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范文第1篇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范文第1篇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是畸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发展;审视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是近几年快速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在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科学发展观适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科学发展观中最重要的科技创新精神,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科学发展观与科技发展相结合,辩论的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深刻的探讨了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1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技术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前提下,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建设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坚持发展经济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用高科技的产物来服务于人,满足于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人类在提供脑力劳动,如何做到尊重人、相信人和发展人是现阶段企业领导的用人工作基准。在长期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影响下,能够充分调动人类的自我意识,这种强调个人意义的价值都会通过劳动体现出来,使人在极大地限度上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观是科技创新中又一个重要的原则,它是人类在面临大自然的惩罚时所换来的觉醒,是全人类必须坚持的走下去的必然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在满足现阶段人类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又不损伤后代人的发展。这其中包含在科技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的范畴、共同保护科技发展下的人类生存环境、绿色无污染为目标的科技发展等等方面。将科技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原则相结合,充分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有效的增强绿色科技的意义。全面协调是指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即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然保持满足人民的幸福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与人、自然、科技相互配合,从而构造较为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经济利益的提高与社会效益收入并不是相矛盾的,作为科技经济发展的主流社会,协调好科技进步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思想。

2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

2.1创新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以往的思维模式,转变成较为系统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思维模式。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以往危害人类健康和发展的污染品转化成健康的、绿色无污染的物品,从而造福于人类社会,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才能促进科技的创新发展,转变思维模式也是有效训练人才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训练大脑灵敏度和智力的开发都有助于创新的思维模式培养。

2.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精神

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只有不断的提高自我修养和道德水平,才能从各个方面满足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创新科技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思想基础,构建了适合发挥人才创新精神的软环境。

2.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现阶段的社会是经济为主流的社会,也就是科技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科学技术对经济、环境和人文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科学发展观要求科技的创新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技术不会枯竭,经济不会落后。科技的创新一定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创新科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发展中强调的重中之重,面对发展经济遭到破坏的环境,人类正在进行改善环境的补救行动,因此改善生存的环境也是创新科技的必然要求。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一直是科技创新下社会经济的必然要求,只有减少将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冲突才能真正的立足长远发展。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一直是这些年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针对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可以把发展的问题概括成为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全面协调社会建设、促进各种生产关系的基础。科技的进步是人类生活进步的重要基础,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资源的均衡是现阶段全人类必须深思的问题,必须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

3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3.1实施社会经济战略的关键

根据党的十内容指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发展的主要目标。实施以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创新科技的基础,通过创新思想,转变经济理念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质量,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主要都是强调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科技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优秀的人才就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而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3.2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

科技创新不仅仅要求人才的储备,同时也需要提供共同进步的社会环境。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科技,转变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创新科技构建的经济社会同时也离不开和谐的社会文化基础。培养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良好的文化氛围都为创新型社会起到了辅助作用。

3.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是一条长远发展的道路,对于科技发展的投入也是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支出。有效的科技创新措施可以再短时间快速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整个经济时代产生深远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对科技投入的自己你还不能和发达国家比较,但在国民支出上占有重要比例。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我国还存着不足,这也是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的地方,及时的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人才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引导和扶持创新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的政策上对创新科技进行支持,以达到社会经济进步稳定社会和谐的目的。

4结语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源于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只有不断的储备新型知识人才可以保证科技不会落后。我们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道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从而不断的创新科技。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新技术是长大国家实力的关键,科学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其中包括军事、国防、经济等等方面,满足了我国不断发展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本篇文章就科学发展观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充分论证了科学发展观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建福.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J].经济师,2010(08).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李志红.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4]刘相,朱健,田海花.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02).

[5]林忠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发展战略带来的变化[J].社会科学研究,2010(06).

