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小传

母亲小传 母亲小传范文第1篇 虽然母亲相貌平平,放进人群中3秒钟便会找不到,但是在我心中,母亲只能用羽泉的《最美》来形容。我最喜欢母亲那深邃的可以和列夫·托尔斯泰相媲美的黑宝石般的眼睛。这只眼睛中包含着严厉 、慈祥以及关心,使人能透过眼睛看到母亲的心灵世界是怎样一番景象。 母亲小时侯家里很穷,虽然外婆外公很努力地工作,但在那个年代养活5口人实在不容易。经过生活的打磨,母亲变得很懂事

母亲小传

母亲小传范文第1篇

虽然母亲相貌平平,放进人群中3秒钟便会找不到,但是在我心中,母亲只能用羽泉的《最美》来形容。我最喜欢母亲那深邃的可以和列夫·托尔斯泰相媲美的黑宝石般的眼睛。这只眼睛中包含着严厉 、慈祥以及关心,使人能透过眼睛看到母亲的心灵世界是怎样一番景象。

母亲小时侯家里很穷,虽然外婆外公很努力地工作,但在那个年代养活5口人实在不容易。经过生活的打磨,母亲变得很懂事,经常帮家里做事,还照顾弟弟。虽然生活地很艰难,但当母亲给我讲小时侯的事情时,总是乐呵呵的,就像看了一场不好笑也不悲伤的电影,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耿耿于怀的。

当她想起她只接受了中专的教育时,总会告戒我说:"如果当时我有机会继续读书,就不用这样拼命干活收入又低了。现在你们的条件比我好多了,一定要努力学习!妈不要求你好出色,只要以后不要整天为生活而劳累就行了。”妈妈的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

在很多父母当中,我父母算是很开放的了,并不限制我的自由。由于从乡下搬到了城里,年龄也在增大,学习任务很重,没有了玩耍的空间与时间,父母为了让我能多接触大自然,还不辞辛劳地每星期陪我骑车出去欣赏大自然的景象。每次母亲出去时,总是把我护着,叫我靠边点,使我不受伤害。但她可否想过,她正处于危险当中?

母亲小传范文第2篇

关键字:母亲;孩子;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238-01

人们追求的世俗的东西,随时间的流逝,仅以一种符号形式而存在和表现,而人格却是衡量一个人的自我成就的标准。完美的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后天环境影响渐成的。在孩子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中,母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母亲对孩子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第一,母亲与孩子曾身体相连。人来到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自己的母亲。从某种意义上看,母亲是向孩子传递规则的第一人。孩子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传递来的,这种传递不仅影响孩子一生,且同样影响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种影响会比这种更为深远。

第二,母亲与孩子皮肤接触以及拥抱和哺乳是一种交流。母乳喂养的重要不仅在于身体营养供给,更在于这种精神交流的皮肤传爱。母乳喂养是对脐带母婴连体的一种替代,对孩子精神发育极为重要。

第三,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在头三年有一镜像期,孩子的大脑像海绵一样全盘吸收所感受到的一切。孩子头三年不是没记忆,相反,正是这三年的记忆构成了人生生活的基础。但此时母亲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二、母亲是如何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的

母亲,是孩子最亲密的人。言传身教很重要,家不仅是孩子吃饱穿暖的地方,更是孩子心灵栖息地,孩子出生开始成长时,母亲就应开始教育孩子,引领其一起成长,各方面都养成良好习惯,因习惯是人生的主宰。

首先,母亲是规则传递者。母亲在对儿女的教育中有其独特优势。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寓于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影响效果很明显。母亲传递规则的方式也很少有强迫,多以人格魅力起基础作用,这样的影响力更加持久。母亲教育目的没有太强的功利性,这样的影响以及规则的传递更易于被接受。

