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寄语范例6篇

亲人寄语范文1 2、我们虽阴阳两隔,我们虽天各一方,但心中的那份牵挂,却心心念念,直到永永远远。 3、寒衣节雨落,思念成疾。 4、为去世的亲人点一盏心,愿天上人间共安好! 5、那些远在天堂的亲人们,再也见不到你们的容颜了,再也听不到你们的声音了,再也不能和你们一起,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了! 6、逝者安息,生者平安。 7、情长意深再叩首,献送花环铭心间。 8、草长莺飞

亲人寄语范文1

2、我们虽阴阳两隔,我们虽天各一方,但心中的那份牵挂,却心心念念,直到永永远远。

3、寒衣节雨落,思念成疾。

4、为去世的亲人点一盏心,愿天上人间共安好!

5、那些远在天堂的亲人们,再也见不到你们的容颜了,再也听不到你们的声音了,再也不能和你们一起,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了!

6、逝者安息,生者平安。

7、情长意深再叩首,献送花环铭心间。

8、草长莺飞、百花盛开、和家人一起备上清酒,洒在故人面前。

9、我踏着时间的脊背走来,测量着时间的距离,默默地等待着,预算着。我坚信积攒了十几个生命年头的力量,有朝一日终会有一番作为,终会一鸣惊人,以至于望了亲人的好。

10、我困惑地注视着周围人贪婪的笑,我知道这些人的名字叫做亲人,看着他们多情的笑脸,我只有着对周围世界的强烈渴望,以至于望了亲人的好。

11、我会常常仰望天空,是想,如果真有天堂,希望我的亲人们,能在天堂里相聚,并相互照顾。不求能赐予我什么,只愿你们不再有病痛的折磨,能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今生今世,我心足矣!

12、岁月催人老,不老的是亲情。无论我们身处何境,身在何地,亲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精神支柱,最理想的感情寄托!

13、记忆的潮水慢慢的涌来,逐渐淹没我们对远去亲人的思念。斯人已矣,我们无法挽留。唯有放开胸怀,更好地生活,才是最实在的选择。

14、那些忧伤的魂灵,困在黑暗的牢笼里,渴望而又害怕光明,害怕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他们凝望着人间的灯火,等待着黎明,正如我们等待着日落。

15、清酒一杯,盛满了哀思,心祭于万水千山,愿逝者安息。

16、我踏着时间的脊背走来,测量着时间的距离,默默地等待着,预算着。我坚信积攒了十几个生命年头的力量,有朝一日终会有一番作为,终会一鸣惊人,以至于望了亲人的好。

17、我困惑地注视着周围人贪婪的笑,我知道这些人的名字叫做亲人,看着他们多情的笑脸,我只有着对周围世界的强烈渴望,以至于望了亲人的好。

18、我会常常仰望天空,是想,如果真有天堂,希望我的亲人们,能在天堂里相聚,并相互照顾。不求能赐予我什么,只愿你们不再有病痛的折磨,能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今生今世,我心足矣!

19、岁月催人老,不老的是亲情。无论我们身处何境,身在何地,亲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精神支柱,最理想的感情寄托!

20、这样难言的心情不知该怎么表达,只有把酒一杯,烧纸一片,黄土一掊,清泪一滴,哀思一场,了此罢了!

21、虽然你与我早已阴阳两相隔,但感觉你依旧陪伴在我身边。

22、寒衣节和你一起缅怀亲人,为逝去的亲人点亮心灯!

23、人死不能复生,失去很难再现,年年清明,年年至,天天牵挂,天天想。

24、老爷子你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疾病和痛苦,也庇佑你的家人、亲人平安健康幸福!

25、缅怀时光流年逝,祝福朋友康乐福。

26、至亲在世爱包心,至亲离世心忧闷。

27、又是一年寒衣节,逝去的人,魂早已不知飘向何处。

28、死者安息,生者坚强!