[6]王云鸽,彭志君.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3)

科学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

党的***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由此指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渊源、理论意义、指导地位。同***理论、“****”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发展观有其科学发展的历程,它既是客观实践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党指导思想不断发展的需要。

一、关于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生命线。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历代中国***人对此都进行了不懈地探索,科学发展观便是这一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

以为代表的中国***人,追求发展道路,主要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曾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956年,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中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党的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他提出:“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必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问题。但直至今日,上述思想始终是指导中国***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科学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突出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三步走”发展战略,突出强调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指导着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同志指出:“国民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健康这两个字很重要。”并强调:“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所讲的发展,是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这些发展和变化,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为基本问题,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些关于发展的基本原则始终一脉相承。

二、关于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的根本宗旨,也是培育起来的党的

优良传统作风。以人为本则是这一根本宗旨在发展理念上的贯彻和体现。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百废待兴,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需要人民尽可能地克制自身的消费,即便在这种条件下,等领导人仍然十分关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他说:“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他还强调:“一定可以做到有菜吃,有油吃……一切为了人民利益。”在一个社会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里,保证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更高度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小平同志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要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并提出“三个有利于”。在短短20多年里实现了人民生活从初步解决温饱到总体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发展的重要时刻,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建设方针,到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再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清晰地勾画出从思想中关于发展的论述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发展脉络,也正是中国***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奋斗历程。

三、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点。在等探索的时期,尽管没有概括提出这些思想,但是仍然提出了若干重要论断。

党的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通过纠正“”的失误,强调:“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他就经济建设同保护自然的关系中,指出:“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他在发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压力时,提出:“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这是世界上各国都没有的。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发展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早有预见,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并强调:“讲发展,第一,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设想,第二,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既要大胆,坚持现行的方针和政策,又要步伐稳妥。要求过急,往往是犯大错误的根源。”

科学发展观所要着重解决的,主要是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以后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也对以往在发展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既吸取了等探索中提出的综合平衡等重要论断,也吸取了***理论和“****”重要思想中有关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地区平衡发展、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重要发展思路。

四、关于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作为一项基本方针,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立足点,是中国拥有占世界总数1/4的人口,人口总量达到六亿五千万这一基本国情。说:“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中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决不可以嫌人多,嫌人落后,嫌事情麻烦难办,推出门外了事。”统筹兼顾,也包括分配问题。他说:“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当时提出统筹兼顾方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随后进一步提出了若干个“并举”,又叫作“两条腿走路”。可见,提出的统筹兼顾方针,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在建设和发展问题上的运用。

今天,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于历史机遇期、发展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正如党的***报告指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要解决这些两难问题,就必须更加自觉地在指导和推动发展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就必须在新的发展阶段提高运用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的能力。

科学发展是以为代表的中国***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将思想科学体系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论联合政府[A].选集[C].苏中出版社,1945.

2、.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Z].1994.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A].文选[C].人民出版社,1995.

4、.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9.

6、.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上的讲话[A].文集[C].人民出版社,1957.

7、.党内通信[A].文集[C].人民出版社,1959.

8、.发展商业和副食品生产[A].文集[C].人民出版社,1959.

9、***.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文选[C].人民出版社,1983.

10、.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A].文集[C].人民出版社,1959.

11、.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A].文集[C].人民出版社,1959.

12、.党内通信[A].文集[C].人民出版社,1959.

科学发展范文第4篇

科学发展的历史拐点

发展与增长有区别,同时发展又分为科学发展与非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何走出诸如“增长中的贫困”、“增长中的烦恼”等困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科学发展必须解决“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由谁来享受发展成果”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向度转移,并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着力实现创新型发展、公平与和谐型发展、绿色型发展和非依附型发展。这一点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处在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拐点之上:

第一,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经济改革的市场导向应该是有选择的、综合配套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的历史进程。

第二,应该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调整期。改革开放必须走出引进、借鉴、移植和模仿的启蒙阶段,创造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型政治经济学体系。科学发展要构建的创新型国家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理论、制度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

第三,中国主要由投资、出口、低端加工业以及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向开放性自主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已成为急迫任务。

第四,中国社会面临的战略转型是全方位的结构性调整。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的发展走进改善民生、更加关注公平、全面协调的新阶段。

第五,实现从非持续性的粗放发展向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的转型,应该“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建立在“民弱”基础之上的“国富”弊端何在

全球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结构性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社会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问题。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社会发展模式,是无法用哪一个西方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型来进行诠释的。历史经验证明:资本主义的发展遵循“李嘉图定律”。“李嘉图定律”的实质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与构成整个这一发展基础的劳动群众的利益相矛盾,并以牺牲后者的利益为代价。可以说,中心――理论正是“李嘉图定律”在国际空间上的拓展和运用,熊彼特的“创新性毁灭”理论为它粉饰和包装。它反映出西方社会及其发展模式的制度性缺陷和内在的根本性矛盾。

