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例6篇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1 关键词:休闲农庄;规划设计 Abstract:In the time of ever-growing ecological tourism,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eisure farm has become a hot spot. The article explored some design keys in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1

关键词:休闲农庄;规划设计

Abstract:In the time of ever-growing ecological tourism,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eisure farm has become a hot spot. The article explored some design keys in planning the ecological leisure farm.

Keywords:leisure farm;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087-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人们对于休闲活动、接触大自然、回归俭朴生活的需求正快速增长,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人们向往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促进了生态旅游、休闲以及农业生态旅游在国际上悄然兴起。于是,包括休闲果园在内的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农家乐”旅游是城市和农村需求特别是城郊农业综合资源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林、牧、渔业的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综合服务,开辟了一条传统农业调整结构的新路子;同时也为广大农民改变精神面貌,加快文明进程提供了机遇。

目前上海郊区生态型、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求日益增大,发展条件渐趋成熟。发展“农村游”既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从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松江特色农业旅游和休闲度假项目日益增多,其中包括一批如番茄农庄、格林葡萄园等特**域。以五厍农业观光园为例,仅一年就能接待游客近9万人次,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100多万元,吸收当地农民295人就业。

2 建设必要性

2.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农业产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速推进城郊型农业转向都市型农业,走出了一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新体验、树立新风尚”。

2.2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壮大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农村游”正在将传统农民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转向依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将传统农村单一的种植业,转向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绿色观光休闲农业的多种经营;将传统的只管生产的封闭式农业,转向与市场接轨、按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开放式农业。通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带动农民实现持续增收。

2.3顺应农村游,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需要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当前乡村旅游已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发展,且成绩显著,我们应总结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积极探寻其创新发展之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生态农庄的建设,构筑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具农业展示、休闲、旅游多功能综合性农业旅游基地,以顺应日益增长的农村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从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增长点。

图1-现状景观利用案例

图2-非规则型地块设计案例

3 城市休闲农庄的规划设计

在休闲观光旅游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各式各样的“农家乐”不断涌现,但是这种低层次、初级的农业休闲观光仍然满足不了人们渴望自由,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因此高层次的休闲农庄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青睐。

合理的规划设计不仅能大幅提升休闲农庄的景观品质,而且能巧妙利用现状资源,大大降低建设投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1地块属性特点

3.1.1依托城市,交通便捷

城市休闲农庄通常分布于市郊或城郊结合部,既远离闹市喧嚣,又与城市保持紧密连接,具有相对便捷的道路交通。

3.1.2用地性质以农为主

城市休闲农庄的用地多为农林用地,受其用地性质所限,农庄中建设用地比例需严格控制,成为规划设计难点之一。

3.1.3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基础

城市休闲农庄多于原有林地苗圃基础上改建而成,其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较好,周边一般没有工业、噪音等污染源。

3.1.4一般规模不大,形状各异

城市休闲农庄的开发多为企业或个人行为,受用地面积、建设投资等限制,以小规模农庄居多,部分农庄受场地现状条件影响,规划设计时常常具有相对局限性。

3.2合理的规划设计

3.2.1现状林木的合理利用

基于休闲农庄多于现有林地苗圃基础上建设的特点,规划宜结合现状进行设计。图1中休闲农庄结合苗圃现状,将主要景观元素集中于地块中部,令现状林木成为农庄四周的防护林,设计既有效降低原有苗木搬迁工作,又巧妙利用苗圃资源特点,营造生态、私密的休闲空间。

3.2.2分区域设计

图2项目受地块形状限制,规划设计时按使用功能或景观主题将地块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通过园路巧妙地衔接,使用地分区特色鲜明又不乏整体性。

3.2.3水资源的应用

水能活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往往离不开水。休闲农庄的规划设计通常也少不了水体的应用。

若设计地块内部或周边有自然湖泊河道的,建议在水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加以利用;对于设计地块内部或周边均没有水源的地块,规划设计时可以通过挖湖堆山营造景观,在挖填土方的场内平衡过程中,可获得丰富的竖向景观变化,其建设投入也相对较小,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景观营造方式。

图3项目利用地块边缘城市河道,引水入园,并通过合理的水体开挖,挖湖堆山,抬高地块周边地势,将主建筑置于山丘环抱、水系环绕之中,并结合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设计,将中国传统园林风味发挥到了极致,使农庄的景观品质得到了飞跃。

3.2.4文化的融合

文化是设计的灵魂,一个具有思想的农庄规划,不仅是一种企业理念的体现,而且可以赋予项目生命,使来客感受身、心上的双重洗涤,令游赏者回味无穷,使游客愿意多次光顾。

图4项目设计以“桃花源”为特色,营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家田园风光,为整体区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图3-现有河道利用案例

图4-主题优先设计案例

4 规划需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鉴于休闲农庄类项目正处于市场的成长期,各地涌现了大量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项目,百姓的认知也存在较大差异,为切实保障个体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和长效运行,建议如下:

A、确立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的精品建设工程意识。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2

(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主要内涵

休闲农业主要是指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乡村田园风景,并同时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生活及文化民俗活动,向国民提供休闲场所,增进大众对农村及农业活动体验为目的的经营管理活动。[1]288-291由农业结合观光旅游发展出来的休闲农业具有“三农”(农业经营、农民生计、农村发展)、“三产”(一级产业、二级产业、三级产业)、“四生”(农村生活、农业生产、体验生命、自然生态)的产业特性,具有观光、度假、社会教育、文化传承、发展经济等多目标功能。换言之,休闲农业就是结合生活、生产、生命及生态于一体的经营活动,在管理层面更是结合了农业加工、体验设计、农业产销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产业。

