只金鞋底》,在叙述了一个姓秦的因为想独占刨沙子刨出的半截金鞋底而打死了姓迟的弟兄,被关在了县衙的大狱里而案子未破后,暂时放下了这个情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接着讲述另外的故事情节:“再说,和筒子沟挨着的海龙县有个叫香炉碗子的地方,也有两个人淘金,叫张老三和李老四……”用“再说”将故事情节从主要情节链条上一笔宕开,讲述了他们俩也挖到了半截金鞋底却互相推让,谁也不肯要,直至遇到了微服私访的县太爷,与前面那半只惹出人命案的鞋底对成一只完整的金鞋底。这段插叙首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后来案情的破解做了铺设;同时引进另外两个人物,并与前两者的道德品质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民间文学奖善惩恶的道德主题,凸显出东北民间故事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
又如《鸡蛋石沟》,故事前面叙述了财主的女儿山音喜欢上了长工小猪倌,偷偷把自己的私房钱借给他去采参。小猪倌进山发了大财,给山音买了好多东西就往回赶。接着插叙山音的经历:“再说山音姑娘,自打小猪倌一走,她就得了一场大病……”全知叙述者以这种方式告知了主人公命运的发展,使读者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关注着故事的进展,并意在表现山音对小猪倌的情深意重。而且通过财主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也达到了一种叙事的喜剧效果,体现了东北民间故事所具有的幽默、诙谐、讽刺的艺术风格。
总的看来,东北民间故事中的插叙的功能一,是使故事的线索更加丰富,便于引进其他的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二是使得叙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避免行文冗长累赘,调节了阅读心理,使行文富于变化,一波三折。通过插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表达了人物较为丰富的情感世界,表现出叙述者对于丰满多样、摇曳生姿的叙事风格的追求,这正是其意义所在。同时,在运用插叙的手法时,多会使用一些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标志性的词语,如“再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等。
四、东北民间故事的预叙:对未来时间的预知讲述
与倒叙相对应的叙事时间还有另一种形式——预叙。
预叙是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期,是指“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它以对故事时间的局部调整而不是整体上的倒置而区别于倒叙。从叙事效果来说,预叙事先揭破了故事的结果,破坏了读者急于发现最终结局的阅读期待,但它却造成了另一种性质的心理紧张,即询问这样的结果是如何会发生的而更加关注故事的进展。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预叙运用得极为普遍,几乎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大都在入话之后、正话之前点出故事梗概,使用的目的已经不在于设下悬念而在于以“结果如何发生”来吸引阅读、推动情节了。
东北民间故事中预叙的例子并不太多,但有的故事也体现了运用预叙的独特效果。如上文所举《狐仙妻子》故事中胡金花对赵勇说:“我要走了,给你留下一把伞。……一百天后,我们还能团聚。”即是在倒叙之中插入预叙的例子了。
再如《尤素福》中尤素福给国王圆梦一节:“尤素福开始圆梦了,他说:‘你梦见的七头肥牛,预示我国要连续七年大丰收。这个结论对不对,需要用七年的时间来验证。七年后,我在来圆第二次梦。’接着故事讲真的一连七年大丰收,验证了尤素福的话。到了第七年最后一天,尤素福来到王宫,对国王说:‘七年歉收、大灾大难明天就要降临了,后七年王位暂由我来坐,等度过七个灾年就好了,那时,王位仍然属于你的。’国王同意了。多灾多难的年代到来了。尤素福想尽一切办法拯救穆民。……”
这段预叙发生在第一叙事时间以内,它的作用是填补了后文对“七年间”发生事情的叙述上的省略,目的不仅仅交代了故事情节,还引起读者对下文故事的兴趣,使阅读的目的集中于“如何想办法拯救牧民”了。另外也改变了一般民间故事的相对单调的叙事节奏,使行文富于变化。
结语
综上所论,东北民间故事中叙事时序的特点是:整体上以倒叙为主,但不乏使用了插叙及预叙的手法的作品,往往是几种叙事顺序穿插交替地进行,使读者不会因节奏过快或单调而感到疲劳,展现出了多样的行文方式。它们在文本中起到了特别的作用并具有特别的意义,或者对所讲述的情节具有强调的意味,或者显露出人物的某种性格,或者表露出叙述者的某种情感态度,或者有意造成某种特殊的氛围,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些叙事时序的交错使用就形成了东北民间故事独特的微观叙事节奏。