而中国社会及其发展模式是发展的理念、原则、目标和机制诸方面的统一体。为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是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注重生产力发展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效率与公平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追求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

在现阶段,我们尤应注重改善民生问题,着力解决社会公正,特别是三大收入分配差距或者三大利益失衡问题,亦即居民收入差距、中观层次的地区差距以及宏观层次的国家与居民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又和谐地发展。

建立在“民弱”基础之上的“国富”固然可以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钱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国与民之间长期利益失衡带来的弊端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会产生两种“挤出效应”:一是带有凯恩斯主义色彩的国家消费会产生对居民个人消费的“挤出效应”;二是国家垄断大量本来应该由市场配置的资源,会产生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挤出效应”。

如何跳出“李嘉图定律” 怪圈

在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三大差距或者利益冲突问题,以及如何跳出“李嘉图定律”怪圈,成为摆在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面前的重大问题,国外的一些经验可供参考借鉴。

第一,值得称道的关于收入分配和利益均衡的政策和建议。我们可以考虑通过立法让国民享受到国有资产带来的红利,而不仅限于国家通过国有资产利润的再分配,对福利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与此同时,政府还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增加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范围。

第二,19世纪末期、20世纪中期的两大社会进步或社会公平运动,倡导“进步主义”,向贫穷作战,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世界形成了一股关于政府治理、革命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责任、保护劳动者权益,重建中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的风潮。然而“里根革命”开启了一个为华尔街谋利益的新保守主义时代,结束了林登・约翰逊和约翰・肯尼迪的“进步时代”。

第三,稀释和缓解社会矛盾和非和谐的主要办法是发展生产力和全球化扩展。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全球范围不断地复制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第四,扩充中产阶级。1.3亿人口的日本自诩“一亿中流”的“均质社会”,而美国以1.2亿中产阶级自居。

第五,重视民间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和慈善事业。这是旨在弥补市场或政府失灵的所谓“第三次分配”的主导力量。美国慈善基金占GDP的9%。

第六,强化对企业的微观规制和劳动立法,其中包括缓解劳资矛盾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自诩为“工会国家”,以及形形的化解失业的对策。例如日本的劳务强制派遣制度和美国的“分享工作”制,即在企业萧条而出现人员过剩时,为了避免裁员而缩短劳动时间并下调员工工资。

科学发展范文第5篇

1.静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静宁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省中部十八个干旱贫困县之一,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近年来,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农业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本民生,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

1.1经济总量迅速壮大。2008年底全县生产总值16.0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596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93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分别为16.9亿元、8.35亿元和6600万元。现有工业企业7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亿元。私营企业167户,个体工商户3730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33亿元。县域综合实力由2002年全省第49位上升到43位。

1.2产业开发深度推进。旱作农业大面积推广,果品产业纵深推进,果园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挂果园达到22.5万亩。每年发展养殖大户1000户以上,种植洋芋30万亩左右,输出劳务8万人(次)以上。2008年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中收益1158元。建材、纸箱、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建成了通达果汁、乳化炸药、高速瓦楞纸板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7%,工业废水和烟尘达标排放率分别达到60%和70%。成纪历史人物纪念馆和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等旅游景点初步建成,旅游产业开发步伐加快。

1.3基础条件明显优化。以道路交通、安全饮水、流域治理等为主的项目建设,改善了城乡基础条件。境内有高等级公路1210公里,通乡油路总里程232.6公里。各类水利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农村自来水入户率为6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县梯田化率和林草覆盖率分别为88%和15.6%。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编制完成22个集镇规划和180个村庄规划,县城人均住房面达到22.1平方米,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5.8%。

1.4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县小学标准化率达到75.8%,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43所,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7.8年。电视覆盖率和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90.8%和90%。现有县乡医疗卫生机构30个,新建了23乡镇卫生院业务楼、1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群众看病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不断提高。

