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范文1
1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的内涵、意义
1.1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的涵义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是指一切为专业目标、课程目标服务,为保证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而开发或积累的教学素材、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教材、教案、课件、媒介、教学设备、教学工具、教学场地等。
1.2 建设高职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意义
(1)教师层面――通过场景再现与虚拟仿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自我构建。
高职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岗位技能为中心的学历教育,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必须围绕职业岗位来开展,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符合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而要通过学校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存在最大的障碍便是岗位技能的实践性。实践技能的培养,在知识讲解、题型训练等应试型教学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其最理想的构建模式是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围绕真实的工作任务展开实践活动。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中进行了各种尝试和探索,但实际上,学校永远无法变成工厂、教室也永远不可能成为车间,学校很难具备条件让学生开展完全雷同于真正岗位的技能训练。比较理性与现实的做法是,结合行业岗位实际开发相关教辅资源,比如理实一体化的教室、虚拟教学软件、图片与视频资源等,将实际工作场景、生产过程在教室中有效再现,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下的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自我构建。
(2)学生层面――利用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开展自主与探究性学习。
在互联网快速普及、数字化、信息化已经到来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加大了投入进行数字化网络校园的建设和专业资源服务平台的搭建,高职开展数字化教育,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高职开展数字化教育的核心条件是开发各种经数字化处理的教学资源,具体包括数字化视频、数字化音频、虚拟软件等。开发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利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不需要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前的资源收集和整理当中去,能使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条件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践任务,提高学习的效率。
(3)社会层面――进行资源共享与交流,实现各高职院校均衡发展。
在教学信息化时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特征,打破地域与部门限制,使特色教学资源在各高职院校之间实现共享与交流。通过这种共享交流,各高职院校可以将自己的强势专业及特色资源得以充分呈现,将自己的专业教学成果在业界范围内迅速传播,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力,吸引优质生源。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弱势或边缘专业,在难以获取学校更多的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这种交流互动充分吸取别人先进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改革经验,快速地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专业建设内涵,利用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打破高职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2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
我国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在教育部的三轮项目驱动下,取得较大的进展与成效。首先,教育部在2003年正式启动部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全国一千余所高职院校至今共建成1043门部级精品课程。在部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各省及各高职院校也先后启动了省级与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国家、省、校等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到目前截止,已经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开发的三级精品课程总共达到5843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部分高职专业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序化、课程标准开发、优质特色教材的编写、教辅资源的建设。2006年,教育部决定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一批需求大、覆盖广的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自2011年第一批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立项以来,共有50个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其中部分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项目验收。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部分专业已经建成涵盖专业级、课程级、素材级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其资源呈现形式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虚拟软件,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了推广应用。2012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计划,决定对以前的部级精品课程进行更新与改造。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使得部分原部级精品课程实现了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资源得到了持续更新与完善,资源较以前更加丰富、系统;其次是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适合进行网络传播与教学;最后,从以服务老师为主,转变到了以服务老师、学生、社会学习者三者兼顾。
2.2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所建教学资源存在功能缺陷。
在前期的精品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项目中,所建教学资源的功能不是十分完善,并存在一定的功能缺陷。首先是资源建设重辅教而轻辅学。由于教学资源的建设者一般都是课程教学的负责人即专任教师,资源建设者在进行资源建设的设计工作时,过于强调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为教师搭建课堂服务,而忽视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这一功能设计,比如有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了过量的讲解视频,教学指导文件等就是明证。其次,前期资源建设与岗位关联性不高。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职业岗位的能力教育,这决定了其教学资源一方面要与岗位有高度的关联性,另一方面要能辅助学习开展虚拟或真实的岗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但在前期的资源建设过程中,部分资源脱离了岗位活动,有的甚至与岗位完全无关,其辅助学习开展实践活动的功效也不十分明显,比如有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开发了大量的应试型题库、理论性案例库等。