(二)台湾休闲观光农业主要类型

由于农业资源多样化,社会需求复杂化,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至今非常关注主题设定、经营特色、休闲农业园区功能的划分,都十分注意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2]48-51据台湾农委会相关统计,台湾现有休闲观光农庄1240家、特色民宿1386家、休闲农业集聚区67处、休闲渔区300个、观光果园385处。台湾休闲农业主要可以分为4个大类。一是休闲体验类,包括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休闲渔场与休闲林场。这类休闲体验类观光农业一般都具有类型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远山、河流、特有的动物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植物体系等。休闲农场开展的活动项目也非常丰富,常见的体验类项目主要包括乡土民俗体验、农民住宿体验、农园采摘体验、大自然教室等。休闲林业园区提供了森林小木屋、体能锻炼、森林步道等游憩设施。二是观光体验类,包括观光茶园、观光菜园与观光果园。观光茶园的活动开展主要以种茶、采茶、做茶为主,有些茶园还附带经营茶坊,向旅游者提供品茶项目。观光菜园一般以生产高冷蔬菜为主,并向旅游者提供进入园区时所想要购买的蔬菜,一些设施完善的观光菜园同时也向旅游者提供现炒青菜等产品供旅游者品尝。观光果园则主要以采摘水果体验为主,同时还设有露营区、烤肉区、儿童游憩区。三是农园体验类,包括教育农园与市民农园。教育农园是同时兼具教育功能与农业生产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农园中生产或种植的农作物及农业设施的规划配置等均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市民农园则是将位于城市近郊之地集中划分为若干地块,并分别出租给都市民众种植水果、花草或经营家庭农艺项目,让都市民众能够享受、体验农业生产、耕作的乐趣。市民农园根据不同使用对象,主要划分为儿童农园、家庭农园、高龄农园等。四是度假体验类,主要是指台湾特色民宿。台湾民宿主要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民俗、生态资源、经济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向旅游者提供乡土生活的住宿处所。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在台湾大学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首次提出休闲农业,所达成的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策略成为主管部门推动发展休闲农业以及拟定各项计划的基础。这些策略包括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等。1990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计划”,正式开创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新起点。1992年,台湾农业委员会颁布了休闲农业领域的第一部政策条例《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一些从业的基本条件,包括农民设置观光农园的申请、审核的程序,各项工作逐步正规化、程序化。[3]437-4402000年台湾通过《农业发展条例修正案》,其中就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专项规定,这使得休闲农业发展有了法律依据。2004年以后,台湾休闲农业进入新自然主义时期,这个阶段不再追求数量的增加,而是追求休闲农业品质的提升。如在2004、2006年先后两次对《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开展休闲农场评选、休闲农业区评价、休闲农业经营师培训认证等活动,逐步把休闲农业发展重点转向休闲农业内在品质的提升,力求实现台湾休闲观光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段时期台湾休闲农场的游客人数不断增加,从2008年的959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000万人次,国际旅游者从2008年的6.4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6万人次,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实践

(一)政府大力支持,政策制度完善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诞生、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政府进行策动、辅导、规划、抉择、组织和协调的。从休闲农业组织结构设置上看,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由台湾农业委员会负责,台湾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而且从上至下还专门设立休闲农业管理、指导和营销部门,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发展管理体系。政府的施政理念与作为引导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架构出齐全的休闲农业制度规范,让从业者和企业可以共同遵行。为推动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出台了《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观光农业发展示范计划》《民宿旅游管理办法》等规定,为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有序、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二个角色是法令规范的执行,在休闲农业法令规范的制约下,台湾各级政府特别重视休闲农业发展,积极促成休闲农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个角色是提供必要的行政支援,比如办理讲习训练、提高经营管理素质、举办大型活动,引导客流流向休闲农场。

(二)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最有成效的策略之一就是在主管部门协助辅导下,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这是一个由从业者组成的协会组织,能够代表从业者办理各项非营利事务,并且成为政府与从业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协会宗旨是将农业与休闲游憩活动相互结合,以发挥农业生产、促进生态平衡与推广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的效果,并带动当地人对农业资源、自然生态及农村文化的关注,提升农民受益与促进农村繁荣发展,以提升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及消费品质,最终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

(三)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理念,加强休闲农产品的广度及深度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非常注重休闲农业的创意和营销活动,摆脱了休闲农业产品和发展模式的雷同,避免了经营方式的相近,使企业吸引力大大增加。同时,积极拓展农业开发手段,推行休闲农业六级产业思维。农业六级产业化主要是指以初级(一级)的农业生产为基础,开发加工品、商品、新销售渠道,并扩大到兼具环保意识的绿色消费、以环境场域作为观光发展资源等,是农业结合工业、商业、学界的全方位农业发展概念。休闲农场原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为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并满足游客消费的需求,必须由一级产业延伸到二、三级产业。一级产业是农场生产阶段,产品差异性不大,原始功能的价值不高,若予以加工、制造,将提升价值;若能提供餐饮、住宿、包装销售,并结合娱乐、教育的功能,跨越到服务性产业,则产品价值更高。

(四)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学院,强化对休闲农业人才智力支持

台湾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学院,期望通过整合学术界、产业界与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建构休闲农业发展知识与培育人才的摇篮,包含顾问团队、培训中心和知识平台。例如,培训中心邀请产、学、官、研等专家组成人力发展委员会负责运作,建构职能地图、师资与教材知识库,并与休闲农场合作,在台湾各地设立培训中心,建构系统性选、训、证、用合一的人才培训制度,培育休闲农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了休闲农业顾问团。依据休闲农场标准分类来整合休闲农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据专家专长、专业分类建立完整师资库,以供各县市政府、农会、休闲产业及休闲农业相关组织办理地方培训时参考。

(五)建立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

为促进休闲农场持续发展,树立台湾休闲观光农场的服务口碑与品牌价值,透过提升服务品质以建立休闲农场品牌形象,为游客提供优质休闲农场旅游,并通过认证过程找出休闲农场服务品质缺失,以此作为未来休闲农业与管理教育训练协助改善的重要参考。休闲农场品质服务认证由服务管理评选和服务品质诊断两大部分构成。服务管理评选包括基准指标和特色指标两个层面,皆针对农场特色管理、餐饮服务管理和住宿服务管理三个方面。服务品质认证只是手段,改善农村经营本质才是结果。从认证结果可以发现,台湾休闲农场服务产业已经渐渐成熟,能够提供游客安全、舒适的休闲旅游环境。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管理启示

(一)提升并拓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理念

休闲观光农业在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透过休闲农业将农村打造成为适合居住和旅游的环境,农村有适当的经济行为,年轻人有就业或创业的机会,农村人口老化将逐渐趋缓,农村人口结构将趋于平衡,农村社会自然安定和谐。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平衡发展。例如,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主要是依托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严格控制稀缺资源的利用,设立保护区域,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服务,从而使得广大民众全面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应发展具有生态旅游和农村文化内涵的休闲农业活动,将发展休闲农业活动作为回归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改善经营管理策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休闲农场的经营管理首先要厘定经营策略,然后做好服务、营销、解说、营运、环境等部门的管理。早期休闲农业可以靠大片的树林与绿地吸引游客,但随着旅游景点愈来愈多,加上城市公园绿地不停产生,未来要吸引游客,不能单独只靠观光旅游,而是要与生活结合,而且要有深度与知识性。因此,应积极提升休闲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农产品的创意与研发,沿着初级农产品—商品—礼品—艺术品—体验品路线提升休闲农业产品价值,注重产品性能、功用与效益的营销转变,为顾客创造体验的营销,包括感官、情感、思考、行动以及开发等。

