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与钱谦益范文1
一走进墓区,围墙内的狗儿就狂吠,让我一时很生愤恨。转念一想又释然了。当年领冠“秦淮八艳”的柳如是,又是钱谦益“拂水山庄”的美丽女主人,身后怎能让闲杂人等随意亲近呢?墓的规模并不宏大,在朝霞映照下显得有些凄清。
柳如是,原名杨爱,又名云娟、影怜,改姓柳,名隐。个性坚强,正直聪慧,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浙江嘉兴人,幼年被卖到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褚遂良笔法。年稍长,流落青楼,为“秦淮八艳”之首。
在松江,她以绝世才貌,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秦晋之好。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
钱谦益当年在拂水岩下的效园处,建有拂水山庄。终日与常熟的名流文士在山庄里书诗琴画,一派风雅。娶了柳氏之后,又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钱柳在红豆馆前后居住了约十七年。钱氏八十寿辰那年,适逢红豆开花吐艳,一时文酒诗会、名士美人,传为佳话。不论是拂水山庄还是绛云楼,今天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在红豆馆的遗址上,还留有一株红豆树,经过四百年的沧桑岁月,犹有春鸟乱啼、落红满地。
当年这对白发红颜,一同在尚湖之畔踏雪赏梅、寒舟垂钓。琴瑟和好,恩爱异常。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钱谦益还命人在附近的红豆山庄中为柳如是特筑一楼,他亲临现场督工,仅以十天时间,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就建成了。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
钱谦益的一片深情,让柳如是感动不已。也许是同样尝过生命的苦涩,才有这种深切的相知相感吧,感念之余,柳如是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的诗。
这之后,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兵临城下,柳氏与钱相约来到尚湖,劝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生生托住了。
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营救他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1666年钱谦益去世时,柳如是还不到五十岁,从此,厄运便降临到柳如是身上。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吮血立下遗嘱,然后解下腰间孝带悬梁自尽,情形极为悲惨。而此时距钱谦益去世仅两个月。柳如是死后,不但未能与钱谦益合葬,反而被逐出钱家坟地。柳如是的墓在虞山脚下,那是一座孤坟,墓前石碑只一米多一点,上面刻有:河东君(柳如是曾自号河东君)。百步之外,钱谦益与原配夫人合葬一墓。
柳如是还是幸运的,在这座古老的江南城池里,近有黄公望、翁同为邻,远有言子、仲雍遥望。
柳如是与钱谦益范文2
[关键词]《柳如是》;吴琦;文人电影
文人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浪淘沙》《天伦》到《小城之春》《林家铺子》,再到《早春二月》《城南旧事》……中国的文人电影虽数量不多,却以舒缓的节奏、空灵的意境、唯美的表现形式而自成体系,独立于主流电影之外,呈现出别样的审美韵味。在电影发展史上,文人电影一直贯穿其中,真正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气质。[1]但相对于主流电影而言,中国的文人电影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肯定。2012年上映的电影《柳如是》作为“新文人”电影的代表,它的出现为文人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曙光。这部由吴琦执导的影片根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著作《柳如是别传》改编,讲述了青楼女子柳如是与江南文宗钱谦益之间的“倾城绝恋”,是文人电影的典型代表。[2]事实上,电影《柳如是》濡染着浓郁的文人电影气息,具有极强的美学意义与审美张力,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这部影片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拟从叙事结构的松散表达、影像风格的细腻呈现、审美情怀的真挚流露三个方面出发,对影片《柳如是》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求以小见大,由这一个案进一步深入探讨文人电影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情怀。
一、叙事结构的松散表达
文人电影是表现着文人文化的电影形态,是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特征及其相对特殊表意系统的电影形态。[3]文人电影与戏人电影、影人电影三者并行发展,共同组成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形态,它在丰富电影艺术类型的同时,还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古典爱情影片《柳如是》自上映以来便好评如潮,被认为是文人电影的延续。影片《柳如是》在叙事结构上与主流的类型电影有所不同,其松散的叙事策略下寄托着含蓄蕴藉的思想情感,真正将文人电影独特的审美风尚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空灵之感。
首先,电影《柳如是》在叙事结构上比较松散,有别于传统故事片对情节的注重。影片主要采用了散文化的叙事策略,不以情节取胜。《柳如是》虽改编自《柳如是别传》,但是它并没有完全照搬书上的内容,而是进行了艺术上的二次创造。电影在有限的100多分钟里,选取了这位才女生命中的重要片段为叙事素材,大体上勾画出柳如是的传奇一生。从表面上看,电影中的许多情节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强,但是细细回味便会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例如,影片在柳如是的故事中间插入了董小宛夜半嫁人的情节,而此时的柳如是却为董小宛这样的遭遇鸣不平。可以说,电影通过这样一个细节,一方面展现了柳如是的自尊与倔强,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则为她嫁给钱谦益时拒绝夜里嫁人,最终堂堂正正地在白天出嫁埋下了伏笔。再如,柳如是女扮男装在万松书院的明道堂听钱谦益讲评自己的诗作,便心生敬佩,有惺惺相惜之感。但是电影并没有立即安排两人见面,而是将柳如是返回归家院、挑选青年才俊等情节穿插其中,在舒缓的叙事节奏中舒缓地讲述一段流传百年的旷世绝恋。总之,电影《柳如是》在打破了传统电影中的线性叙事结构的同时,呈现出破碎的叙事之美。
其次,在电影情节的设置上,导演充分把握住了文人电影的内在精髓,通过细节的留白、时间的跳跃等技巧来讲述故事。影片在许多细节方面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了取舍,在去掉枝蔓、保留主干的同时,以期更好地表现电影的主旨。影片在展现柳如是与风流才子陈子龙之间的爱恨纠葛时,重点叙述了两人的相识、相离、再遇的情节,但是对于两人的相知、相守的情节却一笔带过。电影只是通过陈子龙自己说的话:“这五年里,我两度赴京赶考,其实陪你的时间并不多”,展现了两人五年来的生活状况。再如,电影多次通过画外音的形式来表现时间的流逝,以此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影片的开始,就通过柳如是自己的画外音娓娓道来她的人生遭遇。在不足两分钟的时间里,影片展现了柳如是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全过程。结尾时,影片还是通过柳如是的口吻,交代了她与钱谦益晚年的平静生活。总之,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构成了影片一个圆形的叙事结构。在这样的结构框架下,电影以柳如是与才子陈子龙、文坛宗主钱谦益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为主线,穿插明亡清兴复杂的政治斗争,以此展现了广阔的时代画卷,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叙事风格。
