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化概念范例6篇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1 1.1学情分析 (1)生源情况。作为高考第四批次招收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差、依赖性大,面对挫折容易屈服,遭遇困难易放弃,故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另外有些学生亲属从事建筑行业,或家庭环境较好,或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他们认为就业找工作相对容易,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依赖心理,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2)建筑概念与表达薄弱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1

1.1学情分析

(1)生源情况。作为高考第四批次招收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差、依赖性大,面对挫折容易屈服,遭遇困难易放弃,故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另外有些学生亲属从事建筑行业,或家庭环境较好,或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他们认为就业找工作相对容易,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依赖心理,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2)建筑概念与表达薄弱。虽然经过一年的学习,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建筑制图、建筑初步、建筑构造等专业相关知识缺乏,空间想象力较差,建筑空间处理手法贫乏、单调,建筑设计中的空间、造型的概念与表达匮乏,用二维图示建筑语言表达设计思想,手绘基本功差,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建筑理念,与人沟通存在障碍。(3)缺乏学习氛围,专业交流少。在专业建设完善的建筑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专业教室通过初始图纸与模型配合进行建筑设计课的学习、与同学、老师交流、探讨建筑方案,形成一种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而在我校,学生建筑设计课上就是一支铅笔、一张纸在图板上描来描去,在缺乏建筑模型这一建筑语言的情况下,很难与同学、老师进行探讨建筑方案、对建筑设计进行有效解读,较难准确表达自己的建筑概念,相互学习、帮助的建筑氛围营造的不够浓厚。(4)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没有建筑模型参与教学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建筑热情尚未激发,学习兴趣没有得到鼓舞,每次的建筑设计课,面对二维初始图纸,建筑空间如何处理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建筑造型的体量关系如何交代,学生感到茫然,教学效果欠佳,设计深度不够。

1.2教情分析

(1)教材滞后、内容欠完善。高校作为教学育人的场所,所传授的知识具有社会领先的地位,但社会上的新知识、新科技变成为高校的教材要有一个过程,这使得教材很难避免滞后现象。我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设计教材,已经用了上十年,教材中的建筑设计原理还是经典的,而对于民用建筑各个专题,就觉得教材的显得落后了,近几年,很多建筑设计规范都做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此外,建筑设计教材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概念生成与表达的教学内容基本没有描述,教学内容的尚有缺陷,这不仅表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涵盖面上,也反映在对有关知识的应用方面。(2)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世界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业迅猛突起,计算机进入建筑领域,使得过分依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教学中强调SKetchUp虚拟的三维空间,甚至仅靠二维初始图纸进行建筑概念的表达,在最后依二维平面进行立面设计的建筑模型就是纸糊的火柴盒。在教学环节的作业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而建筑模型在建筑设计初期阶段的重要性被忽视,对建筑设计从宏观到微观上的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未引起重视,对建筑模型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较少。

2概念与表达———建筑模型的重要性

尽管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深入到建筑设计领域并发展,同时占据较重要的地位,但作为建筑建筑设计重要“语言”的建筑模型不因时代的变迁或技术的发展而被替代、抛弃。建筑模型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辅助工具,特别是刚对入门的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利用模型进行设计思考,帮助设计概念的立体化,表达设计思维,推进设计深度和提升设计品质。

2.1建筑模型的释义

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语言之一,是将二维平面图纸依一定比例,采用卡纸、木材、金属、塑料、有机玻璃等材料将概念建筑或实际建成建筑的尺度、比例、空间塑造、材料、色彩、质感、建筑形体、立面形式、群体关系、环境等进行直观、清晰、准确地表达、诠释,多层次、全方位塑造三维立体的空间艺术。作为三维立体形态的建筑模型,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推敲,直观的体现学生的设计思想,表达建筑设计概念,清晰表达各阶段设计成果,建立起师生间的沟通桥梁,此外,建筑模型在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地产业等其它行业也广泛得到运用。

2.2建筑模型的分类

从建筑模型运用于建筑创作过程和与非专业人员交流来看,建筑模型可分为工作模型和成果模型或表现模型。工作模型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设计院工作过程中为了研究、推敲、深化建筑方案、推进建筑创作而制作的模型,是建筑学生、建筑设计人员表达设计构思的手段。工作模型依其性质往往省略建筑细部,或者仅作局部、细部节点模型,只求有效解决建筑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表达设计概念,其特点是制作简单、快捷、方便修改,根据在每个阶段的不同作用其类型有整体工作模型、局部工作模型(图1)。作为与同学、教师和业主交流工具的成果模型或表现模型是在教学、设计院工作过程中工作模型之后制作表达所设计建筑建成后在具体环境中的造型、空间及其细部的三维直观效果,着重展示建筑的外形、空间和环境。这种类型的模型常运用于表达建筑设计教学的成果或者建筑设计招标和地产业中(图2)。