亲人寄语范文2

在一个昏暗的网吧,一个男孩在玩QQ幻想游戏,他叫默希。默希是个学习优秀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骄傲。初三毕业考试,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但从那一刻,他变得有些放肆了,迷上了电脑游戏。整天只沉迷在游戏中,开学后的成绩一落千丈,他开始不喜欢学习了,整天只顾着玩游戏,他甚至开始逃课了,只想着怎样玩这个游戏才让自己玩得更加的开心,更有意思。他整天都不回家,只泡在这个游戏里面。吃饭只叫外卖送来。默希的母亲是一位慈爱懂教育孩子的母亲,她不喜欢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星期六,母亲又看见他在玩游戏,默默的劝道:“希儿,游戏还是少玩点好。”默希不在意的点点头答应着。

从那以后,母亲再也没有劝说过默希了,而默希坐在网吧的那个座位上,每一次都有一张寄语卡,第一张写道:“孩子是‘上帝’赐给每位母亲一份特殊的礼物。每个母亲拥有这份特殊的礼物都感到无比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这是母亲最大的愿望,同时也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不要沉迷在某些对前途没有好处的东西上,希望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改正,每位母亲都会相信孩子一定能改正,做一个阳光孩子。”默希望着寄语卡惊呆了,心想:“这肯定不是妈妈写的,因为妈妈的字不是这样的,那会是谁呢?默希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来,每天都有人来送寄语卡,可又不见人,每次默希来到网吧就可以收到,每张的寄语都不一样,使他很感动,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很想自己不再迷上游戏,但是好像摆拖不了似的,他默默的把这些寄语卡收藏起来。一天,默希在玩QQ幻想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愿意做默希的徒儿,于是默希就收了这个女孩做徒儿了。玩这个角色的女孩名字叫“最爱希希”。默希天天带着她去练级,可练了很久,女孩只可以打小怪物。因为默希只顾着自己玩,不太理会她,可女孩却不生气,她说这只是游戏,只要玩得开心就好。一次,默希被人砍伤了,“最爱希希”很着急,立刻用自己的钱为默希请了一个“保镖”,默希很感动。从此默希身边就多了一个高级保镖。可过了没多久,这个“保镖”就被人盗了。默希很生气,自责,“最爱希希”说:“这只是一个游戏,何必这么生气,自责呢?何必为了它不开心呢?玩不好,再重新玩。只要玩得开心就好呀!”默希说:“对的,何必为了它不开心呢,既然玩不好,我们就退出游戏好吗?我们在Q上聊吧。” “最爱希希”答应了:“只要师父开心,‘最爱希希’也跟着师父退出游戏吧,以后要是谁反悔了,谁就是‘小猪’。

默希把游戏帐号全删了,退出了游戏。上QQ跟“最爱希希”聊天,但寄语还是每天都有。默希把这件怪事跟“最爱希希”说了。“最爱希希”说:“这是好的呀,有人这样鼓励你,希望你可以开心。改正错误,现在你改正了,那个人肯定会很开心。”默希点点头。默希要求女孩开视频聊,可女孩赶紧拒绝了,默希微笑的打字过去:“我只是一个16岁的男孩,我不是坏人,以前我的成绩很好,但就是迷上了电脑游戏,学习才一落千丈。”默希把事情的经过全都告诉了“最爱希希”听。“最爱希希”也同意开视频了,视频一开,默希呆住了,不禁的哭了起来,原来是妈妈,妈妈打过来一个笑脸,希希,你没有生妈妈的气吧?其实那些寄语也是妈妈写的,只是模仿别人的字迹写出来的,才让你看不出来。妈妈想我们这么棒的希希没有可能沉迷在游戏上,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一首歌,后面有一句,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妈妈是想牵着希希的手回家。”默希擦干眼泪笑着说:“还是我牵着你的手回家吧!我是师父嘛,你又这么弱小。我要保护你。”妈妈微笑的说道:“那么,亲爱的小师父,‘最爱希希’等着你回家。”

亲人寄语范文3

1、白色康乃馨的花语:吾爱永在、真情、纯洁的友谊。其实,关于白色康乃馨的花语是什么还是有很多回答的,白色康乃馨其他花语有甜美而可爱、天真无邪、纯洁的爱、给女性带来好运气的礼物、纯洁的友谊、吾爱永在、信念、雅致的爱、真情、尊敬。康乃馨,让人感受到温馨和亲切,所以多用来送给年长的女性,表达尊敬,白色康乃馨也不例外,而且更加高雅。

2、白色代表着纯真和真情,含有寄托寄托思念之情,一般送给女性,尤其是送给去世的女性长辈,比如去世的母亲,花语比较温馨。白色康乃馨最好不要送给母亲,因为在白色康乃馨的花语是什么中我们已经提到,白色康乃馨常被人们用于寄托对已故母亲的哀悼思念之情。白色康乃馨也不适合送给病人表示探病时的慰问,但是有些病人比较忌讳白色,认为白色代表着白事,送给病人是不太合适的,反而容易引起对方误会。

(来源:文章屋网 )

