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管理范文第1篇
一、信息技术及应用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
1、是自动化的设计、生产系统(CAD、CAM),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化的速度;
2、是业务处理系统(TPS,EDP),将基层业务人员从大量重复的、烦琐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的信息管理,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报告的功能,满足了中低层管理者的需求;
4、是经理信息系统(EIS)和决策与集体决策支持系统(DSS,GDSS),提高了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并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现代化企业的方方面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对象,并且资讯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研发管理鼎足而立,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树立资讯意识,在企业中建立全面的资讯管理(To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二、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管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谓远虑就是研究企业战略,没有战略远见的企业即使是幸运的暴发户,也必然是短命的。
当今企业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的研究和开发上面,而产品、技术、工艺和材料等研究和开发则是以不断完善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手段为后盾。创造竞争优势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占有可靠信息,更充分地存储和处理信息,研究和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般矛盾和特殊矛盾,从而作出具有超前意识和准确预测能力的决策。
1、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企业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产业结构,改变产品和生产过程,改变企业和产业,也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
·信息技术改变产业结构是指它增强了供方和买方的竞价能力,因为供方和买方通过联网或其他电子手段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产品价格、技术性能和顾客服务等的比较,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讨价还价。
·产业结构的改变还体现在进入壁垒的加强。因为,现有企业已经在信息技术和硬件方面做出了大量投入。进入者面对成本劣势是不肯轻易进入市场的。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方面的技术使替代产品望而却步,因为,这些技术可以更快、更容易地将不同的特点加入现有产品之中。
·订货和帐单自动处理系统引起了配销企业之间的剧烈竞争,自动系统不仅提高了固定成本,还造成人员过剩,因此,配销企业不得不更加关注增值量。
·信息技术使规模生产和柔性生产并举,自动化再也不是产品生产僵化的同义词。
2、信息技术开始研究如何支持企业高层管理者
目前,信息技术开始研究如何支持企业高层管理者,如经理信息系统(EI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等。
·它们可以提供给管理者多种形式的企业运营信息、外部行业信息、国家新的经济政策,甚至提供对管理者个人事物管理的能力,既加强了决策的有效性,又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内、外部信息及必要的分析工具迅速确定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目标的实施策略,并且在实施当中及时得到反馈,迅速调整战略规划。
·信息技术可以强化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各方面信息提供以及决策支持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企业高层领导依赖下属进行评价和建议的程度,提高了决策的质量。
·信息技术改善了沟通方法、下放了决策权、加强了工作的计划性、培育了高素质的下属,因而可以大幅度地扩大管理辖幅、增强决策的透明度、缓解时间的压力、减少事故发生与发现之间的延误。
·方便的运营状况查询,形成了对下属的约束激励和评价激励,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电视会议和群决策支持减少了对会议的无效控制,经理个人事物管理系统节约了管理者时间的大量消耗,即插即用的网络系统使得管理活动不再受地点和环境的约束。
三、企业有效的竞争手段
竞争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即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无论在战争还是企业竞争中,集中的原则永远是争取胜利的铁律。集中优势的原则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集中原则可以体现在成本优势、差别化优势和其他竞争优势的努力过程中。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往往把集中原则局限在某个产品、产品线或某个市场细分上,从而使这一重要的制胜手段与成本领先和差别化等手段割裂开来。其实,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个主要竞争手段,即成本领先、差别化和集中,是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的竞争手段。成本领先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差别化选择,差别化的表现之一则可以是低成本。成本领先和差别化战略的实现离不开集中原则,而集中于某个专门产品或市场细分本身也是成本和差别化优势的表现。
信息技术以三种形式影响竞争:
(1)改变产业结构,并由此改变竞争规则;
(2)创造竞争优势,并为企业带来战胜竞争对手的新方法;
(3)带来企业本身业务以外的新的业务。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价值链的各个部分,改变着价值活动的进行和活动之间的联系,造成全方位的竞争。过去,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仅限于财务和档案管理方面,而现在信息技术已贯穿整个价值活动中,体现出优化、控制和判断等功能。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企业界和学术界一直在高度重视和研究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问题。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也在向战略信息系统模式转移。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成本、差别化、发展、创新和联合等竞争手段,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的有力竞争武器。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企业"价值链"中任何部分的成本。历史上信息技术对成本的影响仅局限于重复的信息作业。今天,即使诸如装配线这样手工操作程度极高的作业过程也有了极高的信息处理成分。自动配件选择系统和材料操纵系统等已被许多公司在生产装配线上采用。信息技术改变或改善成本构成。如不少公司正试图改变公司销售人员的传统工作方式,削减销售人员,充实直复营销力量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减少了销售开支,成倍地提高销售成绩。