从孩子诞生起,母亲开始将做人规则灌输给孩子,如喂奶的周期性,排便的训练等,都是母亲赋予孩子社会规则的表象。从成人角度这些规则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构成人之为人的基础,没有它们就没后来所谓高级规则的确立。《说文解字》说“母,牧也”。强调的仍是母亲作为子女的养育者、控制者的意思。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说,既然母亲是社会文化规则的第一代表者,那么人格中的超我机制作为社会文化规则的内化物,就从孩子诞生之日起,在与母亲的互动中逐渐开始形成。

其次,母亲自身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孩子的人格发展方向。人的诞生相对于动物更像是早产。这注定孩子长时间内要母亲悉心照料,更注定母亲和孩子间的独特情感。母亲抱着孩子,二者身体再次重聚,这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的新的在一起,关乎孩子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

第三,母亲给予孩子的爱的多少决定了孩子人格结构是否稳定。母亲太在场或太不在场都会导致孩子已有结构的不稳定性,更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第四,母亲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是无意识传递。母亲想象自己如何成为一母亲,这是一个主动翻转,既渴望成为一个母亲。想象母亲的特征转换为想象我的特征,彼像转化为己像,完成人格结构的传递工作。这是人类通过母-女-母-女的纵向传递方式进行的最基本的规则的传递。

三、母亲对孩子的人格形成的影响之例举

(一)如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几个典型人物:郭靖、杨康、欧阳克。杨母极其溺爱杨,使杨得到的爱太多,而没给予适当的挫怅,杨人格结构不稳定,故杨受不起挫折,最后人格扭曲,走向极端。

欧母嫁人后,不满自己窝囊丈夫,看上小叔子,与其生下欧。虽生下欧,但小叔子痴迷武功,欧母自己未得到爱,整日苦闷,对欧疏加管教。欧严重被忽视,并受其母情绪影响,后来性格阴柔压抑而不能善终。

郭出生前父亲已死,与母亲相依为命。郭母坚强、乐观。郭母亲对其身传言教,给予其适当的爱,在其母培养下他成为一个勇敢、积极向上的人,最终成为一代大侠!

不同母亲对孩子影响不同,故育出不同人格特质的孩子。虽这是小说中人物,但也是取之于生活,现实中绝不乏这样的原型。

(二)现实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表现出多种情况,既有放任不管,也有无所不管的。极端情况对孩子人格形成都没好处。

第一,母亲的欲望太强,把子女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现在女性受教育水平相对提高,有了更高期望。当她们对自己能力发展的局限性有足够认识后,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但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有其局限性,故主观想象与客观事实的冲突造成了“女人式的痛苦”。且此痛苦会影响孩子,导致其不快乐。孩子因无法填满母亲欲望的洞而有失败感和内疚感。

第二,“焦虑混乱”让孩子无所适从。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要承担双重压力,更加敏感。产生消极情绪而无法及时调整,会给孩子造成很大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孩子不愿和母亲沟通。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孤独无助,甚至孤僻自闭等。

第三、母亲对孩子过分照顾让孩子浮躁。有些母亲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爱孩子太勤劳。这些母亲让孩子觉得自己得到的爱全是无条件的,于是孩子就想掌控整个世界,以至出现一些极端状态,如躁狂状态。

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但母亲应注意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去爱其所爱,去影响孩子。

四、总结

孩子生命伊始,在为生存而发出需求时就面对着一个一切都先于他的强大母亲,这是一个不平衡。母亲有人生丰富经验,而孩子站在自己历史零起点上,其生存极大依赖母亲,当其需要温饱时,母亲来到其身边,这不仅是肉身的到来,还带来了思想情感。在满足孩子的同时,让孩子知道了肉身生存外更加丰富的东西。母亲传递自己曾经从她母亲那里承接下来的请求给孩子。孩子将生命必需品和母亲随之传来的物质精神的东西一并收之。孩子按母亲希望的那样活下去并成为母亲期望其成为的那样的人。

