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环保作文
中学生环保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境教育;环保意识
一、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环境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将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把环境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让小学生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让他们体会到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开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保护环境的活动,教师制作活动课件以方法、步骤、目的为活动提纲,让环境教学开展得有实效。比如,我们要在平常生活中分类垃圾、不用的旧电池应该回收,在日常生活中不开车,骑自行车绿色出行等作为每次活动的题材。制订环保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快速提高。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深入了解现在的环境问题比较恶劣。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把环境教育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引用语文教学材料内容,学习好环境教育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教学的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材料,更好地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老师教学生学习与环境相关的课文时,引导学生对环境的美好联想,也能对大自然了解,从而能使学生看到大自然的美丽,对大自然的欣赏,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既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爱护环境。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污染,给我们的身心和生活就会带来不幸和灾难。课本中还有是叙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如何治理的,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环境知识。让学生知道目前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已经不多了,不允许再一味浪费和破坏,养成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到保护我们的环境。老师在教小学语文的同时,要根据学科所学内容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课本中还有一些古诗词和散文,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谐共处的需求。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博大的爱国情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此类文章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意境,对学习语文更有帮助,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老师应该从平时学到的古诗词、描写大自然的课文中让学生熟读并运用到写作中,把自己对环境的热爱、保护之情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文章是写有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去破坏环境的不好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出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改变社会问题。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教育,使现代化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完善。
三、以环境教学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能力。多看书提高阅读水平,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把环境教育运用到平时的写作练习中,作文题目以环境问题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发现事物不同点的好习惯。关心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四、通过阅读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书籍,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在学习语文课堂知识的同时,更能多阅读、多思考。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在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更好地珍惜和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植树造林,是它们默默付出,为我们净化空气,让我们可以自由呼吸。可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书,如《寂静的春天》《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从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努力。改变从我做起,感染身边的人一起爱护环境。
总之,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有每个公民都有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做到可持续发展。要让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就要依靠教育的力量从小学生抓起,把环境教育作为小学生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动员每个社会公民,为了社会为了我们自己把环境保护这项事业做到最好。我们的责任就是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让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环保意识,靠大家的力量保护环境,让地球环境更美好。
参考文献:
中学生环保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环境教育
当今世界,台风、海啸、水灾、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不断,水污染、空气污染、生活环境污染等层出不穷,非典、甲流感等流行性急病不断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追溯其根源无不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有关联。为此,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责无旁贷。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方面的一点粗浅的作法。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