信息技术对差别化战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差别化战略已成为市场需求,"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向人们的观念和传统的行为发出了挑战。信息技术的战略作用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体现无遗。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在改变多种竞争力量的同时,也改变着竞争范围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使企业更有可能来协调地区、国家和全球间的经济活动,在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争取竞争优势。信息技术还使得原本毫不相干的产业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融合是一最为典型的例子,二者的密切结合对这两个产业的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可用来支持企业的营销活动,发达的全球信息网络,正在带来市场营销领域的一场革命,这就是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特点是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更新产品或调整价格;节省销售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消费者可随时查询,信息量大,准确性高;可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可全天候提供全球范围的营销服务。网络营销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虽然网络营销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营销方式,但其所占市场份额将会不断增加,这个巨大的市场,越来越受到工商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四、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系统中,三个要素决定了其成败,它们是:人、过程和产品。人们往往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咎于信息的产品,而忽视了企业管理方案的整体性。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应当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企业决策层 它的目标是帮助企业的决策者模拟和决定企业的管理战略,监控和判断企业的现状,及时调整企业的管理战术。
(2)业务支持层透过它,可以清楚的了解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状况,企业资产的使用程度,企业财务及资金状况、企业管理成本的比率……
(3)业务运作层 简单的讲,这就是常说的MRPII或ERP,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的规划企业的运作资源,以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控制企业的运作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获利。
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五大领域:
1、策略资讯系统:策略资讯系统能透过信息系统而创造公司的策略性优势;
2、办公自动化:通过电子邮件有效提高企业日常管理的自动化处理水平,从而达到“无纸化”的境界;
3、生产自动化:产品开发、制造和经营的全过程实现电脑化,强化物料管理,有效执行操作控制自动化系统,并保证产品质量体系的完善;
4、电讯与配销系统:透过高速及宽频的电讯传输系统,提高配销资料处理效率,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系统就是实时销售POS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
5、人工智慧系统:以精密、高速的电脑为基础,开发能模拟人类智慧的系统,使用此系统可以解决复杂而没有固定模式的问题并作出相关决策。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使得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了一百多年的企业管理模式正在面临或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新型的管理模式中,信息是管理的核心,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决定管理组织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基于知识和信息的全球化信息经济中,企业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使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环节减少,速度加快,能对内外环境作出快速反应。
在信息技术的起步阶段,信息系统多限于企业内部,诸如MIS系统等。全球信息网(如INTERNET)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其他的组织成员,能轻易地打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壁垒,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信息网络的技术保障是全球性跨国公司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和基础。美国为了使其制造业保持在21世纪的竞争能力和优势,在《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报告》中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敏捷制造企业借助于全球信息网络,采用多变的动态组织结构,它既可以是企业与供应商、用户组成的专业项目组,也可以是相互竞争公司组成的某一产品、项目的临时组织机构,采用这种动态组织结构就可以改变过去金字塔式的多级管理,把更多的决策权下放到项目组,使项目组能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地做出正确决策。
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重大决策很少也很难由个体来完成,而是需要群体决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完全改变企业决策层的决策方式,如目前正在研究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简称GDSS),能让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决策者在同一时间通过远程电视会议系统和联网计算机仿佛置身于同一会议室,面对面地在一起讨论某些重大的决策。GDSS不仅使决策者们能方便地交流信息、协调工作,而且还具有特殊的工作机制,可以防止产生消极的群体行为,限制某个决策个体或小集团对决策的影响,在必要时,还能对某个决策者的个人意见保密,使得每个决策者在讨论中能消除畏惧心理,大胆充分地发表意见,保证了最终形成决策具有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企业成本:现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POS系统、EDI系统等,不仅确保了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而且能改善产品库存,而制造业普遍使用的MRPII系统能合理安排生产,提高零部件配套率,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