二、影像风格的细腻呈现
文人电影如同一首含蓄隽永的抒情长诗,在松散的叙事结构中蕴含着浓郁的表意色彩,散发着独特的审美魅力。影片《柳如是》就是文人电影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作为中国最后一批胶片电影,《柳如是》在影像风格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小桥流水、舞榭歌台、秦淮河畔、迷离烟雨……几百年前,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江南上演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导演正是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诗意的影像风格、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彰显了文人电影“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首先,《柳如是》影像风格的细腻呈现表现在独特的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在影片中,长镜头的使用比比皆是,共同铸造出了一种舒缓、平静的影像风格。在寒夕文宴上,钱谦益因与友人发生争执,于是一场欢宴不欢而散。此时郁郁寡欢的钱牧斋从侧面抱紧沉默不语的柳如是,在展现这一画面时,影片运用了远镜头来渲染人物内心的痛苦。窗外是纷纷扬扬的大雪,窗边是两个同样孤寂的心灵,他们只有相互依偎,才能抚慰彼此内心的孤独。同时,片中镜头的蒙太奇运用,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使得镜头语言张弛有度。这边是皇榜状元的评选现场,转眼便切换到了柳如是的屋内,影片以动显静,衬托出柳如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气质。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时代,柳如是犹如一朵超凡脱俗的白莲花,盛开在纷纷扰扰的红尘乱世。再如,柳如是去看望身陷囹圄的钱谦益时,导演同样运用了镜头的切换再现了婚礼当天钱谦益对柳如是所做出的承诺。时而是热闹喜庆的婚礼场景,时而是冷清凄惨的牢狱场面,在一热一冷、一喜一哀的切换对比中,表现了钱谦益对柳如是的深挚情谊。影片在这样细腻的镜头语言下,营造出含蓄蕴藉的情感韵味。
其次,细腻的影像风格表现在唯美的画面上。一方面《柳如是》通过精益求精的画面来渲染剧情,另一方面电影借助或凝重、或艳丽的色彩来凸显人物的情感。影片开始就是一张平铺展开的宣纸,古色古香,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在微微泛黄的宣纸上,电影的镜头由近及远,通过发髻、手镯、服饰、玉坠、手指等局部特写再到女子整个容貌的远距离呈现,勾画出了一个温婉可人的女子形象,这便是一代才女柳如是。在静谧的夜晚,她消瘦的倩影出现在电影的画面之中:哀怨的面庞、乌黑的头发、淡蓝色的衣服、黄色的灯光……在一片古典气息的氛围下,电影将一种淡淡的忧伤、一抹淡淡的哀愁充溢在画面之中,充满了诗情画意。色调在影片风格中是最具直观性与主观性的。文人电影往往通过对影片整体色彩的总体设计和构思来表现人物命运,传达思想,营造意境。[4]《柳如是》在色彩的使用上以暗色调为主,给人一种风雨飘摇的沧桑感。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景,也没有奢华的服装道具,但电影就是在平实、淡雅的唯美影像中,借钱柳的爱情,写出了朝代更迭的兴亡之感。曲曲折折的通径小路、微波粼粼的湖光月色、余音袅袅的悠扬昆曲、空灵纯净的自然风光……影片营造出了一种如梦如幻、飘忽不定的影像风格,让人回味无穷。
三、审美情怀的真挚流露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危在旦夕。影片讲述的就是在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殊时期,晚明文人骚客的生活画卷。芳华绝代的柳如是、纵情诗酒的钱牧斋、抗清名将陈子龙……在这个动乱的时代,每一个生命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细腻的镜头语言、缓慢的场景转换、精致的影像画面、内敛的情感表达,共同交织成一部美轮美奂的文人电影精品,在朦胧梦幻的意境下,闪耀着人文关怀。[5]
首先,影片《柳如是》依靠反复咏唱的浓郁情感作为内在动力,在平和的节奏、舒缓的叙事结构中展开情节,强化了影片的视听效果。影片以钱柳的爱情为主线,以明朝的覆灭、清朝的建立为政治背景,在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同时,揭示了文人士大夫的复杂心态。作为一个女人,柳如是生错了时代,但从另一方面讲,她又生对了时代。5岁时,她被家人卖到归家院,跟随江南名妓学艺;14岁,她来到吴江周家,直到吴老爷去世;之后她到教坊司入籍为妓。可以说,命运对于柳如是是不公平的。但是柳如是从来就不是一个懦弱之人,她深明大义、温婉从容,虽在乱世风尘中,一路飘零,却始终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有指点江山的英雄气概。影片以柳如是与陈子龙、钱谦益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为叙事基点,或炙热、或内敛的情感是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与陈子龙相恋的时候,柳如是热情、大胆,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但是陈子龙为了国家大业放弃了与她厮守终生。身为自由人的柳如是不得不再次回到归家院,这时她偶然结实了一代文坛宗主钱谦益。在相处中两人暗生情愫,并在冲破重重阻碍后最终走到了一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柳如是与钱谦益虽相差36岁,但两人彼此惺惺相惜,钱氏不怕辱没家门,不怕家族是非,不怕人言可畏,这样的爱情如同涓涓细流,慢慢滋润着观众的心房,具有感动人心的神奇力量。
其次,审美情怀的真挚流露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动乱的时代,每个生命个体犹如蝼蚁,渺小又微不足道,钱谦益、柳如是都是如此。影片再现了万历末年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充满了人文关怀。陈子龙在南有李自成、北有兵的时局里,为了家国理想选择放弃儿女私情,积极组织抗清,最终投太湖自尽,以死明志。钱谦益,这位虽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却实为书生的官吏,一度郁郁寡欢,纵情诗酒。在铁蹄踏破大明江山的时候,他为了百姓,为了延续文脉选择了弃城投降。柳如是与钱谦益泛舟湖上,柳氏劝牧斋与自己一同投湖。“你殉国,我殉夫,天经地义”,这样掷地有声的言论从一个弱女子的口中冷静地说出,令人心生敬佩。可是此时的钱谦益却选择了继续活下去,为此两人关系破裂。对于一个心怀天下的文化名士来说,钱谦益这样的选择无疑是痛苦的。影片通过对个体生命的书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柳如是的气节、钱谦益的忍辱负重,电影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人性之光。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作为“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其一生动荡漂泊。无论是对影独徘徊的杨影怜,还是深明大义的柳如是,抑或是痴情不改的河东君,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多情女子,注定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影片《柳如是》就是围绕这样一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再现了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生活图景。《柳如是》用特有的文人电影的精神气质,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离乱之歌,引领着观众穿越时光的隧道,一起追忆那段沧桑历史。
[参考文献]
[1]孟宪励.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的两大分野――文人电影研究之一[J].电影艺术,2000(02).
