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作品及评价

屈原作品及评价 屈原作品及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露才扬己;明哲保身;矛盾;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11-01 班固评屈“露才扬己”之说迥异常人,对屈原及屈赋的评价也有自相龃龉处。班固何以会有“露才扬己”之说、又何以会在评屈中表现出矛盾,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同情了解班固评屈的关键

屈原作品及评价

屈原作品及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露才扬己;明哲保身;矛盾;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11-01

班固评屈“露才扬己”之说迥异常人,对屈原及屈赋的评价也有自相龃龉处。班固何以会有“露才扬己”之说、又何以会在评屈中表现出矛盾,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同情了解班固评屈的关键。班固“露才扬己”之说与其“明哲保身”意识密切相关,他反驳刘安“与日月争光”之誉即以此为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然以“明哲保身”一语对应“露才扬己”终属大而化之,详解班固“露才扬己”之说还需知人论世。

班固《幽通赋》“顺天性而断谊”、“保身遗名,民之表兮”等句说明班固为人处世恪守“顺天之性”原则,强调命由天授而“保身遗名”,亦即所谓“明哲保身”。这种思想可与其家承和交往相联系。阳静《从家学传承解读班固》一文认为班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人生哲学深受其父班彪影响;交往一层上,班固倾慕扬雄且对其时命说颇为称赞:“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在评价屈原这一问题上,班固与扬雄确有相通之处。班固“明哲保身”观还与其时代环境、自身经历相关。东汉初思想禁锢愈演愈烈,班固于此有切身体会。他曾因私作国史,身陷大戮,《后汉书》载及此事。故此班固在为“博物洽闻”尚难自全的司马迁作传时便能感同身受,且对《大雅》所谓“既明且哲,能保其身”有更深的认识;此外,永平十七年汉明帝云龙门召见班固,以司马迁“贬损当世”而司马相如虽“葱形藿冢但有浮华之辞,不周于用”而临死前却“颂述功德”一例,来说明司马相如贤于司马迁。此即为班固修史施加政治压力,此事的结果是班固表示“刻诵圣论”。这些环境压力对班固思想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班固“露才扬己”说所立足的“明哲保身”意识与其家承交往、时代经历相关,他评价历史人物也往往以此为标准。班固撰著《汉书》前后品评人物众多,自当有一套相对稳定的人物评价标准,他对屈原的评价也应如此,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此即班固对屈原、屈赋的评价明显有着龃龉之处,这通过比对《离骚赞序》和《离骚序》两文可以看得更清楚。其中《离骚赞序》作于前,《离骚序》作于后。前者称赞屈原,认为他“不忍浊世,自投汨罗”,认为《离骚》与《九章》等作品是上陈先王之法、下言桀纣之失,讽谏君王之作;而后者则批评屈原,认为屈原“露才扬己”,屈原之文“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但认可其文“宏博雅丽,为辞赋宗”。由此看来班固对屈原的评价,其实不只在《离骚赞序》《离骚序》前后两文的矛盾,即使在《离骚序》一文中也表现出了两种评价标准。

首先,前后两文矛盾的问题。其实在班固评屈的材料中像《离骚赞序》一样对屈原表示认可甚至推崇的居多,应该说“露才扬己”之说很大程度上是班固评语中的一个异数。以《汉书》为例,《艺文志》称屈赋有“古诗之义”;《贾谊传》中则以“贤臣”称赞屈原;《冯奉世》也以屈原为“贞良”榜样。所以班固对屈原的态度总体来上是认可的,《古今人表》中将屈原位列“上中”也表明班固对屈原的推崇;班固对屈赋也多以“古诗之义”、“自谕”之作表示认可,而不像《离骚序》中那样刻意以“经义所载”呆板比照。所以班固对于屈原及屈赋,以赞许、推崇为主。那如何理解《离骚序》中屈原“露才扬己”、屈赋不合“经义所载”呢?这便与前面所论班固的“明哲保身”意识相关。班固思想中“明哲保身”意识鲜明,以此观照屈原完全有可能。但直接促成班固在继《离骚赞序》褒扬屈原之后又以“明哲保身”意识贬斥屈原“露才扬己”的,却另有历史偶然性的刺激。学人对此所做的解释是,迫于永平十七年汉明帝云龙门召见一事的压力。班固迫于云龙门召见的压力只得“明哲保身”,其方法之一就是在进呈给马太后的《离骚经章句》之《序》(亦即《离骚序》)中,一改对屈原及屈赋的赞扬,原来的“贤臣”形象一变而成为“露才扬己”的怨臣形象。如此以来,也就有了《离骚赞序》与《离骚序》前后之矛盾的问题。应该说这种解释并非无稽之谈,历史久远材料缺失,有些问题只能借想象推测展开解决。