(三)加强休闲农场发展规划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3

    研究方法

    在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涉及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是指标体系既要科学地反应其发展内涵和发展目标,还要能够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对休闲农业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发展可以视为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子系统又可以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评价要素则有各评价因子构成。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还应根据研究需要和指标功能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表现为隶属关系,层次内部各分量之间则是并列关系。可行性原则。构建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因子概念清晰,内容简单明了,数据易于获取,计算结果便于分析和对比,且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可行性原则还有要求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定量指标直接量化,以尽量减少主观色彩。代表性原则。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有足够的覆盖面,既要全面反映休闲农业发展的结构组成和本质特点,而且要清晰地表达各个主题,既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又要避免相近的评价指标重复出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上述原则,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由游客接待量等27个评价因子组成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其中制约层由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构成,要素层由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和传统文化6个方面组成,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本研究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该方法是对同一层次内所有被评价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表,然后根据某一评价标准对每2个配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权衡[25]。两两比较法多用来选择最优方案,所以一般采用0~1分打分法即可。但是本研究利用两两比较法是用来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而很多指标间的权重大小差异比较小,所以必须采用更加多层次的打分方式。有2种常用的更多层次打分方式,分别是0分~4分打分法和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计算更加复杂,但是为保证权重确定的科学性,本文将采用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要求两两比较中两项的得分之和为1即可。具体示例如下:当2个指标i与j同等重要时,则令(式略)为了使评价因子权重结果更加客观、科学,邀请了地理、资源、生态、旅游和农业方面的10名专家进行打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加权平均,最后进行归一化化处理,最终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数据来源和处理在各项评价因子中,定量指标D1至D22均来自《奉化市统计年鉴》、《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奉化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分析》、《宁波市统计年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及其他相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报告和资料等。而后,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为aj=a/A,其中,aj为标准化后的结果,a为原始值,A为标准值。指标赋分标准在评价休闲农业发展状态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评分采用10分制对评价因子层各指标进行评分,以确定各项因子得分。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向有关专家和旅游、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征询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某一地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时,该研究地域的各指标评分值综合起来反映了休闲农业发展状态,假设用向量δ表示这个状态,那么δ的每一个分量从不同侧面反映该系统在特定阶段的发展状态,因此向量(式略)而后根据事物的持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将休闲农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评价结果与分析

    评价结果根据本文建立的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评判标准,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分值为8.47,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层评价值分别为9.46、8.06和7.34。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传统文化6个要素层综合评价值依次为9.55、9.34、7.68、8.36、6.74和7.95。由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正处于“发达阶段”,说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名副其实。结果分析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评价的子系统层指标指数来看,经济发展子系统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另外2个子系统。虽然该系统的权重相对较大,但是奉化市在此指标上分值很高,说明了其在该指标上肯定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产业规模是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最为直观的体现,9.46分的评价结果充分说明了奉化市休闲农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发展规模,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奉化市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和农民大力发展农家乐。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在经济规模上有优势以外,还具有多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奉化市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相当丰富,约有近300只注册商标,其中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的就有4只,它们分别是水蜜桃、芋艿头、曲毫茶叶和千层饼。旅游资源数量也非常丰富,单体旅游资源数量在500个左右,其中4级以上的就有22个,而且奉化市休闲农业本身就相当成熟,尤其是在溪口和滕头景区具有相当大的旅游影响力。还有奉化市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丰富,近年来各种与休闲农业相关的节庆活动也越来越多。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奉化市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又一支撑因素。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6%,以连续9年有超过350天空气质量为优良天气。奉化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浙江省卫生城市”、“浙江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浙江省生态市”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数亿元资金对农村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先后实施了“环境整治”、“乡村康庄工程”、“千里清水河道”、“村村植绿”等工程,重点打造了城区至溪口生态公路、城区经滕头至溪口观光线、西坞至莼湖花木长廊等3条精品线。此外,奉化市各职能部门相继制定了《奉化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奉化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奉化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奉化市河道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本文认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还未达到高级阶段,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结合实地勘察发现问题如下:第一,休闲农业用地问题。浙江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资源小省。奉化市仅有36.5万亩的耕地面积,而发展休闲农业很可能涉农业用地问题,导致经营者有所顾虑,发展的信心不足,阻碍了奉化市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第二,休闲农业管理问题。尽管奉化休闲农业景点数量较多,但是管理问题上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大一部分景点雇佣的从业人员多是当地的农村村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上岗,导致服务质量较差。另外还有经营者本身多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有限,缺乏营销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第三,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拥有较多的优势,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各项目多以垂钓,采摘,烧烤为主,经营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使得各休闲农业景点风格类似,游客选择性较小。第四,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奉化休闲农业多以农村个体经营为主,规模较小,投资金额有限,导致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4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路径;台湾地区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6)01003408

一、引言

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农业发展目标。党的十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衡量体系中。首先,作为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有助于破解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它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连通了农村的三大产业,并且具有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功能,与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关系紧密,因而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方向拓宽、发展层次和效益提升。其次,休闲农业产业化有助于破解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型城镇化问题。由于休闲农业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因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增的就业岗位和转移出口,而且休闲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通互容。休闲农业的生态性也符合新型城镇化对“新”的要求,有助于缓解城镇化建设中资源环境的压力。休闲农业产业化是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休闲和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可以确保同时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首先对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路径选择作一个简要回顾。从国外政府的角色作用来看,国外政府较为重视休闲农业的立法、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政策的引导。意大利的《税务立法》、法国的《增值税减免法》、德国的《市民农园法》及原联邦德国的收入免税与减少增值税等,属于针对休闲农业颁布的雏形法律和政策。庄诗园[1]指出,美国的《农业住宿法案》于1999年出台并对开办农业旅游的资格条件进行了规定,即农家旅馆的最低规模可以低于商业旅馆。Clemens[2]指出,第一个将农业旅游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欧盟国家是意大利,它在1985年通过了第一部国家层面的农业旅游法律,对有意开展农业旅游服务的农场主进行了资质条件的规定,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始此项服务。同时,具备两年农场经营经验是意大利经营者得到政府援助的必备条件。同时,在意大利,具备2年的农场经营经验是经营者得到政府援助的必备条件。张胜利[3]认为,日本关于休闲农业的一系列逐渐完善的法规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如,1969年的《新都市计划法》、1974年的《生产绿地法》、1989年的《特定农地贷付法》、1990年的《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和1999年的《食品、农业、农村地区基本法》等。罗演等[4]指出,国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融资援助也是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休闲农业基金会作为筹措资金的主要金融机构是欧洲国家普遍认同的可行做法。包乌兰托亚[5]指出,德国政府通过给予农民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他们对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或建设新的设施,以基金会为代表的股份制金融机构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并统筹休闲产业的相关开发事项。詹玲等[6]指出,英国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新建或农村发展状况的改善,此项措施在《共同农业政策》中加以固定下来。法国政府曾将具有观光职能的农场作为特定时期的政府优先发展计划,并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提供财政补贴和在银行贷款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意大利政府采取税收减免、低息政策和放松信贷等措施鼓励经营农业旅游的单位。韩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申请审核、资质条件和初期可行性评估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并且提供充足的贷款和放宽贷款偿还的条件。国外政府也非常重视休闲农业从业者的资格考核和休闲农场的品质认证。张瑜和杨晓霞[7]指出,针对农村观光旅游业采用品质认证制度的当属德国农业协会,度假农场认证标章最终授予那些通过计点认证审核的合格者。廖俐[8]指出,匈牙利政府将星级宾馆评定的等级原则引用到民宿舒适度的评定当中,分别用1至4朵葵花标识来评定客房从舒适到不舒适这四个不同的舒适程度。国外政府积极鼓励行业协会和相关组织的建立,以此规范休闲农业的经营与管理。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和爱尔兰农舍度假协会属于发展比较成熟的协会。此外,赵航[9]指出,丹麦人普遍认为从事农业旅游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只有接受过与农业相关的基础教育和拥有农耕劳作实际经验的人才可以得到“绿色证书”,以此作为从事农村旅游经营的先决条件。因此,丹麦政府有目标地定期更新农民的相关知识并组织职业技术培训。刘萍[10]研究了美国、意大利和波兰三国的农业旅游集群发展,认为集群发展取得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为满足游客的视觉需求、触觉需求和消费需求。并且提倡加强政府主导与政策支持、发展有机农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和增加游客参与程度等。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外政府实施了颇多的举措,收效良好,从而逐步推进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完成。

