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范例6篇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1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扩大社会效益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支柱,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前提,以回应文化市场需求为轴心,合理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和文化产品品种结构,科学地进行文化生产。要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提升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拉动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1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扩大社会效益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支柱,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前提,以回应文化市场需求为轴心,合理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和文化产品品种结构,科学地进行文化生产。要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提升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拉动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把工作视野从文化系统内向全社会延伸。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浪费,加强对不可再生性文化、文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坚持以人为本,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以放松规制为突破口,优化资源配置。当前,尽管政府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仍然不到位,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够,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作用的重点应该放在促进文化产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改善基础设施,制定规则和政策,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方面。行政部门要与文化产业经营活动分离,尽快实现“三脱钩”——行政关系脱钩,人员脱钩,经济利益脱钩。减少对文化市场主体的行政性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鼓励创新,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拓展文化产业

地理和历史使城市呈现不同的类型和功能,有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交通型城市、文化型城市、综合型城市的划分。安阳有着博大精深的殷墟、周易、甲骨文、岳飞精神等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底蕴厚重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等历史文化,有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文化,还有传承古老文明和宏扬现代气息的城市文化。从生产要素角度看,安阳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我们正处于资源形态向经济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没有大规模的经济形态和文化产品出现。怎么办?安阳应植根于3300多年的历史文化所提供的丰富资源,以文化资源为基础,走出一条具有安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化之路,促进安阳腾飞。具体讲,就是一要以资本为纽带,培育以文艺演出业、文献信息业、文博展览业、影视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物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文化产品档次;二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掘优秀体裁,生产出娱乐性与艺术感染力强、既有安阳特色又为国内外所接纳的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优秀作品;三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如内黄农民画、汤阴剪纸以及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四要进一步树立市场意识,建立文艺演出、音像发行、文化旅游各类文化集团,锻造自己的文化母舰,形成规模优势。特别注重培育和发展文化内涵丰富、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前瞻性的文化产业项目,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优化资源配置,壮大文化产业

文化是兴市之魂。如果说,在工业社会以前人们注重的是物质消费,那么在后工业社会中,人们更重视知识信息与文化艺术的消费,从这个角度讲,信息产业和文化艺术一起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两大支柱产业。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消费水平继续提升,年中国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迅速置身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潮之中,加快我市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整合文化资源,重视并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安阳城市文化品位,培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后劲。当前,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业许多是从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而来,文化产业散乱滥差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要努力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由于我市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因此,应以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为重点,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兼并和重组,推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化经营,努力提高其综合经营能力,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力求尽快做大、做强。第二,要大力扶持中小文化企业。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市场竞争的弱者,需要政府援之以手。另外,大企业的发展也需要众多中小企业作为支撑和依托。还要看到,众多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实际上,由于中小企业机制灵活,成本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一些产业甚至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积极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引导中小文化企业走“专、尖、特、新”的道路,办出特色。第三,要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对文化事业单位,要逐步转为企业,面向市场开展经营,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减少单位运行成本,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要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对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采用增量扩股或配股的形式,将国家和集体资产转为股权,同时吸收职工投资入股,壮大企业资产实力,并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第四,要创造有利于文化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就是要打破条块分割,实行文化产业的跨行业经营,将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结合起来,形成真正的产业链。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文化产业各具体产业,整合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全民关心文化建设、兴办文化事业的良好氛围,建立起政府、团体、个人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安阳文化建设要求的文化产业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用好政策资源,扶持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2

(一)文化产业及其地位和作用

关于文化产业,根据2004年我国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文件及《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文件,可作客观、翔实的描述分类:

1.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等。

2.文化产业层: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游览景区、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

3.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带、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根据以上文化产业分类,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首先,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传承、传播的导引功能,关系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国家的“软”实力。

其次,文化产业提供基本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生活品质。

再次,文化产业要求相关产业提供物质和技术条件,推动技术创新的深化,借助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竞争优势。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传承中华文明,复兴民族文化的需要。一个民族的崛起,归根结底要从文化的复兴上表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灿烂的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人类智慧,不断显示璀璨的光华。民族文化产业的兴盛担当着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人类对物质生活追求的过程中,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从未停止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对精神文化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创造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既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面临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考验,适时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文化资源、文化需求以及政策环境等条件,以河南省文化产业为例来说明。