亲人寄语范文4

好的寄宿家庭不以职业贵贱衡量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留学初期喜欢寄宿在外国人家庭,一为提高英语水平,二为熟悉西方生活习俗,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在很多人心目中,一个好的寄宿家庭,无非就是这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好或者社会地位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父母有一份高收入(例如公司老板)或一个好职业(例如医生、教师或公务员等),家长一般认为这样的家庭成员有涵养素质高,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可以有个好氛围,受到较好的照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一些发达国家,只有职业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家庭成员的素质高低也因人而异。

家长选择寄宿家庭主要看六大标准:看这个家庭的家长是否品行端正,有无犯罪记录;是否具有较强的爱心和责任心;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否愿意了解中国文化接纳中国学生;是否愿意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是否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寄宿学生。可以说只要满足了以上六点要求就符合一个好的寄宿家庭的标准,至于家长到底是国会议员还是自由职业者其实并不重要。

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选择

有些留学机构也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寄宿家庭。

一位姓陈的学生,父母在国内的职业分别是律师和大学教授,可谓是“书香世家”,留学顾问针对该学生对家庭依赖性较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娇生惯养的特点,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为她选择了一个父亲是旅游大巴司机,母亲是家庭主妇的寄宿家庭。记者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样的家庭有些门不当,户不对,职业背景相差太远了吧?刚开始她的父母也心存顾虑,可是后来通过了解情况,顾虑完全打消了。由于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不用工作有充足的时间,加之作为司机的父亲见多识广风趣开朗,因此她既得到了母亲的体贴照顾又得到了父亲的沟通交流,现在她在美国生活得非常开心,成了这个家庭的第二个女儿。

专家建议:融入外国家庭六大法宝

学生应该尊重寄宿家庭的生活习惯,不要长时间打电话或玩电脑游戏,这样既影响了学习又打扰到其他人休息。要学会尊重寄宿家庭的,并积极参加寄宿家庭组织的各项活动或家庭劳动。西方人说话直爽,如果学生遇到文化差异困扰时应主动沟通了解,养成“主动沟通”,进而“有效沟通”的习惯。

具体来说,在以下六个方面要注意:

1、作息时间:在喜欢早睡的家庭,寄宿学生晚上9时以后最好不要再使用电话与人聊天,也不要在洗漱时弄出很大响动,更不要夜半归来,以免影响房东休息。

2、洗浴方面:寄宿学生最好搬入后就询问清楚自己洗澡的合适时间,以免时间发生冲突或没有热水。洗澡时尽量缩短时间,洗完后要将浴室清洁一下,开窗换气。

3、朋友来访: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征得寄宿家庭的同意方可邀请朋友来访,切不可自作主张经常让朋友前来,以免打扰寄宿家庭的日常生活,绝对不要留朋友在自己房间过夜。

4、适当帮忙:主动参与是融入家庭的最好表现,寄宿学生最好不要心存“我付钱你劳动”的想法,应适当参与一些家务劳动,如饭前摆放与饭后收拾餐桌、洗碗、帮助清洁房屋等等。

5、练习会话:多找机会、找话题与房东聊天,但不能不分场合、不看脸色死缠烂打地让房东与你练习口语。

亲人寄语范文5

描写梅花身姿的成语:

青梅竹马

岁寒三友

望梅止渴

梅妻鹤子

暗香疏影

驿寄梅花

摽梅之年

雪胎梅骨

驿路梅花

妻梅子鹤

盐梅之寄

香药脆梅

摘抄描写梅花的词语

1、驿寄梅花:意思是指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2、月落参横:亦作“月没参横”。月亮已落,参星横斜,比喻夜深。参,二十八宿之一。《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亲友在门,饥不及餐。”宋秦观《和黄曹忆建溪梅花》:“月没参横画角哀,暗香消尽令人老。”

3、双栖双宿:比喻宿在一起,飞在一起。比喻相爱的男女形影不离。

4、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竹马:指小孩将竹竿骑在裆下做马。比喻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鹤子梅妻指宋隐士林逋以鹤为子、以梅为妻事。清董以宁《河满子·同程村闲话》词:“若比孤山林处士,但非鹤子梅妻。”亦喻指妻子儿女。

5、逸趣横生:指超逸不俗的情趣洋溢而出。

6、岁寒三友:比喻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7、傲雪欺霜:比喻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8、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

9、瞪眼咋舌:形容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比喻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10、不过尔尔:尔(前):如此,这样;尔(后):通“耳”,罢了。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