[2]薛峤.《柳如是》――又见“文人电影”[N].文艺报,2012-03-07(004).
[3]赵艳.论中国文人电影的美学意蕴[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柳如是与钱谦益范文3
关键词:青楼画家;柳如是;花鸟画;山水画
明清是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兴盛,在这种背景下,女性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就恢复了唐宋以来的官妓制度[1]。在这样的历史、社会背景下,青楼业十分发达。特别是明后期,政治腐败不堪,三种原因在无形之中提高了的文化水平。首先,当时推行罚良为娼的政策,使部分官宦家庭出身的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女眷沦落为娼妓。其次,许多文人无法面对腐败的明王朝,为求自保,远离政治舞台,于是游荡在青楼之中,这使与文人之间有了长期的交往,她们的才艺受到文人的点播,变得更加精进。最后由于妓院老鸨们出于盈利的目的,对于入院也要先品评其才艺,然后再教以吹拉弹唱、琴棋书画[2]。于是,她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形成了一个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特殊的画家群体,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其中由清代女史学家汤漱玉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女性绘画专著《玉台画史》将女性画家分为宫掖、名媛、姬侍、名妓四大类。而真正代表明清女性绘画的是名媛、姬侍和名妓画家,由于名媛和姬侍均属来自生活环境优越的民间女子,故统称她们为“闺阁画家”[3]。与闺阁画家同等重要的另一个特殊的画家群体――青楼画家在女性绘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她们处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拥有卑微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但她们凭借着对诗、书、画的高超技艺和与普通女性不同的人生体验,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柳如是正是如此。
柳如是(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卒于康熙三年),亦名隐,字如是,号影怜,一号蘼,本性杨,名爱。嫁钱谦益后号“河东君”。她能诗善书画,丰姿卓越,翩若惊鸿,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奇女子。与顾眉、马守真、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婉并称为“秦淮八艳”。从柳如是流传的画作和史料记载,她创作题材主要是花鸟和山水。由于她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名士钱谦益,生活稳定富足,并且两人相敬如宾,所以她的绘画风格大部分清新典雅,并赋有诗文,显示出一种文人气息。这与生活相对不稳定的其他画家是有所区别的。
史料是这样记载有关柳如是的花鸟作品:据《汪氏珊瑚网名画提拔》中记载:“松陵盛泽有杨影怜,能诗善画。余见其所作水仙竹石,淡墨淋漓,不减元吉、子固。”[4]《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记载:“家西园主人藏有墨笔凤仙花,纸本小帧,雅逸绝伦,脱化其E。”[4]《登m室古缘萃h》也记载:“l十二间:花鸟,绢本,高五寸二分,白碧桃一枝斜横,一鸟息其上,柯~精细,翎羽蒙茸。工笔写生,断推此种,以其刻意描摹,绝无板滞之迹。生香活色,浮动(同‘纸’)上,真绝^(同‘艺’)也。”[4]根据这些记载和现有的她的花鸟作品,比如她的早期的《花卉册》、画于绛云楼的《柳荫猫戏图》、没有标明时间的《山茶鸟鸣图》、《梅骨水仙图》、《鱼嬉图》等等。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有关柳如是的花鸟题材的作品主要以花卉、动物、竹石为主,绘画手法多样,有笔墨淋漓的写意画法,也有细致淡雅的工笔画法,并且她注重观察自然,有时会进行花鸟写生,因此画面生动无比。其中从《柳荫猫戏图》中左下角的落款“如是女史柳隐写于绛云楼”,以及钱谦益和张廷济对此画的题跋可以看出她此时已经和钱谦益结婚,并居住于此,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这幅画是一幅设色工笔画,整个画面清新淡雅,在一片草丛中卧着一只大猫和两只正在嬉戏玩耍的小猫,它们身后有一株正在怒放的白色牡丹花,牡丹花下的黄色也正在悄然的盛开着。大猫的安逸,小猫之间的嬉戏和盛开的花朵似乎在映衬着此时柳如是正处在一个安逸稳定的生活之中,没有对生活抱以不安。无论是对牡丹花还是对猫的勾勒都十分细致工整,线条流畅,对花卉的枝叶和草地则用以没骨的方法,设色雅致而不落俗套。这充分展现了柳如是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她创作时的心态。纵观她其它的花鸟作品大部分都是以没骨为主,兼工带写,融各家之长,取其精华再融入自己的画中,使她的画别有一番风趣。