1.5民本民生不断改善。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县城乡低保覆盖面达到15.5%,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以上,平均每年为群众报销医药费用1900.25万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贫困面下降到21%。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561元和2080元。实施廉租住房补贴、大病医疗救助、五保户供养等救助措施,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初步保障。重视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秩序保持了和谐稳定。

2.静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加快发展的理念不科学。一些干部在工作中过分突出“物”,讲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长,重经济、轻社会,重当前、轻长远,重显绩、轻潜绩,重结果、轻过程。没有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和创造性。在“以物为本”发展观的支配下,经济虽然得到较快增长,但效益不高,能源资源消耗大,社会事业滞后。

2.2加快发展的结构不平衡。2008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8.6∶28.7∶32.7,呈现“

一、

三、二”的发展格局。第一产业占比过高,超过全市、全省平均水平15.66个和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低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14.24个和17.6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明显落后。在三次产业总体布局失衡的同时,各产业内部,也存在失衡状况。在一产中,种植业占主体,产业化程度较低,效益不高,区域分布不均衡,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产业化链条不长不宽。在二产中,企业规模不大,规模以上企业仅有9户,占企业总数的11.4%,且能耗高,污染大,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低,工业“短腿”的问题突出。三产中,基本以餐饮、小商品营销为主,规模不大、分布零散、层次不高。

2.3加快发展的比例不协调。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自有财力不足,投入不大,加之前些年欠账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能力与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差距较大。全县学校还有D级危房1.26万平方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22个乡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站,村文化室比例仅为16%。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医疗器械陈旧,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每千人仅有医疗床位1.5张,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2.6名,均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全县有标准化村卫生室17个,仅占4.3%。全县还有1131名高校毕业生没有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压力大。

2.4加快发展的后劲不充足。从全国、全省来看,静宁县不仅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低。2008年底,静宁县人均生产总值344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79.5元,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5.2%、54.2%、437%和全省平均水平的29%、78%、776%。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仅为62.87%、45.54%和5%。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33亿元,占GDP的8%,对财政的贡献率仅为2.1%,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当落后。

2.5加快发展的基础不坚实。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道路、水利等基础“瓶颈”制约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全县还有4个乡镇没有通油路,通村硬化路仅处于起步阶段。有3.7万群众饮水困难,16.74万人饮用不安全水,边远乡村群众吃水难、行路难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乏力,人均林草面积3.6亩,均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县内南北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十分明显,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压力很大,西北部乡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南部果园大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50元,西北部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80元,南部高于西北部167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1。城镇化水平仅为25.8%,低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4个和5.2个百分点。

3.加快静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解放程度上的差距,要不断的解放思想。既要做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又要做一些“百年树人”的长远之事。不干“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届包袱”之事,改变“经济指标定乾坤”等不科学的观念。特别是西部贫困县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上,不要急功近利、盲目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求得眼前发展。

3.2加强基础建设,集聚发展后劲。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发展,关键依赖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把握国家应对当前经济危机和对甘肃省加大投入的机遇,抓好道路、水利、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吸纳民营经济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带动城乡一体发展。要坚持环境优先,把保护生态提高到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避免“先发展后治理”,为未来留有余地,为子孙留有空间。实施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亚行贷款“丝绸之路”生态恢复、水土保持庄静大示范区项目,加快改善生态资源环境。要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力度,大力推广节柴、节水、节电节能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发展。

3.3优化经济结构,做大做精特色产业。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

一、

二、三产业的依赖程度看,温饱主要靠一产,小康主要靠二产,现代化主要靠三产,要坚持协调发展三次产业。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打特色牌,特色就是市场通行证、品牌影响力、区域竞争力,把苹果、畜牧、洋芋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输出质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要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加强对大红碗、通达果汁、恒达纸箱、陇兴化工等现有骨干企业的支持,提高其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和“农产品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集聚、集群、集约式发展,以八里工业园区为平台,吸收资本、引进技术、突出农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壮大县域工业总量。三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挖掘和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打好“华夏之根”、“红色圣地”和“金果家园”三张名片,开发民间文化艺术和人文旅游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编制全县商业网点规划,利用实施“万村千乡”和“退市还路”工程机遇,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商流服务民营企业,完善城乡流通网络,方便城乡消费。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0 13:59
下一篇 2024-05-10 13:59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15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