要想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又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只有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我的作法是:一方面,写景课文教学巧妙渗透,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涉及风景名胜等写景的课文,如《趵突泉》、《海底世界》、《鸟的天堂》、《春》、《济南的冬天》、《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都市精灵》、《咏柳》、《望庐山瀑布》等之类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对自然、对人文景观、对非人生命体产生接受或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另一方面,说明文教学直接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食物从何处来》、《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这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教学《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明白自然界存在着一个食物链,破坏了这个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使整个生物界遭到灭顶之灾。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师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诫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同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环境科学知识,掌握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从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精心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
二、利用作文教学契机,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首先,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写“环保日记”,让学生记下自己每天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哪怕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捡自己周围地上的垃圾,分类倾倒垃圾,种植一棵树木,保护一只小动物等日常生活小事。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保意识,进而又渐渐培养成一种更为可贵的环保习惯。其次,教师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每次作文前要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游览一个地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作文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你心中的真情实感。这样一来,学生所写的作文中,往往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有对所见景致环境问题深深忧虑的,更有对改善环境提出自己见解的。通过有目的地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同时也是环境教育丰富作文教学的一个成功作法。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环境教育渠道
虽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蕴含了相当数据的环境教育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
首先是开展视听活动,在培养学生听和阅读能力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环保视听材料,组织学生课外看和听,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还有儿童非常喜爱的文学体载,如故事、连环画等,故事或连环画可以通过现实的或虚构的情节向学生揭示环境的变化过程,通过生动的语言或平面图像向学生展示各种非人生命体或非生命体由于人类活动而受到的冲击,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使他们能理解和关注人类以外的环境事物,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其次是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学生说写能力培养中渗透环境教育。学生根据自己从书本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词、给家长或社区成员写建议书,作环境调查或环境保护活动的报告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文体知识的理解应用,而且有助对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改善带来一些积极影响。
中学生环保作文范文第3篇
一、寓环保教育于教材感悟中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中的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插图都非常的美,既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讴歌,这样的篇章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如诗如画的大自然,通过气氛的渲染、情境的创设,让孩子们的心灵获得美的体验,进而激发出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海底世界》描绘了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它将我们的视线转向蓝色的大海深处。《鸟的天堂》讲述的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中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鹤、麻鹤、灰鹤和其它鸟雀。它们相互交替,俨然有序。白鹤、麻鹤早出晚归,灰鹤则夜作昼息,构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鸟的世界”,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这些篇章犹如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使人陶醉,令人遐想。仿佛让人目睹着海底的奇异,吮吸着榕树的清香,聆听着百鸟的争鸣,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心旷神怡。教学这些课文,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读中感悟,不断加深内心体验,身临其境,陶醉在课文描写的自然境地中,并由此插上想象的翅膀,获得惬意的审美享受。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家园的殷实和美妙,并深切地感悟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植物和动物,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二、寓环保教育于教学拓展中