关于柳如是的山水画,史料记载不是很多,流传的作品与花鸟作品相比较少。在《玉台画史》中只记载了:“柳所画《月(同“堤”)烟柳》,为红豆山f八景之一。”[4]山水题材在当时女性画家中包括闺阁画家,都是非常少见的。根据我所收集她的山水作品有:她与蔡含合绘的《雪山探梅图》、两幅《山水》立轴、《柳如是画迹之一、之二、之三》。还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月堤烟柳》图。其山水画的风格也不一样,有纯水墨山水也有设色山水,有较为工整也有较为写意的山水画。在小幅的山水画中她喜用人物点景,大多是身着儒装的文人雅士,使得画面情趣盎然,超然脱俗。
其中《月堤烟柳》是她山水画的代表。它为现存唯一的女性画家创作的山水写生图,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3]。这幅画从钱谦益的题跋:“此山f八景诗之一也。癸末寒食日偕河东君至山f,于时细柳笼烟,小桃初放,月堤景物殊有意趣,河东君顾而乐之,遂索纸笔坐花信楼中图此寄兴。”可看出这是柳如是的即兴之作,也是对景写生之作。此画主要描绘了红豆山f的其中一景,四周杨柳笼烟,石城环抱,花信楼就处在这样的美景之中。她用笔大方清逸,设色清新淡雅,对墨色的把握恰到好处,表现出一种文人画情趣。
柳如是是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女性画家之一,她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对文化的发展有很深的推动和影响。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重新审视这位身份特殊的画家。在那个漫长而又黑暗的社会中,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大家闺秀,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永远处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中,更何况是。但与其他不同的是,柳如是努力的想要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不屈服命运的安排,她诗、书、画无所不能,她欣赏文人墨客,以翰墨丹青徘徊在文人墨客之中,甚至会女扮男装,身着儒服混杂在文人当中吟诗作赋、畅谈时事。她敢爱敢恨,并与大学士钱谦益上演了一出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除此之外,她拥有强烈的民族精神,面对国家的衰落,她表现出一片丹心,她的高风亮节并不亚于男儿。柳如是的种种行为是不被当时社会所认可,她总是游离于清规戒律之外。一方面她受到传统的责骂,但另一方面她以自己的才华气概征服了许多高才名士,无不被她的才气所倾倒。青楼现已不复存在,但她的诗书画造诣得以流传至今,像她这样的青楼女子只是少数,更多的只是面对为生计而卖身的无奈与凄凉,他们所付出的血与泪也许只有她们自己才能体会,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给她们一个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孙辉,胡永芳. 阁楼上的装颦眉黛[M]. 重庆:重庆出版
社, 2008.1.
[2]李.明代青楼文化观照下的女性绘画[J].美术研究,
1999,(04).
[3]李.试析明清时期的闺阁、绘画[J].妇女研究论
丛,2001,(03).
柳如是与钱谦益范文4
关键词:行状文;以史为笔;性灵;世运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80-01
钱谦益江苏常熟人,字受之。其文学成就,历来饱受到人们赞和。黄宗羲称赞他:“主文章坫,几与州相上下。其叙事必兼议论而恶抄袭,词章必贵乎铺叙而贱夫雕巧,可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顾炎武云:“至牧斋,牧斋死而江南无人胜此矣”。《清史稿・文苑传评道:“明末文衰甚矣,清运既兴,文气随之一振,谦益归命,以诗文雄于时,足负起衰之责。”
本文旨在以钱谦益七篇行状文来论述其行文特色,以少窥全。行状文类似传记作品。《钱牧斋全集》中共有七篇行状文。《初学集》中五篇:《特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文肃公行状》、《左谕德赠詹事缪公行状》、《朝列大夫管公行状》和《春池府君行状》,及《牧斋杂著》中《先父景行府君行状》、《伯父中岳先生行状》。
“定公安于一时,征信于后世”的写作追求,在行状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孙承宗是钱谦益参加万历三十八会试的主考官之一。崇祯十一年清军破高阳,孙率领全家和乡人抗击入侵敌人而壮烈牺牲,钱谦益为其作《孙公行状》洋洋洒洒四万字,占了《初学集》整整一卷,为古今传状碑志的巨制。常熟人王应魁评价它为“上攀史、汉,平揖韩国、柳”。王图是钱谦益结交最早师座,因受谗言攻击而被迫去位。对于钱谦益来孙王是“谋王体而断国论”的两位贤臣。缪昌期和钱谦益同里同馆同志同隶党籍,因汪文言案被捕入狱,惨死狱中。万历三十五年,钱谦益拜管志道为师走上了响应王学,主张儒佛同尊的新儒学道路,将“异端之尤”李贽奉为自己偶像。
取法“非天下所以之乱安危者不载,谦益尤是志也。”而多将视角放在他们与国家事业上,突出其名臣、功臣、能臣、忠烈形象。钱谦益重视的是忠臣志士的性灵,直接转述人物的谢陈、执奏,在对事情简洁明了的交代以后,才发表自己评论。文笔和史笔结合,不虚美,不隐恶,真实记载传信,“史今当继董狐”。