(一)基础条件:资源与需求

中原文化之厚重、文化市场空间之广阔,这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之源。

1.丰富的文化资源。河南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河南省有17项,全国古都河南有其四。考古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景观、山水景观异彩纷呈,民间工艺、民俗文化、戏剧戏曲源远流长。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让人叹为观止。

2.巨大的文化市场空间。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总量约占全国人口的9%,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目前,全省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达到1.2万元,国际通行的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城镇下降到34%,农村下降到48%。文化需求将逐步呈现全面扩张势头,市场潜力巨大,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巨大推动。同时,河南以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来中原旅游观光。

(二)推动因素:政策环境

2005年5月和9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部署。2006年12月,河南省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期间实现“两个跨越”的战略目标,即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2007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对推动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出进一步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是基于文化产业国家战略的提出。党的“十六大”将中国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国家战略,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不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成为国民财富增长的方式和领域。党的“***”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以及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全面阐述。

三、文化产业的基本格局

(一)报业、出版、广播影视势头强劲。省电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5强,省电视台经营创收和卫星频道覆盖率、收视率、收视份额进入全国10强。河南出版集团综合实力在全国新闻出版、图书发行、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中位居第2名。《大河报》在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中的竞争力居第4名。河南省广播影视集团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收入增幅居全国领先地位,所属奥斯卡电影院线全国排名进入前10位。戏曲电影艺术片《村官李天成》、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科幻儿童电视剧《快乐星球》等获得观众和市场的高度评价。《快乐星球》系列小说和漫画,也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

(二)文艺演出业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舞剧《风中少林》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并摘取了中国舞蹈界最高奖项“荷花奖”金奖,不仅把少林文化带到了全世界,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豫剧《程婴救孤》一举揽下全国所有顶级赛事的大奖,并荣获“全国十大文艺精品工程”;歌剧《木兰诗篇》、音乐大典《禅宗少林》等产生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广告会展业较快发展。近年来,河南省国际经贸洽谈会、郑州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花会、安阳殷商文化节、信阳茶文化节、中原书市、马街书会等节会,逐步成为区域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知名节会。同时,以郑州为中心的会展业正在广泛吸纳全国性的文化论坛、经济论坛、高科技论坛。

(四)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升温。以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郑州少林寺、开封宋都古城、安阳殷墟遗址、商丘古城、温县太极拳、炎黄始祖文化广场等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旅游,以大别山和红旗渠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云台山等山水资源优势开展的山水旅游等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海内外的游客。

四、文化产业的前景以及与银行的合作现状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

1.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必然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25%,消费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达到600亿美元,取代航空、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第一位,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在美国400家最富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日本文化娱乐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其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

2.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以河南为例,“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到2010年底,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左右,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7%左右。同时,相应的系列政策配套正在逐步推出。文化强省的产业标志为:文化产业比较发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

(二)文化产业与银行合作现状

1.商业银行尚未对文化产业形成系统规划。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没有作为一个产业进行系统思考和统筹安排,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地位的传媒出版领域,文化旅游逐步进入视野,其他文化产业领域较少涉足。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文化产业的合作抱持审慎态度。

2.商业银行与文化产业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商业银行对现有的有合作关系的文化产业,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存、贷款和结算等基本的银行服务,即便是贷款等传统产品,也因为抵押、担保等落实困难,最终不能到位。商业银行与文化产业合作中的创新还比较少,特别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及时响应。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的文化产业数量还不多。

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银行对策

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必须充分认识,对这一即将形成的支柱产业,要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加强统一的规划、协调,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运作规律和重要企业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产品和产品组合,满足客户需要、引导客户需求,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使文化产业成为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的新的增长点。近期的工作首先是围绕重点文化企业,谋求合作上的新突破,要积极关注河南文化强省的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武术健身、杂技表演、工艺美术和文博会展等六大优势产业。

(一)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走向资本市场

文化产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可以筹措大量资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上市有成功的范例,河南省正在积极推动,专门下发文件,明确要求报业、出版、广电单位尽快启动上市工作,加强旅游企业的上市培育。对此,商业银行要积极介入,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对像河南出版集团这样转制完成列入首批上市目录并启动上市前期工作的文化企业。目前,由于国内金融业实行分业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自身优势或投资银行战略伙伴,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文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二)大力扶持绩优文化企业发展