(2)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如在汽车制造夜中,在日本和美国,由于运用CAD设计新型车型,将原来的开发周期由5年缩短至1年,效率之高可见一斑。
(3)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产品服务的创新,一般是不容易被同行效仿的,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服务的差异化,增加了竞争优势。
(4)提高转换成本,改善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引入及应用,使企业能在同行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仅能锁定原有市场,还能不断吸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
企业管理工作的控制职能是为确保企业目标和为达到目标所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控制与计划工作密切相关,利用实时信息系统进行控制是信息技术较早的应用之一。信息技术为项目管理中的控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现代大型项目管理所需资源昂贵,技术条件复杂、涉及的人数、机构和职能相互依存的程度高、风险大,在这种项目中,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能对项目信息和活动进行系统性管理的项目管理信息和控制系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项目管理信息和控制系统通常包括规划、进度、费用、实施等部分。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许多职员都是企业网的用户,全体人员都能以同样的速度得到企业的信息,这将有利于企业管理的民主化。但另一方面,对于个别企业而言,有些信息是需要分级的,信息的分级和保密问题是企业主管人员在信息化初期应充分考虑并认真加以解决的。
如何进行资讯管理?
首先,企业高层领导要建立资讯意识,即将资讯视之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研究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给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带来的变革,认识到信息技术既是变革的推动力,又是变革的技术保障。
其次,资讯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的,由于企业的资讯投资是巨大的(许多国际性大企业在资讯方面的投资约占其投资总额的20%--30%),因此投资既要慎重又要有一定力度。
再次,资讯管理的实施过程就是企业的变革过程,一方面要抓住这次机遇完成生产与管理的优化,避免原有业务系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化的翻版,另一方面要注重维护资讯管理的权威,保持高层管理层的参与和领导、调整管理者的期望、消除企业各阶层对于变革的抵触。
信息技术管理范文第2篇
气象信息的采集:气象信息对道路通信安全具有直接的影响,风向、风力大小等对行车阻力、抗滑能力、能量损耗等都具有直接的关系。另外,能见度是直接影响道路行车安全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高速公路行车速度限制条件之一。当能见度较低是,往往容易出现追尾等交通事故,因此,在雾霾天气中,需要对高速公路行车速度进行一定的限制。雨雪天气以及酷暑、严寒等天气状况会对道路表面发生作用,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因此,在道路安全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气象信息采集技术,及时掌握当地的气象条件,气象信息采集设备包括湿度计、温度计、雨量计、能见度仪、自动气象站等,需要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针对性的设备。交通信息的采集:交通信息主要包括车辆占有率、道路交通量、车头时距、车长、车速、交通密度等。通过对这些交通信息的采集,能够为道路使用情况分析提供有力的依据,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路交通运行的情况。同时,利用这些交通数据信息,能够为交通管理系统、事件预测等提供有用的信息。交通信息往往是动态的信息,有的直接能够通过测量得到,有的必须通过几个测量参数的结合计算才能分析出来。现阶段,交通信息采集技术主要包括磁力计测量技术、感应线圈检测技术、红外线、超声波检测技术、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等。紧急信息的采集:道路交通运行过程中,有时会遇见紧急情况,主要包括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等。这些紧急事故发生后,肯定造成交通堵塞、拥挤,影响道路交通正常运行,对此类紧急信息的采集,还需要包括对交通违章监测,为交通执法以及预防事故发生提供有力的依据。目前对紧急信息的采集技术主要包括自动检测技术与非自动检测技术两种,非自动检测技术容易受到天气、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运行成本较高,因此一般采用自动事件检测技术。通过在道路沿线安装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道路运行的设施监控,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好事件预测和预防工作,提高道路安全管理的质量。
2信息技术在道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如果说对气象、交通、紧急事件信息的采集是实施道路安全管理的基础,那么对这些信息的高效及时就是道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在道路交通运营过程中,交通状况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不良的天气气候因素(大风、雨雪、雾霾等)会对道路运行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容易引发车辆抛锚、追尾等突发紧急事故,从而降低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所以,道路运行网络系统,需要将相关的信息及时准确的出来,为驾驶员行车路线的选择提供有力的依据。为了能够保证信息系统能够发挥对道路安全管理的作用,要求道路网络信息系统具备一定的功能,具体的功能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
(2)能够为用户提供有关道路中路面、隧道、桥涵等状态信息,还包括各种设备的检修情况;
(3)具备道路使用信息的功能,能够提供道路运行状态,包括堵塞、关闭、事故、施工或通畅,为驾驶员线路选择提供依据;
(4)具备道路限速信息功能;
(5)具备警告信息的能力,包括违章警告、拥挤警告、排队警告、施工警告、事故警告、环境警告等;
(6)对限速原因、限速值等信息的供功能。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图形式可变信息板、移动通讯、文字式可变信息板、交通广播、车载系统、路旁无线电等。各种信息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如车载系统具有信息量大、针对性强、信息及时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缺陷。再如可变限速标志能够加强驾驶员对限速的重视,并了解限速原因,但缺点在于其的信息较为单一。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信息对象,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信息对象主要包括驾驶员、交通救援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