2.3建筑模型在教学中的概念、表达的重要性

建筑模型作为表达建筑设计概念、辅助设计思想沟通、交流的工具,在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模型的制作让学生体验建筑建造的过程,拉近学生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学会利用模型表达设计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建筑设计的乐趣,营造浓厚的建筑设计氛围,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师帮助设计学生制作模型、画图的弊端,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逐步建立学生的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能力,塑造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实现抽象到具象的思维转换;通过建筑模型的模拟,可直观展现学生方案演进过程中的设计思想,清晰表达建筑蕴含的丰富信息,增进学生对建筑设计作品的理解,推进建筑设计深化。

3概念与表达———建筑模型在教学的运用

3.1建筑模型的设计概念与表达———建筑设计方案构思阶段

建筑设计教学时,在学生调研基地、熟悉基地后,根据基地地形、地貌、基地周边环境制作环境模型,让学生建立起场地空间概念,分析场地周边道路交通、已有建筑、保留树木、自然景观等环境因素对拟建建筑的影响,增加对场所精神深层次的理解,为建筑创作提供思路、捕获灵感,抓住转瞬即逝的创意。随着方案的逐步深入,产生出与基地相契合、体型简单的建筑概念初步设想构思模型,反映拟建建筑植入场地、环境、空间、尺度的多层次思考,发挥学生设计思维,放飞开放的建筑梦(图3)。在因地制宜的基地概念模型和融入建筑功能的基础上的体量模型是建筑功能、空间的映照,功能、空间的变化都会引起建筑形体的变化,利用体量模型推敲形体间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比例关系、尺度关系和空间组合关系,使学生借助体量模型直观地体验建筑体量、比例、空间相互关系,使功能、空间和造型有机结合。随着方案的推进,建筑功能、空间、造型要经历反复调整、修改,工作模型才能基本确定,整个建筑设计方案雏形才基本形成,但这个阶段的工作模型耗费时较多(图4)。

3.2建筑模型的设计概念与表达———建筑设计方案深化阶段

随着方案的逐步推进,建筑功能的介入,建筑图纸上的空间关系渐渐明朗,建筑功能、空间、造型和建筑技术间矛盾相继呈现,透过建筑模型反映出来。建筑设计方案深化阶段的空间模型、细部结构、构件模型、体量模型的加入化解了功能与造型的结合问题、空间大小、开敞封闭等合理问题、结构构件对建筑造型的影响等等问题,探讨功能、空间与形式结合的可行性、合理性,在空间与形式间学会取舍,利于建筑方案的深化,为后期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并提供极大方便(图5)。在建筑设计方案深化阶段,通过卡纸、模型卡等简单材料表达的空间模型、细部模型以及体量模型的介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一致,建立空间思维能力,锻炼功能、空间、造型以及技术综合协调的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手、眼、脑的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此外,在教学评图中,学生将各设计阶段的模型成列出来,展示其设计理念,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拓宽学生设计思路。

3.3建筑模型的设计概念与表达———建筑设计方案成果阶段

在建筑设计方案定稿之后,成果模型或表现模型就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成果模型是表现建筑设计定型后的模型,利用各种材料达到表达设计思想效果,既要体现建筑的实体形态、形体间空间关系,又要表达建筑所在区域的周边环境,使模型不仅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的表达手段,而且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图6)。这阶段的成果模型根据表现的采用图底、单色、写实三种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前两种表现形式采用相对较多,制作、取材都简单,效果也易体现,后一种也常用学生运用,但在专业模型公司采用较多,他们制作设备、材料等条件较好。图底效果模型是采用图底关系表现形式,通过“底”的背景在色彩、质感等与模型区分开来,拉开层次,将建筑模型凸显出来,将绿化虚化,强化建筑设计概念。单色效果表现形式较为典雅,色彩单一,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绿化等用统一色彩、色系制作,既有变化又有层次,整个模型效果清爽、素雅,制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控、把握,不致因为色彩较多变得难易控制效果而显得凌乱,堆砌,利于表达建筑设计概念。写实模型顾名思义就是仿真式表现建筑实际色彩、材质等在实际环境中建成后的效果,由于取材相对多、制作设备缺乏、工作量大等原因,在教学中运用不广泛,不利于建筑概念的表达,常用于建筑设计方案投标、商业地产中。

4结语

模型与建筑之间具有互通性。模型体现三维立体空间,建筑设计创作三维立体空间,立体思维贯穿整个建筑设计过程。在建筑设计教学中,我们将建筑模型引入教学,利用模型体验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推进建筑设计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万莉 彭敏 杨超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

[1]黄源,建筑设计与模型制作———用模型推进设计的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2

[关键词] 绿色住宅 房地产 战略管理

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但房地产开发中的某些短期行为,却给我国土地、能源储备造成了巨大压力,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影响着房地产业的后继发展。有鉴于此,加之可持续发展又是当今国际普遍关注的一个世界性课题,政府和学术界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绿色住宅。但住宅供应者――开发商和住宅需求者――消费者,房地产产业走向的真正决定者,其绿色意识却不及政府和学术界对绿色住宅的关注程度。然而,必须看到这种矛盾是暂时性的。在不久的将来,绿色住宅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流产品。