钱谦益“作为行状,以备献与君父,下之史馆,牒请编录,垂之无穷”的史学价值。如《孙公行状》中我们可见当时辽左战争情形,这既是对历史的补充和印证。也是在清代忌讳繁多,焚毁禁书,私家撰著事多而杂缺的情况的一种拾遗补缺,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钱谦益对史的自觉追求和其家学是分不开的。“仆家世《春秋》儿时习胡传,粗通句读,则已多所拟议。”“家世授胡氏春秋,训诂充栋”行状文中钱顺德、钱世扬和钱继科则分别是钱谦益的叔父、父亲和伯父。曾祖父钱体仁写有《虚窗手镜》,祖父钱顺时有《资事文钥》,父亲钱世扬著《古史谈苑》,并是治《春秋》胡传的专家。“自郎中以上,皆以节侠好施称于一方”,皆为豪侠长者。叔父是位“恭敬温文笃实辉光之君子”,父亲“天性孝友,笃厚亲故”,临终之际让钱谦益“以三不朽自励,毋以三不幸运自狃。上报国恩,下绳祖武”。
这种氛围下,钱谦益二十岁独立研究《春秋繁露》,二十五岁乡试《春秋经》第一,会试中探花第三及第,授任翰林编修。天启朝分撰《神宗实录》。“以余生暮齿,优游载笔,诠次旧闻,以待后世欧阳子出,而或有采取焉,用以当西京之《杂记》,东都之《长编》,犹可解黍蝗食蠹之饥,而慰白头汗青之恨。”多与史学相关。《钱牧斋全集》中的“传记、神道碑、墓志铭、行状等多至250余篇”,《列朝诗集小传》为明代近三百年间二千余诗人做传。
后三篇行状文中钱谦益情感表现的更为细腻。钱谦益将归有光成为自己的带路人:“余少壮汩没俗学,中年从嘉定二三宿儒游,邮传先生(按,归有光)之讲论,稍知向方,先生实导其前路。”这三篇文章中可见归有光对钱谦益的影响。钱谦益由嘉定学者向上溯源,师承了归有光,归有光在文学上批评七子的盲目尊古,肤庸剽窃,为明末清初的文学开导了先路,为讲究经世实用之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先父景行府君行状》用朴实的语言,精省的笔墨写平常琐事,却蕴含真挚情感。家父对于祖母的感情极其令人动容,“祖母镀锌竺乾教,好施与,先君倾囊倒庋,唯力是视。邑有破山寺着,齐梁间古刹,先君奉祖母命,捐千金兴复之。”祖母殁,先君大恸,“祖母既敛,召祖母侍婢,遍拜之曰:‘吾非拜女也,拜其能终事吾母也。’嗟呼!此虽细小,可以观大矣。”
人物多有可爱之处,伯父“遇事有不平,奋髯抵几,酒后耳热,仰天歌呼”。父亲“落落穆穆,不斤斤饬边幅,衣垢不浣,冠敝不易,箕踞散发,使酒骂坐”。《明文案序》中姚鼐云:“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这样的评价同样适用钱谦益的这几篇文章,可以说钱谦益为文向往归有光,其规模却超过归氏的。
钱谦益的行状文,从动荡的时世、连蹇的遭遇中迸发而出。《朝列大夫管公行状》、《王文肃公行状》《左谕德赠詹事缪公行状》、《孙公行状》分别作于作于崇祯元年、七年、八年、十五年。崇祯期间的明王朝内忧外患,后金不断将矛头指向关内,内部东林党与阉党展开激烈斗争。士大夫纷纷结社以经世致用来挽救国家的危机。天启二年,钱谦益在《赠别方子玄进士序》提出了尊遗经,贬俗学的主张。崇祯元年钱谦益被推举为东林的党魁,并写《新刻十三经注疏》对先秦以来的经学学术史进行了梳理,矫正了经学发展中的弊端。这些思想在钱谦益文中得到鲜明表现。
钱谦益讲究史笔,注重世运、性灵的特色一直受到后人推崇,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他所谓文章,是一方面重在性灵,一方面重在学问。这双管齐下的文章定义,可以说是对于七子、竟陵之补救,同时也可以说是集归、唐、公安之大成。”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中用灵心、世运、学问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构成钱谦益文学思想体系框架,其中既包含了作者主观的情、志、性、学养,也包含了客观境遇,时代世运的感荡激发。
参考文献:
[1]钱谦益.钱牧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裴世俊.四海宗盟五十年――钱谦益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清史稿・文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王应魁.柳南随笔、续笔[M].中华书局.1983.
[5]孙之梅.钱谦益的文学本质论[J].复旦学报,2001,(4):121-126.
[6]钱谦益.有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裴世俊.钱谦益古文价值三论[J].苏州大学学报,1991,(4):57-73.
[8]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9]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柳如是与钱谦益范文5
关键词:明遗民;严熊;家世;生平;《严白云诗集》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26-03
在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导致了大量遗民的出现,尤以明清之际最为突出。这些遗民诗人见证了明朝灭亡、清朝建立这一“天崩地裂”的历史,身上有着不降志、不辱身的民族气节,并用诗歌表达遗民情怀。在流传下来的遗民诗歌创作中,江苏常熟严氏家族不容忽视,特别是严熊,一生不入仕途,漂泊不定,用诗歌展现了一位“明遗民”的真实性情。
严熊的诗歌以香山、放翁为宗,朴实情真,被许多文人称赞。钱谦益《题严武伯诗卷》云:“余爱其词气朴直,有宋名人之风。”[1]王应奎在《海虞诗苑》中称其诗“朴老情真,亦r而峭刻奇丽”,可见严熊诗歌声誉之高。但因他的诗歌风格与当时的流行风尚不合,并且自己终生没有步入仕途,生平不显,因此后人对于他的关注较少,没有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只是个别学者在对阎尔梅、钱谦益、宋琬的研究中偶尔提到一些严熊的诗歌,而对其家世和生平多语焉不详。
一、严熊家世考略