11、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12、暗香疏影:原比喻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13、一丘一壑: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14、驿使梅花:《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后因以“驿使梅花”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亲人寄语范文6

关键词:后殖民;《扶桑》;《寄居者》

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13-02

严歌苓自旅美以后,其很多作品均充满着异国情调,充斥着异质文化之间的对抗或者融合色彩。显然,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严歌苓生活坏境的改变有着莫大的关系。不同文化区域的身份想象构成了一个时而熟悉时而陌生的话语机制,而在《扶桑》的开端,我们便可瞥见一种异样的目光在审视着异样的文化:

“这就是你……这样就给我看清了你的整个脸蛋。没关系,你的嫌宽嫌短的脸形只会给人看成东方情调。你的每一个缺陷在你那时代的猎奇者眼里都是一个特色。”

严歌苓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常用第二人称去称呼即将出场或者已经出场的主人公。用“你”字称呼主人公,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而文字也因之而变得细腻,如烟花般飘忽不定,小说的异域情调就这样被奠定了。而“东方情调”、“猎奇者”这样的提示性语词进一步暗示读者:故事发生的地点肯定不是主人公所熟悉的地点,因为主人公以出场,就成为了某种“情调”,成为了被“猎奇”的对象。

果然,这种较模糊的背景在下文中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不要急着展现你的脚,我知道它们不足三寸……靠展览她的三寸金莲挣生计……他们从那脚的腐臭与退化中,从那盘根错节的繁杂秩序中读出‘东方’!……圣弗朗西斯科那条六尺宽的唐人巷里,某个笼格般的窗内站着个不小巧的女子,就是你。”

在描述主人公扶桑时,作者让一位无名但同样来自东方的女性充当了衬托者的角色。这个无名女人靠展览三寸金莲生活下去,而外国人则在那腐臭与退化的小脚上读出了“东方”。显然,这种情景设置使得强势文化暂时性地实现了话语霸权。原因在于,在这种文本构筑过程中,作家无意识地加入了文化中心主义立场:展览者成为“腐臭与退化”的对立面,成为文明和进步的象征。而展览者究竟是谁呢?当然是与“东方”对立的西方。既然作为中心的西方文化掌握着话语霸权,那么它必然也决定着它所审视的对象的身份特质。而在《扶桑》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扶桑的身份就被这样的话语描述着:

“‘那个著名的,或说是臭名昭著的华裔娼妓扶桑盛装出场时,引起几位绅士动容而不禁为其脱帽。被视为奇物的这位华裔最终经核实,她的身体与器官并非特异,与她的百种同行大同小异。’”

扶桑之所以被强调出来,无非是因为一个原因:华裔身份。正是因为这一身份,西方话语将她与她的“白人同行”区分开去,加以比较。虽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大同小异”,但扶桑的身份还是被特殊化了,而这种特殊化产生的根源来源于文化:西方对于东方的想象。在这种想象视野里,东方是以阴暗的、沉默的姿态出现的,东方是“神秘的、深奥的、含蓄的”,有关它的一切在西方人看来都是那样的新鲜――值得重点注意的是,这种新鲜是建立在文化优越感之上的一种新鲜。

不管这一创作图式是出于无意识还是出于一种洞见,总而言之,它在文本中出现了。严歌苓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痛。在非暴力的场合,在不见硝烟的场合,人们依旧感受到殖民者的强权,感受到话语塑形的力量。这种权力是“生产、培育和规范各种力量……其运作……借助于对躯体和灵魂的塑造”的恐怖权力,它所产生的话语力量和文字一起,在若干年以后在《寄居者》中再次轮回。

相较《扶桑》而言,于2009年面世的《寄居者》则属于较新的作品。然而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寄居者》所描述的文化形态和《扶桑》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书如其名,《寄居者》不仅描写中国人,而且描写欧洲人和美洲人,而这些不同人群所拥有的一个共态即是:寄居。显而易见的是,寄居主题与身份认同往往有着重大关联。而关于身份认同和身份想象,主要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是某一个体或者族群据以确认自己在具体社会区域里的地位的某些明确的、具有显著特征的依据和尺度;一是某一个体或者族群确认自己的文化归属和文化身份。从《寄居者》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成为解读小说主题的最主要渠道之一。而这种文化身份的碰撞从一开始也反映出来了:

“首先要告诉你一个上海,就是一船一船的犹太难民卸货一样倾泻在码头上,失修的水泥港口顿时黑了一大片的那个上海。一船接一船的犹太佬靠上了上海的岸。偌大的地球,上海是唯一让他们靠的岸。场面相当壮阔,不嫩想象这个以迁移和放逐著名的民族的每一次大迁移:三世纪犹太种族全体从沿路撒冷被逐出,地图被抹杀,首都被更名。十三四世纪从英格兰,从西班牙和西西里被赶尽杀绝。一船接一船靠岸的犹太佬们站在甲板上,趴在栏杆上,陌生的上海扑面而来。你不难想象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两百多万他们的同胞被逐出俄国国境,就带着跟他们一摸一样的憔悴和疲惫,向全世界各个角落四散。”

犹太人是世界上著名的民族,之所以著名,其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他们在历史上漂泊四散的特征了。这种无根的漂泊状态并非出于他们的本意,而是出于历史的过错。被驱逐和被屠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他们的显著标志,而这一标志最终决定着一个事实:他们必须以逃逸或者隐瞒“犹太裔”身份的方式来换取活路。而这两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表明,犹太裔在当时是没有命名的,也即,他们是没有“身份”的人,他们只能处于“无名”的状态。然而,正是这样一群没有“身份”,“地图被抹杀”的人,竟然寻找到了身份的避难所:上海。这里显然存在着一个深刻的暗示和隐喻。世界其他所有区域都拒绝接纳犹太人,唯有上海例外,“偌大的地球,上海是唯一让他们靠的岸”。将上海描述成这样一个仁慈的城市――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赞颂上海吗?读者如果这样相像,那就大错特错了。而接下来的故事明确的揭开了作者的意图:

“彼得的母亲可没闲着。在丈夫被五十多个国家的领事馆拒签之后,她找到了一个地址:中国总领事馆的地址。不少犹太人开始传递这个地址,说是那里可以签发去中国上海的签证。母亲告诉全家,中国领事馆有个何总领事,所有在总领事馆门口大排长龙的犹太人都是等何先生开恩的。何先生一开恩可以让全家到中国上海。”

“上海?那是个什么鬼地方?太远了。彼得的父亲反对。”

“太远?彼得的母亲反问:离哪里太远?”

“母亲这句话让全家苦笑了。对于从来没国土的寄居者来说,哪里算是太远?‘Far fromWhere(离哪里太远)?’问这话的似乎不止母亲。寄居者们几千年来都会这样苦笑着玩味这句诘问。”

这一部分的叙述显然是意味深长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两组明显的对比:“五十多个国家的领事馆”和“中国总领事馆”;“父亲”的反对与“母亲”的诘问。和五十多个国家的领事馆相比,总过总领事馆显然是慷慨而大方的,因为它接纳和收容了遭世界所有其他部分抛弃的人群。但是这种接纳和收容似乎并没有改变他人对中国的印象。而这一点我们从第二组对比――“父亲”的反对和“母亲”的诘问中可以明显看出来。虽然已被拒签五十多次,但“父亲”却用“鬼地方”这样的词汇来称呼当时中国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上海,“父亲”作为西方文化权力体系一员的优越感彻底暴露出来了――即使他是被驱逐出西方的一员。显然,“父亲”的身份想象在发挥着作用,而这也表明控制着自我认同的权力“每时每刻,无处不在地在所有关系中被生产出来”。而在对身份进行地理想象和历史想象的过程中,想象者就是“是力和力的冲突本身,是竞技的力的关系本身。”

正如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所指出的那样,殖民地人民在精神上“自愿或非自愿地保持着沉默”,最终,他们获得了身份的确证。对犹太人而言,他们是彻底的被殖民者,对小说中出现的“父亲”而言,他试图在身份想象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身份,然而这种努力最后却被“母亲”的反诘打破了:“离哪里太远?”

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在文化心理上显然还存在着一丝优越感:他们来自西方。正是因为这种优越感的存在,作为当时中国最繁华城市之一的上海才成为被蔑视的对象。而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虽然四处飘零,但犹太人依然掌握着他们的话语权威――西方的地理位置提供给那些遭驱逐者的话语权威。

整体而言,《扶桑》和《寄居者》这两部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均表现出了强烈的后殖民创作特征。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严歌苓的旅美背景。从严歌苓一直以来的创作来看,不仅上述两部作品,在她的其他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异域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而从《扶桑》到《寄居者》,在相隔十余年之后,后殖民语境再次轮回,这充分表明了严歌苓对后殖民话语的迷恋。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31
下一篇 2024-05-13 09:32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