一、绿色住宅在中国的发展

1.绿色住宅的提出背景与概念

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建筑消耗已占全国总消耗的25%,住宅每平方米能耗是同等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可见建设生态环境必须从绿色生态住宅抓起。我国的住宅产业最初关注的是施工质量,其后是住宅项目的科技含量,再后是经济适用房的住宅产业化。直到2000年前后,一是顺应全球住宅产业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二是十六大以后也提出要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要同时抓,我国住宅产业开始普遍关注绿色生态住宅,学术界也开始了对其的研究。

国外对绿色生态住宅的重视早于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各国民居中就兴起了经久不衰的绿色消费浪潮,其中也包括对绿色住宅的需求;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成为生态住宅区理论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如“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Challenge)行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后,绿色建筑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并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美国成立绿色建筑协会,负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TM)开发和管理;欧洲出台了“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英国政府出台了百万“绿色住宅”建筑计划;日本出台了《日本环境生态住宅地方标准》。总之,世界各国的住宅业纷纷建立城市绿色建筑和绿色住宅小区,最优化地利用和节约各种自然资源,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境界。

纵观近几年政府、相关协会、房地产企业与学术界的住宅概念,可以发现有这么几个高频词汇: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目前对这些概念并没有给出准确的区分,立场不同者之间甚至发生概念之争,比如一场关于“绿色住宅”与“生态住宅”的争论就曾在中国房地产协会与住宅商会之间展开。

基于众专家学者对上述概念的定义,本文认为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可以用图1表示。

界定绿色生态住宅的概念及相关概念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绿色住宅的发展,因为该概念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本文认为,绿色住宅与生态住宅两个概念无本质上的区别,故采用了建设部与世界银行的惯用叫法:绿色住宅。其概念为:以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绿色能源的充分使用为原则,以绿色环保技术和产品为支撑,全面提高节能、节水、节地、治污总体水平的新型住宅。

2.绿色住宅的政府推动情况

我国政府对绿色建筑的推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即绿色住宅的核心内容――建筑节能。1986年,颁布了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开始倡导建设节能建筑。1987年又发出关于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并在部分地区组织了节能建筑的试点。

1992年转发西部两局《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推广节能建筑的意见》以后,在全国各地进行全面推广节能建筑,关于建筑节能的法规标准陆续出台。

直至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立了重点资助研究项目―绿色建筑体系和住区模式研究,首次在中国明确提出“绿色建筑体系”的概念。之后政府对绿色住宅的推动主要来自建设部:2001年,隶属于建设部的中国房地产协会首先提出绿色住宅概念。同年,设部通过《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及技术导则。2004年制定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实施细则》。2005年,建设部领导曾明确表示:中国将建立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税收和收费优惠制度,以实现在2020年新建建筑节能65%的目标,不执行节能标准的开发设计施工单位,将受到处罚甚至被清除出市场

3.绿色住宅的市场运作情况

我国较早以绿色住宅为开发理念的房产项目当属华侨城集团1993年在发展主题公园的同时,建起的一批生态型住宅,这批住宅提升了附近科技园项目的价值。而全国各地绿色住宅的兴建始于1999全国首座环保住宅小区――北京市房山北潞春小区的建成,近年来的代表性绿色住宅项目见表1。

本文只列举了少数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事实上从1999年以来,以“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等命名项目数量非常多。但是,有些项目甚至只是种些简单的花草或是打着某种新型环保节能产品的旗号便大张旗鼓地冠以“环保住宅”、“绿色小区”、“生态社区”的美名,绿色住宅流于概念炒作。有鉴于此,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由于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参照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等一批国外有关生态建筑的标准,组织国内权威专家(聂梅生、秦佑国等)按照中国住宅建设的需要进行系统研究,于2001年9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评估手册在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等5个方面进行量化。以手册为标准,住宅产业商会还在会员单位中开展了一批示范工程的建设。

住宅产业商会这一行为体现并发挥了行业组织规范市场运作的作用。2005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发展中心、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等单位正式启动中国环境标志生态住宅认证项目,此项举措意在指导规范住宅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性能评价,结束房地产市场任意打“绿色”、“生态”之旗号的混乱局面。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战略分析与选择

上文所介绍的绿色住宅在中国的发展,正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战略分析和选择的基础分析。本文按深入程度,同时讨论将战略的分析和选择,探讨面对“绿色住宅”的发展趋势,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如何进行战略分析,并做出科学的战略选择,以达到持续创造企业价值的目的。

1.利用产品-市场演变矩阵进行初步分析

产品-市场演变矩阵是由美国的查尔斯霍弗教授首先提出的。他扩展了波士顿矩阵和通用矩阵两种战略选择方法,将业务增长率和行业吸引力因素转换成产品-市场发展阶段,从而得出15个方格的矩阵。该矩阵原用于分析同一企业的不同业务单位,本文则借以分析不同企业的同一业务单位:对于“绿色地产”这一业务单位,不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可能位于A,B或者C的位置,圆圈内扇形阴影部分,表示企业的“绿色住宅”业务单位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如图2所示。