存贷款、结算业务是基本的商业银行业务,为大多数文化企业正常运转所必需,也是目前文化产业使用最广泛的金融手段。商业银行要关注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向,帮助文化企业特别是文化企业集团,建立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对绩优企业,要在基本的金融服务工具基础上不断拓展领域,提供一揽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鉴于文化产业的现状,可以重点发展财务顾问业务,利用商业银行在客户、网络、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文化企业的投融资、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等活动提供咨询、分析和方案设计等服务。从主要提供融资服务为主,逐步实现融资、融智并重。帮助文化企业实现良好的效益,达成经营和投资目标。

(三)不断创新文化产业的合作模式

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创新服务手段。2007年,招商银行发放贷款5000万元,支持电影《集结号》拍摄,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与电影业合作取得成功的案例。事实上,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有相当部分是与商业银行合作的结果。商业银行要积极介入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的制作,甚至知名频道或栏目,如河南台的《梨园春》、《武林风》等,都可以寻求加强合作的机会。目前,商业银行与电影、电视、舞台剧合作的主要瓶颈是贷款的抵押担保问题,要探讨以电影院线收入、电视栏目广告收入、票房收入等方式设定抵押、实施封闭运作的可行性。

(四)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合作领域

对文化旅游业,一般情况下,旅游景点属于事业单位,归当地政府管理,政府对景点实行预算外管理,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额上缴。景点收入来源主要为门票收入,其他收入包括补贴收入、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等。商业银行可以与服务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一并加以考虑,并在政策范围内,推动更大领域的合作。广告会展业抓好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并通过龙头企业把握相关信息,寻求合作的可能性。对文艺演出业,加强与文化主管部门的广泛沟通,探索项目管理封闭运行的可行性。对于网络服务业、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业等新兴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娱乐业、体育休闲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应积极关注,把握适当的介入时机。共享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成果。

参考文献:

[1]曾令一.文化产业发展初探[J].理论与当代,2006,(1).

[2]***,钟新桥.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与中部地区支柱产业结构调整[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5,(12).

[3]骆莉.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J].东南亚研究,2006,(2).

[4]沈文.文化产业发展背景解读[J].发展,2006,(4).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3

一、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文化产业本身是一个内容产业,创新是源头,人才是关键。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必须贯彻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市场主体,研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链的关系。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同志曾明确指出,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文化事业是以公益性、服务性为主,文化事业的积极发展离不开效率提高与职能转变。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文化事业为基础,并为文化事业的长期建设提供经济动力。它们共同服务于保持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内蒙古地区经济要想保持发展的持续力,需要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并进。一方面要分清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另一方面要认清文化产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将公益性发展与利益性驱动协同并进,将二者相互促进与融合不仅能有效增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持续力更是考验地方政府行政智慧与效能重要指标。内蒙古的文化发展需要制定文化发展规划,一方面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中注重民众的主观诉求,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中注重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利益点,将二者在利益驱动的机制中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实现有效对接与共同发展,这样才可能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共同前景与良好的发展基础。例如,内蒙古自2006年始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初见端倪,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挂牌成立、自治区图书发行业进行改革、内蒙古电影集团与出版集团成立,这在提振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方面给予了前期基础,后期的工作规划要体现与文化事业的对接,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与原动力。

(二)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链的关系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成产环节到消费环节其链条中能够驱动的相关产业众多。因此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是提振地方经济的有效方式。通过产品的制造与加工、流通与消费,以文化发展促进生产进步与经贸繁荣是发展中的亮点。例如,文化产业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以旅游展现文化、以文化包装旅游,展现旅游发展的文化之路与文化发展向旅游业渗透的新文化发展之路。此外,文化产业发展还可以与会展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剧、数字媒体等产业相促进,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内蒙古的文化产业走上一条创新之路。