母亲小传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赛珍珠 《母亲》 女性与母性 折射分析

赛珍珠《母亲》作为一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欧美文学著作,一经问世就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引起巨大反响,其母亲的独特身份设定,加上细腻的描写、生动曲折的故事建构,完成了生态主义视角下的女性生存权与话语权的解读。

一.赛珍珠《母亲》小说的整体概述与文学价值解读

作为赛珍珠的代表作之一,《母亲》无论文学创作角度还是社会思想解放层面,无疑是成功的。其创作时大胆采用自然主义艺术手法,文本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细腻的文笔描摹下一位性格鲜明但又命途多舛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呼之欲出。独特的女性选材及特定的母亲身份将中国传统女性身上女性与母性的双重色彩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展示与表达,对于研究旧中国传统女性在当时社会制度与社会背景下的努力与挣扎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小说以两位母亲在炉火旁的对话点题并开启全文,年迈的老母亲扮演着旧中国婆婆的形象,而真正的主角是不断向炉火里补充干草的年轻女性,这温馨温情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农村几千年来底层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一生在辛劳中度过,心甘情愿。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国这种底层妇女的生活仿佛传承了千年,是注定的宿命,没有抗争只有习以为常与日渐麻木,几乎很少有女性去质问自己为什么要屈服于这样的生活安排,也很少有女性去思索我是否应该通过什么努力去改变什么,无一例外地都选择承受,自己的命运始终由男性操控。而赛珍珠似乎要打破这种既定的女性宿命,因此她在小说《母亲》中塑造了一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在书中她没有具体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母亲,她是千万个母亲形象的缩影与融合。同时她又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新时期女性代表,她是生动化的个性化的文学人物,在她身上始终显示出精力充沛与勇敢有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旧中国的传统女性她逐渐摆脱了奴隶气质,当丈夫离家之后,她为了孩子选择了自己撑起这个家,因此她的身上又折射出自强自立,她始终用强大的心理暗示支撑着自己不倒下。即使是小儿子因为参与革命而被斩首,她依然没有选择向命运臣服。后来孙子的出生将她对儿子的爱延续下去,承受着命运挫折的考验。在这位母亲融汇着多种气质,敢爱敢恨,意识,对命运的挑战,对男性的反抗……但是故事的结尾仍没有摆脱悲剧的限定,带有浓郁的忧伤色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母亲又是生活中的胜利者,是命运的主宰者。悲情并不意味着母亲作为女性反抗的失败,相反这种悲情意蕴的背后彰显出的是母亲作为女性与母性的双重人性光辉。