(2)资源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
在前期的资源建设过程中,资源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各省、各校各自为政、各行其道,相互之间缺少协调与统筹,导致同一专业、同一课程出现多校、多次、多级次建设的资源浪费现象,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外贸单证缮制课程,立项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就有14门。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会导致无法建立统一的资源应用平台、资源存放杂乱无序,给使用者和学习者进行资源查阅、检索带来困扰。另外,资源重复建设必然会引起建设主体多元,在同一专业、同一课程有众多的学校进行投入建设的情况下,建设主体会优先考虑使用自建资源,真正优质、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却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3)资源共享与推广应用不充分。
教学资源的价值在于推广与使用,只有得到大力推广与充分应用,才能起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否则资源建设就是一种浪费。目前,在前几轮专业与课程建设项目中建成的教学资源,其推广与应用水平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专业方案、课程标准不同,源代码没有开放、软件不能兼容,造成资源适用性不强,有些学校想用却不能用。二是学校之间竞争关系的存在,使得学术保护主义盛行,很多学校不愿意将自己的优质资源进行呈现与传播,对于一些获取财政支持项目下的专业或课程资源,虽然被迫在某些平台上进行了展示,却设置了种种保护壁垒,比如文件格式、禁止下载等,导致有些学校想用但用不到。
3 建设高职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对策与建议
3.1 转变建设理念,确立基于岗位技能培养的资源建设模式
是否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应是高职专业教学资源优劣评判的最核心的标准。因此,要建立优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岗位技能培养为出发点的资源建设理念。就具体行动而言,首先应在资源建设初期要基于岗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专业调研,构建能紧密对接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要以课程为单元进行资源的开发与设计,避免建设与岗位无关的课程资源,保证资源建设的岗位关联性。构建课程体系后,要对课程进行解构,分析归纳出课程包含的所有岗位技能点,并将技能点作为资源建设的逻辑起点。只有技能点成为资源建设的逻辑起点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所建资源能有效服务于学生岗位技能的训练。
3.2 加强宏观引导,进行资源整合,引导资源建设有序开展
为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引导。首先,应将各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相同课程上的已建资源进行整合、重组,舍弃一些不合格、不达标的劣质资源,将各校资源组合成一个优质资源集合体,在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应用,对于资源建设相对较完善的专业或课程,要引导各院校将人力财力投入到资源的后续更新与补充当中去。其次,在国家、省、校三级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体系中,实行错位建设的资源建设机制,即国际级项目层面已经立项在建、或验收的专业资源、课程资源,在省级、校级项目中不再立项支持,以避免出现同专业、同课程在三级体系中同时立项开建的资源浪费现象。最后,要鼓励各高职院校集中力量建设自己的强势专业的教学资源,对于本校的弱势专业、边缘专业则从采取资源外部引入的模式,而不是资源自建。
3.3 搭建共享交流平台,提高教学资源的推广应用水平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资源 建设现状 共享探索
教学资源总处于分布不均衡状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着重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刘滢,2015;蔡伟等,2014;余建星等,2012等)。有鉴于此,积极推进区域性高校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可以突破教学壁垒盘活区域性教育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提高区域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本文调研北京地区市属本科院校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索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地区性共享的有效途径和保障措施,对推进北京地区市属本科院校发挥区域优势增强办学实力,大众化条件下加快实践教学发展,更好地为首都经济圈建设培养各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北京市属经管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
据22所北京市属市管本科院校***息,经济管理领域拥有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被列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名单以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有三所高校,名单见下表。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三个方面。
(一)实验(实训)教学方面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
1.首经贸的“大实验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以大实验观为指导,实验类型包括实验课程、活动讲座、大赛培训和科研活动。通过实训、实验、实战三个环节,首经贸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强化模拟与仿真的特色,基本形成了单一型实验到综合型实验、基本型实验到研究创新型实验、“实训”到“实战”三个阶梯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初步实现实验教学从重实验课程建设到重学生素质提高的根本性转化。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13个实验室,具体包括会计财务综合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税务与资产评估仿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沙盘推演实验室、数字化金融实验室、数字化调查研究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电话访谈实验室、经济运行与国际贸易实验室、劳动科学实验室、数字城市经济实验室以及数字仿真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开设有内部审计、高级会计、ERP与企业财会信息化、MATLAB财务建模与分析、现代会计学(英语)、证券投资基金、会计准则专题、统计软件与应用、金融计量学、房地产估价实务、会计决策案例分析与应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信用管理学等实验课程,经管类学院实验课时一般占到8%―24%。