3道路安全管理总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道路安全管理中,同时信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基于此,道路安全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整体性能提升。特别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强化了检测器各项功能。一方面,根据电磁场变化原理,开发功能更加强大的车辆检测器,改进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探头,提高检测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基于超声波、微波等电磁感应原理,提高检测器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检测器的安装、维护简单性。
(2)系统化、机电一体化发展前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科学计算方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使道路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向着更加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如感应线圈智能交通流量检测仪、遥感微波检测器、红外线定位摄像系统等的开发与研究。
(3)在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上,加强对新技术的开发,包括用新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代替传统的视频监测技术,实现对更多车辆运行参数的在线监测,提高交通监控图像识别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4结语
信息技术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化
一、信息技术时代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变的过程中,正经受着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也主要限于生产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企业的更多精力则投放在人员培训、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或新设备)、市场调查、计划、设计、广告营销和内部沟通等信息活动上,这些信息活动价值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正日趋上升,几乎所有的产品(或劳务),正逐渐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演化。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产业也正以迅速发展的态势替代加工制造业而跃升为第一大产业。
2企业管理对象方面。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管理的核心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材料、产品、厂房和机器设备等资产的管理;二是对相对比较固定的生产(成本)和分配活动进行管理。而在信息社会,企业财富创造的源泉主要来自于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企业管理更多地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技术资产的管理,这些信息技术资产包括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信息系统、顾客需求信息、企业创新能力信息、知识产权等;二是对人们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活动进行管理。
3企业的组织机构方面。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而且企业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的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较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信息社会,企业组织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横向革命”(扁平化结构),其特点是:①在通信系统足够良好的情况下,传统的作为上下级指令传输链条上的中间管理层将显得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甚至也没有必要再设立那么多管理层;②劳动分工出现非专业化分工趋向,企业各部门功能融合、交叉开始出现;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企业上下级之间、各功能部门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从而有利于企业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
(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困惑
由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当然要求会计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然而我们知道,传统的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它与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处理信息社会的经济事项时所表现的困惑将在所难免。它主要表现在:①产品中信息成本的计价问题;②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③人力资源计价问题;④商誉价值问题;⑤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反映问题。
二、对现有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再认识
(一)对国内会计软件现状的总体评价
1对总体模型的评价。目前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总体模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财务部门为核心,主要以模仿、替代手工核算为主,帐务系统大多从记帐凭证输入开始,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记帐、算帐、报帐等工作,并局限于财务部门内部,仅仅是完成事后核算反映的功能,无法进行事中或事前的监督、控制和预测;由于是记帐凭证为输入口,故只能反映货币信息,很难反映非货币信息。②材料、销售、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③各核算子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与信息,只能满足财务部门的需要,而不能同时满足与之相关的人事、仓储、设备等职能部门的需要,这主要是受最初会计软件开发中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建立在工业社会分工论基础上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制约。