二.赛珍珠《母亲》中的主人公母性光辉的阐释与母性意蕴的解读

立足中国传统话语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母亲话语权往往基于男性得以体现,其话语权的获取与使用带有极强的被动色彩。母亲往往是生儿育女的工具,是相夫教子的代言,是繁重家务任劳任怨的操持者,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对母亲对母性几乎每个人都心怀敬畏之情,因此受这种既定女性形象思维定势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形成了“贤妻良母”的女性审判标准,母亲作为母性的光辉被无限拉大。中国母亲与牺牲、奉献、忍辱负重等同起来,成为义的化身。我们完全忽略了母亲的主体意识,固执地认为当主体意识丧失才更能彰显母性的光辉与伟大。赛珍珠作品《母亲》之所以取得文学上的成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主要原因是打破了中国传统思维意识里对母亲形象的界定。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母亲独立的人的形象,开始关注其本能的原始的生命力与情望,因此母亲不再是完全道德化的模范典型,母亲形象才开始真正脱下神圣的外衣,让自己的人性与欲望得到充分的暴露,将自身生存状态中的阴暗面进行了话语的表达与倾诉。赛珍珠的《母亲》无疑为僵化的旧中国女性刻画打开了一个缺口。赛珍珠在着力塑造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时也不惜笔墨对母亲的母性温柔光辉进行了描摹与抒写。其次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没有丝毫的重男轻女。这也是母性温情光辉的折射。在旧中国,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心理。但是赛珍珠笔下的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公平而无私的。她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当不满三岁的小女儿患了眼病,焦急的母亲希望自己的丈夫进城卖完稻杆时能够给小女儿带些眼药来,当女儿眼病被耽误最后双目失明时,她不停地责备自己而很少意识到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当看到大儿媳妇故意欺负瞎眼姑娘时,她心理像被针扎一样痛苦。最后小女儿被迫出嫁,母亲极力反对,担心女儿日后的生活,担心女儿离开自己的庇佑后会遭遇不幸,当最后女儿惨死的噩耗传来,当她目睹女儿的遗容时,她最终无所顾忌地放声大哭将她对孩子的爱推向高潮。最后她的母性光辉还表现在她对鸡鸭猪等牲畜家禽的关照中。母亲的爱已经超越了人与人的界限,在人与畜之间得以深刻体现。当牲畜在夜里打闹,她会平静地对他们说,“请安静些吧,天亮还早呢”,温柔的语气是母亲对这些动物打闹的容忍,也是对他们的哄劝。像对孩子一样,充满了母亲的柔情。母亲没有姓名,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迹,却在身上集中体现出温情的母性光辉。她的整个生命都在诠释着母亲的职责与母爱的深沉。对比同时期涉及母亲形象的文学作品,无论是鲁迅笔下哀怨的祥林嫂还是张爱玲笔下被金钱所束缚的七巧,我们都很难感受到《母亲》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母性温情光辉。如果说祥林嫂的爱是因为过度惊吓,那么七巧的爱则显得过于畸形。只有赛珍珠的《母亲》对人世间真实的母亲形象进行了深刻的展示,对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呵护进行了灵魂深处的解读阐释。

三.赛珍珠《母亲》中女性的个体意识的关注与女性话语权的争夺

旧中国是父权的社会,女性往往作为男性的附庸,在历史舞台的阴暗面扮演着被忽视的角色,上演着自己被欺凌的命运故事。作为男性的附庸,女性,尤其是母亲与繁重的家务劳动、隶、生育工具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虽然给予母亲极高的价值定位,但是那只是神圣不可触及的虚妄神话。并不是该时期女性真实地位与真实生存状态的写照,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被父权掩盖,成为自我牺牲的祭品。赛珍珠在塑造母亲形象时,从自身经历出发,以自己的母亲形象为原型进行了文学性的创造加工。赛珍珠的母亲凯丽婚姻上情感枯竭,生活中颠沛流离,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赛珍珠敏感的神经,成为文学创作的原始素材。赛珍珠早年就读于美国弗吉尼亚梅康女子学院,受美国女权运动影响深刻,自觉地将女权意识融汇到文学创作中,加上中年与丈夫布克的婚姻破裂都促使赛珍珠创造母亲这一女性形象时带有自身的影子,作为女权意识觉醒的女人,她不甘心在生活的打击与命运的安排中丧失女性的自尊。于是母亲形象作为女性又是觉醒的,带有个人主体意识,实现了旧中国女性话语权的争夺。