2.北工商的“仿真实验”。北京工商大学的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首批入选部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中心共设计了22个功能不同的现代化高度仿真实验区,包括物流管理、法学、会计、金融学等17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使用。在中心证券、期货、外汇的金融交易大厅,学生可通过虚拟账号和虚拟货币,进行股票、期货和外汇的模拟交易;现代服务业交易和现代企业管理大厅内,模拟了工商税务、制造业生产经营、银行与会计、国际货代、第三方物流等工作场景,学生可以按核心企业和服务企业分成若干团队,根据团队流程按部就班到各自岗位进行项目模拟,并通过角色互换,体验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国际商贸视听实验室,同步接收国际经贸信息,使学生置身英语场景和画面中,感受其他国家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这样的仿真实验,充满了鲜活的市场气息,学生感觉很真实,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与只听老师一人讲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3.北工大的“资源整合”。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历史悠久,1981年在冶金实验室和管理信息实验室整和基础上发展建设起来的,1997年实验中心就形成了“仿真”的发展理念。中心设有10个实验室,到2014年11月已拥有87个软件模拟平台和实训环境,具有专业软件模拟和情景业务实训两大基本功能。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不仅成为北方工大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整合了经管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各类课程教学和教辅资源,如实验中心独具特色的开放式教学平台――E资料平台,平台提供管理、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专业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及考研、英语、计算机及其他相关教学资料,包括文本、语音、视频等形式;中心资源还包括北工大经管类专业的各项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其中有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基础会计,北方工大校级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管理等,北京市级精品教材市场营销管理,北方工大校级精品教材《基础会计》等;此外,中心集中经管专业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数据库资源、网站资源,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其他市属市管高校也结合自己的专业或学科建设优势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实验中心。如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实验中心的集团财务协同实验室、体验理财中心等。
(二)实习基地方面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
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是将北工商四大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会计学院和法学院16个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而建设的校内文科实习基地。北工商文科实践中心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产业各专业循环实践,创设集各种机构业务、企业经营管理于一身的仿真“实习环境”。学生在实景式的实践教学流程下操作和实训,将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掌握专业技能。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为统筹协调实习基地,成立“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目前拥有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天圆全会计师事务所等固定会员超过50家,形成了一批稳定的校外人才合作培养实习基地。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积极为学生提供参加国际交流和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实习机会,开设有境外暑期实习项目如赴德、韩等国参加专业实习,学生听取当地教授和专家学者的专业讲座及研讨,学习当地税收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实地考察当地高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进而深化对专业方面国别差异的认识。
(三)其他方面的实践教学资源
北京市属本科院校在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大学生科技活动等方面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积累。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每年有千余人次参与各级各类学生竞赛活动,近年来在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市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奖;发起承办竞赛,北京工商大学2007 年以来发起并承办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1 次,承办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已3 次;拓展素质训练,北京物资学院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0次名师讲学学术讲座,并写出报告。每10次讲座和报告可获得1学分,可抵专业选修课学分,最多可抵2学分;北方工业大学开设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本科生除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之外,必须参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以及社会公益等活动,同时获得第二课堂5个学分和社会实践7个学分方可毕业。
二、北京市属经管类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特点
综合北京市属市管本科院校经管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市属院校在经管类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存在四个特点:一是市属本科院校普遍认同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条件向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设和建设分配资源。二是北京市属各本科院校不同程度上整合了自己的实践教学资源,如有的财经类院校经管实验中心支持8个二级学院的实验教学工作,有的理工院校或综合大学二级学院经管实验中心涵盖实验教学、课程实习、活动讲座、大赛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多形式活动,实践教学资源从实验到实训、从教材到实战,多种多样。三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形式渐趋多样化和灵活化,不再局限于实验室项目,而是更加趋向企业实际,如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这也是经管类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实践教学创新的保障。四是北京市属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资源发展不均衡,财经类院校经管类实践教学资源丰富,理工院校、综合大学等经管类实践教学资源跨学科发展颇具特色,开放共享不仅有利于市属本科院校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实践教学发展,而且是推动各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经管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建议