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促进其环境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要在课堂上精于渗透,另一方面还应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些环保小活动,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爷爷和小树》后,我让学生在家和父母同种一盆花。学完《哪座房子最漂亮》后,让学生说说我们美丽的新校园应该怎样爱护,并让学生办了以“我爱我的校园”为主题的手抄报。在学生们了解了《云雀的心愿》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写自己的心愿。使学生在运用中学语文,在学语文中学习环保知识,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
三、寓环保教育于词汇积累中
把环保教育贯穿渗透到词汇积累教学中,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从语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进而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相处,共同生存发展等问题。比如,在收集狮子、熊猫、大象老虎、猴子、鹿、蛇、狐狸、熊等有关动物的词汇活动中,看到熊猫这一词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熊猫是仅生存在中国的濒危动物之一,我国特别重视其保护,设立了专门的保护区。世界各国对老虎、大象等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也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这样的不断学习和灌输,潜移默化中唤醒了学生环保的意识,孩子们便会真心地希望那些生活在笼子里的动物放回自己的家园,自由自在地生活该是多么惬意呀!
四.寓环保教育于作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不但注重于方法、技巧的训练,还应重视思想、环保的教育。在教学中,我经常播放有关祖国的大好河山、秀丽风光的视频,以此激起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提高环保的意识。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写环保方面的小练笔,加强对环保内涵的理解。我多次在班里开展了以环保为题的作文竞赛,像《争做环保小卫士》、《还我绿色》等,在平时学生的日记训练中,我也要求学生注重环保,多写有关环保方面的小故事、小事例,点点滴滴,倾注环保。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注重环境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写作技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绿色环保的意识。
五、寓环保教育于危机意识中
环境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可充分利用儿童是未来的主人,他们热爱自然,当自然遭到破坏时,他们天性中的表现出的抗争心理,能促进儿童把自己的认识付诸于行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抓住这一契机,激发他们的危机感,往往会取得一定的效果。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由于人为的破坏、土地减少了,葱郁的森林消失了,水土大量流失,致使浑黄的河水像脱僵的野马,吞噬了村庄,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最终人类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生动鲜明的事例让儿童产生危机感,这时教师加以适时的引导,激发其环保的意识,继而投身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
六、寓环保教育于绿色行动中
环保教育不是闭塞的教育,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为媒介,促使学生领悟知识、形成绿色观念的一个过程。而绿色观念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使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进而形成环保意识。比如:1.在全校掀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活动,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2.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环境状况的整体认识。组织学生到县水泥厂参观,了解污水排放物的处理过程,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3.让学生真正关心和参与到环保问题解决上来。走上街头,向街道市民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担当起环保卫士的重任。
中学生环保作文范文第4篇
学校朝着“品牌化、生态化、特色化、人性化”的目标,以“童装文化”为载体,创建了红领巾童装博物馆,成立了“童装文化研究中心”,各中队成立了各自的童装品牌,如“可爱小淘气”、“中国娃娃”、“点点龙”等20个自创的童装品牌特色中队。在创建校园“童装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渗透绿色环保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绿色关怀;崇尚绿色,崇尚生命”的创绿理念,致力于形成“绿色校园”——“绿色学校”——“绿色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链条,营造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绿化、环境的育人效果,课内外结合强化师生环保意识的养成。
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创建绿色学校
提高学生现代文明素质和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发挥绿色环境熏陶人、教育人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绿色行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开展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培养全校师生的环保素养,是一种契机,也是一种希望,它能有效地促进我校的校风、校容、校貌的转变,是我校师生的共同愿望。在培养学生环保观念,创建绿色学校方面,我们学校脚踏实地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落实责任,形成教育网络。
保持生态环境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保教育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我们学校领导小组做出了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成立了创建市“绿色学校”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把环保教育纳入全校整体工作中,根据温州市“绿色学校”标准把创建工作总体规划,渗透学科教育,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建设,宣传活动等工作,制定了《20__年—20__年绿色规划》、《校园绿化各类管理制度》、《学校关于禁烟的规定》、《绿色环保公约》、《学生环保行为规范》等,具体落实到各个环节。在校内,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了“环境小卫士”,定期开展护绿活动;在校外,以白水村和珠岙村居民区为区域,建立环保护绿中队,开展经常性的环保宣传活动。学校每学期制定环境教育计划,周密组织全校环境教育和环保活动的开展,形成以环境领导小组、大队部、班主任为组织,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班队活动、晨周会、国旗下讲话为渠道,以走廊文化、宣传橱窗、学校广播站、黑板报为阵地,集教育科研于一体,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的环境教育网络,促进环境教育在我校全方位立体式开展起来。由于目标明确,内容清晰,责任落实,各部门开展工作有计划有步骤,互相配合,井然有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如今当你走进我们的校园,展现在眼前的是四季长青的花草树木,虽不见富丽堂皇的建筑,却透着沁人心脾的清新和朝气。