其次,班固评屈的“矛盾”还存于《离骚序》一文中:班固一方面批评屈原“露才扬己”,认为屈赋“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另一方面又认为屈赋“宏博丽雅,为辞赋宗”。由此可知,这种“矛盾”其实是两种评判标准共存,亦即当今学人所谓的“依经立论”与“文学批评”共存的“二重视角”特色。“依经立论”即“法度所容、经义所载”。班固在《离骚赞序》中同样秉持这一标准,然而坚持同一标准的班固却对屈原及屈赋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其中原因前文已论。难能可贵的是班固也肯定了屈原“辞赋宗”的地位,表现出了一种“依经立论”之外的“文学批评”视角:“然其文宏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这可与其在《汉书・艺文志》中设立《诗赋略》,让诗赋得以独立并与经、史、诸子等并列相互参照。经学与文学分离,“依经立义”否定屈原及屈赋之外尚能肯定屈原“辞赋宗”地位,这是批驳班固诸家中所没有的视角,他们对班固的批评意见基本上是从道德评判立场出发的。

班固评屈明显存在矛盾,其“露才扬己”说更是招致了王逸、洪兴祖、孙慎行等诸家的纷纷批驳,有意思的是班固“依经立论”写出《离骚序》提出迥乎常人的“露才扬己”之说后,王逸、洪兴祖、孙慎行等诸家对他的纷纷批驳也是抱定“依经立意”的标准。而且他们对班固评价屈原及屈赋前后态度的变化似乎并不理会,只是咬定班固的“露才扬己”之说。这一点在后来出面调停的刘勰那里也是如此:“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即五家各有不是。尽管刘勰认同班固并指出“异乎经典”之处,但最后他还是高度赞扬楚辞“取F经义”且“自铸伟辞”。所以,自王逸以来的对班固“露才扬己”一说的大批判,大多没有真正搞清楚班固评价屈原及屈赋的真相。当然这场不明于班固评屈真相而纷纷指斥班固“露才扬己”之说的争论,却让后人熟知了屈原的形象和精神。而我们说班固“依经立论”之外又推屈原为“辞赋宗”也确属难能,而班固因屈原屡屡以“香草”、“美人”形象怨恶“椒兰”、“数责怀王”而作出的“露才扬己”的批评,其实也揭橥了中国诗歌史上最鲜明的诗人形象。这一点可与傅斯年先生的话相对看:“楚辞的文章是个性的,他的流传不是靠乐的。有个最大的中心人物屈原……自汉以来,大家仿佛觉得楚辞就是屈原,屈原就是楚辞。这样可以一个文学家为一种文学的中心,始于屈原,历来也以屈原的一段为最大。中国古代的文辞演化到屈原,已经有文人了,文词的作者成为重要问题了,这是和“诗三百”的时代迥然不同的,这件事是文学史上一个断代的事实。”由此看来,班固“露才扬己”之说尽管立足“明哲保身”意识,而在文学批评方面却也别具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班固,颜师古.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萧统,李善.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刘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屈原作品及评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 专题学习 课程资源 重组 拓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目标”方面提出,“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觉・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为了达成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不能只是就课教课,而需要对自己现有的课程资源以及潜在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调整以及相应的拓展。对课程资源的选择、调整以及拓展可有很多种策略,我们认为专题策略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策略。“所谓专题策略就是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为基础,选择与重组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展专题性学习”(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可见专题学习不是游离教材之外的,而是立足教材,与教材紧密配合,是对教材的重组与拓展。

一、专题的确定

开展专题学习,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确定专题。组织专题的线索有多种,可以人为线索,可以物为线索,可以主题为线索。《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为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提出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标,我们确定以人为线索来组织专题。根据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确定了如下专题:

必修一:走近孔子、品读鲁迅

必修二:走近屈原、解读英雄(项羽、荆轲、苏武)

必修三:走近李白、感悟杜甫

必修四:走近苏轼、品读李清照、感悟辛弃疾

必修五:走近庄子、感悟陶渊明

具体来说,这样确定专题有三重考虑:

1.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学生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对高中语文课程,《课标》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可见传承文化是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我们所选的这些人物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很深的人物,他们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对这些人物的感悟品味以及深入的探究,无疑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好地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从人生观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课标》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物为线索来组织专题学习无疑能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因为这些人物都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好材料。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面对挫折毫不退缩的品格,屈原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理想的品德,项羽、荆轲、苏武面对死亡的大无畏精神,陶渊明洁身自好的品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立志报国的精神,等等,这些都可以给人深刻的启示。

3.从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素养。首先是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扩大视野。每个专题都包含三方面的阅读材料:一是这些人物的重要作品和传记;二是写这些历史人物的时文;三是同龄人以这些人物为素材写的优秀作文。其次是积累写作素材。每个专题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重要的诗词及相关的名句,编写人物事略。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加上这些人物身上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素材宝库。再次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些人物的一生都很复杂,是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批判阅读能力的好材料。综观这些人物,有几个方面很值得深究的:一是这些人物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是仕和隐,这是困扰传统文人的一对矛盾;三是人物评价,对这些人物的评价见仁见智,有些甚至争议很大,因此每个人物都可在评价上设置一个讨论题。