(一)构建北京市属经管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基于北京市属经管类实践教学资源发展不均衡,为更好实现实践教学区域均衡发展,可以通过信息化途径对外开放共享,如考虑开发北京市属经管类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北京市属22所本科院校根据需要加入共享资源网络成为成员单位,实现优势实践教学资源互享。共享资源网内成员单位按是否参与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分为供应方和用户两类,供应方作为各种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或服务者,提供共享资源的生产、整合和服务等,网内用户学校使用后交纳一定费用,以促进供应方的共享和服务。财经类院校经管类实践教学资源丰富,一些理工院校、综合大学经管类实践教学资源颇具特色,如北方工业大学的部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北京联合大学的部级特色专业金融学等,可以将一些应用面广的强势项目或特色项目对共享资源网络内成员单位开放。开放的实践教学项目可以是各高校的特色实验室资源,也可以是现在盛行的mooc课程、微课和翻转课堂等。
(二)建立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联盟
此外,北京市属本科院校还可以建立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盟。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盟内高校成员可以共建、共用校外实习基地和部分实验室,尤其一些集中实习的实验项目,如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强调质量重于数量,是否可以通过联盟成员共享方式实现互换,这将大大减少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及管理成本,以及不规范实习基地的数量。
(三)建立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
构建统一完整的北京市属本科院校优质实践教学资源认证标准及基于标准的管理系统,是使区域内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有效运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需要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共享教学资源在开发管理上的标准,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资源如实验项目、实训项目、实验室、网络教学资源等等的认证标准。另一方面,各市属本科院校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实践教学优势各不相同,主管部门还需通过共享管理系统及制度体系的建立大力推动各市属本科院校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共享和使用。
经管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经验可以成为北京市属本科院校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有益探索,一旦北京市属本科院校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将不仅有利于北京市教委对市属市管高校实践教学统一规划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重置投资,实现北京区域实践教学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有助于加速北京市学科专业建设的步伐。Z
参考文献: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范文3
统筹规划,遵循规范,确定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资源库开发建设必须力求内容准确、结构合理、分类规范、使用简单、访问便捷。因此,在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库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内容充实科学化:资源库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中小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网站专门配备了文科和理科编辑各一人,并且聘请学科教研员为兼职编辑,对充实进资源库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知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结构搭建标准化:遵循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是保障网上教学资源广泛共享的基础。从使用者便捷访问、便于共建,维护者便于更新、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我院网站资源库采取了B/S的架构,.net的开发平台,无需客户端具备特殊条件,能够适应目前的主流浏览器。开发标准严格按照相关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资源分类、特征标注均依据学习对象元数据(LOM)标准进行描述,在目录结构上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划分。这种开发模式,使资源库具备了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有利于广大教师参与建设;同时,规范的资源描述,更加便于使用者迅速检索到所需的内容。
资源分类结构化: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网站教学资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为此,哈尔滨教育研究院电教信息部建设资源库时采取了按学段、按学科、按学年、按教材的分类形式。哈尔滨市中小学选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科学的分类结构使访问者在资源库中,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也便于教师根据科学的分类上传资源,还节省了网站的存储空间,扩大了网站的信息储存量。
内容更新常态化:网站资源是靠适用的内容为访问者提供服务的,因此网站资源库的内容要及时更新,不断丰富和完善,保证资源库内的资源更新不断。网站编辑定期对教师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入库,定期通过网络获取资源充实入库,定期从有关方面购买资源填充入库,多渠道地丰富资源库。
访问检索便捷化:便于访问是网站资源库建设的基本要求。教师工作量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他们上网获取资源的时间往往有限,而登录网站如果不能迅速找到有用信息,会浪费教师的时间,再加上很多学校教师不能达到每人一台上网计算机,许多教师需共用计算机上网。资源库检索不便不但会影响他人使用计算机,而且还降低计算机使用的效率。所以建设资源库时要充分考虑信息检索的便捷性,让教师进入资源库后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用户管理可控化:用户管理的可控化是资源库服务于特定专门对象的要求,也是各类资源库建设采取的普遍策略。虽然资源库是链接在哈尔滨教育研究院网站上的,但不像网站上其他内容那样,任何用户都可以随便浏览和使用,也不像有些网站那样采取用户注册式登录访问,而是采取城域版的用户管理方式,由网站管理人员统一对用户进行管理,建立哈尔滨市教师实名制用户名录,以保证使用者队伍的专一、专业,限制非法用户的随意登录和使用,避免非法用户占用资源库资源和造成访问的堵塞。
整合力量,鼓励参与,齐抓共建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滚动发展、不断充实的过程,资源库的内容在不断更新,资源库的技术在不断发展。因此,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靠少数人的单打独斗根本不可能完成建设任务,要采取多渠道和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建设资源库。哈尔滨教育研究院对此做到了两个结合。一是集中采购与自建结合,采取集中购买的方式,解决资源库基础性资源问题,经多方项筛选,决定购买中央电化教育馆开发的教师教学资源库,作为资源库的基础。此资源库具有内容针对性强,结构搭建合理,访问便捷等特点,作为资源库建设的基本资源,达到了够用、好用、适用的目的。同时,依靠广大中小学教师,把他们看作是资源的使用者的同时,也把他们视为资源的开发建设者,通过开展面向广大教师的网站资源征集、课件制作比赛等形式优选资源和作品充实资源库,实现多渠道共同建设资源库。二是自主开发与共建结合,依靠网站专业人员的技术力量,依据购买资源库的现有平台,在了解广大用户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对资源库的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改造和二次开发,对购买的基础资源库进行本地化改造,使之进一步贴近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在基层挑选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和自建教学资源库水平较高的学校,结成共同开发资源库团队。例如,基层教师成了网站兼职编辑,学校自建教学资源库成了子资源库,多方一起进行区域资源库建设,实现合作共建。下一步,哈尔滨教育研究院电教信息部还将以与专业院校、专门网站等结成同盟的方式,建立互惠共享的合作关系,壮大资源库建设的合作队伍,提升资源库建设水平。