(二)改造校园环境,营造环保氛围。
为了真正让环境能够说话,对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墙壁,每一棵花草,每一处空间都做了精心的“雕琢”,使之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情趣,充满魅力的迷人的“花园、学园、乐园”。
首先,打造一片“绿意”。两大主块的绿化带将教学楼映衬其中。整个校园绿意盎然,洋溢着一片春色喜悦。杜鹃吐艳、丹桂飘香……一年四季都沐浴在“绿意”之中,迂回的小路上刻着脍炙人口的唐诗,漫步丛中,吟诵诗句,韵味无比。
其次,打造浓厚的“现代气息”。富有朝气的教学楼,多媒体教师、舞蹈室、图书室、小平台教室、校园网等现代化的装备,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使得这年青的学校焕发着现代的时尚的气息,富有特色的墙壁文化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 设上,我校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如学校排污系统中的化粪池,使污水经过处理后进入地下排污系统;厕所使用白水漈山水冲洗,即节约自来水又节省经费。创建教师“绿色办公室”,美化办公环境,从教师自身做出榜样,让每一位教师成为“绿色德育”的辅导员,成为“绿色种子”的传播者,成为“绿色校园”的耕耘者。在班级布置方面,师生齐心协力,争创“绿色班级”,营造绿色教室。开展垃圾分类,设立“可回用”与“不可回用”垃圾筒,对“可回用垃圾”,如饮料瓶、废纸拿出去卖,收益用于班级活动和部分困难学生。创建“生物角”,种植花草盆景,饲养小动物。积极出环保手抄报、看环保书籍等,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发挥品牌中队文化作用,使学生获得环保知识和相关的情感体验,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三)精心设计,让“创绿”工作蕴涵在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积极开展环保活动,为学生创设多彩的“绿色平台”,使每一个学生在“绿色活动”、“绿色实践”中接受“绿色”的体验,陶冶美的情操,在和谐中发展。要发挥学生在环保教育中的主体参与积极性,必须采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结合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调动各种感官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第一、开展美化、优化校园环境的日常活动。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与管理中,是培养学生自觉开展环保教育的好方法。因此,在小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把环境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将校园划分为各个班的卫生区,每班落实卫生岗位责任制,并将打扫卫生和积极保持环境整洁干净等规定为定期检查、评比的内容。定期举行卫生大扫除,每天早上和下午由校值日生进行两次卫生检查,把检查情况计入到“四星评比”中,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公布评比成绩。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我们每个班的环境卫生有明显好转。同时,为了维护校园内公共场地的卫生,除了号召同学们养成一种不乱扔纸屑等杂物,见杂物就捡的好习惯外,还设立环保监督岗,开展“弯弯腰”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给予批评和表扬,争当“环境小卫士”,从内心受到教育,改善校园的整体环境。
第二、结合环保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每年的植树节,世界水日,爱鸟周,地球日,环境日等都要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专题讨论、观看电视、社会调查、劳动实践等。学校邀请了县环保副局长张永藏给我校师生作环保知识讲座。另外,通过“保护臭氧层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臭氧层,减少臭氧层的破坏。围绕“野生动物日”日举行知识讲座,倡导每一位同学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植树节,开展有关植树知识讲座,举行“我为大地添绿意”植树活动,绿树造林。6月5日环境日,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向学生讲解现今社会存在的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球日,组织环保实践小组同学到社区进行环境调查。爱鸟周,组织学生到白水山上去观察鸟的栖息情况等等。举办的“绿色的呼唤”环保主题系列活动,开展的活动有:“我爱地球妈妈”演讲比赛,全校35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声情并茂地给全校师生作了演讲。“科技与环保电子小编辑比赛”,收到学生作品65幅,周金平同学获学区十佳,县一等奖,本周六将参加市里比赛;“绿色环保”手抄报评比,收到学生的精心作品108幅;“环保标语巧设计”大赛,向全校师生共征集了环保广告语256条,各中队展示了自己设计的标语,并结合我校“童装文化”,设计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童装形标语警示牌;举行了“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为环保主题的征文比赛,共收到作品79篇,参与县环保征文比赛中,多篇获奖,另外,开展了“绿色小卫士”评选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深化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
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提升环保意识。如举行“回收废旧电池”,首先发出倡议,让学生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并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筒”,将各种不同来源的废旧电池集中送交给有关部门。结合每年的“艺术节”、“科技节”开展具有特色的活动,如每年上半年举行的“艺术节”,开展手工制作比赛,让学生回收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制作精美作品,尤其是结合我校的童装文化特色,利用布头、小线头、废纸、蛋壳、吸管、枯树枝、草籽、铅笔屑等材料,创作了一件件具有美观环保、独具匠心的“小童装”作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既快乐又增强了环保意识。在“科技节”,结合七巧板制作活动,以“人人爱环保”为主题,展出了学生精心设计的多篇组合作品。定期举行“争做环境小卫士”、“绿色班级”、“班级形象代言人”等榜样评选活动。生动活泼的少先队活动,对小学生良好环保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通过课外组织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小课题研究。