二、实施过程(以“品读屈原”为例)

1.感悟与发现。“品读屈原”这一专题以必修2中的《离骚》为基础,补充《涉江》及《屈原列传》。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1)整理屈原作品中的名句,根据《屈原列传》及自找材料编写人物事略(包括屈原的创作情况及事迹);(2)在阅读完有关作品后,用概括的语言分条列出对屈原的认识,可从多个角度去感受和发现屈原,如屈原诗歌的风格、屈原的精神、屈原的个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屈原的一般性评价,也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见解。这一环节重在阅读与积累,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和品德,并尽可能有独到的发现。在此基础上积累写作素材。

2.探究与批判。分组讨论两个问题:(1)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从创作与精神两方面探究);(2)有人说屈原大可不必死,他可以学学陶渊明,为后世留下更多的诗歌,你认为呢?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

3.品读与拓展。印发时文孙侃的《夜读屈原》及张曼菱的《择生与择死――屈原与司马迁》,要求学生品读这两篇时文,写出点评或感悟,丰富自己对屈原的认识。并由《择生与择死》一文引出话题“看我如何生,看我怎样死”,要求学生搜集忍辱而生及慷慨赴死的典型材料,就“生与死”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忍辱而生的例子如:左氏双目失明、孙膑断去双足、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忍辱偷生、韩信忍胯下辱等等;慷慨赴死的例子如:伯夷绝食首阳、荆轲慷慨高歌“壮士一去不复回”、屈原自投汨罗江、项羽自刎乌江岸等等。这个环节是个综合的环节。既有阅读,也有探究,还有积累。

4.运用与表现。(1)立意与拟题训练。要求学生把屈原当成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立意,并选择一个立意拟出几个题目:(2)印发高考优秀作文《谏屈原书》(2002年全国卷,话题“心灵的选择”)及《吊屈原赋》(2003年全国卷,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体会如何以屈原为材料表现特定话题,并学习借鉴一些技巧,如借古寓今等;(3)写作训练,给定话题,要求以屈原为素材进行作文。这个环节是培养写作能力,特别是灵活运用素材表现特定话题的能力。

三、问题与探讨

1.课程内容与课时的矛盾。新课程的教材比起老课程的教材课文数量增加了,而专题学习又需要增加不少学习内容,每个专题除教材中的基础篇目外,在阅读指导、讨论交流、写作指导上至少还要花三至四个课时。可是课时并不比以前多,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与课时的矛盾。解决办法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外动起来。课堂时间仅用于指导与交流。另外,对教材要作大胆的处理。某些课程内容就要适当减少课时,比如可采用单元教学法,甚至于舍弃个别篇目,改为学生课外自读。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处理教材。

2.学生水平的局限。专题学习对学生的水平要求较高。表现在要有较强的课外自学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专题学习的阅读量较大,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落实,更何况有些阅读材料较难,阅读能力不足的学生会不知所措。阅读材料较难可加强辅导,而课外不能落实是专题学习中最头痛的问题。教师除尽量激发兴趣外,恐怕还得投入很多时间去督促学生。探究能力不足则易使探讨不深入,容易停留在表面。例如对屈原之死,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认可。有的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死了对楚无益,活着可以为复楚而努力;有的认为楚王昏庸,为楚而死太傻等等。认可不认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对屈原之死理解不深刻,认识肤浅。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带来专题学习流于粗糙,学生浅尝辄止。如果是这样,专题学习就不能取得效果。避免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充分发挥首席作用,要做好几种角色。一是资料员。高中学生学习科目多,寄宿生多,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查找资料。专题学习的绝大多数材料要由教师提供。有条件的学生再自己作更深更广的拓展。二是设计师。从专题的确定到每个专题的实施直至每个学习过程中的要求、讨论的问题,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以期能引发兴趣,激发思维。三是评判员。教师要提供平台让学生交流,而且要做好点评,还要收集优秀成果进行展示。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成就感,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专题学习中。

屈原作品及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泛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迷信 效用价值论

屈炳祥先生在《经济评论》2008年第2期发表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性与创新》一文,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纪念《资本论》出版140周年,实则是无端低毁我提出的“泛价值论”。该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制造对马克思的迷信,搞大而化之、不着边际的贬损和轻率做出一些结论。尤其是,屈先生口口声声教人们如何坚持和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但他在“坚持”时又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弄得面目全非,甚至不惜将之置于社会发展的对立面;而在“发展”时,他又把马克思及其理论抬升到荒诞不经的地步,以至弄出了只有借助马克思的“灵魂”研究几千年才能完成的价值理论。