加强管理,推进应用,为教师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范文4
1 认清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形势
党的***明确提出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目标。按照省政府“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到2010年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数为150万人,其中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人数应该大体相当;目前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已经达到96,33万人,远远超越了省政府“十一五”末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发展目标。此外,全省每年初中毕业生大约了0万人,按照85%的升学率,每年普通高中应招收新生30万人,而实际上我们现在每年招生大约在32~33万人之间。
上述数据表明,我们2006年就做出的“我省普通高中规模已经基本适应需要,工作的重点应转移到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上来”的判断依然是正确的。
因此,就我省实际来看,要落实***关于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部署,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大力推动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 认清我省标准化高中建设工作的差距
――优优质教育资源比重与群众要求,与发达省份水平都还有较大距离;全省现有636所普通高中,其中,省级标准化高中T76所,仅占普通高中总数的27.67%;我们把省级重点高中更名为标准化高中,实际上就包含了工作要求和工作思路方面的重大调整。因为,重点高中不可能普及,而标准化高中要求所有的普通高中都应该达到标准化水平。按照这个工作要求来衡量,目前的标准化高中的比例明显太低。
省级标准化高中在校生仅占全省普通高中学生总数的40%,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享受优质教育。如果和发达省份相比,例如江苏同类水平的学校占到普通高中总数的80%以上,我们勉强达到他们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目前的标准化高中建设水平,还远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标准化高中数量分布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很不合理;一是目前各市推进省级标准化高中建设还很不均衡,各地省级标准化高中占当地高中总数的比例依次为:渭南市41.25%,汉中市34.2%,安康市30%,铜川市28.57%,西安市28%,商洛市28%,榆林市27.27%,咸阳市24.05%,延安市21.74%,宝鸡市20.29%,杨凌示范区目前还没有一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因为这个问题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是无法解决的。党委、政府不重视,在资源配置中不向标准化高中进行适度倾斜,高中质量提升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全省176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农村(乡镇)仅有18所,仅占普通高中总数的2.8%,其中P6所都在渭南,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一已有的标准化高中的条件和质量都还难以让群众满意;一是过去部分由省级重点高中转换过来的省级标准化高中出现管理、质量方面的下滑:二是部分省级标准化高中评估命名后。未能按照评估专家组整改意见的要求进行后续建设,致使办学条件和质量名不副实;三是省级标准化高中大班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导致了教育质量下滑。
――些地方还没有把加快标准化高中建设的任务,列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由于思想认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加之我们一些教育部门向党委、政府汇报和争取工作不够有力,不够到位,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教育行政部门还未能把加快标准化高中建设的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创建工作只留给学校和校长。
这是我们关于今后工作要求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希望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认清自己标准化高中建设工作中的差距。因为,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成果体现的最后阶段,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评价主要是看高中教育的水平。如果我们对高中教育没有重视,就很难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标准化高中建设不是重点高中建设,它是对所有高中的要求。
二、标准化高中建设必须注意的问题
1 关于标准化高中建设中的举债
我省标准化高中建设过程中的债务负担沉重,以2007年的调研数据为例,全省已经负债17亿元,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债务分担偿还机制,过重的债务已经给学校的后序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因此,今后各市、县和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得以学校名义贷款,如确因建设发展需要贷款的,应该由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以上政府担保或者承担债务责任。
2 关于标准化高中建设中的软硬件关系
标准化高中创建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硬件建设靠政府,主要是在教师编制及人员配置、活动场地、校舍、功能教室、实验仪器、图书资料、信息网络、体育、音乐、美术器材等方面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软件建设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起责任,重点是办学思想和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校本研训、课程改革、德育工作、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等。要通过硬件建设,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通过软件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促进学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目的。
3 关于标准化高中建设的布局
各市、县在标准化高中的规划建设中,要合理规划布局,统筹考虑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合理分配。针对我省实际,当前我们还是坚持每10万人口左右举办一所普通高中,标准化高中建设向县城集中的同时,要兼顾农村乡镇高中的建设发展,并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满足广大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标准化高中作为农村地区的文化辐射源也要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提供服务。
4 关于规范标准化高中办学行为