文章不止一次地暗示母亲在家庭中的女性话语权。《母亲》这部小说是对男性家庭支配地位的破解与消除,是对父权社会中二元对立结构的打破,开始重新获取女性的发言权,女性的家庭地位,寻求女性解放的突破口。作为女性,母亲不再沉默,不再居于边缘地位,母亲作为独立的女性开始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文中写到当母亲在田间劳动给孩子喂奶时遭到男人的指责:“你就干这个?把所有的事留给我吗?这不过是你的第一个孩子!”如果按照中国旧社会传统话语权的设定,那么此时的母亲则是默不作声,顺从丈夫的指责,而这位母亲则很凶地将丈夫的话顶了回去,她向男人叫道:“难道我不该稍微补偿一下我的痛苦吗?你在干活的时候,难道有像我一样挺着几个月的大肚子?”母亲不甘示弱,母亲将自己的磨难进行了一股脑的倾诉,这何尝不是女性地位的觉醒,母亲开始意识到这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对女性的苛刻,因此她要据理力争,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平等话语权。在旧中国当女性有表达意识时往往被认为是奸淫的代表,就像《水浒传》中潘金莲追求时被世人所诟病,即使是后来的观众也不能消除对潘金莲形象的谴责,但是却忽视了潘金莲这位年轻女性对爱情的幻想的合理性,并不认可她是解放的代表。男欢女爱其实只是正常的表达,当男性主宰则被认为雄性与力量的象征,而在女性却成了龌龊的代名词,这其实就是两性话语权不公的体现。当丈夫离开后,母亲对地主管事流露出的渴望其实是合情合理的,管事欢笑的面孔与灰色长衫自然倾泻出的美妙力量,仿佛像火焰的舌头舔舐着她焦渴的内心,她的表达体现得是那么真切。她感觉到全身散发出对的渴望,她连做梦都想不到像现在这样需要。当肉体的渴望在与灵魂理性的抗争中占据上风,她在一个乌云翻滚的午后实现了心中对欢爱的渴望表达。赛珍珠通过潜意识下母亲女性心理结构的剖析,借助细节与场景的渲染让母亲的表达展现得恰如其分,从而完成了小说对女性角色潜意识心理的真实折射。同时期的作家张爱玲仿佛也意识到女性话语权的争夺问题,因此在《金锁记》中她将女性的渴望意识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描绘,但是对比赛珍珠的女性话语权表达,前者显得过于强烈,甚至成为畸形。张爱玲说,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是不能引以为傲的。这无疑是对赛珍珠女性话语权争夺最合理的解释。

作为母性与女性的双重折射文学作品,其在世界文学殿堂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本文选取母性与女性两个角度进行解读,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生动的母亲形象,也在文本阐述中对赛珍珠卓越的文学贡献致敬。

参考文献

[1]王维.女性主义视角下赛珍珠《母亲》中的“母亲”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王佳婧,寇蕾蕾.赛珍珠《母亲》中的中国女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3,09:31.

母亲小传范文第4篇

关注HIV阳性母亲出生的婴儿是预防HIV母婴传播的重要环节,儿科医生对HIV 感染母亲的产前咨询和指导要了解母亲对HIV感染的知情程度、产后预防作用和预防方法的理解,将HIV 母婴垂直传播的知识告诉母亲,帮助HIV阳性母亲做出最终的选择。

1.妊娠期的宫内感染可以通过胎盘或羊水传染给胎儿;分娩期经宫颈和阴道分泌物及血液感染新生儿;长期母乳喂养通过乳汁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和婴儿。

2.受母亲垂直传播给婴幼儿的感染,病情发展比其他途径感染或成人发展更快,由母婴垂直传播HIV感染的婴儿近50%在1岁时发展为艾滋病。

3.垂直传播的药物预防包括妊娠期宫内感染的预防,分娩时的预防和新生儿出生后的药物预防。应将用药的方法、疗效、花费告诉孕妇,使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预防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新生儿HIV 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

1.平均胎龄小(平均为37周),未成熟儿和超未成熟儿的比例上升,分别为33%,18%。

2.低出生体重、小头畸形、其他畸形发生率高。

3.肝、脾、淋巴结肿大,间质性肺炎。

4.CD4百分比率(或CD4/CD8)下降。出生时CD4

5.平均IgG水平高于非感染新生儿。

三、新生儿药物预防及注意事项

新生儿药物预防的方法与母亲产前和产时采取的预防方法有关(母亲产前和产时预防方案见相关章节),详细了解母亲产前、产时药物阻断的情况是决定新生儿出生后选择药物预防的依据:

(一)AZT+NVP联合用药方案

1.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服用NVP糖浆2毫克/千克体重,最多不超过6毫克(只服用一次)。