2对会计软件发展的评价。我国的会计软件开发商往往比较注重会计软件的使用平台、开发工具、使用环境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提高,所说的版本升级也往往是计算机技术的版本提高。至于如何使会计功能更完善,更能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对会计的需要,这方面没有大的变化。
(二)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再认识
1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现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电子记忆、数据处理、通讯传送的能力,很快便改变了人们对这个神奇机器的看法。当计算机慢慢地向经济领域渗透时,它首先便在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系统规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找到了用武之地。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自计算机一开始进入会计领域,它便展开出一种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对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而言,系统硬件以计算机这种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加算盘。但这种置换并不是简单地形式上的改变。而它所带来的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功能质的改变。从理论上说,这一改变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而利用同一基础数据便可实现的多元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汇总、重组、再分类、再汇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恰恰相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却陷入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泥潭。
2现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困惑。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时下流行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表面上虽然已经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究其本质而言,计算机只不过充当了传统会计的工具,它仅仅只是会计信息处理手段的改变。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因为传统的纸张、笔墨加算盘换成了电子屏幕和键盘而有丝毫改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规程也并没有因为计算机技术而有所改变。因此我们说,当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则及其功能定位;而不是反过来,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改造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它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征和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它的表现形式即现有的会计软件。
但是,为什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陷入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泥潭泥?也许其中之过并不在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本身,而在于用以开发这些软件的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则和处理程序,并没有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有丝毫改变。既然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规则或程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不适应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症结,还在于改造会计本身,而不单纯是置换会计信息系统的挑战。如果说纸张、文字、书写等技术的发明,创造了复式簿记,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已经为传统会计的革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三、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思考
(一)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的根本性再思考
我国加入WTO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正急待于进行运行机制的转换,其中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在人们寻求改革方法的历程中,无论是优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还是精简会计的组织机构;无论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还是投资高水平的计算机系统,虽然也或多或少在实际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却并未能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究其原因,问题在于企业(会计)只是利用技术将现有过程(会计流程)予以快速化或自动化,而并不更改过程(会计流程)本身。因此,要想使企业绩效(会计信息交易)的大幅度提高,必须打破旧有体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重新开始,设计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系统集成化思考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信息进一步加工提炼成的知识智慧,将作为21世纪的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最强有力的一种智力工具和克敌致胜的武器,企业利用它,可在电子计算机的模拟中,运用虚拟现实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求解企业所需的最优决策,在博奕中取胜。这将大大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信息社会使世界进入一个科技发展高新化、信息传递高速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经济决策科学化的崭新时代。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捷,要求能迅速、及时、正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又要能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准确的反应。要求企业管理高度市场化、信息化、集成化,通过一个完整、高效、可靠的会计系统把企业内外部信息经过综合、提炼、创新、整理成系统的知识,由此提出科学的决策。