根据文章第一部分内容的分析,可知“绿色住宅”市场正处在开发阶段,并有着增长的趋势,这一点对每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是相同的。但企业必须依据自身的竞争力量,在矩阵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此外,同一位置不同占有率,也意味着不同的战略地位。比如图中的B:处在这个位置的企业,处于产品-市场发展的开发阶段,具有的获得一个较强的竞争地位的潜力,加上拥有相对较大的市场份额,所以该企业可以考虑将“绿色住宅”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图中的A地位和B类似,C则属于瘦狗类型,处于该位置的企业则应另辟蹊径。随着“绿色住宅”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住宅”市场将逐渐成熟,这时企业将可能处于矩阵中A、B、C以外的位置,企业应根据具体境况分析。

2.利用IE矩阵做出最终选择

产品-市场演变矩阵是一个易用的方法,但过于简单,有一定缺陷。比如,如果图2中B的阴影部分较小,即市场份额较小,企业该如何选择?所以还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来做最终的战略选择。在这一阶段,IE矩阵是一个较为细致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本文不再赘述IE矩阵的应用步骤,而将利用该方法评价是否应该选择“绿色住宅”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两个要素表介绍如下。表中的指标是经过调查总结行业共性所确定,各企在应用时可根据自身情况将指标作调整。

依据上表指标,依次确定要素与“‘绿色住宅’”战略的关系”和“企业把握机会和回避威胁的能力”的评价集、因素评价矩阵、评价矩阵的隶属度矩阵,得到加权平均值Wi和Pi。将各战略要素的权重Wi和相应评价值Pi相乘,得出企业所在相应要素上把握机会或回避威胁能力大小的加权评价值Mi,累加各要素的Mi,得出企业把握机会或回避威胁能力大小的综合评价值M。

本文给出了“绿色住宅”战略关键成功因素,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识别哪些能力属于优势能力,哪些能力属于劣势能力,得到与表2类似的“绿色住宅”战略内部要素评价表。确定关键成功因素的影响权重,企业发挥优势和克服劣势能力的评价值,最终得到企业发挥优势或克服劣势能力的综合评价值N。

确定了M和N后,借鉴IE矩阵法,将外部战略要素综合评价值M划分为三个区间,将内部战略要素综合评价值N也划分为三个区间,由此形成九个区域,如图3所示。

根据M和N的值,如果最终落在了矩阵右上角扩张战略的位置,则可以企业考虑以“绿色住宅”为发展战略。

三、结论

本文在界定绿色生态住宅的概念及相关概念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两方面概括了绿色住宅的发展,得出结论政府的推动主从倡导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方面,市场的运作一开始较为混乱,而近年的中国环境标志生态住宅认证项目将有助于改善混乱局面。一方面,绿色住宅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流产品;一方面,开发成本高而需求量并不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该如何选择?本文提出可利用产品-市场演变矩阵进行初步战略分析,继而利用IE矩阵做出最终战略选择。撰写此文,以期对业界人士有所启发,并为推动绿色地产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希望房地产产企业可以做出合理的战略决策,使企业自身与社会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清宇:住宅商会叫板中房协[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2,(4):51-52

[2]建设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EB/OL].中国建筑资讯网,2001-5

[3]肖红 关莉陈言顺肖荣欣:浅谈绿色生态住宅供需双方应注意的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7):121-123

[4]丁凯:我们为什么关注健康人居[N].经济观察报,2003-7-28

[5]春华:引导行业做吃“螃蟹”者[N].中国房地产报, 2003-4-17

[6]孙继信蔡青青:中小企业的几种战略应用技术.科学与管理[J],2005,(1):451-47

[7]王孟钧陈辉华刘少兵:建筑企业战略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陈友东:天津兴渤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3

【关键词】概念设计;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屋建筑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城市化建设发展下,我国建筑行业日趋兴旺。在现代城市化建筑工程中,施工设计、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建筑原材料是整个建筑施工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建筑结构是否合理、美观都会对整个施工建筑实用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将会带来一定影响。工程建筑概念设计的提出是工程设计人员凭借自身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社会实践经验提出的建筑设计方案。因此概念设计出的建筑物和周边的环境以及整个社会文化内涵更加融合。

一、概念设计概述

工程结构设计一师在工程建筑中运用概念设计进一步完成整体工程施工建筑的整体方案。在整个工程过程中,工程设计师积极调动自身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对整个建筑结构布置、构件、选型以及细节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并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建筑知识、力学知识以及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行全方面的考虑,并得出可行性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得出一个符合实际和具有创新性!而看操作性的建筑设计。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思维和理念越来越开阔,对建筑物结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在是具有实用性,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美观性"所以,在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潮流需求,不断重视概念性设计,工程设计师不断接纳和采取这样的设计思维,因此概念设计被不断应用于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由于概念设计对工程设计师的要求很高,所以建筑设计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建筑方面知识以及过硬的专业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较强的力学原理架构知识,这样才会使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确保建筑施工工程的安全。