一是要坚决取缔违规举办“火箭班”以及各种巧立名目的重点班。二是严格禁止利用公办教育资源举办“复读班”或变相招收复读生插班就读。这个问题今年各地反映非常强烈,教育部有明确要求,省教育厅也先后几次发文禁止利用公办教育资源举办“复读班”或变相招收复读生插班就读,但是“复读班”在各地却非常普遍。三是坚决纠正乱收费、高收费和利用节假日进行补课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的行为;坚决制止优质高中学校违规跨地区招生和私自组织招生考试的做法。上述现象主要出现在省级标准化高中,我们应该坚决予以纠正。各市、县要在认真组织自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近来基层群众和民办学校普遍反映的利用公办资源举办复读班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解决措施,确保标准化高中建设的平稳发展。
5 关于学校评价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用人制度的制约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一些地方的领导把高考成绩作为衡量当地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例如在我省某县,县政府的会议纪要中明确提出,如果2008年县上的高考成绩下滑,要求县教育局领导班子集体辞职。今后,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为契机,积极实践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正面宣传,改变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看成败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为学校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
环境。
6 省级标准化高中要逐级创建,滚动发展
一是按照梯次推进的建设原则,各市可以参照一般普通高中、市级标准化高中、省级标准化高中的办学层次,建立分类指导、分批次推进的标准化创建工作机制。二是标准化高中实行动态管理和复查评估制度。对于有违反有关管理规定的学校,将采取黄牌警告或直接取消省级标准化高中称号及其收费政策的惩罚措施。今年,我们将采取严格措施,重点在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加强管理、狠抓落实,确保标准化高中的动态管理机制有效运行。
7 关于标准化高中的特色化发展
均衡发展主要是针对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应该以为高校输送一定比例的优质生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家长和社会的多样化选择为出发点。因此。我们提倡的优质资源建设不是单一的、模式化的重复建设,而是鼓励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同时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走特色化发展的路子。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学校结合各自的办学实际,重点在校长办学理念、学科课程建设、培养目标及方式、校本研训、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按照这样的思路,建设有特色的标准化高中。
8 关于省级标准化高中的示范、帮扶
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标准化高中严格落实评估管理办法中对“地处县城和乡镇的省级标准化高中,必须帮扶一所农村薄弱高中,如果一个县只有一所高中学校的,就应该帮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地处大中城市的,除对口帮扶一所农村薄弱中学外,还应帮扶同城一所薄弱高中”的有关规定,通过“以强扶弱”,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范文5
此外,通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能有效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和统筹规划,理顺各级管理部门与信息化管理机构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在我省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融合。
一、云南省信息化建设及教育资源应用现状
截至2014年10月,我省有义务教育学校18 578所(含教学点),有10 879所学校接入网络,占义务教育学校数的58.56%,其中,有4 906所学校实现大于10M的网络接入,占义务教育学校数的26.41%。
近年来,我省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及班班通项目、薄改项目的实施中,先后组织完成全省4 800名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一)教师的培训,组织完成4 395名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教师的培训,完成635所计算机教室(模式三)学校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光盘应用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及教学设计的方法,掌握计算机、卫星IP数据广播等设备的维护知识和技能。
通过“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的实施,我省的5 831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置了36 482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机、音响、机柜/套)。实施云南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了4 078套多媒体教室。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共享,带动农村中小学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加快优质资源共享和应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对巩固提高我省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云南省高校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中心目前已建设课程510门,有省级精品课200门,各类课程资源13 400个,教学视频2千余个,并建设直播课堂,实现了“学校、课程、学习者”三级服务和“访问共享、继承共享”两级共享。
建立云南远程教育网,引进和镜像了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学资源,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教学版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免费提供给师生使用。部分州市(如文山、昭通、楚雄等地)通过引进现有资源和本地资源建设,实现州市教学资源共享。一些县份推进区域同步课堂覆盖面,将优质资源传送到边远农村学校。
我省还依托云南远程教育网开展网络课堂,推进普通高中选修课优质资源共享。从2010年2月至今,开设了27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已有云师大附中、个旧一中、景洪一中、丘北一中等21所学校的约2.1万名学生参加高中选修课网络课堂的学习。通过引进省外优质高中选修课课程资源,有效推进我省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有效解决我省大部分高完中选修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省开发、引进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水平仍然较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建设标准不一、重复性建设、覆盖面窄等问题。如何协调全省各州市现有资源和力量,制定云南省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规范,建立应用长效机制,扩大云南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的整体覆盖面是工作的难点之一。
(二)近年来,“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数字资源全覆盖”等项目的实施,使我省大多数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已经取得新突破。但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仍处于全国落后水平。因此,如何加快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是工作的重点。