集成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系统论为指导的具体的整合性管理思想及方法,它围绕高科技时代的企业特点,强调对技术、管理、组织等进行集成研究,从而使企业适应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要求,实现超速成长,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从理论上来看,集成管理可视为高科技时代各种具体管理思想、方法及先进工具的集成和综合。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管理从形式上说是多维的、多方面的。
首先,它是企业管理应用信息技术的集成,它处于企业管理应用及信息技术结合的中介过程。
其次,从企业内部来看,它是面向数量的执行系统、面向价值的核算系统、报告及监控系统、分析及信息系统和规划及决策系统的纵向集成和覆盖生产、采购、销售、成本监控等信息系统及企业规划与决策等在不同层面上的横向集成。
再次,从企业外部来看,InternetIntranet技术使企业管理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它脱离了时间、地域及计算机本身束缚的交流方式,使企业内部及企业与市场间信息交流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为企业管理经营模式本身的重整和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张金隆现代管理与信息技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信息技术管理范文第4篇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在知识编码、知识存储、知识转移、知识交流与共享以及知识发现几个主要环节中的应用,从而提高知识管理的水平。
1.信息技术在知识编码和知识存储中的应用
在知识管理中,知识编码和知识存储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知识编码的作用就在于将知识有效地存储起来并且以简明的方式呈现给使用者,使个人和企业的知识更容易让其他人使用。可以采用语义网络对知识进行编码,将知识保存到企业知识库中,对实在难以编码而知识员工经常用到的知识,可采用知识地图来标明。
(1)语义网络
语义网络,一个以本体为基础的具有语义特征的网络,能使计算机能够真正理解数据语义的技术。通过Unicode和URI层,保证在语义网络中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字符编码集合,并提供URI标识对象的方法,使得知识编码规范化、标准化,利用带有名字空间和Schema定义的XML层,保证能将语义网络中的定义与标准的XML整合起来。RDF和RDFSchema层的作用,不仅对分配了URI的对象进行说明,而且可以实现通过URI来引用词汇表,还可以在这层中定义资源的类型和链接。Ontology层,用来实现对词汇表的扩展,用户不仅可以定义概念而且可以定义概念之间丰富的关系。数字签名层,用来检测文件变更的有效性,它是技术上实现可信任web的关键技术。
(2)知识仓库
知识仓库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库,其元数据是知识以及知识产生、应用的相关语境和经验参考。知识仓库收集了各种经验、备选的技术方案以及各种用于支持决策的知识,通过模式识别、优化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方法,对成千上万的信息、知识加以分类,在必要时为知识员工提供行动参考和决策支持。
著名的施乐公司实施了一个名为“Eureka"的知识管理项目,建立知识库方便分布在各地的维修技术人员在为客户提供维修服务的过程中共享知识。在维修中碰到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服务手册的范围,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员工碰到这种问题而自己无法解决时进入知识库查看获得相关帮助。若知识库中没有这类知识,他可向知识委员会提交他的解决窍门,审查通过后马上在公司网络服务器中反映出来,其它技术人员可借鉴这种知识。
(3)知识地图
有些知识难以显性地编码,必须与知识拥有者直接交流才能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地图可标明企业中在什么地方(where)有哪些有价值的专家(who)拥有什么样(what)的知识,怎样找到这些知识(how),这种编目知识也通俗地称为“黄页”。最直接的知识地图是员工关于专业和参与项目方面的信息,这是专业技能的直接体现。通过知识地图员工可迅速找到咨询专家。
2.信息技术在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知识转移是不同单元之间的知识流动。知识的转移除了文化因素影响外还有两类比较常见的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对于分散各地的员工可以采用基于Internet的论坛和新闻组提供虚拟的交流平台开展工作。在交流的过程中,亦采用远程的培训,在线学习,电视、电话会议,知识推荐等跨越空间障碍。如下详细介绍了几种信息技术:
(1)虚拟交谈室和视频会议
公司会议室一直被公认为有效的获取知识的场所,员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交谈自己的直觉、共享自己的知识,同时修正增强自己的知识,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下知识交换的效率很高。但空间的差异性就限制了这种方式的广泛应用。一种有效的补偿方式是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虚拟交谈室,与项目相关的员工可以在交谈室中发表意见,以文字或网络会议的方式参与讨论,在讨论结束后,由系统自动形成会议档案。视频会议在传递文档信息的同时还可逼真地看到对方的表情,增强了交流的真实感和信任感。
(2)在线学习E-Learning
所谓E-Learning,简单地说,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而且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3.信息技术在知识交流与共享中的应用
知识存在于雇员、组织和外部专家中,将适当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很难,但一旦有效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就能很好改进组织的商业表现,缩短产品研发和销售时间、提高产品质量,还能产生直接客户价值、提供及时可靠的服务。
(1)群件技术
群件技术:是集通讯处理、文档存储和丰富的文件开发环境及Web技术于一体的软件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应用平台,是协同群体合作工作的新工具,包括信息共享、电子会议、日程安排、群件文档、数据库、电子邮件、工作流自动化、软件和联系群体各成员的网络,是支持、促进、简化一个工作群体的全部功能,或协同多个群体共同工作(思想开发、论题讨论、工作流业务、消息发送),提高群体工作效率的软件或应用开发环境。例如,OA(officeautomation)群件按主要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信息传递以电子邮件为代表,如Foxmail、Outlook、Sendmail等;流程自动化,以工作流、电子表格、公文自动化软件为代表;群体合作支持视频会议,共同编辑文件数据库等软件;群件开发平台支持工作流管理、信息传递和和数据库等功能,提供集成的用户。
(2)文档管理技术
文档管理技术是一种基于后台数据库的软件系统,该数据库可以索引和跟踪非结构化文档对象。文档管理系统能监控文档访问的安全性、记录对文件的检索。这样文档管理系统就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将纸质文档电子化,加强访问管理,方便检索,还允许多用户同时并发读写。
(3)专家系统