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找到制约的瓶颈

(一)文化体制瓶颈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尤为重要和紧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的制约性显现。传统文化体制是以事业性为主体的,在这种机制下,文化资源被国有文化单位所掌握,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只能有所取舍,体现不了文化发展的全面性与民众对文化发展的诉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对文化发展的层次提高,而传统机制又不能在文化发展上提供新路径,因此产生了民众文化饥渴与国家文化创新力弱的局面,当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讲,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后劲、实现跨越是当务之急。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国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深入开展有特点、有实践性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并逐步推进。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在增强地区文化发展创新力的同时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以此提升地区文化特色与影响力,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在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发展的同时体现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管理体制瓶颈

真正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地方政府要创新发展思维,以市场为先导、积极培育充满市场活力的微观主体。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主体,传统管理体制下管办一家、政府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职责不分,不能激发主体的活力,因此说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主体方面完成培育,也才能促使其向市场转型,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整合有效资源进行重组,发挥其优势为文化的繁荣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转变管理观念,放开管理路径,重塑管理思路是目前地方政府在管理上的着眼点,积极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文化产业保持强大的后劲,逐步实现突破性发展。否则,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健康发展的路径

(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需要建立健全相应政策支撑系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做出了《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连同《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内蒙古文化产业2009-2013发展规划》等,这一系列政策和重要文件,为引导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体系要体现宏观的方向的把握和微观专业的指引,既要注重总体又注意细节。

(二)要建立起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的程中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注重宏观指导向服务思维转变的路径。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工作机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宏观政策指导、打造地域文化产业特色、扶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培育创新的市场氛围、吸引非公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的硬件。以自治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财政实力的迅速增强为基础,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规模大的、功能全的、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文化产业是具有实质意义的。例如通过会展中心、文化城、产业园区等工程的建立,打造一批内蒙古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四)要开拓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将现代高端的制造业与现代化文化相结合,形成现代生产与时尚消费的新主流。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上拓宽了视野、调整了方向、掌握了重点,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方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必须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新主流,以创意促进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在科学发展、可持续进步的思想指导下,自觉地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做更加整体性的考虑,探索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五)要加强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将地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推动文化资本投资浪潮的形成。推动自治区文化产业格局成型,推动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观念更新与积极探索。可依托部分具有相关服务经验的金融机构,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金融创新平台,对文化产业金融产品开展集成创新。

四、结论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4

红色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存业态,也是文化研究领域的崭新课题。文章说明了培育与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并对其实践机制进行探讨,认为培育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需要从资源利用、资金支持、科技融合、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走出一条具体化、差异化、品牌化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

红色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机制

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和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挖掘,红色文化产业已现雏形。红色文化产业作为红色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体,既是红色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和新趋势。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既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必要举措,也是培育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培育与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必要性

当前,一大批红色旅游基地成功运营,一系列革命经典影视广泛热播,红色文化产业市场价值及潜力得到印证。但因思想认识、资金投入、发展环境等因素和条件限制,红色文化产业在产值、规模和影响力方面还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一)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成为产业的潜质和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市场运作的文化,是可供大众消费的文化,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经济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知识功能和娱乐交往功能。①因此,不是任何文化内容都可以转为以产业形态存在的方式。一种文化以产业形态存在,就能够通过人们的消费来支配和影响人的价值选择,能够通过其所蕴含的知识吸纳,转化为消费者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力量。红色文化是中国***在革命历史中蕴含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一座涵纳浩繁的精神宝库。红色文化是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与先进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历史体验的直接现实性。绝大多数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影响面广、感召力强、生动具体、简明易懂等特点,具备发展成为产业的潜质和竞争力。通过进行市场开发和艺术创作,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实现市场化,转化成群众乐于购买和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培育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今社会,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成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现代性标志。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②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化产业发展来实现和体现,而软实力主要是指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以及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在2016年3月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培育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红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其规模的发展壮大、产品和服务形式的丰富多彩,必将有力充实文化产业整体规模,改变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提升。

(三)培育与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播扬践行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既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③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构建的提倡者和领导者。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中,无数优秀的***人坚定理想信念,前仆后继,艰苦奋斗,书写了历史发展的壮丽篇章,涌现出了杰出人物,培育了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红色文化展现的是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红色文化产业就是挖掘和利用这些精神性资源,开发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这是红色文化产业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本能条件和先天优势。所以,培育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要求。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一种建构性的认同实践,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能使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对一个国家产生精神层面上的认同感。④因此,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应该具有引导整个社会健康价值取向的精神追求,向世人显示中国人高尚的内心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⑤