二、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现状与政府路径选择

(一)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现状

目前,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规模的逐步扩大和产业类型的日益丰富,大陆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建立,示范点的数量稳步增加。政府重点推广管理完善、设施齐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较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示范点,同时结合示范点地区的休闲农业特色,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并辐射带动周边相关项目的一体化发展。2004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开始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创建工作,且示范点的数量截止到2014 年总共达到836处。根据农业部的预计,到2015年,认定约3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约1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对目前中国836处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各示范点在各省份分布不均匀,但有较明显的区域集聚趋势。以山东、江苏和辽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省份不仅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多,而且分布也比较集中,这三个省份的示范点数量占总示范点数量的比重为232%,其中山东以78处示范点居于第一位,占总数的93%。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分布在以、宁夏、海南和青海等省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呈分散分布状态,共同的示范点数量仅占总数的54%。此外,从2011年至2014年,休闲示范点建设较快的省份依次为福建、山东、辽宁、四川、陕西、新疆和江苏,其中福建和山东新增17处,辽宁新增16处,四川、陕西、新疆和江苏新增15处。由此表明,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在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过程中依旧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西部地区休闲农业示范点也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具体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网站整理而得。

地理集中指数是用来衡量某一对象地域分布集中化程度的指标,有学者用它来测算休闲农业示范点的集中程度[5],故本文采用此项指标来分析休闲农业示范点在各省份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计算公式为:

U=100×∑n1XiT2(1)

其中,U代表集中指数,Xi为第i个省份的示范点数,T为示范点总数,n为省份总数。示范点的分布情况以U值来衡量,U越大说明示范点分布越具有集中化趋势。由于T=836,n=31,经计算,U=203。若836处示范点平均分布在31个省份,每个省份有270处,此时U=180。由于180

(二)大陆政府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路径选择

1政府出台政策规划

大陆中央政府从休闲农业提出之时,一直致力于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国家旅游局是政策制定与的主体,2001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第一个政策文件,即《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2002年,国家旅游局了《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创建提供了依据;2005年3月,《“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第一次提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2007年,国家旅游局携手农业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和《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通过这两项政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具体发展要求做出了规定,并对有关休闲农业示范县、村的创建工作做出了部署;国发[2009]41 号文件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对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建设和形式多样的农业体验性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说明,同时强调保护生态与原始聚落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2010年,《农业部 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农企发[2010]2号)提出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利用三年时间培育1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300个示范点。而且,在农业部同年出台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示范创建行动评分管理办法(试行)》及中央出台的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都涉及到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容;2013年,农业部印发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十二五”期间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2014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强调要丰富休闲农业类型,促进产业集聚;2015年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别提出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最新规定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首先,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农业用地政策和配套设施扶持力度等。其次,服务能力的提升与体验项目的创意性设计同时并举。最后,注重传统村貌的保留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并扶持特色村镇的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中央出台的这些政策中,基本都是有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内容,涉及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内容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没有关于休闲农业产业化的规范立法。而且中央政府文件只提供宏观层面的引导,具体在各省份的落实情况还要依赖于省级、市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文件等。

休闲农业发展先进的省市等地方政府也不断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文件,以利于顺利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北京作为大陆最早开始休闲农业的地区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了相关政策的雏形。1993年,北京农村与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编制了《北京市农业区域开发规划》;1998年,《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出台;2004年,《2005―2010年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颁布实施;2005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区域布局规划》;2009年,《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编制,为北京系统创建休闲农业标准化体系和推动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2011年,《关于加快推进京郊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京旅发[2011]93号),以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档次、上规模和上水平为目标,以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2013年,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以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了《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评定标准(试行)》,规范了北京休闲农业示范园的建设与经营活动标准化评价,推进了政府的一体化管理,同时为政府的一体化管理创造了方便。此外,海南、福建、四川、湖南、山东、浙江、陕西和上海等省份也相继出台过许多相关政策。

2政府财政拨款与信贷优惠

近年来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持续新增拨款,主要用于投资修建并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网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支持地方粮食和其他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2015年中央财政下达地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106亿元,比上年提前下达数增加了265亿元。同年,湖南郴州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新增财政支持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对新授予的休闲农业示范县和星级农庄给予一次性奖励。此外,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促进自主就业而向休闲农庄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农业部在2014年11月提出了对休闲农业发展的信贷优惠,如中小企业的小额融资和农民多种要素入股经营等,并要求当地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集聚地区实行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方面的优惠以及对休闲农业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分时电价政策。上海市政府给予经批准的休闲农业项目经营者企业所得税减免和放宽休闲农业项目的市场准入条件等。2014年,黄石财政部门共安排资金200万元,积极扶持20家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4年,荣成市政府在《关于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高效农业予以奖励扶持,尤其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出了奖励措施。

综上来看,财政对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投入较多,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是近几年才逐渐出现的,但投资力度逐年增加,并且政府通过财政奖励和信贷优惠鼓励农民参与。虽然大陆休闲农业的起步较晚,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转型的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也日益被提上日程。目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不断强化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有些财政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各单位的具体落实情况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政府成立行业协会

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的健全程度可以很好地衡量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熟程度。2004年初,北京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通过制定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的标准而促进北京休闲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2006年,湖南永州紧随北京和山西的步伐,在政府的推动下也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至此湖南将以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的高效农业作为农村新型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2008年8月,泉州乡村休闲发展协会作为福建第一个休闲协会在泉州农业局区划办的策划组织下成立,并通过了《协会章程》,建立了泉州市休闲农业协会网站,以此作为开展宣传推介、客源市场调研以及民众与政府沟通交流、倾诉想法意见的平台。2014年1月,四川省休闲农业行业协会成立,以加快推动休闲农业转型升级,促使四川早日向休闲农业强省转变。

4政府建立电商平台宣传推介

政府利用网络化的新媒体手段对休闲农业进行大力宣传推介,不仅扩大其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力度,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吸引企业和外商投资,从而促成产业集聚,加速产业化。继全国休闲农业网建成之后,各地方政府也逐一进行省级休闲农业网站的建设。2015年1月20日,全国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电商平台“蜜蜂游”正式运营,标志着休闲农业进入电商服务时代,政府提供休闲农业服务变得更加便利。2014年,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与百度合作,将全市335个民俗村914个休闲园区4 077个民俗户在百度地图上进行标注,由此方便消费者通过百度地图快捷及时地找到产品信息,实属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的成功案例。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的农业部门也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推介,主要为积极筹划和举办各类农事节庆、节会,扩大休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台湾地区政府主导型的休闲农业产业化与政府路径选择