二、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应用

(一)概念设计要遵守工程结构规律

建筑建筑结构中广泛的应用概念设计,一定要遵循建筑施工结构的顾虑,要充分的做好实用化和合理化。第一,建筑施工结构外形,套具备一定的规则性和对称性,刚度分布和质量分布要均匀,不要在局部位置出现过大刚性,或者是质量上出现不均匀的分布现象,否则将会造成房屋建筑物出现倒塌状况;第二,建筑物布局和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抗震性,这些因素都是工程设计师进行概念设计必须要涉及和考虑的问题。建筑结构对称、简单、规则性,容易实现抗震的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满足创新性的需求,立体、多面、错层以及凹凸的建筑结构创新性和艺术性较强,容易达到人们对建筑结构美观性的需求,但是美观性好的建筑缺乏一定的抗震能力。

(二)优选合理建筑结构施工设计方案

概念设计工程施工放那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应用中要达到实用性、合理性以及经济性的目的,同时这还是概念设计的主要目标。所以,如何选择具有一定科学性、可行性的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结构体系在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中显得尤为重要。总体而言,施工结构设计方案中展现的抗震系统和建筑结构体系的整体布置等方面的进行详细的分析,同一个建筑结构单元中通常不要用其他结构的体系,并做到纵向和平面上具有一定的规则性。针对建筑结构施工条件、施工特点以及工程施工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工程设计师要进行综合、系统、全方面分析和研究,采用多种方案进行对比,最后做出合理有效建筑结构施工设计方案。

(三)概念设计中抗震能力设计

建筑施工工程抗震能力设计直接关系当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以建筑工程中抗震设计尤为重要,同时备受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但是由于建筑物整体结构设计会涉及到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土质、地势、周围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中抗震设计复杂且因素较多。所以,大多数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并不是由计算机设计出来的,而是由工程设计师概念设计出来的。例如底部设置加强区这样的问题,不管是建筑工程构造钢筋配率要求问题还是边缘构建问题,都是要建筑工程设计师利用概念设计解决问题,工程设计师通过概念设计,补充计算机抗震设计模拟计算的不足之处,才能够最终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设计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抗震能力还涉及结构构件问题,只要建筑构件完好,建筑工程中抗震能力才会充分的发挥和进一步提高。所以,工程设计师在建筑物抗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利用概念设计进一步保证工程施工设计中每一种建筑构件的强度和刚度在一定程度中满足工程实际的抗震需求,确保建筑构件和构件之间紧密联系,保证工程施工安全。此外,由于当前我国工程施工建筑结构大多数采用的是多次超静定建筑结构,因此在工程施工优化设计中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还需要进行几道抗震防线,防止在发生地震中建筑物由于构件容易发生破坏或者是扭曲现象进而降低了建筑物抗震的能力。

三、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一)拓宽建筑结构设计思路

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提高建筑结构抗力性,造成钢筋棍凝土等不断增高,配筋量不断变大,工程造价提高。我们以建筑抗震设计为实例,通常是按照初定硅等级和尺寸计算出建筑结构的刚度,并由建筑结构刚度计算出抗震力,最后进行钢筋配筋。合理的概念设计可以降低地震作用的效应,并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性。概念设计被广泛应用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被工程设计师接纳和采用,并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具有实践意义

概念设计广泛应用,通常蕴含了所有的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在不确定的受力状况和因素中变化比较大的高层建筑设计、抗震设计以及基础实施设计中,概念设计应用突出和重要。

1、由于现行的建筑结构理论性设计和计算机设计存在着一定的不可计算性和缺点。为了进一步弥补计算理论的不足之处,或者是实现实际施工操作过程中建筑结构构件的设计,需要概念设计来满足建筑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目的;

2、在工程施工方案设计阶段,初步实际不能依靠计算机来实现,这就需要工程设计师通过了解和掌握概念设计,优选造价低!效果好的设计方案"概念设计施工人员通常会片面的理解,认为主要是用在一些较大的原则上,例如结构布置、确定结构方案等。在实际工程施工设计中任何一个施工都离不开科学概念设计作为指导方向。

3、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方案,建筑工程设计师要联系紧密,互相合作与探讨。经过相互之间的学识和经验的探讨,得出最优的设计方案。例如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这个问题在建筑工程中是比较复杂的,它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多方面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工程师设计的理念,还是衡量工程结构设计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标准。本篇文章阐述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应用问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丽荣.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7期.

[2]徐萍,叶明峰.杭震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江苏建材,2011年02期.