(四)科技进步为红色文化产业培育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本身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快速融合发展,大众交往方式、宣传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这种情况必将促进文化产业的调整和升级。新媒体以其趣味性、多样性、自主性等特点,为红色文化产业业态与形式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QQ群、微博、微信成为承载和传播红色文化的新型载体,这些新媒体既可通过技术介入增强互动,以新技术变革载体,增强红色文化辐射范围和教育效果,也能够以新技术打破空间限制。网络和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拓展和革新传播方式,同样也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个性化。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为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搭建了更多阵地和平台,增加了受众对象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红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和红色文化研究融合发展的产物,在社会基础、时代条件和特色优势等方面具有支撑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本能资质,必将展现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红色文化产业培育与发展实践机制探索

培育与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在思想上提高对其必要性认识的同时,在行动上要从资源利用、资金支持、科技融合、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推进思路,进行创新实践,进而营造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外在环境,扶植产业自身形成内在的竞争素质。在此,需要探索四个方面的实践机制。

(一)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机制

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注重发挥特色和优势。红色文化资源反映着党在不同革命阶段的历史精神风貌,既涵盖党组织发展历程中所积累的重要资料、重要遗址及纪念物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实物所承载和传导的革命气概、民族精神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挖掘利用这些资源,首先要对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再结合资源存在形式、发生年代、传播特点和影响程度,深入研究其特色和优势,形成独特文化品牌,这是红色文化产品在市场占领高地的前提。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的发展壮大。要注意从消费需求入手,充分了解和分析市场,掌握市场文化需求的方向。既要从宏观角度把握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又要从微观角度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动机和消费水平。同时,从中观察角度掌握红色文化资源与宏观及微观要求之间的契合度,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加以梳理和提炼,进而系统地谋划项目总体设计,有的放矢地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需要不同类别资源的搭配和融合,突出优势和特色,但不等于不同产业形式的特色和优势的阻隔。如某一地区的红色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红色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之间、红色文化产业的不同业态之间,可以有机融合,增强红色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在资源选择过程中,还要坚持用先进文化标准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过滤分析。

(二)红色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机制

探索红色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将大大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针对红色文化产业投资风险高、无形资产比例高的特点,应努力构建政府资金保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投资机制。红色文化产业的特性,决定了社会资本必须主动承担起在创造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创造其社会价值。完善红色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机制,需要多渠道、多方式化解投资风险,应建立区域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及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设立与发展,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区域文化产业风险。⑥培育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必须建设支持产业发展金融平台,鼓励引导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红色文化资源对接,也可与金融机构、各类企业共同开展重大项目投资,实现组团式的发展,有效化解投资风险。可与银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联动机制,通过组建担保公司进行信贷担保,探索无形资产作价抵押和实施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减少银行贷款的风险,鼓励更多信贷资金投向红色文化产业领域。完善红色文化产业的投资政策支持机制,可以参照借鉴文化产业其他业态发展初期扶持项目有关做法,建立专项资金,在红色文化产业项目培育初期,地方政府可依法将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中的地方政府留成部分,划出一定比例回馈产业项目,或由地方财政每年划拨一定补贴资金,重点扶持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红色文化与科技成果融合转化机制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是文化产业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⑦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新兴文化业态。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进步,红色文化产业应是新科技成果重点应用领域之一。红色文化与科技成果实现融合转化,能够催生新的红色文化业态,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如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成果改造红色文化产品初级形式,可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虚拟现实空间的模拟,实现消费者与文化产品之间的互动。红色文化与科技成果实现融合转化,能够创造出红色文化产业新的消费终端。如将电子书、智能手机中植入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内容,这种文化终端就能够为红色文化产业所用。红色文化与科技成果实现融合转化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以数字化、信息化高新技术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在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制作上,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制作高质量文化精品,赢得产业品牌优势。以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传播方式改造红色文化产业的创意、生产、传播、销售的新模式,通过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促进红色文化数字化产业化模式。红色文化与科技成果实现融合,可以利用科技成果修复和整理老唱片、胶片电影等红色文化资源,再现红色文化经典音像,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能力,繁荣红色文化产业。例如,2006年以来,中国电影资料馆实施的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已完成包括《开国大典》《平原游击队》等红在内的5000多部影片的数字化转换。