婴儿从出生后8~12小时开始用药,AZT糖浆2毫克/千克体重/次,每6小时1次。

2.母亲产前用药时间满4周,新生儿仅用1周AZT;母亲产前用药不足4周,新生儿连续用6周AZT。

(二)AZT方案

1.婴儿从出生后8~12小时开始用药,AZT糖浆2毫克/千克体重/次,每6小时1次。

2.母亲产前用药时间满4周,新生儿仅用1周AZT;母亲产前用药不足4周,新生儿连续用6周AZT。

(三)AZT+3TC方案

婴儿出生后8~12小时开始服用AZT 4毫克/千克体重,每日2次;3TC 2毫克/千克体重,连续用药1周。

(四)维乐命(NVP)单剂预防方案

1.母亲按常规预防的新生儿在出生后72小时内服用NVP 2毫克/千克体重(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体重),最多不超过6毫克(或混悬液0.6毫升),1次。

2.如果因某些原因产妇产前未能进行药物阻断,可参照以下方法阻断:

(1)产妇临产时服用NVP

服药2小时内分娩,新生儿出生后60分钟内服用首剂NVP 2毫克/千克体重,至少在生后48~72小时内重复服用第二剂2毫克/千克体重。

服药2小时后分娩,则新生儿生后4小时内服用NVP 2毫克/千克体重即可。

(2)产妇临产时未服用NVP

新生儿出生后60分钟内服用首剂NVP 2毫克/千克体重(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体重),至少在生后48~72小时内重复服用第二剂2毫克/千克体重(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体重)。

3.新生儿在服用NVP以后1小时内出现呕吐,应及时补服一剂,并观察1小时。

4.服用方法:NVP有两种剂型,混悬液为10毫克/1毫升,(混悬液0.2毫升/千克体重・ 剂)可直接滴入新生儿口中。

片剂为20毫克/片(2毫克/千克体重・次,最大剂量不超过6毫克/千克体重・次),用水溶化后,用小勺或奶嘴喂入新生儿口中。

5. NVP方案是最具有实用性且最便宜的方案。花费少是其最大特点。目前我国较多采用的是NVP维乐命单剂治疗。

注 意

上述3种预防方法预防效果较好,但用药时间较长,依从性较差,费用昂贵。如果出现早产,预防效果也要受到影响。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孕妇和新生儿的骨髓抑制情况。

四、喂养方式治疗

由于母乳中可以检测到HIV 病毒,HIV病毒可以经母乳传播给婴儿,长期母乳喂养将大大增加传播HIV的危险性。所以在3种喂养方式(人工喂养、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中,人工喂养是HIV病毒感染母亲最安全的选择。

在人工喂养有困难的地区,应该在充分咨询的基础上,权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利弊,帮助HIV感染的母亲对婴儿出生后喂养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坚决不要混合喂养。

(一)人工喂养

HIV感染的母亲在整个哺乳期中应为婴儿提供干净、安全、营养的母乳替代品。

1.人工喂养必须使用干净开水。

2.喂养的器皿(奶嘴、奶瓶、小勺、杯子等)必须保持干净。

3.确信母亲能按照母乳替代品的配置要求配置。

4.人工喂养食品的选择

(1)配方奶粉:根据婴儿不同胎龄、不同月龄生长发育的需要对基本的营养物质进行了改良,更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是人工喂养的首选。

(2)新鲜牛乳: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或不能承受配方奶喂养的家庭,牛乳也是很好的选择。早产儿早期牛乳喂养,应适当稀释。在交通不发达地区可用牛乳制品代替新鲜牛奶。

(3)添加泥糊状食物:满4个月后开始添加泥糊状食物,从1/4个鸡蛋黄开始,逐渐增加米糊、粥等其他糊状食品。增加泥糊状食物的原则是从一种到多种,从少量到适量,从稀到稠,从细到粗。