(三)我省基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能力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不高,学生、教师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较低,专业化的技术保障水平较弱。如何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保障队伍是一项艰巨任务。
(四)机制和政策上不适应问题。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服务的模式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需要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投入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州市、县教育信息化机构设置和学校人员编制的政策远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尚未纳入教师资格认定要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的评价有待建立和完善,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还未形成。
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一)基本目标
利用信息化手段,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网络宽带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水平显著提高。最终实现我省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领域覆盖、全方位整合、全过程应用、全社会共享”。
(二)有效的机制
1.统一建立云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云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全省各州市部分具备条件的县市区为试点,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最终实现全省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领域覆盖、全方位整合、全过程应用、全社会共享”,实现并达到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建立过程中,建议制定政企合作机制,吸引企业参与,汇集企业力量,引入省外学校或企业优质教学资源(以中小学资源为主)。
2.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参与、集中式共建共享机制
集中式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做大做活全省教育资源,使全省教育资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能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朝建成,永久不变。资源建设要注重发挥各地的优势,制作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共享。实现学校建得越多,能享受的优质资源就越多的策略,从而有效地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覆盖面窄,资源孤岛的形成,人力财力的浪费等。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校和教师参与到资源开发中来,由“私有资源(不公开)”向“校本资源(全校公开)”到“省、州市资源(全面共享)”转变。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本地资源库,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广泛共享。教学资源的集中式共建共享模式如下图所示:
通过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参与、集中式共建共享机制,给予政策支持州市、县市区依附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应用和推广资源。在引进省外优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制定激励机制鼓励省内学校、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本省资源建设,为我省本土优质资源的开发、积累、融合、共享及服务注入新鲜的血液,保持各类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生命力,提高其应用效率,逐步建成满足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用的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除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外,逐步开发和引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3.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标准
制定云南省数字化教育资源技术及使用的相关标准,包括资源建设标准、评价标准、准入机制、共享标准、共享共建激励机制等,进一步提高我省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整合全省优秀学校和优秀师资力量,制定统一的资源建设、开发、评审等规范,建立专家库,组织开发本地资源,最终建设和培养出一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省级资源开发队伍。
4.组建云南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专家委员会
组建云南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专家委员会,建立动态专家库,负责云南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评价标准、引进标准以及资源管理、审核标准等相关标准、规范的制订。同时开展理论研究,对云南省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供科学指导意见。
5.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信息化设施,缩小城乡差距
对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地区,可根据国家近年来对县乡薄弱学校及教学点的建设力度的加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偏远地区的有效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就是通过开发电子白板、多功能一体机等教学工具应用客户端,由本州县网络条件好的中心完小下载资源包,然后发给偏远地区学校通过客户端工具进行线下应用。
(三)基本措施
1.指导思想
以“面向应用、统筹规划、提升服务”为原则,深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的有效融合,整体部署全省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任务。面向应用,以应用需求为驱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内在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深入挖掘和调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生动力。统筹规划,全省统一部署和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重点,先试点后铺开,推动共享应用,有效融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提升服务,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筑便捷灵活、广泛共享、协同配合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决策与服务水平。
2.优化基础
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云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主干网络带宽达到万兆、支持IPv6、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云南教育网。实现所有高等学校、州市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中学、城区小学和乡镇中心学校以不小于100Mbps速率的基于光纤宽带的网络互联。