(四)行业实体运营管理机制

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⑧其中,市场拓展能力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包括实体经营模式、运营管理水平、营销策划能力和内部管理效率等方面。做好红色文化产业的运营管理,可以对照市场拓展能力的四个方向进行探索。在实体经营模式方面,红色文化企业大多是从事业单位转制而来,市场化意识和商业模式创新不够。而一些自发的中小民营文化公司,尽管部分地承担着红色文化产业实体的角色,但存在着体量小、竞争无序、品牌意识缺乏、内容同质化等劣势。支持红色文化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是实现红色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方向。在运营管理方面,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尊重市场经济主体的投资和经营意愿,鼓励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吸引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合作,构建红色文化市场的良性运行体系。根据不同文化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比如可以将项目委托给有经验的专业团队,由社会主体进行运营管理,以达到品牌拉动项目、项目促生品牌的双促效应。在营销策划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策略,以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为核心,组织专门团队做好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调研策划工作,提高产业吸引力和影响力,打造出一批群众愿意购买、乐于分享、舒心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有效市场策划营销获得有效回报。在内部管理方面,要正确处理好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和强化管理的关系,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对红色文化产品生产销售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建立、健全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文化产业主体的市场行为监管和产品的内容监管。

结语

上述机制涉及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性问题,是红色文化产业培育与发展实践的重要参鉴,此外还需有政策保障、产业规划、领导协调等机制与上述机制并进实施。当然,推动我国红色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还应总结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其他业态发展经验,处理好红色文化产业与红色文化事业的关系、作品真实性与创意性的关系、红色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其他形式的关系、红色文化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具体化、差异化、品牌化的中国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作者:周瑞辉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邹广文,任丽梅.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文化产业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73.

②③.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0,163.

④⑤叶朗.重视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N].光明日报,2009-01-14.

⑥周毅、罗英.以金融创新支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N].人民日报,2012-06-18.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5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当今,以寿光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为例浅谈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

文化产业;打造平台;成果转化;稳中求进

文化产业发展是近年来文化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从全国的形势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振兴经济、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去开拓、发展,在部分国家或城市已初见成效,但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差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特别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也各不相同。今天,笔者结合对文化产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和自身在县域文化工作中的实践,浅谈一下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意义。发展文化产业是近年来文化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国家在“十二五”计划指出,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本标准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5%的基本定位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从全国的形势来看,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去开拓、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中的文化产业已初见成效。但是作为县级来说,由于经济、文化、政治等诸方面的原因,各地实际情况不一样,其发展文化的产业情况、历史状况、传统习俗各地不尽相同。如何做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区域特点的县域文化产业,是我们急需明确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在县域文化部门工作实践,以及对县级文化产业工作的思考,以寿光为例讲述近几年寿光文化发展成效,期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体制改革,突破创新求发展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号召下,寿光市打破传统结构,对市内文化产业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改革。改制以来,寿光广电集团通过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整合资源、在完成文化产业改革的同时全面提高,如今已成长为拥有员工600余人,总资产达5.5亿元,年总收入1.4亿元具有代表性的改制典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二、整合资源,攥起拳头办大事

今年来,寿光市在文化系统内集中整合全市文化优势资源,以综合布局、集群发展为宗旨打造文化平台纳入综合发展体系。2009年,寿光市通过政府搭平台投入3.2亿元建设、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寿光市文化中心全面投入使用,通过利用其内设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发挥公共服务效能,引进建设华歌艺术馆、艺术培训中心等项目,盘活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大氛围,引导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集休闲,娱乐,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产业基地。

三、突出特色,优质项目惠民生

自2000年起,寿光市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举办蔬菜博览会的形式,集中为区域范围内的企业集合基础资源,打造体现规模效应的公共服务交流平台,并以其丰硕的经贸成果,独特的展览模式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迄今为止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739万人次参展参会,实现各类贸易额1599亿元。寿光市国际蔬菜博览会以事实说话,在全面助跑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借鉴案例。与此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1)产业结构依旧分布不均,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县域文化产业基本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科技附加值偏低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构成发展的主要障碍。