一、白纸黑字:见证屈炳样先生制造马克思迷信

屈先生在文中反复强调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所有形式的商品经济后得出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夏对于这个全称判断,稍有一点历史知识和逻辑常识的人都会发现其荒谬之处。第一,马克思逝世于1883年,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他不可能研究他死后的19世纪末和整个20世纪这段历史时期的商品经济。说马克思“研究了人类历史上所有形式的商品经济”,除非马克思死后他的灵魂还继续研究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 现代 国家干预的商品(市场)经济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商品)经济。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屈先生都是在对马克思制造迷信或把马克思真正当成了神。如果说,在此之前我们这样说尚缺乏根据的话,那么现在则是白纸黑字、证据确凿了。第二,既然屈先生认为马克思死前的商品经济就代表了或等于“人类历史上所有形式的商品经济”,说明屈先生的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知识结构、理论视野及所持立场仍局限于19世纪。第三,屈先生对马克思及其理论的评价很不实事求是。本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及其基本点,这是对 政治 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形成了包括 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价值论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但是,如果有人硬要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发展到了顶峰,是“唯一科学的理论”,其“一系列范畴、 规律 和原理”“可以适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并以此封堵价值理论的发展,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劳动价值论。事实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面临诸多挑战,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二、劳动价值论的困境与出路

为了阻挡其他价值论“代替或改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屈先生的主要做法就是引证马克思的相关论述,而很少考虑它们的时代局限性和说服力。比如,马克思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很显然,土地没有价值只是处于19世纪的人们的看法。本人曾论证过:由于 自然 力的作用、消耗与凝结,土地不仅具备了一种永恒的生产力,同时也具有价值。或者换一种说法,土地历来就体现着复杂的产权关系,它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使用价值。如此理解,把土地和当作社会关系的地租安置在一起,就不再是什么两个不可通约的量了。再换一个角度看,价值具有自然属性或两重性,这是对马克思价值属性系列论述进行讨论后概括出来的,也是屈先生最后不得不认可的。既如此,把作为使用价值的土地和作为价值的地租放在一起(都具有自然属性),就不是什么“显然不能综合在一起的部分”了。

马克思确曾将工资界定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由什么决定?由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价值几何?可大可小。这个曾经有助于揭露资本剥削的理论现在不利于争取和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工资作为劳动的报酬或价格,也不是什么“异化的不合理形式”,因为劳动不能作为商品买卖的理由在许多方面也适用于劳动力。这牵涉到剩余价值理论。在劳动、资本、技术和 企业 家才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发生变化后,剩余价值源泉的界定和剥削程度的计量也应与时俱进。比如,撇开技术进步和管理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据美国1899-1922年的 工业 生产统计资料得出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i .o 1 l0vskau,当利润占比超过0.25时,可以视为对劳动存在剥削;但是,当资本特别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0%以上时,传统的剥削理论就面临重构了。谈判工资制或分享工资制可视为一种新的利益分割制度,它说明企业劳资关系趋于和谐而不是更加对立。现在的问题是:仅仅因为要素价值论在利益倾向上“宣布统治阶级的收人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否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就认为它是错误的、有害的、庸俗的价值理论,这种看法和评判标准的科学性值得怀疑。按照这种利益倾向标准概括出来的其他价值理论也难以摆脱庸俗的嫌疑,比如劳动价值论。为了揭露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并为剥夺财产所有者的财产制造依据,劳动价值论者坚决反对和抨击其他任何价值理论。但是,这里的价值论之争,已不是什么科学之争,而只是利益之争。为争夺利益而产生的劳动价值论还是科学的价值论吗?也许有人会说:劳动价值论就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若如此,劳动价值论在他的创立者那里曾经是革命的科学,但现在,在他的维护者如屈炳祥先生那里则变成了一种辩护性的理论了。