明清两代的常熟严氏是地方上有名的望族,自严熊的曾祖父严讷开始,涌现出多位文学、艺术和政治方面的人才。王应奎《海虞诗苑》载:“熊字武伯,号白云,文靖公严讷之曾孙也。”[2]严讷(1511―1584),字敏卿,号养斋,常熟人。少时尚读书,作户帖云:“变龙事业山中养,孔孟文章心上求。”[3]《明史》卷一百九十三载:“嘉靖二十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选侍读。三吴数中倭患,讷疏陈民困,请蠲贷。帝得疏感动,报如其请。寻与李春芳入直西苑,撰青词,超授翰林学士。”[4]历官礼部左、右侍郎,吏部尚书。明嘉靖四十四年,兼武英殿大学士。讷晨出理部事,暮宿直庐,供奉青词,小心谨慎,至成疾,久不愈,乞归。后致仕归里。居常奉佛法,归心净土,好施予,乡民甚德之,称为“严老佛”。明万历十二年(1584)卒,谥文靖。著有《文靖集》。
祖父严泽,字开宇。文靖公第四子,官中书舍人。工书法,得曹娥碑笔意。慷慨能急人之难。潜心佛乘,专精禅学。临终书曰:“大千世界浩茫茫,俱是争名夺利场。今日老夫撒手去,万缘都净见空王。”[5]
父严颍字子张,号髻珠头陀。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在满清残暴的“剃发令”下达后,吴地人民发动起义,常熟则由兵部主事严蚱鸨,坚持四十天,城破后遭清兵屠城,《吴城日记》载:“城中死人无算。”据清褚亨]撰《姑苏名贤后纪》中《武英殿中书舍人致仕文公行状》载:“弘光元年五月,南都既陷,六月略地至苏州。武英殿中书舍人致仕文公避地阳澄湖,呕血数日卒”[6]“文公”即严熊外叔祖文震亨,时南京已陷,清兵直取苏常,文震亨避地阳澄湖,忧愤呕血而死。七月十三日,清兵至常熟,严蚓僖灞战于南关,败绩城破。越三日,清兵还苏州。严蚴占旧部守之。八月,新任常熟知县洪一纬来任,乡兵困之练塘。事闻于郡,十七日,派兵协同,萧世忠旧部继至,严蚵手谟之华荡,战不利,军遂溃,常熟平。明亡后,严蚬剐±阗ぞ彩矣诮醴迳阶婺古裕究心禅诵,焚香独坐,以终其身。清顺治初,大吏交相推荐,自以衰废为由固辞。
从严熊的家世来看,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效忠明朝的重要官吏,特别是父亲,勇于抗清,明亡后拒不仕清。但是到了晚年都成为佛教居士,家人的为官经历和佛教信仰对严熊忠于故国、拒绝仕清、笃信佛学产生重要影响。
二、严熊生平考略
严熊,字武伯,号白云,自号枫江钓叟,江南常熟人。明诸生。入清,以高隐终。著有《严白云诗集》二十七卷,“自丁未(康熙六年)以前,为《雪鸿集》三卷。戊申(康熙七年)以后,岁为一卷,至辛未(康熙三十年)止。”[7]严熊生于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卒于清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考其《村居杂诗十首》自序云:“今年丙午,予生四十有一矣。”(《严白云诗集》卷二,第15页)[8]丙午为清康熙五年(1666),严熊41岁,可推知当生于明天启六年,即1626年。又《元旦》诗云:“六十五年驹过隙,震雷龙化记初生。”(卷二十六,第1页)此诗写于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是年严熊65岁,亦可知严熊生于1626年。据严熊曾孙有禧在《严白云诗集》卷首“题识”中记载,严熊“生平著诗甚夥,丁未以前,刻有《雪鸿集》三卷行世。”《严白云诗集》乃严熊之子思庵订存,自康熙七年以后,岁为一卷,至康熙三十年辛未止,可知严熊当卒于辛未,即1691年。
严熊早慧,7岁时已能放笔作大字,笔墨淋漓。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严熊13岁,是年钱谦益归田,严熊向其求学问诗。严氏《次和友人岁暮感怀二十首》其十七诗云:“问字宾朋曾接迹,分甘童稚几抄匙。”自注此句云:“叙牧公戊寅归田之况,时余方童稚也。”(卷八,第4―5页)明崇祯十四年,严熊与同里钱大田等订交,称“披肝社”。其《老友钱大田六十》诗云:“里中犹说披肝社,书上无惭刎颈交。”诗中注云:“予少年与大田诸君定交,称披肝社。”(卷十八,第4―5页)明崇祯十五年,补博士弟子员。“余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越二年而丁沧桑之变,新朝初具,文乞退,当事不许,匏系十余年。今辛丑,以钱粮诖误除名。”(卷一,第18页)严熊绝意进取,耽于诗歌,“予初学诗,喜韦庄、罗隐、许浑诸家,通年多读李杜韩孟元白集,觉有所进。”(卷二,第5页)自谓“旧顽民”,拒不仕清。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严熊《寿冒辟疆八十》诗云:“君今天下老,我亦旧顽民。”(卷二十六,第3页)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出生于仕宦之家,明亡后,决不仕清,而以遗民自居,表现出不事二姓的遗民气节。
严熊一生不曾入仕途,游历各地,与名流酬唱,纵情诗酒。《严白云诗集》收录诗作1400余首,大部分为游历诗和交游唱和诗,尝游历京师、南京、苏州、镇江、扬州、杭州、合肥、武汉、莱阳、横山等地,足迹涉及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山东、陕西等省,可见游历之广。严熊《村居杂诗十首》自序云:“予年二十即礼佛,发愿若过四十,当为半僧,不恒家居。”(卷二,第15页)
严熊气宇轩昂,有豪侠之气。宋琬云:“武伯身长八尺,眉宇轩轩,骤见之,或以为燕赵间侠客壮士也。”认为其有“驰骋豪纵之气,飞扬蹈厉之才”。(卷首,宋琬《严白云诗集序》)阎尔梅亦云其“形体魁岸,须髯猬张,目光电烨。……有河朔壮侠之气”。(卷首,阎尔梅《严武伯先生诗集序》)严熊善急人之难,能伸张正义,不负知己,有古人之风。