2)文化产业集成规模小、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创意转化为成果的效率低。与此同时,高素质人才短缺,专业人才深入不到基层,基层也无法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相应发展机会造成人才流失。

3)文化产业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投资融资渠道匮乏。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仍处于探索阶段,财政仍是投入文化产业资金的主渠道,多数企业没有依托主业形成文化产业链,综合竞争力不强,投资渠道单一。面对上述问题,结合寿光市在文化产业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摆正位置心态,合理应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文化产业的本质决定其具有社会效益,但是文化产品本身又具有商品性,又极具经济效益(比如:2009年电视剧资金投入50亿,而广告产值达500亿)。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的应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在此前提下,作者认为作为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摆正位置放平心态,正视市场规律,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积极探索改革路线,变直观的行政干预为政策、经济等条件的宏观引导,广泛吸纳整合社会资源,使文化产业更加合理有效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去。

2)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造打造文化产业平台,加快文化成果转化速率。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行动中,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体系化建设,通过完善项目规划立项、项目进行、项目完成、结项后的监督追责等步骤,使文化产业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合理进行。与此同时,各级文化部门应积极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搭建文化服务平台,加快文化成果转化率和提高文化产业成果转化质量,从速度到密度,全面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3)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训人才,提高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新形式下国家竞争的构造者与关键点。故而,文化产业更应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应用:首先,通过与院校的合作针对文化产业问题设立相关学科、课题和人才储备库对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第二,集合社会资源,打造信息平台,向社会购买服务。针对产业进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也可以通过相关负责单位为主导的举办论坛、峰会或学习性讲座等形式进行探讨并解决;第三,用人单位通过制度改革完善保障机制,为带着项目、创意、想法的专业人才提供平台、资金和信息保障。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产业内人员的培训,鼓励内部人才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

四、结语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6

中国文化产业落后于经济发展

在学术界,一般把基于文化资源积累及科技发展,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及才华,以信息及网络技术为主要载体,通过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利用,经过创作、生产、流通等环节,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潜力的产业,称作文化产业。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也可把文化创意产业直接等同于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通常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按照一般的分类,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及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文化不仅有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其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也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不但已经形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对人民的组织动员能力、参与国际化程度等,都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文化产业日益深刻地融入市场经济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将经济和文化作“二元化”割裂的做法,不仅妨碍文化本身的发展,而且会制约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

正因为文化具有上述作用,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都十分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美国的文化产业仅次于其军事工业,在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日本也是一个文化产业大国,其文化产业产值早已超越电子业和汽车业,仅动画产业就占据了世界市场的62%,而游戏则占世界市场的1/3。韩国也在1998年就确立了强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国策,从2002年起,战略性进入中国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曾一举夺去中国整个网络游戏市场总份额的75%。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大大落后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据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起码高于15%,而我国还未达到3%。按照国家统计局新的统计标准,到2011年度,全国只有北京市的文化产业达到了支柱性产业的标准,即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5.6%。即使按照以前的标准统计,全国也只有北京、上海、湖南、云南和广东这五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了5%。

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出口持续顺差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进出口比例,逆差幅度却惊人。以图书为例,与欧美的逆差比高达100:1以上。有人作了这样的统计:1999年到2002年,我国接纳了俄罗斯285个艺术团体来演出,而同期中国只有30家团体到俄罗斯演出。2000年到2004年,我们进口影片4332部,而国产影片真正具备出口概念的不足百部。近年文化产品出口的总量有所扩大,逆差有所减少,但依然巨大。这对于一个文化传承深厚的国度,委实是一个尴尬的现实。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文化产业的落后,也就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大有发展潜力、大有发展前途。从需求来看,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有相关性。计算得出,200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是44%,文化消费应在个人消费中占到18%,总量应是10900亿元;照此算法,如果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恩格尔系数应为33%,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0%,实际消费总量应为20100亿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超过了1700美元,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4150亿元左右,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000亿元以上。2010年我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文化消费总量应达到5万亿元才正常,但实际只有1.1万亿元。换句话说,中国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还不到1/4。