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量有两重含义,虽然商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无论是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是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必要标准”都取于供求,都只能由供给和需求来说明。首先,单就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论,是取决于中等的生产条件还是高于或低于中等的生产条件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完全取决于行业市场的供求状况。对此,马克思己有充分的论述。他说:“如果需求非常强烈,以致当价格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调节时也不降低,那么,这种在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决定市场价值。这种情况,只有在需求超过通常的需求,或者供给低于通常的供给时才可能发生。最后,如果生产的商品的量大于这种商品按中等的市场价值可以找到销路的量,那么,那种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调节市场价值。互在这里,马克思讨论了求大于供、供大于求、供求相等三种情况中的前两种情况。当求大于供(非常强烈)时,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决定市场价值;当供大于求(非常强烈)时,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调节市场价值。在这两种情况下,供求通过作用或“选择”生产条件间接参与价值决定。第三种情况是供求一致。马克思认为“如果商品都能够按照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供求就是一致的。如果供求一致,它们就不再发生作用,正因为如此,商品就按照自己的市场价值出售。这是许多包括屈先生在内的人认为供求不影响价值决定的理由。而事实上,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商品按照市场价值出售,正是供求在其背后决定了这种状态,即一致的供求选择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决定价值,并使价格和价值不发生偏离。这和供大于求较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决定价值、求大于供较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决定价值是同一个道理。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体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苹果还挂在树上(地球引力和树枝的上拉力正好相等)或苹果己落在地上(地心引力和土地的托力正好相等)万有引力定律就不存在或不发挥作用量吗?否!关键在于人们能否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当然,马克思也讨论过“供求调节着市场价格”。“如果产品量超过这种需要,商品就必然会低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反之,如果产品量不够大,……商品就必然会高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综合马克思的前两段论述可看出:供求直接“调节着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间接(或进一步)作用于价值或参与价值决定。“另一方面,市场价值调节着供求关系”,“如果市场价值降低了,社会需要平均说来就会扩大,并且在一定限度内能够吸收较大量的商品。如果市场价值提高了,商品的社会需要就会缩减”气确切地说,不是价值调节供求,而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调节着供求。如果变化了的价值不反映在价格上,价值就不能(间接)发挥调节供求的作用。这就是屈先生在文中引用的马克思批评马尔萨斯的观点。但这只是马克思系统观点中的“另一方面”,不是全部。所以说,马克思关于供求与价值关系的论述是非常丰富的,也是比较全面的,但屈先生的采择与理解却是非常片面的。

其次,在两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之间的关系下,处于相对微观层次的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于或最终服从于处于宏观层次的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即“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而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则是直接受供求规制。马克思指出:“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也就是说,按照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竞争,同供求关系的变动相适应的市场价格的波动,总是力图把耗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劳动的总量化为这个标准。”。马克思此言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需求(“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量”)对价值的最终决定作用。供求决定价格,供求对比变化决定价格波动,而价格波动又将耗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劳动的总量化为社会必要劳动,即价值。在这里,马克思明确认可了供求对价值的最终决定作用。

效用价值论,严格地说其完善形态是边际效用价值论,它是否就如屈先生所断言的那样:和供求价值论一样,“都是荒谬的”。我们不能像屈先生那样罗列两条马恩语录就简单地做出否定性的结论。经分析,屈先生在文中引证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效用理论的批评不足以证明效用价值论的荒谬;屈先生仅凭马克思曾经对效用价值论持批评态度就断定边际效用理论的荒谬更是缺乏说服力!尤其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存在空白,如果没有其他价值论的补充,它将面临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在讨论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指出,对价值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的是“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那么,这个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的社会规模又由什么来决定呢?马克思对此没有深入研究和做出回答。也许会有多种理论可解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就我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只有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能完成这一使命。

边际效用理论告诉人们:当消费者不断增加某一物品的消费时,它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而他对该物品所愿支付的价格也是递降的,当该物品的边际效用为零时,消费者所愿支付的价格也为零。当全社会的消费者对某类商品的边际效用评价为零时,它就确定了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该类商品数量的最终界限,超过了这个界限,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无人购买。生产消费类似,当某种要素的边际产出为零时,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界限也被最终确定下来。从这种意义上说,效用价值论正好弥补了马克思关于分配给某类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于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规模的理论之不足。屈先生不加分析就将之斥为荒谬,难道屈先生有什么新的更好的发现和发明?肯定没有!

三、片面坚持劳动价值论不利于杜会和谐与资源的全面优化配置

“劳动价值论……适用于一切有商品 经济 存在的社会。”面对屈先生提出的第二个这样的全称判断,我要断然说:否!

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所演绎的结论是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一个宣判资本主义死刑的理论适用于资本主义的 发展 和完善吗?结论是不言自明的。在

其次,马克思预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一式消灭以后,但在社会生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价值决定仍会在下述意义上起支配作用: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最后,与此有关的簿记,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屈先生在文中引证这段话,以期说明劳动价值范畴“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普遍适用的”。面对此结论,我只能说屈先生对马恩原理回回吞枣,对资源配置知之不多。屈先生有欠考虑,在社会化生产中起“支配作用”的以劳动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其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充其量只能是局部的、有限的。因为社会劳动总量在各部门的分配和社会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在内容上是不一致的,和社会需要量也是不对称的。不论社会劳动总量怎么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到社会生产各部门,社会生产都将是有计划、无比例、瞎折腾,国民经济都将失调。为什么呢了因为满足需要的是使用价值财富,它是多种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使生产供给与需求平衡,就必须对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只涉及到了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因此,即使对它的分配做到了有计划、按比例,对其他资源的配置仍可能是杂乱无序的。劳动总量在各部门按比例地分配与满足需要的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之间的这种非对称性,决定了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自觉运用价值 规律 ”,实施“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供求脱节,要么是产品短缺,要么是资源的巨大浪费,虽主又见有计划,而客观上却是无比例。不排除人们工作上的某些失误,但与其指导思想也不能说没有关系。至于有