(一)台湾地区政府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地位

台湾休闲农业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其产生、发展、壮大和产业化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由政府积极规划、推动、抉择、组织和协调的,因而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农业发展条例》对政府的地位做了明确规定: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是休闲农业在中央的主管及辅导机构,观光局、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协助管理;在地方由直辖市、县(市)政府的农政部门主管。此外,台湾休闲农业设立由上而下的专门的管理、辅导和推广部门、处、科,构建完整的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和推广体系。《农业发展条例》对政府的地位和功能划分如此细致,使得休闲农业产业化有了组织保障,可以保证产业化中技术、资金的及时提供和产业结构、产业方向的及时调整以及政策规划的准确出台与落实。

(二)台湾地区政府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路径选择

1立法干预

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法规条例及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以此确保其产业化可以有章可循、依法经营。完善的法律为其后盾要得益于政府推动下的休闲农业发展协会于1999年4月30日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以此为标志,财政预算将休闲农业正式纳入其资助范围,且各级行政机构编制发展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促使休闲农业产业规范经营。在法规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上,政府能做到及时出台、正确引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修正调整此前的法规。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法规有《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业区划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要点》和《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并且在行政院农业委员会2009―2012年和2010―2013年的中程计划中都有对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和措施的规定,政府利用这些法规和政策政策逐步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2财政金融干预

台湾地区政府从休闲农业发展之初就为其提供资金,进行财政支持。例如,在2001年的《一乡一休闲农渔园区计划》中,政府规定对所有休闲农业的计划书都加以审核,2000万元的补助将奖励给通过审核者发展休闲农渔业并对通过审核者补助2 000万元台币发展休闲农渔业。随着休闲农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基金会,每年划拨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农场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与完善以及作为各种观光农园、教育农园组织经费与补助资金。2004年,《农业金融法》的通过也极大方便了政府对休闲农业的融资与信贷。此外,政府也鼓励私人资本介入休闲农业产业,形成强有力的投资群体。台湾休闲农业企业中,新企业增加时间的大幅度缩短说明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势头迅猛,因而企业在休闲农业市场的投资也日益增多。台湾从2009年开始实行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使得健康农业、卓越农业和乐活农业逐渐成为台湾休闲农业的三个主要特色方面,政府经费投入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发现,政府对这三种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基本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对卓越农业和乐活农业的投资在2012年略有所下降。台湾地区政府对乐活农业的投资额度要远大于对卓越农业和健康农业的投资, 2009―2012年对乐活农业的总投资额度是卓越农业的2倍之多,约是健康农业的5倍。乐活农业是最具休闲农业“休闲”性质的,可见台湾地区政府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之大。

3以农会为主的行业协会干预

休闲农业在对外宣传和打造地区品牌的过程中,以集体行动的方式更加具有说服力,可以更好地扩大知名度并降低宣传成本。台湾成立了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休闲农业学会和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以连接政府、市场和农户,促进了三者之间的横向交流,提供规范的指导和技术服务。首先,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农会、合作社、农业产销班和策略联盟等农民合作组织逐渐建立。《农会法》要求建立镇、县、省三级相互独立的农会,目前农会在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有涉及,为农民提供包括公益性推广事业、经营性经济实体和农村金融等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会已经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纽带,实力之强、功能之全、影响之大是其他农民合作组织所不能匹敌的。其次,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和休闲农业产销班。合作社与产销班的相似性在于主要通过合作耕作与生产运营、统一加工与运销、共同投资与经营等方式,促使规模较小的经营者扩大规模成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现代化企业,增强自身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最后,建设休闲农业策略联盟。其优势在于休闲农业组织相互之间以及农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可以扬长避短,互相弥补自身资源不足,且在众多领域合作研发与投资生产,共担风险,达成多赢。农业委员会也成立辅导小组来推动休闲农业策略联盟的发展,台湾现有的策略联盟有生产、加工、物流、休闲和贸易联盟等。

4营销宣传干预

台湾地区政府较重视对休闲农业的解说设计和行销,各休闲农业区的地方政府与休闲农业企业密切配合,联合打造高效率的旅**销网络。同时,政府也指导休闲农业网站的建设,利用网络来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台湾休闲农业网站主要提供最新资讯、农场电子地图、精品路线推荐和住宿票务的网上预订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政府还利用电子展示板、电视等电子化手段在机场和捷运站开展休闲农业的宣传推介,并在机场、高铁站和火车站等多处设置拥有统一标识的旅游服务中心。在政府的推动下,各休闲农业区也编印了农场旅游地图与主题宣传册。政府也注重利用休闲农业产品进行营销,扩大知名度。其所提供的实物产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力争使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承载一个故事,除此之外,还提供诸如氛围、风景、主题和奇观等“情境消费”产品,将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

(三)台湾地区政府的干预效果

台湾地区政府在规划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以活用资源的原则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农产品和农村人力等各项资源结合并动员起来,加以综合利用,产生资源的叠加效应。台湾地区政府也十分注重对传统农业文化、自然景观和民居的传承与保留,在项目空间布局与结构安排上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注重打造鲜明的主题和突出的特色。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建立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区、休闲渔业区、休闲农场和休闲酒庄等,促成产业集聚,形成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产业发展模式。例如,在休闲农业资源集中的台南和屏东等地,设置特色观光园区,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彰化和云林发展休闲林场与生态旅游,并开发相应的特色商品,促进农产品的营销。此外,省、市、县、区和乡镇都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基本所有的农场都在政府和农业合作组织的帮助下制定经营准则与规章,以减少行动的盲目性。

四、大陆与台湾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政府路径选择比较

(一)政府推动方式不同

台湾将休闲农业的属性仍归属为农业属性,它不仅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新的经营途径,因而项目的设置与审批、产业的类型与布局、资金划拨与安排以及推动发展的方式方法均由政府相应部门指导辅助,这个部门便是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指导辅助,也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主管机构,以此确保产业化按照台湾地区政府的意愿进行推进。可以说,台湾地区采取由上而下的形式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而大陆则将休闲农业视为一种农业和旅游业新的结合体,先产生了对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而后各省市针对这一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并探索发展模式,故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采取地方整合模式,由各省市主导研究地方性休闲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计划,取得地方共识,再进一步通过省市政府整合机制,层层推进。因此,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是采取由下而上的形式。

(二)政策焦点不同

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初,台湾政策的焦点集中在确定休闲农业的内涵或申请合法的要件,1990年以后,台湾政策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农场和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申请程序上。而且台湾地区政府在进行产业规划时特别强调传统文化与特色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基本每个休闲农场或农业园区都至少设有一个文化知识馆,对前来的游客普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寓教于乐。随着休闲农业产业化的逐渐深入,台湾地区政府意识到创意产业的融入是产业化进一步拓展的必要环节,因而从产品设计到营销、园区规划和活动项目的设置等,政府都力求做到用创新与科技吸引游客眼球。此外,台湾地区政府在财政方面大力扶持弱势企业,资金投入较多,使用效率较高。而且注重设置辅导小组,专门辅导休闲农业产业规划和布局等,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与服务意识,提供人文关怀。