当然,也要看到,尽管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近两年来由于各方面的重视,文化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创意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一些地方,比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正在迅速形成规模不等、风格各异的创意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近年发展较快的原因一是基础比较好。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文化会展、广告策划、文化演出等众多领域已崛起了一支新队伍,他们适应市场快,战略灵活,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力军。像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人文积淀厚实,这是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所在。二是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许多政策,包括财政支持的效应已开始显现。从门类来看,在比较传统的文化产业门类中,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这部分存量资产开始出现了迅速增长的势头,出现了一批发展较快,甚至上市融资的市场主体。在新兴文化产业等增量部分,特别是与高科技有关的新兴产业门类,其发展势头和速度更值得我们关注。有学者估计,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极有可能在未来的3年到5年内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因素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增长最快、市场最大,但文化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体制上延续计划经济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着包括所有制壁垒、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地域壁垒等在内的一些有形无形的壁垒;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都不高;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缺乏专项发展规划,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计划体制与市场方式的矛盾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多年来,我国也在文化领域进行改革,但由于文化部门的制度改革和产业改革相对封闭,往往是在行业和部门内翻来覆去,自我修补,很难走出开创性的大思路。同国内成熟的经济行业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总体决策、产业管理的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缺乏成熟的经济行业中所拥有的强大的职业经理人团队。相应地,同国内经济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经济运作方式、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文化长期以来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比较敏感,因此其开放的风险比经济领域要大,改革也就相对更谨慎。

其次,政府过多介入文化产业的运作实际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个问题其实与第一个问题有关。计划体制的背后实际上是政府以有形之手来推动甚至主导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创意产业是最需要发挥人的独特创造性的。以融资为例,大量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要高度重视金融杠杆的作用,充分发挥资本运作对于产业增长的推动作用,尤其要通过各种因地制宜的有效手段,推动大批中小企业转轨,进入文化产业的创业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但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用大量的资金,而且风险比较高,企业特别是私人企业一般在初期承担不了高额的创意投入。有些企业尽管可以投入,但考虑到风险因素,也不愿意投入。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初级阶段,必须有大量的政府投入,这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是有好处的。尽管如此,政府投入文化产业的时间不应该太长,因为太长就会形成垄断,而且不公平,导致低效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太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是唯一的投入主体,而且政府几乎垄断了所有的文化产业的资源。当然,这与我们长期过分看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而轻视文化的服务和娱乐功能有关,这使得政府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规制十分严格,进入门槛很高,从而导致民间资本的进入受到很大限制。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产业领域内,还无法公平地分享文化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很不充分。

再次,创意人才的缺乏,特别是将内容通过产业化方式转化成市场需求的创意人才的不足,也严重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除了要有好的政策和机制外,关键还在于人。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最缺两类人才:一是内容创意人才;二是将内容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人才。没有内容,创意免谈,所以首先要有内容创意人才。内容创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原创;第二是创新。但在有了内容创意后,还必须把内容转化为产业发展,将文化创意与科技有机而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内容,这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目前,人才市场中,拥有创意的人才不少,可绝大多数创意都没有落到实处,更没有形成市场化、产业化。究其原因,主要是那些创意不切合实际。创意要面对市场,关键在于它必须拥有能将无形变有形的经理人。

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自觉发展

文化产业要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在观念上来一场思想大解放,在政策和措施上放开对民间资本的限制,让文化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关键是要做到在文化发展上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借用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话说,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而其中的关键,是政府要做到自觉。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所说,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为此,就必须从体制上、机制上对文化产业进行改革,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市场环境,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

一是要进一步改革文化体制。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内加以思考和规划,稳步有序地向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放开文化市场准人限制,努力锻造在内外两个市场上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文化企业。特别是,像政企分开、管办分开、现代企业制度等在经济改革中行之有效的改革经验应在文化领域积极推行和实践,经济、管理领域各个环节的成功经验和大量人才应全方位进入文化创新领域。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管理上的经验,逐步消除准入壁垒,在市场经济的主导框架内推动体制改革。

二是加快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尤其是要加快创意人才的培养。政府要在项目立项、用地、财政税收、投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进出口等方面尽快出台政策措施,引人民间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意成果的重点扶持、保护以及自主品牌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启动扶持方面实行政策引导。创设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培育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为知识产权、品牌价值和创意成果等提供便捷、高效、权威的评估服务。要创新人才政策,健全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评估激励机制,造就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培养一大批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23
下一篇 2024-05-13 09:24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