倒叙作文范文2
为了让记叙文好看,倒叙和插叙是两种十分好用的叙述方法。它们可是很多作家都非常喜欢使用的。汪曾祺和笛安,一位是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当代著名作家和戏剧家,一位是知名的80后青春文学作家。他们在很多作品中,都选择了倒叙和插叙。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位相隔60多年的作家是如何让作文变得像山峰一样好看的吧。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师从很多厉害的人物,比如沈从文,还比如金岳霖。他的《金岳霖先生》开头写道:“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开门见山地把文章描写的对象指了出来。按理说,这篇文章是写金岳霖的,但是在写金岳霖先生的外貌特征时,他使用了插叙,描写了闻一多和朱自清两位先生的穿戴。不光是金岳霖的穿戴“有趣”,比如“眼镜的镜片一只是白的,一只是黑的”,闻一多和朱自清同样很有意思:“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
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因为这样写不仅和文童开头“许多很有趣的教授”相呼应,而且在朱自清和闻一多的映衬下,金岳霖奇怪的穿戴也不显得突兀了。这些大文学家,在生活中是这么的质朴和生活化,每个都很可爱。
笛安《你是我的眼》
这篇文章写的是笛安的姥姥,患了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的姥姥。文章一开始描写的是姥姥的现况,姥姥现在听得出“我”的声音,听到“我”叫她“姥姥”会很开心,但是她却叫不出“我”的名字。文中,作者使用插叙,回忆了很多关于姥姥的往事。曾经那么能干、那么敏捷、做事的时候在意所有细节的姥姥,现在却连我的名字都不记得了。
其中,笛安用很大一段插叙了姥姥年轻时候的事情。姥姥是怎么遇到外公的,怎么在动荡的年代中和外公一起经历了诸多的磨难,那时的姥姥是多么的坚强。这段插叙中描写的姥姥和现在的姥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那些深爱她的人,比如外公,比如“我”,都不觉得她是痴呆,她只是丢失了一些记忆而已。
这些文章中的插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情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容量都变大了不少。如果没有这些插叙,文章将会变得很平淡。
由此可见,插叙的作用真多: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作用;使作文脉络更清晰,读起来更紧凑和完整;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的性格,真的很好用呢!
倒叙,即根据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作文前面,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头叙述整件事情的经过。
汪曾祺《云致秋行状》
“云致秋是个乐天派,凡事看得开,生死荣辱都不太往心里去,要不他活不到他那个岁数。”
这篇仍然是写人,写一个叫云致秋的人。开头一上来,短短一句话,就已经把他的一生给交代了。这篇小说采取的就是倒叙的方法。开头和接下去的几段把云致秋的性情、健康状况和职业用简笔勾勒了出来,接着开始回忆他的生平事略。别看这开头一句话短短的,已经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悬念呢!他到底碰到了哪些事,需要“凡事看得开”?他又到底活到了多少岁?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笛安《圆寂》
“袁季算得上是资深乞丐,已经入行二十多年了。人们对于乞丐,往往有一句充满蔑视的评价:‘自己有手有脚的,干什么不好。伸着手跟人讨,要脸不要脸?’但是这句话对于袁季来说是没有用的,因为他还真的是没有手。没有脚,连胳膊和腿都没有。”
事实证明,倒叙并不只可以用在作文开头,在作文的中间,同样可以把最重要的情节提前告诉读者。比如这篇描写乞丐袁季的文章,先写了袁季现在的情况,再一步步地回忆他的童年,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第一次乞讨的时候,一点一点地还原了袁季这二十多年所度过的时光。作者为了让文章脉络更清晰,十分注意交代清楚时间和地点。鱼丸们以后也可以试着用倒叙让自己的作文更引人入胜,不再单调。不过要注意不要为了倒叙而倒叙。可以试着想一下,如果采用倒叙,会不会更好,答案是肯定的话再动手!