学校开辟了“劳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拔拔草,施施肥,整理整理菜圃;组织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学校设立了气象观测台,组织气象观测小组每天进行观测,记录每天的气象情况,在通知栏告知每一位同学。另外,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课外进行实践活动,如围绕学校西面的白水溪进行“水污染调查”,通过对水样进行实验,学生感触深刻,并意识到“保护母亲河,珍惜生命之源”。对空气质量的调查、生活垃圾现状的调查,提出要求尽量减少生活垃圾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科学处理。点点龙中队开展了“节电小能手”活动,开展了“节电金点子”评选,并和家长签定“节能 责任书”,从我做起,节约每一度电。中国娃娃中队开展了“节水小能手”体验活动,学生从家庭、学校用水、水污染情况着手,写出体验日记,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增强环保意识。调查街上汽车尾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学生走向街头、社区、丛林主动弯腰捡垃圾,拔掉每一棵杂草,洁净每一寸土地,抠掉每一处“牛皮癣”,美化每一片绿地。“护绿小组”在街头巷尾向社区居民发放“爱绿、护绿,保护环境”宣传单,让每一个人都加入环保行动之中。
第五、结合家庭开展环保体验活动。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大课题。人大委员曲格平曾说过“全国有6—14岁的青少年一亿三千万,如果每人每次都能参与环保,并带动一个家庭,就是四亿人口在为我们的环境做实事”。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带领孩子走入大自然,走上社会,用行动去改变周围的环境。家庭是学生朝夕生活的地方,时时、处处蕴含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家庭生活垃圾调查活动,分析家庭各种生活垃圾产生的原因。同时,发动每个学生带动家长种植花草,在家庭中宣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卖青蛙等有益动物,不浪费水电等方面的环保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节约水电、粮食,不乱扔杂物的良好习惯。
第六、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绿色学校”专栏,宣传绿色环保的有关知识,及时反映学校创建工作的最新情况,接受师生的有关建议。
(四)环保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重视学科渗透,普及环保知识。
学校要求各学科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环境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上教学中见缝插针,有意识地进行环境教育渗透,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水电、植树、防污染等环境教育。在课外,各教研组有计划地对环境教育工作进行研讨,学校把环保渗透作为教研组评优的指标之一,要求教师每学期针对学科教学写出环保论文,编写教师环保论文集粹与学生环保征文集,使师生满怀激情地用心用笔去谈环保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为普及环保知识,我校把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一是抓环境专题课教学,在环境教育教研组的指导下,编写了校本课程《环保与健康》,六年级开展了环境教育课,各班在确定的年级段的主题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一年级的“爱护花草树木”,二年级的“保护动物”,三年级的“节约水电”,四年级的“废品再利用”,五年级的“远离污染”,六年级的“走向社会”,层层落实,逐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每学期在班队课中安排3-4课时专题教育,由各班班主任担任环境教育课,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测试。
二是抓学科渗透教育,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忘随手捡起那些散落在各节教育内容里的饱含环境教育内容的彩贝,根据环境学科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的特点,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内涵,有机渗透环境教育,每学期编一本《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集》。语文、思品、常识、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都要有明确的实施环境教育的篇章,全学科的渗透教育,使学生既增长知识,又开阔视野,激发他们的环保热情。例如,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环境,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节约,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培养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环境意识。常识教学中,认识空气、声音、水、电、动物时,老师结合减少污染,噪音,节约水电等方面进行渗透教育。语文教学中,针对教材特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例如,袁伟梅老师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引导学生了解到大榕树为鸟类提供了栖息,繁衍的生存空间,鸟类又为大榕树的枝繁叶茂提供了养料,当地农民不许人捉鸟,使大榕树成为真正的鸟的天堂。也因此,这里成为一处旅游景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这些因果关系,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五)加强环保行为教育,提倡绿色生活时尚。
环保是一场绿色变革,环保是一种自然回归,环保更是一种生活时尚。学校把绿色环保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结合起来,通过环保宣传橱窗、走廊文化等途径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教育学生在家中种花种草绿化家园,节约水资源,一水多用,回收废纸,多使用再生纸,拒用一次性餐具,建议妈妈用无磷洗衣粉等等。在校园,教育学生争当绿色小先锋,课间不追赶打闹,减少噪音。爱护学校一草一木,文明礼貌,也是一种绿色行为。为创造良好的校风班风,为创建绿色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课堂中的有机渗透,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使学生所接受的环境教育,从表层开始深入到了内心,再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二、今后的设想:
1、挖掘社区资源,配备校外环保辅导员,及邀请有关环保专家到校讲座。
2、走出校园,将环保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与社区领导相协调,拯救家乡河,让白水溪重现昔日明净。
3、让环保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自觉保护环境,小手拉大手,共建绿色明天!
4、多设各类环保兴趣小组,举办环保夏令营。
时代已跨入复杂多变的21世纪,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召唤瓯北镇第六小学追随它。谁能早先一步适应21世纪的瞬息万变,谁能尽快融入知识经济的大潮,谁就能常做新世纪的排头兵——这就是创建“绿色学校”的深远含义和巨大价值所在,这就是瓯北镇第六小学充实“绿色学校”内涵的勇气所在,这就是瓯北镇第六小学追求卓越、勇做表率梦想所在!谢谢!