严熊一直把钱谦益当作恩师,钱谦益对严熊也特别赏识,还向他人推荐严熊,尝语及当代人物曰:“吾虞有严生武伯者,纵横迭宕,其才未易当也。”(卷首,宋琬《严白云诗集序》)尝评其《新月》诗云:“袁海叟作《白燕》诗,过于时大水,今武伯和袁八新诗,复过于袁。夫体物之作,在于若远若近,离形而得神,坡公云:‘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为粘皮缀肉者下一针也。武伯真得之矣。铁崖复起,亦当遍书以示座客耳。”(卷一,第3页)清康熙三年(1664)恩师钱谦益卒,不久钱夫人柳如是被逼死。《柳如是别传》载:“家难事实载严武伯熊《负心杀命钱曾公案》,文云:‘窃闻恩莫深于知己,而钱财为下。罪莫大于负心,而杀命尤惨。牧斋钱公主海内诗文之柄五十余年,同里后学砚席侍侧者,熊与钱曾均受教益。今公甫逝,骨肉未寒,反颜肆噬,逼打家人徐瑞写身炙诈银三十六两。今月廿八日复诬传族势赫奕,同钱天章虎临丧次,立逼柳夫人惨缢。亘古异变,宇宙奇闻。熊追感师恩,鸣鼓讨贼。先此布蹋行即上控下诉,少效豫让滋恐意。’”[9]当时严熊为钱谦益排解家难,龚鼎孳特地作《严武伯千里命驾且为虞山先生义愤有古人之风于其归占此送之》五首[10],以纪严熊与钱谦益的师生之情,以讽钱曾的不齿行径。其二诗云:“却笑关弓巢卵事,当时原有受恩人。”龚鼎孳将严熊与钱曾对比,同受师恩,却恩怨有别,令人感慨义愤。当时文人顾苓、归庄、李亦纷纷撰文斥责钱曾的忘恩负义。而严熊自钱谦益卒后,“每岁朝必诣牧斋柩前叩首”。(卷五,第1页)清康熙十六年(1677),在拜祭祖茔后即拜祭恩师钱谦益墓,其《春朝拜钱宗伯墓》诗云:“夙兴斋沐到山中,拜罢先茔即拜公。”(卷十三,第1页)
严熊不仅游历广,而且善交游。考察严熊的交游,对解读他的遗民身份有着重要作用。纵观《严白云诗集》二十七卷,交游诗占据了大部分,“赠”“送”“和”“次……韵”等字眼出现频率较多。这些交游诗详细记录了严熊的交游活动,考其交游大多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遗民,《严白云诗集》中多次出现冯班、归庄、阎尔梅、冒襄、邓林梓等遗民,也有个别贰臣和清朝官吏,如钱谦益、宋琬、吴兴祚等,现略举数例,以见其为人。
严熊少时即师从冯班,并跟随其四处游历,结社赋诗。其《读定远先生集》诗云:“少日从君苦学诗,晓窗灯夜坐忘疲。”(卷十三,第1页)王应奎《海虞诗苑》载:“公故与钝吟交,服习其议论,而能变化以出之,斯为善学冯氏矣。”[11]冯班,字定远,晚号钝吟老人,江苏常熟人。严熊《追和李义山无题四首》序云:“予少从冯定远先生游,爱作绮艳语,三十以后绝不复作。”(卷五,第6―7页)清康熙二年,冯班集里中诸人结社赋诗,严熊名列其中。在《严白云诗集》中,与冯班唱和诗最多。清康熙十年(1671)冯班去世,严熊为先师冯班作《行状》,又作《冯定远先生挽词二十章》,“叙生平琐言陈迹”,(卷七,第12―14页)追忆师生二人以及自己与虞山诗派同仁的交游。
明崇祯十五年,严熊17岁,与归庄订交于钱谦益“半野堂”,此后经常与归庄交游唱和。清康熙十二年(1673),故友归庄卒,是年九月严熊作《归元恭挽词十首》,在诗前小序中述说归庄的“好”“恶”以及与自己的异同,序云:“好读书,好作诗古文词,好游览山水花竹,好临池,好画竹石,好奕,好饮酒,好朋友。予皆同之。元恭恶俗,恶深衷机械。予亦同之。但予好佛,好击剑骑射,则元恭不同。虽然,亦几几合为一人矣。三十年来,悲欢游迹,显显在目。”(卷九,第5页)严熊与归庄“交三十年”,“踪迹颇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清康熙二年(1663)春,阎尔梅避迹吴下,与严蚣把闲芟辔睢Q闲堋渡涎止殴畔壬》诗云:“四海为家不裹粮,儿童也识报韩张。开编莫叹陈琳老,览景空识阮籍狂。旧事危曾当虎口,新踪愁为入羊肠。何时负剑亲函丈,历遍残山剩水傍。”(卷一,第1页)阎尔梅和诗云:“钵乞晴天雨作粮,朱琴萧索不曾张。伯伦随地皆能醉,光禄诸儿若个狂。山水离奇穷鸟道,鼙笳辛苦试鱼肠。游来万里怜孤影,此夜悲歌尔在旁。”(卷首,阎尔梅《严武伯先生诗集序》)阎氏自谓“南游相知投赠不下千篇,惟此篇能绘出心貌”。严熊非常敬佩阎尔梅的人格气节,康熙十一年,其《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八诗云:“沛中阎古古,卓荦英雄姿。好似徂徕松,千仞无附枝。独鹤立已异,玉山颓更奇。黄公卢杳邈,独饮亦何为。嗤彼钓鳌人,神龙孰能羁。”(卷八,第10页)阎尔梅与钱谦益言不契,临行遗书诮让之,钱氏亦很生气,严熊曲为调和,阎尔梅《钱牧斋招饮池亭谈及国变事恸哭作此志之时同严武伯熊》记载其事[12]。
综上所考,严熊出身官宦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皆效忠于明朝,家庭中佛教氛围浓厚,这些对严熊忠于故国、拒绝仕清、笃信佛禅都产生重要影响。严熊作为明遗民,不降志,不辱身,一生漂泊于大江南北,结交了许多名人志士,他追求自由,纵情诗酒,这是其创作大量深沉而又情真诗歌的生活基础和源泉。
――――――――――
参考文献:
〔1〕(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有学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572.
〔2〕(清)王应奎.海虞诗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88.
〔3〕(清)王奎撰,王彬,严英俊点校.柳南随笔/续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3.76.
〔4〕(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116.
〔5〕(清)彭绍升.居士传[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525.
〔6〕沈云龙选辑.明清史料汇编六集第7册[M].文海出版社,1969.373.