(二)纯母乳喂养

如果母亲确实不能得到(购买、配给)干净、安全和营养的母乳代用品,或在充分咨询的基础上人工喂养仍不能被母亲接受时,才可选择纯母乳喂养。若母亲选择纯母乳喂养,给予婴儿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由母乳喂养而致的传播。但应特别注意:

1.纯母乳喂养是指只用母乳喂养,不给婴儿吃其他液体或固体食物。

2.纯母乳喂养只能是短时间(3个月)的,长时间将大大增加感染机会。

3.建议纯母乳喂养不要超过4个月,4个月以后开始人工喂养,并逐渐添加泥糊状食物。这样既满足经济不发达地区HIV感染母亲的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又最大限度地减少母乳喂养HIV 感染的风险。在替换食物时应杜绝混合喂养的过渡。

4.如果在纯母乳喂养过程中母亲出现皲裂、乳腺炎和乳腺脓肿,此时应避免母乳喂养。

(三)杜绝混合喂养

母亲小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 母亲 形象 文化

电视剧《唐山大地震》为观众再现了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那场惨痛的灾难。这场7.8级的大地震使唐山在短短的23秒里化为一片废墟,25万人被夺去生命。电视剧以这场大地震为背景,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伟大母亲——元妮的形象。

一、母亲形象

(一)特立独行、严厉苛责的母亲形象

在地震前,元妮是一位特立独行、严厉苛责的母亲。作为一位舞蹈演员,她有自己的梦想,她爱舞蹈、爱舞台,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但在成为了一对龙凤胎的母亲后,为了孩子和家庭,她放弃了舞蹈,却不甘心,逼女儿学舞蹈,借陪女儿学舞蹈的机会看别人跳舞,后来又在文化馆干事小林的帮助下,作为舞蹈指导回到文化馆帮助他们汇演排练。由于元妮个性直爽,对舞蹈队的演员要求严格挑剔,结果得罪了他们,他们在背后说她和小林的坏话,对此热爱舞蹈的元妮无所顾忌,她倾心投入工作,挤出时间练功,梦想有一天自己能重返舞台。

在爱情上,元妮也坚守自己的选择。虽然她和小林有相同的理想,但是在小林的大胆表白下,她还是选择了忠于自己的丈夫,她告诉小林,“自己爱万师傅,虽然他是一个粗人,他不懂舞蹈,不懂自己的痛苦和寂寞,但自己还是爱他。”

同时,元妮也像许多传统中国女性一样,想让女儿小登完成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小登不满,丈夫反对,但元妮固执己见,依然选择特立独行。于是,在小登面前,元妮变成了一个严厉苛责的母亲,小登不练舞蹈,元妮打她;在学校有人欺负小达,小登帮助弟弟打架,结果被老师罚站,回到家后,元妮严厉地教训她,惩罚她练功;元妮从小林那儿得知小登监视她和小林,回家又打了小登……后来,元妮极力劝说女儿,让她参加省艺校的选拔表演,可是,不喜欢舞蹈的小登,故意在舞台上出洋相,还崴了脚,让元妮丢脸。至此,元妮才感受到女儿的倔强,只好顺从小登,不让她再学舞蹈,同时也放弃了自己坚守的梦想,而这时,地震也要来临,一场地震改变了元妮的性格。

(二)坚强倔强、执著隐忍的母亲形象

在地震之后,元妮变成了一位坚强倔强、执著隐忍的母亲。地震使元妮的家变成一片废墟。她失去了丈夫,儿子失去了一条手臂,而女儿呢,因为在只能救一人的情况下,元妮选择了救小达,女儿因此怀恨在心,离她而去。元妮坚信女儿没有死,却找不到她的踪影。于是,元妮的后半生就在执著隐忍地寻找女儿的过程中度过,在愧疚与孤苦中度过。