[3]杨镇峰.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年24期.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4

关键词:历史建筑再利用 功能转换

1.概述

历史建筑具体反映了一个城市在某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历史特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产生了新的要求,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拆除。显然,这种消极的改造方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当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保护方式,即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历史建筑做适当的改造和功能置换,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潜能,使它们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馆、美术馆;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展览馆和艺术中心等。

2.相关概念定义

2.1历史建筑的定义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建筑的定义为: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纪初,并且目前仍处于较好的物质结构状态。

2.2再利用的定义

美国著名景园大师劳伦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再循环不同于保存或修复,再循环是功能的改变,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能接受的”。1965年,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市吉拉德里广场的改造中实践了再循环理论,将一个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厂改造为当地具有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3.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发展概况

3.1 国外发展概况

从20世纪开始,对于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升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通过了一系列及建议,确定了保护的原则。1933年,《雅典》的颁布提出了对于历史古迹保护的框架和建议。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明确了历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1979年,在澳大利亚通过的《巴拉》首次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使对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这些文献为各国的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建筑再利用实践方面,在20世纪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一批建筑师开始大胆地将新的建筑修复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复思维。1928年,在巴黎的一栋老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国建筑师首次运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已有的建筑中插入一个的钢结构,并将外墙改为玻璃砖墙,以充满想象力的手法创造出了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宽敞空间,也就是著名的“玻璃屋”(图3.1,图3.2)。

在第二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和整个城市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由于新建建筑将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对一些旧建筑进行再利用会是更为经济的方式。70年代中期,位于波士顿的昆西跳蚤市场由于当时的经济危机已衰败不堪,建筑师对其进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墙和屋顶,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使其成为娱乐休闲中心。这一实践的成功改变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观念,并在之后的类似建筑功能调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鉴利用。

在第三阶段,历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设中得到大规模普及,保护的规模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旧建筑、旧城区的改造实例。人们对于历史建筑再利用产生了空前的热情,产业类建筑的再利用开始大量普及,越来越多原先被遗忘的废弃工厂被改造成博物馆、艺术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煤气厂被改造扩建成商业中心;原先生产螺旋桨的德国蔡瑟工厂被改造为汉堡媒体中心(图3.3)等等。

3.2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发展概况

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各个时代均有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20世纪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各城市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1930年颁布的《古物保存法》,将有价值的古物列为保护对象。1982年国家通过了《文物保护法》,该法是文化部门的第一部法律,为我国的历史建筑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颁布。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法规虽然有不少,但其在保护理念上存在一种潜在的将保护与再利用对立的意识。因此,我国的建筑保护和城市建设理念与西方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多理论及实践的工作可以做。

我国对历史建筑进行整体改造实践起步较晚,大致始于本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盛行的改造性再利用的新理念在国内仅有少数应用的实例,这些实例的规模较小,改造方法也不够完善。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值得一提的出色之作。例如,上海著名的“新天地”改造工程,设计者在分析了建筑物原有的结构特点后,进行了改建技术上的分析,采用内框架的结构形式形成内部大空间,同时拆除部分原有结构,完成了使用功能的置换,使其适应现代化的娱乐、休闲以及商业等生活形态。

另一个例子是位于上海沙泾路的“1933老场坊”创意园。该建筑原使用功能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厂,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设计上将东西方特色元素巧妙融合,主体结构外方内圆,方、圆楼之间通过26座上下交错的廊桥连接,别具特色。该建筑还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伞形柱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图3.4)。在改造前,由于长时间被空置已经面目全非,成为了城市的死角。2006年对其进行了改建设计,设计采用保护性再利用的策略,通过对水泥饰面的打磨保留了神秘的特色廊桥,同时在细部加入了金属和玻璃的元素,使建筑更富有现代感。改造修缮为该建筑注入了创意产业的新功能,许多设计创意公司、餐饮、工作室迁入其中,成为了时尚创意新地标。

然而,相对于国外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的佳作频出,我国目前的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设计主要参照西方的成功经验,在改造手法上也比较质朴。已有的少数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满足我国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社会需求,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总结经验,因地制宜,考虑建筑的历史性、空间特性、结构特征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发掘历史建筑中的有利因素,从而使之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4.结语

历史建筑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年代沉淀下来的珍贵宝藏,也是凝结了无数建造者智慧和心血的文化结晶。对历史建筑进行功能调整转换研究可以使不同特点的历史建筑发挥其作用,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并创造出新的使用功能,更好地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以不损坏历史文化遗产为大前提,力求从物质层面上使历史建筑的功能得到延续,在有限的使用寿命内体现出尽可能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倪文岩,建筑再循环理念及其中西差异之比较[j].建筑学报,2003,(12).