倒叙作文范文3
关键词:《热与尘》 叙事时间 时序 时距 频率
荣获1975年布克奖的小说《热与尘》通过第一人称叙述我在印度的见闻以及从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发生在1923年的故事。我在印度的见闻大多以日记形式呈现,对发生在1923年我继祖母身上的故事则从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这两层叙事时间交叉贯穿于整部小说,让读者游离于我叙述的现在和1923年的过去,同时感受两个主人公,我和奥利维亚的情感历程和爱情故事。这两层叙事相互补充相互说明,每层叙述都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故事,但要将两层叙述分开来读,每层都会缺失很多东西,失去了放在一起阅读的完整性。第一层叙述是以我的日记形式展开的,有确定的日期但没有确定的年份;第二层叙述是我依据奥利维亚写的信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发生在1923年的事。本文运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旨在分析这部小说的叙事时间艺术。
一、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叙事时间的研究,叙事学家一般从故事与话语的关系入手,分析时间在两个层面的结构,揭示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的差异。所谓叙事时间是指故事时间在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故事时间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将其重建起来,叙事时间才是作者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对故事加工后的文本秩序。《热与尘》这部小说的作者就巧妙地运用了叙事时间技巧,运用不同的叙事时间策略讲述了两个主人公的故事。
二、《热与尘》中的叙事时间
本文运用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谈论叙事时间提出的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概念来分析《热与尘》中的叙事时间。在叙事时序方面,小说主要运用倒叙手法,但篇章内也不乏预序手法,可以说是混合使用倒叙和预序;在叙事时距方面,作者综合使用了概述、场景、省略和暂停;在叙事频率方面,叙事时间多次呈现出重复现象。
(一)事时序
时序,指叙事时间的顺序,不同于故事时间的顺序。叙事时序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顺序,从开端到结尾的顺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而故事时序是故事发展的自然的时间顺序,是故事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顺序。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可以变化不定。托多罗夫也曾指出“叙事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张寅德,1989) 。用线性的叙事时间表现立体的故事时间,叙事文本往往会出现时序的变形现象,热奈特把它叫做“时间倒错(anachrony)”。热奈特将时间倒错分为倒叙(flashback)和预序(flashforward)。
通观整篇小说 ,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的关于奥利维亚的故事就采用了倒叙手法。作者运用倒叙讲述了1923年奥利维亚到达印度后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而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和奥利维亚的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对比得出我在印度的见闻和经历简直就是奥利维亚的翻版,但读者能明显感觉到我和奥利维亚是截然不同的。除了小说整体运用倒叙手法,在小说的局部叙述上,作者也多次运用倒叙,对一些缺失的信息进行补充,以增加小说中人物的信息量。作者在讲述一些印度寡妇时,用倒叙手法对她们的生平进行概述,通过这些简短的倒叙描写,读者能够了解小说中一些次要人物的 性格特点,增强小说人物的丰富性。
预叙是对未来事件的暗示和预示,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热奈特,1994)。该小说有两个叙述层面,作者多次有意在一个层面预序将要在另一层面发生的事,使两个层面相互补充。
作者在整部小说中穿插混合使用预序和倒叙,使用倒叙不断补充新信息的同时又使用预序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增强了整篇小说的完整性。作者在叙事时序上独出心裁的安排也是这篇荣获布克奖小说的一大特色之一。
(二)叙事时距
时距指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前者用秒、分钟、小时、天、月和年来衡量,后者用文本长度,即行和页来测量。该小说第一叙述层面主要以我到印度旅行考察的日记为基础展开,从2月份我到印度到8月31日,以后的叙述没有明确的日期。在以日记形式叙述的半年中,也不是每天都有记录,作者隔三差五地记录了我在印度的生活,这些日记中有些日期时期跨度比较大,比如从6月20日到7月31日,时间跨度为一个多月,这中间我没有写任何日记,这一个多月是空缺的。除此之外,每一天我日记记录的长度也不一样,有些长有些短。第二叙述层面的时间叙述主要集中在1923年这一年,每一次有关1923年奥利维亚故事时间叙述跨度也不一样,有的可能是一天,有的可能是几天或十几天,也可能更长。以上是从整体上对这部小说叙事时距的分析,接下来用热奈特对时距的分类,从细节入手,进一步考察《热与尘》中的时距特点,感受该小说的真实性。
热奈特提出时距有四种基本形式:(1)概述;(2)场景;(3)省略;(4)停顿。所谓场景就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大致相当,比如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场景在小说叙事中最为重要,《热与尘》这部小说中有许多人物对话的场景描写,比如奥利维亚和她丈夫、印度行政长官、哈里等人的对话描写,这些场景描写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奥利维亚在印度的生活状况,无形之中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除此之外,作者对一些场景进行了直接描述而不是通过人物对话。这些不同形式的场景描写使小说的阅读的不至于枯燥乏味而且增强了小说的阅读趣味,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物个性和特点。
概述就是把一段较长的故事时间压缩在较短的篇幅之内。运用概述能加速小说的叙事速度。概述一般与场景相连,是小说叙事中最好的过渡形式和联结组织。作者在小说中灵活运用概述,简要叙述了几位处于次要地位的印度妇女的生平经历,让读者对小说中的印度妇女有些简单了解。
省略,指的是一种无穷速度。省略中无叙事节段与某个故事时距相对应。小说在开始叙述发生在1923年奥利维亚的故事时,直接从奥利维亚和道格拉斯受邀去印度行政长官的宅邸就餐开始,作者直接省略了对她到印度之前这段时间的叙述,省略对这段时间的叙述并不影响小说叙述的完整性。我的日记从6月20日到8月31日都是省略的,这样的省略能够产生一种空白之美,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常识推断在这一个多月内我和印度官员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而且后来作者也有补叙,作者无需将这些显而易见的,大家能够感知到的事情进行赘述,这样的省略使小说的意蕴更加深远。
停顿是指叙事描写集中于某一因素而故事是停止的(罗刚,1994)。作者使用停顿是为了配合叙事框架。小说中多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都属于停顿。在场景描写的间隙进行适当的停顿可以引起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场景、概述、省略和停顿这四种叙述手法构成了小说中的不同的叙事速度,使故事情节在有张有弛的节奏感中进行。
(三)叙事频率
频率这个范畴最早是由热奈特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发生的实际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被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热奈特将其分为:(1)单一叙述;(2)重复叙述;(3)概括叙述。纵观整篇小说《热与尘》中最常用的是重复叙述。奥利维亚和道格拉斯多次讨论有关生小孩儿的事;作者也多次从不同人口中讲述道格拉斯工作很忙晚上很晚才回来。作者运用重复叙述是为了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有助于作者更好地表达小说主旨。