推广知识重用最直接的方法是专家系统。通过将专家的专业知识用经验规则或其他表达方式放在计算机的知识库内,再通过系统内推理机制的推理作用提供专家所需的意见或指导使用者解决问题,实现知识跨越时空的重用。但研究和实践表明,知识获取仍是专家系统的瓶颈。知识工程师从领域专家获取知识是非常复杂的个人到个人的交互过程,有些显性知识可以明确表达出来,但大部分的隐性知识难以形式化描述,属于经验的范畴,即便勉强表达也不一定准确,这种知识描述过程具有很强的个性和随机性。
(4)网格技术与知识网格
知识网格是一个智能互联环境,它能使用户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共享和管理知识资源,并为用户和其他服务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服务,辅助实现知识创新、协同工作、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其目标是创建一种基于因特网的新一代知识服务平台和软件基础设施[11]。在这个平台上,知识的处理是分布式、协作和智能化的,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知识信息,享受一步到位的服务。知识网格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使得知识交流与共享方式多样化,使得知识管理主体通过可视化来共享有效组织和提炼的知识,从而缩短知识表示和知识可视化之间的鸿沟,达到知识管理的智能化。
4.信息技术在知识发现中的应用
知识发现是一个从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并能最终被人理解的知识的处理过程,包括产生新的想法、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发现新的商业模式、发明新的生产流程以及对原有知识的重构。能有效辅助知识发现和创新的典型工具包括搜索引擎、数据挖掘等。
(1)搜索引擎
Internet的产生,将人类获取知识的能力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尽管互连网上的知识和信息不是企业私有的知识财产,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不能直接转化为企业的获利能力,但这些外界环境的知识信息是企业跟上时展所必须的,否则就有面临淘汰的危险。搜索引擎能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从信息的海洋中找出可能有用的相关知识。随着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搜索引擎已经开始具有智能,采用模糊算法和模糊技术,根据用户对各项搜索结果的使用频率,自动更新搜索结果。网络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推广应用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上网,这样企业可借助搜索引擎突破传统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争取新的合作伙伴,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2)数据挖掘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很多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数据挖掘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现并改进企业经营的薄弱环节、提供预警功能、挖掘顾客购买模式,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该技术通过运用选定的知识发现算法,从大量凌乱的数据中提取出可信、新颖、有效并能被人理解的信息。
除了针对数据库的数据挖掘,还有针对大量文档信息的文档挖掘,从中找出对用户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最简单的文档挖掘的例子是全文检索,提取包含指定关键词的文档,这种方法的一个缺陷是:可能同时出现很多无关或相关度不大的信息,文本挖掘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体现用户兴趣点。
信息技术管理范文第5篇
1.授课教师专业技能较差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学校缺少专业性的信息技术教师,所以,只能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知识,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的体现。
2.学生上机时间少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授课时常常就是理论教授和教师演示相结合,学生能够上机操作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
3.硬件设计较差
在一些条件较差地区,部分学生的电脑数量都不能实现每人一台,甚至还有大量有问题的电脑凑数等等。这样的硬件装备严重阻碍了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总之,作为电教工作人员应认真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管理,进而确保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二、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工作
1.定期加强培训
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咨询、督促、考核、总结表彰是我们电教馆工作职责之一。所以,定期进行培训,一来可以强化一些教师的专业技能,做好高效课堂实现的保证工作。二来可以让教师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教学,进而,促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因此,我们要组织好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进而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合理分配设备
指导中小学电教设备的配备、维修维护及使用,负责开发、配备和管理中小学校电教教材、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这也是我们电教馆工作内容之一。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走出去,不要等待着学校上报。要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分配设备,以保障每个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比如:在教学相关“Excle”的知识时,我们就可以选择自主探究式模式,使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借助函数求和(Sum)和求平均值(average);对相关数据做出图表;对Sheet1工作表进行垂直分割;等等。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这样既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又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会得到培养,学生也将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
4.有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开展电化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以确保信息技术的价值能够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展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