[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许又文,孙继伟,“再生”的建筑——历史建筑保护中的一种积极思维[j],时代建筑,2000,(3).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5

关键词:低碳概念 建筑设计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开始关注生活的低碳环保。因此,低碳生活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由于低碳概念是提倡耗能低、能量低和开支低的生活方式,因此建筑业作为一个完全与这种理念相背离的产业,如果想要得到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到现在的建筑设计之中。

一、低碳建筑的理念

自从提出低碳建筑设计这一理念以来,人们对于建筑业的低碳环保开始有了更高的关注。对于建筑业来说的低碳就是在建筑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消耗量尽量少。

与建筑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的话,低碳建筑能够通过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连接,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低碳建筑倡导低能耗、高能源利用率,这不仅仅能够减少由于废气的排放给自然带来的危害,还能够响应国家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最后低碳建筑一般使用的是可再生的资源,这样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大大的降低了建筑的成本。

二、建筑的低碳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如果想要将低碳的理念与建筑设计进行融合的话,那么,就应该着重的解决在建筑中所涉及的资源浪费问题。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设计中加强对于可再生资源的设计和利用。下面就针对在低碳设计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来进行探究:

1、从建筑环境方面来说,在对于建筑进行低碳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建筑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低碳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使建筑能够带动周边的环境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因此,一些建筑设计师在对于环境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千方百计的增加建筑的绿化面积。而在城市中进行低碳建筑的建设时,一定要利用科学的手段对于交通线路和环境的布局进行一个良好的规划。使得建筑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减少因为建筑给环境带来的伤害。

2、从建筑材料的方面来说,就是在建筑中一定要选择绿色环保的建材,并且在施工中尽量的提高建材的使用效率。所谓合理的绿色建材就是指不管是这些材料在生产中还是使用的过程中都不会对于环境产生太大的影响,也不会消耗太多的能源。从现在的建筑业的发展来看,很多的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的。对于水泥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而且给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而且,从材料的使用状况来说,如果不能够使用合理的材料会造成更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低碳建筑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选择一些低碳环保可持续再生的建筑材料进行建设才是最大的低碳。

在建筑中实行低碳设计的时候,最主要就是控制材料的利用,只有将建筑材料的利用做到最大化,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节约资源和成本,减少浪费的发生。

3、从建筑空间的利用率上来说,要求我们在建筑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建筑空间的再利用。前一个方面的意思就是在建筑中尽量使建筑的总体空间面积缩小,使每个单独的空间面积加大,这样在不减少住房面积的基础上又节约了能源。后一方面是希望建筑能够有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对建筑进行利用,很好的降低重新建设所需要的成本。

4、从建筑的形式上来说,在对于低碳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对于建筑物的设计形式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筑物的墙体构造与太阳能的利用,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建筑物屋面的构建与节能设计。前者是判断建筑物节能指标的关键,后者能够在美化建筑、提供保温性能的同时净化空气。

三、低碳概念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概念的冲击的时候,对于自身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下面笔者详细介绍一下建筑设计在应对低碳概念上的一些方法:

1、对原来建筑物的体型进行变革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设计者一定要注意因为建筑体型而给低碳环保带来的影响。在建筑物中,想要将低碳建筑实际的建造出来就需要通过对建筑物的体型和平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运用空气的合理流通来达到降低因为供暖和制冷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在建筑中为了能够体现建筑内外一体化这一理念和减少因为工程的建筑而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在对于建筑物进行建筑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采用一些耗能低、性能高持久性高的建筑材料。

2、选择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

由于在建筑建设中对于环境污染最大,对于能源消耗最大的就是建筑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在建筑中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能够实现现在对于建筑业低碳环保的要求。据了解,在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都不是绿色的建筑材料,它在建设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有害物质,比如说一些人造的板材中会挥发大量的甲醛,这不仅仅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在进行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建筑的设计者应该在考虑到建筑的原生态和地域性的时候,使用一些可以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增加建筑空间的利用率

降低建筑物的建造面积是节约能源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在上面说过如果想要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就需要对于空间进行高效的利用和对于建筑空间进行再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提高建筑的寿命降低建筑成本。

4、考虑建筑与气候的相适应性

不管是在古代的建筑中还是在现代的建筑中,我国一向都是是十分重视自然与建筑的相适应。比如说在一些传统的民居中,人们通常在院子里建造天井来改善房屋的通风状况。而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印度的知名设计师科里亚就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了一种管式住宅,这种住宅不仅能够节约能源还能够对室内的气候起到一个良好的调节作用。

5、科学考量建筑环境属性

目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多,全世界都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如何实现低碳环保,如何治理环境问题是需要我们及时解决的问题。运用低碳环保的理念建成的建筑,能否满足其标准和要求,我们只需观察周围环境如何。在传统建筑设计中,设计者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而现代建筑中,除了完成自身建造外,还要考虑与大自然的和谐。建筑师要想设计出人性化的建筑,要与环境融为一体,并科学考量环境属性。除了考虑自然环境外,建筑师也要考虑建筑物是否与环境相独立,但又不凌驾于环境之上。依据地形相对优势而减少工程量,有效利用风向和光线来减少建筑中的能耗。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因为建筑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将来的建筑中,低碳建筑将会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现在随着各个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开始重视,将低碳的理念运用到建筑中去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只有加强大力推行低碳建筑,才能够给人们建造一个更适宜人生活的居住环境,才能够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许尧.浅谈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8).

[2]江澜,翟理名.解析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建筑,2013.(10).

[3]钟国友,李万林.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7).