四、屈炳样先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真相

首先,令人不解但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屈先生把坚持和创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对立面。比如,屈先生特别强调,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才能形成价值、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观点。……因为这一观点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精华与科学之处,也是它同一切庸俗价值理论的真正分野。如果放弃了和背离了这一点, 自然 也就等于抛弃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屈先生把是否坚持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观点“上纲上线”到如此高度,不知依据是什么?当然,需要着重探讨的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 历史 范畴。按照传统观点,创造物质财富、提供使用价值的行业才是产业。据此,过去把产业分为农、轻、重三大部门或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门,其他非物质生产都被划在产业之外。但是,随着 现代 生产力的发展,建筑、 交通 运输以及其他为生产服务的部门,比重日益增大,作用越来越大;随着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大发展,不断地从原有的生产部门分离出新的部门和行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科学研究、 教育 等在创造物质财富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大;随着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精神产品的消费支出日益增大,劳务的需求日增。所有这些变化,使传统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创造价值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产业和非产业的界限,在理论上模糊起来,在现实中难以划清。因此,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产业的看法已经改变,认为凡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都属于产业的范围。试想,巨量的服务产品(包括信息产品、精神文化产品)进人流通领域和外贸领域,和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产品相交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人均国民收人水平。难道说投人巨量劳动生产的这些(无形)产品就只有价格而没有价值,那它们怎么和物质产品对等交换并在交换价值上形成一定的数量比例?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理论就解释不了,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突破马克思生产劳动的局限性,把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由物质生产部门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部门。

屈原作品及评价范文第4篇

第2分会场讨论重点在于切入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艺术评价系统与价值观念怎样形成和影响对艺术价值判断标准。该分会场国际主席是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艺术史教授 Annika Waenerberg,中方主席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教授。该组青年主席杨静目前在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一种文化内部对艺术的评价系统与价值观念是在内在和外在诸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在因素集中于美学和艺术自身内在规律的影响;外在因素则涉及历史、社会、意识形态、经济乃至科学技术对艺术影响。这种评价系统与价值观念形成对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不但决定一件人造物能否成为艺术品,而且决定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的优劣等级划分,这种标准和规范反过来又对艺术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这种对艺术价值判断标准是动态的,当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产生变化时,对艺术价值判断标准也会随之变化。 本分会场在选稿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研究问题和个案切合主题;论文的原创性;结构的合理性,理论的深度以及对研究课题的理解程度;适当注意中文作者和非中文作者发言人的比例。经过两位主席反复斟酌,最后从收到的 71份稿件中x出了 15位发言人,分别来自比利时,加拿大、芬兰、德国、意大利、美国和中国。本组没有进行特别约稿。 根据收稿情况,本组确定了五个子议题(板块):对既有艺术评价体系既观念的遵循和创新、艺术内部观念的变化对艺术评价体系与价值观念的影响、艺术品价值的认知和接受、收藏和艺术市场研究、以及政治意识形态与艺术创作以及评判标准的关系。 艺术史研究中对既有评价体系及观念的遵循和创新是本分会场第一个讨论板块。比利时学者、布鲁塞尔 -上海 IFA画廊副主任 Angelique Demur的发言给我们展示了比利时 19世纪末民族意识建立过程中文学艺术界对文艺复兴观念的理解和重新阐释。来自芬兰图尔库大学的艺术史研究者 Tutta Palin向我们提供了对历史上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另类研究视角,即对 于具象现代主义的探讨。中国艺术研究者高阳谈论了明清绘画中的复古和创新及其文化渊源。 第二个板块集中讨论艺术内部观念的变化对艺术评价体系的影响。三位发言人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的艺术史教授 John Klein是研究马蒂斯的专家,他深入阐述了过去两百多年西方艺术史研究里对装饰艺术的评价以及 19世纪末艺术家继承装饰艺术的传统以挑战传统的架上绘画的艺术体制。意大利学者 Stefano De Bosio结合沃尔夫林的****理论和康定斯基的美学思想探讨了图像的横向配置以及图像左右逆转这一有趣的现象以及其对绘画作品的解读和对其价值的评价。唐代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青年学者穆瑞凤的发言集中阐述了唐代绘画品评中的标准问题。 第三个板块涉及艺术品价值的认知和接受。意大利学者、米兰 IULM副教授 Casini Tommaso以深入个案研究的方式生动呈现现代多媒体视听技术的运用如何深刻影响米开朗基罗经典作品的传播、认知和接受。中国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屈波的研究则直接针对新中国艺术批评的历史;他提出中层批评的概念并深入浅出介绍中层艺术批评对于大众对艺术品的接受以及专业艺术批评的深远影响。来自德国的研究者 Rosa Barotsi则从 20世纪艺术史上的一系列极端的对艺术品的破坏行为的角度探讨艺术品价值认知领域的冲突,涉及到艺术与非艺术的问题。 收藏和艺术市场研究直接反映某个社会在某个历史时期对艺术价值优劣评判的标准。艺术收藏与艺术市场是本分会第四个讨论板块。芬兰艺术研究者 Teija Luukkanen-Hirvikoski向我们展示了过去了解较少的芬兰企业艺术品的选择和收藏情况。来自中国台湾、目前在芬兰从事当代艺术研究的王淑臻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评判体系进行了批判性研究,她呼吁建立一个包含“市场价值”、“艺术性”和“社会关联”三项指标的排行机制以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事实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来自德国的 Corina Meyer介绍了德国法兰克福 St.del博物馆在 19世纪初对 Johann Friedrich St.del的私人收藏进行鉴定、评估和定价的情况,展现当时艺术品价值评判的观念和标准。 政治意识形态与艺术创作以及评判标准的关系从来是艺术史研究的重头,在对 20世纪的艺术史研究中尤甚。这也是本分会场的一个重要板块。加拿大蒙特利尔 UQAM艺术史教授 Annie Gérin介绍了苏联早期讽刺艺术的兴衰,并将其放在 20世纪20年代末到 30年代初苏联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进行讨论。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刘 的研究挖掘了解释抗战时期在文化救亡运动影响下西北文物考察工作的重要意义,即在跨学科介入下对古代艺术文物进行多元价值重构和实现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的现代转型。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表达是艺术史研究中一个长盛不衰的课题。中央美院副教授郭红梅的研究 ,给我们展现了时代艺术里女性形象变迁 ,以及背后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 杨 静: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第2分会青年 主席,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博士后责任编辑:杨明刚