〔7〕(清)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75.
〔8〕(清)严熊.严白云诗集[M].清乾隆十九年严有禧刻本,以下引文,仅在文中标注卷次和页码.
〔9〕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243―1244.
〔10〕(清)龚鼎孳.定山堂诗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301.
柳如是与钱谦益范文6
【关键词】柳如是;诗歌;意境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2。关于境界,唐末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讲“思与境协”;宋代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中评陶诗说:“境与意会”;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讲“心中目中”互相融浃,情景“妙合无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境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一是情随境生,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境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二是移情入境,即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亦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意;三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即除了诗人之情以外,物也是带有感彩的。
意境之所以能够作为柳如是诗词的审美特质之一,是因为意境之中有着柳如是的主观思想成分3。好的诗词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例如精于写的陶渊明,其笔下的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以致一提到就联想到陶渊明,一提到陶渊明就想起,陶和菊已经融为了一体。由于柳如是有着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因而其诗词有着独特的意境。我们试看她的《春日我闻室赋》一诗:
栽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画堂消息何人晓,翠账容颜独自看。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阑。4
沦落十年以后,柳如是于崇祯十四年嫁给了一代名士钱谦益。当时她二十四岁,钱五十九岁,其结合的主要是因钱对她的尊重。而钱为了表达对柳如是的爱意,特意为柳建筑了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我闻室”,令柳如是十分感动。可在柳如是这首回赠诗中,却充满一股悲凉的意境。尽管她割断了“八千丝烦恼”有了归宿,但因为她与钱谦益尚未正式结婚,柳如是仍无安心的归宿,心情颇为复杂。诗人想到自己以前过的漂泊不定受人唾弃的的“柳花”生活,认为自己向来都与“烟月”般的爱情无缘,就算看到明亮宽敞的“画堂”、繁华美丽的“翠账”、富丽堂皇的“兰桂室”也始终高兴不起来。此诗写出了她自己飘泊无定之感慨和乐妓难得归宿的忧虑意境。这仅仅是个“归宿”,并无多少“闺房之娱”。外表的完整无法替代实际的爱情。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此时的柳如是并非枉自菲薄地沉缅于短暂、虚妄的欢乐得意之中,从中也可见诗人她有自己独立的追求和尊严。“中国古代诗歌不追求对客观物境逼真的模仿,而是力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意境,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 5 6。
乐妓的身份决定了柳如是独特的创作视角,进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意境。封建社会的女性处处受到父系文化的压抑、排斥。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虽然有机会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可是她们之中大多数的人生角色本质上同普通妇女并无多少区别。偶尔有个别女子因为环境特殊,写出了压倒须眉的作品,也往往负载着沉重的正统伦理观念的包袱。女作者们在封闭的生活状态中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她们主要是“顺应自己谋求心理平衡的情感需要而从事文学创作的” 7。大多数女子缺乏政治头脑和深遂的思想,她们在表现生活时具有明显的单纯性和朴素性。柳如是和其她女性一样受着封建文化的限制、束缚。但是,作为乐妓,她与同时代人的横向联系是非同一般的。她不必受制于礼教闺范的束缚,她活动的范围较开阔,可以广结社会名流而不受世俗的限制和非议,其诗作的社会生活内容更为广阔。除此之外,加上柳如是内心豪迈而有激情,诗作富有想象力,显现出更加与众不同的意境。如《赠友人》一诗:
霏微朵雾吹在野,朗月清灵飞不下。流觞曲沼层波青,金塘白苍凉夜。矜严之气通英词,神锋高涌涛声时。与君突兀论情愫,四座靓然皆凝思。君言磊落无寻常,顾盼纵横人不知。当年颇是英雄才,至今猛气犹如斯。我闻起舞更叹息,江湖之色皆奔驰。即今天下多纷纷,天子非常待颜驷。丈夫会遇讵易能,长戈大戟非难为。一朝拔起若龙骧,身帅幽并扶风儿。大羽插腰箭在手,功高跃马称精奇。偶然蠖落在榛莽,亦当结客长杨湄。甘泉五柞马虽下,兰田柳市人多推。千秋以是垂令名,四海因之争心期。嗟哉凤凰今满野,有时不识如山。君家北海饶异略,屠肆知为非常姿。一旦匿之心胆绝,三年天下无猜疑。君今负义亦如此,得非石室山人无。揽君萧壮徒扼腕,城头击鼓鸟夜呼。伟人豪士不易得,得之何患非吾徒?! 8
据考证,这首诗是赠给著名抗清复明义士孙临的[3]。孙临与名妓葛嫩曾经有过一段恋情,二人从事抗清活动,被捕后双双英勇就义。诗中表达了对这些勇士的一片崇敬之情,并为自己不能身为男儿驰骋疆场报效国家而感到遗憾的心情。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富有想象力的意象情景讴歌反抗外族侵略的民族英雄,描绘出一种豪阔宏伟的意境。如诗中大刀阔斧的场面,身子威武的将士,驰骋沙场的骏马,让人的思想也沉浸在这种宏壮豪迈的意境里。很难想象,这就是出自一个青楼女子之手!
意境既然是个性化的,那么它必然同风格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评论一个诗人的风格,往往要从其作品的意境出发,着眼于意境的分析。柳如是诗词经常呈现给我们强烈的独立自主精神与浓厚的政治意识交织的意境,这是其创作风格的一个明显表现。另外,意境中既包涵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而这些又都是一定社会存在反映,那么意境就必然曲折地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这个在柳如是诗词中反映得也特别明显。如其诗词内涵随着词人的人生境遇而改变,就像前期的感伤愁绪较明显,而后期如是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昔日飘泊的心理伤痕亦渐渐地褪去了一样。
【参考文献】
1.钱仲联.清诗纪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勇刚.试论柳如是诗歌的情感与意象[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4.周书田,范景中辑校.柳如是集[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5.袁文雅.从钱柳交往看柳如是的精神追求[D].吉林大学,2007.
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