在大陆,休闲农业引进之初主要采取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的形式,政府政策的焦点集中于满足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的市场需求和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的政策多侧重于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评选与设置,逐步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可以说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较台湾落后,科技与创意元素还未充分融入产业化的发展之中,文化元素的融入也仅限于当地的特色文化,休闲项目的体验性不强。而且政府政策在下达过程中容易引起休闲农业企业的误解,使企业较为重视餐饮和住宿质量的提升,更多地把休闲农业当作旅游业来经营和发展。此外,政府的财政支出并没有明显向休闲农业产业倾斜,资金支持力度有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税收和信贷等优惠政策也亟待加强。

(三)政府干预力度不同

台湾休闲农业的生产和经营都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并且对产业化的干预力度要大于大陆政府。首先,台湾地区政府有明确的法律和完善的政策,而大陆政府虽然出台的政策不少,但缺少一部专门立法。其次,台湾地区政府提供的资金扶持力度大,且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大陆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资金大多混合在支农资金中,缺乏专门的基金会或管理机构提供专项发展资金。再次,台湾地区政府有以农会为代表的完善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力量强大,而大陆行业协会的力量和作用相对弱小,需要政府加强扶植力度。最后,台湾地区政府对有关休闲农业产业和产品的相关宣传比较成熟,宣传手段新颖有效。

五、结语

大陆能够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其原因在于农业地位、农业现代化过程和产业结构的同质性。大陆和台湾都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少和农业资源有限的困境,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因而发展精细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是不二之选。农业作为重要的第一产业,在大陆与台湾都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并且台湾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或称之为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与大陆曾经或正在经历的过程有着相似性。台湾比大陆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起步早,经历了一些波折,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今天相对完善的农业产业结构。由于休闲农业产业化也属于农业现代化的一种途径,为了减少及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台湾可以为大陆提供前车之鉴。

第一,设立专门的休闲农业管理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管理。首先,该机构主要负责规划编制与区域布局科学设计,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同地区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布局、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与配套。其次,对地区休闲农业资源分布特征、发展现状、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等情况进行综合研究,根据不同特色不同条件来制定总体规划。最后,形成一整套申报审批制度,要求各省、市、县、区和乡镇在休闲农业项目申报中详细制定近、中、远期规划,明确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各项内容,实现项目开发建设的规范化与程序化。

第二,加强立法,尽快出台一部针对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门法律,通过成文的法律制度为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各级政府立法部门也要及时调整相关政策,规范其产业化。政府应健全管理体系,完善领导体制。从项目立项条件、申请程序、审批办法、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应规章,规范发展。制定休闲农业的市场准入政策。根据市场定位的不同确定休闲农业项目规模、占地面积、资金投入、管理人员数量和游客容量等,并在这些方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对休闲农业开发地进行详细调研与实地考察评估,由专业人士组成休闲农业项目咨询团队提供决策咨询。

第三,在鼓励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方面,政府应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凡涉及休闲农业项目,政府也应给予宽松的信贷条件,将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纳入各类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重点,对于休闲农业建设贷款在审批程序、抵押担保和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政府也应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协作、参股和合资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与经营,实行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渠道的融资模式。此外,政府在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市建设费和排污费等方面应给予相应优惠政策,适当减免休闲农业经营营业税。休闲农业区种养殖用水、用电享受农用水、电价格,农产品加工用水、用电享受大工业用水、用电价格。

第四,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起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通过专业合作社为休闲农业经营者提供相关服务信息,联合推介休闲农业活动,建设完善的营销体系和培训体系等,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协作推动休闲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良好局面。例如,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相关休闲农业活动,并与100多家休闲农场联动进行市场营销。

第五,在创新营销模式方面,政府应该深度挖掘休闲农业产品特色,提高其辨识度,具体可采取体验营销、绿色营销和品牌营销等新型模式。休闲农业产业化也应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包含企业PC互联网网站、手机智能网站、移动App、微信平台、终端智能交互机和后台大数据等完整的、良性的和有效的企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和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政府应协助休闲农业网等其他网站的建设,与此同时使这些网站、旅行社和周边著名景点联网,方便信息共享和一体化操作。政府在互联网平台或手机APP软件上开放用户评价窗口,收集消费者对休闲农业项目的评价信息,以加大游客对休闲农业经营服务的监督与反馈。

参考文献:

[1]庄诗园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研究――以泉州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Clemens,R Keeping Farmers on the Land: Adding Value in Agriculture in the Veneto Region of Italy [R]MATRIC Briefing Paper No.04-BMP8,2004

[3]张胜利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J]农业与技术,2013,(1):203-204

[4]罗演,刘晓珂,李泽,等中国休闲农业网络产业发展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6):121-124

[5]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00-217

[6]詹玲,蒋和平,冯献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和经验启示[J]种业导刊,2010,(1):36-38

[7]张瑜,杨晓霞国外农业旅游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1,(5):15-23

[8]廖俐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考[J]世界农业,2015,(5):133-135

[9]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刘萍从欧美农业旅游集群看中国的观光农业[J]生态经济,2014,(4):138-142

[11]孙兆慧北京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4,(6):23-30

[12]耿红莉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政府主导模式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3):17-21

[13]张宏政从“田妈妈”田园料理之创意与游客体验再探讨休闲农业之内涵[J]农业推广文汇,2014(12):213-220

[14]杜兴军,陈曦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2):199-201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中图分类号]F5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112-03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19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布兰威尔和兰恩(Bramwell and 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德诺伊(Dern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瑞切尔(Reiche1)、罗文格特(Lowengart)和米尔曼(Milman)指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依托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根据推动机制来划分

1.市场推动型。政府很少干预乡村旅游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主要由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变动趋式,但政府不是放任自流,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政府往往进行指导和控制。实行该模式的国家一般市场经济较发达,具备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各种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能进行行业自律和保护行业利益,如英国、美国。

2.政府推动型。政府给予乡村旅游发展以实质性的影响,采取规划或立法方式干预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典型特征就是政府参与规划、经营、管理与推销等活动。较多采取该模式的包括台湾地区和葡萄牙等。

3.政府-市场互动型。即把政府的指导监管机制与市场经济自我调节机制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政府往往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在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促销、培训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市场。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成立、成熟,可以有效实施行业自律。政府和市场的两种力量互相呼应,彼此配合,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例如,20世纪50年代,法国政府的“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用来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根据开发的依托来划分

1.都市依托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人口密集、人均绿地减少,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对休闲概念理解的深入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使得以都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需求不断增长。回归自然、贴近农村生活的乡村旅游在大都市郊区和周边地区迅速发展,并成为乡村旅游。此类乡村旅游可称为都市依托型,主要指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其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的居民,其特点是重游率高,易形成忠诚客户。