屈原作品及评价范文第5篇

2017年乡镇端午节活动策划书一

xx乡党委,县直有关部门党委(工委、党组、支部):

为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引导群众进一步树立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促进群众思想文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根据《关于印发的通知》(xx文明办[2017]xx号)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端午节中华魂。

二、活动时间:20xx年6月20日下午13:00。

三、活动地点:xx乡补那村

四、主办单位:xx县委宣传部、xx县文明办。

承办单位:中共xx乡党委、xx乡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xx县文体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xx县民政局、xx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xx县教育局、共青团xx县委、xx县民宗局、xx县文明建设和旅游发展局。

七、活动内容:

(一)开展端午节粽飘香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让城乡群众在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1、组织群众开展扭秧歌或跳广场舞、唱戏曲等活动;

2、组织群众开展包香囊、佩香囊、送香囊民俗活动。

(二)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慰问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粽飘香的温馨。

(三)开展端午诵中华魂集中诵读活动。组织xx乡中小学校学生诵读经典爱国主义诗篇和端午民俗诗歌,引导人们学习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感悟屈原精神、增强爱国情结,抒发爱国情怀。

(四)开展端午文明行动宣传教育活动。

1、结合端午节,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开展义诊、免费发放药品;

2、结合端午节,开展靓化端午、美化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志愿者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整洁、优美、和谐的节日环境,提升乡村文明形象,进一步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

八、职责与任务:

(一)xx乡

1、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拟定活动节目单(不少于10个节目),组织3个本地节目(广场舞、成人包粽子比赛、自愿者带留守儿童参加包粽子比赛或其他);

3、策划好群众参与的文艺节目;

4、拟写乡领导致辞;

5、布置活动现场(包括活动舞台、背景制作、音响设备、卫生宣传与义诊桌椅、观众座椅);

6、安保人员安排;

7、清理境内沿线公路和活动现场周边的暴露垃圾、野广告、乱推乱放等,营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并向县文明办、报社、电视台、政府网站提供信息稿件(含图片);

8、在境内沿线公路和活动现场周边制作宣传我们的节日端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并向县文明办、报社、电视台、政府网站提供信息稿件(含图片);

9、向县民政局提供慰问对象(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30人,并组织其到现场参加活动,接受慰问;

10、提前准备200斤大米、粽叶等包粽子的原材料送到活动地点;

11、配合其他部门开展有关活动。

(二)县文体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1、协助xx乡策划拟定活动节目单(不少于10个节目);

2、组织3个节目参加活动;

3、拟定节目串词;

4、派出2个节目主持人到现场主持节目。

(三)县民宗局

协助xx乡组织策划,将包粽子作为一个节目进行穿插,使整个活动的开展有序进行。

(四)团县委

1、组织志愿者带领补那村的留守儿童参加现场的包粽子比赛活动,让他们感受节日关爱与温馨。

2、安排志愿者引领慰问对象分批、依次登台接受领导的慰问。

(五)县民政局

1、按每人500元的标准,筹集慰问金15000元;