中学生环保作文范文第5篇
定语一般是放在中心词的前面,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文言文中则常常出现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的现象,我们称其为定语后置。对于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常感到很头疼,这里我们就一起看看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定语后置形式,一起来解读一下它,看看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
一、“中心词+之+定语”
中心词和定语之间的“之”,作助词,可不译。它同时也起到一个标志性作用。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高中语文必修3)。这里的“利”和“强”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爪牙”和“筋骨”的定语,属于后置定语。两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身体。”
二、“中心词+定语+者”
定语跟在中心词的后面,“者”字收尾。这里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的意思。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高中语文必修1),前句译为“太子和了解这件事情的宾客”或者“太子和宾客中了解这件事情的”;又如,“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高中语文必修2),译为“有位吹箫的客人”或“客人中有个吹箫的”。这里的“知其事”和“吹洞箫”分别是中心词“宾客”和“客”的定语,属于后置定语。
三、“中心词+之(而)+定语+者”
《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句中的中心词是“马”,后置定语是“千里”,译为“行千里的马”;还有《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中的“能不易其志”是“缙绅”的后置定语。译为“能不改变志向的缙绅”
四、“中心词+数量词”
数量词跟在中心词的后面,做了中心词的定语。例如,《核舟记》中“尝贻余核舟一”,这里的数词“一”做了“核舟”的定语,即:一只用核桃雕刻的小船;又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高中语文必修1)。“白璧一双”即“一双白璧”,属于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常见以上四种定语后置形式,高中学生如果能细心把握,认真阅读体会,在学习文言文时就能够正确辨别这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其实读懂文言文很简单,就是把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弄明白,再了解一下古代的文化常识,站在古人的位置上来阅读,相信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中职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黄煌
摘要:环保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大部分的职业学校并未设立环境保护专业,而是要通过其他的专业课程来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们从学生时代就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有大量的篇幅都涉及到环保问题,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都对学生们进行着环保教育。
关键词:中职化学;环保教育;化学实验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产业的不断壮大,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我们已经认识到因生产、生活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身体力行,在自己的生活点滴中做到保护环境,更要把环境保护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特别是对一个化学方面的教育者来说,应该在教学中体现出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从而达到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环保教育:
一、分析当前环境形势,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从全球来看,我们知道的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和海洋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让全世界人民不得不提高警惕,努力研究解决办法。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环境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付出了非常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我国平均两天就会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件,特别是2004年的沱江污染、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2007年的太湖蓝藻暴发等,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我国人口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如排放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二氧化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都居世界第一,受到许多国际环境公约的限制,任务艰巨。环境污染已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艰巨性,可以使学生首先从思想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有意识地关注环境问题。进而采取环保行动。
二、通过化学讲学课堂,教授学生环保知识
中等职业教学中,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等课程涉及的环保知识很多,作为化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意识地把化学知识与环保教育相结合,教授学生们更多的环保小知识,从日常生活就开始注意环保。比如最常见的,讲到磷元素时,告诉学生平时洗衣服时应尽量使用低磷或无磷洗衣粉,因为过多的磷可以使海水富营养化让藻类生长,从而引起赤潮现象,造成环境污染,对我们自身来说也是有益处的,那就是无磷洗衣粉不伤皮肤。
在讲授“螯合物”一节时,对于螯合物的性质特点可重点提及。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发生螯合作用会对其迁移、归宿或毒性有很大影响,即使是微量的金属离子也有明显的反应。螯合作用的灵敏度很高。螯合物可广泛应用于水污染化学、有机和生化等方面。如,水中金属离子的分离分析、水的软化、分级沉淀、纤维染色、清洗金属、浮选、杀菌、蛋白质的水解与合成以及稳定维生素等。又如在进行有关“缓冲溶液”的教学时,醋酸作为一种常用的缓冲溶液,也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质。在醋酸的使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吸人醋酸后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刺激作用;如误服浓醋酸,口腔和消化道可产生糜烂,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醋酸属于低毒类物质,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能和火会引起燃烧爆炸,且燃烧产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可造成环境污染。
化学讲学和环境教育的实例还有很多,在课堂上渗透诸如以上提及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环保知识,不仅对学生自身有益而且对其周围的人或物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利用化学实验操作,实践参与环保行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15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