2.景区依托型。主要指在著名风景名胜区周围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其客源市场大部分是来自本国甚至海外的观光客,其特点是初游率高、重游率低,不易形成忠诚客户,是典型的观光旅游。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某些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也开始出现一定数量的重游客,其特点和都市依托型相似。景区边缘地带是乡村旅游开展最早的地区,景区周边农村居民依托景区游客市场,发展特色农业、饲养业、畜牧业等,开展具有观光、学习、教育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同时,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突出乡村生产生活内容的民俗旅游活动。

黄海辉: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乡村旅游经验

(一)美国的乡村旅游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美国乡村旅游形式多样,产品丰富,既有观光型,又有度假型,如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牧场旅游、渔村旅游等。美国的乡村旅游特色比较明显,主要是国内居民游,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美国乡村旅游特点是典型的市场推动成长,乡村旅游者主要来自美国本土,政府间接调控,各州政府在税收上给予扶持,在培训和促销上进行指导,是典型的都市依托型。

1.事件节庆营销(EVENT)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

事件节庆营销就是打造品牌节会,以展会、节庆、体育赛事为载体,开展联合促销,扩大旅游消费,制造事件和节庆是美国乡村旅游的一大法宝。美国节日众多,乡村旅游正是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节日或者事件而组织开展的,利用当地某种资源而人为地制造节庆来吸引旅游者。例如,1998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烹制出了重达2.5吨的巨型汉堡包,以世界最重的汉堡包而被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从此该州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汉堡节”,吸引了全美大量的旅游者。形形的“汉堡节”、“南瓜节”等节庆事件成为吸引大量乡村旅游者来访的重要因素,节庆事件的品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利用节庆事件等开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2.州政府促进旅游发展政策

美国乡村旅游者主要是美国人,联邦政府重视国际旅游,对乡村旅游的关注不够,因此没有形成统一的乡村旅游政策。但各州政府的重视以及专门机构的建立为各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州政府一是通过税收倾斜来间接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利用税收政策筹集资金,建立为乡村旅游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同时美国的每一个州都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当地的旅游营销工作。美国准许市镇当局对用于商业用途的食宿服务征收附加税,如房间税、床位税等,这是促进美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改变了过去只有少数大城市才有财力建立专门旅游促进机构的历史,稳定的税收收入成为市镇当地旅游促进服务机构——“会议旅游局”的专门经费,大大促进了全美乡村旅游的兴起。二是通过简化手续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美国各州基层市镇政府往往对申请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或个人在手续上给予简化,例如,加利福尼亚州1999年通过的一项“农业住宿法案”,明确规定:农家旅馆可以低于商业旅馆的最低规模和要求。

(二)法国的乡村旅游

1.政府主导发展

法国乡村旅游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的。一是实施振兴乡村计划。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量具有法兰西传统风格的乡村民居空置或被损坏,乡村经济日益萧条败落,为了繁荣乡村小镇,克服农村空心化现象,法国政府于1955年启动了“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农民可以加入到国家的“欢迎你到农庄来”、“农家长租房”和“农庄的餐饮与住宿”等几种协会中,法国政府提供经费以资助农民维护与修缮乡村民居;二是举办节庆促销。法国政府每年组织一次为期两天的乡村旅游博览会,通过展会来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吸引旅游业者和旅游者;三是坚持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本地化政策。本地人经营乡村旅游是关系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法国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以本地人为主,即“所有的农业开发者、乡村居民”,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以外来的投资商为主,虽然解决了旅游开发项目在短期内的资金问题,并对政府的依赖较小,外来经营者往往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还拥有客源优势和促销优势,但是大量的外来投资者经营乡村旅游容易形成旅游收益很难留存在当地的“抽血机制”,这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繁荣农业意义较小,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本地化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促进当地农产品的直销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改造过的乡村民居作为乡村旅馆可以留宿过路客人,不仅提高了农民自身居住的舒适度,而且提高了民居的使用率,增加了农庄的额外经济收入,家庭旅馆的收入解决了农业收入季节性强的问题,并为维修、翻新传统的农村民居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也保护了乡村文化遗产。

2.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

法国乡村旅游是政府行业协会互动的代表,乡村旅**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范围内制定行业规范、制度及质量标准,以达到行业自律,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法国乡村旅游的主要规范、质量评级标准由法国农会下属协会制定。法国农会是公共职业联合机构,既具有官方背景,又具有民间身份,一方面农会协助或政府主持涉农行政事务,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并代表农民利益与政府交涉,发挥了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来保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本土化,协会对农民提供全方位指导、教育和帮助,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为了保证使用当地新鲜的农产品,对提供饭店餐饮的“农场客栈”提出规定要求,要求其给旅游者提供的餐饮原材料必须使用当地的农产品,必须是新鲜食品,不能用冰冻食品,不得销售或购买其他远方农场的某些农产品,不得使用罐头食品,但是酒与奶酪可以罐装;为了体现本土乡间美食特色,必须使用本地的烹调方法,观光农庄的外观必须是当地建筑风格,餐具必须是用粗陶、瓷器或其他具有代表性材质制造的,不许用纸质的桌布、餐巾纸;规定乡村旅馆的主人必须亲自向旅游者介绍农庄的历史、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经营者的自豪感和旅游者的亲切感,从而让旅游者达到“畅”的旅游体验,培养旅游者常来常往的归宿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回头客的增长。

(三)台湾地区的农业旅游

台湾地区乡村旅游最典型的代表是休闲农业。它是以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形态,即农业旅游,侧重于发生在乡村地域且和农业有关的旅游活动。2006年,台湾休闲农业全年营运总收益约为45亿新台币,平均每个农场全年总营业收益为409万新台币,包括门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收入。台湾休闲农业全年游客人数约为4913万人,平均每个农场游客人数为45000人,其中旺季每月约589万人,平均每个农场5300人;淡季每月约230万人,平均每个农场2000人。

1.合理规划与执行

由于台湾地区将休闲农业定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为政府推动。农业主管部门——农业委员会负责整个休闲农业的计划审查与核定、经费配置等。农业委员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休闲农业发展的计划,使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规范性。为保证规划的实施,台湾强调信息共享,侧重于农业各部门间的配合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当地政府十分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例如,为贯彻实施《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制定了实施细则,包括《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等。这些法规条文明确规范了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2.多品种的休闲农业

(1)观光农园。观光农园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和观光菜园四大类。观光体验类休闲农业指根据农业特产的不同,通过规划使其具有参观游览价值,旅游者通过参观农产品生产制作过程,满足了好奇心,延长了游览时间,也增加了农产品的直销。

(2)休闲农场。农场是指经营农作物的场所,根据经营内容的不同,分为林场、渔场、牧场等多种类型。休闲农场是台湾农业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是利用其原有资源的多样性,开发出参与性极强的集农场采摘耕作、排解压力、增长知识为一体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体验活动。

(3)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将位居都市或其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块,分别出租给一般民众栽种花草、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功能在于为一般都市民众提供土地与耕种技术指导,让他们也享受耕作乐趣,体会农业生产经验。

(4)教育农园。它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产品,农园中生产或栽植的作物及设施具有教育功能。一般常见的有特用作物、热带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亲子农园等形态。自然生态教室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农园。

综上所述,台湾的休闲农业是政府推动型乡村旅游的代表,主要表现在政府规划指导和侧重执行,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破坏。这样不仅保证了休闲农业的特色,保护了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依法经营的权益,而且防范了少数人以休闲农业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

四、结论

发展乡村旅游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美国乡村旅游呈现典型的都市依托型,突出的是乡村地域,和农业牵涉不多,是市场推动下的自然成长,旅游者以美国人为主,通过节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而台湾地区和法国的乡村旅游侧重的是农旅结合,和农业、农村、农民都有广泛联系,政府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台湾地区的代表模式——休闲农业呈现典型的观光特点,法国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是经营者本地化和行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经验表明,发展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不仅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它的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保证了农村社会和文化的传承,推动了农业升级换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是保持乡村性和本土化,在政府的指导下,基于本地人社区参与的开发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苏宝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入账超过1200亿[N].农民日报,2011-03-03.