地震后,元妮一个人艰难却又顽强地在废墟中撑起只剩下自己和独臂儿子的家;下岗了,她靠开缝纫店维持家里的生计;因为儿子的反对,她只好隐忍地拒绝小林的爱情。元妮凭借自己的坚强,独自把残疾的儿子养大,她能勇敢地面对一切生活中的困难,唯独不能面对自己内心对女儿的愧疚。正如方达所说,“唐山的房子倒了又重建了,但我妈心里的房子却一直没有重建起来。”或正如电视剧中的独白说的一样,“地震过去了,但是余震才刚刚开始。”三十年来,元妮始终不放弃对女儿的寻找,她到各个孤儿院去找;她给一家又一家收养孤儿的家庭写信去询问;她到给她回信的收养孤儿的家中去辨认;三十年过去了,元妮始终不愿意搬家,她怕女儿回来找不到家;因为始终不能放弃对女儿的寻找,小林最终无奈地与另一个女人结了婚;当她找到女儿,而女儿却绝情地不相认时,她选择了隐忍,选择了独自默默地流泪。

元妮说:“一个为她而不要命的男人她永远都不会抛弃,一个因为她的决定而失去生命的女儿是她一生用命也无法赎的罪。”这就是一位坚强倔强、执著隐忍的母亲对一个家庭的爱。三十年来,她忍受着内心情感的煎熬,自责和愧疚纠缠着她。当女儿终于解开了心里的疙瘩,肯与她相认时,元妮已患了老年痴呆症,再也无法清晰地认出自己的女儿。

二、母亲形象的文化意蕴

在电视剧《唐山大地震》中,母亲的形象是整个剧情的核心,这一形象负载着较深厚的中国文化意蕴。正如有论者所说,“母亲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中国文化传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1]

电视剧《唐山大地震》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能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伟大无私的母亲,一位面对苦难顽强抗争的母亲,一位坚强倔强、执著隐忍的母亲,这也恰是电视剧吸引人之所在。元妮是一位最平凡的母亲,但她也是一位最不平凡的母亲,观众在被剧情感动得泪流满面的同时,一定也会把元妮这位母亲的形象铭记于心。

在《唐山大地震》中,地震前的元妮拥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她那样喜爱舞蹈,不舍放弃,但最终为了孩子与家庭离开了舞台。当下了这个决定时,她一个人默默地抑制不住地哭了。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无私奉献的母亲的社会人格。正如有论者所说:“特别是在中国,母性既承担着生儿育女的本性角色,又承担着社会的伦理责任,因而,‘母爱’被视为人生的最大完满。在这样的文化积淀下,中国人心目中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崇母倾向,尤其是对苦难中的圣母形象,人们更加顶礼膜拜,作家们也为它谱写了一首首赞美诗。但是,这些母性又被置于受支配的附属地位,她们是以丧失自我的主体性来换取天伦之乐和儿女亲情的。她们为了儿女委曲求全,克己苟安,逆来顺受,存在着人格价值判断上的倾斜与人性的贫困和简陋。”[2]在年轻时为了孩子放弃理想的元妮,直到老了,直到她得了老年痴呆症,直到她的女儿回来了,她才拿起红绸,加入到广场上老年舞蹈者们的队伍中。电视剧以年轻时在舞台上欢快起舞的元妮形象作为最后一个画面,更能引起观众内心的震撼与反思吧。

地震后,元妮彻底放下了自己的理想回归现实,她没有被巨大的灾难吓倒,而是变得坚强勇敢,为了抚养儿子,为了寻找女儿,她内心深处的母性力量彰显出来。她预感女儿还活着,就执著地去寻找,哪怕失去自己的一切幸福,哪怕承受女儿的一切怨恨。在这里,元妮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强、执著、隐忍的母亲形象的象征。

总之,电视剧《唐山大地震》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颇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母亲形象,在元妮身上,我们看到了丰富的社会层面、道德层面及精神层面的文化意蕴。

注释:

[1]程爱民:《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第107页。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09 20:56
下一篇 2024-05-09 20:5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384.html