2、协助xx乡组织策划,将慰问作为一个节目穿插在节目中,由主承办单位领导现场向慰问对象发放慰问金。

(六)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1、在活动现场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

2、开展义诊活动,免费发放相关药品。

(七)县教育局

1、组织xx乡中小学校学生编排3个集体诵读经典节目(主要是纪念屈原的经典诗篇和诗词歌赋),每个节目参与人数仅限30人;

2、确保参与表演节目学生的途中安全。

(八)县旅游局

指导xx乡在境内公路沿线和补那村开展靓化端午、美化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宣传活动,营造整洁、优美、和谐的节日环境。

(九)县文明办

1、指导xx乡开展境内沿线公路和活动现场周边的暴露垃圾、野广告、乱推乱放等进行清理,营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2、指导xx乡在境内沿线公路和活动现场周边制作宣传 我们的节日端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

(十)县网络信息中心、县电视台

负责派出记者进行全程采访报道,并向县文明提供宣传报道稿件,以便提供给县政府网站在网上刊播。

(十一)县政府信息中心

根据县文明提供的宣传稿件,在县人民政府网上刊播。

九、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xx乡、县直有关单位要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用节俭、形式灵活、简便易行的原则,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工作任务,做好安全保障,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县活动领导小组:

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xx乡, 邓xx兼任办公室主任,汪xx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围绕主题,精心策划。一是注重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目活动中,为主题活动注入精气神。通过节日走访慰问组织群众参与,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通过组织中小学校学生诵读经典爱国主义诗篇和端午民俗诗歌,教育和引导青少年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友爱互助、团结和谐、感恩奉献的道德体验。二是按照三贴近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群众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立足群众乐于参与,策划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增强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的群众性和感染力。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县电视台、县报社、县政府网站和有关单位,要通过专题专栏、网页、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普及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节日内涵,阐释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宣传报道节日活动情况,努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2017年乡镇端午节活动策划书二

xx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将于6月中旬在我县举办,县委、县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根据此项活动全县整体工作方案要求和全县教育实际,县教育局决定在全县中小学组织开展传承端午习俗,弘扬屈原爱国精神企业系列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特制定此方案。

一、 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传承端午习俗,弘扬屈原爱国精神企业系列活动让全县广大同事更进一步了解端午习俗,了解屈原生平,了解屈原作品,理解屈原作品精神内核。达到师生自觉传承屈原文化,自发弘扬屈原爱国、求索精神之目的。同时,也是组织全县广大师生为xx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做出应有贡献,把屈原爱国精神转化为师生爱家乡的实际行动。

二、活动时间

xx年6月23日至7月1日。

三、活动内容(组织开展十个一活动)

1、召开一次动员会。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5月31日前召开以爱秭归、迎端午、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动员会,号召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全县迎端午活动中来。

2、办一期宣传专栏。要求各学校在6月5日前,认真办一期以屈原文化为主题的宣传专栏,并在班级之间、年级组之间开展评比,促进学生自觉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3、上好一节端午节活动课。要求全县各学校组织活动课教师认真备一节《端午节活动课教案》,上好一节端午节活动课。并请各乡镇中学和县直学校各推荐2篇《端午节活动课教案》于6月10日前网传至教育股,我们将组织专班进行评选,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予以颁证奖励,并在秭归教育网上刊登。

4、开展一次话端午主题活动。要求各学校以班为单位组织开展端午节主题教育活动,让同学们人人了解端午节的相关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活动,进而感受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浓郁文化气息。

5、组织一次屈原简介讲座。要求各学校组织屈原简介讲座,让学生知道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代表作品,并能背诵他的名句,小学生5至10条,中学生20条以上。

6、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要求各学校组织以屈原作品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理解屈原主要作品的精神内核,通过朗诵会让同学们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怀。

7、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要求各学校以班为单位组织一次学屈原,爱祖国主题班会,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8、组织一次青春诗会。要求各初中和高中组织以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屈原爱国精神为主题的青春诗会,并组织评奖。各初中和高中于6月20日前推荐优秀作品5篇网传至教育股,我们将组织专班进行评选,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予以颁证奖励,并在秭归教育网上刊登。

9、组织一次沿着屈子的足迹文化考察活动。要求屈原镇、

归州镇、茅坪镇和县直学校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深层了屈原,学习屈原,然后组织撰写大赛,抒发学生情怀,抒发爱国情感。

10、组办一台文艺晚会。要求各学校以追怀先贤、弘扬国学、超越自我 为主题举办一台文艺晚会。通过形式多样的节目更直观的展示端午习俗,让学生更进一步知晓屈原、学习屈原,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各学校要迅速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并将方案于6月5日前上报至教育股。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09 20:56
下一篇 2024-05-09 20:5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