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尔尼钢琴练习曲是现代钢琴教学中重要的教材,国内外的钢琴教育界都将其作为经典教材。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学生个案的对比实验,也证明了应将其与相关乐曲的学习紧密结合,有针对地进行学习。可以为学习贝多芬,乃至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做好技术准备,对钢琴演奏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车尔尼练习曲;贝多芬奏鸣曲;钢琴教学
卡尔•车尔尼(CarlCzerny1791-1857),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最为世人熟知的是他创作的一套练习曲。钢琴这件乐器从在莫扎特时期适合沙龙演奏,音响柔弱的拨弦琴慢慢演变为55键,使用击弦锤的近似于现代钢琴的大键琴(hammerclavia),这使得贝多芬在他所创作32首奏鸣曲及5首钢琴协奏曲时,相对于他之前作曲家的作品使用了更适合大键琴的演奏手法,更多的连音、远距离的单音、双音音阶进行,以及夸张的力度变化。这些音乐要素表现上的拓展也给钢琴的技术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手法才能奠定其技术的基础。鉴于车尔尼曾跟随贝多芬本人学习了他的所有作品,对于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演绎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所创作的练习曲也基本涵盖了贝多芬钢琴作品演奏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技巧。其中,他的练习曲集OP.500就是特别针对演奏贝多芬作品中所需要的技点而量身定做的。正是与贝多芬的师承关系,也使得车尔尼成为19世纪欧洲钢琴演奏发展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铺路者。
一、现状分析
在国外的钢琴教育界中,很多著名的钢琴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对车尔尼钢琴教材使用的看法,如俄罗斯学派非常讲究手指触键时的力度与速度。钢琴家李赫特曾在回忆录里记载其幼时练琴的情况:曾被要求用保持ff的力度弹奏车尔尼的740练习曲,以锻炼手掌的支撑和手指的能力,这对他以后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讲求用挪移手腕制造柔软触键音色的法国学派则认为过多的力度练习会让人对触键的敏感度下降,会影响其对钢琴榔头敲击琴弦时产生的微妙的音色变化的体验。在国外钢琴界对如何理解和使用车尔尼的练习曲也曾存有诸多的争议与讨论。从钢琴演奏家的角度出发,与钢琴教师们对车尔尼练习曲的理解与体验则是不尽相同的。匈牙利钢琴演奏家安得拉斯•席夫(AndrasSchiff))曾在一次关于贝多芬奏鸣曲的讲座中揶揄地取笑车尔尼的练习曲是“日复一日的耕种”,他在与哈梅林(Hamelin)的访谈中也曾对车尔尼的练习曲表现出厌烦。这些伟大的钢琴家很少关心年轻的学生们如何才能掌握表现音乐的技术,他们更在意的是怎样才能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而容易脱离了技术去谈音乐,往往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只能一次次地得到挫败感。而就中国钢琴界使用车尔尼教材的情况来看,在教学中,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由简到难顺序排列的599、849、299和740四本练习曲集,大部分教师都将这四本练习曲作为学生培养手指独立性以及提高速度、加强力度训练的指南。然而,笔者认为,如果仅仅将它们当作攀登手指技术能力高峰的台阶,这种看法还是存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只是孤立地学习这几本练习曲,而没有将它们与相关乐曲的学习联系起来,车尔尼的这些练习曲会很容易被定性为“枯燥而无聊”的手指机械运动,而且由于数量巨大,也很少有学生能够将这四本练习曲完全熟练地掌握。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容易滋生厌学心理。
二、实施路径
鉴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的练习价值,也是为了进一步试图通过实证来检验车尔尼练习曲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演奏贝多芬奏鸣曲的辅助作用。笔者对两名音乐学院附中初中一年级钢琴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对比实验。实验的前提是这两位同学识谱能力相近,技术水平也无较大的差异,并且都曾较完整地学习过车尔尼740练习曲。我给这两位同学同时布置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要求他们在两周内完成第一乐章的视谱,能较流畅地演奏并能独立解决其中的技术难点。我向两位学生同时指出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存在的技术难点,如第一乐章的第100小节以及再现部第280小节处开始右手的八度半音变化的模进,第110小节及再现部第292小节处开始右手的六度加三度模进。但出于实验目的的考虑,笔者仅向其中一位同学告知练习这个部分前须练习相对应的车尔尼练习曲(740第15首),并要求将此练习曲一并作为作业。而对另一位同学并无告知此点,仅让他单独右手练习这两处。第二周上课时两人在技术的进展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虽然都是较慢速度的演奏,但练习了车尔尼练习曲的那位同学对于整体乐句的把握明显更加流畅,八度之间的连接更为自然。而仅仅单手练习的同学则将八度弹得非常独立,每一组之间的变化处理得较为生硬。两周过后,两位同学的差距逐渐拉开,一直同时练习740第15首的同学对于这两处技术难点完全没有心理上与技术上的障碍,可以一气呵成地完成演奏,并且乐句之间手腕移动也非常顺畅自如。而另一位同学对于这两处仍存有一定的畏难心理,虽经过努力,也基本可以演奏下来,但在速度上难以提升,在音乐表现上也较为生硬,缺乏表现力。之后,我也将车尔尼练习曲(740第15首)布置给了第二位同学,在下一次上课时明显有了变化,该同学的演奏也趋向流畅,八度也不像之前那么生硬,速度也得到了提高。由此教学个案可见,车尔尼练习曲对于解决贝多芬作品中的技术难点的确是有着明显的实践意义。演奏者可以通过对于车尔尼练习曲的习奏,攻克技术难点,从而更快、更好地掌握乐曲。值得一提的是,车尔尼的练习曲对于学习演奏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对肖邦练习曲中的高难度技巧望而生畏,如又被称为“三度练习曲”的OP25-6,也成为钢琴专业学生的一个技术试金石。其实,在车尔尼的740中就有类似的三度练习曲(No.10,No.34,No39)可作为预备的练习。再如肖邦叙事曲OP23中最后两句左右手的音阶上行,也常是学生难以攻克的技术难点,若通过练习车尔尼740中的No.5也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得到预备性的训练,从而解决这一技术问题。综上,车尔尼练习曲(尤其是作品740)是钢琴演奏技术训练教学资料的宝库。通过对它研究、练习,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有的放矢地演奏贝多芬的钢琴作品,还可以为演奏其后浪漫主义时期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作品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充分挖掘车尔尼钢琴练习曲这一教学资源的宝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分析、学习,会对诸多钢琴文献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陈云华.钢琴演奏史[J].音乐探索,1998(02).
[2]罗传开.车尔尼的一生(上)[J].音乐爱好者,1998(02).
[3]埃里希•多弗莱因,金经言.欧洲音乐教材概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02).
[4]陶诚.卡尔•车尔尼初探[J].钢琴艺术,1996(06).
[5]周薇.西方钢琴教学理论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音乐艺术,1996(04).
[6]A•曼恩,M•R•麦卡多,侯宝平.莫扎特的教师生涯[J].音乐探索,1993(03).
[7]周薇.西方钢琴演奏艺术史鸟瞰[J].中国音乐学,1987(03).
作者:刘南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