3.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加强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研究,推动学科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各级各类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改进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范文6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对“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形式及保障其共享的机制进行理论探讨,为郑州市建设优质高效的“班班通”教学资源库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应用“班班通”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创造理论和条件,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升,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推动道德课堂建设。
(二)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加快推动“班班通”工程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使广大教师都乐于参与“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共建,并以此作为工作平台,更好地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同时,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集中展示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成果,有利于不同学区学校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促进郑州市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自“班班通”工程在全国各地实施以来,引起各地教师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不少研究者对“班班通”教学系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从国内较大的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以“班班通”为主题的文献共有42841条。目前对“班班通”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班班通”的应用技术原理和使用技巧的研究,如孟庆伟的《“班班通”教学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探讨》、田安海的《谈“班班通”的建设与使用 》、王勇康的《基于广电双向网的校园“班班通”建设和应用》等;“班班通”推广使用策略的研究,如付凯的《惠普商用台式机助力“班班通”可持续发展》、解文田的《以应用为导向的“班班通”工程区域实施策略与实践》、李兆君的《基础教育“班班通”推进策略研究》等;“班班通”对学科教学及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研究,如张锐的《“班班通”在高中地理新课改中的应用——以构建“道德课堂”为例》、周建军的《“班班通”环境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曹宇的《“班班通”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等,而对“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还不足,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理论方面
通过对“班班通”条件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许多老师撰写了多篇学习笔记、论文及心得等。为了促进“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及共享机制,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经过实践总结以下理论方面的成效:
1.初步探索出“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策略:健全“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建立“班班通”资源审核制度;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加大对上传人的奖励,使教师名利双收;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力度,通过给教师配发电脑的方式,在硬件上对教师进行武装。
2.初步制定出“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价机制:初步拟定上传资源数量,并对资源质量进行评价。通过上传排行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教师上传资源数量,通过资源下载量排行榜和资源审核通过率评价教师上传资源质量的高低。
(二)实践方面
1.自从进行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研究小组初步建立本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库。课题组研究选定本校的化学、地理和英语三门学科作为试点学科,目前已经在校园网内建立了这三门学科的教育资源库,内容包括校内公开课、协作区达标课以及省市级的优质课的教案、课件、视频资料,郑州市及其本校每年的历次考试题,学校开展的校本课程资源等。
2.基于本课题研究的初步经验,学校在2012年2月底以《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内容,成功申报了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单位。
3.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学校的教学水平及教育研究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而且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使学校教师的学科素养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对师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本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
1.“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滞后。自“班班通”使用以来,其资源管理平台一直没有改变,特别是资源的上传、分类和修改通道一直没有进行优化,资源上传后存放的位置、资源质量的审核和资源的修改等都存在缺陷,里面的资源没有及时更新,因此必须尽快完善资源管理平台。
2.“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渠道存在障碍。由于“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的滞后,后续的研究开展还存在许多困难,比如资源的共享渠道存在障碍,有的资源上传了,但由于资源分类管理和权限设置的障碍,其他人并不能够真正共享资源。
3.缺乏与“班班通”资源建设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缺乏与“班班通”软件开发公司之间的沟通,因此“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的缺陷一直无法进行修改,影响了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今后的设想
1.尽快与资源建设单位进行协调。期望郑州市教育局能够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就“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沟通。针对资源管理平台的缺陷,建议由资源建设单位尽快改善。
2.扩大“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范围。目前的研究只局限于部分学科组内,其他学科还没有进行,待资源平善后,下一步还要扩大共享范围。
3.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质量。由于在研究开展的初期,激励措施还不够完善,导致部分资源只注重数量,而资源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要提高原创资源的比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