三、结语
巧妙运用叙事时间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通过运用不同的叙事时间手法,作者巧妙地叙述了两位主人公在印度的生活见闻和经历,作者采用不同的叙事时序手法将这两个故事进行交叉叙述,进而使这两个故事相互补充,相互说明;运用时距的四种基本形式,即场景、概述、省略和停顿,很好地控制了小说的叙事速度,使故事情节在有张有弛的节奏感中进行;叙事频率中重复叙述手法的使用,加深了读者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
参考文献
[1] Jhabvala,Ruth Prawer.Heat and Dust[M].Berkeley: Counterpoint Press,1975.
[2] 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 张寅德.叙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倒叙作文范文4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包括六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从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顺叙、倒叙、插叙,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要学生特别注意的,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首先来看倒叙,作者或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为了突出中心,或者使文章结构有些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者为了造成悬念,常常会采用倒叙的手法。在具体的文章中,学生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分析倒叙的作用。其次,插叙,在记叙文中,插叙的方式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根据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有关的另一件事情,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个人某一方面的特点;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然按照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资料或背景知识。
3.理出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不论采用哪种记叙方式,都会通过一个线索将文章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抓住了这个线索,就能很快理顺文章内容,而且能对文章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记叙文的线索有很多种,或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或以某一个人、某一物品、某个具体的问题贯穿全文。线索的本质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文章
1.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但不是唯一,我们通过学习教材中的记叙文会发现,它还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几种方式基本上是穿插在记叙中,虽然不成规模,但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内涵和作用。首先是描写,即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事件等进行较为细致的描绘,其目的是给读者鲜明生动的印象。其次是说明,一般是对某一物品或动物的形状、外貌、颜色等加以解释,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再次是议论,即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表见解和看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是抒情,即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让读者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
(1)过渡。记叙文中常见的过渡方式有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过渡等,其目的是为了承上启下,穿针引线。
(2)照应。记叙文中的照应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起始段落与文章题目的照应;二是开头和结尾的相互照应;三是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递进;四是文章中有相似或相近的词语、语句,称为复叠式照应,这类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表明文章线索都有重要作用。
(3)悬念。在文章中设置悬念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表达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设置悬念后,会有照应。
(4) “抑扬”的表现手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常见的“抑扬”手法,既可以贯穿文章的始终,也可以出现在某几个段落,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详略、主次的分析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这种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得巧妙,能够使文章摇曳生姿、波澜陡起。
(5)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的内涵: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通过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替换之后作比较,进而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可以通过朗读来体味,也可以通过查证工具书来区别。三是要注意关键词语的隐藏含义,即言外之意,有可能是褒义贬用,也有可能是贬义褒用。
倒叙作文范文5
1、顺叙的作用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作用是这种时序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
3、插叙的作用有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使文章脉络清晰;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的性格;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中心思想;
倒叙作文范文6
平叙和倒叙的区别是指代不同,平叙:把情节中某些突出的部分或结局先行展示,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发生在先的部分,以求引起悬念,增强效果。倒叙:文学作品或记叙文章的一种叙述方法,电影等的一种艺术手法。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顺叙的写法由于与事情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写起来比较容易操作,读者读起来也易于感知文章所写的内容。不过运用顺叙的记叙方法要注意有祥有略,不可流水帐似的平均使用笔墨。不然,作文就平铺直叙,读起来索然无味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