建筑产业化概念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新技术;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能耗也越来越大。所以,丰富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且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逐渐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绿色建筑是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和资源效率设计、建造的建筑,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同时也极大的降低建筑能耗、节约资源,从而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新时期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新技术的应用进行详细探究。

1绿色建筑概述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可以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活动与居住空间,并且建筑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影响小的目标,从而达到建筑、人、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绿色建筑需要满足人们功能上的使用要求,能够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从设计、建造和使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实现节能环保的要求。设计阶段,要考虑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降低施工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建造阶段,要满足为人们提供低耗、舒适和健康的空间;拆除阶段,降低拆除对于周围环境的危害影响。其次,绿色建筑是节能的建筑。所谓节能是指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小,尽量的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最后,绿色建筑能够保护环境。绿色建筑保护环境是通过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的。

2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第一,绿色建筑是以满足使用需求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重视绿色建筑的节能特性,但是不能牺牲其使用的舒适度和健康度,更不能降低使用者的工作效率。我们需要在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通过先进技术改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能。第二,绿色建筑以保护环境为重点。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绿色建筑应该要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重点。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开采的原材料中,有40%左右直接转化为工程用品和建筑材料,比如钢材、橡胶、混凝土等,木材产量的25%用于建设工程。木材的大量砍伐造成了森林植被退化、洪水泛滥、气候变化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缺失。同时,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了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染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摒弃传统的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份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变掠夺开发为珍惜共生。第三,绿色建筑设计要考虑全寿命周期。所谓全寿命周期指产品从设计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本质上体现的是其设计的深度。绿色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商品,从设计到建设再到使用,从拆除到再利用,每一个过程都应该具备绿色建筑的概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围绕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项目前期设计策划、施工到使用的每个过程都秉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通过设计者、施工方的合作,实现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目标。第四,绿色建筑涵盖全方面绿色概念。绿色建筑的概念,实质上是设计思维方式,所以绿色建筑的概念可以涵盖几乎所有的建筑项目,比如工业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以及办公建筑等。对于建筑项目,不仅新建设的项目可以应用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扩建乃至改建和迁建的项目也都可以应用这个概念。随着技术和理念的发展,绿色建筑概念必将实现狭义向广义的发展,所有工程项目可能够应用其精髓和内涵。

3新技术在绿色建筑的应用

3.1暖通空调。暖通空调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冷热源形式。冷热源形式是应用地热泵系统进行供暖制冷的一种方式,主要以地下土壤中的能量为冷热源对建筑空间进行温度控制。该方式通过埋地换热器系统,取冷热能量但不取水,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也不会有排尘和排水问题。同时,在能源使用方面,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第二新风系统。新风系统是采用温湿度控制,以热泵溶液为新风机组,利用溴化钾溶液进行调湿调温。在新风系统中,需要采用过滤器对新风进行过滤、处理可吸入颗粒物并对排风进行冷热回收。新风系统可以调节室内的温湿度,所以室内的空调末端常使用干盘管形式,可以起到抑菌作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较其他空调系统的舒适度和节能效果更好。3.2透明玻璃幕墙。透明玻璃幕墙是目前高档建筑常用的建筑形式,是建筑热量传导和交换最活跃的部位。玻璃幕墙的热损失是传统墙体的数倍,其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左右。所以,做好玻璃幕墙的节能意义重大。玻璃幕墙具有轻量化、不燃、耐震的特点,在高楼防火、防震的严格要求下逐渐的成为建筑设计和建造的主要形式。玻璃幕墙可以减少钢筋混凝土的使用量,能够减少高耗能材料的使用,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同时,玻璃幕墙易于回收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3.3水资源循环利用。首先是水资源再生利用。在绿色建筑中,应该设计有再生水系统,通过再生水系统将再生水用于建筑的绿化灌溉、卫生打扫以及景观水补给等,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其次,绿色建筑要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面和屋顶的雨水收集之后经过处理系统处理,进行利用。最后,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在绿色建筑内,给水设备和器具应该采用节水型产品,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3.4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智能照明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利用接触器技术、照明传感器,在建筑设置节能的灯具,根据不同区域照明的需求,智能的选取照明水平。该系统能够控制和节约用电,延长灯具的寿命,提高照明水平,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智能照明系统由于采用智能化控制,能够有效的对自然光进行调节,使建筑光环境更加理想;其次,智能电梯群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化控算法,由计算机集中对建筑物内的电梯进行管理、发号指令,根据系统设定目标和建筑实际情况做出最优化控制。电梯群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电梯单独控制所造成的能源消耗、资源浪费,实现节能目的。第三,智能遮阳板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亮度传感器控制遮阳板。在全自动模式下,该系统根据光线的不同自动开启、关闭、调节角度等,从而调节进入建筑内部的热量,可以有效的降低或提高建筑内部的温度,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作者:冯其 单位:景森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汝信,陆学艺,等.绿色建筑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14 16:02
下一篇 2024-07-14 15:58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