[3]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6

关键词:发展;休闲农业;若干问题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06-2

1 休闲农业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农业发展主流方向

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业为主体,利用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村生活等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适应人们观光、休闲的需要,增进人们对农业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总体上体现出多产业共同融合、主客体双向互动的特征。发展原因和背景如下:

1.1 观光农业的高效益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一条新途径

我国传统的农业,是以种养为模式的第一产业,比较利益低,经营风险性大。开展观光农业旅游,使农业从土地本身单一经营发展到“天――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空间,可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壮大农村经济实力,符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方针政策。我国要改变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发展高精尖、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无疑将成为主流方向之一。

1.2 社会资金寻求新的投资利益方向的必然选择

汽车与城市房地产业曾经火爆一时,一度给我国疲软的农业特色,直接受到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性优惠,并以其形式新、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很快得到社会资金的青睐,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后续跟进。同时,这一产业也因为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和情感渴求,而迅速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1.3 后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

拥有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人类日益或者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喧闹的城市,忙碌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大厦已经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紧张、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于是“生态热”、“休闲热”成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而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乡村的泥土气息与田园花香。我国城市居民大部分来自农村,与农村、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山下乡”、“五•七”干校的经历,沉淀在几乎两代人的记忆深处,形成一种怀旧与寻根意识。近几年广东几个旅行社以“当一天农民”、“插一次队、落一次户”为口号,组织了知青游、干校游等旅游项目,参加者十分踊跃。

2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1 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基础设施薄弱,布局分散

我国现有的休闲农业大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自发形成的。地方政府为激发投资者的热情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出台了一些低价租赁土地、减免财税等系列政策,但由于政府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不到位,加上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使得一些地方休闲农业的景点开发一哄而上,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多有重复或雷同。有的虽然园区设计理念和规划较好,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么资金缺乏,要么管理和服务体制不健全,功能缺位,导致实际效果和当初的规划设计差距甚大,影响了应有效应的发挥。特别是那些直接由农民个体或乡村集体出资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基本相似,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按照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经济效益,而我国大多小于这个规模,由此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效益低下。

2.2 区位选择不合理、产品类型单一、缺少特色

2.2.1 区位选择不合理 发展休闲农业的区位定位至少应考虑到以下三点:一是大中城市郊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最基本的客源市场是“城市游客”;二是著名的旅游点应以景点内的游客为目标客源,直接将休闲农业纳入景区之内,编入旅游路线,作为景点开放,供游客观赏;三是特色农业基地就应以特色农业为特色。但近几年来我国的休闲农业在区位选择上却很少充分考虑到休闲农业的客源、旅游项目和其他经营条件等特性,导致休闲农业在数量上虽然得到不断增加,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但经营成功的案例却不是很多。

2.2.2 产品缺少特色 我国已有的休闲农业园中,多见观光果园、观光林场、垂钓园,旅游项目大同小异,没有突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民族化、地方化和特色化倾向,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有的休闲农业园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造成非自然技术手段为主体的现象,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十分明显;有的则是休闲农业园区在开发新产品时,不重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价值,过分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反而使游客感觉不到原有的特色;甚至有的休闲农业是由当地农民自行盲目开发的,在视野上仅仅局限于当地,缺乏对外部相关信息的了解,结果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品种单一,互补性差,间接形成同业的恶性竞争。

2.2.3 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和知名品牌 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资金投入少,存在整体建设水平低、旅游环境差、卫生条件不达标、接待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缺乏统一、有效管理,加上缺乏专业水平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导致管理粗放、涣散,各旅游项目间得在协调、配合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三是由于协调力度不够,休闲农业多采用农户独立经营模式,项目较分散、内容较单一,这样的话,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更不会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3 根据国际经验,针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政府部门对休闲农业的规划、管理要到位

3.1.1 要合理规划布局 要遵循科学性、区域优势性基础性及市场特定性原则,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规划,实行区域、功能和形态定位,将休闲农业规划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规模化经营的目标重新整合资源,并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统一结合的方法,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1.2 政府要主动做好治安、物价、金融等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引导、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3.1.3 可采用多种所有制方式,充分尊重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注意发挥企业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为此,可以引导农户开办与休闲农业项目相关的协会,通过协会从而帮助农户自律,规范这一行业的发展,有效地弥补政府直接管理带来的盲点。

3.1.4 提高休闲农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休闲农业经营者可以采取引进专门人才、进行统一培训,增加外地学习机会等多种方式,既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也要保证从业人员素质。必须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唯有如此方能经营新型休闲农业。同时,休闲农业经营者还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推行新的管理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多采用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家族式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很难适应社会化、市场化、知识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的需求,例如,目前大部分个体农户从自身角度来看,他们基本没有能力接待团体游客,特别是海外游客。所以,推动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走上农场规模性发展的道路成为一种重要选择。

3.2 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力度

在我国,已经有不少的城市自发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可是在休闲农业方面却没有更多的投入,所以,一方面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和旅游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开发农业的同时发掘旅游资源,也要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便利完备的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配套条件,才能够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尽快加强园区景点科学化、规范化,才是休闲农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方向。休闲农业不是搞个温室、棚架或是简单建造围墙挂个牌子那么简单,而是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努力提高游客的重游率,甚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3.3 充分利用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已有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的历史,贴近大自然、回溯农耕文明的渴求正是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内因。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劳动技艺对外乡人、外国人都很具吸引力,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别具特色,可以在利用发展休闲农业同时,与民俗风情风俗相结合,让前来体验的游客可以领略到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产方式。

3.4 加强客源市场开发

从客源市场开发业务的角度来看,以巩固城市客源为根本的情况下,同时大力开发学生市场和农民市场。作为城市里的孩子,休闲农业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学习新知的机会和场所,弥补了他们在这类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之处。从另一角度看,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园对广大农民,以知识教育为内容的教育农业园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都具有相当大吸引力。因此通过对农业资源、旅游休闲农业产品进行精心加工、包装和组合,使之具有丰富而完备的教育功能,让游客们可以在旅游中获得知识,在观光中增长见识,在劳动中陶冶情操,在娱乐中升华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曦.近年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概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0):118.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23
下一篇 2024-05-13 09:23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